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近代化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而在这一运动的推动者中,李鸿章被誉为其中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决策能力,为洋务运动的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改革思想的先驱者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技术水平与西方世界相比相差悬殊。

然而,中国派遣的使臣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之处。

李鸿章作为中国使节的代表,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强大的实力和先进的科技。

他对中国的状况深感担忧,开始积极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和经验,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流中,深入研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吸取借鉴经验,为中国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二、创办船政学堂与北洋舰队的组建为了引进西方的船舶建造技术与海军实力,李鸿章创办了船政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一职。

船政学堂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舰船建造和航海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同时,李鸿章还带领着大批学生赴外国进行学习考察,以拓宽视野,引进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

借助他们的努力,北洋舰队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主力力量逐渐形成。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投资兴办实业与国家驱逐敌对势力除了在军事和航海领域取得成就外,李鸿章还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和中国商人合作,引入了西方的机器设备,修建了铁路、电报线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中国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在与抵制改革的勾结势力作斗争中,李鸿章表现出了强烈的决心与实践能力。

他通过与外国列强的谈判,成功驱逐了入侵中国的敌对势力,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这一表现也为他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倡导改革与汇集各方力量李鸿章在政治上非常机敏,善于处理各类复杂情况。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积极倡导对国家改革进行全面推进。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主管晚清国事数十年,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国侵略者的大买办,出卖国家主权的卖国贼;另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倾力于国家富强的实干家;各执一辞,大相径庭。

近年来,随着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的深入,对李鸿章的评价又有进一步的变化。

当代已逝著名史学大家陈旭麓先生曾经指出:“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头,或者说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这个第一步与李鸿章的关系就很大。

”(1)他还进一步指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2)将李鸿章提升到了与中国近代化紧密联系的高度。

纵观洋务时代之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及洋务活动,笔者欲从中进一步阐述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李鸿章的近代化活动中国近代化始于何时?历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从鸦片战争算起者;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更多的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谓的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

我认为后一种比较近乎事实。

讲到洋务运动不得不跟李鸿章联系起来。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全过程,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倡导组织洋务活动的官僚中,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只有李鸿章一人。

在所有的洋务官僚中,李鸿章兴办的洋务事业最多,涉及的范围最广,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因而被看作是洋务派的旗帜,洋务运动的旗手。

李鸿章虽然也是从科举之道上走出来的封建士大夫,然而其识见,用梁启超的话说,在同朝大官中“无人可以望李之肩背”(3)。

他对中外局势的变化,对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他放眼世界,清楚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可强分界画。

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评析

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评析

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评析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他们在思想方面有相同点,也有相当大的差异。

曾国藩与李鸿章在洋务指导思想上都络守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

曾国藩主张维护封建纲常、封建体制的基础与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的目的。

虽然曾国藩未曾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他的洋务思想主旨即为“中体西用”。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并非如顽固派那样全盘地否定和抛弃西学,他在维护封建皇权、坚持中学为体的原则下还有承认西学、积极兴治西学的一面。

张之洞的思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独立性,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观点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肯定地说是比较先进的,成为他从事洋务活动、致力振兴实业的指导思想。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同治、光绪年间(19世纪60~90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中,洋务派把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解释为“体”与“用”的关系、“道”与“器”的关系、“本”与“末”的关系、“主”与“辅”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两者的相对价值,即中学具有精神价值,西学具有物质价值;同时提出了两者的不同功能,即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在这里,中学和西学的地位虽略有高低之分,如强调中学是“本”“体”,而西学只是“末”“用”,但同时又强调这两者是互相补充、不可偏废的。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毁之者认为,他是“投降派”的典型代表。

誉之者则认为,他有开放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对于李鸿章不能一骂了之。

1901年,李鸿章在屈辱中辞世。

这位晚清显赫一时的人物,身前和身后都遭到指责。

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是毁誉不一。

毁之者往往总是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如甲午海战的失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等。

由于对这些事件负有直接责任,他不可避免地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进而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誉之者认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一位“爱国者”,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是“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认为,对于李鸿章既不能简单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所作所为。

