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亲密与孤独
12-16岁是人友情发展阶段,人的知心朋友大多是这个阶段获得的,这些友谊会维持终身。这段时期的友情主要是自我认同的产物,往往与自己个性相似,“臭味”相同,彼此从对方看到自己的好,好玩、有意思、忠诚、互助是其特征。
16-23岁发展的友情是志同道合,跟个性无关,跟精神、道德、品行、宗教信仰、哲学态度、社会价值观,兴趣爱好有关。相处的特征是互相欣赏,能力互补,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相同。
但大学结交朋友不是心理需求的重点,重点在于亲密,亲密关系的获得与维持才是大学阶段必须要完成的心理任务。
1.异性间的亲密关系:交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体验在亲密关系中的自己。16岁人会选择一种自我“面具”,或称外显人格。在亲密关系中很多没有处理好的,不成熟的自我会暴露出来。不少的人喜欢自己,却不喜欢恋爱中的自己,人的自我会在亲密关系中快速成长。至少男性是靠女性的爱调教的,经历过几段爱情成长的男性常常比较可爱。女性是不是一样呢?这留待同学们去发现。
2.重建与父母的亲密:每个人都会在青春后期14-16岁,在情感与亲密上远离父母,甚至带有对父母的否定情绪。这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无可厚非。心理学认为人只有通过对父母权威角色的否定来获得自我的独立与自由,从与父母的关系中体验依恋-依从-对抗-独立这个心路历程。当我们真正成熟独立以后,内心需要一个回归,回归父母的怀抱。重建的家庭亲密有两个界别:1,从父母的唠叨管束中感觉浓浓的爱;2,学会关爱体贴父母,报喜不报忧,与父母分享好的情绪,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同学们,你们做到了吗?
3.发展社会亲密感与信任:爱自己的国家,人民,遵守法纪。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与信仰。爱自己的学校与同学,愿意与他们共荣辱,共命运。具体到实际是什么
呢?
首先是利他与利己的平衡;
你给予社会、他人的贡献与你从社会、他人中获取的利益平衡,通常要做到:自己获得的不要大于自己给予的。
其次是乐观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
边沁说:做快乐的猪还是做痛苦的苏格拉底?
下面我们跳出来讲讲什么是乐观主义、什么是现实主义。
乐观主义:快乐是自己的事,并不需要别人认可,没有统一的标准。主动快乐的人不会因为买不起鞋,不得不赤脚行走而痛苦,因为他们庆幸自己还有一双健康的脚。
现实主义:快乐存在通约标准,需要社会认同。如果我学习顺利,受到同学老师的爱戴,家庭经济富足,人长得英俊漂亮,我是快乐的。
对大学生来说,两者都需要,只要功利主义不大于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就可以了。
4.发展社会亲密度的第四点是:能理解社会伦理的悖论情景:
任何社会规定对一部分人好,意味着对另一部分人不那么好。看规定是让多数人还是少数人获益,但弱势人群总是少数人。
列举一个悖论情景:一个火车司机发现制动刹车失灵,火车无法停靠站台继续驶向前方。前方铁轨上有五个工人在劳动,意味着这一事故会导致五人伤亡。但到达五人的前面有一个岔道,那条铁路上只有一个工人在劳动,你可以做一个选择,是任随火车轧死五人,还是改变行进方向,轧死一个人。
悖论情景:如果轧死五个人,是不可控的自然事故,与你关系不大。如果轧死一个局外的人,是你的决定所致,可能会终身内疚。如果你是哪位司机,你的选择是什么?
孤独是生命中重要的体验,乐于享受孤独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害怕孤独,你可能难以坚持自己,也可能会在与人的关系中剥削别人,或者在人际中对他人存在过大的期待。你选择自由,代价是必须承受得起孤独。
亲密关系让你回避孤独感,但需要失去相对的自由。
在心理学的角度,人本质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你,当然,你自己也做不到真正了解自己。你只能在不同的情景、关系、年龄中体会到自己具有哪些色彩,但不是,也可能是你的全部。
存在主义有四大生命命题:自由、孤独、焦虑、存在的价值,在大学期间,同学们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