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论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示例文章篇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经》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部古老的经典,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的智慧。

一提起《道德经》,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开篇语。

这几句话,咋一看似乎有些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出来的,能被轻易说出的道,或许并不是真正的道。

这种思想深度,让人在初次接触时就能感受到《道德经》的不凡。

说到《道德经》,就不得不提“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不是说我们要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一种顺势而为、不强行干涉的自然态度。

就像水一样,它总是顺应地势而流动,不强求、不抗拒,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往往想要掌控一切,却忽视了顺其自然的智慧。

再来说说《道德经》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这并不是说软弱就一定能战胜强大,而是强调了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

有时候,硬碰硬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适当地退让和妥协,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不必总是针锋相对,有时候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经》还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总是想要得到更多,却往往忽视了已经拥有的。

学会知足,不仅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还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烦恼。

同时,“知止不殆”也提醒我们要有底线思维,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当然,《道德经》中的智慧远不止这些。

它还提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告诉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包容、谦逊、低调;还有“反者道之动”的哲理,提醒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

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道德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论文

2.“上善若水”的道德魅力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本性之一就是具有滋养万物而永流低处从不居功自傲,是默默无闻地给予别人以关爱,做有利于别人的事,就是毫无保留地默默奉献。

只要能做利他的事,就决不推辞。

水永远不占居高位,更不把持要津,这就是其美德所在。

如果把水作为一个人来看,它完全没有个人的恩怨和私利,毫不计较,也不争夺,完全根据自己的本性生存,采取一种柔弱、1.“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大学里所提供的各种学问,从知识积累的角度讲具有科学性,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讲具有艺术性。

大学生应着重理解其个中奥妙,不仅要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如何运用所学学科的知识。

要达到这个地步,最根本的是要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运用好辩证法。

什么时候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以不变应万变。

《道德经》在辩证法的运用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的,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消阴伏,否极泰来。

因此要学会辩证思维,学会从事物的反面入手解决问题。

大学生要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同时,对于学习和工作中千丝万缕的矛盾表象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看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

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无下则无上,无高亦无低,二者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关系。

因而高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样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精神目前,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可以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不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做事。

依老子之见,与其议论十件事,不如做成功一件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时,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doc

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doc

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点击查看更多:读《道德经》有感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甚至很多人都读过吧,下面这篇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带大家一起去思考一下其中的人生哲学!中国古代伟大先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精微奥妙,不仅包蕴宇宙规律、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管理、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还蕴涵着丰富而精深的人生意蕴。

本文从人生视角对这部经典的前八章进行解读和探析,其蕴含的认识论、功成弗居、内心安宁、有容乃大、善于守中、宁静致远、谦恭无私、处世不争等人生意蕴对当代人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人生意蕴中国古代伟大先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精微奥妙。

这部经典不仅包蕴宇宙规律、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管理、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而且蕴涵着丰富而精深的人生意蕴。

文章从人生视角对这部经典的前八章进行解读和探析,以挖掘出对当代人的人生有所裨益的思想内容。

一、道为本源与人生认识论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言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意思是,可以用语言描述解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本来的常“道”;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本来的常“名”。

无名,是天地的本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体。

因此,有人时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时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终极。

这“无”、“有”两者,都来源于道而名称却不同,这都可以说是幽深玄妙的。

它们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径。

老子在此提出“道”和“名”的概念,把“道”作为本章的核心。

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先于天地生成之前而存在;“道”在天地生成之后对万事万物仍然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论文范文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论文范文1开篇之前我以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

确实,《道德经》一书通知我们应该怎样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觉得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含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国学论文《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意义

国学论文《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意义

国学论文《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意义老子的《道德经》,也叫《老子》或《五千文》。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他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语言。

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这和当今重视环境保护的观点相当吻合;或者反过来说,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学习《老子》,现实意义在哪里?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把握住现今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存事物,就能了解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作道的要领。

道,是洞悉宇宙万物无穷奥妙的唯一途径。

把握住了现今的道,实现人与道合,就可以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

正确地把握《老子》,准确地认识道,为实行道奠定基础。

毋须讳言,老子是第一位向世人昭示道的圣人。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的政治思想【摘要】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在为政治国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自始自终贯穿着老子的“道”的理念,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圣人”治国的思想原则和实施方法,在今天看来,就是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应有的作为。

