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屈原列传演练 Word版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甚任.之 任:信任 B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C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自夸,炫耀 D .《国风》好色而不淫.淫:过分而失当 解析:选B 。
“害”应为“忌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屈平之.作《离骚》邪曲之.害公也 B.⎩⎪⎨⎪⎧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举贤以.自佐 C.⎩⎪⎨⎪⎧ 顷襄王怒而.迁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D.⎩⎪⎨⎪⎧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解析:选A 。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以:介词,表凭借,凭着;连词,表目的,来。
C.而: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但,却。
D.为:介词,被;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 .泥.而不滓 B .蝉.蜕于污秽 C .惠王患.之 D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解析:选B 。
B 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
A.名词用作动词;C.意动用法,D.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 .离骚者,犹离忧也C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 .厚币委质事楚解析:选C 。
A.“濯”同“浊”;B.第二个“离”同“罹”;D.“质”同“贽”。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解析:选A 。
A 项为定语后臵句,B 、C 、D 三项为被动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屈原列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屈原列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柳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
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
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
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
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致:获得B.得时闻鼓吹者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D.隔婵娟而不使见者婵娟:指月亮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文章写鸟在白天有“虚患之念”,故“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C.文章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月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D.文末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
2020学年高中语文04屈原列传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屈原列传题三闾大夫庙[唐]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内容赏析】诗首句“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
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
但实际上“流”在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引出下句的“怨”,意味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
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并不是闲笔,它让我们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
诗人用屈原作品中语作眼前景,于是景物与屈原的形象叠合起来,带上一层象征意义。
它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
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令人一唱三叹,情不能已。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谗谄.(chǎn)枯槁.(ɡǎo)蝉蜕.(tuì)滋垢.(ɡòu) 弹冠.(ɡuān) 莞.尔(wǎn)渔父.(fǔ) 汨.罗江(mì) 温蠖.(huò)娴.于辞令(xián)濯淖..污泥(zhuó)(nào)博闻强识.(zhì) 泥.而不滓.(niè)(zǐ)谗人间.之(jiàn) 怀瑾.握瑜.(jǐn)(yú)疾痛惨怛.(dá) 靡.不毕见.(mí)(xiàn)物之汶.汶(mén) 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3)靡不毕见(“见”同“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6)齐与楚从亲(“从”同“纵”)(7)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8)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9)使于齐,顾反(“反”同“返”)(10)入秦而不反(“反”同“返”)(11)不忘欲反(“反”同“返”)(12)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收留)(13)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伐⎩⎪⎨⎪⎧平伐.其功(动词,自夸,炫耀)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进攻、征伐)自矜功伐.(名词,功业、功绩)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动词,损害,破坏)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动词,打破,挫败)(2)疾⎩⎪⎪⎨⎪⎪⎧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名词,疾苦,痛苦)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君有疾.在腠理(名词,常病,轻病)臣少多疾.病(动词,患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动词,忧,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强,大,洪亮)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形容词,迅速,快)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 (3)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连缀,引申为写作)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连,跟着)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通“嘱”,嘱托)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隶属,属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等,辈)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名词,亲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管辖)(4)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其于计疏.矣(动词,疏忽)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动词,书、撰写)谏太宗十思疏.(名词,一种文体,臣子向君王进谏的文书)穰岁之秋,疏.客必食(形容词,疏远的,陌生的)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形容词,不周密) (5)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相继)战、夺、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6)举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泥.而不滓(名词作动词)染黑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4)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5)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谗谄..之蔽明也(动词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小人 (7)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8)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9)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11)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12)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史记选读1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1.1太史公自序
第一专题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太史公自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绍.重黎之后 绍:继承 ②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徇:死去 ③小子不敏..不敏:不灵活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恨 ⑤退而深惟..曰 深惟:深思 ⑥秦拨.去古文 拨:废弃 A.①②④⑥ B.①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解析:②徇:夺取,攻占。
③不敏:不才,愚钝。
答案:B2.下列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 ②而子迁适使反 ③弗敢阙 ④其指数千 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泽流罔极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解析: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①和⑤没有通假字。
答案: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 ②察其‧所以 ③王卬于‧殷 ④建于‧明堂A .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解析:第一个“其”是副词,表强调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他们。
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答案:C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司马迁创作《史记》缘由的一项是( )①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②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③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④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⑤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A .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是司马迁自述出生地,④是孔子自述著《春秋》的缘由,均与“司马迁创作《史记》缘由”无关。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屈原列传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史记》中少有的人物评传,也可看做是司马迁的另一篇自传。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任—疏—绌—迁—沉”,把握其命运沉浮及其原因,认识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悲剧性。
2.抓住议论性文字,尤其是第三段文字,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进而了解司马迁既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又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笔法。
3.抓住文中“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一、人物名片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著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背景资料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楚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执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5月5日,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文化常识《楚辞》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4.3 屈原列传 Word版含解析.docx
屈原列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的字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疾痛惨恒.(dá) 濯.淖污泥(zhuó) 鸂.糟啜醨(bǔ) 从.容(cóng ) B.搏闻强.志(qiáng ) 谗谄.蔽明(xiàn ) 靡不毕见.(xiàn ) 眷.顾楚国(juàn ) C.怀瑾握瑜.(yú) 商、於.之地(wū)屈原既绌.(chù) 滋垢.(gòu ) D.蝉蜕.(tuì) 宠姬.(jī) 累.世(lèi ) 哀郢.(yǐng )解析:A 项,“恒”应为“怛”,“鷾”应读“bū”;B 项,“搏”应为“博”,“谄”应读“chǎn”;D 项,“累”应读“lěi”。
