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冲刺课件与习题集训(部编版)

1.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比较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争霸
兼并(统一全国)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次数频繁
城濮之战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强者通过会盟确立霸主地位
秦国强大,兼并六国
都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都有利于社会走向统一
衡量一场变法是否成
性质 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夏朝建立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国人暴动
一、青铜器
1.发展历程 (1)出现:我国在 黄河 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一4000年的铜器。 (2)发展: 商朝 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 食器 等发展到 礼器 ,
成为王公贵族象征 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 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 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作为接班人最主要标准
民主推举上去的领导人一般都很 贤能,能大大有利于社会进步
世袭制 奴隶社会
世袭
导致后世君主贤愚不一,特别是 以 血缘 的远近、伦理亲疏的顺 昏君、暴君的出现都会极大地破
序作为继承的标准
坏社会生产秩序,甚至导致亡国
灭族、改朝换代
1.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哲学思想,万物有其自然法则,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儒家 孔道子法(孔自丘然) ,相生【相总成核结一心】思老想子,《“教道仁育德”思;经想治》,国“思有想教,无“类以德治国”;
墨家 仁墨者子情怀,万世师主表张—“孔兼子爱”《“论非语攻》”,提出贤人治国,提倡节俭
战国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C. 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D. 国君与平民平等生活
2.据史书上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欢迎商军“若大旱
之望云霓”。这说明 ( A )
A.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民心 B.商朝的制度比夏朝民主 C.夏朝的奴隶制比商朝残酷 D.商军联合了周边各部落发兵
3.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 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 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诗经》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A.疆域极为辽阔
B.社会等级森严
C.实行分封制度
D.诸侯势力强大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5. 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 ‘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 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单元概览
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建构知识体系,自行完成知识框架: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社会变化
夏商 周时 期早 期国 家与 社会 变革
夏商周更替
夏与王位世袭制 商建国家机构 西周与分封制
青铜器与 甲骨文
青铜器工艺高超 甲骨文及造字特点
百家争鸣
老子
孔子
百家பைடு நூலகம்鸣
映了西周时期( D )
A.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B.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C. 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6.西周时期,政府设有专门的官职“媒氏”,督促男女婚嫁,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清单(部编版2024)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座遗址:二里头遗址 一次迁都:盘庚迁殷 两种制度:世袭制、分封制 三个朝代:夏、商、周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必背考点1 夏、商、周的更替★必背考点2西周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的对象)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起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分封制”。
朝代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亡国君 国家性质 \形势重点夏 禹 公元前2070年 阳城 桀 奴隶制国家开创世袭制 商汤公元前1600年亳 纣 牧野之战 西周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镐京 周幽王 分封制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争霸 春秋五霸 战国 公元前475年\\兼并 战国七雄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作用加强了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实质确立了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弊端诸侯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当各诸侯国的国力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为春秋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总结归纳1、禅让制建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剩余,私有制和国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世袭制随之出现。
因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盘庚迁到新邑后,并没有将其叫作殷,甲骨文中称之为大邑商,商朝也不称为殷朝。
周灭商后,用商王田猎区殷原这个“殷”地名称呼商人。
于是,商朝也就称为“殷”或“殷商”。
3、分封制的影响(1)积极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有利于西周政治文化的稳定和延续;通过分封制,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提纲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分封制)【聚焦新课标核心素养】★★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考点一、东周的分期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史书《春秋》而得名)和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时期。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考点二、王室衰微1.表现:①诸侯不再分封,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标志着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②周王室仅管辖洛邑一带。
③诸侯不听从周王命,各自为政。
④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2.影响:①对大的诸侯国: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②对周王室: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考点三、诸侯争霸1.原因:①周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
2.口号:尊王攘夷3.春秋霸主:齐桓公((春秋首霸、管仲改革)、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4.影响:①国家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促进民族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积极)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消极)考点四、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漆器业以及煮盐业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点一、战国七雄(军事)1.七国形成:①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②三家分晋:赵、魏、韩③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战国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3.战争特点:规模大、参兵多、区域广、时间长4.战争目的:兼并小国5.战争方式:各自为政、发展疆域、互相战争考点二、商鞅变法(政治)★★★1.背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2、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期中复习提纲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时间距今约170万距今约160 万年距今约100 万年地点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湖北郧阳工具打制石器打制石器打制石器北京人山顶洞人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距今约3万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工具打制石器打制石器、但能磨光和钻孔用火使用天然火可能知道人工取火生活保留着猿特征、群居生活缝制衣服、爱美意识群、居生活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2.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3.火使用意义:烧烤食物、取暖、照明、驱兽,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的里程碑。
