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风光无限的地貌》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风光无限的地貌-湘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风光无限的地貌-湘科版

风光无限的地貌1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科学知识1.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2.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2学情分析我们这个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6人。

根据五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特别出色,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不稳定。

3重点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能准确地制作模型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活动1【导入】风光无限的地貌谈话:刚才同学们摸到地球仪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的确,我们的地球表面确实是这样有高低起伏的,像这样起伏的地表形态,就叫地貌。

——出示课件( 地貌概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究风光无限的地貌。

活动2【活动】风光无限的地貌认识常见的地貌提问:地貌的类型多种多样。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地貌的知识,说说,你最都知道哪些地貌类型?2、提问:地貌的类型多种多样,你对哪种地貌最感兴趣?说说它有什么显著特点?提到海洋时,师补充:海洋对于其他地貌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海的平均高度叫海平面,其他地貌都是以海平面为基准来计算海拔高度的。

3 谈话: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觉得你们课前的准备很充分,对每种地貌的特点描述也非常得准确。

说一说,山地和丘陵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生答(出示山地和丘陵的对比图片)老师用贴图的方式把它们的不同之处表示出来。

指示:这是海平面,这是海拔高度。

4、提问:那平原和高原,谁能区分?生贴图,师:他贴对了吗?二、认识美丽的家乡地貌1、谈话:各种形态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美丽的风景,今天,老师把自己家乡大足的地貌也带到了课堂上,大足区的面积为1436平方千米 ,猜猜我会用什么方法把它带到课堂上来?——出示模型2、谈话:它们都是老师根据一定比例把大足区缩小了10万倍而制成的。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4)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4)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风光无限的地貌》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独特的地貌景观及其形成原因。

本课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插图精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各地地貌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还未能全面、系统地认识我国各地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观察地貌现象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地地貌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途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貌现象的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各地地貌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难点:地貌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实地考察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地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貌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探讨地貌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实地考察法:学生进行地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貌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貌现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实地考察的地点,联系相关部门,确保考察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

3.制定考察活动方案,明确考察目的、内容、方法等。

4.准备考察所需工具,如地图、笔记本、望远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我国各地独特的地貌景观,引导学生欣赏地貌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风光无限的地貌-湘科2001版五年级上教案

风光无限的地貌-湘科2001版五年级上教案

风光无限的地貌-湘科2001版五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地貌的特征;2.能够对地貌进行分类;3.能够观察、分辨及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4.能够了解不同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地貌的基本概念;2.地貌的分类及特征;3.不同地貌的观察及描述;4.地貌的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方式的掌握;2.不同地貌的观察及描述。

四、教学策略1.以实际地貌为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2.独立完成任务,带领学生通过听、看、思考来获取知识。

五、教学流程1. 热身通过学生已知的地貌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地貌的概念及特征。

2. 学习新知(1) 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环境的地貌特征;2.介绍地貌的基本概念;3.介绍地貌的分类及特征,如山地、平原、高原等;4.灵活运用教具、图片等多种形式,对地貌进行分类。

(2) 不同地貌的观察及描述1.以珠江三角洲平原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的特征;2.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注意观察不同的地貌特征;3.调动学生语言能力,以各种形式对不同的地貌进行描述。

3. 练习巩固1.分组进行任务活动,如找寻周边的不同类型的地貌;2.组内分工配合,如某学生采用绘图方式说明不同地貌,另一学生通过书写的方式对地貌特征进行描述等。

4. 综合应用介绍不同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应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任务等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个人探究、集中询问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七、教学资源1.地图、教具等;2.标注珠江三角洲的地图;3.与地貌相关的视频、书籍等资料。

湘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风光无限的地貌》
作者及工作单位商州区城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汪艳
教材分析
在学生了解了地球形状及大小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情况—认识不同的地貌。

设计了“壮美秀丽的地貌”、“美丽的家乡”、“制作家乡的地貌模型”3个教学环节。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科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会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地貌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类型的地貌,了解他
们不同的特点。

2、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家乡的地貌类型
2、制作家乡的地貌模型。

湘教版科学五上3.2《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五上3.2《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五上3.2《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光无限的地貌》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各种独特地貌的形成及其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地貌的多样性,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认识各种地貌的特点,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貌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貌的形成和特点的认识尚不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

学生对大自然的景观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地貌知识的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能举例说明不同地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地貌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难点:地貌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各种地貌特点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地貌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3.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我国各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地貌知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让学生对各种地貌有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貌知识。

