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鲍德里亚仿真与拟象

合集下载

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鲍德里亚是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哲学家,被视为“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很多理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拟像理论。

拟像理论是鲍德里亚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批判,他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看似真实的东西,实际上它们都只是拟像或者虚假的。

本文旨在从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其研究内容以及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影响。

一、研究内容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拟像是什么?对于拟像的定义,鲍德里亚认为它是一种虚假的现象,是那些被社会整合所制造出来的假象。

拟像不同于假象,后者是指完全的不存在,而前者是一种虚假的存在。

2. 拟像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拟像,例如商品广告、商业名牌、政治宣传等等。

这些拟像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想法、行为和生活方式,甚至能够制造出虚假的需求和价值观,导致了社会的种种问题。

3. 拟像的产生和维持方式鲍德里亚认为,拟像的制造和维持方式与现代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在媒体和技术的不断渗透下,一种虚假的世界观被建立起来。

从而,人们不再相信他们的眼睛,而是相信传媒所制造的世界。

二、研究意义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对于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指出和批判,并对社会学理论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的有以下几点:1. 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虚假面貌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直指现代社会中看似真实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它对如今的社会现实作出了深刻的批判,警示着我们要更加警觉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虚假和伪装。

2. 革新了社会学理论研究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革新了之前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开创了以符号学为基础的后结构主义研究范式。

拟像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的解释方式,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使用语言、符号和其他方式来解释社会现象。

3. 促进思考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强调了现代社会中的拟像和虚假,这激发了社会学理论学者思考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会产生并遍布整个社会。

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拟像理论是一种由波斯尼亚-黑塞(Bosnia-Herzegovina)籍教授罗伯特·鲍德里亚(Robert Baudrillard)开创的学术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现代的文化符号是根据古老的社会和宗教结构来构建的拟像。

拟像理论还包括对现代模仿的分析和讨论,该理论指出,现代人受到了古老模因和众多象征性结构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来自古代文化和秩序。

根据拟像理论,许多新时代文化秩序都是对古代模仿的折射。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的文化结构是一种拟像架构,它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建构我们自己的社会,以及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除了了解文化分析之外,鲍德里亚还在他的拟像理论中强调了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关系和文明的力量。

拟像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文化如何以及为何以古老的结构为基础重构新结构。

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加工历史,从而更好地确定自身个体文化和集体文化之间的关系。

它也改善了人们对他人的认识、欣赏和尊重,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文化彼此尊重的社会环境。

“拟象与仿真”理论与消费文化研究——兼论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符号观

“拟象与仿真”理论与消费文化研究——兼论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符号观
出地 图 的一 些残 片 。然而 , 一 被毁 的 抽象 之 物具 制 复制 的“ 象 ” 过 ~ 个 个 或 一 组 组 符 号 而 得 以 这 拟 通
收 稿 日期 :o5 2 6 2 o —1 —1 作 者简介 : 段祥贵 , 广西师范大 学文 学院比较 文学与世界文 学专业研究生I 麦永雄 , 广西师范大 学中国语 言文 学研 究所所 长、 文学院教授 、 博士。
维普资讯
代社会消费文化的一条特殊 的思路。
界、 学术 范式、 审美 经验 乃至哲学思维方式等提 出了新 的课题和挑 战 , 本文通过对后现 代先锋 理论 家鲍德里亚的 拟
象与仿真” 理论进 行学术 资源的挖掘和梳理, 并对此作 出积极 的思想 回应和理论反 思, 以图为研 究当代社会的 消费
文化提供 一个新的研 究视 角, 新的思想维度 促进 当 从 代文 艺美学理论空间的拓展 。
在反思电子文化传媒的多媒体性、 互动性和虚 消费符号的世界。消费社会的生活越来越具有符号 拟性等新的基本特征及其之于消费社会的意义之 化的特征 , 人们尽情享受着由符号 价值带来的种种 超 的现 实 中进行 时, 后现代先锋理论家鲍费里亚 的一些关键的思想 欲望快 感 在一 个拟 象化 的“ 真实 ” 概念正在 日 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其中, 他的“ 拟象与 各种符号消费。“ 消费” 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根本特 仿 真 ” i l r n i l in 的理 念经 尤 其 突 征, (s mua aa d s c mua o ) t 人们消费各种具有“ 符号价值 ” 的商品而获得各 出。恰如荷兰哲学家德 ・ 穆尔所言 , 在很多方面 , 电 自的身份认同。这种“ 符号价值” 在视觉层面 , 鲍德 子互动媒介仍然在寻找着其独特的语法。“ 恰如电 里 亚称 之为 “ 象” 拟象 ” 拟 。“ 理论 是鲍 德里 亚关 于后 影要花 一段 时间才 找到 自己独特 的语法那样—— 现代理论的核心思想 , 它是在消费社会理论的基础 由此爱森斯坦 引介 了蒙太奇 的原则——蒙太奇使 上建构的。因此 , 不仅消费主义渗透 了大众文化和

仿像

仿像
Mark Poster,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170. 齐格蒙·鲍(Zygmunt Bauman)
就是如此:"新闻"、戏剧和游戏之间的区分界线已变得日趋模糊,在这个过程中,现实正演变成诸多形象之一,但并不是特别清晰和有趣(娱乐)的形象。各种形象在同
的"现实的"商品经济,他现在只是发现了一种超现实(hyperreality),一个自我指涉的符号世界。
Mark Poster,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Stanford:
一个意义世
界里为吸引人们注意力而彼此竞争。在如此审美地建构的世界里,娱乐的形象是借助于吸引力、愉悦的可能性和兴趣激发之间的相关性而构成的。诚如鲍德里亚不厌其烦地反复陈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仿像的世界,在那儿,形象比现实更真实,一切都是表征,因此,表征和被表征之物之间的差异无法确定;所有这些都如此"具体可感地真实",逼真生动的形象只被用来掩盖这样的现实的缺失,因为现实被认为比形象更权威。随着现实"被融入"其表面性的表征之中,生活的广教化(adiaphorization)几近实现。由于"不为真实"如此广泛地变成"为真实"的标准(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分界线空前难以界定),在人类互动的世界里,适合于游戏和娱乐世界的审美标准也许完全取代了现在不相关的道德标准。
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

让·鲍德里亚及其后现代媒介思想

让·鲍德里亚及其后现代媒介思想

作者: 袁文卓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3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126-13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7期
主题词: 鲍德里亚;仿真;超真实;内爆
摘要:作为后现代媒介理论的代表人物,让·鲍德里亚(Jean Baudfillard)以仿真、超真实以及内爆作为后现代语境下技术媒介社会形态批判的三个维度。

在鲍德里亚看来,媒介已经逐步沦为拟像以及仿真的机器。

在媒介技术的控制下,作为个体的人也逐步丧失了批判意识而陷入“沉默”之中。

尽管鲍德里亚的行文跳跃且理论艰涩,但是其后现代媒介理论的前瞻性以及思想的敏锐性,对媒介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而言,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药。

相较麦克卢汉乐观积极式的媒介技术论,鲍德里亚的媒介思想深具尼采式的悲观哲学,他直接追问后现代语境下人的本质,并试图找到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法。

本文拟从“鲍德里亚的历史谱系及媒介思想”、“仿真·超真实·内爆”、“对电视媒介的批评路径”以及“现实意义”四个层面展开论述。

后现代“拟像”与“仿真”

后现代“拟像”与“仿真”

