左旋多巴2左旋多巴的增效药

合集下载

药理。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药理。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ComplexⅠ↓ GSH消失
两多两少
帕金森病的治疗
拟多巴胺药:补充脑内DA的不足,或抑制DA降
解,提高DA能神经的功能(L-DOBA) 中枢抗胆碱药:降低脑内Ach能神经功能上的优 势(苯海索 , Benzhexol) 其他:清除氧自由基(司来吉兰),预防DA神 经元自身中毒
一、拟多巴胺类药
(一)多巴胺的前体药 左旋多巴
DA-R过度兴奋→手足、躯 体和舌的不自主运动(表明l-dopa已
达耐受量,减少剂量可明显减轻)
2.精神症状
氯氮平
10%~15%
3.症状波动:40%~80%
“开-关现象”
开: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 关: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机制:DA的贮存能力↓
溴隐亭、司来吉兰等 调整用药方法
【药物的相互作用】
维生素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酶,可
一、胆碱酯酶抑制药
他克林 (tacrine) 【药理作用及机制】 1.可逆性抑制AchE增加Ach含量 2.激动M、N受体 3.促进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由药物、缺氧、 老化等引起的实验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 是目前最有效的AD治疗药
他克林
【临床应用】 与卵磷脂合用治疗AD,延缓病程,提高患者认 知能力和自理能力 【不良反应】 肝毒性,胃肠道反应
(levodopa , L-DOPA)
≠BB B
L-酪氨酸
酪氨酸 羟化酶
多巴脱羧酶 L-多巴
NA
多巴胺
多巴胺β羟化酶
嗜铬颗粒蛋白 ATP
囊泡→
【体内过程】
外周>95%
L-dopa (前体药物)
副作用 L-芳香族氨基 酸脱羧酶
DA
(AADC)
中枢1%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
●促进残存神经释放DA,适用于轻症患者
苯海索(安 ●中枢抗胆碱药,疗效不及左旋多巴
坦)
●对氯丙嗪引起的亦有效
抗阿尔茨海默病(AD)药
发病机制 ●胆碱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 临床症状 ●智能减退、情感和行为异常 临床药物
药物
特点
多奈哌齐 加兰他敏 利斯的明 石杉碱甲 美金刚
●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轻、中度AD ●竞争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无肝毒性 ●中枢作用大于外周作用 ●生物碱,高选择性 ●非竞争性NMDA受体阻断剂,用于中、重度AD
一.拟多巴胺类药
1.左旋多巴(lvodopa)
特点
●为DA的前体药,99%被外周组织的氨基酸脱羧酶(AADC)脱羧成DA, 造成不良反应,仅1%进入中枢发挥效用
●显效慢,时间长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帕金森综合征 ●用药2-3周才显效,1-6月后获得最大疗效 ●改善肌强直效果优于肌震颤 ●对氯丙嗪引起的无效 2.肝性脑病(肝昏迷) ●伪递质学说:急性肝功能衰竭→苯乙醇胺、羟苯乙胺增加→取代NA ●DA在脑内转变为NA,恢复CNS功能
阿片类镇痛药
1.吗啡(morphine)
特点
●阿片中菲类代表,约占阿片总生物碱的10%
作用机制
●激动阿片受体(μ受体为主),减少兴奋性递质P物质的释放,干扰痛 觉冲动的传导
药理作用
S ●镇痛:范围广、作用强 ●镇静:减轻焦虑、紧张、恐惧,提高痛阈,可诱导入睡 ●抑制呼吸: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
●防治大发作和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对大发作疗效好,但价格昂贵
●可使半数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
托吡酯 ●对小儿各型癫痫较好
抗惊厥药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左旋多巴的增效剂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左旋多巴的增效剂

