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物态的过程

合集下载

2018中考物理知识点: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2018中考物理知识点: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2018中考物理知识点: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①物质状态:从宏观特征来分:固态、液态、气态;
②等离子体:当气体被加热至上万摄氏度时,气体将成为正负带电粒子组成的集合体,这种状态的物质叫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③超固态: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这些物质称为超固态;。

发现物质的三态变化

发现物质的三态变化

发现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可以以不同形式存在。

根据物质的不同状态,可以将其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这三态变化可以通过调整温度和压力等条件来实现。

在本文中,将探讨这三态变化的过程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影响。

一、固态到液态的变化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它的分子排列紧密有序。

当固态物质受到加热或加压作用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削弱,导致固态物质的排列有一定程度的松散。

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压力的增加,固态物质逐渐转变为液态。

这个过程称为熔化。

熔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固态分子的振动变得更加剧烈,最终克服了吸引力,在固态分子之间形成的空隙中流动。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添加热量来实现,热量提高了分子的平均能量,使其能够打破相互吸引力并脱离原来的排列。

液态是物质的第二种状态,它的分子排列比固态更加松散。

在液态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更远,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

这使得液态物质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适应性。

液体的特性使得它在许多生活场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饮食、清洁、燃烧等。

二、液态到气态的变化当液体受到加热或加压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进一步削弱,导致排列更为松散。

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液体内部的分子能量足够大,以至于大部分分子都能够克服相互吸引力向上运动,并逃离液体表面。

当液体的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强时,液体就会出现沸腾现象。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中的分子逃离表面,并形成气体。

此时,液体逐渐蒸发。

相比于液态,气态具有更大的分子间距离和更小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气体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液态到气态的变化在自然界中存在广泛正常的现象。

例如,水蒸气的生成使得降水和云朵的形成成为可能,并且气体的逸散性也保证了气候的环境平衡。

三、固态到气态的变化除了通过先变成液态然后转为气态的方式,固态物质也可以通过升华来直接转变为气态。

升华是指固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直接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中间阶段。

在升华过程中,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首先通过吸热而获得一定的平均能量,足以克服相互作用力,从而逸散为气体。

物态与相变知识点总结

物态与相变知识点总结

物态与相变知识点总结物态是指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物态与温度、压强等因素有关,当这些因素改变时,物质的物态也会发生变化。

而物态的改变则会伴随着相变的发生,相变是指物质在温度或压强等外部条件改变时,其物态发生转变的过程。

本文对物态与相变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及其相变过程。

一、物态的概念物态是指物质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1. 固态:在固定的空间内,原子或分子间的运动受到限制,原子或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或金属键等方式相互连接,使得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体的分子排列紧密,因此呈现出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体积。

2. 液态: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比固态更为松散,在相互吸引和推开的作用下,可以流动并具有一定的体积。

此外,液态的原子或分子间距较大,因此呈现出较小的密度和较大的体积。

3. 气态:原子或分子的排列非常松散,并且具有很大的速度,因此气体可在容器内扩散,呈现出很大的体积。

此外,气体的原子或分子间距很大,因此呈现出很小的密度。

二、物态转变物态的转变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在转变过程中,物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1. 固液相变: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或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固液相变的过程中,固体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因此固液相变也叫做凝固(固化)或熔化(溶解)。

2. 固气相变: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或从气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固气相变的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使得固体与气体之间的过渡状态成为液态,因此固气相变也叫做升华(昇华)或凝华(凝固)。

3. 液气相变: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或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气相变的过程中,物质的分子距离扩大,使得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减小,使得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弱,温度升高导致气-液之间的相变。

三、相变的条件物质的相变是受到温度、压强和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的,而且不同物质的相变条件也各不相同。

