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医学科学
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21世纪是由传统的生物

摘要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1世纪是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及培养跨世纪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时期。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滞后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照搬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和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使高等中医药教育不能较好地突出中医药学术的特点。
本研究提出以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制为重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试图建构出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要求的中医妇科临床医学教学新模式——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为中医妇产科医学培养符合21世纪人类社会新需要的高级医学人才。
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调查等方法,提出以调整现有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为重点,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本研究以国内外教学模式为依据,提出了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内涵及实质及教学目标,探讨符合中医妇科教学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课程评价体系。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回顾性资料与目前学生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研究的结果比较提示,采用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中医妇科学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自学和信息利用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基本技能和适应岗位时间等指标的优良率都在95%以上,较近两年毕业生能更快地适应工作。
这说明本研究在加强中医妇科基础教学时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通过修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和整合课程资源,同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使基础医学课程紧密联系临床,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教学联组教学相结合,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临床的教育倾向和较固定的教育思维定势,加快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可更好的培养医学生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临床学习与临床工作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并能较快的适应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变化,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级医学人才知识体系与培养模式探讨

【 e od 】 M d atet K ol g s m; K yw rs ei l ; nwe e yt c an l d s e
T g ae l tr i pt n n
随着 人 类 基 因组 计 划 的实 施 和 完 成 , 示 着 2 预 1 世纪将进 入一个 “ 生命 科 学 的时 代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h d c lsu e t s e i l n m rl y,me ia ce c ,h ma i ,me tl n o y f s .T o sr c e r ii g te me ia t d n s e p c a y i o a i l t d c ls in e u nt y n ai a d b d me s y t i o c n t ta n w t n n u a p n m n n w e g y tm o e me i t d ns i e e s r o k e p w t e d v l p n fme ia l n . a e a d k o ld e s se f rt dc s e t s n c s ay t e p u i t e eo me t dc t e t h l a u h h o l a
心 理一 社 会 医学 模 式 的 转 变 。 医学 人 才 的质 量 直
接 影 响 着 人 民健 康 水 平 和 生 活 质 量 , 而 影 响 到 整 进 个 国家 的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 为 了 培 养 适 应 2 世 纪 1 社 会 对 医学 人 才 的 要求 , 索 新 的人 才 培 养模 式 , 探 提
维普资讯
带 医 学 杂 志 20 0 2年 第 2卷 第 3
・2 7 ・ 8 Fra bibliotek・学 术讨 论 ・
申宝忠:中国分子影像学领域的开拓者

文/吴树成 李 洪 韩玉珍——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申宝忠教授子影像学是被美国医学会评为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十个医学科学前沿领域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医学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是传统医学影像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相结合而诞生的新兴学科。
传统医学影像诊断显示的是生物组织细胞病变的解剖变化,而分子影像学则着眼于生物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它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有望在分子细胞水平发现疾病,真正达到早期诊断。
对于中国分子影像学的发展而言,申宝忠教授是一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与参与者,他曾完成或参与了中国分子影像学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的研究,经历了很多重要的时刻,这使得他本人的经历与治学丰富而多彩。
见到申教授之前,早已耳闻他的声誉,他是是中国分子影像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分子影像学研究的倡导者和领军人物。
他不仅在临床、科研、教学和学术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还曾在国内国际多个医学学术组织和医疗机构担任重要职位。
他担任放射科主任期间推行的“综合影像”管理模式已成为国内影像界普遍采纳的模式。
他作为硕士、博士生导师,已经培养了硕士20人、博士6人,其中多人现已成为上海、海南等省市的介入领域的骨干。
. All Rights Reserved.结缘影像医学勤耕不辍申教授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后,并没有选择大家都羡慕的内科、外科,而是选择了当时很少有人问津的辅助科室——影像专业,也并没有选择大家都向往的黑龙江省省内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两所医院,而是留在当时条件最差的哈医大三院,从此,他成为一名影像科的医生,一干就是27年。
为了快速提高自己的影像诊断专业水平,申教授每天都会翻阅大量的资料与文献,常常读书到深夜,二十几年如一日,风雨不改。
1989年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影像学专业第三梯队培养人,申宝忠被送往上海进修,在那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位老师——全国著名的影像学专家周康荣教授和林贵教授。
健康社会科学: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学术前沿