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

他虽然已去世一百余年,但仍是百年沉浮,盖棺不能论定。

如何看待李鸿章在主持洋务运动中的“卖国”呢?随着近年来海内外研究的进展,学术界对他在洋务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基本予以肯定;而对于外交活动、尤其是代表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其中疑点最大的,是他在签订《中俄密约》和中东铁路交涉时,是否收受过俄方的贿赂问题。

前不久,长期研究张荫桓的学者马忠文先生,经过旁搜博证,写出《旅大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受贿”的疑点》,予以廓清,认为李张二人不可能接受贿赂。

此事尚待进一步求证。

再比如马关签约,“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李鸿章从此背上卖国的骂名。

可是目前的研究显示,李鸿章在谈判中无论大事小事,都用电报向国内最高当局请示,所谓“商让土地”即割地之权,也是早经授予的;至于赔款数额,根据甲午战争史权威戚其章先生研究,由于我方密电码早在战前就被日方破译,因而二万万两赔款的底线早被日方掌握,李鸿章无论如何在谈判桌上辩争也无济于事,这只是科技不如人,落后必然挨打的铁证。

从《筹议海防折》分析李鸿章早期的近代化思想

从《筹议海防折》分析李鸿章早期的近代化思想

从《筹议海防折》分析李鸿章早期的近代化思想摘要:鸦片战后,中国面临亡国无日的危机。

面对这种局面,清朝政府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的展开是在李鸿章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李鸿章在这一时期的近代化思想,对当时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重要的影响。

对李鸿章早期近代化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整个近代化进程的了解,也有助于全面的认识李鸿章其人。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化19世纪70年代的世界,欧洲列强大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开始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迈进。

而工业革命的展开也是西方各国加紧了其向外扩张的趋向,特别是刚完成统一的德国、日本。

俄国这一时期,加紧对中国西北新疆的侵略。

在东南海疆,日本则开始对琉球和台湾侵略。

正如薛福成指出的“外警之迭起环生者,几于无岁无之”。

[1]对于这种形势,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察到东边的日本对中国的威胁。

奕䜣说:“日本兵扰台湾,正恃铁甲船为自雄之具。

彼时各疆臣因防务未集,骤难用兵,均以彼有此船,中国无此船为可虑之尤。

自台事就绪,而揣度日本情势未能一日忘我,不能不预为之备,于是有海防之议。

”[2] 在最高统治着内部,当时支持学习西方的奕䜣、文祥、李鸿章等,开始实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自强运动。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顽固势力似乎是不容许这种他们认为的这种可能威胁到他们权力的自强运动顺利进行。

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的奕䜣即受到了凭借自强运动揽权的怀疑,统治阶级内部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派系斗争严重也是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正如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所指出的“然而君无卓识,臣多颟顸,虽内有执政之宰辅,外有镇摄之疆吏,仍不能压服顽固守旧派之势力……”[3]总之,这一时期,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是仍然固守故去的观念的。

人们仍然被传统的一些观念束缚,对外部的国际形势不能有清晰的认识。

而在统治阶级内部,李鸿章算是有世界眼光的少数之一。

一、从《筹议海防折》来分析李鸿章近代化思想1、《筹议海防折》中李鸿章对世界大势的认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纷至沓来,对古老的中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对史学界对李鸿章的个人评价的问题,学者们意见不一。

有人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其实投降派、卖国贼,这一观点文革时期比较流行;还有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这一观点在外国学者中流行。

阐发自己的观点:虽有过但肯定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李鸿章催生了中国的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化历程概括和介绍近代化的含义和内容。

一般说来近代化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中国的近代化是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而产生的。

它引起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等方面的变化。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

(一)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产生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之后扩大到民用工业。

近代技术和机器渐次取代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

说明我国在工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工业化。

(二)政治近代化要求民主和人民政治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甲午战争之后民众集会、请愿、组织政团及政党层出不穷,甚至参选和竞选时有发生。

便显出从未有过的热情。

(三)思想近代化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李鸿章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并在这一阶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二、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一)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李鸿章兴办了当时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介绍江南制造总局极其作用。

他又创办了第一个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介绍上海轮船招商局极其作用。

之后说明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机器大生产。

(二)创办近代海军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介绍北洋海军,说明这一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御侮,延缓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进程,使我国国防向近代化迈出了一大步。

(三)人才教育李鸿章创办同文学馆、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新式学堂,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了翻译馆,培养翻译人才,与世界接轨;鼓励派遣留学生,培养出大批人才。

