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轼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 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第二节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苏轼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 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重视文的重 要性和文学的艺术特征。他反复强调‚辞达‛: ‚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 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 民师书》)
一、苏轼‚以诗为词‛的基本特征
1、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 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 恨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 意境。他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 去,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 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打破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推 尊词体。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他以 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用歌词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过的广阔的内容。凡是能够 用诗来写的题材和主题,他都能用词来表达。于是 词就不仅可以用来伤离念远、说爱言情,而且用来 怀古、咏史、说理、谈禅,甚至还可以抒发怀乡爱 国的情感,真正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刘熙载〈艺概〉卷四)了。
2、决定于词的内容,苏轼在语言上也一变花 间词人镂金错采的风格,多方面吸收陶渊明、 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 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发展了词的语言,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不 再为迁就声情而改变文情,形成了前无古人 的诗人之词。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 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醉心 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 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
《后汉书〃范滂传》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 得吾心矣。‛ 《刑赏忠厚之至论》 :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 ‘杀之。’三。尧曰:‘宥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殆未之有也。

”(近)王朋运《半塘老人遗稿》:“苏文忠公之清雅,敻(xiòng远,辽阔)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

”一、苏轼的生平和创作(p54)(p28)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期: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

家庭有文学传统(祖苏序、父苏洵、母程氏)。

苏轼21岁出蜀进京赶考。

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宋最高等)。

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迈入仕途。

有用世之志(“奋厉有当世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1069-1085,变法中。

1071年任开封府推官。

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

出任杭州通判,诗歌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并开始词的创作。

改知密州,词的创作也渐趋繁盛,开始创作豪放词,形成自己的风格。

《江城子》、《水调歌头》1079年政敌对他的诗文进行诬陷,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安置到黄州,并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诗、词、文都有许多佳作,个性更为鲜明。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题西林壁》等。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

高太后听政,司马光等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得以启用,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与“专欲变熙宁之法”(苏轼《辨试馆职札子》)的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离朝,连知杭、颖、扬数州。

文学成就相对较平淡。

④1093-1101,哲宗亲政期。

继承神宗,新党复起,打击旧党。

苏轼1094年贬惠州(59岁)。

1097年贬儋州(62岁)。

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北归。

次年到达江苏常州,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一病不起。

04第四章 苏轼

04第四章 苏轼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词创新的意义: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 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 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 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 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 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 故两个方面。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第二节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散文的渊源?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2.“自是一家” 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追求壮美的风 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 生感受。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词的创新: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 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
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 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 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 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 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 词人的先河。

苏轼的散文成就
1.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
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 2.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 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内容上有 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 风。

第四章苏轼

第四章苏轼

二、苏轼的思想
1、苏轼儒、道、释三家兼融调和的思想: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初好贾谊、 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 《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 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矣。”乃出 《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喻。…… 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 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 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 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1)文道观:
对文的独立价值,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如 “精金美玉,市有定价”。
道不仅仅是儒家之道,可泛指事物的规律。
2)文学创作“辞达而已”的观点。《与谢 民师推官书》: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 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 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 则文不可胜用矣。”
1)、平易(不求高深)。对于儒学,不赞 成高谈性命。对于禅,主张脱玄而就易, 学其浅显易明之理。
2)、重实用(与陈述古辩禅理,“龙 肉”“猪肉”之说)
3)、圆通(“人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 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 非清非浊,非律非禅。”)。
4)、苏轼的道德修养。
2、苏轼的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二节 苏轼的文赋和诗
一、苏轼的文赋
苏轼的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又更多地融入了古文 的疏宕萧散之气,句式上更加散文化,剔除传统赋 中习用套语。 代表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六年以翰林 学士承旨召还。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 定州等地。

第四章苏轼

第四章苏轼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寄吴德仁兼简 陈季常》 )

严羽《沧浪诗话》:“国初之诗尚沿袭唐 人……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为诗,唐 人之风变矣。”
(清)赵翼《瓯北诗话》:“(苏轼)天 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 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又 一大家也。”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东坡养生术
吃饭黄金法则: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调息与安宁要诀: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 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 兀然,与虚空等。 漱口小窍门:每食已,则以浓茶漱口,烦腻却 去,不烦刺挑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 蠹病自已,然卒用中下茶。 《东坡志林》、《东坡杂记》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 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 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瀰瀰浅浪,横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 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 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三、以“诗为词”,开创新词风,改变词律
东坡美食