本论文便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老子的政治思想。

首先介绍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态,其次分析老子的为政原则和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接着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和一些参考的资料对老子的政治理念予以评价,最后是老子的观点对当今社会发展和政府作为的启示。

【关键字】道德经政治思想无为政府【正文】作为流传几千年的中文化文精髓,《道德经》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存理念不仅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生活,也是各行各业精英们的重要“顾问”。

而《道德经》中大量关于为政治国的阐述则是研究老子思想不可绕开的对象,对于国家发展、领导人治理国家将有重大裨益。

《道德经》是一部对世间万物的概括,以至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离不开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

“无名,天地之始”一句便道出了老子的理想政治状态和政治思想。

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小国寡民,时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小小的国度,适当的人口,人无高低贵贱,大家一律平等、社会公正;“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民热爱生命、热爱故土、热爱和平;“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友好和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国家内部没有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安定,没有欺诈、没有饥饿;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没有矛盾,一切都遵循着万物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理想政治状态,是“道”在国家生活的体现。

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根据对“道”的领悟和哲学思想,老子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政治国的原则。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句,便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论文

小谈“无为”引子:有幸这个学期能够选上热门的《道德经》课堂,这个几百号人的大课堂。

刘老师的讲课深入浅出,不花哨,而且论述严谨。

常从文学的角度来去剖析文本,从逻辑角度恰当的贯通词句。

虽然朴实无华但是讲述的道理却十分诱人,我看到很多不是本科学生的人都来旁听,甚至于有一位保安也坚持来听课。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道德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现在就《道德经》中的总体感觉与“无为”思想粗浅的谈几句。

【《道德经》的基本观点】在谈“无为”前,我先谈谈我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的认识及总体思考。

一提到《道德经》,我们都会想到何为“道”何为“德”?就我理解《道德经》讲述了宇宙规律与治国为人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道”;而“德”是顺道而为的产物,是因为用合理的方法做事而得到的对个人品质的认可。

“道”是准则,“德”是结果。

通篇《道德经》很强调“谦德”,讲要“功成弗居”,将应学习水的“柔弱”,我觉的就是强调为人处世要处于合理的状态,要顺道而行。

正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该强的地方就要强,改弱的地方就要弱,不然就容易处于“死地”。

而世上的人往往强调的是“强”,而忽视了应该“弱”的地方。

一味谋取私利,以自我为中心,就容易忽视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物极必反”的道理。

所以我人为《道德经》在规劝了统治者、世人要处于顺应“天道”的合理状态,要“实其腹”“虚其心”,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秩序。

我们都知道“小国寡民”与“无为”思想在社会中争议很大,很多人认定其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加以否定。

其实经过学习与思考我了解到,真正的“小国寡民”是从心里上吧国家看的很小、人口很少,并不是真正的去否定疆域人口的规模。

统治者有了这样的心里就会看重民意,劳心社稷,不去主动侵略他国。

如此,国家可大治。

再说“无为”也是顺应天道,不去骚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德治国,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六、内外一体的德-道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观念系统,认定宇宙、人类起源之哲学根本问题为一元、自因、时间性的,这便使人均可生活于一重化生活世界之中。

道是关于世界整体性、根本性意义上的不可言说性并从而获得绝对性。

这一绝对性之道保障着人的自在性自由,自在性自由在道家观念系统中也就是“德”。

“德”即人之所以为人之自由天性,又由于“道稽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所以,“道法自然”(第25章)实即道性自然、自在。

道性自然自在于此的根据是:(一)如果将自然作天地万物解,则天地万物中有道,此道即万物之德。

德者,得也。

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从道那里获得了自己的根据,天地万物之所以为天地万物,正缘于它其中的道,道分而言之即为德为性,在儒道语境中均适切。

于是,道不再有别的原因和根据,它就是自己的原因和根据,即道是自由的。

这里,人、天地万物和道一体冥合,道通过德获得了既内在又超越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秉赋,人由于分享了道的这种自然而然性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原因和根据,亦即是获得了自由。

