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坛/人工耳蜗

FEATURE

262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NEWS AND REVIEWS/September 2007, Vol. 22, No. 5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获得听力重建的唯一有效方法。减少手术并发症以及减少植入装置故障一直是手术医师和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普及、手术经验的积累、手术方法的改进以及人工耳蜗装置的更新,手术并发症的比例有所减少。但与植入装置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仍然存在。本文将分析总结与人工耳蜗植入有关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措施。

1 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

1.1 与头皮瓣相关的并发症。

1.1.1 皮瓣感染及坏死。皮瓣坏死是人工耳蜗手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发病率有所降低,Waltzman 和Cohen [1]

报道该并发症发生率在0.5 %以下。由于皮瓣设计不合

理,植入体放置过于凸出,缝合切口时皮肤张力过大,严重感染等原因,使皮瓣区血供差,导致皮瓣缺血坏死。由于婴幼儿颅骨较薄,缺少皮下组织和肌肉,头皮皮瓣菲薄,抵抗力差,因此该并发症在婴幼儿患者中发病率相对较高。

好的皮瓣设计和大小对减少和避免该并发症非常重要,皮瓣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防止局部皮瓣坏死和水肿。世界各地人工耳蜗中心设计的手术切口及头皮瓣各有不同。常见的四种为“C ”型、“S ”型、倒“U ”型和倒“J ”型切口。每种切口各有利弊,手术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个人手术经验酌情选择。“C ”型切口符合自然皮肤纹理走形,能减少瘢痕形成,一方面能减轻耳后瘢痕与耳背机摩擦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切口愈合后不影响外观。但该切口对手术医师的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所作皮瓣太小且不够宽,切口延伸至耳廓下方,可能会阻断从耳廓后动脉到皮瓣的血供[2]。有些采用“S ”型切口。对于Nucleus 装置,“S ”型两端距离不等,靠近头顶部“S ”型一端的距离很短,约1 mm ~2 cm ;对于Clarion 和Med-EL 装置,“S ”型两端距离非常接近[3]。伤口缝合张力大以及血供差很容易导致皮瓣的坏死,为此墨尔本人工耳蜗中心常采用倒“U ”型皮瓣[4]。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李永新,韩德民

Waltzman 和Cohen [1]认为采用耳后倒“J ”型皮瓣,既能保证足够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同时切口小且愈合后不影响外观。无论使用哪种切口及皮瓣技术,刺激/接受器距切口缘至少要达到1.5 cm ,以保证刺激/接受器的边缘与耳后麦克风或耳背式言语处理器不至于相抵。

皮瓣感染及坏死一旦出现,应立即采取措施,做细菌培养,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处理原则包括:手术清创,清理坏死组织,并采用转瓣技术缝合创面[4]。如果皮瓣下方形成脓肿,植入体周围有肉芽组织包裹,应将植入装置取出,再感染控制半年至1年后再次实施植入手术[5]。北京同仁医院人工耳蜗中心诊治患者中有1例出现皮瓣感染,经反复换药不见好转,行清创手术时发现刺激/接受器下方生长了一层新生物,将其彻底清理、重新缝合伤口后很快痊愈;另有头皮瓣过薄,刺激/接受器穿出头皮1例,采用转瓣技术缝合创面后痊愈。

1.1.2 皮瓣过厚。如果皮瓣过厚,影响听力,需要将皮瓣修薄,以减少皮瓣过厚造成的对由体外装置传递到体内装置的信号造成的干扰。

1.1.3 术后血肿。预防术后血肿最有效的办法是术中彻底止血。术后须加压包扎,如术中可疑渗血,可应用负压引流技术,24小时后拔除引流管。如果血肿形成,可先观察治疗,如无吸收的迹象,可在无菌的前提下通过穿刺将积血排出。为减少皮瓣并发症,术后还需要在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

1.1.4 其他与切口有关的并发症。包括缝线裂开、秃头症、瘢痕增生和瘢痕疙瘩等,可应用外科常规方法处理。这类并发症通常不会导致植入体移动。1.2 中耳炎及脑膜炎[4]。

1.2.1 中耳炎。由于人工耳蜗植入时通常做了乳突切除或部分乳突切除,故术后中耳炎的发病率很低。对于术前伴有中耳炎的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与植入前比较亦明显降低[6]。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置管患者,应注意预防出现中耳炎并发症,应在人工耳蜗植入前或术中将置管拔除。术后出现急性中耳炎的处理原则同普通急性中耳炎处理原则。由于术中已经做了乳突切除或部分

李永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730辽宁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耳科学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 :entlyx@

韩德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 

100730

专题论坛/人工耳蜗

FEATURE

263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NEWS AND REVIEWS/September 2007, Vol. 22, No. 5

乳突切除,一旦出现中耳炎症,感染灶早期就会蔓延到皮瓣。控制皮瓣感染同常规皮瓣感染原则。

1.2.2 脑膜炎。术后出现脑膜炎的几率很低,但后果非常严重。其出现往往与术中出现井喷或脑脊液漏有关。术中用结缔组织或肌肉组织封严耳蜗钻孔处,以及术后早期诊断和治疗脑脊液漏是预防脑膜炎出现的关键措施。对于内耳畸形,术中出现脑脊液井喷患者,术后可采取经腰穿释放脑脊液预防脑膜炎发生。同时,术后应用抗生素也非常关键。术后有内耳症状出现也应引起手术医师的注意,这往往暗示可能有潜在的脑脊液漏。如果可疑脑脊液漏,需要再次手术封闭蜗窗钻孔或腰穿引流脑脊液3~5天。我院人工耳蜗中心出现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脑膜炎反复发作,最终将人工耳蜗取出。