竹笋焖猪肉: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 竹笋焖猪肉。 盐焗鸡 :皮脆、肉滑、骨香、味浓 宏志鸡 :外脆肉嫩、色泽金黄的炸鸡,被苏东坡冠以 “宏志鸡”的美名,至今仍是客家人婚嫁庆功的必备传 统菜。


此外,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 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 烤羊脊、梅菜扣肉 、醋鱼、琵琶虾 、东坡汤等等。 自酿美酒:蜜酒、罗浮春(桂酒)、万家春、天门冬 酒、真一酒
东坡提梁壶
苏东坡饮茶十分考究,不 仅讲究新茶、泉水,还讲究美 器,他设计了一种美观实用的 提梁壶,由于他曾在江苏宜兴 小住,当地有着制壶传统,苏 东坡的这个设计很快就被当地 的能工巧匠所运用,再次流行 全国,这种茶壶当然又被人们 称作了“东坡提梁壶”,又称 “提苏”。

宋代文学3第四章 苏轼

宋代文学3第四章   苏轼

二、思想 儒释道三家兼容共通。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奋厉 有当世志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黑白分 明、表里如一的精神。 富于社会责任感 ,具有坚 定执着的品格。 又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解脱,以“平常心” 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 以超然旷达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不幸。

河伯妇,战国时魏国邺地为免水灾,每年将一女子 投进河水,为河伯娶妇,以免他来淹。
2、写景、抒怀、遣兴诗 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经历和
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情怀 ,带有很强的哲理性, 表现出旷逸豁达的人生态度。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 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 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璧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3、《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或称文赋,或称辞 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 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 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 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 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 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 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 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游金山寺》视野广阔,气势纵横,语言奔畅,颇 有李白诗的风韵。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杖藜裹饭匆匆去,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做河伯妇”出自何
人何篇?其义如何? 此二句出自苏轼的《吴中田妇叹》,其义为 朝廷连年用兵,王安石行新法增加了百姓负 担,百姓受天灾虐政双重灾难,不如投河自 尽。龚黄,指龚遂、黄霸,汉朝两个著名的 好官。苏轼此处用来讽刺朝廷官员借新法以 害民。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百步洪》: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连用七个比喻形容船行河中的惊险。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一、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其豪放词分两类:
1、第一类指表现其在遭遇逆境时,超脱现实,以 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词,这类词主要呈现出旷达 的风格。代表作《念奴娇》《水调歌头》
为诗,全诗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 半空鱼尾赤”两句一联是对偶句外,其 余全是散文句式 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幻景与现实相结合, 意象巧妙,变化莫测,这也是本诗的一 大特色。 全诗共22句,四句一换韵 。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诗人将视觉和想象相结合,且善于 选择既典型又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来绘景。
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创作
一、论述体散文 1、史论文,利用常见的史料对某一历史人物提出
独特的认识。 2、政论文,主要就是阐述政治见解。 3、杂说,内容繁富,形式活泼。 二、抒情体散文 1、亭台记极富特色与文学价值。 2、山水游记融诗情画意和妙理于一体。 3、辞赋情景兼备。
《后赤壁赋》原文
第三层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 这三层分别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
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对 于仕途奔波的厌倦和立意辞官归隐的决 心。
《游金山寺》赏析
三、写作特色 《游金山寺》以望乡怀归为主旨,以文
《后赤壁赋》赏析
三、思想主题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 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 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全 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 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 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

苏东坡传第四章好句

苏东坡传第四章好句

以下是《苏东坡传》第四章中的一些好句:
-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 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

-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 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总包含着一种无可避免的悲剧性,因为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脱离他的时代与环境。

- 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这些好句通过精美的表达,展现了苏东坡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它们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苏东坡的性格、才华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当然,好句的选择可能因人而异,你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悟,挑选出更多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第四章苏轼

第四章苏轼
乎憑如橫之窈。 如虛,江上窕舉 遺禦淩,,之酒
景兼 的備 一, 段堪 :稱



餘為至章未只 作感他渾院出蘇
生已於狂定影 。人遭厚任行軾
。死 ; 饑 寒 並 日
絕失 交志 。。 疾妻 病孥 連之
, 林 遊 縲 絏 之
自 憐 , 命 寄 江
如, 《是 謝四 量六 移體 汝中
受 貶 謫 後 寫 的
雄職 大時 ,所 為擬 台的 閣制
宋的 具文 有道 很觀
蘇 軾 的 文 學
大和 主
第 二 節 蘇
的歐 張 獨陽 特修 性有
軾 的 散
。所



