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

合集下载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1.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对学习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监督不够,或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低或过高,导致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学校教育的问题:可能是学校教学方式不合理,课程设计不够有趣,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合适,不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3. 学习内容的问题:有些学生对某些学科可能没有兴趣,或者学科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弃心理。

4. 缺乏学习方法和技巧: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学习时,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

5. 课外活动时间过多:一些小学生除了学校的正常课程外,还参加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学习时间不足。

1. 家庭教育的改善:家长要重视学习,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学习的环境,监督孩子的学习,与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要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学生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但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业复习和自主学习。

6. 适度奖励和惩罚: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适度奖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积极性;对于不良学习习惯,要适度进行惩罚,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

7. 培养学习的习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 建立学习小组或学习伙伴:学生可以相互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互相监督和督促。

矫正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

家长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不仅在学习知识,更在养成各种行为习惯。

然而,一些小学生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如撒谎、打架、偷窃、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及时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学习方面在学习上,一些小学生可能存在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不良行为习惯。

2、行为方面在行为方面,有的小学生可能会出现打架、骂人、偷窃、欺负同学、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3、生活方面在生活中,部分小学生可能有不讲卫生、不按时作息、挑食、浪费食物、过度依赖家长等不良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或者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缺乏关爱和沟通,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2、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3、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小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如网络暴力、不良影视作品等,从而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4、自身心理因素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原则(一)因材施教原则每个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都有其独特的成因和表现,因此,在矫治时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二)正面引导原则在矫治过程中,要多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鼓励孩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增强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信心和动力。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生是学习阶段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学习习惯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小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拖延、马虎、偷懒等问题,这些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

那么,造成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是什么?又有哪些矫正策略呢?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成因分析1. 家庭教育不力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果家长自己就存在拖延、马虎、偷懒等不良学习习惯,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缺乏明确的教育方式和原则,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 学校教育不足在学校教育方面,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重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可能存在问题,如果教学过于枯燥乏味,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学习焦虑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

社会上的一些消极价值观念也会对小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他们养成懒惰、消极、固执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矫正策略家长应该树立明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

家长要做好表率,自己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负责任、马虎、拖延的行为。

家长还要注重孩子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多和孩子交流,激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供多样化、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进行客观评价和引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与矫正策略-精品作文

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与矫正策略-精品作文

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与矫正策略一、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分析近年来,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的成绩是主流,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据调查,大多数农村小学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内轻校外,重灌输轻引导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

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自身因素有的学生因智力欠佳,头脑反映迟钝,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是好学生,干脆就不听老师讲课,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进游戏厅、录象厅、网吧……游街串巷,哪儿热闹哪儿去。

2.家庭的影响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

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3.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除家庭之外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正式机构。

学校管理混乱、校园氛围欠佳、学校与家庭及社区之间缺少沟通,则是各种严重道德问题行为得以滋生和“催化剂”。

教师是父母的代理人,也是学生仿效的榜样。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人格特点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

例如,一个严格的教师和一个不严格的教师会提供给学生不同的信息,促使他们形成不同的社会适应策略。

4.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民急于脱贫,追求富裕,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

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

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方法小学生阶段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不仅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挑战,还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以及针对不同习惯的纠正方法,以期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1. 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形成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缺乏时间和精力,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指导,那么孩子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2. 同伴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同伴关系开始变得重要,孩子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同伴中有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孩子,那么孩子们很可能会跟随他们,形成类似的不良习惯。

3. 学习环境和课堂管理不当:学校和教师对于学习环境和课堂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

如果学校和教师对纪律要求不严格,课堂管理松散,那么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习惯。

二、常见小学生不良习惯及其纠正方法1. 拖延症拖延症是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

它会导致作业拖拉、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等问题。

为了纠正拖延症,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给予孩子适当的时间规划和任务分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计划能力。

2. 迟到早退迟到早退常常是小学生的一种不良习惯。

这不仅会影响课堂纪律和集中注意力,还会给同学和老师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了纠正这一习惯,家长和教师可以设立明确的时间要求,并及时奖惩。

