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个时代的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感动安泽人物评选申报材料

跨越三个时代的美丽

——记马壁小学教师原海萍

原海萍,女,1965年10月出生,沁水县十里乡东峪村人,1983年7月毕业于沁水县高中,1984年5月参加工作,2002年进修了小学教育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现在马壁小学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数学教师。连续多年被安泽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2009年12月荣获山西省安泰奖励教师基金“第五届优秀教师奖”;2013年9月,被临汾市委、市政府授予“临汾市名师”荣誉,成为同时期全县农村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教师。

她从临时代教、民办教员、考试转正一步一步走来,是安泽教育的历史见证。1984年5月,当19岁的原海萍踏足教室的那刻起,连她自己也没料到拿起就再也放不下。1985年9月,当25岁的原海萍成为民办教员的时候,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才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开始。2000年5月,当民办转正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35岁的原海萍喜极而泣,16年的坎坷艰辛随泪而去,沉淀下的是那颗愈发璀璨、愈发

坚强的心。原海萍,一个在当地口碑极好的老师,方圆群众提起都赞不绝口;一个令学生高山仰止的老师,历届学生说起都顿生敬意。让我们一起走近原海萍老师,共同感受那跨越代教、民办、转正三个时代的美丽。

代教原海萍:一个不少的纯真之美

上世纪80年代的安泽教育是个什么样子呢?如今享受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孩子是无法想象的。可以讲,那是一个“茹毛饮血”的时代。

原海萍参加工作的前几站杜村乡桑曲学区龙王沟小学以及文洲学区苏村小学,两所四级复式的单人校,均是如此。大小不一、薄厚不一的木板架设的课桌,麻绳、食品皮、纸箱子片搭设的抽屉,麻纸、旧报纸糊住的窗户,黑板的颜色来自锅底。原海萍回忆起那个年代,最大的奢侈品是什么呢?是粉连纸,再高档点是白报纸,尤其是白报纸,摸在手中舍不得揉一下,心中美滋滋的。

艰苦的条件,原海萍很快就习惯了。但让她不习惯的是当地群众那没有让孩子上学的习惯。原海萍高中毕业,在当时就已经是高学历了,如果有可比性的话,当时高中毕业的含金量应该相当于今天的二本以上吧。原海萍了解到,当时龙王沟有十几个娃娃到了上学的年龄。可在群众眼里上不上学无非就是多认识几个字,还不如在家多喂几头猪挣几分工实惠。

原海萍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甚至到了“难缠”的地步。遇到群众有时候比她还“有理”,现在想起来算是杀手锏的她的一句话就是:你就计划让孩子喂一辈子猪?很多家长不管多么有不让孩子上学的理由,每每听到这句话,便都不再多说什么了。虽然他们不知道上学究竟能干点啥,但总归是不愿意让一代一代天天喂猪。就这样,现在一丁点孩子的模样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龙王沟的12个小孩一个不少的都让原海萍收拾回来上学了。

原海萍当时的工资20块钱,稍补贴家用后就不剩多点儿了。用今天的眼光看,连原海萍自己都顶多算个大孩子,但她却先后照顾着两所学校的三十几个孩子,还那么地不知辛苦。慢慢地,和学生家长们都熟惯了。家长们都知道这个“沁水妞”对孩子上心,慢慢地也都待原海萍为亲戚,隔三差五的叫她吃个饭,拉呱啦呱。乡里、村里也为她正了名——她5月份来,到9月份开学便决定由临时代教定为长期代教,工作也由龙王沟到了文洲学区苏村小学。一年之后的期末考试,让原海萍名声小噪了一把。原海萍所带的四个年级的成绩差不多全部名列全乡前列,一下子震动了乡里。

原海萍的名声在杜村响了,很多人都知道有她这么个“沁水妞”。与此同时,原海萍的名声在长治市长子县横水乡北湾村梨树沟也响了。一年多时间,每当她放假(以前不光有暑假、

寒假,还有麦假、秋假等等)骑车子回家,都要到梨树沟群众家“中转”——那时没有班车,学校离东峪差不多150里路,回家的时候,原海萍先骑车子到梨树沟,然后步行到东峪;到校的时候,原海萍先步行到梨树沟,再骑车子回到学校。久而久之,长子梨树沟的群众都知道在安泽杜村有她这么个“小老师”。

原海萍回忆起当代教的日子,总是说,那个时候单纯。是啊,她单纯得主动找小娃上学,龙王沟的群众、苏村的群众、梨树沟的群众单纯得都对她好。这难道不是一部安泽现实版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吗?

民办原海萍:一将功成的浴火之美

原海萍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她的身份又提升了一个档次——1989年9月,她由长期代教晋升为民办教员了。工作也从苏村来到河阳小学,又从河阳来到石槽乡石槽小学,1997年9月辗转到王河小学。用后话说,原海萍当民办教员的这16年,就是她这辈子的浴火涅槃。

用“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形容原海萍的这16年,一点也不为过。

——是老人大度的“枯”,成全了原海萍的教学。用老父亲的话说,海萍喜欢教学,就随她吧。就是这一“随”,用老百姓地话说,等于把海萍白养活了。为啥呢?好不容易把姑娘

拉扯大,也供她上学了,她却离家十万八千里,看也看不见,探也探不着,指望也指望不上了。原海萍一想起老父亲、老母亲,就满怀愧疚。是啊,乌鸦尚且反哺,自己还不如黑老娃呢。去年80岁的老母亲过世了,看着耄耋之年孤独一人的老父亲,原海萍放声大哭,为老人白养活了自己一场,也为老人支持自己的选择而深深感叹。想想自己呢,只是因为热爱教学,就一条道走到黑了。

——是丈夫理解的“枯”,成全了原海萍的教学。原海萍在苏村的时候与柴红兵成家了。柴红兵,十里乡东峪村的一名小有名气的兽医。柴红兵说,娶海萍那阵子,心想都是东峪人,教员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工资也不多点,再说又是民办的,肯定一成家,一有孩子,海萍就跟我回东峪了。谁知道,柴红兵这辈儿不但没有把原海萍盼回去,反而把自己贴了过来。用老公公的话说,红兵,你可不能因为教学和海萍生气。而红兵也十分理解海萍的工作,心想不管干啥都是干了,再说了有钱难买我愿意,海萍这么喜欢教学,就随她吧。至此,原海萍在教学中,不再是一个人胆小害怕了,因为多了丈夫这个帮手。原海萍回忆到,每当丈夫来学校看望她,总是不停地打煤球、砍柴火、挑水,每次干的重活差不多刚好够将就一个礼拜。每当水缸快见底的时候,红兵就来了。有一次,学生李永红上课好好地就晕倒了,可是把原海萍吓得不轻,干着急没有大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