作者: 张开宁;刘湘源
出版物刊名: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5-105页
主题词: 健康社会科学;21世纪;医学;健康宣传
摘要:健康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或社会科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健康研究,是一个早就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
然而,时至今日,纵观全球这方面的探索尚属于起步阶段,这两大学科进行深层次结合的成功范例尚不多见。
这其中主要是因为,社会科学与医学之间存在着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操作手段等方面的区别。
就研究人员而论,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懂医学,甚至可能
是“医盲”,而医学工作者又可能对社会科学陌生甚至外行。
如何使这两种人员和两种学科不仅仅是“合作”,而且能相互渗透、融合,能在普及性的宣传、服务工作中相互配合,能在深入且有创新性的理论研究与探索中合二为一,这是健康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本质与核心,也是社会科学与医学结合最终是否成功的决定性问题。
科医人发展史

科医人发展史科医人是指具有科学背景的医学专业人才,通常是医学和科学交叉领域的专业人才。
以下是科医人发展史的主要阶段:1.初期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在20世纪初,医学和科学开始逐渐融合。
一些医学专业人才开始涉足科学研究,探索医学问题的科学解决方案。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一发现标志着生物医学科学的崭新时代,也为科医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生物医学科学的崛起(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20世纪中叶,生物医学科学领域迅速发展,包括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
这些科学的进步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科医人开始涌现,他们既具备医学知识,又深谙科学研究的方法。
这些专业人才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基因工程和分子医学时代(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科医人在这一时期更加注重基础医学研究,通过分子水平的探索来解决医学难题。
4.转化医学时代(21世纪):21世纪以来,科医人的角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转化医学强调将基础医学的发现快速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进一步加强科医人的培养和培训,鼓励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促进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5.跨学科合作(当代):当代科医人通常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跨学科合作成为一种趋势。
与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合作,推动医学科学的跨界发展。
科医人的发展史与医学科学的进步紧密相连,他们的贡献推动了医学领域的不断创新,为人类健康和医学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医人在医学领域的作用将继续扩大。
21世纪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内容 课程(包括实习课) 教学方法 基础临床结合 新技术手段应用
更新,加强人文社科 重组 PBL、以问题为中心
多媒体、网络
五、医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 化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加入WTO后,促进教育国际化 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是具体措施 结合本国,本地区情况,不能照搬
医学是统一整体
(基础,临床,预防)
必须加强预防为主的观念
(二)非传染性疾病仍是我国严重负担
人口老化,基数之大,速度之快成为世 界之最
1999年统计60岁以上人口占我国人口10% 2001年统计65岁以上人口占我国人口7.1% 2026年我国老龄人数占世界老龄人数的1/4
死亡原因
心脑血管疾患 阻塞性肺疾患 肿瘤 高血压 城市第一位 农村第一位 第二位 1亿人
现代医学发展重要标志
19世纪 细胞学 20世纪 DNA 双螺旋 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 信息学,材料学,生命科学 医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基因组,后基因组
医学学科发展趋势
分化—微观 综合—宏观
医学分子生物学崛起
—改变医学面貌
基因组图 人类基因只有31.746亿碱基对 3~3.5万基因 密码差异不到0.1%
吸烟酗酒吸毒性乱社会快速变化紧张压力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15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排名中居首位who把2001年新世纪开始定为精神卫生年
21世纪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 挑战和任务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主任医师、教授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长 王德炳
一、医学及生物医学科学技术 发展迅猛
教学内容必须更新 课程必须重组 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医学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医学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一、古代医学的探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医学体系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就已经有了有关医疗的文字记载。
西方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古代医学的奠基者,他提出了“先不害人”的治病原则,并主张医生应该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现代医学的发展
十七世纪,荷兰医师李文虎发明了显微镜,这一发明彻底改变了医学的面貌。
二十世纪初,人类基因结构被揭示,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始把基因学带入医学领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包括人工心脏、血透、心脏移植等多项医疗技术逐渐发展成熟,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领域。
三、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先进,人类对于医学的理解和认知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推进。
当前,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人类组织移植和干细胞技术,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未来,人类可能会更加深入地研究人体细胞和分子层次的机制,开发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新型疗法。
四、医学发展的挑战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医疗需求各不相同,医疗资源也众所周知的不平衡。
同时,医学资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也使得不科学
的医学观念和信息泛滥。
因此,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建立医疗资源公平分配机制、加强医学教育和科普教育以及规范医学市场等。
五、人文医学的兴起
人文医学强调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人们在把医治功能作为医学最终目标的同时,也期望医生对患者的情感转移的关注,并注重医疗过程中患者的人权和尊严。
因此,人文医学的兴起成为医学领域一个重要趋势,相信它一定会更好地服务人们的健康生活。
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时代