后现代“拟像”与“仿真”作者:刘育杰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9期摘要:Pokemon Go手游风靡全球,新颖的游戏方式加上经典IP,使全球为之疯狂,也因此出现许多乱像。

奇观化的动员模式反映当代大众消费文化与科技融合之下的扩增实境与虚拟现实正全面渗透于日常之中;行尸走肉的身体取代传统以灵魂作为意识形态占据个体的新的权力基础。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虚拟正一步步吞噬和取代真实。

综观人类文明,总因科技发明推进社会结构的变化。

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汉于四十年前即对媒体时代提出预言:“我们变成我们所见”“我们塑造我们的工具,而后我们的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随着科技的演进,“真实”和“虚拟”之间在相互作用之中不断坍塌,我们或许需重新理解何谓真实?媒体所构建出来的虚假图景是否正一步步取代真实,影响着我们看待自身存在、生命与事物本质的方式?本文将试图以“后现代主义”理论去阐释。

关键词:后现代;媒介;超级真实主义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19世纪末,一种尝试用崭新思维去思考问题的新艺术与文学风格—现代主义兴起;然而到了后期,其颠覆性力量被消弭,转而成为具有强大同化性力量的“霸权者”。

至20世纪五0年代晚期,为痛斥这些病态现象的“后现代主义”诞生,全面攻击早已丧失社会批判性力量的现代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表现在大众文化的特征后现代主义在英美是由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让·鲍德里亚、弗雷德里克·詹明信等几位著名学者实现理论化的,在大众文化领域的特点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绝对价值标准的崩溃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1979)中将“后现代主义”引入学术领域,称西方社会出现一种知识地位的危机,体现为“宏大叙事合法性机制的衰落”。

后现代主义通过解构宏大叙事合法性机制,对现代思考模式、宗教和道德信念进行批判性的重新评价。

(二)文化壁垒大崩塌后现代主义坚决反对将高雅艺术与群氓文化对立起来的话语,使得“强调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界线”变得毫无意义。

