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筹议海防折》分析李鸿章早期的近代化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筹议海防折》分析李鸿章早期的近代化思想摘要:鸦片战后,中国面临亡国无日的危机。面对这种局面,清朝政府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的展开是在李鸿章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李鸿章在这一时期的近代化思想,对当时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重要的影响。对李鸿章早期近代化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整个近代化进程的了解,也有助于全面的认识李鸿章其人。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化

19世纪70年代的世界,欧洲列强大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开始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迈进。而工业革命的展开也是西方各国加紧了其向外扩张的趋向,特别是刚完成统一的德国、日本。俄国这一时期,加紧对中国西北新疆的侵略。在东南海疆,日本则开始对琉球和台湾侵略。正如薛福成指出的“外警之迭起环生者,几于无岁无之”。[1]对于这种形势,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察到东边的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奕䜣说:“日本兵扰台湾,正恃铁甲船为自雄之具。彼时各疆臣因防务未集,骤难用兵,均以彼有此船,中国无此船为可虑之尤。自台事就绪,而揣度日本情势未能一日忘我,不能不预为之备,于是有海防之议。”[2] 在最高统治着内部,当时支持学习西方的奕䜣、文祥、李鸿章等,开始实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自强运动。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顽固势力似乎是不容许这种他们认为的这种可能威胁到他们权力

的自强运动顺利进行。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的奕䜣即受到了

凭借自强运动揽权的怀疑,统治阶级内部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派系斗争严重也是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正如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所指出的“然而君无卓识,臣多颟顸,虽内有执政之宰辅,外有镇摄之疆吏,仍不能压服顽固守旧派之势力……”[3]

总之,这一时期,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是仍然固守故去的观念的。人们仍然被传统的一些观念束缚,对外部的国际形势不能有清晰的认识。而在统治阶级内部,李鸿章算是有世界眼光的少数之一。

一、从《筹议海防折》来分析李鸿章近代化思想

1、《筹议海防折》中李鸿章对世界大势的认识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纷至沓来,对古老的中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能认识到中国面临这种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统治者,亦是凤毛麟角。而位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同外国列强交涉中逐渐对当时的世界大势有超出常人的认识。李在奏折中指出:“臣查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沿海各口门户洞开,以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无事则同居异心,猜嫌既属难免,有警则我虞尔诈,措置更不易周。值此时局,似觉防无可防矣……”[4]

我们的大清国,在筹建海军之前,没有海军有的只是水师。李鸿章在奏折中指出:“何以言之?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沿海,疆寄万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5]这时的李鸿章由1874年日本的侵台事件,认识到近代

的以来,不能再坚守以往备边只在西北的传统,认识到近代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东南海疆。

对当时的清王朝来说,面临着内忧外患,办海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李鸿章认识到办海防所面临的问题,他在奏折中指出:“所未易猝办者,人才之难得、经费之难筹、畛域之难化、故习之难除,循是不改,虽日事设防,犹画饼也。”[6]

2、李鸿章在奏折中提出的近代化的具体措施

(1)对于编练海军、装备武器的建议

李鸿章认识到,近代入侵的列强是不能内乱相比的。指出:“若外洋本为敌国,专以兵力强弱角胜,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炮台布置得法,敌船进口时,尚可拒守,但用旗绿营,弓箭刀矛、抬鸟枪、旧法,断不足以制洋人,并不足以灭土寇。”[6]

对于练兵的建议。李鸿章认识到,但是个世界上各国的军队是分为不同的军种,而对于各兵种的训练也不能“整齐划一”,应按照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军种。李指出:“惟陆军与水师用法各殊,练兵亦异。水师犹可上岸击贼,陆军未便强令操舟,似不宜两用,以致两误。”[7]并认识到,由于当时财力的限制,练兵不能达到预定的数量,只有实行精兵政策,指出:“然与其多而无用,不若少而求精,但就现有陆军,认真选汰,一律改为洋枪炮队……沿海防营,并换用后门连子枪……。”

要加强海防,李鸿章还认识到还要有坚固的船只。坚固的船只

哪里来呢?李鸿章提出了要向当时造船最先进的英国去购买。而对于沿海国防力量的布置,李也认识到要分清战略位置的主次。指出:“惟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8]

(2)对于筹饷、用人的建议

清朝后期,面对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赤字不断加剧。面对这样的形势,要向推动李鸿章所提出的近代化建议,筹饷是十分关键的。李鸿章对于筹饷的建议可以总结为开源节流。节流的举措主要是减少塞防的开支,增加海防的开支。解决财政危机,仅仅依靠节省还是不够的,开源才是根本之图。李提出要开办工矿增开利源,和外国侵略者争利。李鸿章指出:“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馀万,又铜铁铅锡售银数百万,於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9]

要想推进近代化,近代化的人才是不可缺的。为此,李鸿章指出:“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抑臣更有陈者,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10]而对于如何培养、选拔近代化的人才,李鸿章指出:“臣愚以为科目即不能骤变,时文即不能遽废,而小楷试帖,太蹈虚饰,甚非作养人才之道。似应於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现在京师既设同文馆,江省亦选幼童出洋

学习,似已阖西学门径……”[11]

三、结论

李鸿章的这篇奏折反映了他若干近代化思想,在当时来说可谓是开风气之先。但是李鸿章的这些建议还没有触动变革的根本问题,这是值得探讨的。正如梁启超指出的:“由此观之,则李鸿章固知今日为三千年来一大变局,固知狃于目前之不可以苟安;固尝有意于求后千百年安内制外之方,固知古方不可以医新症;固知非变法维新,则战守皆不足恃;固知畛域不化,故习不除,则事无一可成;甚乃知日后乏才,有甚于今日,以中国之大,而永无自强自立之时。……夫以李鸿章之忠纯也若彼,其明察也若此,而又久居要津,柄持大权,而其成就乃有今日者,何也?则以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殊不知泰西诸国所以能化畛域故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也。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殊不知泰西诸国所以能化畛域除故习布新宪致富强者,其机恒发自下而非发自上。”[12]在这里,梁启超可谓是既看到了李鸿章的先进之处,也指出了其由于时代的限制,思想存在的不足。从这篇奏章来看,李鸿章当时提出的近代化的举措无外乎路、矿、船、炮,也就是说它的认识不外乎军事、经济两个方面。而全面的近代化是全方位的,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李鸿章这一时期的近代化思想就没有囊括政治、教育、思想、制度上的近代化。所以梁启超说他“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可谓是正确的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