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平伐其功:炫耀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明察故劳苦倦极:极其C.靡不毕见:没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D.举类迩而见义远:种类推此志也:推广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在楚怀王面前嫁祸、诽谤屈原。
B.屈原诚实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内心忧愤苦闷,因此创作《离骚》。
“离骚”即“遭遇忧患”。
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屈原列传》习题带答案
《屈原列传》习题(带答案)屈原列传》练习题一、基础训练1.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 温蠖.(huò)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 憔悴.(cuì)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 濯淖.(nào)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达标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课内文本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来宾,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熟识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C.犹.离忧也犹:仍旧D.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追溯【解析】犹:就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名,是在社会上运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说明或补充。
B.怀王,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大夫,古代官名。
自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大夫世袭,有封地。
《屈原列传》测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文帝初即位,谦让未皇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其辞曰:“……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节选自《汉书·贾谊传》)文本二: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2024_2025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检测14屈原列传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一、语言基础专练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离骚”者,犹离忧也B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C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 .亡走赵,赵不内解析:选B A 项,“离”同“罹”,遭遇;C 项,“从”同“纵”,合纵;D 项,“内”同“纳”,接纳。
2.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自:由 B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极:疲困 C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存:思念 D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胆怯解析:选D 害:嫉妒。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②人穷则.反本 B.⎩⎪⎨⎪⎧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②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①王怒而.疏屈平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②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解析:选A A 项,“则”,均为连词,就。
B 项,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动词,到……去。
C 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却。
D 项,①介词,用;②介词,由、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一样的一项是( )A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B.颜色..憔悴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D.屈平属草稿..未定解析:选D D项,都是指初步写成的、画成的文稿或画稿。
A项,古义:委婉得体。
今义:镇静镇静的样子。
B项,古义:脸色。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C项,古义:谎话,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C.为天下笑。
D.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解析:选A A项,定语后置句,其余为被动句。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喾,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屈原列传》测试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测试一、文言文阅读(共0分)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B.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写作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D.空以身膏草野膏:肥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9课《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练习(实词+虚词+句式+默写)(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选必中《屈原列传》知识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文言实词1.多义实词(1)疾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③君有疾.在腠理()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⑤草枯鹰眼疾.()(2)举①举.类迩而见义远()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③杀人如不能举.()④戍卒叫,函谷举.()⑤九万里风鹏正举.()⑥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⑦举.酒欲饮无管弦()(3)志①其志.洁,其行廉()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③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④《齐谐》者,志.怪者也()(4)幸①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②大王亦幸.赦臣()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⑤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通假字(1)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离骚”者,犹离.忧也( )(3)齐与楚从.亲(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6)屈平既绌.( )3.古今异义词(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古义:(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今义:无理狡辩古义:(3)颜色..憔悴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古义:(4)形容..枯槁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古义:(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古义:(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古义:答案:(1)第二年;(2)假话;(3)脸色,面容;(4)外貌,模样;(5)委婉得体;(6)当权二、文言虚词1.因①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②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③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⑤导大窾,因.其固然()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以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③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④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⑤遂自投汨罗以.死()⑥其后楚日以.削()⑦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⑧以.其弟子兰为令尹()三、文言句式判断1.秦,虎狼之国(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7.兵挫地削( )8.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答案:1.判断句;2.被动句;3.状语后置句、被动句;4.状语后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定语后置句;7.被动句;8.状语后置句四、理解性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精选文档 .