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 辛弃疾词三首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词三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辛弃疾词三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辛弃疾词三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辛弃疾词三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其文采华丽、意境深远,尤其擅长写爱国诗和离别诗。

在粤教版高二选修课程中,辛弃疾的三首词作为教材深受学生喜爱。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这三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准备,以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熟练掌握辛弃疾的三首词的内容、结构和意境。

2. 熟悉词的特点,掌握词的韵律、字音、字义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对词的艺术产生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1. 导入法: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对话法: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演示法:通过老师的讲授和示范,让学生理解词的艺术特点,熟练掌握词的表现手法。

4.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诗歌朗诵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半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悠扬的旋律。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依依”的两个字,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依依”的意思,并询问“依依”在哪些场合下出现过。

2. 课中内容a) 《水调歌头》老师让学生听完《水调歌头》之后,就各自讨论《水调歌头》的表达方式、句型、词序等等。

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口头表达,回答问题,如:1. 这首词散发出哪些情感?2. “肝肠寸断”一句话有哪些深刻的意义?3. 词的结尾表现出什么情感?b) 《青玉案·元夕》老师为学生先介绍《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欣赏词的音韵、意境、意象和意义,认真品味词中各种美好的寓意。

最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受。

c) 《惜分飞·其一》老师先简要介绍一下《惜分飞·其一》的内容和结构。

《辛弃疾诗词专题》教案

《辛弃疾诗词专题》教案

《辛弃疾诗词专题》教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阅读辛弃疾的登临词和酬赠词,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通过拓展阅读,感知南宋“词中之龙”辛弃疾的人物形象。

(一)自主先学[欲上高楼去避愁:走进幼安的登临词]知识卡片任务一:寻找下列两首词抒怀的相似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①?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③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④?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⑤。

注释:①神州:中国的别称。

这里借指金人占领的南宋国土。

②兜鍪:头盔。

这里指士兵。

③坐断:占据,割据。

④敌手:势均力敌的对手。

⑤孙仲谋:即孙权。

(二)问学互进[不信人间有白头:走进辛弃疾的爱国心]任务二:比较阅读下列两首词,深切感受辛弃疾那份拳拳爱国之心,勾勒此时辛弃疾的形象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①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②,五十弦翻塞外声③,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④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⑤,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⑥白发生!注释:①陈同甫:陈亮。

这句的意思是,为了鼓励陈亮,写一首慷慨激昂的词送给他。

②八百里:指牛,泛指酒食。

麾下:部下。

炙:烤肉。

③五十弦:瑟,这里泛指各种合奏的乐器。

翻:演奏。

④的卢:烈性宝马名。

⑤了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收复北方失地等国家大事。

⑥可怜:可惜、可叹之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②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③。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④。

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吕叔潜:作者的朋友,当时的文士。

②飞镜:指月亮。

③姮娥:嫦娥,传说是月宫中的仙子。

④斫:砍。

桂:传说月宫中有桂树。

婆娑:树叶摇动的样子。

思政课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青玉案》

思政课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青玉案》

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元夕1、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重点:通过研读文本,。

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授课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采用品读、赏读、研读等反复诵读的方法安排授课。

教学设想: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对辛弃疾不乏了解,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需对学生给予点拨。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探究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

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

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辛弃疾【课标分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在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这首词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山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哀鸿遍野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咏史诗和咏诗词的定义,并且在高一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于词人的生平经历已有了解。

本课教学难点在于和平时期的孩子难以深入感受生活在动荡时期的辛弃疾面对国家外敌入侵时心中的愤怒。

【教学目标】1、知识与过程:了解辛弃疾和词作的创作背景及内容。

2、过程与方法:准确抓住愁景分析愁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准确抓住愁景分析愁情,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

这是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借古讽今,当辛弃疾站在江西造口壁,又会激起辛弃疾心中的哪些情感?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教案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作品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辛词中强烈的爱国之情 4、鉴赏词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2、鉴赏词的艺术手法三、教学难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读法,讨论法,多媒体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赏析《青玉案》一、导语设计由苏轼开创豪放词风谈起,比较两者的异同二、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三、《青玉案》的主旨和教学要点 1、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贬斥狂欢的人们,褒扬“那人”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教师再作归纳(1)托寓手法的运用(2)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4、齐读《鹧鸪天》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鹧鸪天》和《菩萨蛮》,小结一、赏析《鹧鸪天》 1、指名朗诵,整体感知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教师再作归纳(1)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2)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4、齐读《鹧鸪天》二、赏析《菩萨蛮》 1、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登临怀古伤今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1)象征手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朦胧性(2)沉郁顿挫的风格 4、齐读《菩萨蛮》三、小结辛弃疾的诗歌特点 1、以沉郁豪放为主体而兼具多种风格 2、娴熟而多样的表现手法:(1)善用比兴托寓(2)善于用典(3)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高超。