人类认识物质构成史

人类认识物质构成史
周期表的意义
周期表不仅揭示了元素的性质和规律,还为预测新元素和合成新材 料提供了指导。
电磁理论与物质构成的关系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磁波 的存在和传播规律,为电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
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引起物质的电学和磁学性质 的变化,从而揭示了物质构成的电磁本质。
物质构成的电磁模型
根据电磁理论,可以建立物质的电磁模型,如电子云模型、 化学键的电磁理论等,进一步深入理解了物质的构成和性 质。
近代物理学对物质构成的深入探索
量子力学的建立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建立揭示 了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 的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 为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了全
新的理论框架。
阿拉伯学者对炼金术的研究也促进了人类对 物质构成的认识,他们试图通过炼金术将贱 金属转化为贵金属,探索物质的本质和转化 规律。
欧洲经院哲学家对物质构成的探讨
1
欧洲经院哲学家在中世纪对物质构成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物质本质和构成的 哲学理论。
2
一些经院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四种基本元素(土、 水、气、火)构成的,而另一些则主张物质是由 原子或微粒构成的。
对未来科学探索的展望
01 02 03
深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
尽管我们已经对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物质的微观结构仍然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未来的科 学探索将继续深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揭示更多关于物 质本质和规律的秘密。
探索新的物质形态和性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可能会发现新的物质形 态和性质。例如,高温超导、拓扑物态等领域的研究可能 会揭示出全新的物质形态和性质,为未来的科学探索带来 新的机遇和挑战。

八年级上册1.1物态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1.1物态 (北师大版)

熔化
凝固

汽化

液化

升华

凝华
三.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了解Biblioteka 1.物质是有大量分子构成的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4.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一.物质的存在状态
固态 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 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气态 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液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二.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物质有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 态的过程。
例: 冰化为水 湿衣服变干 樟脑丸变小 固态清新剂变少 水壶中的水慢慢变少

初中一年级物理认识物质的三态

初中一年级物理认识物质的三态

初中一年级物理认识物质的三态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物体的性质与其所组成的物质密切相关。

初中一年级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开始认识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本文将从定义、特征和转化等方面介绍物质的三态。

一、固态固态是物质的其中一种态,具有以下特征:1. 定义:固态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相对位置相对稳定而不变的状态。

2. 特征: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它的分子或原子之间通过间隙较小的相互作用力(如晶格力)维持着相对稳定的位置。

因此,在一般条件下,固态物体不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

3. 举例:常见的固态物质包括钢铁、岩石和木材等。

二、液态液态是物质的另一种态,具有以下特征:1. 定义:液态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间距离比较大,但没有固定位置的状态。

2. 特征: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它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因此在一般条件下可以流动。

液态物体会受到重力而成为容器的底部。

3. 举例:常见的液态物质包括水、酒精和果汁等。

三、气态气态是物质的第三种态,具有以下特征:1. 定义:气态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间距离较大,无规律排列的状态。

2. 特征: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它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因此在一般条件下可以自由扩散并充满容器。

3. 举例:常见的气态物质包括空气、蒸汽和氧气等。

物质的状态转化除了学习物质的三态,还需要了解物质的状态转化,即通过改变温度或压力等条件,物质可以从一种态转变为另一种态。

1. 固态到液态:当固态物质受热或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振动增强,克服了相互作用力,形成了无规律的移动,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这个过程被称为熔化。

2. 液态到固态:当液态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振动减弱,相互作用力重新排列,形成了稳定的位置,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固。

3. 液态到气态:当液态物质受热或蒸发时,分子或原子的动能增加,克服了相互作用力,迅速分散并成为气体。

什么是物理与物理的认知过程

什么是物理与物理的认知过程

什么是物理与物理的认知过程物理是一门关于物质、能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物理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建模和理解等步骤。

下面将更详细地阐述物理与物理的认知过程。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旨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通过物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物理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建模等方法来揭示问题,同时也需要人类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和规律。

物理的认知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观察、实验、建模和理解。

首先,观察是物理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到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