(二)自由一词中的“自”字,有“开始”义、“原因”义,甚至有“即使”的转折义和推理的“假如”义。

开始在本体论意义上就是创始,道所以要创始,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硬要给个说法,沈清松认为是因为道的“慷慨”。

道因其慷慨性而获开创之原因性。

道创始和神创始的区别是:它并非宗教家的“信其为真”,而是哲学家的“认其为真”,正是在“认”、“信”之区分义上,康德划清了哲学和宗教的界限。

如果搁置“自由”一词在西文中的复杂意义,根据其汉语的语义自然延伸性,完全可以将“自由”二字颠倒过来进行自我解释:“自由”就是“由自”。

自由之意只能在语言学的最高处说:对任一所指而言,它(他)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

自由原则在近代西方的确认,标志着现代人类进入以人为本的自本自根自因性世界观念之中,从而走出了中世纪神圣阴霾的笼罩。

韦伯将此称之谓现代性的祛魅。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姓名郝耀栋学号 201116050233班级经济111602班时间 2012 5 26[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

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

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定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皆是“义”的表现。

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 仁义、礼、德正文极图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响,《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也是仁与义。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主根;佛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庄哲学;西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学。

辩证法嫁接在中国的辩证法上,皆自老子始。

老子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这是以一本万殊的殊相为着眼点,但并非没有共相(即道)。

新儒学的主流则是以一本万殊的共相(即道)为本,但也并非没有殊相。

因而,由老子《道德经》来看“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之仁与义,应有其一番新意义。

一、仁义的涵意《说文》指出:“仁,亲也,从人二。

”段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

”可见仁是指人际的伦理关系。

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把人的血缘感情作为仁的合理出发点,并运用忠恕之道将血缘感情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上去,认为仁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态。

仁的性质与作用有双重性,一方面仁爱有差等(属阳),以宗法等级之礼为仁的标准;另一方面,仁学中有重民倾向(属阴),要求对人民宽惠仁爱,反对暴政虐民。

【道德经的处世哲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新颖毕业论文

【道德经的处世哲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新颖毕业论文

【道德经的处世哲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新颖毕业论文道德经的处世哲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摘要:《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一部集结了中国人民智慧的旷世奇书,其内容之广大,无所不包。

尤其书中所阐释的人生哲学,对于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处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汉文学家班固把道家内容概括为:“清虚以自得,卑弱以自持。

”本文也将围绕清、虚、卑、弱这四方面论述道家的处世哲学。

关键词:上善若水;以柔克刚;虚怀若谷;知足常乐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欲言其书,先言其人。

根据孟子知人论世的观点,在讨论《道德经》的思想前,我们不妨探讨其作者老子的生平。

学过古代文学的同学对老子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而作为流传了数千年的道家学说,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亦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现在有很多人把道家等同于道教,这是不对的。

道教的创立者是汉代的张陵即张天师,其教派强调方术如呼风术、唤雨术。

道家则主要研究世界的本源和规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评道:“上标老子,中述神仙,下袭张陵”。

可见,就内涵和境界而言,老子的思想远胜于道教。

说到《道德经》的由来,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有圣人将至,于是便请求老子留下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盘桓数日,写下了一部五千字的著作即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编为道经,下编为德经。

《道德经》文句精短、词约义丰,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智慧的杰出代表。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下面就来谈谈老子教诲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上善若水,柔软胜刚强毋庸置疑,水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一个人可以一个星期不吃饭,但人要是没有水,恐怕三天也活不成。

水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具有无上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祭龙王祈雨的习俗。

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由思想论文

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由思想论文

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由思想论文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由思想论文内容提要:《道德经》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系统论集,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和认识论。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

道自然而然无所依。

道生万物,却生而不宰,任万物自然发展。

老子是一个无神论者,“道”不是神,不是绝对精神,而是实在。

老子眼中的宇宙是一个没有主宰者的自然宇宙,宇宙因没有主宰者的主宰而自发和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应该效法没有主宰者的自然自发的天道,在人世间建立没有主宰者的自由和谐世界。

无为而治就是防止统治者主宰国家和百姓,在人间去除主宰者。

没有主宰者人世间就是人人互不主宰,人人各自保有自由的人世间。

天道自然,人道自由。

本文旨在发掘道德经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思想,以便建立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的本土文化根基。

