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合集下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一、区域分析的基本概念区域分析是研究特定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组织和影响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区域特征分析: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便为区域规划提供详细资料和信息。

2.区域发展潜力分析:通过对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才素质等因素的研究,分析区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为区域规划提供发展战略。

3.区域发展动态分析:对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变、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区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为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区域竞争力分析: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竞争力、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分析区域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区域规划提供发展战略。

二、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对特定地域进行研究与规划,包括对区域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等方面进行有序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2.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区域的自然资源和人口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城市布局规划:根据区域的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益。

4.经济产业布局规划: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分析的研究方法区域分析主要依赖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1.定量分析:利用数学和统计工具对区域的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区域经济模型、层次分析法、多指标评估模型等。

2.定性分析:通过对区域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揭示出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问题,并进行综合评估和综合决策,常用的方法包括SWOT分析法、影响矩阵分析法等。

四、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区域规划主要依赖于系统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1.系统分析:以系统论为基础,通过对区域的各个要素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区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总结第一章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但其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自然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论述)P27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

后者是人们心理结构第三章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P69)简答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简答)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区域分析整理

区域分析整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1.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3.区域研究的意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区域研究对于区域经济运行系统优化、区域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4. 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5.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a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b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问题诊断:a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评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b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和问题诊断;c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和问题诊断。

3)区域发展方向符合策略分析:a区域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b区域发展的分析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

6.区域规划:为指导区域开发而制定的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或宏观谋划。

7.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关系:1)区域规划还不是一门完整意义的科学,但具有空间科学的特征,是空间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区域规划是20世纪后半叶政府的重要议程;3)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也是区域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1.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4)方案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5)评估与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实施与监测:将规划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一、填空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改变了区域资源的概念,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5.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自然资源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7.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人口数量直接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布局8.人口的发展区域物质资源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9. 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可以推动物质的人数,而劳动力质量则可以反映推动何种类型、何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10 技术是人类改造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等,即是技术的软件;二是指知识、经验的物化成果,即生产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即是技术的硬件。

11、按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影响,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中性型三种1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把产业划分为以下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第一章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划分①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②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选择题,知识点杂乱需要细看】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复合系统,评价也是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这三方面入手,经济发展状况是核心)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第二章一、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自然资源进行多种分类。

P18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3、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4、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表径流、地热与温泉等。

对此类资源的利用应按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

可更新资源如动物、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

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的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制的加以开发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

对此类自然资源,应该按照节约和尽量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20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分析与区域重点规划考试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重点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种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旳、以不同旳物质客体为对象旳地区构造形式。

2. 区域特性:区域旳整体性、区域旳系统性、区域旳动态性、区域旳不反复性等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4. 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旳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旳现代市场。

5. 区域特性、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旳影响:亲,本题请自由发挥!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多种近代计量分析和老式区位分析相结合旳措施,由区域或空间旳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旳差别和变化旳分析入手,对不同级别和类型区域旳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旳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旳概念:区域分析重要是对区域发展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性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旳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互相联系旳规律。

8. 区域分析旳重要内容:(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3)区域经济分析(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第二章1.区域发展旳资源条件分析旳内容:自然资源旳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区组合、开发运用方式与方向、开发运用效应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种国家或地区旳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旳时期内,运用本地资源及其她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旳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旳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旳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运用旳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旳辩护者提供补偿旳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一)新区域观的背景1、知识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 :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

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总结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总结重点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单元的确定(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3)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自然资源评价: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结合;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自然资源评价方法: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求迫切性自然资源量的评价: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绝对数量,筛选开发规模大,经济价值高的资源相对数量,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优势与潜力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明确几类自然资源的比例关系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主导资源,辅助资源,优势资源,限制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正负效应: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环境生态方面。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的空间、与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研究。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被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7、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8、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9、区域差异: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的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的现象。

10、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哦更丰富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1、适度人口:是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12、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量。

13、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规划重点

第一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基本属性: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是客观存在的3.区域的特性一是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

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例如,大庆油田的发现和生产、近代上海的崛起。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

区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例如城镇体系结构,具有自上而下的递阶控制的特征)、自组织性和稳定性(我国的五级行政体系)。

三、动态性,整体性和结构性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稳定的结构就没有一致性和联系性;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

由于区域内部的区域功能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与产品不一,从而产生多种联系,形成不同结构。

4.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1.改变区域资源的概念:有形——有形+无形传统的区域资源:指有形的物质资源。

如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

现代的区域资源,还包括无形的信息资源。

2.扩大区域研究的范围:本区域——优化的大区域传统的区域发展研究是以本区域,更多的是以行政区域的条件为依据,以为本区域服务为目的的,这是一种自我经济循环过程,带有某种封闭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依据利润原则向优化区位流动,因此目前的区域发展研究不能就区域论区域,应当扩大研究的范围。