近代史之李鸿章

近代史之李鸿章

3 谈判失败,签订了耻 辱的《马关条关》, 成为台湾岛从中国分 割出去的历史之源, 还约定了列强可以在 中国开工厂的特权, 使得中国大大地半殖 民地化了。
李鸿章真的如大家认为的这样吗?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 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 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 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
李鸿章趣事二
“李鸿章杂烩”
一次,李鸿章宴请洋人。酒过几巡,菜上一道又一道, 吃了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罢休。总管悄悄对李鸿章说: “中堂大人,菜吃完了,怎么办?”李鸿章略一思索,说道: “把撤下去的残菜用大盆装着端上来,要加热。”总管满面 含笑而去。不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残菜端上来了。洋 人纷纷下箸,并且都说好吃极了。一洋商问道:“中堂大人, 你们中国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好吃的放在最后!这好吃 的菜叫什么名字?”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 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 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但和当时世 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 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 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 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尽 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 分。总之,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 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 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他对外卖国,是清朝主要的卖国贼 之一。 过去多年来我们的历史书打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旗号,其实却对历 史人物求全责备,存在着严重的脸谱化倾向。比如对李鸿章,单纯强 调他反动卖国的一面,对其领导的洋务运动也基本上全盘否定,看不 到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是片面的。但另一方面,我 们在看到李鸿章进步性一面的同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李鸿 章的卖国也大加谅解,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评价历史的主要标 准是看其客观效果,但同时也要了解其主观动机(尽管是第二位的)。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一、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 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一书,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都是划时代的世界史地巨著,成为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堪称“创榛辟莽,先驱先路”。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要反映在这部著作中:魏源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由在内不在外,具体地说,一是没有“严修武备”;二是不懂得联合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共同对付英国。

为此,他主张:1.“以夷攻夷”通过“悉夷情”,魏源认为英国侵略成性,“仇衅四结”,他主张“调夷之仇国以攻夷”,“以守为战”。

2.“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认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超凡地看到了“夷之所长不徒船炮”, 认为“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强调,“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

他主张要向西方学习,开办造船厂和火器局,生产制造西洋武器;设铸造局,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工匠习其铸造, 精兵习其驾驶、攻击”,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淘汰旧的军队体制,编制新式水师;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建立水师训练章程,增设水师科,培养水师教官。

他还主张,“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

”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开创了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风气,给先进的中国人启示了新的方向。

此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条历史主线,贯穿中国100多年。

尤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它成为洋务运动的总方向。

二、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思想的总纲。

其基本内容如下:1.经济方面⑴土地财产平均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废除私营工商业,设立诸匠营、百工营。

2.政治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农兵合一,建立工、农、兵、政、教合一的村社结构;民以《十款天条》为准则。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期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士大夫。

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较倭仁等顽固派较为开明,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至于争议最多的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是李鸿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很难想在弱肉强食、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他没有摆脱晚清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化的一面,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坚持“中体西用”是其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的评价很形象。

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而中国又是一个弱国,常言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他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

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

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

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
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旋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工业现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工业现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工业现代化作者:刘芸来源:《卷宗》2018年第02期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化征程的开头人物,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在洋务运动中所创立的民用工业、军事工业中的贡献最大。

然而,他同时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失败者。

1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中国近现代化思想最早是由魏源、林则徐等人提出的。

林则徐提出:中国要想战胜西方国家的侵略,就必须学习西方的“长技”,并让它变成中国的“长技”,他最早承认西洋的“长技”即“船坚炮利”。

“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只有这样在海上与侵略者进行角逐,才能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魏源将其概括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起步比较晚,但他却比起曾国藩、左宗棠而言,向前进了一步。

他主张将“师夷”和“变法”相联系。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的晋中表现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即李鸿章的近代化纲领。

“外须和戎”和“内须变法"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成为了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李鸿章主张“和戎"的目的就是想争取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他希望中国能有一个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实现中国的自强。

“变法”是他的近代化纲领的核心。

他认为,闭关锁国的的时代已经结束,要想自强,就必须变通旧的体制,改弦更张,破除成法。

“以求洋法、刊洋器为目立张本”否则,“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危弱而终无以自强"。