观察可以是肉眼观察,也可以是借助于仪器设备进行观测。

例如,通过望远镜观测天体运动,通过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等。

观察的结果会产生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就是进行后续实验和建模的基础。

其次,实验是进行物理研究的核心。

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可以验证和检验之前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实验需要进行控制变量、随机采样等科学方法,以尽可能地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产生的数据可以用来验证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并推导出定量的规律和关系。

例如,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的运动定律,通过实验验证波的干涉和衍射等。

然后,建模是物理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定量地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

建模可以是基于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也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理论和公式。

建立模型需要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并寻求简化,以得到可解的方程和表达式。

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现象,并用于预测和解决问题。

例如,质点运动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

最后,理解是物理认知过程的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建模,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尝试用数学语言和理论解释这些现象和规律。

理解是对数据和信息的整合和概括,是对物理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理的深入思考与把握。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态一、物质存在的状态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注意:⑴不同状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固态物质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⑵科学家发现除了常见的固、液、气三种状态外,还有第四态-等离子态(课本P4)二、物态变化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物质由一种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说明:⑴分子:组成物质的,而且具有这种物质物理特性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⑵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

⑶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课本P3)注意:⑴发生物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当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剧。

⑵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属于物态变化,要紧扣概念,明确三点:①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种类不变;②在变化过程中物质是否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③形状的改变与状态变化不是一回事。

第二节温度的测量一、温度(t)1.温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意: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可靠;相同温度的物质冷热程度相同。

2.①常用单位: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1.01×105Pa)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为1℃。

②国际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用字母K表示,它是以-273℃(-273.15℃)为零点的温标。

③关系:T=(t+273)K t=(T-273) ℃△T=△t注意:⑴物理量和单位符号的区分物理量单位摄氏温度t 摄氏度℃(常用单位)热力学温度T 开尔文K(国际单位)⑵在表示温度变化时,每1K的大小与每1℃的大小是相同的,但由于零点不同,而对同一个温度用两种不同的温标表示时,其数值不同。

二、温度计1.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备课教师:胡桂荣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并记住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同学们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温度计的使用。

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第一课时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按状态可分为物质,物质和物质。

2.三种物态的特点:①固态:既有一定的形状,也有一定的体积。

②液态:一定的形状,一定的体积。

③气态:一定的形状,一定的体积。

3.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想一想:冰不加热能变成水吗?水蒸气不遇冷能变成水吗?二、物态变化1.观察图1-1,思考:这些物质的状态有什么特征?2.观察图1-2,思考:物质的三种状态是由什么原因决定的?说明: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的间隙很小,每一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做微小的运动;当物质的温度升高后,分子间的间隙变大,分子的运动范围扩大,此时物质就以液态存在;当物质的温度升的更高后,分子间的间隙变得更大,分子的运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此时物质就以气态存在。

综上所述:物质究竟以何种状态存在,取决于物质的。

课堂检测1.填空题: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状态是、和.平时我们见到的铁是态,酒精是态,氧是态.2.选择题:①下列物质具有一定形状的是()A.矿泉水 B.氧气 C.木头 D.石油②下列物质具有一定体积的是()A.冰块 B.水银 C.二氧化碳气体第二课时温度及其测量课前导学:(一)课前预习1.什么是温度?说出生活环境中熟悉的温度值。

2.知道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3.认识温度计,说出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4.了解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不同。

(二)预习达标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物体温度要用_________,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