高中语文_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任务与目标】1、深入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风格。

2、熟练掌握借景抒情及用典抒怀的表现手法。

3、仔细体会辛词所寄寓的复杂情感及词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1、重点:借景抒情及用典抒怀表现手法的运用。

2、难点:词人复杂的情感及其形象意义的理解。

【思路与过程】一、情境创设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稼轩咏叹》(历城二中校歌),并对歌词作简要点评。

“稼轩”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号,歌词内容涉及读书、教学、立志、成才几个方面,饱含着爱教、爱学、爱校、爱国等多种情感,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与用典抒怀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传承辛弃疾爱国精神、争做新时代祖国栋梁”的美好愿望。

二、边读边想请同学们诵读辛弃疾的几首词,并体会其不同的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风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得豪迈奔放,气势恢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风格:挑灯看剑,沙场点兵,惊心动魄,沉郁悲壮。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风格:草儿青青,你侬我侬,闲适恬淡,朴素自然。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理解词中所寄托的情感,鉴赏相关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2和3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复习旧课略二、导入新课由“蓦然回首”一句导入课文。

三、整体感知1.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21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相关动画。

3.学生诵读课文。

4.教师点拨,学生粗知词意。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与《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均是上片写景,下片关人。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上片主要写词人的孤寂和苦闷,下片写出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疏狂情态。

这三首词无不围绕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展开。

四、探究鉴赏《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上片中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意象?提示: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辛弃疾词三首高中语文教案

辛弃疾词三首高中语文教案

辛弃疾词三首高中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三首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2.词句的鉴赏。

教学难点: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青玉案元夕》教学过程: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

“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

“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辛弃疾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二、课文简析(一)青玉案1.基本解读: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

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

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主旨)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

“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

“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

“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

“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

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

“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

“暗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

《辛弃疾词三首》学案

《辛弃疾词三首》学案

《辛弃疾词三首》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词作,了解和感悟辛弃疾的爱国词。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鉴赏三首辛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学习重点】作者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鉴赏三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鉴赏辛词的豪放、婉约兼具的风格。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1、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

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辛弃疾名句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8.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0.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青玉案·元夕》写作背景简介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菩萨蛮辛弃疾【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2.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2.体会作者在词作中运用的用典,起兴等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把握词作大意2.品读体会作者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是他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悲愤呐喊,却“无人会,登临意”;是他在“醉里挑灯看剑”慷慨悲歌,怎奈岁月蹉跎,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他在“京口北固亭”回想,曾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浑威猛之势,抗敌救国,最终却壮志难酬,纵然如此,他人以浩浩东去的清江之水般的坚定执着,心系着祖国,然而只能将这种悲愤泄于笔端。

二、【连线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强烈的爱国热忱是他一生的精彩写照。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是郭沫若对他的评价。

让我们走进《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感受他的这一腔情怀。

三、教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一)诵读,一波三折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读出感情3.诵读,感知内容(1)齐读----初步感知词作大意(2)听读----把握节奏与重音(3)范读----读出感情(4)指导:在诵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郁、泪、可怜----抑遮不住、东流去----扬愁、鹧鸪----抑(5)齐读----整体感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二)赏读,诗情画境。

根据全词大意,合理想像,描绘词作意境。

(对词作大意的把握)(三)品读,浓郁愁情1.思考:找出词作中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什么直接勾起了作者这样的情绪?指导(预设):(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板书:愁)(2)词人心中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阵阵鹧鸪的哀鸣,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

