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上课

合集下载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范仲淹》这首词;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范仲淹》词的内容和意境。

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词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苏幕遮·范仲淹》全文、词的注释、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词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词:让学生跟读朗读录音,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词:分析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范仲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苏幕遮·范仲淹》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分析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2. 探讨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词的发展历程。

七、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忠诚、正直、廉洁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苏幕遮_碧云天》(范仲淹)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苏幕遮_碧云天》(范仲淹)
黯然销魂。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
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 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表面上看,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 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说 “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 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 逗出下句:“楼高休独倚。”
上阕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意境壮
丽阔远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碧云天,黄叶地
两句先写天再写地,由 高而 低,一俯一仰。
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 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域,意境阔远,
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 这两句,改为“碧云天, ”。
•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 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 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 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 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总结全词
借景抒情,境、景与情的高度统一
•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乡思离愁 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但这首 词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的特殊性在于阔远 之境、浓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这一 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 然的热爱,反衬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 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 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端起酒来浇去心头的愁苦,可是却化作了滴滴 相思的眼泪。
上阕所 写秋景 选择了 哪些意 象? 具有怎 样的意 境?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五、品读上片,回答:
•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 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公开课课件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公开课课件
唐_诗____ 宋_词____ 元_曲____ 明清_小__说__

后先 天天

下下 之之淹乐忧而而乐忧走近范仲淹
公元 1038年,住在在甘肃一带的党项族人,本来臣属 于宋朝, 党项族的首领,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 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
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由于三十多年
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兵未经战争,加上宋将范雍无 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
于是当时的皇帝派夏竦去做前线主帅,调50岁的范仲 淹作副帅,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望着 萧瑟之景,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范仲淹也是一样,于是 有这首《苏幕遮》

幕 遮范
仲 淹
朗读 苏幕遮
品读下片
1、下片的思乡之情,是浓还是淡?为什么?
为了消解思乡之愁,词人做了什么?
试图酣睡 高楼独倚 借酒消愁
——除非 ——休 ——化作相思泪
品读下片 用自己的话扩展下片
黯乡魂,追旅思。
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每天夜里除非是做返回故乡的美梦才能使人入 睡。
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
斜阳外。
碧云天,黄叶地。
碧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 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远山映照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芳草最是无情,绵延得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小结上片
写壮丽阔远的秋景 暗透乡思
作业
写一首你的《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苏幕遮(范仲淹)上课

苏幕遮(范仲淹)上课
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浩渺秋景, 抒发了作者浓烈的思乡愁绪。 (主题思想)
• ①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 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 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 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 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②“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 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 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 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 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 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 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 ————宋史 范仲淹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 使人不厌读. ___毛泽东
引发思考
本词在赏析方面有何借鉴之处?
1.诗歌的题材
• 本词的题材为送别抒怀诗
另外,还有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 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 诗、边塞战争诗、人生感慨诗、民生 疾苦诗等。
• 注意各题材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诗歌的形象
• 人物形象 本词所表现出的作者是一个远行他 乡的游子形象。
写出迷蒙的苍莽秋景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天色将晚,落日的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 水相连,水天一色。只有岸边的芳草,全不顾深 秋已经来临,依然芳菲烂漫,一直开放到夕阳照 不到的地方。 看到了这深秋景色,客居他乡的词人思乡 之情油然而生 ,那乡愁,好象随着这落日的余 晖一直来到斜阳之外的芳草凄凄的故乡。

苏幕遮-范仲淹(上课)

苏幕遮-范仲淹(上课)
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我站在这里 的理由 是什么 ?就是 感恩。 感谢老 师同学 的支持 爱戴, 感谢学 校 给予的机会,感谢母亲的培养,感谢 我自己 的付出 。因为 感谢着 这些, 我今天 便站在 这里了 。
苏幕遮
怀旧
范仲淹
知人论世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曾多次 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 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其词突破了唐五代的绮靡风气, 开拓了词的领域,可以说是苏轼豪放 词的先声。
写作背景
范仲淹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 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 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 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该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
问题探究
1、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所写景物具有 怎样的特点? 2、上阙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作品分析鉴赏 3、本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老师是一缕清风,无拘无束,拂面而过 ,清新 温润。 用心感 受细细 的风声 ,像警 示又像 劝诫, 淡然的 思 绪,淡泊的心态,风过无痕,却让人 收获了 无数的 快乐。
教师是一点烛光,也照亮你,照亮我。 此刻, 我仿佛 看着一 个个温 暖的烛 光从我 的眼前 飘过: 他们默 默 地燃尽了自身的全部,把光和热无私 地送给 了我们 。点点 烛光情 ,悠悠 映我心 。我感 动这样 的烛光 ,我祝 福 我们的老师!第2篇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 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宋仁 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 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 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 中病死,卒谥文正。
知人论世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范仲淹的正直忠诚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价值。