第五章 物态变化

第五章  物态变化

四、本节知识梳理
第二节
一、认识晶体
熔化和凝固
归纳总结: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①晶体:萘、冰、石英、水晶、海波、食盐、
各种金属及矿石。 ②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依据是: 晶体有规则的天然几何形状,而 非晶体没有。
二、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答: (1)AB段是固态; BC段是固液共存; CD段是液态; DE段是气液共存。
(2)BC与DE段温度不变。
(3)熔点是0℃,沸点是100℃。
四、本节知识梳理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熔化 晶体熔化
条件: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规律: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不断吸热,不断熔化, 不断升温,没有熔点。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凝固 晶体凝固
分析: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海波熔化图象
结论:
松香熔化图象
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
B、继续加热(吸收热量)。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三、液体的凝固
1、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3、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 熔点不同。
汽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液化 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第四节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一、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二、物态变化改变着世界
1、材料的发现和利用历史——从青铜器到太空晶体。
2、物态变化规律的利用——从蒸汽机到热管。
3、利用物态变化创造现代生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规律: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八年级上册物态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态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态知识点总结物态是物质的状态,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中,物态是必须掌握的一个重点,下面对八年级上册物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物态的概念和变化物质的物态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体态。

物质的状态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力等条件来实现。

在不同的条件下,物质还会发生相变,包括融化、凝固、汽化、凝华和升华。

因此,在掌握物态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物质的相变规律和相变图表。

2. 固态的性质和特点固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在固态下物质具有形状不变、体积不变、分子振动相对较小等特点。

固态物质的密度较大,分子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小。

固体的物理性质包括硬度、弹性、脆性等。

在实际生活中,固体还具有许多应用价值,比如建筑、制造工程等。

3. 液态的性质和特点液态是物质的缓慢流动状态,在液态下物质具有体积不变、形状可变、分子振动稍大等特点。

液态物质的密度相对于固态而言较小。

液体的物理性质包括表面张力、粘滞度等。

液体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化妆品、洗涤剂等。

4. 气态的性质和特点气态是物质的高速运动状态,在气态下物质具有形状不定、体积可变、分子振动大等特点。

气态物质的密度相对于液态而言更小。

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压强、密度等。

气体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如空气、氧气等都是气体形态。

5. 等离子体的性质和特点等离子体是一种物态,是由高温、高压等作用引起的,表现出高度激发的、带电的离子态,使得电子与离子分离开来,形成的带电气体。

等离子体具有较高的能量,可以进行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

6. 相变规律相变规律是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物态的变化规律。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相变规律和相变图表,通过了解和掌握相变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点,进一步应用到实践中。

最后,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物态知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观察,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物态的认知和理解。

小小物质学家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

小小物质学家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

小小物质学家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是构成我们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着。

作为小小物质学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认识和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本文将以观察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的变化为例,探讨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和原理。

一、固态的状态变化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我们身边的大部分物质都是固态的。

观察物质的固态状态变化,可以从熟悉的冰的融化开始。

1. 冰的融化我们可以将一块坚冰放在室温下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冰逐渐融化为水。

这是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冰的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冰的排列结构逐渐解体,形成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固态物质的溶解另一个固态的状态变化是物质的溶解。

我们可以在一杯水中加入溶解性物质,如食盐或糖,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溶解性物质在水中逐渐分离为细小的颗粒,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并扩散。

二、液态的状态变化液态是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状态,它具有流动性和较大的分子间间距。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的沸腾和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蒸发来了解液态的状态变化。

1. 水的沸腾加热一锅水,我们可以观察到水中的气泡不断冒出并破裂。

这是因为热量使水中部分水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了周围水分子的吸引力并脱离液体转化为气体。

2. 液体的蒸发将一杯水放置在室温下,我们可以观察到水逐渐减少,这是因为部分水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从液体中分离出来转化为气体。

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和速率决定了蒸发速度。

三、气态的状态变化气态是物质的一种流动性状态,分子间间距较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较弱。

观察气态物质的状态变化,我们可以从气体的压缩和凝结两方面说明。

1. 气体的压缩将一只气球充满气体,我们可以观察到气球的体积明显减小。

这是因为外界施加的压力使气体分子的运动变得更加剧烈,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从而导致气体体积的减小。