4.巩固(5分钟)学生结合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找出各种地貌在我国的分布位置,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风光无限的地貌 |湘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风光无限的地貌 |湘科版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及特征。

(二)科学探究1.通过学习能够初步辨别不同地貌。

2.加强小组合作以及成员分工共同完成科学活动。

(三)科学态度、STSE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地貌模型引导了解家乡地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能够初步辨别地貌类型。

教学用具: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地貌图片、小组汇报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你们说说我是谁?你们是通过什么来直观辨别我的呢?(生:样貌、外貌……)讲述:地球的表面也有各种不同的外貌,我们把它称作“地貌”,指的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二:新授请学生们说说知道的地貌名称。

(.高原、平原、海洋、山地…………)1.走进高原欣赏四大高原(1)高度了解海拔高度的概念,高原平均在海拔500米以上。

(2)特征展示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高原特征高原特征:是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

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同时高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长。

3.分组研究各种地貌(1)小组合作分组研究不同的地貌。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研究资料各小组分别汇报地貌资料。

教师补充。

(3)小组总结(1)欣赏各种风光地貌,说出不同地貌的美。

(风光无限的地貌)(2)请学生分辨图片属于哪种地貌?三:拓展展示地貌模型。

课后任务:收集家乡地貌资料、小组制定制作计划、准备制作模型材料、设计图纸。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的课程就上到这里,期待与同学们下一次课程的见面。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独特的地貌景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样的地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地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此外,学生对我国各地地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地独特的地貌景观,认识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美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各地独特的地貌景观及地貌形成的原因。

2.难点:地貌形成的原因及特点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地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地形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貌特点。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我国各地独特的地貌景观,如黄山、张家界、西藏等。

引导学生欣赏地貌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地貌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地貌的名称。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各地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地形模型,模拟地貌的形成过程。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和分析地貌的特点,探讨地貌形成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光无限的地貌》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展示了各地地貌的特色,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本节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各地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可能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地理知识,提高对地貌现象的认识。

此外,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可以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2.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图片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各地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2.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图片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各地地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各地地貌的成因和特点,让学生对地貌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分析各地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各地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各地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这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们介绍了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文字,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我国地貌的多样性,并认识到地貌形成与变化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但部分学生对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疑惑,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此外,学生们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知道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各地地貌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地貌形成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貌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地貌特点和形成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我国地貌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貌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介绍各地地貌特点:通过PPT展示各地地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地地貌特点。

(2)分析地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实践案例:以实例讲解地貌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貌知识。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地貌知识和实例。

4.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貌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风光无限的地貌 |湘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风光无限的地貌 |湘科版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详案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及特征。

(二)科学探究1.通过学习能够初步辨别不同地貌。

2.加强小组合作以及成员分工共同完成科学活动。

(三)科学态度、STSE1.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地貌模型引导了解家乡地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悉各种地貌的特征,能够初步辨别地貌类型。

教学用具: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地貌图片、小组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是谁?”师:同学们我想提出个问题,你们说说我是谁?(生:刘老师)师:你们是通过什么来直观辨别我的呢?(生:你的样子/你的脸/你的样貌、外貌……)师:看样子同学们都很关注我,我很开心。

你们能通过我的外貌来辨别我,那你们知道吗?地球的表面也有各种不同的外貌,我们把它称作“地貌”,地貌指的是什么呢?(出示课件“地貌”,板书“地貌“”)指的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认识它们。

二:新授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关于地貌的资料,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地貌呢?(生:高原、平原、海洋、山地……)师:课前收集同学们做的很用心。

1走进高原师:通过资料收集相信同学们已经对部分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一起来走进高原。

师:这是高寒辽阔的地貌,平均高度在海拔500以上,它被称之为“世界的大舞台”,并且世界高度排名第一的就在我们中国,它是什么地貌?2.认识高原(1)高度师:我们以海平面的平均高度为基准,与海平面的垂直高度为海拔高度(板书画海拔图),谁知道高原的平均高度在海拔多少米?(生:海拔500米以上)师:没错,你回答声音响亮很有自信。

(2)四大高原师:我国就有著名的四大高原,分别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展示课件),而世界最高的高原就是其中之一,你们说说是哪一个?(生:青藏高原)师:对,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那就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光无限的地貌》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本章内容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貌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原因,以及我国主要的地貌类型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地貌现象有直观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貌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原因,掌握我国主要的地貌类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地貌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地理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貌的分类和形成原因2.我国主要的地貌类型和特点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和实地考察,创设生动的地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亲身体验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实地考察地点。

