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贡与三大吝啬鬼的异同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巴贡与三大吝啬鬼的异同浅析
在璀璨的欧洲文学长河中,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的《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四大吝啬鬼有异有同,本文重点是阿巴贡与另外三大吝啬鬼的异同。

《悭吝人》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

他爱财如命,谁拿了他的钱宛若夺了他的命,同样,他吝啬成癖。

剧中情节:在不用马时,将马拴在马厩,也不喂食,在需要用到马车时,再喂马,而马已经连它自己都拉不动了,更何况说是车呢。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对自己也同样如此,以至于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吃荞麦,这都是通过他的仆人描述的。

他的儿子穿着当时的普通服饰,他便强调衣服的价格,说还不如去放债,并准确的报出盈利的数目;在他的仆人衣服上有破洞时,他便让他倚着墙,这样就不会影响他家的形象,有油渍时,便让用帽子挡着,吝啬至极,在发工钱时总会准备大吵一架,以便找理由不给钱。

同时,他还不顾儿女各有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足以当她父亲的老爷,丝毫不顾及儿女的意愿。

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他藏那一万法郎是,每天都要去看一看,比关心自己的儿女更甚,他爱自己的儿女,但是他更爱钱。

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说的,是一个‘这个’如此。

”四大吝啬鬼虽都是守财奴,但是他们都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

莎士比亚写夏洛克,他虽是一个贪婪狠毒的高利贷者,同时又是一个生活在基督教社会里的犹太人,他承受的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宗教的迫害。

他被众人骂作异教徒和杀人的狗,长袍和胡须上被人吐上唾沫,甚至像野狗一样被人踢来踢去。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既可恨又可怜,这博得观众和读者的一点恻隐之心。

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会耳聋口吃,装愚守拙。

他不仅把索漠人玩于掌上,而且“开巴黎人的玩笑”。

他干预亡弟的破产案,是因为“想把巴黎人捏成齑粉,非得找些材料让他施展一下狡狯的本领不可”。

他这个人虽有钱,但是劳动人的本质展露的淋漓尽致,从他身上似乎还能隐约窥见箍桶匠的影子,他可以修理楼梯,钉箱子。

相较之下,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是完全否定的,对他这个人及他代表的制度的否定,泼留希金在妻子死后,逼得大女儿离家。

儿子服兵役,他竟送一些诅咒想从此与其断绝父子关系,为的是剥夺儿子的继承权;最后连小女儿也被逼得夭折。

而对阿巴贡就稍显单薄,因为依靠的是用闹剧去增加喜剧氛围,从而增强对阿巴贡的讽刺。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其共性都是敛财。

但是他们敛财的方式又不一样。

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人,这种倍受歧视的地位使他在文中具有某些同情的意味。

另一方面,他一心想置安东尼奥于死地,却又表现出他凶狠的一面。

而葛朗台与泼留希金都是通过剥削的方法为自己赚得更多的财富,但是他们也有各自不同的剥削手段。

葛朗台是资本剥削的方式,他懂得在资本的流通中得到利润,不仅发展了自己的财富,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泼留希金是野蛮的剥削农奴,以致农奴惨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被扫去垃圾堆。

其次,人伦泯灭,连家中妻女都成了被剥夺的对象。

泼留希金在妻子死后,逼得大女儿离家。

儿子服兵役,他竟送一些诅咒想从此与其断绝父子关系,为的是剥夺儿子的继承权;最后连小女儿也被逼得夭折。

夏洛克的女儿则被关在家里替父亲看守钱财,不能有任何正当的生活要求,无奈与情人私奔。

葛朗台不但哄骗了妻子带来的几十万陪嫁,还要从她们母女俩人的口里和日常费用里挤出钱来,并在妻子死后,骗取了女儿的遗产继承权。

阿巴贡则是让儿子娶有钱的寡妇,女儿嫁给不要陪嫁的老爷。

第三,精神变态。

他们不知道金钱财物的用处,只是日日夜夜守护它,把金钱等同于生命,他们都是金钱的狂热爱好者,一味的崇拜金钱,聚敛财富,失去了正常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四大吝啬鬼,不仅是四个吝啬鬼,更诠释了四个时代,泼留希金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

夏洛克是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贡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则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人物,必将被社会抛弃。

但是作者却赋予了他们不一样的亮点,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他们对丑陋的人物的刻画,给予后人美的享受和艺术上的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