关键词:道;自然;自由;无为而治前言中国哲学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言说方式,其语言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用及其精细的表述。

这个特点一方面导致了后人在文本意思的理解上的异见纷呈、莫衷一是,种种注解版本层出不穷,给中国哲学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一方面也使其具有言之不尽的无穷内涵,为后人的继承和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后人的不断注解下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部哲学巨著。

道德经言语相较于其他中国哲学文本更具暗示性,甚至连文本也没有统一的版本。

对于纷杂的版本所带来的问题,倘若考据起来,不知要考据到何年何月。

考据不是笔者的研究取向,也不是本文所要承载的内容,只好存而不论。

因此笔者选择由陈鼓应先生所整理的现今流传最广的版本作为解读的文本基础。

对于语言的暗示性所带来的真意把握问题,能指解析法和文本互释法是比较科学的解读方法,因此笔者打算主要用这两种方法来解读道德经文本。

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文本解释理论认为:解析文本的关键在于把握文本的言说对象,亦既“能指”。

要准确理解一个文本,就要看这个文本的语言是向谁诉说的。

道德经小论文

道德经小论文

是石头的错吗?论“弗为而成“(提示: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诗歌、论文、随笔等文体;文中应该涉及《道德经》核心概念的的定义及其哲学基础;应该恰当引用本学期讲过的《道德经》原文并作出准确解释;应该准确把握《道德经》的受众;应该适当列举古今中外的案例;应该有亲身经历的感受;应该适当运用起兴、反语、比喻、顶针等表现手法;必须用A4纸双面打印并手写签名。

)傍晚,宁静的小路,一位老人漫步在柏油路上。

不远处,一个顽皮的孩子跑着跳着,一不小心被路边的石头绊倒了。

顿时,孩子的哭声打破了这片宁静,老人匆忙赶了过去,一把抱住小孩。

小孩的腿被磕伤了,留了点血。

可是这孩子还是不住地哭。

老人连骗带哄还是没让这宝贝孙子消停下来,于是就迁怒那块石头,一边踢一边骂那块石头。

那小孩也上去一边哭一边踢。

最后,小路又归于平静。

这样的一幕对大家也许不陌生。

日常生活中,家里有小孩子的都喜欢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把理由转嫁到另一个物体上。

比如上面事例的石头,也许老人内心并不是如此,只是为了平息孩子的哭闹。

但是,我们得想想这样做对吗?小孩子不小心却被大人说成是石头的错,也许好笑,但这样的事儿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石头的错,都怪这块臭石头!”这是间接地告诉孩子他们没有错。

长时间这样的灌输,让我们的孩子只会责怪于外部的问题而忽视了自身的省视。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道德经》帛书第四十七章)《道德经》这句话放在本学期初我也许只能依据字面意思获得一个有问题的理解。

上完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才理解到词句的深意。

“其出也弥远,其知甚少。

”此句看上去违反了哲学中实践是认识重要来源的基本原理,其实不然,依据《道德经》的文学手法此句运用了隐喻的手法。

其表达的意思是圣明的君主能不出户不窥牖而知天道是从自身出发,而不是“出”,“出”就好比是从外部找事物的原因,所以修身治国的君主不用出户窥牖就能知道天下是否大治。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一本极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它由老子所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德经的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本篇论文将分别从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历史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

道德经的思想内涵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包含了我们今天可谓司空见惯的许多道德准则。

在道德经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道”。

“道”是老子介绍的一个概念,意思是泛指一切自然规律,它是实现本性的本源与崇高的境界,是伦理价值的根本所在。

在老子看来,要想实现人类的终极目标,必须全力追求道这种终极价值。

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很多与道有关的思想,如“无为而治”、“淡泊名利”、“反其道而行之”等等。

这些思想也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很多有追求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

除了道之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传达了很多其他的思想。

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宇宙的创世过程,并暗示了创造的有机形式。

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每个元素都具有独立的实体,“一”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空气、能量、意识等等。

这“一”是神圣的核心;“二”就是在“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立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太极、男女、正邪等等。