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时代,生物技术在医疗卫生、农业、环保、轻化工、食品保健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及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以及工业的产量与质量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生物技术(B io tec hno log y, BT)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在发达国家,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速度大致是在25%~30%,是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左右。
虽然由于研发成本高等原因,近期内生物技术产业本身还无法实现全面的赢利,但随着它的日益普及,这一天也为期不远了。
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前沿领域(一)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来,公共媒体不断向大众勾画着一幅幅美丽的图景,这使人们认为,一旦科学家把各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碱基排列顺序测定清楚,生命的遗传奥秘就会显露无余。
但是,真实情况远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遗传信息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形成间接地指导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也就是说,一个基因所含的遗传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导致了相应的蛋白质形成,蛋白质再参与到生命的各种活动中去。
所以,要想真正揭开遗传的奥秘,仅仅了解基因组的碱基排列顺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各个基因所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它控制形成的产物——蛋白质。
因此功能基因组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而作为基因功能载体的蛋白质则是生命活动的执行体,人类基因组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有待于在蛋白质层面予以揭示和阐述。
蛋白质组学就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主要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
人类细胞中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组,由全套基因组编码控制的蛋白质则相应地被称为蛋白质组。
人类基因可能有3万多个,而每个基因控制的蛋白质则从数个到数十个不等,人体蛋白质数远比基因多得多。
无论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还是病理状态过程,身体的异常最直接的体现是蛋白质,所以人们研究基因、研究基因组之后感觉到,只有搞清楚蛋白质和蛋白质组,人们才有可能更多地去发现疾病的诊断标志、疾病的预防标志、疾病药物筛选的靶标和疾病治疗的靶标。
医学类专业介绍与医学分类(编辑)

医学类专业介绍及医学分类(编辑)人类医学发展到今天-二十一世纪,主要形成了东方医学(主要指中国医学即中医,其它有藏医、蒙医等世界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即西医)两大分支,二者在形式上的融合又形成了第三种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而从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与汇通走向了现代系统医学领域。
医学概述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近代发展起来的西医,20世纪西医又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或综合医学模式,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形成了系统医学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成为继传统医学、西医学之后中、西医学汇通的未来医学。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建立在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及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关系,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功能人”包括功能脏器为概念的独特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
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气功、耳针等特殊疗法,它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
它为人类尤其为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
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独特的哲学医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二者都不是以完整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理论讲二者都不是科学的,势必影响各自发展。
事实也证明这一切,中医长期停滞不前、疗效也不确实。
西医尽管发展到目前的基因分子层次,但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绝大部分疾病发病原因认识不清、发病机理弄不明白,治疗受到制约,在小小SARS、禽流感面前竟束手无策,在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相当多疾病面前更是不得不求助或借助中医治疗。
21世纪最伟大十大发明

以下是一份关于21世纪最伟大的十大发明的列表:
1.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
具。
2.互联网: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和知识变得无处不在,连接了全球各地的人们。
3.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等,让人们能够方便地分享
信息、建立联系和表达观点。
4.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对传统燃油车的环保和可持续替代,有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5.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各个领域带来了创新和进步,包括自动驾驶、语
音助手和机器学习等。
6.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提供了令人身临其境的体验,应用于娱
乐、教育、医疗等领域。
7.太阳能和风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解决了能源需求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促进
了可持续发展。
8.无人机:无人机技术在航空、农业、物流和救援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提升了效
率和安全性。
9.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让制造和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和创新,推动了快速原型制作和
个性化生产。
10.医学影像技术: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如MRI和CT扫描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改善
了医疗保健的质量。
这些发明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这只是一个简要的列表,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发明也在不断涌现并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发展态势