4.化石(考古发现)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第 2 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原始农业出现标志:农作物出现、家畜饲养、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制作陶器。
2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3.地位: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4.大汶口文化: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河姆渡人半坡居民(仰韶文化的代表)时间距今约7000年前距今约6000年前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房屋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半地穴式房屋(防寒保暖)农作物水稻粟、黍畜牧业猪、狗猪、狗农业工具磨制石器、骨耜磨制石器原始手工业木结构水井、陶器、玉器、骨哨陶埙、骨针、陶制和纺轮、彩陶第 3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距今约5000年)1.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2代表:(1)良渚古城(浙江余杭):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都城(山西襄汾):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3)意义: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复习知识点)

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朝起止时间: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禹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巩固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构,制定“夏历”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灭亡:夏桀实行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为汤所灭二、商汤灭夏商朝起止时间: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商朝日益强盛灭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三、西周的分封制起止时间: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建立者、都城:周武王镐京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灭亡: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周幽王是为犬戎所灭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成就: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商周时期: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g uǐ)成分:铜、锡、铅制作工艺高超,方法:泥范畴造法(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二、甲骨文记事定义: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内容:记载内容十分丰富地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手工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业等都有所发展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开设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广泛流通二、王室的衰微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瓦解表现: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不在听从王命,各自为政,诸侯不在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必背)

(2)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
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方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4)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三、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猎为生。(3)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4)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
爱美。 (5)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 始 人 距今时
发现地点
类
间
生产活动
生 产 工 生活活动 具
距今约 长 江 浙 江 农 业 : 种 植 水 磨制石 主食大米,住着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 表 距今时 体 质 形 工 具 制 用火 生 产 活 观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组
文化 间
态
造
动
织
北 京 距 今 保 留 猿 打 制 粗 使 用 采集
原始人
人
约 70 的 某 些 糙 的 石 天 然 狩猎
群
万年至 特征
器
火
20 万
年
山 顶 距今约 模 样 与 掌 握 磨 人 工 采集
懂 得 爱 氏族
七千年 流域 省 余 稻;
器、骨 干栏式房屋,过
河姆渡
姚市 畜牧业:饲养家 器(耒 着定居生活;已
原始居
畜;
耜耕
经挖掘水井
民
手工业:制造陶 地)、木
器,制造简单的 器
玉器和原始乐器
距今约
陕西 农业:种植粟和 普 遍 使 主食粟(小米),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夏商周的兴亡(1)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监狱等)标志着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从此,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传子,家天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商朝又殷朝或者殷商(1)盘庚迁殷:因为水患和动乱(2)商朝的政治: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4、西周:(1)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于牧野,商纣王的军队全都倒戈起义参与作战,为周武王打开了道路,周武王大败商军,使商军数十万大军倾刻瓦解,周军乘胜追击。
使商朝迅速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②内容:分封的方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分封制的实质:是西周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④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东周: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春秋争霸的原因:周天子王权衰落,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2)春秋争霸影响:给社会带来灾难,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4)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原因:①自然(经济)条件——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②政治条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③外交手段——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北到南;(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三、夏商周的青铜文明(青铜时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
2021届中考历史单元复习提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知识点梳理】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夏朝,标志着国家的产生,最后一个王是桀。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殷,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攻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分封制:1、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控制全国。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3、诸侯的义务:服从纣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
4、作用: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5、分封制的演变历程:西周时诸侯国众多,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秦国统一,废除分封制。