1

答能理一 現是市立蘇 (
虔 倅 俞 括 》
達 之 於 口 與
, 患 不 知 之
種 高 級 形 態 :
功 能 便 是 人 類
載 道 的 工 具 ,
有 定 價 ” , 文
的 價 值 , 如 “


藝蘇 教 與掌 教 授
術軾 學 散握 學 課
。的 重 文蘇 目 時 詩 點 的軾 的 數

詞 和 內生 和 : 四
與 難 容平 任 散 點 與與 務

文 : 藝思 :

的 術想 內 。,






第第第第 四三二一 節節節節
蘇 軾 的 詞
蘇 軾 的 詩 歌
蘇 軾 的 散 文
:
《 日 喻 》
《 日 喻 》
務 求 道
試 之 河
問 於 沒
壯 , 見
則 十 五
必 將 有
而 能 浮
七 歲
,,

苏东坡传第四章读后感

苏东坡传第四章读后感

苏东坡传第四章读后感阅读《苏东坡传》第四章,令人印象深刻。

在这一章中,作者展示了苏东坡对人性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苏东坡一生有着无穷的智慧和智慧,他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即使在今天,他的教诲仍受到社会的广泛高度认可。

苏东坡提出“人性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儒家思想”。

他认为,儒家的确有一定的道德准则,但不能只局限于此。

人们还必须重新考虑个体的自由权和幸福感,以及了解自己的欲望,与他人和谐相处,追求自由而不受拘束。

正如苏东坡所说,“人性主义就是不逞强,不贪婪,不争斗,不贪夺,不抢劫,而是要使人们能够同情心、对事物的看法客观公正,尊重他人的自由而不去限制他人的自由,并且有责任感和把自己的想法视为国家的利益”。

这一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仍非常重要。

苏东坡还提出了一种“儒家思想”的概念。

他指出,儒家的思想可以分为“三把钥匙”,即崇尚礼法、仁义和信仰。

苏东坡认为,人们应该这三者结合,为自己谋求幸福。

而礼法,指的是人要尊重权威,善待自己,也要和他人相处融洽;仁义,指的是人要尊重权威,善待自己,也要和他人相处融洽,要义无反顾;信仰,指的是对真理、正义和忠诚的一种宗教崇拜。

苏东坡的思想令人深思,他对人性主义和儒家思想都有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只有将人性主义和儒家思想相结合,人们才能够谋求自我实现,最终达到真正的幸福。

这样一来,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社会上,都会获得巨大的成就。

此外,苏东坡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也值得称道。

他传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当时的社会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他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当今社会,让人们有了新的思想视角,在思想上脱胎换骨,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总之,通过阅读《苏东坡传》第四章,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苏东坡的智慧和智慧,以及他对人性主义和儒家思想的理解。

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当今的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视角,而且令人深思,有着巨大的智慧。

作为学习思想和文化的榜样,苏东坡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的思想也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视角,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5
轼自龆龀以学为嬉,童子何知,谓公我师。 轼自龆龀以学为嬉,童子何知,谓公我师。 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十有五年,乃克见公。 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十有五年,乃克见公。 公为拊掌欢笑改容: 此我辈人,余子莫群。 公为拊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 我老将休,付子斯文。 苏轼《 欧阳文 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苏轼《祭欧阳文 忠公夫人文》 忠公夫人文》) 东坡先生召试直言极谏科时《 东坡先生召试直言极谏科时《答刑赏忠厚之 至论》有云: 皋陶曰杀之三, 至论》有云:“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 诸主文皆不知其出处。及入谢日, 三。”诸主文皆不知其出处。及入谢日,引 过诣两制幕次,欧公问其出处。东坡笑曰: 过诣两制幕次,欧公问其出处。东坡笑曰: 想当然尔。 数公大笑。(赵令畤 大笑。(赵令畤《 “想当然尔。”数公大笑。(赵令畤《侯鲭 录》) 6
13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 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 “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 又曰: 鸠字从九从鸟, 笑?”又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 证据。 鸣鸠在桑, 证据。《诗》曰:‘鸣鸠在桑,其子 七兮。 和爷和娘,恰是九个。 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 (曾慥《高斋漫录》) 高斋漫录》
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 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 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 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坚定、 来 ,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坚定、沉 乐观、旷达, 着、乐观、旷达,即使在逆境中依然保持 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 何官? 臣为常州团练副使。 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 臣今待罪翰林学士。 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 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 岂大臣论荐乎? 亦非也。 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 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 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 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 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 卿耳。 宋史·苏轼传》 进用卿耳 进用卿耳。” (《宋史·苏轼传》) 神宗与近臣论人才,因曰: 轼方古人孰比? 近臣曰: 神宗与近臣论人才,因曰:“轼方古人孰比?”近臣曰: 颇似李白。 上曰: 不然。白有轼之才, “颇似李白。”上曰:“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 陈岩肖《庚溪诗话》 学。”(陈岩肖《庚溪诗话》)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苏轼诗歌的技巧
(一)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如《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 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 翻荷。”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 但单从文学角度来看,苏文无疑是宋文中 成就最高的一家。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 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Biblioteka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 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 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 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 故人久立烟苍茫。
三、苏轼诗歌的题材
*苏诗题材广泛,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一)临流照影,汲水煎茶等极平常事
如《泛颍》、《汲江煎茶》。 (二)难于处理的题材亦能化难为易
4.表现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如《西江月》(照野瀰瀰浅浪)。
5.前代词未关注过的乡村、农人农事
如《浣溪沙》组词5首,多角度描写徐 州乡村景色和生活情态;《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 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四、苏轼变革词风的武器
• 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以诗为词”即将 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 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如《续丽人行》。 *清赵翼:“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
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 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 话》)。

