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手术后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耳蜗手术后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转贴 2006-03-19 09:48:06]

字号:大中小

近几年人工耳蜗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给重度聋、极重度聋甚至全聋患者带来了福音,许多经过康复训练的小儿取得很好的效果,以进入普小和普幼学习。成功的手术是使这些聋儿回到有声世界的基础,术后长期科学的康复训练是使他们回归和参与社会的必备条件。

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从浅到深逐步进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言语训练阶段。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

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观察、分辨、确认和理解几个阶段。

声音观察是指让小儿感觉声音是否存在,即声音的“有”与“无”。在开机后的最初一个星期,家长开始注意小儿对声音的反应。分辨是指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一样”与“不一样”。在有选择或无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是什么声音,如封闭项试和开放项测试。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数目(一、二、三)、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多少、高低、万位等,以后逐渐过度在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训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总结多年语训的经验在听觉训练阶段基本遵循以下几个过程:察觉声音的存在,即有声无声;分辨声音;确认,能说出听到的生字、句子;理解,既能明白所确认生字或句子的意思,理解是听觉学习的核心,它是其他的基础,不管如何分解、组合,对听觉进行研究,没有理解是无意义的。理解能力的训练包括聆听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可有交往形式的对答,增加听力记忆等。

词汇的积累阶段是在听觉训练基础上辅佐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知道更多社会事物,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脑子里形成信号,使他们逐渐理解言语含义。

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

人工耳蜗在未来的十年孕育着数方面的突破。首先,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解释和预测人工耳蜗存在的大量个体差异,尤其是如何能在术前预测术后的效果,以减轻植入者的心理压力和对植入效果有个理性的期待。除了对耳聋病因、年龄和时间等因素的分析外,使用术前的蜗外电极刺激测量到的电生理和心理物理参数也能帮助预测术后的植入效果。其次,未来的十年里,语音处理器的设计将会因人而异,着重于如何提高效果不好病人的语音识别率,以及对效果好的病人如何增进在噪声中的语音识别率和如何提高声音的质量,包括欣赏音乐在内。未来的人工耳蜗调配,首先是要解决每个病人所能承受的最大通道数目,然后针对个体特征在决定语音处理器和刺激蜗内电极的数目。未来的十年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将导致人工耳蜗的微型化,使全植入式的电子耳蜗成为可能。全植入式的电子耳蜗可能使用病人本身的鼓膜作为麦克风,利用人体的生物电或体内埋藏电池作为运转体内语音处理器的动力。听觉系统可分为外周和中枢处理两部分,人工耳蜗绕过外周系统,直接刺激连接中枢的听神经。未来人工耳蜗可作为一项极有效的研究工具帮助理解正常听觉功能。

很多家长看到人工耳蜗可以提供这么好的听觉补偿条件,以为孩子自然地就能听会说,不再用进行什么训练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很多孩子为此耽搁了宝

贵的时间。由于语前聋儿对声音,特别是语音没有什么感受,其听神经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在接受人工耳蜗术后,都要通过训练才能学会听取和分辨声音。对于年龄较大,且完全依赖看话交流的孩子,这一过程会更长一些,难度也会更大一些。让聋儿家属正确认识、了解人工耳蜗及相应的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就语言的发展来说,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训练方法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区别在于人工耳蜗术后更侧重于全面细致的听力训练,这是由于人工耳蜗提供的听觉信息与助听器提供的听觉信息不同决定的。应投入大量精力,帮助聋儿养成聆听习惯,培养辨听声音和语音细微差异的能力。

人工耳蜗使用者至少要发展两项听觉能力,才能最好地利用电刺激引发的听觉。一个是对韵律的知觉,包括振幅、音长等方面的信息;另一个是对音调分辨的知觉能力,包括第一、第二共振峰的信息。这两方面的能力要综合发展,其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察觉:以游戏形式进行听声条件反射训练。

2.分辨:包括音长、节奏、共振峰等的分辨。如分辨元音。元音的主要区别在第二共振峰。舌位靠前的元音第二共振烽频率较高,如i;舌位靠后的元音第二共振蜂频率较低,如0。

3.确认:包括对超切分成分和切分成分的确认。超切分成分包括音长、响度、声调、语气等;切分成分包括音节数量、音素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一阶段,聋儿能复述出听到的音、词、句。

4.理解:能明白听到的声音的含义,并能进行交流。

下面介绍具体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一、感知声音的有无

对声音感知的训练要求比助听器要精细得多。因为人工耳蜗可以察觉到非常细小、广泛的声音。训练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声响的感知:要改变戴助听器时只是听鼓声、敲门声等声响的方法,要引导他感受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声响,如:电话铃声、流水声、杯盘碰击声、音乐声等。

2.语音的感知:观察他能否感受人讲话的声音。开始往往只能在表情、动作上做出反应。要注意给他不同频率、响度、语调、节奏、音长的丰富的语音刺激,而不能是单调乏味的声音。这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能培养他分辨特征差异。如:喵——;喵;喵—喵—喵———

训练初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聆听、目光接触、共同关注、轮换表达的技巧等。

二、感受声音的差异

在能够察觉声音的存在之后,很多孩子还不能体会各种声音间的差异,经过相应的训练后,才能明白各个声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含义。例如让他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每种叫声之后分别出示该动物的玩具。反复演示后,他会逐渐把不同声音与不同的动物建立联系,知道它们代表不同的事物。

在这一时期,还可让他感受两个声音是相同,还是不同。这时不需要他表明每个声音代表什么物体,只要能感受声音之间是否有差异就行了。如果在训练中发现这一步骤进行非常困难,应考虑是否需要重新调机。

三、封闭式辨听

训练初期先进行封闭式辨听,也就是给出选择范围,让他听取其中的内容。选择范围应由少到多,开始只是从两、三个里面选择,以后逐渐增加。辨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