的政治理想,与现在年纪老大、闲臵田园的现实处境
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昔
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幽愤
和悲叹,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
抒发得更加深沉感人。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 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臵散的 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问题一:“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 么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
问题二:“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三:本词上下两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问题一:“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
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
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4、如何理解“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中的“江晚”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 和“山深” ? 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相比, 这一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 深闻鹧鸪。 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怎样理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拓展延伸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 案》在内容、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①内容——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 ②立意——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 ③手法——对比 不同之处: 内容: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 元宵;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 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立意: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 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 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手法: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 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关于初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关于初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关于初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学习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 huī 炙 zhì 霹雳 pīlì 赢 yíng 蓦 mò 阑珊 lánshān 【积累词语 】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 【课文 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20 岁时,率领 2000 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

后归南 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 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

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 职、闲居近 20 年。

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 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 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作品题材广阔, 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 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

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 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 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1 / 10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 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古诗词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和情感积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四、总结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五、布置练习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2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教学目标:1.体会词人描绘江南春景的意境。

2.了解更多描绘江南的诗词3.通过诵读与合作探究,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描绘江南春景的意境及理解词作的深层意蕴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唯美的江南,吸引了无数理想主义文人的栖居。

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杏花烟雨;江南好,文人风流。

(现在我们来通过几幅有江南水乡特点的图来欣赏一下江南美景:小桥流水、杏花烟雨,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引发了无数文人的文思。

)所以会“人人尽说江南好”。

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听一下录音,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三、再读课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齐读,思考两分钟并讨论一分钟:,那么整首词中体现了江南好的那几个方面?(方法提示:1.找准区域 2、找到意象)(5分钟)明确:下面四句是对江南好的细写:春水碧于天——风景美画船听雨眠——生活美垆边人似月——人物美2. 作者将一幅秀美、恬静、安适、充满情意的江南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请大家展开想象,看看能不能用优美的散文笔调来描绘一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诗句中所蕴含的意境。

(方法提示:1、把握画面的总体效果2、画面完整3、抓住意象的特点4、想象应合情合理)(20分钟)(5分钟去描绘意境,2-3个学生以投影的的方式来分享,下一个学生对前一个学生进行点评,再进行自己的分享)3.学生的画作展示(老师引导:1、画面总体的效果达到吗?2、看一下意象:水(同学的画作岸边的植物倒影衬托水清,诗中用天的蓝?你们认为哪一个更好?对,诗中比较好,让我们想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水天一色,人似天上行。

天上人间,人间天上,人在仙乡。

画中的人物主要人物应是谁?诗人与好友品酒论诗。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幅画要具备的要素:1、把握画面的总体效果:这首诗要达到的效果是:秀美闲适2、画面完整:意象齐全3、抓住意象的特点4、想象应合情合理(符合时节与该地方的特色))4.老师展示:在春日的闲暇里,与二三知心文友租一只画舫,向春水更深处漫溯。

《辛弃疾词三首》教案3

《辛弃疾词三首》教案3

《辛弃疾词三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三首词意的基础上,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辛弃疾豪放词的深远意境。

 说明: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词的光辉,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也成为一代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

宋词源于六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

走近宋词,可以感受她的千姿百态和无穷魅力,可以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

《辛弃疾词三首》的教学过程就是从识尽愁滋味”的满腔感慨,从沙场秋点兵”的战斗场景,从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急切心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和人生追求的高尚。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朗读教学形式展现教学过程。

从预习的检查、朗读的方法、词意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意境的品味都是由学生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个别朗读;男生或女生朗读;轻声散读;大声朗读;全班齐读;比较朗度等等)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朗读的多种形式独立正确的理解词意,让学生在不断诵读中充分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词的深远意境,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学生的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意思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⑶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无论在朝庭为官,还是不在朝庭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2.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示: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阙写老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可怜:值得怜悯。
⑵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⑶江晚正愁余:愁,使……悲愁,使动用法。
3.背诵默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1.春风春风不染白髭须:春风吹绿枯草,却不能使白须转黑。欧阳修有【圣天忧】词:'好景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
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今存《美芹十论》、《九议》等,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正如余陛云所言“有英雄种菜之感”。
布置作业:
1.熟读并默写辛弃疾词三首。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青玉案?元夕》。
2.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青玉案?元夕》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第四教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你还能举出几例来吗?
提示:“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情景。所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提示: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鹧鸪天》
2.分析《鹧鸪天》中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这首词的开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开篇用了比兴手法。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由此起兴。' 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从奔腾的清江之水,想到了当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窜的踪影,以及因家国破乱而洒下的痛楚之泪。由水及泪,意象转换极为自然。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2.词句的鉴赏。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