屈原传记同步测试题( 含答案 )《屈原传记》练习一、学知识:屈原,名,字,期间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二、字音练习: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属()底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於()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三、通假字:解说句中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刊行吟泽畔10、厚币委质事楚四、古今异义1、颜色憔倅2、形容枯槁3、然皆祖屈原之冷静辞令4、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五、解说加点的词: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底稿4、平伐其功5、王怒而疏屈平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7、堪称穷矣8、其约其辞微9、惠王患之10、大兴师伐秦11、臣请往如楚12、何如绝秦欢13、屈平既嫉之14、人君无愚、智15、王怒而迁之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17、皆祖屈原之冷静辞令六、解说加点词的词类活用:1、谗:因谗之曰2、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邪曲:邪曲之害公也方正:方正之不容也4、明:明道德之广崇5、蝉:蝉蜕于浊秽6、虎狼:秦,虎狼之国,不行信7、祖:然皆祖屈原之冷静辞令8、日:后来楚日以削七、判断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秦,虎狼之国,不行信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8、数十年,竟为秦所灭9、此不知人之祸也10、“离骚”者,犹离忧也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1、求人可使报秦者13、是以见放八、一词多义:(一)实词: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②无何,宰以卓异闻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③其志洁,其行廉④其存君兴国而欲频频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3、疏:①王怒而疏屈平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③窗外疏梅筛月影,隐约掩影④《谏太宗十思疏》⑤梅以疏为美⑦其于计之疏也⑧十三经注疏4、害①争宠而心害其能②为陶谦所害③除国之大害④不可以害人5、许①而赵不准,曲在赵②时人莫之许也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④塞上长城空自许6、属①亡国破家相随属②属予作以记之③司命之所属④屈平属底稿不决⑤有宁越徐尚之属7、离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约从离衡③若有离违,宜别图之④多情自古伤分别8、迁①王怒而迁之②再迁为太史令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齐人何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9、与①与之斗卮酒②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③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④蹇叔之子与师(二)虚词:为1、认为“非我莫能为”也() 以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 、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竟为秦所灭 ()3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4 、以啮人,无御之者()5、庖丁为惠君解牛()5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6、为其不行得而法()6 、怀王以不知忠良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7、闻秦王善为秦声()7 、后来楚日以削()8、我为赵将 ()8 、传以示佳人 ()9、为生死之交 ()9 、皆以美于徐公()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乃 1、乃令张仪佯云秦() 焉 1、愿得张仪而甘愿焉()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2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 、姜氏欲之,焉辟害()4、今君乃亡赵走燕()4 、而惴惴焉摩玩不已()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5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7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8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9、家祭无忘告乃翁()九、名句默写:1、长叹气以掩涕兮,2、亦余心之所善兮,3路漫漫其修远兮,4、信而见疑,,能无怨乎?5、举世,,是以见放6、明道德之广崇,,靡不毕见其约,,,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其行廉,,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7、屈原至于江滨,被刊行吟泽畔,,十、难句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其存君兴国而欲频频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举世浑浊而我独清,大家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拓展延长工人善琴万历末 (1) ,詹懋举者守颍州 (2) 偶召木匠詹适抚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诧,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王士禛《池北偶谈》[说明](1)万历: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2)守颍州:任颍州的太守1.解说中加点的词(1)适抚琴适:(2)矫首矫:(3)善否否:(4)贸薪贸:(5)囊此囊:(6)受工之直直:(7)老人所贻贻:2.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白话(1)颇善此乎?译:(2)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译:(3)工即鼓前曲一过译:3.这位木匠令太守“惊诧”之处有:(1);(2);(3);(4)翻译: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匠詹正在弹琴,木匠站在窗外,仰头画指,仿佛在评论利害叫问他:“你很善于抚琴吗?”木匠答说“是”让他弹,木匠就演奏了一遍方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詹很吃惊,问从哪学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野,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听他弹奏,内心很快乐,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匠,只需做工的酬金”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此刻献给您” 果真是把好琴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匠学琴,学完此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附屈原传记【译】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当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精通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付辞令对内与怀王策划商讨国事,发号布令;对外招待来宾,应酬诸侯怀王很相信他上官医生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内心妒忌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律,屈原草拟还没有定稿,上官医生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他就在怀王眼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律,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律发出,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绩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胸王不可以听信忠言,是非分明,被谗言和谄谀之辞蒙蔽了聪慧才华,让险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虑愁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亲母亲是人的根自己处于窘境就会追忆来源,所以到了极其劳累疲备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碰到病痛或悲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亲母亲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协助君主,谗邪的小人离间他,能够说到了窘境了诚信却被思疑,忠实却被诋毁,能够没有恼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恼恨惹起的《国风》固然多写男女爱情,但可是分《小雅》固然多讥讽谴责,但其实不宣扬作乱像《离骚》,能够说是兼有两者的特色了它对太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嘲讽当时的政事说明道德的广阔崇敬,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整表现出他的笔简洁,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洁说到的固然渺小,但意义却特别重要,列举的案例固然浅显,但含义却十分深远因为志趣高洁,所以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因为行为廉洁,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权力所容他单独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同样挣脱浊秽,浮游在凡间以外,不受浊世的玷污,保持洁白的质量,出污泥而不染能够推测,屈原的理想,即便和日月争辉,也是能够的屈原已被免除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结盟相互友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用重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特别仇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假如楚国的确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交,而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狡辩说:“我和楚王商定的不过六里,没有听闻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慨地走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愤慨,大规模出动军队去征伐秦国秦国出兵还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争夺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开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状况,侵袭楚国向来打到邓地楚军惧怕,从秦国撤离齐国终于因为记恨楚国,不援救,楚国处境极端窘迫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肯获得土地,只希望获得张仪就甘愿了”张仪听闻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抵当汉中地方,我恳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物行贿当权的大臣靳尚,经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眼前假造了一套谎言怀王居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后,劝谏怀王说:“为何不杀张仪?”