这些对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三”是指三个方面的统一,即太极之中的中和状态。

这一格言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宇宙的规律以及事物的间接相互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历史背景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末期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亦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等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整理出了道德经这一思想体系,提出了道教的基本理念。

这样一种思想不仅有利于人们恢复社会秩序,而且对追求内心平衡、趋向禅境的人们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继而,道德经的思想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常识,直至今天仍在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各个领域。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示例文章篇一:《道德经》啊,这可真是一本神奇的书。

你翻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宝盒,里面藏着无穷的智慧和真理。

我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回到了古代,和老子这位智者面对面地交流。

你知道吗,这本书里说的不仅仅是道德,更是生活的哲学。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做事要有德。

这“道”啊,就像是大自然里的规律,你看那日出日落,花开花谢,都是按照这个规律来的。

咱们人也一样,得顺应这个“道”,才能活得自在、活得明白。

《道德经》里还说,要“无为而治”。

这可不是说咱们啥都不干,而是说咱们得学会放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你想啊,你要是老是插手干涉,就像是把树苗绑在竹竿上,它还能长直吗?所以啊,有时候咱们得学会信任,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让大家都能在“道”的指引下,自由地成长。

再说说“德”吧。

这“德”啊,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那个“品德”,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能够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

你看那些成功人士,他们哪个不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这就是“德”的力量啊!我觉得《道德经》里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意思是说啊,大路其实很平坦,但人们总是喜欢走小路。

这就像咱们的生活一样,有时候明明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更好,但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捷径。

结果呢?往往是走了弯路,甚至跌入深渊。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坚持自己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哪怕这条路再难走,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读完《道德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道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哲学宝典。

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道、做事要有德,让我明白了“无为而治”的真谛,更让我明白了“德”的力量。

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去读,去品味,去实践。

因为啊,它里面藏着的,可不仅仅是一些文字,更是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精髓。

所以我的观点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去读读《道德经》,去感受一下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社会道德经论文作文范文5篇

社会道德经论文作文范文5篇

社会道德经论文作文范文5篇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请你就道德写一篇作文吧。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____,希望大家喜欢!社会道德议论文作文5篇1世界有邪恶的黑暗和正义的光明。

就是因为有了道德,才使我们看到美丽的曙光,而违背道德只能看到一片黑暗。

有的人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它可以让你觉得快乐,让你受人敬重。

”可有的人说:“道德,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什么用。

这是那些庸俗又愚蠢的人才做的。

”听到这句话,我就忍不住想说:“道德怎么没有用?它能使绝望的人看到希望;让无助的人得到帮助。

如果没有道德,我们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充满快乐、和谐、温馨的家园?如果没有道德,我们就无法在地球上快乐的生活。

如果没有道德,正义、帮助这些词汇会在我们的世界上永远消失!”什么事道德?怎么才能让“正义、帮助”围绕在我们身边?这不由让我想起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的脑海浮现出了那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那无一不是道德的缩影,无一不是在展示着道德的力量。

在我记忆深处,那是一个灾情最严重的区域,有一个15岁的初三学生雷楚年,他徒手救出了7名学生。

看到他沾满鲜血的双手,分不出五官的黑脸和被撕得破烂的衣裳,我哭了。

在电视画面上,我看到记者叔叔问他:“你就没想过自己的生命安全?”他抖动着因久未喝水而干裂的嘴唇,拖着嘶哑的声音说:“没想过,只想救同学!”简短而朴实的话语,令千千万万的人感动。

一个小小少年,凝聚了对同学真挚的爱,更是传承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还有一位老爷爷坚持三十年清理马路旁的小广告,起早摸黑,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他们的英雄事迹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品德高尚,什么是道德修养。

我们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小学生,要以道德为标杆,从小要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记得在暑假的时候,我把我家周围的广告纸撕掉丢进垃圾桶,王奶奶夸我是好孩子;学校里,我将小店垃圾桶旁的垃圾捡起来丢回垃圾桶,老师夸我是好学生;在家里,我帮奶奶扫地、洗碗,给爷爷脱鞋、倒茶,爷爷夸我懂事了。