以变法为手段,从而而实现自强的目的,是李鸿章的近代化纲领的核心所在。

纲领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着缺陷,那就是变法,只是为了固本治末,是落后于时代的。

2 李鸿章与近代工业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中一些有着资本主义倾向的人物,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将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就是洋务运动。

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付出最多,贡献最大,他亲自创立的工厂、企业占了当时的整个洋务企业的2/3还要多。

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李鸿章

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李鸿章

进 嘉定 ,洋兵数千 ,枪炮 并 发 ,所 当辄 靡 。 其落 地 开 花 炸 弹 ,真 神技 也 !鸿 章 遵 师 训 ‘ 忠信笃 敬 ’四字 ,与 之交往 , 密令我 营将弁 随从 ,学其 临敌 之整 齐 静 肃 ,枪 炮 之 施 放 准 则 ,亦 得 切 磋 观 感 之 益 。 国 ” 其钦 羡 之情 溢 于言表 ,同时 又 指出 自己 : “ 以中 国军 器 远 深 逊 外 洋 为 耻 , 日诫 谕 将 士 ,虚 心 忍 辱 ,学 得 西 人 一 二 秘 法 . 期 有 增 益 。 … …若 驻 上海 久 而 不 能 资 取 洋 人 长 技 , 咎 悔 多 矣 。∞ 这 种 能 够 很 快 接 受 西 ” 洋 长 技 并 能 “ 而 学 之 ” 的 从 “ 夷 ” 思 想 , 在 当 时 士 大 夫 师 之 中是 不 多 见 的 ,也 正 反 映 了 李 鸿章 思 想中 ,对 外来事 物 的 敏 感并 能 迅 速 融会 贯 通 为 我 所 用 的能 力 。此 后 ,他 便 一 面 函 托其兄 李瀚 章在广东 为其购 买 洋枪 .一 面请 常胜军统 领华 尔 代 为物 色洋 匠 ,以 制造 炸 炮 。 这是李鸿 章 “ 夷 ”思 想 ,以 师 及 “ 笃实 践履” 的开始 。他 的 近代 化思 想和实 践 ,就 是在这 基础 上 逐 渐 开 始产 生 并 实 旋 的 。虽 然 李 鸿 章 这 时 对 西 洋 “ 长技 ” 的认 识 并 未 超 出 鸦 片 战 争 时 林 则 徐 、魏 源 的认 识 水 平 ,还 只 停 留在 船 坚 炮 利上 ,但 这 时 他 已 看 到 中 国 的 希 望 所 在 + 这 比起顽 固旅 “ 无事 f 外 国之 利 器 为 奇 哩嗤 f 技诲 淫巧 ,以为 不 必 学 ;有 事 则 掠 外 国之 利器 为变 怪神 奇 ,以为 不 能 学 ” @,不 能不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摘要:有人曾用“一生功过在和戎”来形容李鸿章,可见“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思想在李鸿章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Abstract:”Merits and failure all due to coping with external enenmy” is a sentence to summerize Li Hongzhang’ s whole life. So we can see that the thought of” External Cope with Enemy, Internal political reform” accounts for a lot in Li’s political ide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though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关键词:李鸿章和戎变法Key Words: Li Hongzhang ,coping with enemy, political reform在晚清统治集团中,李鸿章可算是政坛上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个,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提到“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

” 可见李鸿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李鸿章不仅在政坛活动时间长,而且活动范围广,参与的事件也比较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也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外须和戎,内要变法”便是其重要的政治思想。

本文主要是从历史背景出发来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的内涵。

“外须和戎”的基本观点就是尽一切可能的寻求与西方国家和平相处,为本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摘要: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所做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中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忠诚外须和戎洋务运动所谓历史,是无数的必然和偶然的集合体.有时候它就像一个一阵狂风,把一群人物像是一打枯叶一样置于自己的浩瀚洪流中,其实看他们身不由己的翻滚沉浮,都是身不由己. 然而脱开了历史课本去看李中堂大人的一生,他又是一个应该如何去定义的人物呢?一、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作为中国由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

由于他手中所具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使其与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上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之时,适逢其会的李中堂大人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身为清朝“柱石重臣”,他的思想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对内则“开拓”与“因循”并具,对外则抗争与妥协皆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弄潮儿,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的螳螂臂。