-
左旋多巴的增效剂
1.AADC抑制药 eg:卡⽐多巴
2.MAO-B抑制药eg:司来吉兰
T抑制药 eg:硝替卡朋
1. 氨基酸脱羧酶(AADC)抑制药
卡⽐多巴(不能通过⾎脑屏障⽽进⼊脑)
特点:
≠BBB,与左旋多巴合⽤(1:4或1:10,⼼宁美)
机制
抑制ADCC活性:
u 可使左旋多巴更多进⼊中枢,
u 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成多巴胺⽽减少了外周不良反
↑疗效,↓副作⽤
2.MAO(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
司来吉兰(selegiline,丙炔苯丙胺)
司来吉兰是选择性的B型单胺氧化酶(MA0-B)不可逆性抑制剂。

⼝服后能迅速吸收,并能迅速通过⾎脑屏障,在脑中浓度较⾼。

司来吉兰抑制纹状体中的MA0-B,减少DA降解,增加DA在脑内的浓度;也可抑制突触处DA的再摄取⽽延长多巴胺作⽤时间。

神经保护剂→抑制超氧阴离⼦和羟⾃由基形成→延迟N元变性和PD的发展
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常与左旋多巴合⽤,可减少后者的剂量和副作⽤,使左旋多巴的“开关”现象消失。

药理学(得分点四:课后重要思考题)

药理学(得分点四:课后重要思考题)

药理学总论简答题1.血浆半衰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答: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它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t1/2恒定,一次给药后经过5个t1/2体内药物基本消除;恒量给药,经过5个t1/2血药浓度可达稳态浓度。

2.一级消除动力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1)概念: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2)特点:①药物的转运或消除与血药浓度成正比;②单位时间内转运或消除按恒定比例药量消除;③药物消除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无关,为常值;④是体内大多数药物消除的方式。

3.简述不良反应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答:1)副作用,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痉挛时,可引起口干、便秘等副反应;2)毒性反应,如氯霉素对造血系统有毒性作用;3)后遗效应,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困倦等现象;4)停药反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停药可导致医源性肾上腺素皮质功能不全;5)变态反应,如使用青霉素后出现过敏反应;6)特异质反应,略。

4.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答:1)血浆结合率;2)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3)膜的通透性;4)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5)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和血眼屏障)。

5.不同药物竞争同一血浆蛋白而发生置换现象,其后果是什么?答:药物中毒。

因为结合型的药物被置换出来,使血浆内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增加。

如保泰松将抗凝血药华法林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出来,抗凝作用增强,可造成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6.在某一药物的量效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答:1)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得知:最小有效量、最大效应、半最大效应浓度、效应强度。

2)从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得知: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

7.由停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哪些?答:停药综合征包括:1)戒断现象:对药物吗啡产生了依赖性者在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2)反跳现象,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停药,导致原病复发或恶化。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抗帕金森药和抗阿茨海默症药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抗帕金森药和抗阿茨海默症药

抗帕金森药(PD)概述又称震颤麻痹,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英国人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次描述。

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不能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学说PD患者:黑质病变,使中枢纹状体内DA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功能下降,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上升,因而导致PD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抗帕金森药分类目前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若正确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将抗PD药分为拟DA药和抗胆碱药两类,两类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

两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目标都在于恢复DA能和ACh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物(一)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体内过程:1.DA,不易进入中枢2.分布3.排泄:一部分通过突触前的摄取机制返回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另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MAO)或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和应用1.治疗帕金森病:(1)显效慢,2-3周起效,1-6个月获最大疗效(2)改善肌强直和运动困难效果好,对肌肉震颤疗效差。

(3)轻症及年青患者较好(4)氯丙嗪等所致帕金森综合症无效2.治疗肝昏迷在脑内可转化为NA,使肝昏迷患者脑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但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一、早期反应1.胃肠道反应:多见,如厌食、恶心和呕吐。

是左旋多巴在中枢和外周脱羧呈DA分别刺激胃肠道和兴奋延髓催吐化学区D2受体的原因。

2.心血管反应:治疗初期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其原因可能是外周形成的DA一方面作用于交感N末梢,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另一方面作用于血管壁的DA受体,舒张血管。

冠心病禁用二、长期反应1.运动过多症:口-舌-颊三联征2.症状波动及“开关现象”——“开”时活动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药理问答题

