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道德经》——后感

专业:教育技术学班级:10502 学号:1005114056

姓名:王秀梅

一谈起《道德经》,最先闪入我们头脑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后还有那个世人都忘不了的圣人——老子。《道德经》是上古时期一部经典著作,我们也听了各种各样关于老子和这本书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也是比较有趣的,说母亲怀了他好久才生出了他,出生后,由于他的耳朵比较大,所以又被大家称为李耳,老聃,这个小故事为老子的生平添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读老子,读《道德经》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很安静、平和,这部经典的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许正像世人所说的,道德经是中国人的根,不读道德经就不是中国人。可见其影响力不是一般著作可以达到的。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的精髓部分,其内涵里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和谐的发展,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感到自己的意义,即使不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我们可以活出自己人生的意义足矣;从自然宇宙管的角度来看,道德经中讲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论,宇宙中的万事有他自己运转的一套法则,所以行星有规律的绕着它自己的恒星旋转,动物、植物以及各种生命形成的生物链,使得

生活在其中的万物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发展,没有人可以打破这个规律,我们也不应该打破,如果谁打破了得话,那么地球毁灭的日子也将不会远了;和其他的经典著作相比,《道德经》为中国古代的其他著作起到了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孔子一生的德行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扬光大,和老子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因为孔子也曾经像老子行李请教学习,使孔子学到了很多知识,日后孔子将老子称为人中之龙,龙——气象壮阔,人无法知道他是怎么乘着风驾着云遨游太空的,很神奇,更神奇的是,人们将孔子称为人中之凤,这一龙一凤,一道一儒将古代中国的文化演绎的十分精彩,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发扬做了很好的积淀。但是人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道德经》的作用能够如此之大,难道中华民族就缺道德经中的一点文化而不断的学它吗?原因不止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中国人传统中的精神是趋于中庸的,这和《道德经》中的精髓是相通的。《道德经》教育人们学会谦虚谨慎的处事,要不偏不倚,不能太飞扬跋扈、锋芒毕露,要含蓄而和平的和人相处、我们应当上善若水,所以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交际之道应该经过漫长的历练。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不仅说明我们要用道来修身,而且可以发现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也会的到提升。人际交往知道也是如此,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有很多,不能简简单单的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否则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向老子的道德学习,有太多太多地方值得我们来学习。我喜欢那句话“涵德厚者,比于赤子。”是啊,道德修养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历练,但其终极的目标是让我们达到像婴儿一样的自然。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老子认为,含德深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赤子,他躺在那里,毒虫来了不咬他,猛兽来了不害他,凶鸟来了不搏击他,婴儿精气专一而且充足,他们整天嚎哭但是,但是喉咙却不嘶哑,这是因为和谐到了极点!——老子又说,认识和谐的道理称为“常”,认识“常”的道理就称为“明”,纵欲贪生就是不详,人性使气就是逞强。凡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这就叫做不符合于“道”,不符合道就会提早灭亡。当然老子所说的婴儿是指天真未凿的幼儿,如果后来这些心灵就起了变化,那么他们的元气也慢慢的衰减了。其实老子所说的深层哲理不是表面的赤子状态,这应该是一个内心修养的要求,是高境界生命状态的要求。老子教诲人们,通过深厚的修养,使“德”升华到高深的道德境界。这就是“精之至”,即心地真挚,精神饱满,生机勃勃。这就是又能“和之至”,即是心灵纯洁凝聚,和谐寡欲。这样就能够自然、天真、活泼、恬淡、充实,离“天道”、“本性”更近。离婴儿、赤子的生命状态也就近了。这种要求当然很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现代人却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其实与智慧,可以达到老子所说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传说孔子和老子一样也很爱小孩儿,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说:一次孔子来到齐国的外城门外,遇到一个

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说:“赶快赶车过去啊,美妙的韶乐将要起来啦!”孔子看到那婴儿的眼睛是那样的美妙,其黑则黑如点漆,其白则白如琼玉,其精光闪烁出天真圣洁,是一种神圣的美。在孔子看来,小孩子的心灵美好,可以堪比美妙的音乐,纯洁无暇。可见要修养个人的德行道小孩子般无用心的境界是不简单的,这是每个人一生必须完成和修行的地方。

《道德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很多,除了教人们怎样培养德行以外,这本书还教我们要重视健康,不止是身体上的还指心理上的健康。老子谈到饮食之道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他建议我们“为腹不为目!”老子在这里用“目”代表了耳、口、心、行等,这是指千万不要让五色把人的心智搞疯狂了,让难得的宝物把人的品行搞坏了,现代的人被物化的还是有很多的,贪于美食则被美食物化了,贪于金钱则被金钱物化了,贪于财产责备财产物化了,贪于女色则被女色物化了。所以淡定自己的心境是很重要的。五味令人口爽,这又是一个道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各种口味聚合在一起的时候,会让人的味觉出差错,最后吃着吃着,就会让人感觉味觉出差错,还是吃的平淡一点的好,当然这并不指的是我们不要吃有营养的东西,而是我们应当合理的节制欲望;老子还说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味无味”,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从中间体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来,虽然有时候我们吃不着山珍海味,但是我们能从简简单单的饭菜当中吃出饮食的恬淡,从粗茶淡饭中

咀嚼到生活、人生的一种安宁、一种平淡、一种安全、一种闲舒出来,这就是饮食的至高境界。二是已经体察出来味道,又不露神色,就像无所玩味,这是何等的一种修养和美好德行。讲到饮食,老子还要求人们“甘其食”,正如中国的一句谚语“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虽然有的时候,老百姓吃不到想当官的那样顿顿海鲜、肥肉。但是我们如果能从其中品出味道,并说“好”的时候,这样也就修行好了吧,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内容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讲到心理健康,现代人很需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安宁。

老子也教我们重视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存在视为贵重。不管世间的竞争有多么的激烈,我们还是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就像那句话说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旷兮其若谷”,有了这样淡泊的心怀,还有什么会打击你的心灵呢?也许有的时候,坚持自己的个性,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的孤独,相信老子的这句话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致虚境,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狂作,凶。知常容,容乃公,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说起来容易,要想真正实践“致虚静,守静笃”的境界还是很不容易实现的。老子认为这六个字可以让一个人在世上活的平安,不招来凶祸灾难,避开危险。也许有的人认为这样活着会很辛苦,啥都不敢做,没劲。这样理解人生就太狭隘了,诸葛亮也曾经教过自己的孩子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