道德经读后感论文

道德经读后感论文

道德经读后感论文道德经读后感论文道德经读后感论文 1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

(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

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

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教学论文浅谈《道德经》的生命意识

教学论文浅谈《道德经》的生命意识

浅谈《道德经》的生命意识内容提要:《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

历代学者对《道德经》译注纷起,不断挖掘其蕴含的巨大价值。

本文重点就《道德经》中的生命意识进行探讨,以丰富人们对《道德经》的认识。

关键词:道德生命意识小宇宙老子,一位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生命探索者、社会科学家。

他以自己无上的智慧和终生体践,执着探悟人类的生命、生存和万物规律,铸就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并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思维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部《道德经》,两千多年来注家峰起,各阐其端。

哲学家言其为东方哲学之经典,政治家视其为治世名言,军事家称其为攻防战略的用兵指南,史学家说其是一部先秦文化的底片,养生家奉其为修身养性之要典,推演“天机”之秘鉴。

俗家子民感其效用灵验,叹其玄之又玄……区区五千言,却包蕴无限。

海内外学者皆视为至宝。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他(老子)认作是东方的代表。

”美国高能物理研究博士卡泼勒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道德经探玄》)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言,它之所以会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他诸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便是因为老子所阐述的问题是人类个体小世界与外部大世界所共通的规律和联系。

它是老子集一生之亲修实证,熔天文地理、医卜战阵、阴阳八卦、人文历史等多门学科于一炉而铸就的世之杰作。

所以,它对各门学科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道德经”中有些什么样的生命意识呢?下面,我们具体从“道德经”的部分内容来探究这一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对“道”的论述。

什么是“道”呢?《说文》的解释是:“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

”即人所行之路,一直通达之路叫做道。

而老子所要表达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

道德经论文3000字大学

道德经论文3000字大学

道德经论文3000字大学浅谈道德经其实,刚开始我选课时,并没有抢到这门课。

在不选的时候,恰恰好有一个空余的位子,我就很幸运的选到了这门课。

让我能在喧嚣的社会里,寻到一扇门,通往相对宁静的世界。

通过上道德经这门课,使得我对《道德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此书净化了我的身心。

对于《道德经》内容的认识,最粗浅的就是对老子的主要思想的认识,而道德经主要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句就阐述得非常清晰明显,气势磅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他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

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

“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老子眼里,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围绕道德经的价值写作文

围绕道德经的价值写作文

围绕道德经的价值写作文篇一《〈道德经〉:生活的智慧宝库》《道德经》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藏满宝藏的神秘山洞,每次进去探险都能有新的收获。

以前我总觉得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肯定是艰涩难懂、高高在上的,跟咱平常人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

直到我自己经历了一件事,才真正明白它的价值。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逛街,街边有个小商贩在卖一些小饰品。

我的朋友拿起一个手链,看起来就是普通塑料珠子串的,但小商贩把这手链夸得天花乱坠,说是什么稀有的材料制成的,还具有神奇的功效,能保平安又能旺财。

我朋友听着听着就心动了,想要掏钱买。

我当场就想起了《道德经》里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那些好听的话往往是不可信的,真正靠谱的话不需要过多的修饰。

我就跟我朋友说,这手链哪有这么神啊,就是普通的塑料珠子,你可别被忽悠了。

结果我朋友不听,还是买了下来。

后来她回去仔细一研究,发现果然是被坑了,那手链成本可能就几块钱。

这时候她才懊悔没听我的话,我就打趣说这就是没把《道德经》的智慧放在心上呀。

《道德经》里很多的话语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世上的人与事。

在日常的小事中时不时就会冒出来给我提醒,让我别在生活里当个迷糊蛋,在看似复杂的人际交往和各种琐事中能少走很多弯路。

篇二《〈道德经〉:人际交往的导航仪》说到《道德经》在人际交往上的价值,那可真是像一个导航仪,能在复杂的社交迷宫里给我们指明方向。

我就有这么个事儿,深刻体会到了它的妙处。

那是在公司里,大家组织搞团建活动,分组进行竞赛。

有一个同事特别好胜,总想自己出风头,把所有的任务都包在自己身上,对我们其他人指指点点的,而且还不停地吹嘘自己有多厉害。

当时大家心里都不太舒服。

我突然就想到《道德经》里有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一个总是自己表现自己、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其实是不聪明的,也不容易被大家所认可。