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改变,更改 C.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分:资质 D.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辞:文辞,这里指文学解析:A 项,“害”应解释为“忌妒”。
答案:A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人穷则反本B. 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复之秦 竟死于秦而归葬C. 王怒而疏屈平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D.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解析:A 项,均为连词,就。
B 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去。
C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 项,介词,用/介词,凭借。
答案:A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B.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解析:A、B、D三项均为被动句,C项不是。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4.3 屈原列传 Word版含解析.docx
屈原列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的字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疾痛惨恒.(dá) 濯.淖污泥(zhuó) 鸂.糟啜醨(bǔ) 从.容(cóng ) B.搏闻强.志(qiáng ) 谗谄.蔽明(xiàn ) 靡不毕见.(xiàn ) 眷.顾楚国(juàn ) C.怀瑾握瑜.(yú) 商、於.之地(wū)屈原既绌.(chù) 滋垢.(gòu ) D.蝉蜕.(tuì) 宠姬.(jī) 累.世(lèi ) 哀郢.(yǐng )解析:A 项,“恒”应为“怛”,“鷾”应读“bū”;B 项,“搏”应为“博”,“谄”应读“chǎn”;D 项,“累”应读“lěi”。
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改变,更改 C.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分:资质 D.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辞:文辞,这里指文学解析:A 项,“害”应解释为“忌妒”。
答案:A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人穷则反本B. 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复之秦 竟死于秦而归葬C. 王怒而疏屈平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D.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解析:A 项,均为连词,就。
B 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去。
C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 项,介词,用/介词,凭借。
答案:A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B.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解析:A、B、D三项均为被动句,C项不是。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苏教版语文高二-第11课屈原列传同步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11课屈原列传同步检测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流放C.新浴者必振.衣振:振奋D.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随:顺应答案 C解析振:抖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B.何故深思高举..C.颜色..憔悴D.渔父莞尔..而笑答案 D解析A项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B项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高高地举起。
C项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离骚者,犹离忧也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厚币委质事楚答案 C解析A项“濯”同“浊”。
B项“离”同“罹”。
D项“质”同“贽”。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夫天者,人之始也答案 D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D项为判断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B.明.道德之广崇C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 .其后楚日.以削 答案 D解析 A 、B 、C 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D 项为名词作状语。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课后知能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后知能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厚币委质事楚【解析】A项,“濯”同“浊”;B项,“指”同“旨”;D项,“质”同“贽”。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解析】A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B 项“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屈平之.作《离骚》②邪曲之.害公也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②以.浮游尘埃之外C.①顷襄王怒而.迁之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D.①战于.蓝田②使于.齐,顾反【解析】A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连词,表结果,因而。
C项,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
D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到。
【答案】 A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B.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C.蝉蜕于浊秽D.其后楚日以削【解析】B项,“祖”名词作动词,效法;C项,“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D项“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答案】 A★5.(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2题)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举贤以自佐【解析】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
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史记选读》课时作业10 屈原列传
课时分层作业(十) 屈原列传[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厚币委质事楚C[A项,“濯”同“浊”;B项,“指”同“旨”;D项,“质”同“贽”。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D[A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B项“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屈平之.作《离骚》②邪曲之.害公也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②以.浮游尘埃之外C.①顷襄王怒而.迁之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D.①战于.蓝田②使于.齐,顾反A[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连词,表结果,因而。
C项,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
D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到。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C.蝉蜕于浊秽D.其后楚日以削A[B项,“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C项,“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D项,“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举贤以自佐C[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
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
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第四章屈原列传巩固提升案 含解析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遭遇困厄就会想到上天和父母,所以人们劳苦疲困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人们在疾苦、伤痛、内心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他的文辞简约,他的语言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数:多次
B.蝉蜕于污秽
C.惠王患之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名词用作动词;C.意动用法;D.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兵挫地削
解析:选A。A项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为被动句。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屈原列传》讲述了楚国大臣XXX的生平故事。
XXX曾多次劝阻XXX不要与秦国交往,但XXX不听,最终被秦国围困并死去。
XXX虽然被放逐,但一直怀念楚国,希望能够改变当时的政治风气。
然而,他最终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无奈。
5.XXX为何反对XXX与秦国交往?为什么XXX最终还是前往秦国?
答:XXX认为秦国是一个凶狠的国家,不可信任。
但XXX不听,最终还是前往秦国。
6.XXX的稚子子兰为什么劝XXX前往秦国?结果如何?
答:XXX认为不能绝交秦国,结果XXX被秦国围困并死去。
7.XXX为何被放逐?他对楚国有何愿望?
答:XXX因为反对与秦国交往而被放逐。
他希望能够改变当时的政治风气,挽救楚国。
8.XXX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什么?
答:最终XXX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无奈。
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答:本文主要讲述了楚国大臣XXX的生平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无奈。
他还不到三十岁就做了官,而且官位不低,但不到两年就放弃了。
他的品行不稳定,有时像儒家,有时像墨家,有时像XXX,有时像XXX,没有一种准则可以评价他。
当他的母亲去世时,他觉得世上没有什么值得哭泣的,只有失去母亲才值得哭泣。
这篇自传写的是他一生的经历,文笔奇特,使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材料二: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
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
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
”景定元年,登进士第。
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
二王①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
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
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
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属井澳②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
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厚币委质事楚质:抵押B.使使如秦受地如:到、往C.复释去张仪释:释放D.奈何绝秦欢欢:友好关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最不一样的一项是A.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C.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D.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楚国和齐国结盟亲善,秦国不敢侵犯,就采用离间计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B.张仪出尔反尔,失信于楚王,楚王很生气,决定发兵攻打秦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
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0.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却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的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11.阅读材料中的两个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
译:
参考答案:
1.C2.A3.①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②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③(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4.C5.A6.B7.C8.A9.C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