药理问答题
3)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
其不良反应有:1)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嗜睡、淡漠、乏力等)、M受体阻断症状(视力模糊、口干、便秘等)和α受体阻断症状。2)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帕金森综合症、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3)迟发型运动障碍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其机制:
1)抗精神病作用:机制为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D2受体。
4. 常见利尿药的分类、主要作用部位与作用机理
① 高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如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等。机制:抑制 Na+ -K+ -2CL- 共同转运系统
② 中效利尿药:主要主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远曲小管开始部位),如噻嗪类、氯噻酮等。机制:抑制 Na+ -K+ -2CL- 共同转运系统
临床用途:心力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
1)心脏毒性反应:快速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
2)神经系统反应:眩晕,头痛,失眠
3)消化系统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
中毒机制:重度抑制Na-K-ATP酶,使细胞内Na离子Ca离子大量增加,也是细胞内K离子明显减少,导致心肌细胞自律性升高,传导减慢,而发生心率失常的毒性反应。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14.根据主要作用机制可以将拟多巴胺类药物分为几类?各有哪些代表药物?
多巴胺的前体药:左旋多巴,通过血脑屏障后,能直接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的不足,而发挥治疗作用。
左旋多巴的增效药:包括氨基酸脱羧酶抑制药,代表药物卡比多巴;另外中枢MAO-B抑制药司来吉兰和COMT抑制药硝提卡朋等于左旋多巴合用,均可增强左旋多巴的疗效。

药理总论总结

药理总论总结

(一~四章)总论主要是名词解释:1、首过消除(首过效应):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全身进入血循环内的有效地药物的量明显减少,即为受过消除。

2、肠肝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汁及胆小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即为肠肝循环。

3、一级消除: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药物的血药浓度未饱和)4、零级消除: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无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总量不变。

(消除能力达到饱和,尽最大能力消除)5、稳态浓度: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渐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为稳态浓度。

(多次给药后药物达到稳定浓度的时间仅决定与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来说,药物在计量和给要间隔时间不变时,约经4~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的94%、97%)6、药物消除的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7、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8、药物维持剂量:在多数情况下,临床上采取多次间歇给药或持续滴注,意识稳态血浆浓度维持在一个治疗浓度范围,因此要计算药物维持剂量。

9、负荷量:首次剂量加大,然后再给予维持剂量,使稳态治疗浓度提前产生。

10、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11、副反应:药物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作用。

12、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3、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计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即为剂量-效应关系。

14、阈剂量:刚好能引起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左旋多巴作用机制

左旋多巴作用机制

左旋多巴作用机制左旋多巴(L-DOPA)是一种常用的抗帕金森病药物,其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以下是左旋多巴的作用机制的相关参考内容:1. 前体药物:左旋多巴是一种前体药物,被临床常用以增加脑内多巴胺的浓度。

左旋多巴在体内迅速转化为多巴胺,然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提高多巴胺在脑内的浓度。

2. 补充多巴胺:左旋多巴通过补充多巴胺,弥补了帕金森病患者缺乏的多巴胺。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

左旋多巴可以通过转化为多巴胺来部分代替丧失的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从而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

3. 促进多巴胺合成:左旋多巴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合成。

左旋多巴进入神经元后,被脑内的多巴胺羟化酶(DOPA decarboxylase)催化转化为多巴胺。

这个过程能够增加多巴胺在神经元内的合成,从而增加脑内多巴胺的浓度。

4. 补充脑内的多巴胺储存:左旋多巴也可以通过增加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增加多巴胺在脑内的存储。

多巴胺神经元分布在大脑的苍白球(substantia nigra)和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中,通过补充多巴胺,左旋多巴可以增加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以及多巴胺的合成和存储。

5. 增加多巴胺的释放:左旋多巴还可以促使多巴胺的释放。

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导致多巴胺释放减少,从而引起运动障碍等症状。

左旋多巴通过增加多巴胺神经元的活性和多巴胺的合成,能够增加多巴胺的释放,恢复多巴胺在突触间的传递,有助于缓解症状。

总结起来,左旋多巴通过多个机制发挥作用,主要包括补充多巴胺、促进多巴胺合成、补充脑内多巴胺储存以及增加多巴胺的释放。

这些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浓度,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减少帕金森病的症状。