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到准时到校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 不认真听讲小学生不认真听讲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是学习能力跟不上导致的。

针对这个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让孩子能够跟上课程。

4. 粗心大意小学生的粗心大意往往会导致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写错字、计算错误等。

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细致入微的习惯,例如在做作业时要仔细检查,学会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行为表现,如攻击性行为、挑衅行为、情绪失控、违抗规则等。

这些问题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困扰,也给家长和教育者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原因分析1.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缺乏时间陪伴等,都会导致孩子性格扭曲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1.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与师生关系会对儿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学校暴力现象、师生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问题。

1.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媒体的影响、同伴关系、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解决办法2.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树立榜样,给予鼓励和肯定。

此外,家庭中应建立良好的规矩和纪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让他们明白善恶的区别。

2.2 学校教育与管理学校在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应提供积极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2.3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媒体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正面引导,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儿童成长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4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孩子良好行为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

此外,建议学校设置情绪管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商,提高他们处理压力和情绪的能力。

2.5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一些有较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家长和学校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小学生的行为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缺乏自控能力、不尊重他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合作精神等。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以及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缺乏规范、纪律不严,甚至出现家庭暴力等问题,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模式。

1.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缺乏规范和秩序,师生关系不和谐,课程设置无趣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行为问题。

1.3 同伴关系因素小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开始与同龄人接触,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孩子身边的同伴大多有不良的行为模式,比如言语粗鲁、打架斗殴等,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小学生行为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1 家庭教育的改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孩子行为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善家庭教育:(1)积极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2)建立家庭规则和规范,明确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3)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沟通和相互尊重;(4)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交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2.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是孩子行为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教育环境:(1)建立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2)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3)加强班级管理,建立明确的纪律规范,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调适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调适策略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常见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包括:课堂纪律差,不完成作业,争吵和打架, 以及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不良等。这些习惯既可能由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原因 引发,也可能由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导致。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例如,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攻击性行为等问题。这些 行为可能与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或是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有关。另一 方面,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过度依赖电子产品,饮食习惯不健康,以及缺乏足够 的睡眠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可能与家庭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和社区环境有关。
针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 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化策略
1、教育部门要加强德育教育: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引导 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为 小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四、结论
四、结论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多 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来解决。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然后采 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内容
核心主题: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的现状及有效转化策略
三、社会影响
面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首先,家长和 学校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教师应提 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 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孩子的侵害。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是培养孩子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

然而,近年来,我们不时听到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报道,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衡等。

为了有效地矫正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恰当的措施。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些父母因长时间的工作繁忙,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教育。

有些家长也可能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缺乏重视,或者出现了溺爱和纵容的现象,没有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约束。

2.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变化,小学生往往处在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可能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媒介普及,儿童接触到的信息更多且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在社会中的弥散也使得小学生易受其影响。

3.学校教育的失衡小学生品德不良还与学校教育的失衡有关。

学校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体制中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投入不足,也限制了品德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教育场所。

父母应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提高孩子的品德修养,父母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示范,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2.提供正面的社会环境正确的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品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社区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

此外,也应注意加强对媒体内容的审查,减少负面元素的传播。

3.强化学校品德教育学校是孩子们第二个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培养品德的场所。

学校要将品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开设道德课程和开展日常道德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的品德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并给予奖励。

4.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师作为小学生的重要榜样和引导者,对他们的行为、语言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如缺乏礼貌、频繁发脾气、不遵守规则等。

这篇文章将论述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缺乏礼貌。

有些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懂得尊重他人,常有说话无礼、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等行为。

2.频繁发脾气。

小学生由于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发脾气,出现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情绪等问题。

3.不遵守规则。

小学生常常不遵守老师和家长的规定,或是违背学校的纪律,表现出不守时、不守信等行为。

4.懒散学习。

一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态度消极,不愿动脑思考、不愿努力。

在学习上表现出堕落、不上进的状态。

5.依赖性强。

一些小学生对家长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需要家长的一切指导和帮助。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比较松散,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不够严格,容易导致小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够严格,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矫正,容易导致小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