第四章苏轼

第四章苏轼

是 事 物 的 規 律 。
2
項 羽 提 。 出 范 增 應 為
》 見 信 於 朝 廷 , 義 《 帝 範 誅 增 殺 論
圖 備 賈 誼 不 知
責 合 義 理 , 如 結 《 交 賈 大 誼 臣 論 以 》

氣 ,

蘇 的 軾 史 擅 論 長 有 寫 較 議 濃 論 的 文 縱 。 橫 他 家 早 習 年 。 文 論 政 論 ) 史
屬 客 , 誦 明 月 之 詩 , 歌 窈 窕 之

全 美 的 散 文 詩 。 如 寫 景 的 一 , 段 : 稱 堪 備 兼 景 情 , 用 並 散 駢 文
清 風 徐 來 , 水 波 不 興 。 舉 酒
《 赤 壁 賦 》
餘 生 。
為 已 死 ; 饑 寒 並 日 , 臣 亦 自 厭 其
至 於 絕 交 。 疾 病 連 年 , 人 皆 相 傳
營 廣 泛 地 從 前 代 的 作 品 中 汲 取 藝 術

貌 。
蘇 軾 的 散 文 呈 現 出 多 姿 多 采 的 藝 術 風
三 、 蘇 軾 的 散 文 藝 術
蘇 軾 的 散 文 藝 術
“ 爭 新 買 寵 ” 的 當 朝 權 貴

林 甫 肉 ” 的 憤 怒 , 抨 擊 了 以 人 民 血 汗 來
玄 宗
在 如

種 苦 作 思 想 的 指 導 之 下 , 他 曾 寫 出 一 些 反 映 民 比 間 這 , 在 》 銘 誌 墓 生 先 坡 東 見 《 ” 國 于 補 創 有 幾
庶 ) 關 心 國 計 民 生 之 作 。 他 認 為 “ 論 事 以 諷 ,
( 1
會 內 容 的 詩 歌 有 兩 方 面 的 表 現 :

第五编第四章 苏轼

第五编第四章 苏轼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 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 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他曾模仿过 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孟郊乃至同时诗 友黄庭坚的诗风,无不惟妙惟肖。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 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二十二 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又中制科且优入三等,入 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苏轼在王安石厉行 新法时持反对态度,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 是四十三岁那年因 “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 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 岁时进而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赦北归, 前后在贬所六年。
苏轼继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 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 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 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 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 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 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 势取胜,如“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满江 红》);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如“山 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汀。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 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 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在这种独特的 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 的艺术风貌。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史论和政论表现出苏轼非 凡的才华,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 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

4第四章 苏轼

4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主张,一方面继续反对晚唐五代、宋初的不良文风和古文运动内部出现的新流弊;一方面又提出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登上了宋代文学美学的最高峰。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佼佼者,既有宋文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

他的词在内容方面、风格方面以及认识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突破和贡献,使词体获得大解放。

第一节苏轼其人一、生平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仁宗景佑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1036—1069),亦即王安石全面铺开变法以前时期。

在这一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在读书时就显露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且有一套“八面之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苏辙《苏东坡先生墓志铭》)。

如儿时读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而景仰范仲淹、欧阳修的为人,后读《范滂传》而决心为国舍身取义。