李鸿章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家庭,其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诸多因素,无一不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

纵横驰骋晚清政坛半个多世纪的李鸿章,被梁启超评价“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他在仕途几十年间涉及了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促进近代化的事迹显示了他创新的血液,执意中国苟且于侵略者手中是他阶级本质的表现,而封疆时期反对收复新疆的过激则是他不可逃脱的罪责。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李鸿章创新过,李鸿章妥协过,他是中国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他的特征存在于中国历史过渡的特征。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也因对外来侵略者的妥协退让而使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

综述,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正负都是有的,而这些,谁也不能称出个孰轻孰重。

只是,功过焉能相抵,遭遇是是非非的老人,他不过是被历史玩弄于鼓掌间的棋子罢了。

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学者,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孙中山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历史趣谈如何评价李鸿章 对李鸿章的客观评价

历史趣谈如何评价李鸿章 对李鸿章的客观评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如何评价李鸿章对李鸿章的客观评价
导语:一、对李鸿章的客观评价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
一、对李鸿章的客观评价
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二、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
生活常识分享。

李鸿章课题研究报告

李鸿章课题研究报告

李鸿章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李鸿章(1823年 - 1901年)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智慧,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报告将对李鸿章的生平事迹、政治思想和外交成就进行较为详尽的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位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2. 李鸿章的生平事迹李鸿章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一个贫苦家庭。

早年间,他凭借勤奋和聪明才智,先后在学业和军事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鸿章逐渐崭露头角,受到了清朝政府的重用。

1847年,李鸿章考入安庆巡阅学堂,开始了他的官员生涯。

他先后担任湖北巡抚、江南提督、北洋大臣等职务,为中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并不一帆风顺。

尽管他具备出色的才能和政治手腕,他在处理一系列外交事务中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特别是他与西方列强进行的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外交交涉,引发了国内民众的不满和批评。

尽管如此,李鸿章在外交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还是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和荣誉。

最终,李鸿章在1901年去世,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智慧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对象,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3. 李鸿章的政治思想李鸿章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了他对国家管理和治理的思考。

他认为政府应该坚持集权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他强调政府的责任是服务于人民,根据人民的需要做出合理的政策和决策。

李鸿章的政治思想中还包括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色彩。

他主张在西方列强压力下,中国应该与之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认为外交手段可以帮助中国维护国家利益,避免战争和冲突。

然而,李鸿章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局限性。

他的集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主制度的发展,使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

此外,他在处理外交事务上的一些决策也受到了争议和批评,认为他过于妥协和妥协,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李鸿章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

他是一名有功有过,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褒贬不一的清廷官员。

今日我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

从李鸿章开始做官,几十年来,中国的大事,都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死后几百多年也未停止争论。

有人说他有卖国求荣之罪的,也有人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垂不朽,将赞扬和批评放置一边,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简介。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人唾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是对李鸿章的误解,也是对太平天国的错误认识。

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本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开始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

其次,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作为书生出谋划策,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

由此可见,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只是顺应历史发展,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失败,而李鸿章便成为了恰好终其末路的人而已。

二、反对收复新疆此时,俄国占据着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在大清地图上形如虚设,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已经消失。

他却向慈禧奏言:“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

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

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反对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

李鸿章洋务思想及评析

李鸿章洋务思想及评析

李鸿章洋务思想及评析 【摘要】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大批领土丧失、主权沦丧,作为封建王朝的领导中枢的李鸿章,在大厦将倾之际,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因此提出了“自强”、“求富”、“明智”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有其进步性,也由于时代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而作为后世之人,我们应该客观地审视它,给它一个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 自强 求富 明智 评价 李鸿章(1823~1901)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掌握清政府军事、政治、外交大权近三十年,成为清朝统治集团的决策人物。

在他掌权的时代,清政府面临列强的侵略,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明显历时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已至垂暮之年。

但是作为清王朝的股肱之臣,李鸿章在国人的谩骂声和统治阶级内部的阻碍中拨云见雾,看到了世界列强的强大,正视中外实力差距悬殊、敌强我弱这一事实。

他上书统治者:“我朝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

为此,他提出了“自强”、“求富”等主张。

并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

 一、洋务思想 (一)、“自强”的思想 李鸿章认为英法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所以取胜,主要是因为拥有先进的武器,清朝的失败是由于军事的落后。