3.同伴影响。

同伴是小学生社交的重要对象,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如果小学生身边的同伴存在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产生类似的行为。

4.个人原因。

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尚不成熟,故意为之的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原因。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什么是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认知能力不足。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家庭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最初的社会环境,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在家庭中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家庭环境不良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如父母缺乏爱心、缺乏管教、家庭经济困难等。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有重要影响。

如教师缺乏专业素质、管理不严格、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如社会上贫富悬殊、暴力视频游戏的普及、消费主义文化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1、家庭环境的改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
做好家庭教育,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的改善。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的教育,加强管理,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以及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3、社会环境的改善。

社会应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社会
公平意识,制定有力的社会管理制度,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新对策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新对策

四、总结
四、总结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 响。为了帮助小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全面而有 效的对策。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支持都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达到更好的效 果。
对策与建议
4、学生自身方面:小学生应当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校规 校纪和家庭规矩。同时,学生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观念,注重培养 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
谢谢观看
一、成因分析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之一。例 如,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暴力游戏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 响。此外,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同伴之间的不良交往等也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 惯产生负面影响。
二、新对策
二、新对策
1、家庭教育: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指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孩子建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结论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其成因, 并分析了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 习惯,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自律能力差、课堂纪律不好、缺乏责任感等问题。这 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结论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 育的角色,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生自身也应当认识到良好行 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主动养成良好习惯。
研究结果
1、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1、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生是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很多小学生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爱动脑筋、偷懒、拖拉等。

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并且及时加以矫正。

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1. 缺乏学习兴趣小学生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年龄,但是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因为碰壁和挫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2. 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家长对学习要求不够严格,对孩子的学习过于放任,导致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另一些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孩子受到压力过大,也容易影响学习兴趣,使习惯不佳。

3. 缺乏学习动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失去动力,从而养成偷懒、拖拉等不良学习习惯。

矫正策略:1. 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家长和老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

可以通过游戏、阅读、实践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2. 积极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在家庭教育中,要适当设置学习任务,并对孩子完成的好学习成果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家长和老师要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指导孩子,让他们知道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毅力是矫正不良习惯的关键。

4. 设立奖惩机制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设立奖惩机制,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行引导。

当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孩子知道努力学习的好处和价值。

而对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惩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5. 培养学习自信心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逐渐培养出学习自信心。

学生在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后,会更有信心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并提供一些相关建议。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品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长对学习没有要求或者对学习态度消极,孩子容易养成游手好闲或者敷衍了事的学习习惯。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也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管理不力,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形成。

3. 个体原因每个孩子的个体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

个性、天赋、兴趣等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如果孩子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就容易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二、矫正策略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父母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2.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影等。

通过引导孩子参与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3. 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孩子需要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在每周或每月检查进展。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 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孩子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时间。

家长和老师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5.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学习场所的整洁和安静,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因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缺乏适度的约束和教育,小学生在他们的行为中往往表现出任性、不服从等不良行为习惯。

2.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家长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社会环境中的诸多不良行为和消极价值观也对小学生习得不良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学校教育方式偏向于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行为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机制和规范,在一些学校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矫正,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要有适度的约束和规范,倡导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学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2.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微课、家庭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3.加强学校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行为规范制度,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纪律和行为规则。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小学生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4.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活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开展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培养活动。

比如,组织小学生参加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体验和反思让他们认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运用奖惩制度,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一些小学生存在品德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以及矫正措施。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 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第一课堂,但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对道德规范缺乏认知和理解,品德不良的问题逐渐显现。

2.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在品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和竞争,而忽视了品德教育,这导致了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缺失。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今,社会上存在着种种不良行为和价值观,这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的品德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矫正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措施1. 增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基石,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2. 加强学校的品德教育。

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家,承担着重要的品德教育任务。

学校应该加大品德教育的力度,制定具体的品德教育计划和课程,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机制,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体系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4. 加强社会与学校的合作。