2. 气体的凝结将一瓶汽水放置在冰箱中,我们会观察到瓶内的水汽逐渐凝结成水滴。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一、单选题1.世界上第一个证实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科学家是()A.牛顿B.欧姆C.奥斯特D.阿基米德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3.下列四个现象中,形成原因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平静水面下树木的倒影B.雨后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C.放在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弯折D.游泳池的底部看起来比实际深度浅4.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水蒸气在松枝上形成冰晶B.温暖的阳光里,冰化成潺潺的流水C.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出现小水珠D.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表服也会干5.如图所示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不断冒出“白气”是沸腾现象B.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由大变小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D.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6.关于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装置是用于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B.导线ab运动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C.导线ab竖直向上运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一定偏转D.导线ab水平向左运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一定偏转7.如图所示,欢欢同学把一只苹果丢入水中,发现苹果下沉一段距离后,又向上运动,最终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下沉的过程中,苹果的运动状态不改变B.在下沉的过程中,苹果受到水的浮力减小C.在水面漂浮时,苹果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D.苹果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8.“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劳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

某学校劳动教育课堂上,以下劳动场景中,利用了费力杠杆的是()A.利用撬棒撬大石块B.用手拿石块C.用钢丝钳剪铁丝D.用羊角锤拔钉子9.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瑞雪飘飘B.花香袭人C.柳絮飞舞D.稻浪起伏10.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表示数变小B.电压表示数变大C.小灯泡变亮D.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大二、多选题11.2023年5月8日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蒙特利尔站的女子单人十米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夺得冠军。

物态及其变化

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人体看见事物到行动的过程

人体看见事物到行动的过程

人体看见事物到行动的过程在进化过程中,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多种接收信息的能力,如,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触摸。

如果此刻你停下手中的事务,静静地感受,你会发现眼前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妖艳欲滴的花朵、翠绿的嫩叶,伴随着鸟儿的欢快歌唱,你闻到了泥土的芳香,微风拂过带来阵阵凉意,你不禁一阵感慨:又是美好的一天!好了,可以从美好画面中醒过来了。

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刺激中,每时每刻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那么我们人体是如何记住这些我们看到、听到等感知到的事物呢?即我们的感觉是如何转化为记忆的?这个问题有点大,这里我只能简要地发表我的拙见。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两个阶段来分析:一、人是怎样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信息的?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当然各种动物都有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使它们能够觉察认知和估计周围世界中与它们生命攸关的那些变化。

1.首先要明白我们能感受到的外部刺激是一些物理能量或化学物质,不同物种能觉察客观世界的不同方面。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动物所觉察到的刺激都是一些物理能量或化学物质,都是可以用物理或化学的度量来确定和描述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一切形式的能量都能够为现存的任何动物的感觉系统所觉察。

2.并非所有的刺激我们都能感觉到,只有适宜的刺激才能被觉察到。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大家所熟知的名词,即所谓“适宜刺激”,它指的是对某一感觉系统而言可以被察觉的那种形式的能。

每种类型的感觉系统都有适当的刺激。

如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波,而人类视觉的适宜刺激是380-780nm的可见光。

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约为16-20000Hz的声波。

3.那么我们人类的感觉系统是如何区别不同形式的能量?不同的感觉信息通过不同的神经传导束来传送信息的。

就像公司的分工一样,会计专门做财务的事,程序猿专门写代码,客服专门接待等。

不同类型的能力,如,光和声,需要不同的感受器将其转换为神经活动,正如摄影是需要照相机而不是摄像机一样。

物态的变化:固体、液体、气体

物态的变化:固体、液体、气体

物态的变化:固体、液体、气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物质在不同环境下发生物态的变化。

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这些变化是由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差异所引起的。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变和特点。

固体固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其分子或原子排列非常紧密,几乎没有间隙。

在固体中,分子的运动是受限的,呈现较小的振动幅度。

这种结构使得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保持相对稳定。

常见的固体包括冰、岩石、木头等。

液体当固体受热或其它外部因素作用时,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减弱,分子开始具有更大的运动能力。

