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案【课标要求】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必要性〔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大革新、大开展时期。

〕: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推行,推进消费力开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弃奴隶制度,树立和强化封建民主统治。

3、军事:由于战争的需求,富国强兵成为革新的内在动力。

4、文明: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能够性〔1〕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①国君权利集中,奴隶主贵族权利较弱;②注重适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失掉认同;③民风质朴,充满尚武肉体。

〔2〕历史机遇①三家分晋,抑止秦国开展的力气大大削弱;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徕贤能提供了能够性。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主要内容1、经济——目的:开展农业消费,增强经济实力.〔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弃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实质:废弃井田制,以法律方式供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他们开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开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评价】积极: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维护了集体小农消费,促进了封建经济开展,为秦一致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开展。

〔3〕一致度量衡作用: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有利于消弭封建割据;为秦始皇一致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役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位置提供了途径;增强了中央集权。

3、政治〔1〕废弃世卿世禄制,鼓舞贵族树立军功内容:贵族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作用: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也招致其仇恨〔2〕普遍推行县制作用:树立了民主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4、司法〔1〕树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作用:轻罪用重刑,增强了民主统治,但严刑峻法对后来的秦朝发生了消极影响。

〔2〕依据李悝«法经»制定秦律作用:树立起严密的法律体系,用法律方式把革新的内容固定上去。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6.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我国历史上其他重要改革的过程和影响,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字数不少于800字,要求论述清晰、观点独到。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其深远意义和具体措施的理解尚不深入。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1)商鞅变法的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秦国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
(2)商鞅变法的内容: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奖励农耕、实行法治等,这些措施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3)商鞅变法的影响:这些措施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总结其对秦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2.请学生选取商鞅变法中的一个具体措施,分析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这一措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字数不少于600字,要求论据充分、举例恰当。
3.设计一份关于商鞅变法的知识问答卷,要求包括至少10个问题,涵盖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每个问题需有详细的解答。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完成问答卷的制作。
4.请学生观看一部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如《大秦帝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要围绕商鞅变法展开,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商鞅变法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改革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每个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内容包括:改革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改革实例、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等。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

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

做到熟悉能讲!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②兴修水利: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商鞅变法在秦朝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改革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这些方面的具体影响。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方面,对商鞅变法进行深入分析。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图片等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编写历史小报、制作思维导图等,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形成独立思考。
3.列出商鞅变法中的三个重点内容,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其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要求每个例子不少于200字,总共不少于600字。
4.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等,为其写一篇人物评传,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中要涉及该人物在商鞅变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5.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个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剧剧本,要求剧情紧凑、人物形象鲜明,体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剧本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片段,展现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好奇。视频结束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国在那个时代会选择进行变法?”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先秦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期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教育专业用词,结合人性化的语言,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本课时聚焦于商鞅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其背景、内容、成果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改革精神的认同。
本案例注重实用性,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我会对商鞅变法进行总结,强调改革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培养他们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根据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同时,设计一些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如商鞅、秦孝公、贵族、百姓等,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变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节课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问题涉及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等方面,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学习目标: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法家思想的特点;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理解:从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把握“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运用: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

课前思考:秦国面临哪些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二、本课导读(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阅读教材第18---19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生产关系是:。

劳动者由奴隶变成了。

经济基础的变化在政治上的反映是。

在文化上的反映是。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秦国的地理位置?2、与其他各国相比,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3、公元前4世纪,秦国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机遇?秦孝公个人在秦国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三、课堂学习(A)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四、巩固与提高(1—4为A档;5为B档;6为C档。

)1、导致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C、各国都推行变法D、赋税制度的改革2、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奴隶的地位3、战国时代变法最早的国家是A、鲁国B、齐国C、赵国D、魏国4、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整顿吏治B、严禁私门请托C、实行“平籴法”D、奖励军功5、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想对较弱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D、长期遏制秦国的晋国发生分裂6、《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了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五、自我评价1、已清知识点:2、未清知识点:3、困惑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二单元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一、背景1、必要性:(1)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2)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2、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3、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4)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4、历史机遇:(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二、过程1、开始: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三、评价1、积极作用:(1)政治:(2)经济:(3)军事:(4)对后世: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1)(1)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2)改革不彻底,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 学案2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 学案2

答案
深化探究
材料
下列是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图一 思考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
图三
商鞅铜方升
(1)从图一和图二中的铁制农具和牛耕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这些
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
(2)你从图二、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答案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图二中的牛耕情景,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学案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
学习·探究区
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
不受魏惠王重用。
3.弃魏投秦 秦孝公 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 的主张,得到重用。
解析答案
1
2
3
4
5
2.“ 孝 公 用 商 君 „„ 虽 非 古 道 , 犹 以 务 本 之 故 , 倾 邻 国 而 雄 诸
侯。”(《汉书· 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C )
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 田越来越多)
答案
重点精讲
1.你认为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 大?为什么? 重农抑商。其深远影响有: (1) 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 政权。 (2) 消极:①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 构单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2.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改革中的地位及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3.商鞅变法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如改革与创新、法治建设等。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短文,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2.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对改革与创新的认识,要求:观点独到、论述充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商鞅变法的历史氛围中,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情景教学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历史角色扮演活动,如让学生扮演商鞅、秦孝公等历史人物,再现商鞅变法的决策过程和实施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感悟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秦国崛起的短片,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历史背景,为学习商鞅变法做好铺垫。随后,提出问题:“秦国为何能在战国时期崛起?商鞅变法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商鞅变法的背景:介绍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的局势,分析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不足,阐述商鞅变法的必然性。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结果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2.商鞅变法的意义。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7清单一变法的结果商鞅之死1.(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化认知]判断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为依据,而要看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