我本来也有点生气,想和他怼两句的。

但是我琢磨着《道德经》里的话,就换了个方式。

我找了个机会和他说,咱们这个小组是一个团队呀,你能力这么强,如果能带领着我们大家一起发挥各自的长处,那咱们肯定能把其他组打得落花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道德经》——后感
专业:教育技术学班级:10502 学号:1005114056
姓名:王秀梅
一谈起《道德经》,最先闪入我们头脑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然后还有那个世人都忘不了的圣人——老子。

《道德经》是上古时期一部经典著作,我们也听了各种各样关于老子和这本书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也是比较有趣的,说母亲怀了他好久才生出了他,出生后,由于他的耳朵比较大,所以又被大家称为李耳,老聃,这个小故事为老子的生平添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读老子,读《道德经》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很安静、平和,这部经典的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许正像世人所说的,道德经是中国人的根,不读道德经就不是中国人。

可见其影响力不是一般著作可以达到的。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的精髓部分,其内涵里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和谐的发展,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感到自己的意义,即使不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我们可以活出自己人生的意义足矣;从自然宇宙管的角度来看,道德经中讲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论,宇宙中的万事有他自己运转的一套法则,所以行星有规律的绕着它自己的恒星旋转,动物、植物以及各种生命形成的生物链,使得
生活在其中的万物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发展,没有人可以打破这个规律,我们也不应该打破,如果谁打破了得话,那么地球毁灭的日子也将不会远了;和其他的经典著作相比,《道德经》为中国古代的其他著作起到了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孔子一生的德行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扬光大,和老子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因为孔子也曾经像老子行李请教学习,使孔子学到了很多知识,日后孔子将老子称为人中之龙,龙——气象壮阔,人无法知道他是怎么乘着风驾着云遨游太空的,很神奇,更神奇的是,人们将孔子称为人中之凤,这一龙一凤,一道一儒将古代中国的文化演绎的十分精彩,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发扬做了很好的积淀。

但是人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道德经》的作用能够如此之大,难道中华民族就缺道德经中的一点文化而不断的学它吗?原因不止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中国人传统中的精神是趋于中庸的,这和《道德经》中的精髓是相通的。

《道德经》教育人们学会谦虚谨慎的处事,要不偏不倚,不能太飞扬跋扈、锋芒毕露,要含蓄而和平的和人相处、我们应当上善若水,所以老子提倡“无为而治”。

在老子看来,交际之道应该经过漫长的历练。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不仅说明我们要用道来修身,而且可以发现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也会的到提升。

人际交往知道也是如此,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有很多,不能简简单单的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否则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向老子的道德学习,有太多太多地方值得我们来学习。

我喜欢那句话“涵德厚者,比于赤子。

”是啊,道德修养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历练,但其终极的目标是让我们达到像婴儿一样的自然。

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老子认为,含德深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赤子,他躺在那里,毒虫来了不咬他,猛兽来了不害他,凶鸟来了不搏击他,婴儿精气专一而且充足,他们整天嚎哭但是,但是喉咙却不嘶哑,这是因为和谐到了极点!——老子又说,认识和谐的道理称为“常”,认识“常”的道理就称为“明”,纵欲贪生就是不详,人性使气就是逞强。

凡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这就叫做不符合于“道”,不符合道就会提早灭亡。

当然老子所说的婴儿是指天真未凿的幼儿,如果后来这些心灵就起了变化,那么他们的元气也慢慢的衰减了。

其实老子所说的深层哲理不是表面的赤子状态,这应该是一个内心修养的要求,是高境界生命状态的要求。

老子教诲人们,通过深厚的修养,使“德”升华到高深的道德境界。

这就是“精之至”,即心地真挚,精神饱满,生机勃勃。

这就是又能“和之至”,即是心灵纯洁凝聚,和谐寡欲。

这样就能够自然、天真、活泼、恬淡、充实,离“天道”、“本性”更近。

离婴儿、赤子的生命状态也就近了。

这种要求当然很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现代人却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其实与智慧,可以达到老子所说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传说孔子和老子一样也很爱小孩儿,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说:一次孔子来到齐国的外城门外,遇到一个
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