怀王很懊悔,派人追张仪,已经不及了后,各国诸侯结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乞降怀王见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同样的国家,不行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能够隔离和秦国的友善关系!”怀王终于前去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拘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慨,不听秦国的挟制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采取只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诉苦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后未能回屈原也为此恼恨子兰,固然流放在外,仍旧依恋着楚国,内心牵挂着怀王,朝思暮想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觉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心君王,想复兴国家,并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一再表现出但是终于无能为力,所以不可以够返回朝廷由此能够看出怀王一直没有觉醒啊国君不论笨拙或理智、英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良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协助自己的但是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良其实不忠,所谓贤臣其实不贤怀王因为不理解忠良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诱惑,在外被张仪所欺诈,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医生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减少,失掉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拘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讥笑这是不认识人的祸患《易经》说:“井淘洁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内心悲伤,因为井水是供人吸取饮用的君王英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英明,莫非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悉屈原恼恨他,特别愤慨,终于让上官医生在顷襄王眼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愤慨,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垂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神色憔倅,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医生吗?为何到这儿?”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陶醉,只有我一人清醒所以被放逐”渔父说:“贤人,不受外界事物的约束,而能够跟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何不随大流并且推波助浪呢?大家都陶醉,为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何要怀抱美玉一般的质量,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闻,刚洗过头的必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必定要抖掉衣上的灰尘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承受外物的污染呢?宁愿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质量,去承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所以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了此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喜勤学,而以善作赋被人夸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宛委宛的一面,一直不敢直言进谏在这此后,楚国一每日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参照答案一:平,原,战国,浪漫,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哀郢等二:略三:1.罹 2.返 3.现4.旨 5.浊6.黜 7.纵8.纳 9.披10.贽四: 1. 神色;色彩 2. 形体面貌;对人或事物加以描述3. 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不慌不急,不慌不忙的样子4. 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五: 1、熟悉 2、妒忌 3、写作 4、炫耀 5、疏远 6、恨,痛心7、处境困难 8、简洁委宛 9、担忧 10、发动 11、到 12、隔离 13、恨 14、不论 15、放逐,流放 16、这种人 17、效法六: 1、名词作动词2、动词作名词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形容词作动词 5、名词作状语 6、名词作状语 7、名词作动词 8、名词作状语七: 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3、被动句 4、判断句 5、否认句6、被动句7、被动句8、被动句9、判断句10、判断句11、被动句 12、定语后置句 13、被动句八:实词 1、见闻、有名、名望、听到 2、理想、记忆、理想、情意、标志 3、疏远、用奏折陈说、稀少、给皇帝的奏议4、妒忌、杀戮、祸患害处、伤害伤害5、答应同意、赞成赞成、地方地方、夸赞应许 6、连结、嘱咐、隶属归属、写作、类 7、遭受、使失散、背叛违反、走开 8、流放、升职、贬官、更改改动 9、给、和、结交亲驸、参加虚词:为 1、做 2、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3、被 4、成为 5、替、给 6、因为 7、弹奏 8、做 9、成为以 1、2、用 3、任用4、假如 5、因为 6、因为 7、而,修饰关系 8、而,顺承关系 9、认为 10、而,表并列关系乃 1、于是 2、居然 3、这才 4、却 5、是 6、是 7、居然 8、居然 9、你的焉 1、语气词 2、语气词 3、怎么哪里 4、形同次词尾 5 疑问代词,什么6、之,代词7、语气词8、于此,在这里九、名句默写(略)十、难句翻译(参照译)拓展延长1、(1) 正、恰巧( 2)抬起( 3)坏( 4)卖( 5)用袋子装着( 6)值,薪酬( 7)赠予2、略(见译)3、(1)木匠懂得音乐(2)演奏甚妙(3)不受金( 4)赠琴。
第9课《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9课《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题目。
甲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乙屈原仕楚为三闾大夫,楚襄王无德,侫臣靳尚有宠,楚国不治。
屈原忧之,谏襄王,请斥靳尚,王不听,原极谏,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己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
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
今王方眩于侫口,酣於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
大夫乃孑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譟其中,言不从、国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
”原曰:“吾闻君子处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谏不止。
靳尚怨之,谗於王而逐之。
原彷徨湘滨,歌吟悲伤。
宋玉复喻之曰:“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侫之中,玉为大夫危之,而言之旧矣。
大夫不能从,今胡悲耶?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原曰:“非也,悲夫忠信不用、楚国不治也。
”玉曰:“始大夫以为死孝悌忠信也,又何悲乎?且大夫貌容形骸,非大夫之有也,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长不能短,短不能长,强壮不能尪弱之,尪弱不乱强壮之。
病不能排,死不能留,形骸似乎我者也,而我非可专一一身。
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国由我理,大夫之惑亦甚矣!夫君子寄形以处世,虚心以应物,无邪无正、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功无罪,虚乎心,虽桀纣蹻跖非罪也;孝乎心,虽尧舜夔契非功也。
则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侫,孰分其是非耶?无所分别,则忠信邪侫一也。
高中试卷-9《屈原列传》(同步习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平伐其功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C.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D.形容枯槁【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的能力。