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超真实,拟真与内爆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仰海峰内容提要在鲍德里亚的后期思想中,超真实,拟真与内爆是三个核心概念.超真实是对真实的批判,超真实的世界源自于符码的拟真.在符码支配一切的时代,信息的泛滥导致了内爆,这是资本主义模式的一种转变.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阐发,鲍德里亚扬弃了早期以象征交换来替代现代性的批判思路,走向了客体支配一切的理论逻辑.这是一种悲观思想.关键词超真实拟像拟真内爆仰海峰,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550001在《生产之镜》与《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鲍德里亚的思考内容与写作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思考内容来看,之前的鲍德里亚主要集中于对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及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反思;在之后的讨论中,鲍德里亚更为关注的是现代电子媒介所产生的另一种世界秩序及其意识形态效应.在他看来,这是电子拟真占主导模式的时代,传统哲学的一些核心理念都受到了挑战.如传统哲学都想追求一种"真",并以此作为形而上学的基础,而在电子拟真时代,"真"已处于消失的痕迹之中.这就意味着传统哲学的根基已经改变,需要对这一改变进行哲学的反思.从写作风格来看,鲍德里亚后期主要采取了散文式的写作,围绕着这一新的世界秩序进行"碎片式"的讨论.在这些论述中,超真实,拟真与内爆, 构成了三个重要概念.按照我的理解,这三个概念一方面体现了鲍德里亚的思考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哲学思想的颠覆.1.从真实到超真实"真实"(rea1)是同想象(image)与幻觉(illusion)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在柏拉图看来:"真实者是仅能被理性和思考所把握,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收能被理性和思考所把握的"真实"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真实" 后来成为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虽然在海德格尔看来, 过去的哲学都是在追求一种存在者意义上的"真实", 而他的哲学是在追寻存在意义上的"真实",但"真实"作为哲学的根基,仍然是存在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真实"是"存在论上的绝对,是存在于自身的真"闭. 与"真实"相对应的就是想象与幻觉.对于哲学来说,其目的就是要剥离想象与幻觉,进入到真实的世界,这构成了近代以来哲学的核心主题.想象与幻觉或者是对现象的感受,或者是感官的产物,这些都无助于对真实的把握.在笛卡尔那里,如何排除感觉 , 14—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幻觉的干扰,是其《第一哲学沉思录》的主题.正是通过怀疑,笛卡尔确立了"我思"的真实性.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笛卡尔的"我思"中的"我",还只具有"知性"的意义,与这种"我"相对应的"理性"还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理性",这是自康德到黑格尔所辨析的问题.根据黑格尔的思想,只有在绝对理性的高度,我们才能真正地驱逐虚妄,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最后统一.绝对理性是一种概念性的认识,想象与幻觉作为虚妄的知识,将被概念性的认识所扬弃.可以说一部《精神现象学》描述的就是超越想象与幻觉,把握"真实"存在的认识过程.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有一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性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31这里的"现实的"就是"真实"(rea1)一词的另一种中译法,指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在伦理世界中,也就是理性的本真样态. 真实的东西与现存的东西是不同的,前者体现了理性的内在要求,而现存的东西则未必如此.在这个意义上,"真实"与"真理"是一致的.只有在绝对理性中,我们才能达到对"真实"的把握.自19世纪后期开始,传统哲学所弘扬的"真实" 日益受到批判.在福柯看来,马克思,尼采与弗洛伊德是这一传统在19世纪末2O世纪初的重要代表. 在马克思那里,理性的"真实"受制于现实的生活过程,对现实历史过程,特别是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及其意识形态效应的分析,构成了其理论的焦点.尼采认为,自古希腊开始,哲学通过压抑体现生命意志的感性世界,建构了一个以理性为核心的超感性世界,这是生命意志的堕落,这一堕落以酒神精神的消失为起点,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达到其顶点.他的哲学就是要重新估价传统,以"超人"重塑新的权力意志,重新建构思想的起点.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理性"真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即物质生产的世界.尼采的批判揭示了生命意志世界的意义.虽然他们对"真实"世界的批判对后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从本文的理论语境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所带来的冲击,则直接影响到了从"真实"到"超真实"的思想转变.虽然在撰写《释梦》时,弗洛伊德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神经病理学的范围"[53内,但这本书却打开了另一个理论空间,即以梦,欲望等为主题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存在着一个被意识所遮蔽的无意识领域,虽然在正常状态下,无意识受到了意哲学研究识的监控,但它总会穿越这条监控线.无意识有其内在的结构及运行机制,并会对人的现实生活产生影响.文明的发展就是理性对无意识的压抑过程.从这一研究中可以延伸出的话题是:在传统的思想中,理性建构了一个现实世界,但这个世界是以压抑人的无意识,牺牲人的欲望来保证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的. 如果我们将这一话题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整个思想动态即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联系起来,一种新的思想动向无疑是理所当然的:即摆脱人的受束缚的状态,将无意识中所呈现的"梦想"实现出来,以促进人的重新生成.这构成了"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的主题.在1924年发表的《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 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布勒东对超现实主义的特性, 思想来源等都做了较为清晰的描述:"超现实主义, 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它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控,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阎布勒东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对超级现实的信仰.这种超级现实是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是梦境中所展示的无穷威力.它趋向于摧毁一切精神学的结构并取而代之.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 超现实主义强调意识的自发形式,也就是无逻辑限制的形式,是对"逻辑秉政"的反抗.因为"在文明的掩护下,以进步为口实,人们已经将所有(不管是否有理)可以称之为迷信或幻想的东西,一律摒除于思想之外"印.布勒东认为自己的这些思想"要感谢弗洛伊德的发现.根据这些发现,终于形成了一股思潮; 而借助于这股思潮,人类的探索者便得以作更进一步的发掘,而不必拘泥于眼前的现实.想象或许正在夺回自己的权利."嘲因此,超现实主义指向的是不同于当下现实的另一种现实,这是以想象力和自由为取向的另一个世界,是对蕴藏于人的内心深入力量的发现.布勒东想通过提倡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来超越当下的现实,这正是"超现实"一词所要表达的内含,因此,"真实"的东西存在于"超现实"的世界中, 而不是被理性与逻辑所控制的现有生活世界中. 鲍德里亚的批判针对的正是这种超现实主义. 在鲍德里亚看来,由布勒东开始的超现实主义针对的是现实主义.对于现实主义来说,现实的,理性的东西胜过想象的,虚幻的东西,超现实主义借助于弗一15—超真实,拟真与内爆洛伊德的发现,将这个问题颠倒过来,强调想象的,梦境的东西更为真实.这种颠倒并没有改变事情本身."超现实主义仍然与它所质疑的现实主义相关联,但它在想象的决裂中重复了现实."超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反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结构的两极.当这个结构没有被打破时,对结构的一极的批判并没有改变这一结构本身.从消费社会视角来看,超现实主义并不能真正地实现对这一社会的批判反思,因为在超现实主义中,传统哲学的"真"与 "假"的区分,依然构成了其理论的前提. 在鲍德里亚看来,现代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是: 我们所消费的,首先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产品或商品, 而是由符号所中介的符号一物,这种符号一物构成了一个主动的结构,支配和生产出我们的需要,欲望,推动着我们的消费.这是他在《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着力描述的问题.我们对符号,物的消费,首先是对由媒介所建构的符号影像的消费.在这种消费中,表面看来我们是消费的主体,实际上则是处于影像所造就的主体的幻觉之中.同样,消费物也不是直接存在于某处的物,而是由符号中介的符号一物.这是由符号体系所构建的世界,消费的过程就是进入到由商品所构成的符号化体系之中的过程,消费的意义变成了占据由符号的差异体系所提供的身份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真"与"假"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依照广告影像去消费,这才是消费社会的核心话题. 符号一物是由现代电子媒介提供的,而电子媒介的作用就是消除"真实"的存在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本雅明曾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指出: 现代摄影技术使艺术的"灵韵"消失了,这种"灵韵"产生于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11啦得艺术品变成了可机械复制的大众消费品.本雅明的时代最多还处于对原作的复制时代,而到了鲍德里亚时代,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对原作的复制变成了原作本身是由符码编制出来的,这时真实变成了被编码的东西,也就是无限地可复制的东西.这是对"真实"概念的重要改变."真实的恰当定义是:那个能够被等价再现的东西.这个定义和科学是同时代的,科学的公设是一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准确地再现;真实的定义和工业合理性也是同时代的,这种合理性公设了一种普遍的等价系统(古典再现不是等价关系,而是转写,阐释和评论).在这个复制过程的终点,真实不再是能被复制的,而是总已被复制的:超真实"【ll】在本雅明那里,还存在着对"真实"的复制,而现在,"真实" 总是已被复制出来的,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死亡了,我们现在能够拥有的是由电子媒介制造出来的"超真实".当"真实"不再存在时,与"真实"相关的虚构,想象及相应的形而上学都瓦解了.我们进入到了"超真实"的时代.2.拟像,拟真与"超真实"世界按照鲍德里亚的论述,超真实世界是拟像(sim— ulacra)秩序的第三个阶段的产物,这是"拟真"(simu— lation)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要理解这一世界,我们先要理解什么是"拟像"?什么是"拟真"?根据杰诺斯科的考证,拟像一词在古希腊就存在.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世界区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可见世界又可区分为影像与实物(包括自然存在物与人工制造物),可知世界可划分为理智世界与理性世界,前者主要指的是类似于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等指称的世界,后者指的是"真实"世界, 即永恒不变的世界.影像世界是实物世界的影像,实物又是理智世界的影像.整体而言,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像.柏拉图所谓的影像,就是拟像【】31.根据柏拉图的理念,拟像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阴影,正如他在《理想国》第六章一开始所讨论的投射在洞穴墙壁上的阴影,这些拟像只是"真实"的假象,还不是 "真实"本身.可以说,消除拟像不仅是《理想国》的核心主题,而且是后来哲学思考的一个核心主题.在法国,笛卡尔的怀疑论就否定了拟像的存在意义.我们也可以看到,对拟像的否定总是与对"真实"世界的信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在第一小节所讨论的,如果 "真实"已被"超真实"所取代,那么对"拟像"的否定也就会得到相应的理解.到了鲍德里亚的时代,拟像不再被简单地否定了.如德鲁兹认为柏拉图贬低了拟像.福柯在谈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时也认为,笛卡尔对拟像是沉默的.这些反思为重新讨论拟像打开了理论空间.对于拟像,鲍德里亚在不同时期的理解有一些差别.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以及《拟像与拟真》中,鲍德里亚将拟像的现代历史发展过程描述为三个阶段: 即仿造是自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模式;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要模式;拟真是符码统治时期的主要模式.拟像的第一秩序依赖的是价值一16—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的自然规律,拟像的第二秩序依赖艉价值的商品规律,拟像的第三秩序依赖的是价值的结构规律?. 仿造与文艺复兴一起出现,与对封建社会的解构一起出现.在传统社会中,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有其严格的符号标记,这些是不能仿造的.随着文艺复兴带来的人与社会解放,等级消失了,一切都被归结为对自然的模仿,自然成为惟一的实体,它超越了各种各样的血统,等级和种姓的差异,这就为仿造提供了天然的理由.面对自然世界, 现代思维才开始建构表象与真实的形而上学.从社会关系建构的层面来说,对自然的模仿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本位的前提,当自然成为一切存在的标准时,人们才能展开对自然的研究,并从而实现对自然的控制,以形成统一的社会纲领.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一时期, 物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是仿造的"膺品",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与原件构成了一种相似的关系.仿造打开了通向工业生产的通道,拟像经仿造进入到工业生产支配一切的第二种秩序时期.如果说仿造物与初始物是一种相似关系,那么由机器开始的工业生产产品之间则是等价关系.在第一种秩序中,仿造品与真实物之间永远存在着差异;在工业生产中,产品之间的差异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机器的生产效率.膺品消失了,机器生产出来的永远是复制品.本雅明所分析的机械复制时代正是这一时代的开端.这是从价值的自然规律及其形式游戏向价值的商品规律的转变.实际上,只有原件消失,形象与真实不再重要时,才能建立起一个等价物的时代.从鲍德里亚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这第二种秩序又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这是马克思所关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追问的是生产的可能性本身,关注的是机器的操作原则.人们把生产与劳动看成是潜在的力量,看成是历史过程的总体性活动,并把劳动与生产的潜能看成社会与人的本质规定.随着机器的发展,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关键,人们也随之进入到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物的交换价值支配了一切.第二个阶段是机械复制技术开始使用的时代, 这是本雅明和麦克卢汉关注的时代.鲍德里亚认为, 机器生产出来的是系列,而摄影技术的出现,才真正使生产变成为一种复制,模型才成为一切存在的根哲学研究源.马克思将技术看作是生产力,并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变革社会的重要条件.在鲍德里亚看来,当复制技术成为再生产的模式时,一切就都置于现代符号的再生产之中,技术不仅压倒了产品的信息(使用价值),而且压倒了生产力,生产不再有意义,生产的社会目的性消失于产品的系列性之中,这是拟像压倒历史的时代.这是从拟像的第二种秩序向第三种秩序的过渡.本雅明和麦克卢汉的理论就处于这个转折点上.拟真是拟像秩序第三阶段的主导图式.拟真 (simulation),也可译为模拟,仿真,这首先是对本真东西的仿造,但从鲍德里亚的语境来说,拟真是从模型出发的复制,这是真实世界的消失.在第三阶段, 既不再有第一阶段那种对原件的仿造,也没有第二阶段那种产品的系列化,在这个阶段一切都是根据符号的差异原则复制出来的.在第二种秩序中,起调节作用是一般等价物;在第三种秩序中,则是模式的散射.在模式起主导作用时,"自动控制,模式生成,差异调制,反馈,问,答,等等:这就是新的操作原则."【l5】这种新的操作是通过符号编码来完成的,在编码的过程中,控制与模式的生成才能发挥支配的作用,人们才会变成对模式及其运行的回应物,这正是问/答所体现出来的.在这种模式的复制中,辩证进化的过程结束了,目的不再在事物最后的阶段才呈现出来, 目的性已经预先存在,并写入到了符码之中,这正如《黑客帝国》第二部中梅罗纹加对尼奥所描述的一样,没有目的性,目的性就是在源代码中所确立的因果性原则.在符码支配中,一种数字形而上学重新出现了, 这就是0/1的形而上学.正是0/1的编码生产出一切.0/1不仅是一种数字,而且是一种两极共存的新形而上学原则,它构成了一个母体,这是一种新的二元统治形式.因此,基因体现了一种两极共存在的螺旋结构,问,答体现了现代政治话语体系的原型.当你进入到0/1所构成的母体时,你就具备了控制一切的能力,同时具备了生产一切的能力.在《黑客帝国》第一部中,塞弗正是通过源符码来认识"真实"的.鲍德里亚所讲的结构性的价值,指称的正是这种符码的结构方式.鲍德里亚认为,这是生产的终结,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终结,也是革命的终结.在第一阶段开始的真实的消失过程,在第三个阶段终于彻底完成了. 在1990年出版的《恶的透明》中,鲍德里亚从价一17—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值变迁的视角将拟像的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使用价值),商品阶段(交换价值),结构阶段 (符号/价值)……以及价值的病毒阶段."[163从符号指涉的角度来看,第一种秩序指涉着自然,第二种秩序指涉着平等,第三种秩序指涉着模型.现在我们进入的是第四阶段,这是价值的发散阶段,它没有任何指涉,呈现为一种无规则的传染病式的存在状态,就像病毒的传播方式一样.这种前后描述的变化,一方面固然反映出鲍德里亚对历史进程的重新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观点的变化.将拟像的进程描述为三个阶段时,鲍德里亚将符号统治的过程与象征交换对立起来,认为象征交换是替代符码统治的文明模式.在1990年代之后,这种乌托邦式的解放方案已被鲍德里亚所抛弃,他完全走向了客体统治的立场.这一问题我将在其他文章中加以讨论.在当下的讨论中,我们还是回到拟像的第三秩序,来揭示拟真所导致的结果.鲍德里亚认为,拟真导致了真实的最后瓦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拟真以符码的拟像取代了真实.虽然在拟像的第一种秩序中,仿造已经开启了真实的沦丧过程,但真实本身还具有其本体的地位.生产秩序虽然进一步瓦解了真实的存在,但生产秩序只是将真实放置一边而不闻不问.只是到了拟真这一阶段,真实不再构成参照系,真实本身反倒是从符码编码中复制出来的存在.比如在博尔赫斯关于地图与领土的寓言故事中就反映了这一点.一个帝国绘图师绘制了一幅与领土一样精确的地图,在帝国衰微之后,还能在帝国的荒漠中拾到地图的碎片.不是领土先于地图而存在,这里的模拟不是对事实的模仿,而是一种无来源的超真实存在.不仅如此,在符码统治的时代,真实本身往往只有依靠符码编码才能存在,这种存在是比真实本身更真实的存在."在拟真原则支配的世界,真实成为模型的借口."真实不再是那个可以再现的东西,而是永远都已经被再现的东西,即超真实的东西.第二,超真实世界导致了意义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在第一种秩序与第二种秩序中,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有共同的一些东西,如它们都寻求世界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有着形而上学的追求.比如在生产秩序中,对主体,意义等的论述,就具有形而上学的意蕴.在这种意蕴中,"真实"就是挥之不去的阴影.鲍德里亚区分了"掩饰"与"拟真": "掩饰",这是假装没有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在这里, 真与假,真实与想象都有着严格的区别.拟真,则是伪装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这时,"真实"是否存在, 已经不再重要了.如果没有"真实",也就不存在奠基于真实之上的形而上学与意义世界,这正是鲍德里亚说真实被超真实取代时所想表达的含义."领土, 身体,真实,这张表格在物质形式上还没有消失,但它们在形而上学上已经消失."这是对真实与想象这个二元世界的消除,是模型的普遍化.当然,当意义与形而上学等终结时,主体与客体,真与假,幻觉与实在,表象与本质等的区分也都失去了意义.正是在真实世界的废墟中,产生了超真实的世界.在真实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表现"(representation),这是对真实世界的再现和反映,而在超真实世界,"表现"让位于呈现(presentation),这是模型所带来的直接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秀"(show).在这一点上,电影《楚门的世界》fTheTrumanShow)就是很好的例证.鲍德里亚在此基础上。