(2)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苏幕遮·范仲淹》,了解诗词的大意。

(2)收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成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范仲淹的文学贡献,特别是《苏幕遮·范仲淹》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理解诗词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词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和记忆能力。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了解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词风的把握;(3)古典诗词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范仲淹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初步感知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欣赏词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比较其词风特点;(2)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词风,提高欣赏能力;(3)教师总结范仲淹的词风,强调其文学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意象和词风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苏幕遮·怀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并做好笔记;2. 分析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怀旧》的鉴赏文章。

范仲淹《苏幕遮》精品课件

范仲淹《苏幕遮》精品课件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 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 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 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苏幕遮
范仲淹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寥廓而多彩 词人用了倒插逆
的秋色图, 挽的手法,先在
已蕴含相思 上片摹写触目所
之情。
见的伤心秋景,
在下片“明月楼
高休独依”一句
相思离愁全 才点出倚楼远眺、
从上片生发 伫立凝想的主人
开来。
公及立足点,这
样景、人、情就
有机地统一在一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 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 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 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 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 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 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这两句, 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 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 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 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 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 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 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苏幕遮》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苏幕遮》,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意的理解:《苏幕遮》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2. 修辞手法的分析:比喻、拟人等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2.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包含诗的全文、生僻字词的解释、修辞手法的例证等。

2. 与《苏幕遮》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范仲淹的生平、宋代文学特点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苏幕遮》这首诗。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山映斜阳天接水”中的拟人,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翻译诗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对比《苏幕遮》与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其不同之处。

2. 讨论《苏幕遮》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书写《苏幕遮》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意、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创作尝试。

八、课程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朗读、讨论、提问等情况。

2. 作业完成质量:读后感和古诗词鉴赏分析。

3. 知识掌握程度:对《苏幕遮》的诗意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深入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苏幕遮》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学习《苏幕遮》做好铺垫。

2.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苏幕遮》。

(2)解释生僻字词,解析词牌特点。

(3)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苏幕遮》的优美词句。

(2)学生举例说明《苏幕遮》在现代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苏幕遮》。

(2)写一篇关于《苏幕遮》心得体会的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的风格异同。

(2)学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创作练习:(1)教师提出创作主题,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苏幕遮》风格的词。

(2)学生提交创作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综合实践活动1. 组织一场以“苏幕遮”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如朗诵、舞蹈、书画等。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课设计【篇一:苏幕遮教课设计】选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朗读第十篇课题:《苏幕遮》教课目的: 1)、整体掌握词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教课要点:学会剖析本首诗词教课难点:意象的剖析课型:新讲课课时:一课时教课方法:解说法,议论法,朗读法教课过程: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否都有离家的经历,当你们久离家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当你们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是的,在现在社会,通信便利,交通发达,选择的方式有好多,而在古代却不尽然。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范仲淹的一首词《苏幕遮》,共同感觉词人笔下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 同学们都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老师在那边要点介绍了范仲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往返想一下,范仲淹有哪些平生事迹?(同学说)同学们说的特别好,说明老师从前讲的没有白讲。

但又不是很全面,老师再来增补一下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代表作《岳阳楼记》,《渔家傲》。

接下来给同学们 1 分钟时间,读两遍这首词,感觉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1 分钟后)好!就读到这里,下边我们一同来剖析一下这首词。

碧云、黄叶、波、烟、山、水、夕阳、芳草(板书)。

我们找完了上阕的这些意象,不论是云、山、仍是水,同学们都可以很好的理解。

这里不好理解的就是“芳草”这一意象,老师就给大家解说一下。

“芳草”化用了《楚辞》中间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啊,王孙远游不归,而家乡的芳草却丰茂的生长,所以“芳草”指的是“故土”。

那么这几个意象又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感情呢?生答(近似思乡)同学们说是思乡,必定是依据老师解说的“芳草”这一意象,那么请同学们思虑一下,除了“芳草”能够看出思乡,上阕中的那一句也体现了思乡之情?给大家 1 分钟的时间议论一下,而后推选一个人回答。

好!就到这里,哪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位同学说是“山映夕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这一句。