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发展态势在过去的20世纪及至19世纪,是西方物质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取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
西方医学也借此而大大地超越了东方医学(中医),并成为现代医学的主流,甚至是代名词。
中医为何落伍,是因为中医与现代的物质科学难以对接而摄取涵养,也就是说中医不是纯物质的科学思想。
我们已告别了20世纪,又刚刚迈进了21世纪。
有人说:21世纪将是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的时代。
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理论思想和技术将使得中医迎来一次伟大的复兴和发展。
1中医学复兴的时代背景——高新科学技术西方医学科学的每一个新进展都与当时的物质科学研究和技术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医学背后有现代学科技术强有力的支撑。
遗憾的是,我国的中医与已走过的两世纪的物质科学的突飞猛进无缘,这可能是中医不单纯注重“形”(物质),而是强调“形、气、神”三者都是在“神”(信息)的主导下而形成的一个平衡和谐演进状态的生命体。
所以,中医很难与现代的物质科学对接,因而也就很少得到现代科学的涵养而发展。
当代高新科技来自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所谓尖端科学就是人类探索自然界规律,攀登科学知识高峰的前沿。
当前,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生命的本质和演化,人类生存的环境,宇宙的起源和人类智力的奥秘。
正是对在这些问题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获取尖端科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又进一步开发出了如下八大高新科学技术体系,即:①生命科学技术(或称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对生命的本质和演化的探索;②信息科学技术——对人类智力的探索;③软科学技术(或称管理科学)——对人类智力的探索;④海洋科学技术——对生存环境的探索;⑤空间科学技术(或称航空航天技术)——对宇宙空间的探索;⑥环境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⑦新材料科学技术——对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探索;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对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探索。
二十一世纪的临床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

的诊断 , 于 药理学原 理 的 药品用于疾 病 的 治疗 , 基 消
毒 本 和麻 醉术用 于 外 科 手术 , 床 医学 的 实践 有 了 临 可 靠 的 科 学 基 碚 , 二 十 世 纪 的 五 十 年 代 是 “ 学 开 医 始 成 为 一 门稃 学 的 时 括 ” 所 美 国 杰 出 的 医 学 家 路 , 易 斯 ・ 马 斯 ( e i T o s1 1 ~ 1 9 ) 医 学 托 L w s h ma 3 9 3 把 9
在使用 , 但是 当时 的 医学 是建 立 在 经验 和不 确 定 的
推 测 基 础 上 的 。 此 后 的 医 学 经 历 了一 千 多年 的 0 0 2年 2月 第 2卷第 1 期
C i n Me l hnIt dVo 2No1F b2 n J e o 2
・
5 ・
[ 章 编 号 ] 10 93 2 0 )20 0 3 文 6 67 8 (0 20 0 50
二 十一 世纪 的 临床 医学和 临床 流 行病 学
余 海
( 江 大 学 医 学 院 , 国杭 州 3 0 3 ) 浙 中 J0 J
[ 要 ] 二 十 世 纪 基 础 医 学 的突 飞 猛 进 为 二 十 一 世 纪 临 床 医 学 的发 展 奠 定 了 坚 实 的基 础 , 先 决 条 件 之 一 是 临 床 医 学 本 身 摘 但 必 须 成 为 完 善 的 临 床 科 学 。 在 医 学从 经 验 积 累 向 真 正 的科 学 演进 的 过 程 中生 物 统 计 学 和 流 行 病 学 起 了 至 关 重 要 的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临 床 流 行病 学 是 一 门 采 用 流 行病 学 、 物 统 计 学 、 床经 济 学 和 社 会 医 学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来 研 究临 床 医 学 的 方 法 学 。 生 临 而 临 床 流 行病 学 则是 使 临 床 医 学从 经 验提 升 到科 学 的最 有 力 的工 具 之 一 。 [ 键 词 ] 基 础 医学 ; 床 医 学 ; 行 病 学 ; 证 医学 关 临 流 循 [ 图分 类 号 ] R 8 [ 献 标 识 码 ] A 中 11 文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doc7)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一发展社区医学是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1. 过去50年的医学发展史已经证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不符合已变化的客观健康形势(1)中国的老龄化进程相当快。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已出现老龄化现象,从2000年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并且还以每年3%速度增长。
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5%速度增长。
因此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行列。
老年型社会的医疗要求显著不同于成年型社会,要求在社区发展各种综合性、经常性的日常照顾和医疗服务更多,这使我国现行的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
(2)在疾病谱已变化的中国社会,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也遇到了严重挑战。
我国城市总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已由1985年的23.7%增加到1994年的32.3%。
三高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涨幅尤为明显。
据有关部门调查,1959年三高者为7.73%,1979年上升到11.8%,1991年上升到15.4%,现在已超过20%,其中仅高血压患者已达1.3亿。
又据XX市调查,10年前糖尿病患病率为1%,10年后的今天,已达到10%,估计全国糖尿病人已有4000万人。
与此同时,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等)又来势汹汹。
因此中国社会面临着世界第一次卫生革命和第二次卫生革命的双重压力,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在这里确实显得束手无策,虽然采用了相当多的先进技术,但这些疾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仍然是越演越烈。
(3)医疗费用高涨和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由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立足点是疾病诊断和救治,又由于高科技医学在疾病诊治上的急剧投入,其结果必然造成医疗费用高涨和资源配置失当。
有资料估计85%以上卫生资源投入大医院,从而使原有的分级医疗体系被打破,各类医疗机构之间无序竞争、功能失调,医药价格上涨幅度过大。
1993~ 1998年我国门诊医药费年增长率分别为35.5%、44.4%、45.8%、46.3%和32.2%,明显高于我国同期GDP增长率。
二十世纪的十大医学发现