鲍德里亚理论解析

鲍德里亚理论解析

第五章仿真、超真实、内爆----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与思想一、鲍德里亚传播思想概述鲍德里亚的理论定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他试图从历史和批判两方面来运动符号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符号学、心理分析和差异社会学等研究范式;他摒弃了意识形态等诸多社会因素,把传媒技术和人的最终迷失和堕落作为一对因果关系,因此被成为第一位反思型文化的思想家,为人们冷静地、理性地、重新审视新型文化提供了一条路线,但同时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又使他极易落入课题主义的陷阱中,成为悲观的媒介技术论者。

他的理论充满了对同一体系、总体化的拒斥,崇尚差异性,强调瞬间感的话语。

他的叙事体系缺少严密的理论论证、常常流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行文时思想跳跃性强,文字怪诞;另外,对符号现象的分析室鲍德里亚的理论基点,符号结构体系支配着现实世界,拟像、仿真是符号结构支配的形式和手段,在后期,鲍德里亚甚至把符号结构用“全能符码”这一抽象概念描述。

鲍德里亚的这种做法是以一种总体性去取代另一种总体性,理论上的悖论存在于他所信奉的那种反总体化观念中。

鲍德里亚理论的历史谱系:早期的鲍德里亚著作《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灵感来自其老师亨利·列菲弗尓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形成的可能性命题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

这使他处于后结构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网络中。

这种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西方理论界在哲学、社会学方面发生的“语言学转向”。

鲍德里亚对巴特的借鉴集中于巴特关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分析。

巴特修正了符号理论:⑴从使用的目的性来定义物品,确定了物品的物质性;但一个物品时它的“功能”(本义)和“剩余物”(它的引申义)的结合;⑵要组成物品符号体系,要克服两个障碍:Ⅰ“自明性”难题----物品的物质性妨碍了在符号层次上区别物品的能指和所指。