药理大题new

药理大题new

1试述药物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特点:主动运输:需载体,耗能,不依赖浓度梯度,有饱和性,有竞争性抑制。

被动运输:依赖浓度梯度扩散,无饱和性,不耗能,无竞争性抑制。

2试述溶液ph对酸性药物被动运输的影响:弱酸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中解离度小,脂溶性高,容易跨膜转运。

3试述肝药酶对药物转化以及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被转化后的药物活性可能产生增强不变或灭活药物与酶之间相互作用唯一可减弱或增强的作用,即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

4简述总药物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资料:最小有效量效能半最大效应浓度效价强度治疗指数安全范围5简述竞争性拮抗药与非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竞争性拮抗药:与机动药竞争统一受体可逆性结合降低其亲和力而不改变内在活性增加激动药剂量后量效曲线平行右移emax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机动药竞争同一受体其结合是不可逆的量效曲线右移emax降低6简述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新斯的明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发挥拟胆碱作用兴奋mn胆碱受体其对腺体眼心血管即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对骨骼肌胃肠平滑肌作用强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还可以用于减轻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时的解救7试述有机磷脂类的中毒机制中毒表现及其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机制:有机磷脂类与ache牢固结合形成难以结合,形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AChE,使AChE失去水解Ach 的能力,造成Ach大量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1毒(草罩)碱样症状: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恶心,呕吐2.烟碱样症状:肌无力,不自主肌束抽搐,震颤。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先兴奋,不安,继而出现惊厥,后转为抑制,出现反射消失,昏迷,血压下降。

阿托品:能阻断M胆碱受体,迅速对抗体内Ach的毒(草罩)碱样作用和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用药应早期,足量,反复;AChE复活药:能使被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AChE恢复活性。

常用药物有碘解磷定,可迅速控制肌束颤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

药理学抗帕金森病药SYSH

药理学抗帕金森病药SYSH

2024/8/6
28
第29页/共45页
(三) 促多巴胺释放药
金刚烷胺 (amantadine) 作用机制:
① 促进 L-DOPA进入脑循环 ② 促使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多巴胺 ③ 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 ④ 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
第30页/共45页
(三) 促多巴胺释放药
特点:
金刚烷胺
① 作用强度弱于左旋多巴,强于中枢抗胆减药。
② 起效快、维持时间短,用药数天即可获最大疗 效。
③ 与左旋多巴合用可增强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第31页/共45页
(四)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溴隐亭 为半合成的麦角生物碱 【药理作用及应用】
1、PD:直接激动黑质-纹状体的D2受体,与 L-多巴合用减少后者用量,减少症状波动。
第32页/共45页
(四)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B.补充纹状体中DA的不足 C.减少NE的再摄取
B
D.抑制脑内DA的降解
E.阻断DA受体
第40页/共45页
3.下列哪项不是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特点
A.长期用药疗效下降 B.可用于各种类型PD人
C.卡比多巴可增强其疗效
D.对肌肉僵直疗效差 E.对震颤疗效差
4.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初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① 帕金森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正在发展, 目前尚无预防或根治此病的公认办法,上述 各种治疗思路各有依据,各种药物治疗虽都 可能使病人症状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一定程度 的好转,但几乎皆不可能阻止本病的自然发 展。
第36页/共45页
② 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特别在剂量过大时, 脑内DA升高,在MAO—B催化下,产生自由基,是增 加或加重神经元变性,导致本品久用后疗效渐减的 促成因素之一。所以,近年来神经科临床医师中有 人主张,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宜尽量推迟开始 应用左旋多巴的时间,在应用中应注意掌握剂量、 疗效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达到一定程度的疗效 即可,不宜追求所谓“最大疗效”,更严防超量。