第七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前476年(时间),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原因),几个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目的),乘机争霸,出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2、齐桓公称霸: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富强起来(称霸的条件)。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援助受游牧民族攻击的中原小国,与中原诸国联军伐楚抑制其北上(过程)。
公元前651年,葵丘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其霸主地位。
3、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前221年(时间)。
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它们与原有的楚、燕、秦并称“战国七雄”几个大国之间经常展开激战。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效率提高,个体生产代替了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个体小农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历史】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背诵提纲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统编

2024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问答式复习提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课程标准:知道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所处于社会阶段?①夏朝;禹;约公元前2070 年都城:阳城②奴隶社会2.夏朝制度有怎样的变革?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3.夏朝建立了那些国家机构?中心区域在哪里?国家机构: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中心区域:中心区域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4.反映夏王朝文明进程的是什么遗址?该遗址反映了什么?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5.夏朝的末代君主是谁?夏桀知识点二、商朝的统治(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商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时间?商朝强盛的原因有哪些?商朝多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直到什么事件后才相对稳定下来?①汤;公元前1600 年②任用贤才,发展农、工、商业③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
商王盘庚迁都——殷(甲骨文发现于殷墟)2.商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控制。
3.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谁?商纣王知识点三、西周的兴衰(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西周建立时间,建立者?定都?(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谁统治时期?西周最后一个国王是谁?西周何时被哪一民族所灭?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牧野之战;②周厉王;③周幽王(烽火戏诸侯);④公元前771 年犬戎。
2.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什么?实行的目的?分封的依据、对象?内容?实质?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有何弊端?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依据: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3)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4)内容:①周王授予诸侯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分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专题复习提纲

七上历史冲刺版提纲:时空顺序:时代主题: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发展特征:(1)两种制度:奴隶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两个民族大交融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4)四条基本线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与走向成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022年课标要求1.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5.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线索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线索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发展历程2.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3.改革变法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线索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生产工具逐渐便利化、精细化、专业化;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提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单元复习新人教版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事实,说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掌握世袭制、公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3.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的衰落和主要霸主,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4.掌握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状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音乐的成就,掌握商朝甲骨文和诗人屈原有关知识。
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要求学生了解复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复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知识梳理注重构建框架,落实重难点。
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重要联系。
方法指导二:根据已构建的单元知识框架进行每课时的知识梳理,重在突出本课重点知识;导学案中的错题是指前面每课时中“检测反馈”中学生错误率较多的问题。
(这些错题由每组组长收集、汇总)错题讲解注重讲易错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归纳同类题的解题技巧;要分析总结做错题目的原因,吸取教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可对前面已学过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布置本节课复习任务。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构建单元知识框架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间、人物、都城、结果青铜器与甲骨文——青铜器——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时间、作用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战国七雄——著名战役都江堰——事件、人物、作用商鞅变法——背景、时间、人物、内容、影响百家争鸣局面——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君王称霸、士人游学——百家争鸣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部编历史复习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法家 韩非子 兵家 孙子
时间
主要思想
春秋 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施行德政;有教无类
战国 “性善论”;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战国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战国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尚同”
春秋 顺应自然;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无为而治”
战国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真题演练
青 铜 器 与 甲 骨 文
工艺 表现
夏 商 周 的 更 替
动荡的春秋时期
表现
政治上:王室衰微 各国变法改革 经济上:井田制衰落 生产力提高 军事上: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不断
战 国 时 期 的 社 会 变 化 思想上:形成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士
消极:诸侯势力壮大,威胁周王室地位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真题演练
西周分封示意图
西周分封诸侯形势图
单元导读
阶段特征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真题演练
概念
发展历程 代表作品 铸造方法 用途功能