嘉桔元年(1056)人他与父苏询、弟苏辙北上京师应考,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梅尧臣的激赏。

欧阳修称其“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嘉信六年人苏轼制科中第,步入仕途,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等职。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

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早有不同,俱见于其《进策》二十五篇中,此时分歧更严重,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人》《再上皇帝书》等文,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再次强调“渐变”“人治”,但未受采纳。

这一期的创作以“进策”等政论文成就最高,但未免带有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制科习气书生气过重。

第二期为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1069—1085)人亦即熙丰变法时期。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3、笔记小品。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三、苏轼的辞赋和骈文
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的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因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他的骈文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典故两个方面。
四、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宋胡寅《酒边集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记承天夜游
第三节 苏轼的诗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有积极用世的思想,关心国计民生,他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他长期作地方官,对社会、民生了解真切,耳闻目睹百姓疾苦,将其写入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吴中田妇叹》、《荔枝叹》等。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提炼经验,能从极平常的生活和自然景物中发现深刻的道理,并用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表达出来,意味悠深而又饶有趣味。在苏轼的许多诗歌中其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表露出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一、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他的散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表现出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天真烂漫
曾慥《高斋漫录》:一日,钱穆父(勰)折简召坡(苏轼) 食“皛(xiǎo)饭”,坡至,乃设饭一盂﹑萝卜一碟, 白盐一盏而已,盖以三白为“皛”也。后数日,坡复召 穆父食“毳(cuì)饭”,穆父意坡必有毛物相报。比 至日晏,并不设食,穆父馁甚,坡曰:“萝卜﹑汤﹑饭俱 毛(冇,音mǎo )也!”穆父叹曰:“子瞻可谓善戏谑 者也。”
人生虚幻
《六观堂老人草书诗》:“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 俯仰殊。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 “身外倘来都是梦”(《十拍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
旷达自适
《书四适赠张鹗 》:吾闻《战国策》中有一方,吾尝 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 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 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 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 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自美, 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旧党另类
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校量利害”,苏轼即 坚决反对。司马光死后,旧党再起分裂,苏轼 自称“受性刚褊,黑白太明,难以处众”,多 次遭旧党构陷,感到在朝中不能立足,一再请 求外任。
元祐四年(1089)三月,苏轼五十四岁,出知杭州。 这是十五年后的旧地重游。 元祐六年,诏还京,遭旧党排斥。苏轼七上封章,要求 放为外任,于是辗转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 州(今河北定县)为期都很短。
反对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苏轼34岁,丧满还朝,正赶 上王安石变法的高潮,苏轼与其意见相左,两次上 书反对新法,不纳。求为外任,熙宁四年 (1071),出为杭州通判。
苏轼与王安石的分歧主要有三点:1、王安石强调更张法 度,苏轼强调择吏、任人,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2、 王安石主张富国、理财,扩大国库收入,而苏轼主张 “节用以廉取”,批评变法派“广求利之门”。3、王安 石主张雷厉风行,认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苏 轼则认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第四章苏轼苏轼受到欧阳修的提携,又与曾巩、王安石等皆有交往,并对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他统合儒释道思想,形成既热爱生活又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当时及后世文人具有极大影响。

他的诗歌笔力纵横,穷极变幻,间之议论,富有理趣,使宋诗的风貌更加突出。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拓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确立了词体的若干新的审美类型。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其得益于其父苏洵、弟苏辙的教育与扶助,父子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文学才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光彩,而其子迈、迨、过俱善为文,尤其是苏过的识见与文学才能非常突出。

眉山苏氏文学家族的杰出创作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盛事之一。

第四节苏轼词风作为中国文化进程中不多见的杰出人物,苏轼在哲学、绘画、文学等诸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

从文学的文化生态而言,苏轼的突出文学贡献,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苏词作为苏轼最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文学体裁,形成其独成风貌。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思想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等人已经在词的创作中开始突破词的体式传统,而在词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词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与当时很多词作者如晏几道、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等人一样,苏轼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对于词体的新的认识。

他认为词是诗之一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继勉之。

”(《与蔡景繁书》)因此,赞许词体向诗体靠拢的创作风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也。