17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17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早期用于抗病毒
二、 中枢抗胆碱药
苯海索(安坦)
作用机理
阻断中枢胆碱R,减弱纹状体中Ach作用。外周作用 弱。疗效不如L-DOPA,抗震颤效果好,对动作迟缓、 僵直疗效较差。外周类atropine样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1、轻度帕金森氏病 2、不能耐受左旋多巴的病人 3、和左旋多巴合用——协同 4、治疗抗精神病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Why were used combination with L-dopa and carbidopa?
心宁美
【药理作用及应用】
1. 治疗PD
对各型病人均可用
抗帕金森病特点:
起效慢:用药2~3周获显效,1~6月 获最大疗效。
对轻症及较年轻患者疗效优于重症及年老 体弱者。 对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疗效较好,对肌肉 震颤疗效差。 对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无效。
质苯乙醇胺、羟苯乙胺 ↑ →CNS功能紊乱-肝昏迷
L-dopa在中枢转化为DA、NA,对抗伪递质的作用
【不良反应】
一、早期反应
1、胃肠道反应: 外周DA刺激胃肠道; DA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D2受体 2、心血管反应:
体位性低血压:外周DA抑制NA释放;舒张血管。
心律失常:DA作用于心脏 受体。
二、长期反应
1、运动过多症:DA受体过度兴奋,2年达90%。
2、症状波动:开-关反应(on-off response)
防治:AADC抑制药、DA受体激动药、MAO抑制药,
改变用药方法。
3、精神症状:精神错乱、幻觉、抑郁等,
可用氯氮平治疗。
L-dopa药物相互作用: 1.维生素B6 :L-dopa脱羧酶辅酶,加速Ldopa在外周脱羧,减少其进入脑循环,减轻 其疗效、加重不良反应。 2.某些抗精神病药和降压药:吩噻嗪类、利 血平等通过阻断中枢 DA 受体和耗竭 DA 储存引 起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因拮抗 L-dopa 作 用,不能合用。 3.抗抑郁药能加重L-dopa的直立性低血压。

药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药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药理名词解释药物的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药物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产生对机体不利,不符合用药目的作用,成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可分为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应、继发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等。

半数效应量:能使群体中有半数个体可以出现某一效应等剂量,通常称为半数效应量,如效应为疗效,则称为半数有效量。

半数致死量:有半数个体出现死亡的剂量。

用LD50/ED50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时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道、胃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又称首关消除。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首量加倍:在第一次用药时,给予维持量的两倍。

胰岛素耐受: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耐受。

可分为:1、急性耐受,多因并发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时,血中拮抗胰岛素等物质增加,pH降低,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作用锐减所致;2、慢性耐受。

指无并发症却每日需用胰岛素200u以上。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化疗指数:是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药物也产生耐药性的现象称为交叉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降低外膜的通透性;产生灭活酶;改变靶位结构;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苯二氮卓类:代表药,地西泮。

苯二氮卓类与GABAA受体复合物上的BZ受点结合,促使GABA 与GABA受体结合,增加Cl离子通道开放频率而增加Cl内流,产生中枢抑制效应。

帕金森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表现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

分为原发性、动脉硬化性、老年性、脑炎后遗症状及化学药中毒,后三类出现类似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症状,称为帕金森综合症。

药理复习

药理复习

缓解疼痛的药物缓解疼痛的药物:1、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缓解疼痛作用较强,用于剧痛,减轻由疼痛引起的紧张、焦虑等情绪。