这时,固体会逐渐转变成液体。

液体的分子排列比固体更为松散,可以相互流动,但仍保持一定的接近度。

液体的形状取决于容器的形状,但体积保持不变。

水、酒精、油脂都是我们熟知的液体状态的物质。

气体继续给予液体能量,分子的运动进一步加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几乎消失,于是液体变成气体。

气体的分子排列高度离散,具有较大的间隙,并且能够自由运动。

气体不固定形状,也不固定容积,会充满容器的整个空间。

空气就是由气体状态的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物态转变的影响因素物质的物态变化受温度和压力的干扰。

温度上升会加快分子的运动,促使物质由固态向液态、气态转变。

一些物质在特定的温度下可存在于不同的物态之间,这就是所谓的相变。

压力的改变也会对物态产生影响,比如高压下气体可以被压缩成液体。

通过深入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状态的特点和转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表现之间的密切联系。

理解物态的变化不仅有助于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物质状态的变化是自然界中一项永恒不变的法则,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这种连续而又渐进的变化过程充满着魅力与奥秘。

观点:物态的转变是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其受温度和压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之间的连续转变过程。

对此现象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物质世界的奥秘。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是指世界上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当我们观察世界时,无论是微观的分子、原子,还是宏观的天体、自然界,都可以看到变化的痕迹。

首先,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原子和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组合和分解,形成丰富多样的物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自然界中的风、雨、云、雾、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在不断变化。

无论是生命体还是非生命体,它们都经历着生长、繁衍、衰老和死亡的过程,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形态。

其次,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变化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成了昼夜更替和四季交替的变化,这是由太阳引力和地球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必然规律;而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则属于偶发事件,无法预测和避免。

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也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例如,水的循环过程中,水蒸气从地表升华成为云,云聚集并凝结成雨水,雨水通过河流回到海洋,再次蒸发形成水蒸气,循环往复;生物界的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相互制约和影响;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等现象也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此外,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变化。

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变迁,这是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的结果;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社会价值观的更新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普遍规律。

了解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同时,也要认识到变化是永恒的,人类应该适应变化,迎接变化,从变化中寻找机遇和发展的动力。

物态简述

物态简述

物态一、引言物态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按传统的、经典的观点,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当组成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由于相互作用力的约束,只能围绕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时,表现为固态,固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当分子或原子运动得比较剧烈,使其没有固定的平衡位置,可以作长程的漂移,但还不致分散远离时,表现为液态,液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一定的体积,但不能保持其形状,液体的形状由容纳它的容器来决定;如果不但分子或原子的平衡位置没有了,而且能在空间作自由运动,能够互相分散远离,就表现为气态。

二、凝聚态的提出实际上,固态和液态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界线。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却没有确定的熔点,而是有一个从固态软化为液态的温度范围(称为软化温度)。

当非晶体处在它的软化温度范围内时,无法说出物质是处于固态还是液态。

此外,胶体也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电流变液在通常条件下是一种悬浮液,它在电场的作用下可发生液体—固体的转变。

当外加电场强度大大低于某个临界值时,电流变液呈液态;当电场强度大大高于这个临界值时,它就变成固态;在电场强度的临界值附近,这种悬浮液的粘滞性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变大,这时很难说它是呈液态还是呈固态。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态固体,晶体和非晶体的特性不同的基本原因是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空间排列的有序和无序。

常见物质的固、液、气三态的转变,就是构成它的原子、分子空间排列的有序—无序的变化。

在气态,分子的空间位置是完全无规的,分子可以在空间自由运动,这是一种高度无序的状态。

晶体结构是长程有序的,也就是说,构成晶体的原子在整个空间(或者至少在一个长距离的宏观范围内)的排列是有规则的、周期性的,整个晶体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单位——元胞的周期性重复。