3.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成为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5.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通过对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分析,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①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②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一、重点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城镇体系发展的重点地区是指大城市圈、城镇密集区(带)、城镇一级发展轴线。

这些地区或地带的城镇群体发展对整个区域的城镇体系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有必要作深入一步的规划。

(一)大城市圈大城市圈由连片聚居50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一批郊区城镇组成。

如前所述,一般以市中心或副中心向外约1h左右的通勤交通距离为大城市圈的外缘边界。

按此标准,世界上城市人口超过500万的超级城市,城市圈的外缘边界都已距市中心的100km左右。

东京的卫星城镇建设重点现已在距市中心50~100km范围。

我国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制约,目前大城市圈的地域范围普遍不大。

但在今后的远期发展规划中,各级大城市几乎都规划了一条乃至数条对外交通的高速公路(包括国家干道和城市环路),还规划了一些城区通往郊区城镇的快速干道,市区地铁、高架路和郊区的铁路、高等级公路也相互衔接,这都将明显缩短大城市圈的空间距离,使规划期的大城市空间范围大大扩展了,圈内的城镇数量也将有很大增加。

所以城市对外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城区与郊区、辖县的交通通达性加强、市区通勤圈扩大,以及卫星城镇的发展建设等等都直接关系到规划期大城市圈的范围。

根据我国大城市发展规模和郊区化扩展趋势,2020年远期规划的大城市圈,按照主城区聚居的常住人口规模,其圈界至城市中心的距离大体是:>5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为70~100km,200~500万人口的巨大城市为50~80km,100~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为40~50km,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为30~50km。

相邻大城市的圈域范围互相交叉。

显然,大城市圈的范围要小于大城市的吸引区域,一般也小于城市经济区范围。

大城市圈可以认为是划分大城市郊区比较适宜的范围。

即使不考虑交通设施建设的因素,由于主城区聚居的常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圈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向外延伸,城乡交错的近郊区不断被蚕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

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教育的社会成本2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

教育收益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收益和教育的社会收益23.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24.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

25.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26.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

27.技术转让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28.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9.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30.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31.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狭义的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区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环境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环境。

32.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33.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34.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35.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它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36.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37.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38.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39.人工化的土地:是指人的劳动与自然土地结合后的已利用土地,无论性质和内涵实质上都与原生自然土地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它使土地由劳动对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经过劳动的加工、改变,而逐渐成为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态经济要素和商品经济要素。

40.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41.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

42.物流是指商品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位移,是由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多项经济活动组成的统一体。

物流的最本质功能是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43.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所需求位移的物、提供服务的设备、组织服务的人和信息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4.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5.区域的属性。

空间性: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地域性: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结构性: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横向和纵向关系客观性:区域是客观存在的17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福利水平,区域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区域资源环境分析:是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资源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对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论证,也应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主,重点研究和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先行产业及其发展策略,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等问题。

18简述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⑦区域空间管制⑧区域发展政策第八章区域规划的发展和程序2.简述系统方法的环节系统法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

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方法可供利用。

(1)系统问题的形成。

即确定被研究系统的性质、边界,设计好价值系统并将之综合。

注意:在区域规划中相当于确定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抉择方案。

系统分析要回答为谁、为什么、何时、何地、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

注意:在区域规划中大体是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规划方案的设计。

系统分析这个环节,上接系统问题、下连系统评价,要经过反复分析、思考和判断,才能使可行方案逐渐完善。

(3)系统评价。

即分析设计方案(包括书面报告、图件等)提出后,或者分析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对规划设计方案作出综合评价。

注意: 评价时要注意方案的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学术性、可操作性、经济性、规范性、生态环境可相容性、社会性及可扩展性、灵活性等,进行总体评价。

3.简述系统方法的基本步骤。

首先,必须把区域规划的对象即规划区域看成为一个整体。

一方面,这个整体是由许多要素、许多部门、许多地块相互联系的整体或较完整的综合体;另一方面,这个规划区域又是与外界有密切关联的更高序列区域体系中可分解为序列较低的体系中的一个分子。

其次,规划区域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各个地块都有一定的相互联系。

通过这些联系的性质、结构、次数、频率和稳定性就可以判定这个规划区域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是稳定的还是功能活跃的,是静态性的还是动态性的,是多核心的还是单一核心的。

第三,规划区域的面貌、状态是区域要素相互作用和受外界输入因素影响的结果。

通过它们相互作用及与外界输入因素的关系的分析,那就可以分析区域的特征,全面地认识区域布局的变化趋势,并确定未来发展的抉择方案。

6简述比较法的基本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