主要特点
知识点五:青铜器
青铜器主要指的是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铜、锡经炼制、锻造后 所形成的的各种器物。
思维导图
真题演练
时间
都城 中心地区
建立者 亡国者
继承制度 都城遗址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今河南登封) 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禹 桀 世袭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提纲小结素材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提纲小结素材新人教版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P20-P25)一、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1世纪),建立者: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奴隶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结束。
2、启继位,标志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灭亡:最后一个国王暴君—桀(P21图、可恨太阳,把人当坐骑)二、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1、建立者:汤,因政治动乱和水患,盘庚迁殷(在今河南安阳,此后商朝稳定,成为当时世界大国),历史上又称为殷朝。
2、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暴君—纣(暴政:施用炮烙之刑等)三、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1、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西周,都城在镐京。
2、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P23地图、P24等级示意图),等级制、奴隶制、世袭制。
目的: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主要诸侯国:鲁,齐,燕,晋,宋。
作用:开发了国家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暴君周厉王:道路以目国人暴动:(国人是指平民),4、灭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千金一笑),前771年四、兴亡教训:要勤政爱民;重视人才,发展生产;成由勤俭败由奢等三、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
代表作:司母戊鼎(世界现存的最大青铜器)(书P19、P26图片)四羊方尊(精品)。
(书P19、P26图片)四、与商周同期,成都平原出现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P27图)、青铜神树(结构精妙,造型奇异,风格独特;纹饰上具有丰富的线条,优美的图案,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使人得到艺术享受)五、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提纲(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提纲第5课1.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在他死后,则由他的儿子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从此代替了。
2.商部落的首领,领兵打败了,建立了商朝,建都。
后来,商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史称。
3.周部落首领率兵在牧野打败了,建立。
4.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攻破镐京,杀死。
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
第6课1、西周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
2、问答:a.分封的诸侯对周王有什么义务? b.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3、西周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贵族(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4、统治手段:用军队、刑法和礼仪教化双重手段统治人民。
第7课1.公元前770---前476,是我国历史上的时期,公元前475---前221,是我国历史上的时期。
2.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
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他任用为相,提出口号,并在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4.晋楚之争中,在泌之战打败晋国,跃升为霸主的是。
5.由晋分裂成、、,加上原有的、、、,并称为。
6.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攻破,称为。
7、问答: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第8课1.春秋时期,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2.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使代替集体耕作,促进了新兴阶级的产生。
3.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
4、问答:a.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b.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作用?第9课1.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发展而来的。
3.殷墟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第10课1.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他还创立了学派,他的言论主要收集在一书,他的思想主要是和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 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扩大了统治范围。
(5)弊端: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
石器时代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青铜器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3)代表:○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2四羊方尊(造型精美);○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4.意义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春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2)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王室衰微;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3.影响(结果):
(1)消极: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和痛苦;(2)积极:破坏了僵化落后的西周体制。
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步形成局部地区的统一。
促进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②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的鼎力支持;③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3、影响:(1)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
(2)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8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相关著作、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
时期姓名称谓著作主要思想借鉴或启示
春秋时期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
经》
○1顺应自然;○2事物都有其
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
互转化;○3主张无为而治。
辩证地看待问
题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
家;儒家学派创的
创始人
《论语》
《春秋》
政治思想:○1核心思想是
“仁”○2主张以德治国;○3主
张实行德政。
教育思想:○1教育:创办私
学,主张“有教无类”。
○2教
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
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
以人为本;构建
和谐社会;尊重
教育教学规律、
采取科学的学
习方法。
战国时期
战
国
时
期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构建和谐社会;
反对侵略战争;
勤俭治国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
表人物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
战争。
构建和谐社会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
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
代表人物《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
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
立的人格。
积极地面对和
看待问题
韩非
法家集大成者
《韩非
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
制统治。
积极改革,勇于
创新
孙武
军事家,兵家鼻祖《孙子
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