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

整体把握

1.主旨

《出师表》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出师伐魏,进夺中原,临出发时,向蜀后主刘禅上的一封表。文章情辞恳切,字字句句都发自肺腑,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亲贤远佞”是表的中心内容,而诸葛亮上表后主的主旨就在于“恢弘士气”“兴复汉室”。文中论述的“亲贤臣,远小人”也只是为此目的而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不是主旨所在。诸葛亮《出师表》以“恢弘士气”“兴复汉室”为主题,表现了诸葛亮忠于蜀汉,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国,鞠躬尽瘁的高度责任感。《出师表》的这一主题,是积极的,是有利于促进历史的发展的。至于作者在具体论述中提出的开张圣听、明察善断,法度一致、赏罚公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亲贤远佞等观点,不仅在当时对于实现作者上表的立言要旨有着重大

关系,就是时至今日,对于我们也还有其借鉴意义。

2.结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文章的第1段开头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起语不凡,着眼于开创统一大业,是全文论述的出发点。下边接着分析蜀国当时的形势,分析全面,既指出不利的形势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国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又指出有利的人事条件是文武群臣“追先帝之殊遇”,决心报效后主,忠心耿耿,足可信任。根据这种情况,针对后主刘禅的软懦无能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的规劝。目的是要后主振奋起来,集思广益,团结群臣,完成先帝开创的统一大业。分析形势,提出任务,着眼于“恢弘志气”以“兴国”,站得高,看得远,全篇主旨立意深刻。下边的全部论述都是本此意生发出去阐明有关的问题。第2段至第5段具体论述如何振奋士气以“兴国”。第2段开头总说宫中府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要公正严明,皇帝和政府要遵守和执行同一法度,主张实行严格的

法治。第3、4段具体论述应信任宫中府中的费祎、向宠等,使他们发挥作用,为国家做出贡献。第5段承上做出带有关键性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小结。并指出“亲贤臣,远小人”的目的,是要达到“汉室之隆”,即实现第1段所提出的要求:“恢弘士气”以“兴国”。第二部分(6、7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结束语。表现了临别深情,道出了发自肺腑的“至诚之言”,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3.延伸

《出师表》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除了表达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正确主张和坚定意志,体现诸葛亮鞠躬尽瘁、尽忠尽责的壮烈情怀和进取精神这个中心主题而外,其在行文上朴素平易,诚挚恳切,简炼洒脱的语言风格,和忠言顺耳,辞切情深,分析精辟,刚柔兼济的艺术特色更令人赏心悦目。

其一,中心突出,结构缜密,前后呼应,脉络清晰。刘备死后,诸葛亮肩负蜀汉将相大任,尽心

尽责地辅佐刘禅,但诸葛亮夙夜忧叹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愿望尚未实现。他上《出师表》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兴师伐魏,进而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所以,下笔陈词、布局谋篇都是始终围绕这一中心议题为深化这个中心服务的。表中反复论及“先帝”的“遗诏”、“遗德”,是为了点明这一中心,谈及宫中府中大事的安排、人事的考虑,也是针对这一中心而发;对刘禅提出忠告,对臣僚给予鼓励,还是为了强化这个中心。在结构安排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显得非常缜密,从分析天下局势开始,谈及宫中府中大事,提出修明政治的建议,然后叙述自己追随先帝,以身许国的经历,表达自己对蜀汉政权的耿耿忠心;接着劝勉刘禅“察纳雅言”,遵循“先帝遗诏”,弘扬“先帝遗德”,最后表达“出师北伐”,“兴复汉室”的决心,进一步强化中心。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流利,跌宕起伏,前呼后应,紧扣主题,脉络清晰。即使在回顾恒灵二帝之时的情况,其议论也始终没有游离主题之外。《出师表》尽管论古道今,谈人议政,内容丰富而广泛,却把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言辞诚恳,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溢于言表。《出师表》不过600多字,却通篇体现出一个“情”字。内容上虽以议论为主,语言上却以抒情长,而且声情并茂,情真意切。表中13次提到先帝,语气中饱含肃穆、庄重和哀思、追念的深情,体现出作者对刘备和蜀汉政权发自肺腑、溢于言表的忠贞之情。尤其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和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样的句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以身许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激越感情,和发自内心、饱噙热泪,写下“军令状”的真切之情。其高昂挚热的战斗情怀和精忠报国的殷切心志,跃然于文中,读来无不使天下英雄深深感动,为之坠泪;使仁人志士为之动容,肃然起敬。作者的这种真情实感,在全文中随处可见,可谓笔笔生情,处处有情。如议及追念先帝,情感绵绵;讲到讨伐“汉贼”,情调激昂;回顾以往,情绪深沉;展望前景,情志慷慨;使人甚感亲切,动人心魄,感人至深。

其三,忠言顺耳,良药爽口,辞切情深,语气委婉。刘备临终前,曾托孤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

其不才,君可自取。”同时又诏敕后主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即位后,确实“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如今诸葛亮要率师远征,不免有后顾之忧,但他虽是父辈,又毕竟为人臣,说话当然要得体。忠言须进,但不能逆耳难入,良药要呈,也不可苦口难咽,否则难免会事与愿违。因此,诸葛亮上表时十分注意表达方式,注重以情动人。一是反复提及“先帝”的遗言、“遗德”、“遗诏”,通过对先帝的追忆、感念,采劝勉刘禅继承先主遗念;二是以自己的经历、经验和真情实感,以忘身忧国的一腔贞来激励后主采纳自己的建议;三是处处从“陛下’’的事业、威望、声誉着想,恳望后主接受“率师北伐”的请求。全文从头至尾始终浸透着真情实感,恳语忠言。面对语气委婉,循循善诱的顺耳忠言,爽口良药,刘禅作为“陛下”,再昏庸再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了。

其四,劝勉攻心,建议着意,畅肝亮胆,直抒胸臆。《出师表》中,诸葛亮为了劝勉后主安排好政事,提出了“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条政治建议。建议之一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