”(《与陈季常书》)又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与鲜于子骏书》)。

虽然他对柳永词“句法”颇为不屑,但又对柳永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句意予以肯定,又曾经对秦观词因为向传统词靠拢而表现为内容含量少、景致简单的做法表示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随笔、游记等叙事记游散文,如《超然台记》、 《喜雨亭记》、《石钟山记》等。
3.赋,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苏文的风貌
1.善于翻新出奇。 2.叙事、抒情、说理的完美结合。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 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 说》)如《记承天寺夜游》 3.以“辞达”为准则。
三、开拓词境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 要方向。他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 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举凡诗歌可以表达的题材如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 理及描写农村风光,皆可入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 写。” 1.柔情→豪情、爱情→性情、代言→自言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记梦》 2.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生活景物与自然山水 如《浣溪沙》(蔌蔌衣巾)
二、诗歌风格
1.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2.苏诗用典、对仗精工,浑然天成。宋诗以才学为诗 的特点就在于大量地用典。苏诗中也有用典过多之病。
“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3、苏诗新而能变,机趣洋溢,间有奇笔妙想,而风格 基调是清雄奔放、弛纵自如并兼有清逸简淡。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作品赏析:《游金山寺》
苏轼《古木怪石图》。“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 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胸中盘郁也。”(《画史》)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文
一、苏轼的文道观
1.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
2.道不限于儒家之道,泛指事物的规律。
3.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 二、苏文的分类 1.政论或史论文,如《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 《贾谊论》、《教战守策》等。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 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 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 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二.变革词体
三.开拓词境
四.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
五.多样的风格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诗之功裔”,主张词 须“自是一家”。
《与鲜于子骏书》:“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
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 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 观也。写呈取笑。”
二.变革词体
晁补之《能改斋漫录》 :“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突破音乐对词的束缚,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洲冷。
3.清丽的一面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胡寅《酒边词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图》,金人武元直所作,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画的是苏轼与客泛舟赤壁的情景。
五.多样的风格
1.豪放的一面: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 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与鲜于子骏书》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 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 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第三期(1085-1093),被召还及外放时期。
第四期(1093-1101),远谪惠州、儋州时期。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苏轼被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苏轼又被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 州、惠州、儋州。”
二、苏轼的思想
第四影响
1.由于苏轼的拓展词境、变革词风,以他的文坛领袖 的地位,又热心提携后进,影响所及,造就了蔚为壮观的 元祐词林。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毛滂、 贺铸即是其中的主要人物。 2.北宋灭亡后,苏词的影响流播南北。南渡词人中, 如陈与义、叶梦得、张元幹,直到张孝祥、陆游、陈亮、 辛弃疾,都继承了苏轼以词言志咏怀的传统,成为南渡词 坛的主流。由于苏学盛于北,苏词的豪放雄奇与“深裘大 马之风”相融,开金源之盛,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是 其中代表。直到金与南宋灭亡,苏轼词的影响依然未减。
——俞文豹《吹剑续录》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通过出猎之时,记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抒发 了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愿望。 上阙:写知州率领人马行猎平冈。从外在描写突出意气豪 发的人物形象。 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从内在情志的抒 发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第二期(1069-1085),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时期。
1.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施行新法,苏轼请求 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 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2.元丰二年(1079)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 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苏轼被捕入狱,历 时五个月,朝野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 最后,神宗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了事。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 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 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 和独特的艺术构思, 运用拟人化手法, 把咏物和写人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咏 物而不滞于物,情 景交融,轻灵飞动。
构成《江城子》豪放的风格的要素:
第一,这首词所表现的题材。
第二,表现手段。
第三,典故运用贴切、自然。
第四,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主人公的形象。
2.婉约的一面
“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公直是轶伦 绝群。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
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 闺词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 之下?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与创作道路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课前思考

你对苏轼的生平事迹有哪些了解? 你能背诵苏轼哪些诗、词和文?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人(今属四川)。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是集诗、词、文、画等一身的通才式的大文学家。
全词以逸思遐想,构造了一个清旷澄澈的境界,融会 了睿智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词人寥落而又空阔的胸襟。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 侧重写天上。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 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 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一、生平经历
第一期(1037-1069),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
第二期(1069-1085),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时期。
第三期(1085-1093),被召还及外放时期。
第四期(1093-1101),远谪惠州、儋州时期。
第一期(1037-1069),读书、应举、初入仕途
时期。 1.家庭教育 2.应举入仕 21岁时,苏轼与苏辙随父进京,第二年兄弟 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苏轼 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 避此人,放出一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 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 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答谢民师
书》)
第三节 一、诗歌内容
苏轼的诗
几乎没有不可以入诗的题材,“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 情” 1. 对现实的批判,如《荔枝叹》抨击陋习。
2.对人生的思考,如《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 蕴含哲理,透露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 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 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通过 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 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
四.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
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轼词中 多用题序,多用典故。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驱,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逢。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