非晶体是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也就是说,在非晶体中一个宏观的范围内,原子的空间排列是不规则的,但是在每个局部,在几个或十几个原子间距的范围内,却常常仍有一定程度的规则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从青铜器到太空晶体
单晶硅
(四)从蒸汽机车到热管
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 水——蒸汽——推动活塞运动
热管的工作原理: 热端:工作物质吸热(汽化) 冷端:工作物质放热(液化)
(五)物态变化创造现代文明:
三、来自极地的报告:
这儿是北极吗?
谢谢!
下面再来看看液晶,液晶电视拥有16.7百万的色彩,画面层次 分明,颜色绚丽真实,分辨率大,清晰度高,液晶面板没有幅 射,只有来自驱动电路的少量电磁波,只要将外壳严格密封即 可排除电磁波外泄。所以液晶面板有称为冷显示器或环保显示 器。液晶电视不存在屏幕闪烁现象,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 液晶电视的使用寿命一般为6-7万个小时,比等离子电视的寿 命长20%左右。 液晶电视的高亮度,绚丽画面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是其 优点同样也是其缺点的根源,液晶电视的画面之所以亮丽,是 因为面板后面的灯管亮度调节的高,但是灯管由于长期使用会 老化,所以液晶电视的图像会有越来越暗淡的趋势,当灯管亮 度不够的时候,画面的绚丽色彩就再也不见了。 还有坏点问题是困扰液晶电视机的一个最大问题,液晶显 示面板上的坏点是无法维修的,只能更换液晶显示面板,而液 晶显示面板几乎占据了整台液晶电视机约70%的成本。如果在 使用过程中损坏,更换会是一笔极大的投入。当然某些厂家提 供了零坏点产品质量承诺,但是有瑕疵的产品无论是回收还是 报废,都会产生一些无法回避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还是会 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三)科学发展带来的新物态
1、等离子体态(加热、霓虹灯放电、
原子核聚变、紫外线和X射线照射) 在自然界里,炽热烁烁的火焰、光辉 夺目的闪电、以及绚烂壮丽的极光等 都是等离子体作用的结果
2、超固态(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二、物态变化改变世界
(一)、等离子体
工业:切割、焊接、喷涂、新材料 军事:隐形飞机 新型光源和显示器
第四节:物态变化与 我们的世界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 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 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 • 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 生的一些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 尝试对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 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物态变化在改变物质世界和促进人类 文明中的巨大作用。 •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液晶——软物质
• 液晶显示器的原理:用极其微小的电流, 就能控制和改变其分子排列。
友 情 推 介
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存在 视角问题,在各个角度都能清晰观看,其实等离子电视还有很 多其他的优势,高清晰度最佳数码显示,优良的数据和视频能 力,在室外及普通居室光线下均可视,没有光学、图象失真, 可以简单的说,等离子电视呈现出来的图像,比较暗,并不像 液晶那样绚丽,但是更接近真实。 但是,等离子电视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其显示面板使用 寿命相对于液晶电视来说比较低,而且耗电量高,相比液晶和 传统CRT电视机,等离子的耗电量是很惊人的。一般40英寸的 等离子电视机的耗电量都在300W以上,高耗电量势必造成机 体发热速度快,等离子电视机的巨大散热量,对该产品的整体 制造工艺也是一个考验。
一、人类认识物态的过程
(一)从物质的宏观特征
1、固态:一切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又不易形 变物态。



2、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但形 随容器而变,且易于流动的状态。



3、气态:物质的形状 和体积均随容器而变, 容器敞开时,物质粒 子就逃之夭夭。
(二)物质的微观结构
1、结晶态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的宏观物质凝聚
体系,这种状态的物质体系一般为晶体。
2、玻璃态玻璃态不是物质的一个状态,它是固
态物质的结构。也可以看成是保持液体结构的固体状态。
3、液晶态液晶态——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
形态,是一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现既不同于固态、液态, 又不同于气态的特殊物质态,它既具有各向异性的晶体所 特有的双折射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