社会与学校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小学生品德教育。

社会应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供相关培训、讲座等活动,帮助学校加强品德教育工作。

5. 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生是学习生活中最活泼、好奇心强、主动性强的年龄段,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一些小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爱学习、做作业马虎、上课不专心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或者过低,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一些家庭存在学习环境差、家长不重视教育的情况,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一些老师教学方法不当,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容易导致学生不爱学习。

3. 学习动力小学生采取不良学习习惯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

在现代社会,小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诸如电子产品的诱惑,游戏的诱惑等,而这些东西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二、矫正策略家庭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扮演好孩子学习习惯的引导者。

父母应该摒弃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对孩子说“你尽力了,这就够了”;父母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安静、整洁的空间里学习;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困难,给予鼓励和支持。

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幸福。

学校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学习动力。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和家庭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

举办一些有趣的学习竞赛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制定一些有趣的学习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首先,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小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缺乏正确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往往容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例如,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缺乏规矩和纪律,或者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这些环境都容易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策略一:家庭教育针对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解决策略来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尽量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

2.设置明确的纪律和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3.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4.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理能力。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如果学校教育环境不良,例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关系紧张、学习压力过大等,会使小学生情绪波动大、行为不稳定。

解决策略二:学校教育以学校为主的解决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学校要注重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措施。

2.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3.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4.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5.学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心,提高工作纪律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个体因素也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些孩子可能存在天赋因素或者行为习惯难以纠正的问题。

解决策略三:个体培养对于个体因素的解决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个体特征分析:学校可以通过相关测试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求差异,为每个孩子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2.激发学生潜能:学校和家长可以注重发现孩子的优势和潜能,给予他们相应的培养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引言: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了解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对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主要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成因1. 家庭环境因素: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和监督,给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机会有限。

策略: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中,鼓励孩子,指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并定期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

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的教育方式可能过于死板,学习的乐趣不足,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策略: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

3. 学习方法不当:小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无法高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建立学习计划。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并学会总结和反思。

4. 精神因素: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导致学习动力降低,产生消极情绪。

策略:老师和家长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二、矫正策略1. 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学习桌应摆放整齐,书籍和学习用具应放置在固定的位置,方便孩子随时使用。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专门的学习空间。

2. 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计划要具体明确,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等。

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按照计划执行,并学会适度调整计划。

3.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孩子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会做好预习、复习和总结,学会提问和思考,学会归纳和概括等。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一.不良品行的成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

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

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4.学生自身因素有的学生因智力欠佳,头脑反映迟钝,学习成绩、活动能力都比不上别的同学,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是好学生,干脆就不听老师讲课,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进游戏厅、录象厅、网吧.....游街串巷,哪儿热闹哪儿去。

总之,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有部分学生行为不端,品行不良。

二.矫正小学生不良品行的策略1、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老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开展必要的课间活动,想法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信任老师,与老师讲心里话,听老师的话,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的帮助。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利用各科教学活动,适时为学生讲述祖国的飞跃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明白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那时该怎么办,现在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鼓足学习信心与勇气。

3.尊重人格,积极疏导,增强自尊心。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到自己有价值,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后进生的自尊心。

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班主任对后进生要解决一个情感问题。

利用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目光中要饱含深情,态度中要蕴涵希望,表情中要充满关爱,交谈中要洋溢真诚,形成爱的氛围,促其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对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则出现学生骂人,打架,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试作弊等。

曾对415名农村小学生作过问卷调查:学生经常骂人的有343人,占82.65%;经常打架的有161人,占38.80%。

有过逃学经历的有63人,占15.18%;有过考试作弊经历的有114人,占27.47%;经常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有189人,占45.54%。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农村小学生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已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小学生不良行为平均百分率:骂人的21.2%,打架的11.2%,考试作弊的17.6%,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21.4%。

)ﻫ由此而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重视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呢?谁是真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来自家庭的影响ﻫ首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

然而,当今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文化层次低,教育指导学生时,不能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来进行,使许多学生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暴躁、易怒、动辄拳脚相向等不良倾向,而且学生孤僻,不合群,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ﻫ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形成了学生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的现状。

