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释与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解释与模式

下面我对《人格解释与模式》这一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补充。

人格就是每个人谱写的一部人生哲学书籍,它记载着人们对人生足迹的解释与思考。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生命历程谱写而成的,人格心理学家们对自己或他人人格的反思与分析,创立了不同的人格解释模式,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富有争议和影响力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他用冰山对这三部分进行了形象的比喻。意识就像冰山露在水面的部分,指的是现在意识到的所有想法、感觉和想象。比如思考问题,意识到自己讲课的内容等。意识只占心理极小的部分,还有些信息人们不会时刻都思考,但如果需要的话很容易进入记忆,这样的信息储存在前意识中,就好像刚好在水下面,随着波浪忽隐忽现的那部分冰山。而无意识就好像一口充满愤怒和欲望的沸腾的大锅,积累着各种本能的动机和需求,集合着各种冲突和情感体验,这些东西虽然被排挤到意识觉察范围之外,但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无意识中不自觉的积极活动着。但后来他发现这一套理论太简单了,于是又用本我、自我、超我这三种精神状态来描述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就是心理能量的容器,承载着大量的驱力和需要。本我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自私、冲动、追求快乐。只追求自身需要的立即满足。在婴儿期本我占了主导地位。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个体与现实外界沟通交流的唯一部分,是人格的真正执行者,它决定了什么行为是合适的。它明白本我需求和现实存在一定的冲突,所以必须避免、延迟或改变本我冲动的直接表达。孩子从五岁开始发展出心理的第三部分----超我,它代表着人的心理道德和伦理的一面。通常父母和学校会给孩子灌输很多社会价值、道德和理想。这些东西被孩子吸收并凭借自身力量来控制行为,这就形成了超我。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他们之间经常互相矛盾,尤其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自我在两者之间起调和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如何解释我们的日常行为,又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小状况,比如叫错学生的名字,忘记约会时间,弄坏别人的东西等。在弗洛伊德看来没有任何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个行为,想法和感觉的背后都有原因。我们做的、想的、说的和感觉到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的心理的表达。在电视上你或许看过催眠表演,催眠师通过向被催眠者发出一系列指令,将其催眠。有经验的精神分析师能在催眠状态下的患者身上获取潜意识里的信息,并加以分析,以促进健康。精神分析的结论也可作为证据应用于法律。

你们一定听说环境决定性格这句话吧。它是由行为主义流派的约翰·布洛德斯·华生题出来的。华生几乎把所有人类行为归结为刺激

线索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系。比如,某位男士在暴雨中遇到车祸,侥幸生还.。后来他每次雨天开车就会惊慌失措,有时甚至不得不把车停到路边等大雨结束。人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是这个道理。

华生在1925年出版的《行文主义》一书中。反映了极端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即人是一张白纸,生来就有相同的素质。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其性格、习惯、生活方式、成就大小各不相同。人格是有可塑性的,通过改变环境,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行文主义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不良的行为陋习,对于低龄学生的培养更有积极的实用操作价值。

但当我们所处的环境无法改变又该怎么办哪,比如灾难和不幸,这些事一旦发生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我们是在环境面前自怨自艾、萎靡不振还是选择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换一种心态,努力发现生活中积极和阳光的一面呢。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既然环境无法做出改变,我们就应该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如果一未的看到问题的负面,就只能郁郁寡欢,一是无成,最终成未失败者。所以凡事多往好处想,换种心态看问题,你就会乐观的看待人生路上的各种挫折和磨难。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让我们换种心态看问题。只有我们的心态放平和了,才会教育我们的学生以和平的心态看待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