巴特认为,“形式/主体”的区分是符号学的特殊用法,它帮助我们把所处理系统中实体的使用目的转移到一种符号系统中。

从“功能/符号”中可以看到社会无情的把使用的客体变成符号的过程;Ⅱ对物品的意义存在多种解读。

仿真与拟像——《黑客帝国》中的鲍德里亚思想

仿真与拟像——《黑客帝国》中的鲍德里亚思想
关键词院《黑客帝国பைடு நூலகம்;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
从 1999 年至今,《黑客帝国》上映已经 20 年了。这部 科幻巨制至今仍被粉丝、影评人津津乐道,关于电影中赛 博朋克和反乌托邦的未来主义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20 年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达,警惕过度 发展、滥用人工智能的讨论愈演愈烈。我们也发现,这部充满 预见性的电影中的某些情节已经开始渐渐投射到现实生活 中。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在影片中阐发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其 中对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思想的反思和致敬 尤为引人关注。鲍德里亚的学说聚焦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度 发达的未来、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了“象征交换“ ”仿真” “拟像”等开创性的概念,重新阐释了真实和虚拟的边界。沃 卓斯基兄弟在《黑客帝国》中同样表达了对科技进步和人工 智能高度发达的机器时代的隐忧。影片科技的进步一定会带 来人类幸福的未来吗?还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背后存在着 的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与人类的毁灭?沃卓斯基兄弟以其反 乌托邦的未来主义在《黑客帝国》影片中给出了答案。
“生产的终结”带来的是仿真需求的诞生。《黑客帝国》 所设定的背景正是在“死劳动”代替“活劳动”的时代。所谓 “活劳动”是实现机器系统控制的一种方式。由于资本主义 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过剩而需求不足,于是出现了资本 主义社会系统利用种种方法刺激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仿真 的需求。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系统不仅仅生产商品,他们 生产的是“生产”本身。“生产”此时更接近于符号,尽管它 伪装成真实的生产,但它实际上并不会进行使用价值的产 出。
视听解读
仿真与拟像
———《黑客帝国》中的鲍德里亚思想
阴 韩珮瑶
摘要院《黑客帝国》是 1 999 年由华纳兄弟公司发行,安迪·沃卓斯基执导,基努·里维斯、凯瑞 - 安·莫斯、劳伦斯·菲什伯 恩主演的科幻片和动作片。影片一共分为 3 部,第一部上映后引发强烈反响,第三部于 2003 年上映。作为科幻电影,《黑客帝 国》引发关注的不只是其未来感极强的场景和丰富的想象,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更引发激烈讨论。

拟像与仿真是书还是论文

拟像与仿真是书还是论文

《拟像与仿真》是书还是论文《拟像与仿真》是鲍德里亚写于1978年一本书的标题。

这既是他自己的原创性逻辑境构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用以重新描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图景的新范式。

在鲍德里亚看来,拟像的初级形式从仿造开始,经过生产,最终在仿真的模式生成中,资产阶级完成对世界的重新创造。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鲍德里亚是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第二章开始的。

这一章的核心是讨论资本主义关于拟像世界的三个等级。

然而,也是在涉及这一新问题之后,其核心理论逻辑就开始散黄了,先前第一章中还算清楚的思考理路几乎消失,剩下的只是散文性的言说,碎片式的经验现象多于共相式的规律,美文学的符号多于思想,一派代码仿真的图景。

我们还发现,当鲍德里亚不是做作地刻意反对马克思时,他的社会批判理论逻辑所呈现的深刻思想的确是卓越超群的。

《拟像与仿真》,为鲍德里亚用以描述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存在形态的范畴,拟像分别指认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形式:对符号和自然的仿造、无原型的系列生产和模式生成存在的拟真。

拟真的世界是资本逻辑制作出来的超级真实的王国,其中,代码的统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隐性暴力。

鲍德里亚认为,传统的现实在今天的拟真世界中全面崩溃了。

拟真,对真实的精细复制不是从真实本身开始,而是从另一种复制性开始,如广告、照片等等。

真实化为乌有,变成死亡的讽喻,但它也因为自身的摧毁而得到巩固,变成一种为真实而真实,一种失败的拜物教,它不再是再现的对象,而是否定和自身礼仪性毁灭的狂喜,即超真实。

在拟真中,真实被从非真实中重新调制出来,它比真实更真实。

现在,真实是从母体、记忆库的指挥仓中产生的,有了这些,真实就可以次第生产出来。

这个更真实,并非真是意指拟真物会比真实更真实,而是说,拟真占据了已经死亡了的真实的空位,并且比没有从来出场的真实更成功地成为存在的本体论牵引。

所以,鲍德里亚将它界定为超级真实。

其实,这个超级真实正是超级现实世界的虚假本质。

超级真实是在反讽意义上被指认的,因此,它才是由数字代码拟真出来的。

拟像与仿真

拟像与仿真

仿像与模拟(又译作拟像与仿真,simulacrum and simulation)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詹姆逊(Fredric Jameson)马丁·杰(Martin Jay)威廉·米歇尔(W. J. T. Michell)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沃尔夫冈·威尔什(Wolfgang Welsch)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今天,整个制度都在不确定性中摇摆,一切现实都被符号模拟的超现实所吞噬。

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模拟原则。

目的性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是由种种模型塑造出来的。

不再有意识形态这样的事物;只有仿像。

Mark Poster,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20.模拟不再是对一个地域的模拟,不再是对某种指涉物或本质的模拟,它是没有原本或现实的一个现实物之模型的产物:亦即超现实。

不再是地域先于地图,也不再是地域维系着地图。

今后,则是地图先于地域--仿像在先--是地图产生了地域…………今天,模拟者极力要使得某个现实物或一切现实物都与其模拟的模式一致。

但这里既不是一个地图问题,也不是一个地域问题。

某种东西业已消失:两者之间的明确差异曾是抽象的魅力所在。

因为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地图之诗和地域之魅力,亦即观念的魔力和现实事物的魅力…………这不再是一个模仿问题,也不是一个重复问题,甚至不是一个戏仿问题。

确切地说,这是一个用现实物的符号来取代现实本身的问题;即是说,是借助其操作性的双重性来延宕任何现实的运作,是一种超稳定的、程序化的、完美描述的机器,它提供了现实物的一切符号,它阻止了一切变动。

“拟象理论”(simulacrum)

“拟象理论”(simulacrum)

“拟象理论”(simulacrum)crm系统crm系统crm系统⽴友信MYCRM 法国思想家让•鲍德⾥亚(Jean Baudrillard,1929年7⽉27⽇ - 2007年3⽉6⽇)⽆疑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也是最具有煽动性和争议性得作者。

在1971年到2007年之间,他著有20多部专著和200 多篇⽂章,是在世界上被翻译最多地当代法语作者之⼀。

他所涉及的领域⼗分⼴泛,他地“拟象理论”(simulacrum)、消费符号和符号交换理论等等,已经成为后现代⽂化研究不可或缺得思想坐标系。

鲍德⾥亚认为,在当今地社会结构中,主体、意义、真理、真实事物已经消失,取⽽代之得是符号化得商品。

客体世界已经被“超仿真”的符号逻辑所替代,主体被彻底击碎,意义和真实世界已不复存在。

当今世界上没有⼀种理论能⽐鲍德⾥亚的理论更深刻、更有⼒的指出“现代”和“后现代”之间得重⼤分裂,并对这种分裂作出了深⼊地剖析。

鲍德⾥亚虽然指出真理和意义已经幻灭,但他仍然试图与这种幻灭拉开距离,以退出游戏的姿态去参与游戏。

这是⼀种不抱幻想的,去英雄主义的参与,是“以暴制暴”,⽤理论地暴⼒、思想得爆发⼒去反抗符号的暴⼒。

因此他也声称⾃⼰是“理论恐怖分⼦”。

鲍德⾥亚在摄影理论和摄影实践上也独树⼀帜。

与他从事理论的作风相似,他坚持⼀种“外⾏”的眼光去从事摄影。

就像他坚称⾃⼰不是哲学家⼀样,他也坚称⾃⼰不是摄影家。

他以主客观反转的⾓度提出了新地摄影理念和态度,放弃摄影家得主观投射,放弃题材、世界观、风格,“把意义和语境从对象地周围全部剥离⼲净”,以此来表现“客体⾃⼰想要表达地⾯貌”。