ﻫ也有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对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使他们产生孤僻、冷漠、放荡不羁、狂傲自负等不良心理。

ﻫ其次,小学生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里矛盾和冲突,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也增加了发生问题的概率。

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目前农村农业收入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丢下孩子在家随年迈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没有与父母沟通的基本途径。

在调查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占43.58%,父母中一人在家,一人外出的占31.21%。

这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最基本的沟通径,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表现更加突出: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ﻫ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老师和父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作法,因为他们除了在物质生活上依赖于父母外,在其它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很强。

父母、老师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信心,他们非常需要从老师、父母那里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

ﻫ但另一方面,父母除了在物质上、学习上满足他们外,却不能认真、客观的了解、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甚至与父母最基本的沟通也没有,更谈何理解。

这种对立的结果导致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求助无门,只有
默默忍受,久而久之,则引发心理障碍,表现于行。

如:他们不与人合作、孤僻,遇到问题时则以打架、骂人代替理性的解决问题。

遇到与老师发生冲突时,由于无助,则采取逃学以避开对问题的处理。

最后,不良的家庭氛围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父母关系不合经常吵架,没有给孩子一个宁静的生活空间,使得这些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往往没有安全感,易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世界观的形成。

ﻫ二、学校教育的失误成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温床ﻫ(一)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一些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好名声、好荣誉,将学校里的“双差生”(成绩差、品德差)赶出学校使他们升学无望,工作无望,心绪茫然而游手好闲,丧失人生目标追求。

(二)忽视德育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

未成年人对有关刑法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

对一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

(三)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

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这无疑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心理,自暴自弃。

个别教师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使这些学生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身心健康。

三、社会不良文化的浸染
1、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因此校外环境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尤其突出。

2、充斥着各种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画面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化垃圾随处可见,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重,因模仿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3、部份烟草商唯利是图向青少年出售香烟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四、来源于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1、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

未成年人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和审美观,易受到坏人的腐蚀、拉拢和引诱而走上歧途。

ﻫ2、控制能力差,情感波动大。

3、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早熟,引发心理变化快。

由于当代青少年的性成熟期较往年提
前2-3年,性意识朦胧,缺乏科学的性教育, 因好奇而产生的不良行为也在增多。

而对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人群,我们该从何入手进行矫治呢?
一、从学校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重行为习惯培养,强化养成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中小学生时期是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强可塑性,学校
必须以《德育大纲》、《小学生行为规范》来规范学生行为,重在学生学习文明习惯、学会尊重自已、尊重别人,重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首先,应制定严密的校规校纪,规范养成教育。

学校、班级都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先入为主的规律,先给学生制定一套严密的礼仪、常规制度,并向学生宣传教育。

使学生一进校就在头脑中打下礼仪、常规制度的烙印。

当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劳永逸,必须反复抓、抓反复。

尤其是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教师还要为他们留出较为宽松的扬长避短的空间,通过爱心去浇灌学生这棵小苗,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助,通过成功教育创造的机会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甚至要允许学生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改掉一种不良行为习惯。

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知悉班规校纪,在多数学生和老师的提醒帮助下,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从而融入班级,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强化行为训练。

良好的行为训练,包括矫正学生中不良行为,也要求正常发展中的学生努力建立完美的自我形象。

ﻫ一方面,它能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包括: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书等。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心理。

ﻫ如: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心理;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防止依赖心理。

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自闭心理等。

ﻫ三、强化互动合作教育,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纠正不良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同龄共振效应。

针对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现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

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这种总的趋势却日益显示出来。

现在学生中通过重视友谊培养、通过学生间互动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敝开心扉”、“诉说烦恼”,加强沟通,这不仅可以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更通过学生在互动合作学习中的相互感染,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影响周围许多同龄人,产生同龄共振现象,以形成和谐氛围,达到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作用。

这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具有强烈的爱心,教会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认识现实、正视逆境。

从而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丰富学习生活。

保持健康情绪。

通过教育,力争以一带一,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氛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