1.3 面神经麻痹。在经验丰富的人工耳蜗中心,围手术期出现面神经麻痹比较少见。Cochlear 公司对9221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统计后发现38例(成人22例,儿童16例)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AB 公司对783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统计后发现3例(儿童)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技术日趋成熟,面神经损伤的发病率有降低的趋势。1988年Cohen 等[7]报道发病率为1.74 %,1995 年Hoffman 和Cohen [8]报道为0.73 %,2003年Fayad 等[9]报道为0.71 %。 先天性内耳畸形患者多伴有面神经走行异常,术中很容易损伤面神经。术前完善影像学评估,了解面神经的位置及走行,帮助术者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同时术中尽可能应用面神经监测,从而降低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对于术中面神经暴露者应及时行面神经减压,地塞米松冲洗,术后及时应用激素治疗。我院曾遇到1例术中面神经走形异常,面神经暴露,及时处理后术后未见面瘫。

面神经损伤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开放面隐窝时,钻头在面神经上方产热,造成面神经热灼伤。研究人员强调开放面神经隐窝时使用金刚钻,同时要保持连续冲水降低钻头温度;在面隐窝部位的面神经表面保留一层薄的骨板;并使钻头与面神经垂直段保持一定角度,避开面隐窝的底面[10]。遇到在面神经隐窝处面神经暴露的病例,由于砧骨窝下方有相对较大的空间使电极远离面神经,因此电极经过面隐窝时应靠近砧骨窝下方,同时电极应做适当固定,防止电极移动至面神经[5]。对于面神经隐窝发育狭窄的病例,必要时可牺牲鼓索神经[11]。迟发面肌力弱可以保守治疗,经过功能锻炼,通常可完全恢复。术后即刻面瘫表明面神经受到了损伤,需及时行面神经减压或修复术,后者多采取耳大神经做移植物。对已发生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应用激素治疗通常有效。

1.4 耳鸣和眩晕。人工耳蜗植入后出现耳鸣和眩晕的症状非常多见。成人比儿童出现的几率更大,Cochlear 和Clarion 公司的报道证实了这点。也许儿童不会恰当地表达这方面的症状,当然也缺乏评估幼儿眩晕和耳鸣的方法。早期迟发性眩晕可能与迷路炎有关,需要进一步观察以除外感染性并发症。前庭康复有助于治疗人工耳蜗植入后出现的眩晕。

1.5 植入体移位。植入电极移出耳蜗的并发症极少出现。最初人们没有认识到儿童颅骨发育后会导致电极移位。Cochlear 公司对922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研究后发现,仅有22例(13

例成人,9例儿童)患者术后发生了刺激/接受器移位,116例(67例成人,49例儿童)出现电极移位。AB 公司未发现有植入体或电极移位的病例出现,但却发现15例患者因刺激/接受器的移位而引起了电极故障。他们认为是移动和剪切力(shearing forces )的相对运动导致了电极故障。几个电极移位不影响整个电极工作,但多个电极移位则需要再手术或再植入新的电极。当然,并不是每一位患者出现电极移位就要求再植入新电极。Cochlear 公司116例电极移位的患者中,仅仅47例(25例成人,22例儿童)需要再植入新电极。恰当的固定方式是预防刺激/接受器移位的重要措施,而刺激/接受器移位会出现剪切力,这样就会导致电极破坏和植入体故障。耳蜗开窗封闭法、夹子固定法和砧骨窝磨槽固定法也是非常好的末梢电极固定技术。

欧美的一些国家人工耳蜗中心喜欢用一种特殊水泥来固定面隐窝附近的电极。如果植入床做得更深一些且刺激/接受器固定的持久些,不仅会防止植入体移位和剪切力的出现,甚至还可以耐受中等强度的外力冲击。此外,电极导线应该置入磨出的骨槽内,导线的方向也应该通向鼓室天盖,防止导线杂乱散开,以免电极脱出于耳蜗。

1.6 电极未植入耳蜗。先天性内耳畸形(尤其是共同腔畸形)的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困难大且较危险,存在电极未植入耳蜗的可能性。电极植入后颞骨斜前位X 线片可明确电极位置,判断有无该并发症发生。同时,手术医师应该非常熟悉内耳解剖并接受专门训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韩东一等[12]报道全身麻醉下行Nucleus 24 型直电极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见镫骨及前庭窗发育,但蜗窗骨性封闭,难以辨认蜗窗的位置。以前庭窗为标志,在前庭窗下缘下方0. 4 cm 钻一个骨窗,将人工耳蜗电极送入,骨窗外遗留7 个电极环。术中、术后神经反应遥测技术监测显示1211号电极能引出反应,其余无反应。耳蜗X 线片显示电极序列扭曲不规则。CT 证实电极误入前庭,再手术将电极植入耳蜗。

2 与植入装置有关的并发症

2.1 植入装置故障。Arnoldner 等

[13]

报道,植入装置故障发生

率,儿童为13.92 %,成人为7.07 %。Cochlear 和AB 公司分析结果表明,植入装置的扇尾区(fantail region )是一个容易受损的薄弱环节。即刻出现的植入装置故障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装置设计缺陷、插入时造成电极损伤和电极未植入耳蜗。术中监测包括电极阻抗测试、电刺激听觉诱发电位、镫骨肌反射和神经反应遥测,不仅可以证实植入装置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还可以证实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对听刺激是否有反应。术中在电极植入后做颞骨斜前位X 线片检查电极植入位置,一旦发现电极扭曲或插错位置可以立即补救。

迟发性装置故障发生率接近1.5 %,植入装置故障需再植入新电极多见以下情况:刺激/接受器故障、电极变短、绝缘体破坏以及外伤后陶瓷植入体破裂。确定植入体是否损坏要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听力师、手术医师、心理医师以及人工耳蜗公司共同进行评估,再由公司方面对植入体进行工作状态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