因此,对鲍德⾥亚来说,摄影是⼀种丧失⾃⼰⾝份得⾏为。

鲍德⾥亚地摄影展现了⼀位独特地思想家看待世界的独特⽅式,在国际摄影界引起⼴泛地关注和争议。

此次展览所展出地50幅摄影作品是由鲍德⾥亚太太亲⾃挑选。

本次展览是2010年在连州国际摄影节上展出之后得第⼀站巡展。

让·鲍德里亚的“仿真时代”——解读《拟像与仿真》

让·鲍德里亚的“仿真时代”——解读《拟像与仿真》

让鲍德里亚的“仿真时代”——解读《拟像与仿真》
张媛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7(000)06S
【摘要】在鲍德里亚看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仿真的时代。

真假的二元对立已被符号的一元生产取代;第二序列世界的动机——意义和表象,也被第三序列的欲望和资本取代。

拟像淹没了真实,人们生产真实来对抗仿真。

在《拟像与仿真》一文中,他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实例生动而深刻地分析了“仿真时代”的产生,特点和对应策略。

【总页数】2页(P143-144)
【作者】张媛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9
【相关文献】
1.论仿真、拟像与情感表达——从鲍德里亚看《荒野间谍》 [J], 李伟
2.让·鲍德里亚的"仿真时代"——解读《拟像与仿真》 [J], 张媛
3.上帝是拟像——唐·德里罗《白噪音》的后现代仿真解读 [J], 郑浩
4.仿真与后现代表达:鲍德里亚拟像理论中的中国科幻电影解码 [J], 周强
5.仿真与拟像——《黑客帝国》中的鲍德里亚思想 [J], 韩珮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类像

类像

类像支宇2013-2-17 11:43:56 来源:《外国文学》(京)2005年05期第56~63页【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重庆400031)概说“类像”(Simulacrum),又译拟像、仿像、幻象等,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1929- )用以分析后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个关键性术语。

简单地说,“类像”是指后现代社会大量复制、极度真实而又没有客观本源、没有任何所指的图像、形象或符号。

在鲍德里亚看来,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急剧膨胀,西方社会和文化从总体上进入后现代时期。

“类像”这一术语从根本上颠覆并重新定义了人们传统的“真实”观念,深刻把握了当代文化精确复制、逼真模拟客观真实并进行大批量生产的高技术特征,并由此深入剖析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逻辑。

鲍德里亚的其他基本理论术语“消费”(consume)、“符号”(sign)、“象征交换”(symbol exchange)、“内爆”(implosion)、“仿真”(simulation)、“超真实”(hyperreality)、“超美学”(transaethetics)等等都与后现代文化的“类像”本质这一核心问题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

“类像”这个理论术语,对于理解鲍德里亚的学术思想乃至西方整个后现代理论都至为关键。

综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纷繁芜杂的后现代话语中,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支。

随着多本著作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出版,鲍德里亚继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等学者之后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大祭司”。

美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凯尔纳和贝斯特评价说,他“发展出了迄今为止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极端的后现代性理论,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理论以及有关当代媒体、艺术和社会的话语”。

(凯尔纳等:143)1975年,美国新一代批判理论家和传播学者波斯特(Mark Poster)第一次将鲍德里亚的著作《生产之境》译为英文。

仿真与拟象

仿真与拟象

其实即使颠倒过来看,那个寓言也毫无用处。也许只有帝国的寓言,因为当今的仿真者们都是通过帝国主义竭力使真实、所有真实与仿真模型相吻合,但已经不是地图或国土的问题。某种东西消失了:那就是它们之间的绝对差异消失了,抽象之物的魅力消失了。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地图的诗意和国土的魅力、概念的魔法和真实之物的动人。绘图员按照理想狂热地绘制同步延展的地图和国土,无以复加地表现和吞没了再现式想象。但是这种再现式想象随着仿真消失了,因为仿真操作不再是反映的和话语的,而是核子的和遗传的。所有的形而上问题都已经随之而去了。已经没有反映存在和表象、真实和概念的镜子;已经没有想象中的共同延展性,发生过程微缩化便是仿真的内容。微缩了的单位制造出真实,母体产生出真实,记忆库和指令模型产生出真实,这些东西可以无数次地制造真实。真实已经与理性无关,因为不再根据某种理想的或否定的事例来衡量真实。它只是一种操作的东西。事实上,由于真实不再包裹在想象之中,它就根本不再是真实了。它是一种超真实,是撮合模型在一个没有大气层的超空间进行放射综合的产物。
神圣的形象非指涉性
佯装是假装没有,而仿真是假装有。一个暗示在场,另一个暗示缺场。但问题比这更复杂,因为仿真不仅仅是:“装病的人只需躺在床上,谎称他病了,而仿拟病人则自己身上就会出现某些症状。”(利托尔)。因此假装或佯装触及了现实原则,真实被遮盖起来,而仿真却威胁着“真”与“假”、“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异。既然仿真者产生“真”症状,那么他是否生病了?不能客观地按照有病或无病对待仿真者。心理学和医学在此停步不前,因为无法弄清是否真的病了。如果任何症状都能“被产生”出来并因此不能被看做自然事实,那么所有病都可以仿真且就是仿真的,医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它只知道如何通过客观病因对付“真”病。心身医学就是在病痛原则的边缘模模糊糊地发展起来的。至于精神分析学,它把症状从有机体转移到无意识序列,于是无意识被看做真实的东西,比有机体更真实。但是为什么仿真在无意识的门槛上止步不前了呢?为什么无意识的“作用”不能像传统医学中的其他症状一样“被产生”出来呢?梦就是“被产生”出来的。当然,精神病医生声称,“每一种精神异化形式都有一组特殊的连续症状,仿真者意识不到这些症状,但是即使看不到这些症状,精神病医生也不会被蒙蔽”。这(从1865年算起)是为了全力挽救真理原则,避开仿真的拟象:即没有真理、指涉和客观原因的拟象。对漂浮在病痛两侧和健康两侧的某种东西,医学能做什么呢?或者说,对已经不存在真假问题的话语中的病痛副本,医学能做什么呢?[3]

真实的虚拟和虚拟的真实__论鲍德里亚的拟像社会

真实的虚拟和虚拟的真实__论鲍德里亚的拟像社会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真实的虚拟和虚拟的真实--论鲍德里亚的拟像社会姓名:李鑫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张能为2010-04中文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鲍德里亚哲学中的拟像社会这一主题。

“真实”和“虚拟”虽然是古老的哲学问题,但在鲍德里亚这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性的进场,这对范畴获得了新的理论内涵。

本文通过对鲍德里亚及其研究者的作品的阅读,重点去剖析鲍德里亚“物”的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并且追问这种演变的社会内在动因,以及描述由于“物”的演变而造成的“超真实”的社会图景,从而揭示鲍德里亚思想的社会批判价值和现实意义。