他在外国军舰上看到:“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因此,他感到创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的迫切,而海军能御敌于国门之外,为此,1875年,李鸿章创设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 开始中国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88年12月17日, 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但是李鸿章认识到,如果单纯靠购买则不足以自立,因此坚持自造的方针,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军事工业,学会制造母机。

历史趣谈: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他的影响

历史趣谈: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他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他的影响
导语: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李鸿章一生当中都在为晚清政府服务,而且还提出很多想要改变中国现状的方法,比如洋务运动就是李鸿章提出的变法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李鸿章一生当中都在为晚清政府服务,而且还提出很多想要改变中国现状的方法,比如洋务运动就是李鸿章提出的变法活动,而李鸿章正想因为洋务运动来改变清政府的现状,提升国人的综合能力,而李鸿章则更是洋务运动最主要、最有力的推动者和一、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首先,是由洋务派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李鸿章
19世纪60年代初,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王朝内部出现了两派——洋务派与顽固派。

李鸿章这位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后掌握军政、外交大权的洋务地方实力派,认为如能使火器赶上西洋,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洋务派的一批掌握军政的大官僚,他们虽与顽固派在对待外来事物有很大差别,但其阶级本质是相同,都是地主阶级代表,都是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他们只要求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达到保封建统治久安即可。

其次,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洋务派掀起这场运动是为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

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政局岌岌可危。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劳苦大众起义风起云涌,除太平天国运动之外,还有捻军、少数民族起义等。

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最大,对清政府的打击更沉重。

故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镇压人民的反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近代政治思想
一、李鸿章是“西化论”,非“中体西用”论者。

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李鸿章是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者,其实不然。

在七十年代以前,李鸿章确实是个“中体西川”论者,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潮,卷25页4—10。

)。

但李鸿章是个“实事求是”之人,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看法急剧改变,转而认为中国不独火器不如人,学制,兵制,求富之术等样样不如人。

“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7页8。

以下皆称《李集》。

),“综横各实,洋学实有窬华学者”(《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7页3。

)。

西洋所以富强,全在于工商业发达,而“我华国体之损伤”,全在于“工艺、农业、商途之颓丧”(蔡尔康编:《李鸿章历聘欧美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2页。

)关于西方政制,李鸿章亦“留心咨访”虽然鉴于中国的环境,所论甚少,但七十年代以后也未见否定字样,而且在同郭嵩焘的来往书信中,他将政治改革列为近代化过程中的“大者,远者”(《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7页13。

)。

所以七十年代后,可以说李鸿章已转变成一个近代化论者。

二、李鸿章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关键不在于首先政治民主化,而在于确立近代化的决心(我们所讲的思想的近代化)。

也就是暂时维持专制政体,尔后废科举、兴西学,使举国上下均明白近代化的重要性。

1.李鸿章和其他西学派思想的比较
“西化派”即近代化派,出现于七十年代以后洋务派阵营之中,代表人物有李鸿章、丁日昌、郭嵩焘、张树声等。

至于左宗棠、沈葆桢,仍不脱“中体”的藩篱。

在“西化派”中,就近代化各步骤的主次先后问题,郭嵩焘、张树声同李鸿章等人的看法大相径庭。

郭嵩焘、张树声认为只有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才能谈得上其它各方面的近代化。

1877年,郭嵩焘从英国致书李鸿章,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主议院,新风俗是治国之本。

”,“而所置一切机器,将以利用致远,则末中之末也”,“今将习其末而徐图其本,但宜小试而决不宜大举”(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卷13页24。

)。

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八十年代也持同样的看法,“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是“体”,中国自强运动因为“遗其体而求其用”,因而“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遗折心》。

)。

这种看法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所以,郭嵩焘等人的政治民主化先行论,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行不通的。

而李鸿章、丁日昌等人则持“渐进”的看法。

七十年代,李鸿章便认为“西化为必须,但不能行之过急。

”(转引徐泰来编:《洋务运动新论·大事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38页。

)到九十年代历访欧美时,仍然认为:“天下纵有笨伯,亦断不敢谓今日言之,明日成之也……是故华人之效西法,如寒极而春至,须迁延恶耐,逐渐加温”。

(蔡尔康编:《李鸿章历聘欧美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2页。

)因此,针对中国当时的实际,李鸿章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关键是了解世界,确立近代化的决心。