2.准备地貌模型和实物标本,以便进行直观展示。

3.制定实地考察计划,确保学生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各地的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貌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原因,展示我国主要的地貌类型和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地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地观察和分析。

4.巩固(10分钟)针对实地考察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科学五上3.2《风光无限的地貌》说课稿

湘教版科学五上3.2《风光无限的地貌》说课稿

湘教版科学五上3.2《风光无限的地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五上3.2《风光无限的地貌》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们介绍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地貌的多样性。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善于观察图片,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地貌形成的原因理解较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知道地貌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地貌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地貌形成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地的地貌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地貌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地貌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老师讲解地貌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地貌是什么。

(2)老师讲解地貌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地貌。

(3)老师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

(4)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地貌图片,分析地貌特点,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利用模型和道具,模拟地貌的形成过程。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总结提升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加深学生的记忆。

5.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地貌,了解其形成原因,并绘制一幅地貌示意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貌定义2.地貌分类3.地貌形成原因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地貌科普: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地貌教案二

地貌科普: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地貌教案二

地貌科普: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地貌教案二地球是一个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星球,其地貌类型繁多,充满了神秘而又奇妙的多样性。

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我们有幸学习了风光无限地貌教案二。

通过学习这个课题,我们见识了许多神奇的地貌现象,增长了对地球的认知和热爱之情。

大自然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塑造出各种奇妙的地貌。

其中,火山地貌是五年级上册最为重要的一种地貌类型之一。

火山是地球上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现象,是地球表面向外喷发的熔岩、火山灰等物质所形成的地形。

它不仅是地球上最有特色的地貌之一,同时也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地貌之一,因为通过对火山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火山地貌的形成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火山活动是指地球地壳内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岩浆向地表喷出的现象。

岩浆从内部移动到地表的过程中,会受到地壳上部岩石极端压力的限制,在岩浆下部形成很大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岩浆下部的这种压力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一个很大的岩浆池,这个岩浆池就是火山口。

当岩浆池中的岩浆经过一段时间的集聚和积累后,岩浆池中岩浆的压力就会增大,火山口周围的岩石也会受到极大的压力,当岩浆压力足够大时,它就会向外喷发,形成火山爆发。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听说过珠穆朗玛峰,是高峰运动员们梦寐以求的挑战目标。

珠穆朗玛峰的地貌类型是什么呢?它被归类为高山地貌之一,不仅是中国高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高达8848米。

高山地貌是指高度超过1500米以上、斜坡较陡峭并由岩石等坚硬物质构成的地表形态。

高山地貌的形成主要有构造造山、冰川侵蚀和风化侵蚀等,而珠穆朗玛峰则是由构造造山而成的。

高山地形对气候和生态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其海拔高度较高,一般情况下气温较低,冰雪覆盖也较为严重,这种环境对于物质的更新也比较缓慢,对于生物的生长影响也比较大。

高山地貌会对自然资源、旅游业、极限运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高山地貌中的森林、湖泊、花草等自然景观环境以及特殊的高海拔气候和气候特点,吸引了许多游客、探险者和科学家前往考察和观测。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5)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5)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5)一. 教材分析《风光无限的地貌》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本课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插图精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掌握地貌形成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各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从而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各地地貌的特点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掌握地貌形成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

2.难点:地貌形成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具:准备相关地图和图片,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教学用具:笔记本、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地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地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地地貌的名称。

然后,教师依次介绍各地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光无限的地貌》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基本地貌类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变迁的插图,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地貌特征。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章内容时,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实例和地质变迁的插图,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知识,拓展视野。

此外,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我国丰富地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我国各地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变迁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变迁的插图,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实地考察的场地,联系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3.准备调查问卷,用于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调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实例,介绍各地地貌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

落实课堂:五年级科学风光无限地貌教案二

落实课堂:五年级科学风光无限地貌教案二

落实课堂:五年级科学风光无限地貌教案二科学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则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环节。

为此,五年级科学课程风光无限地貌教案二的落实,是推进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本次教案的核心内容是地貌的学习。

地貌指的是某一地区所特有的地表形态,这是地球表面地球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物质和能量的结果,同时它也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本次教案中,学生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环境、阅读地图等途径认识地貌的特点,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明确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

通过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学生也可以了解自然界物质的运动与变化,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实现方面,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直观教学、模拟操作、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地,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地貌现象进行课堂讲解,通过探究、实验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组织课堂展示等方式来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积极参与,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气氛、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结构的目的。