鲍德里亚的整个思想不论就其研究的切入点还是其思考的维度,都是从符号入手,从日常生活领域批判和反思“物”的现代性神话出发的。

鲍德里亚深刻分析了现代社会“物”的嬗变历程,其哲学思想发展有一个“实——虚——实”的演进图示。

在早期,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品和消费社会,从而来寻求其中的符号学意义。

在《生产之镜》之后,鲍德里亚明确的拒斥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全面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象征交换原则是其学说发展的一条主线,贯穿于他的思想始终。

在这一原则下,鲍德里亚提出了“拟真”、“内爆”和“超真实”等核心范畴,试图冲破符号对人的控制。

他认为,当我们周围的东西都被内爆为超真实的时候,所有的界限都消失了,真实和虚拟的界限也被打破了,真实被消解了,我们进入了一个拟像社会。

本文探讨了鲍德里亚“拟像说”形成的社会条件、技术基础和运作机制,指出拟真的生产是无限制的,也是无法控制的,并最终形成超真实的社会图景。

晚期的鲍德里亚重新转向了对“命定之物”的分析,提出了物的命定理论,并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物”是如何一步步消解主体,如何用“致命的策略”来“水晶复仇”,如何让“真实”和“虚拟”内爆为“超真实”。

鲍德里亚晚期的思想是向形而上学的回归,由于其思想表达的晦涩难懂,对于其晚期思想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

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研究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研究引言: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20世纪最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其中,他提出的拟像理论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讨论和应用。

本文将对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其思想,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启示。

一、拟像理论的基本观点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拟像(simulation)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观察和理解当代社会的关键概念之一。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实质,而被虚拟的表象所取代。

这些虚拟的表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模糊,人们很难分辨真实和虚假之间的界限。

鲍德里亚通过对现代消费社会的观察,指出了拟像的三种不同形式:符号拟像、生产拟像和模拟拟像。

符号拟像是指符号代替了原本的实物,成为了人们感知和理解现实的媒介。

生产拟像是指在人类通过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拟像,这些拟像沉溺于功能性和效率,而忽略了真实的本质。

模拟拟像是指通过模拟和仿真的手段,创造出了一个几乎完全虚构的世界,这个世界虚幻而虚假,与真实的现实相去甚远。

二、拟像理论的现实意义1. 拟像思想的重要性拟像理论的提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真实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社会中隐藏的虚假化和虚拟化的现象。

这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拟像思想的启示告诉我们,在面对看似真实的事物和现象时,我们应该保持怀疑和审视的态度,不盲目接受和相信。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2. 拟像社会的特征鲍德里亚认为,当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拟像社会,其中拟像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人们通过媒介和技术的传播,接触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拟像呈现的。

拟像社会具有虚拟、多样、变异和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很难找到真实的参照物和准确的判断标准。

仿真与拟象

仿真与拟象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年-2007年)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理论家,知识的“恐怖主义者”。

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

《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是他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的阐述之一。

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方面卓有建树,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叫做“后现代”的年代,让·鲍德里亚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作为最先进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一直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

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

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

”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化”过程就是指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机构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也称作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消费社会、最高度发达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