A项,伐:古义,自夸,炫耀;今义,讨伐。
古今意义不同。
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名词,今年的下一年。
古今意义不同。
C项,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古今意义相同。
D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今意义不同。
故选C。
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何,疑问代词,什么。
②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以,介词,用。
④以,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故选B。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楚国官名,和“令尹”一样,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一职。
B.大夫,古代的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C.委质,呈献礼物。
“质”,同“贽”,指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D.三闻大夫,楚国官名,管理楚国屈、景、昭三姓贵族。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和‘令尹’一样,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一职”错误,“左徒”次于“令尹”,“令尹”相当于楚国的“丞相”。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父母者,人之本也上官大夫与之同列B.信而见疑举世混浊而我独清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举贤以自佐D.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A项,前句为助词“的”;后句为代词“他”;B项,前后句皆为表转折的连词;C项,前句为介词,用;后句为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前句为介词“被”;后句为语气词。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D.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2.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亡走赵,赵不内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然亡国破家相随属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D.使于齐,顾反齐与楚从亲3.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外欺于张仪②举贤以自佐③为降虏于蛮夷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⑤皆为陛下所成就⑥何以汝为见⑦见犯乃死,重负国⑧战于蓝田⑨此不知人之祸也A.①⑥⑦/②/③⑤⑧/④⑨B.①⑤⑦/②⑥/③⑧/④⑨C.①③⑤/②/④⑥⑨/⑦⑧D.①③⑤⑥/②/④⑨/⑦⑧二、情景默写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山梅花王安石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注】上林,指上林苑,皇家园林,暗指朝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和状态,以“何所似”发问,意在强调独山梅花的与众不同。
B.即使处在寒日野风中,梅花仍是亭亭而立,虽然孤独寂寞,却依然花开艳丽,花香遍野。
C.尾联写梅花坚守自我,扎根独山直至老去,而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
D.这首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半开半谢的独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6.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形成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即以“香草美人”指代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忠君爱国的思想。
《离骚》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杜甫《佳人》亦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请结合相关知识,对颔联所传达出的情感意蕴进行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既绌.。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怀石投江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蹟创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
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
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
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百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
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灵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
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
响动将小婴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婴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
”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
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
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婴床前。
其时小婴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
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
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
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遨,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一.1.、下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位次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4、.选出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6.选出划线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材料二: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
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
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
”景定元年,登进士第。
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
二王①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
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
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
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属井澳②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
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0.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11、解释加点的词语(12分)
(1)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未定()(4)“离骚”者,犹离.忧也()(5)王怒而疏.屈平()(6)可谓穷.矣()
(7)其文约.其辞微.()()(8)惠王患.之()
(9)大兴师
..伐秦()()(10)臣请往如.楚()
(11)奈何绝.秦欢()(12)屈平既嫉.之()
(13)人君无.愚、智()(14)顷襄王怒而迁.之()
(15)楚有宋玉、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16)然亡国破家相随属.()(17)短.屈原于顷襄王()(19)竟.死于秦而归葬()(20)被.发行吟泽畔()二、翻译下列语句(33分)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4、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8、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9、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名句默写(9分)
1、《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评断公允。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其志洁,;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以浮游尘埃之外,,。
答案
1.C
2.A
3.①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②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③(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4.C
5.A
6.B
7.C
8.A
9.C 10.D11.(1)(记忆)(熟悉)(2)(妒忌)(3)(写作)(4)(通“罹”,遭遇)(5)(疏远)(6)(处境困难)
(7)(简约)(含蓄)(8)(担忧)
(9)(发动)(军队)(10)(到,往)
(11)(断绝)(12)(恨)
(13)(无论)(14)(放逐,流放)
(15)(类)(效仿)(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16)(接连)(17)(诋毁)
(18)(保持)(19)(终于)
(20)(通“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