清单二变法的意义富国强兵的秦国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化认知]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的前程。

清单三变法的不足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特点、变法领导者和推行者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8探究点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国是如何在战国时期崛起的吗?”、“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制度变革有何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改革变法的思考。
2.故事导入:讲述商鞅变法的相关故事,如商鞅立木为信、商鞅与孟尝君的辩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4.情感价值观引导: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特别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与改革变法的关系,以及改革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讨论商鞅变法的利与弊、成功与不足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商鞅变法的判断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变法的选择题,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
3.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一些简答题,如“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改革变法事件的必然性、局限性和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商鞅变法中的法律制度变革及其对秦国社会的影响。
2.对比分析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变法,凸显商鞅变法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改革变法中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客观评价能力。
教学设想:
1.互动式教学: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商鞅变法为何能在秦国成功推行?”、“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等,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2.讨论商鞅变法的评价:组织学生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改革过程中的困境与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联系现实: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改革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商鞅变法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们对商鞅变法的兴趣,我决定从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导入新课。我向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故事中,商鞅为了推行新法,毅然决然地在市场上立了一根木头,并宣布谁能把木头搬走,就能得到十金。起初,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一位勇敢的人出现了,他搬走了木头,并得到了十金的奖励。这个故事让学生们对商鞅的胆识和决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课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感受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学生们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我布置了一道作业。我让他们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短文,包括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和评价等方面。通过完成作业,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深入思考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故事引入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走进历史,感受商鞅变法时期的氛围。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背景,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从秦国的富国强兵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定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研究,完成对秦国富国强兵原因的分析。
3.引导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小组内部分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2.分析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必然性,认识秦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国的历史背景,如地图、文物、建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秦国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单元总结: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学案:单元总结: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总结(二)一、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异同相同点背景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目的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措施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性质封建性改革结果和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促进了社会发展不同点内容深度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影响深远程度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制度不仅对整个战国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商鞅变法梭伦改革不同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确立起封建制度性质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特点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结果与影响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相同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例题(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 学案1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 学案1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学案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2.表现
学习·探究区
(1)经济上
①农业: 铁农具和 牛耕 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②手工业: (2)政治上
想改变落后的面貌,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 结果: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来到秦国效力,商鞅正是在《求贤令》
的感召下来到秦国的。
答案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是地主阶级性质的? (1)从变法兴起的原因来看,变法是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行的。 (2) 从变法的目的来看,各国的变法都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 从变法的内容来看,各国的变法都着眼于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发展封建经济,这就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
(3)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 ①改革: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②作用: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③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答案
历史比较
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主要不同点 管仲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目的是维护奴隶制。 李悝变法:改革既包含经济基础,又包含上层建筑,目的是维护并巩固 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② 法家学说 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答案
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 郑庄公 ( 前 757— 前 701) ,名寐生,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商鞅变法的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商鞅变法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我通过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社会状况,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背景有直观的了解。然后,我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原理。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最后,我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分析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商鞅变法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秦国地图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商鞅变法产生好奇心。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的社会状况,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土地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军队制度改革等,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人教版 高二历史 选修1 第二单元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 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 高二历史 选修1 第二单元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 学案(无答案)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习目标】: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课前预习】·梳理与整合基础知识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1.社会经济:(1)表现:(2)影响:2.政治:(1)原因:(2)目的:(3)途径:(4)措施:3.军事:(1)春秋:(2)战国:(3)变革动力:4.思想文化:(1)背景:(2)表现:(3)影响: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知识点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改革的必要性:2.改革的可能性:【课堂检测】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②实行俸禄制③实行中央集权制④确认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C.阶级斗争尖锐 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撰写历史小论文:请同学们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角度,如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影响等,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历史角色扮演:分组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商鞅变法时期的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百姓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探讨商鞅变法的利与弊。要求每组撰写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战国时期,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落后,战争频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
(1)理解商鞅变法中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梭伦改革第1 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

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是何许人也?在历史有何贡献?通过今天的学习第1 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让学生回忆必修的有关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如政治的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王室衰微;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百家争鸣。

各国为了争霸,必须要富国强兵,秦国改革就是在种大的环境下进行的。

教师提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对书本知识梳理归纳,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国家振兴的重要手段。

【教材处理】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一目。

设置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封建阶级关系如何产生的?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进行点拨、归纳。

2.“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一目。

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结合春秋战国各诸侯国赋税改革的相关内容,说明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如何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②比较李悝和吴起这两次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一目。

在教学中,设计秦国变法的原因和条件?【主题探究导学】【自主学习】主题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开垦了大量荒地。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政治上①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②世卿世禄制度和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必要性:(1)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2)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2、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
(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
3、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4)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4、历史机遇:(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二、过程
1、开始: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三、评价
1、积极作用: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4)对后世: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1)
(1)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2)改革不彻底,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4分)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3分)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1分)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4分)
(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6分)
(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

(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分)(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
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分)
【解析】
本题考查选修一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及评价的有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以及对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

2、参考答案:
(1)“坏井田,开阡陌”。

(2分)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任答两点4分)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

(3分)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

(凡举例正确,任答一点1分)(4)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任答两点2分)
3、【解析】
第(1)问,“其天资刻薄人”可以得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对个人品质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个人品质为标准;第(2)问,军事“民勇于公战”、经济“民以殷富,国以富强”、治安“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怯于私斗”、外交“诸侯亲附”。

第(3)问,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

(2分)忽略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分)
(2)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

(6分)
(3)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忠,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不同意:除了强人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的关系。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