后现代时代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之“后”具有双关性,它体现了对待“现代性”的两种不同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楼
2005-11-10 03:05 回复
杂物
其实即使颠倒过来看,那个寓言也毫无用处。也许只有帝国的寓言,因为当今的仿真者们都是通过帝国主义竭力使真实、所有真实与仿真模型相吻合,但已经不是地图或国土的问题。某种东西消失了:那就是它们之间的绝对差异消失了,抽象之物的魅力消失了。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地图的诗意和国土的魅力、概念的魔法和真实之物的动人。绘图员按照理想狂热地绘制同步延展的地图和国土,无以复加地表现和吞没了再现式想象。但是这种再现式想象随着仿真消失了,因为仿真操作不再是反映的和话语的,而是核子的和遗传的。所有的形而上问题都已经随之而去了。已经没有反映存在和表象、真实和概念的镜子;已经没有想象中的共同延展性,发生过程微缩化便是仿真的内容。微缩了的单位制造出真实,母体产生出真实,记忆库和指令模型产生出真实,这些东西可以无数次地制造真实。真实已经与理性无关,因为不再根据某种理想的或否定的事例来衡量真实。它只是一种操作的东西。事实上,由于真实不再包裹在想象之中,它就根本不再是真实了。它是一种超真实,是撮合模型在一个没有大气层的超空间进行放射综合的产物。
13楼
2005-11-10 03:11 回复
7楼
2005-11-10 03:08 回复
杂物
可以看到,经常被指控蔑视和否定形象的反对偶像崇拜者们实际上给了形象以应有的价值,而偶像崇拜者们却把形象里的影子当做上帝本身来崇拜。也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反过来说,偶像崇拜者们具有非常现代的冒险精神,因为他们在形象之镜里看到了上帝的影子,在上帝的突然显现中看到了上帝的死亡和消失。(他们也许知道那种再现实际上没有再现任何东西,再现也许只是一场游戏,当然是最伟大的游戏;可见他们也知道揭开形象是危险的,因为形象后面什么也没有。)这就是耶稣会会员采取的方法,他们把上帝的真正消失和大范围操纵世俗事务视为自己的政治基础。上帝在突显力量时消失了,已经没有超验的东西,它们不再是一种完全不受影响、完全脱离符号的策略托辞。在巴罗克形象的后面,隐现着灰色政治。
6楼
2005-11-10 03:07 回复
杂物
在医学界和军队之外,常见的仿真领域应该是宗教界和神的拟象:“我严禁寺庙里出现拟象,因为给自然以生命的神性是不能再现的。”实际上可以。但是当神性通过偶像显示自身,当神性分身为许多拟象时,会怎么样? 化身为形象的看得见的神学之后,神性仍然是最高的权威吗?或者说只有挥发为拟象的神性才能唤发出壮丽以及迷人的力量吗?看得见的偶像装置代替了纯粹思想的上帝的理念?这恰恰是反对偶像崇拜者担心的问题,他们的千年争吵今天仍然没有结束。[4]他们之所以强烈地想毁灭偶像,恰恰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拟象的全能力量。这些拟象秉有从人们的意识里抹除上帝的能力,它们表明某种压倒一切的毁灭性的真理:从来就没有什么上帝,只有拟象。的确,上帝一贯只是他自身的拟象。如果反对偶像崇拜者们能够相信形象仅仅遮掩柏拉图的上帝理念,那就没有理由摧毁它们了。人们能够以一种扭曲的真理观生活着,但是当他们感到形象没有掩盖任何东西,当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形象,而是制造形象的某种原初模型,知道完美的拟象永远是他们自己的辐射,他们就会对形而上的东西感到失望。但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驱除这种关于所指涉的神已经死亡的思想。
3楼
2005-11-10 03:06 回复
杂物
在通向一个不再以真实和真理为经纬的空间时,所有的指涉物都被清除了,于是仿真时代开始了。更严重的是,人工指涉物在符号系统中复活了;符号是一种比意义具有更大延展性的物质,因为它们适应所有的对等系统、所有的二元对立和所有的组合代数。这已经不是模仿或重复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戏仿的问题,而是用关于真实的符号代替真实本身的问题,就是说,用双重操作延宕所有的真实过程。这是一个超稳定的、程序化的、完美的描述机器,提供关于真实的所有符号,割断真实的所有变故。永远不再需要产生真实了,这是模型在死亡系统或提前复活系统里的关键功能,但是复活不会留下任何机会,即使死亡事件中的复活,亦复如此。超真实离开了想象的庇护,离开了真实与想象的差别,它只为模型的轨道重现和仿真的差异生成留出空间。
11楼
2005-11-10 03:10 回复
杂物
超真实与想象
迪斯尼乐园是仿真序列中最完美的样板。它一开始就是一种幻象和幽灵游戏:海盗、边界、未来世界,等等。这个想象的世界被认为是经营最成功的地方。但是吸引人们前往观看的无疑主要是社会的微观宇宙:在现实美国及其欢乐和挫折中显现的微缩了的宗教启示。你在外面把车存好,在里面排队,在出口处被彻底抛弃。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惟一的幻觉效应是人群固有的温情,因为有数量惊人的小装置专门用来维持繁杂的假象效果。与此相对照,停车场却冷冷清清,就像一个集中营。或者说,里面是磁石般吸引人流的机关装置,外面只有孤孤单单的一种小机械:汽车。由于一次非常偶然的巧合(那次巧合无疑属于这个宇宙特有的一个谜),这个冰冷而幼稚的世界碰巧被一个人想到了,认识了,而这个人自己现在也已经被冷冻了。这个人就是瓦尔特·迪斯尼,他在零下180度等待着复活。
让-鲍德里亚<仿真与拟象>
杂物
博尔赫斯讲过一个故事,说帝国的绘图员绘制了一幅非常详尽的地图,竟然能覆盖全部国土。(帝国败落之后,这张地图也磨损了,最后毁坏了,只是在沙漠上还能辨别出一些残片。这个被毁了的抽象之物具有一种形而上的美,它目睹了一个帝国的荣耀,像一具死尸一样腐烂了,回归土壤物质,很像一种最后与真实之物混合的逐步老化的副本。)如果能把这个故事看做最优秀的关于仿真的寓言,那么它正好转了一圈,现在只有第二序列拟象的分离的魅力。[2]
1楼
2005-11-10 03:03 回复
杂物
今天的抽象之物不再是地图、副本、镜子或概念了。仿真的对象也不再是国土、指涉物或某种物质。现在是用模型生成一种没有本源或现实的真实:超真实。国土不再先于地图,已经没有国土,所以是地图先于国土,亦即拟象在先,地图生成国土。如果今天重述那个寓言,就是国土的碎片在地图上慢慢腐烂了。遗迹斑斑的是国土,而不是地图,在沙漠里的不是帝国的遗墟,而是我们自己的遗墟。真实自身的沙漠。
8楼
2005-11-10 03:08 回复
杂物
关键问题也许一直是形象的谋杀禀性,它们杀害真实,把自身的模型当做拜占庭偶像杀害了,因此也杀害了神的同一性。与这种谋杀禀性相对立的是辩证的再现能力,再现是一种清晰的对真实的中介。所有西方信仰和好的信仰都十分看重再现:符号可以指深刻的意义,符号可以交换意义,某种东西可以保证这种交换,那当然是上帝。但是如果上帝本身是仿真的,就是说也被还原为证明上帝存在的符号,那会怎么样呢?那么整个系统就失去了分量,完全成了一个巨大的拟象,不是不真实,而是拟象,它将永远不能与真实之物交换,只能自我交换,在一个不间断的没有任何指涉或周边的回路里进行自我交换。只要仿真与再现对立,也是这种情形。再现的起点是符号与真实对等的原则。(哪怕这种对等是乌托邦式的,它也是一个根本的公理。)而仿真则始于这一对等原则的乌托邦形式,始于坚决否认符号是价值,始于作为所有指涉的逆反和死亡的符号。再现竭力吸收仿真,把仿真阐释为虚假的再现,而仿真则把整个再现大厦包裹起来,成为一个拟象。
5楼
2005-11-10 03:07 回复
杂物
军队如何对付仿真者呢?传统上,军队根据直接鉴定原则,揭露并惩罚仿真者。今天,它可以改造一个出色的仿真者,好像他就是“真实的”同性恋、心脏病或精神病。甚至军事心理学也已经从笛卡儿式的清晰确切性里退了出来,不知道如何区别真与假、“被产生的”症状与真症状。“如果他的行为是疯狂的,他就是疯子。”同样也可以正确地说,所有的精神病人都是仿真者,缺乏区别是最严重的颠覆形式。古典理性用全部范畴把自己武装起来,但是那些范畴今天遭到了包抄,真理原则被淹没了。
9楼
2005-11-10 03:09 回复
杂物
形象的承递阶段如下:
1.它是对某种基本真实的反映。
2.它掩盖和篡改某种基本真实。
3.它掩盖某种基本真实的缺场。
4.它与任何真实都没有联系,它纯粹是自身的拟象。
就第一种情况而言,形象有一个善的外表,再现属于圣事序列。第二种情况显示出恶,属于恶行序列。第三种情况是玩弄某种外表,属于巫术序列。第四种已经超出外表序列,进入了仿真序列。
10楼
2005-11-10 03:10 回复
杂物
从佯装有的符号到佯装没有的符号的过渡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前者隐含着一种真理和隐秘的神学(意识形态观念仍然属于这种符号)。后者开始了一个拟象和仿真的时代,这里已经没有认识自我的上帝,也没有区分真与假、真实与它的人为复活的最后审判,因为所有一切都已经死亡并提前复活。真实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于是怀旧便展现出充分的意义。关于现实的起源和符号的神话以及关于二手真理、客观性和确切性的神话大量繁殖。真理得到了攀升,生活体验得到了攀升,客体和实质已经消失的形象语言得到了复活。出现了恐慌的真实生产和指涉生产,与疯狂的物质生产并行或高于物质生产。仿真阶段就是这样出现的,这是一种关于真实的策略,是新的真实和超真实,它的普遍重复是一种延宕策略。
4楼
2005-11-10 03:06 回复
杂物
神圣的形象非指涉性
佯装是假装没有,而仿真是假装有。一个暗示在场,另一个暗示缺场。但问题比这更复杂,因为仿真不仅仅是:“装病的人只需躺在床上,谎称他病了,而仿拟病人则自己身上就会出现某些症状。”(利托尔)。因此假装或佯装触及了现实原则,真实被遮盖起来,而仿真却威胁着“真”与“假”、“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异。既然仿真者产生“真”症状,那么他是否生病了?不能客观地按照有病或无病对待仿真者。心理学和医学在此停步不前,因为无法弄清是否真的病了。如果任何症状都能“被产生”出来并因此不能被看做自然事实,那么所有病都可以仿真且就是仿真的,医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它只知道如何通过客观病因对付“真”病。心身医学就是在病痛原则的边缘模模糊糊地发展起来的。至于精神分析学,它把症状从有机体转移到无意识序列,于是无意识被看做真实的东西,比有机体更真实。但是为什么仿真在无意识的门槛上止步不前了呢?为什么无意识的“作用”不能像传统医学中的其他症状一样“被产生”出来呢?梦就是“被产生”出来的。当然,精神病医生声称,“每一种精神异化形式都有一组特殊的连续症状,仿真者意识不到这些症状,但是即使看不到这些症状,精神病医生也不会被蒙蔽”。这(从1865年算起)是为了全力挽救真理原则,避开仿真的拟象:即没有真理、指涉和客观原因的拟象。对漂浮在病痛两侧和健康两侧的某种东西,医学能做什么呢?或者说,对已经不存在真假问题的话语中的病痛副本,医学能做什么呢?[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