苏幕遮(范仲淹)公开课 ppt课件

苏幕遮(范仲淹)公开课  ppt课件

后得罪宰相吕夷简,p贬pt课件饶州。
6
关于作者——范仲淹
康定元年(1040年),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
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
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
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
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
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当时城中流传着一首
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
8
关于作者——范仲淹
范仲淹成功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 宋“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的赞赏。庆历 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任参知政 事。他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 “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 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 历新政”。可惜不久由于保守派的反对而不 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 在赴颍州途中病死。p有pt课件《范文正公集》传世。9
15
词下片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 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 酒
愁肠
赏析:倚楼之孤影, 带酒之泪痕,刻画出 思乡之旅人,形象鲜 明,很有感染力。
相思泪
ppt课件
16
人物形象—— 本词所表现出的作者是一个远
行他乡的游子形象。
情景关系—— 借景抒情,借秋天萧瑟之景,
抒思乡怀人之情。
ppt课件
•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
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
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
(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
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
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抒情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运用;2. 诗歌韵律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诗歌原文及注释;3. 相关背景资料;4. 课堂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苏幕遮·怀旧》,提问:“怀旧”指的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等;(3)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抒情特点;(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怀旧”、“乡关”、“断肠”等;(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3)讨论诗歌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总结教学要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六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六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六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身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我们精心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1一.三维目标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二.教学重点1.朗读指导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四.教学设想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与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与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五.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与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余光中的《乡愁》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身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一)诵读初步感知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与作者情绪的转变,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二)细读理解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与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三)美读体会情感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身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身体会)明确:沉闷欢快欣喜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转变“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身美读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三.延伸拓展《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与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四.作业:背诵《苏幕遮》五.板书设计:苏上片:写景(风荷)幕见景生情遮下片:抒情 (思乡)苏幕遮范仲淹教案2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词;(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2. 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理解;3. 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生僻字词的解释;2.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3. 词的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词的全文、注释、译文、词牌特点等内容;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范仲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词意;(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思乡之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2)选择一首同词牌的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1)教师展示其他作者的怀乡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2)学生对比《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异同。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范仲淹》这首诗;(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意境的分析和体会;3. 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范仲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结构和特点。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翻译诗句,分析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苏幕遮·范仲淹》;(2)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苏幕遮·范仲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作者范仲淹的认识。

2. 作业检查:查看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背诵检测:检查学生对《苏幕遮·范仲淹》的背诵情况,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诗作,加深对作者的了解;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3. 邀请文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0200_苏幕遮(范仲淹)公开课ppt课件

10200_苏幕遮(范仲淹)公开课ppt课件

学生分组,每组4-6人,围绕诗 歌中的情感表达展开讨论。
2024/1/26
讨论内容可包括:诗歌中表达 了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 通过具体的词语和意象表现出 来的?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 的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以 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21
分享交流: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苏幕遮 》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写作背景
介绍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和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描写手法
详细解读文章中运用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 、夸张等,让学生感受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
2024/1/26
文章结构
分析《岳阳楼记》的文章结构,包括起承转合、 前后呼应等,让学生领略作者的谋篇布局之妙。
思想内涵
2024/1/26
无为而治
诗歌中表达的无为而治、 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的态 度,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超脱世俗
诗歌中表现出的超脱世俗 、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 界,与道家思想相通。
13
佛教思想在诗歌中的影响
2024/1/26
因果报应
01

诗歌中体现的善恶有报、因果相循的思想,与佛教因果报应观
念相符。
禅意境界
5
诗歌内容与主题思想
《苏幕遮》以壮丽的自然景象和深沉的 情感抒发为特点。
2024/1/26
诗中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表达了作 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远方故人的思
念。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天下 的关怀和自身命运的无奈,展现了诗人 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同时,通过对自 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
鼓励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和朗诵,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全文,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2.1 生词解析戍、辽、狄、干戈等词语的解释。

2.2 诗句解析诗句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背景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诗文内涵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边疆戍卒的生活。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苏幕遮》全文。

4.2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播放《苏幕遮》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5.2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文内涵打下基础。

5.3 诗文解析5.3.1 生词解析解释诗中的生词,确保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5.3.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写一篇关于诗文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6.1 对比分析将《苏幕遮》与其他描写边疆生活的诗作进行对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6.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边疆生活的诗,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鉴赏技巧,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7.2 作业完成八、教学反馈与调整8.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 波

黄 绿
特点: 阔远浓丽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 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山 •水 • 斜阳 • 芳草
画面: 夕阳西垂 芳草萋萋
想起

六、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 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 酒 愁肠 相思泪
赏析:倚楼之孤影, 带酒之泪痕,刻画出 思乡之旅人,形象鲜 明,很有感染力。
学习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三、说说这首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宋仁宗时 期,曾任参知政事。为人正直不阿。 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主张,已成为国人自励的名言。 他存留的词不多,却能以边塞风光入词,抒 发爱国情怀。对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苏 幕 遮
范仲淹
一、课前小练笔: 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 ) 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王实甫)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 霜林醉?
二、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Leabharlann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鉴赏诗歌的形象
• 人物形象 本词所表现出的作者是一个远行他 乡的游子形象。
3.鉴赏本词的情景关系
• 借景抒情,借秋天萧瑟之景,抒思乡 怀人之情。 • 另外,比较著名的情景关系还有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等。 再看诗词的抒情方法,除了上述两者 外,还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 讽今等。
八、请回顾本课所学,品味咀嚼, 将不清楚的问题提出讨论。
七、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 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引发思考
本词在赏析方面有何借鉴之处?
1.诗歌的题材
• 本词的题材为送别抒怀诗
另外,还有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 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 诗、边塞战争诗、人生感慨诗、民生 疾苦诗等。
• 注意各题材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背诵本词。

了解词的大意
上阙: 下阙: 写景:黄昏秋色图 抒情:怀乡之情 羁旅之思
四、开卷有益
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 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黯乡魂,追 旅思”。
五、品读上片,回答:
•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 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