所以,李鸿章认为中国若要近代化,就必须“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等事,可期逐渐增强”,也就是使人人都了解近代化的紧迫性,否则,即使有如何完美的方案,“虽日事设防,犹画饼也”(《李集·奏稿》卷24页10—24。

)。

为了使中国的专制政权开明化,李鸿章一方面向朝廷阐明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面临的危局,痛陈变法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希望朝廷废除或至少是变革科举制度,普及西学,开化世风,使一般知识阶层转而赞同近代化活动。

在呼吁变法方面,六十年代,他就在奏折中言到:“外国利器强兵,百信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然拘牵旧制,则“厝火积薪可危实甚”(《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5页34。

)。

在七十年代的《筹议海防折》中,他进一步痛述:“当今之世,乃之千年来一大变局”,外人通商传教,遍及中国海疆各地,“阳论和好之各,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

而且所遇敌人的强大,也是千年未有,“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抓事,精功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

何况“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

”,怎能御侮?因而“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案,无非委屈将就”,而且放眼将来,“交涉之事日繁,彼族恃强要挟,在在皆可生事”,危殆万分。

在开启民智方面,他明确认为中国所以“求练兵达器又精洋情者,恒不数观”,全由于“不学之过”。

而“下不学由于上不教也”,国家以科举提拔人才,使天下士子无不埋头于“四书五经”,然而“章句弓马施之于洋务,隔膜太甚,所用非所学,人才何由出”?所以,为了促使一般民众了解世界并培养人才,须由朝廷提倡西学。

为此,最好是废科举,“即使科目不能骤变,时文不能遽废”,那考试功令也要“稍加变通”,要“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学习“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
法、化学、电学等”。

这样,“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各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潮,卷25页4—10。

)。

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天下人皆明中国的危局,皆明近代化的重要性,从而象日本那样,举国一致地形成近代化的热潮,那么,以后诸事皆能顺手,“二十年当可见自强之功效”(《李集·奏稿》卷24页10—24。

另见《李文中公尺读》884页。

)。

总之,李鸿章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难题,是中国缺少近代化的决心,而不是政治民主化。

即便是现行的专制政体,只要朝廷中枢明瞭近代化的重要性,决心变法、废除科举、普及西学,就可以自上而下地形成“倾国考求西法”的局面,那么,二十年就可以强大。

所以,相对郭嵩焘、张树声等人的意见,应该说李鸿章的这种思想,他为中国近代化开的药方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同通过改革而成功实现近代化的国家所经历的近代化的必然过程是一致的,而且同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也是吻合的。

近代化各步骤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近代化的第一步——开明专制如果做不到,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根本就不具备近代化的前提条件,意味着没有近代化的决心。

那么,也就根本谈不上近代化的第二步——民办工业化的成功,即便有非常完美的方案。

李鸿章对这点是很清楚的。

所以,李鸿章近代化活动的悲剧不在于梁启超所说“只知有君主,不知有国民”(梁启超:《李鸿章》)。

也不在于他以后革新具体措施的错误,而在于李鸿章近代化思想最重要的,也为他最强调的部分没有得到实施,在于中国的主体不愿近代化。

三、李鸿章不反对政治民主化。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认为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结合前述的近代化必然过程,政治民主化必须在经济近代化实现之后才是可能的。

近代化各步骤是循序渐进的,中国由于近代化的第一步——开明专制,没有做到,因而第二步——经济近代化必然无法开展,七零八落。

这当然就根本无法谈论近代化的第三步——政治民主化。

所以,李鸿章对这个问题很少谈及,当然,其中也有回避专制淫威的考虑。

只是在郭嵩焘以五千字的长信,向他大谈近代化本末问题时,他才委婉地回答:“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亲至其地,然留心咨访考察几二十年,亦略闻梗概”,在这里,他并不否认西洋民主政治较之寸土专制政体所呈现的优越性,只是他以为在中国,现在连废科举,办实业都难以做到,又何能废君权,兴民主?若如此,“断不得一行其志”。

因而,他将政治民主化列为近代化过程中的“大者、远者”(《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7页13。

),目前还提不上日程。

(资料来源:《社会科学家》199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