不影响意识。

2、解热镇痛药物:作用在外周,缓解疼痛作用较弱,用于钝痛,同时还有解热、抗炎作用的药物镇痛药(analgesics):1、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吗啡可待因内源性阿片肽: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2、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度冷丁,dolantin)美沙酮芬太尼阿法罗定二氢埃托啡喷他佐辛(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3、具有镇痛作用地其他药: 曲马朵布桂嗪延胡索乙素吗啡类镇痛药急性中毒解救药: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洛酮(naloxone) 纳曲酮(naltrexone)解热镇痛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类)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1.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2. 苯胺类: 非那西丁(Phenacetin)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Tylenol扑热息痛)3.吡唑酮类: 保泰松羟基保泰松4. 其他有机酸类:吲哚美辛布洛芬吡罗昔康美洛昔康双氯芬酸5. 选择性COX-2抑制剂: 塞来昔布尼美舒利抗痛风药Drugs Used in Gout痛风急性: 秋水仙碱NSAIDs慢性痛风: 丙磺舒别嘌醇(一)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allopurinol,别嘌呤醇)(二)促进尿酸排泄药:丙磺舒(probenecid)(三)抑制痛风炎症药:秋水仙碱(colchicine)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一线治疗CHF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利尿药正性肌力药物(1)强心苷:高地辛、洋地黄毒苷常用、毛花苷丙(西地兰)、毒毛花K 收缩障碍心衰(2)非苷类正性肌力药:1、拟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类药(β受体激动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异布帕明2、磷酸二酯酶III抑制药: 米力农、维司力农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1)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机制:1. 抑制胆碱酯酶 2. 直接激动M受体和N受体 3. 促进Ach释放 4. 抑制单胺氧化酶
M受体激动药 占诺美林(xanomeline)
问题:L-dopa对氯丙嗪引起的震颤麻痹有无治疗效果?
抗帕金森病药 L-多巴
不良反应
早期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低下等; 2.心血管反应 直立性低血压,心律不齐
长期 1.运动过多症 不自主异常运动; 2.“开-关现象”; 3.精神障碍。
抗帕金森病药 L-多巴
相互作用
• VB6能增强脑外多巴脱羧酶的作用而增加 本品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 中枢性M胆碱受体阻断药 抑制黑质―纹状体通路胆碱能神经功能。
副作用 外周类atropine样(如口干等)不良反应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AD)
与年龄高度相关的,以进行性认知障 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 行性疾病。(原发性痴呆)
胆碱酯酶抑制药
他克林(tacrine)目前最有效的AD治疗药
A:单独应用L-dopa
B:L-dopa与carbidopa合用
用法: carbidopa与levodopa之比 1:10合剂:sinemet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溴隐亭 bromocriptine
为D2类受体强激动药,对D1类受体具有部分拮 抗作用;对外周DA受体、受体也有较弱的激 动作用。 与L-dopa合用治疗PD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与L-dopa相似
脑内dopamine能神经通路(相应受 体均为D2受体) 黒质―纹状体通路
锥体外路运动系重要部位
中脑―大脑边缘系通路
与精神、情感、行为有关的部位
下丘脑―垂体通路
内分泌机能(催乳素抑制因子、促性腺激素等) 相关部位
发病机制:
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功能障碍,DA合 成减少,表现兴奋性ACh能神经过亢现象。
抗胆碱药 苯海索(安坦)
增加脑内多巴胺浓度的药物
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
抗帕金森病药 L-多巴
体内过程 口服用药被吸收入血部分约1%能进 入中枢转化为DA,补充纹状体中的DA。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治疗各种类型帕金森病人
作用特点:产生疗效较慢;改善肌僵直、运动障碍效果好; 具有抗震颤麻痹作用,与其它药物合用产生协同作用。
作用机制
与促进多巴胺能神经末梢释放多巴胺抑制再摄取及 抗胆碱作用等有关。
应用
当患者不能耐受L-DOPA时可选用本药。
抗胆碱药
苯海索 (trihexyphenidyl,安坦)
对帕金森病的震颤症状有效、但对动作迟缓及僵直 症状效果差。
•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可阻断中枢多巴胺受 体引起帕金森综合症,对此本品无效。
左旋多巴的增效药
卡比多巴 carbidopa
作用机制
carbidopa
多巴脱羧酶抑制药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仅在外周发挥抑制多巴脱
羧酶作用
L-dopa
与左旋多巴合用可使左旋多巴更多进入中枢 生成多巴胺发挥作用
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生成多巴胺而减少了它 的外周不良反应
DDooppaammiinnee Dopamine
Acetylcholine Acetylcholine Acetylcholine Acetylcholine
帕金森病治疗药分类
拟多巴胺类药:
1. 多巴胺的前体药: 左旋多巴 2. 左旋多巴的增效药 :卡比多巴 3.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溴隐亭 4. 促多巴胺释放药:金刚烷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