具体的教学设计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应该通过书籍、图片、视频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地貌相关知识的普及。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探究地貌现象,如围着居住地的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特点的观察,帮助学生逐渐熟悉地表地貌特征,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学习、讨论、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化教育中掌握地貌相关知识。

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实地教学考察地表图像、了解不同地区的地貌特点、学习地图知识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地貌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模拟教学器材,如白垩纪时期蜥脚类恐龙的复制骨骼,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第三环节:综合评价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估。

风光无限的地貌

风光无限的地貌
第3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2 风光无限的 地貌
板块:教学课件
沙漠
地面多干沟和细沙。随处可见绵延的沙丘。
山地
山地,指的是海拔较高(高于500米),地形起伏较 大的地区。海拔500~1000米者为低山;1000~3500米 者为中山;3500米以上为高山。世界上绝大多数山地呈 线状延伸,称为山脉。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
平均海拔200~500米间,地表起伏较大。
中国地貌
地球表面被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 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平原,指的是较大的平坦地区,平均 海拔200米以下,地表平坦或有一定起伏 的广阔地区。
湿地
湿地是指其地表为浅水覆盖或者其 水位在地表小。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案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教案设计

风光无限的地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相识各种形态的地貌,并能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

2.会设计并制作简洁的地貌模型。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能发觉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审美实力。

2.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酷爱家乡之情。

科学学问1.相识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几种典型的地貌,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

2.知道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熟识各种地貌的特征教学打算有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干脆导入:今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风光无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

教学新授:一、相识常见的地貌提问: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形态的地貌?(学生自由回答)下面我们来相识常见的一些地貌(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提问:细致比较,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学生探讨、作答,课件先后展示各种地貌的文字说明部分。

二、美丽的家乡讲解:正由于形态各异的地貌才构成了大自然中很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我们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进一步熟识地貌的特点。

课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图片。

布置任务: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咱们的家乡的确很独特很美,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将家乡的这种“独特之美”描述出来,留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点。

学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点,老师巡察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提问:请同学们推断咱们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地貌,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归纳其次课时教学导入:谈话:上节课同学们对家乡地貌的描述很精确也很生动,课后我依据实际状况做了一个咱们家乡的地貌模型。

(展示老师制作的模型)讲解:同学们不用艳羡,因为今日这节课你们可以亲自设计并制作一个地貌模型。

为了将模型做得更美丽,组内同学先商议一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详细怎样分工合作?请制定一个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风光无限的地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认识不同的地貌;
精确描述各种地貌的特征,制作家乡的地貌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发现并会描述各种地貌的美,培育初步的审美能力;
通过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各种地貌的特征,鉴别地貌类型。

难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法描述自己家乡的地貌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典型地貌的课件、小木板、绘图纸、橡胶泥、洗净的沙、彩纸、彩笔、胶水、铅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部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你欣赏);师生互动,传授新课(请你鉴别);小组讨论,交流新知(请你描述);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请你制作)。

一、请你欣赏
导入新课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快乐竞猜”的活动,我先向学生展示几幅不同地貌风景图片,让学生边欣赏边猜出图片分别是什么地方,并提问为什么会有风景各异的地貌,引出地貌的概念。

设计意图:以美景的欣赏导入新课以及新概念,让学生在美美的意境中学会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请你鉴别
传授新知的环节,这个环节中我会在课件上向学生出示几种典型的地貌图片及其特征,让学生在欣赏与鉴别中掌握各种地貌特征。

三、请你描述
这是小组讨论,巩固新知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小演说家”的活动,我会指导学生采用图片加文字解解说的形式进行描述,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我适时穿插简练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文字或绘画的方法描述自己家乡的地貌特点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多了解家乡地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四、请你制作
最后一步也就是布置任务,拓展延伸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也设计了一个活动“请你制作”,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活动,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材料设计制作出家乡的地貌模型,这个活动我引导学生经历了“制定计划”—准备材料——设计图纸---按图施工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掌握制作物品的一般程序,这比制作出一个地貌模型更具有价值。

制作模型需要多个同学的合作才能完成。

我特别注意小组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小组比赛,使学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又能愉快地和他人合作。

地貌模型完成后,我会引导学生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评价,我采用“先说后议”的形式进行,即先由每一个小组说自己制作的家乡什么地点的地貌模型,具有什么地貌的特点,然后由全班同学来评议。

这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巩固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让学生对制作物品的程序有了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制作能力,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