孔子说:“赶快赶车过去啊,美妙的韶乐将要起来啦!”孔子看到那婴儿的眼睛是那样的美妙,其黑则黑如点漆,其白则白如琼玉,其精光闪烁出天真圣洁,是一种神圣的美。

在孔子看来,小孩子的心灵美好,可以堪比美妙的音乐,纯洁无暇。

可见要修养个人的德行道小孩子般无用心的境界是不简单的,这是每个人一生必须完成和修行的地方。

《道德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很多,除了教人们怎样培养德行以外,这本书还教我们要重视健康,不止是身体上的还指心理上的健康。

老子谈到饮食之道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他建议我们“为腹不为目!”老子在这里用“目”代表了耳、口、心、行等,这是指千万不要让五色把人的心智搞疯狂了,让难得的宝物把人的品行搞坏了,现代的人被物化的还是有很多的,贪于美食则被美食物化了,贪于金钱则被金钱物化了,贪于财产责备财产物化了,贪于女色则被女色物化了。

所以淡定自己的心境是很重要的。

五味令人口爽,这又是一个道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各种口味聚合在一起的时候,会让人的味觉出差错,最后吃着吃着,就会让人感觉味觉出差错,还是吃的平淡一点的好,当然这并不指的是我们不要吃有营养的东西,而是我们应当合理的节制欲望;老子还说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味无味”,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从中间体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来,虽然有时候我们吃不着山珍海味,但是我们能从简简单单的饭菜当中吃出饮食的恬淡,从粗茶淡饭中
咀嚼到生活、人生的一种安宁、一种平淡、一种安全、一种闲舒出来,这就是饮食的至高境界。

二是已经体察出来味道,又不露神色,就像无所玩味,这是何等的一种修养和美好德行。

讲到饮食,老子还要求人们“甘其食”,正如中国的一句谚语“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虽然有的时候,老百姓吃不到想当官的那样顿顿海鲜、肥肉。

但是我们如果能从其中品出味道,并说“好”的时候,这样也就修行好了吧,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内容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讲到心理健康,现代人很需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安宁。

老子也教我们重视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存在视为贵重。

不管世间的竞争有多么的激烈,我们还是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就像那句话说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旷兮其若谷”,有了这样淡泊的心怀,还有什么会打击你的心灵呢?也许有的时候,坚持自己的个性,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的孤独,相信老子的这句话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致虚境,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狂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说起来容易,要想真正实践“致虚静,守静笃”的境界还是很不容易实现的。

老子认为这六个字可以让一个人在世上活的平安,不招来凶祸灾难,避开危险。

也许有的人认为这样活着会很辛苦,啥都不敢做,没劲。

这样理解人生就太狭隘了,诸葛亮也曾经教过自己的孩子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要达到这一点是很难得的,我们要让自己的生活符合心灵的节拍,不要盲动、被动、骚动,而是主动、能动、灵动!洗涤了心灵上蒙受的喧嚣和尘埃,恢复了心灵的清脱和空明,从而拓展了心灵的新空间,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喷发源源不断地活力。

在中国,道德经的重要性堪比中国人的根,它宣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现在它的影响力已经波及到了国外,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日趋明显,我们的影响力也在慢慢的扩大,外国人已经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字,所以道德经的魅力吸引着外国人学习,外国的文化是比较开放、激进、直接和向外的,而中国的文化含蓄、中庸、仁和以及慈善,这些新奇的精神紧紧地吸引着外国人的心,从这本书中,他们了解不同的人生观、宇宙观,从而对自己和世界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从某种角度来看,《道德经》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学会了道德经的人将会获得无限的精神上的充裕。

学了《道德经》以后,我觉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愁眉苦脸了,我变得豁达了,对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我可以做到毫不在乎,对于自己遇到的困难,我可以以很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他们,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不紧不慢的把他们一个个的做好,我学会了注重做事的过程不仅仅是结果。

每天当太阳出升起的时候,我的心也会向着阳光开放,忘了昨天发生的一切不幸,简简单单的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学完这门课,我真正的喜欢上了《道德经》,以及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得到,活着是一件幸福的事。

难道不是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