一、血型l900年奥地利生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等发现了人类血液的不同型号,即ABO血型系统,揭开了输血史上全新的一页,他因此而获得了1930年的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
然而,血型对人类所起的作用至今仍然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它在人类的遗传学、血液学、免疫学、法医学和器官移植等学科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青霉素1928年夏天,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青霉素,当时没有引起重视。
二次大战爆发后,由于人们对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急切要求,抗菌药品又成为医药界注意的中心。
1938年,弗罗利和钱恩再次研究了青霉素,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奠定了青霉素治疗学的基础。
他们3人因此而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金。
三、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是本世纪又一项重大医学进展。
1936年,前苏联首先进行了肾移植。
1954年,美国一位年仅21岁的妇女移植了自己同卵双生姐姐的肾,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成了世界上肾移植后活得最长的人。
1 964年,美国科学家最早取得心脏移植成功。
现在全世界经心脏移植存活的已有400多人,其中两人已活了10年以上。
四、脱氧核糖核酸(DNA)1953年,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化学家克里克首先确定了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立体结构,这是包括医学在内的整个生物科学划时代的成就,它的重要性可与生物进化、核裂变等类科学发现相比。
生长、疾病和衰老等的根本奥秘都存在于DNA的双螺旋立体结构之中。
而对于像人这样的高等生物,DNA还决定了智力和记忆等精神活动的特征。
因为这项发现,他们与另一位科学家分享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金。
五、试管婴儿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名“试管婴儿”--路易·布朗在英国诞生。
这以后,世界其它许多国家也都陆续娩出了“试管婴儿”。
我国虽起步较晚,但也在1989年3月10日诞生了第一例试管婴儿。
这一医学进展意味着人类的生育与性生活相分离,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社会、法律、道德问题等待着人们去解决。
二十一世纪医药领域新材料:甲壳素

二十一世纪医药领域新材料:甲壳素时间:2009-7-17 14:09:49 作者:来源:浏览:热门关注早在400年前,《本草纲目》中就有螃蟹壳应用的记载,这是甲壳素最早的应用纪录。
1811年,法国H.Braconnot教授最早分离出甲壳素,他用温热的稀碱处理蘑菇,得到一些纤维状的残渣,他以为是纤维素,并命名为Fungine,意思是真菌纤维素。
12年后也就是1823年,另一位法国科学家A.Odier从昆虫的翅鞘中分离出同样的物质,命名为Chitin,即铠甲、信封的意思。
1859年法国C.Rouget第一次分离出壳聚糖,命名为Chitosan。
从发现甲壳素后的一个半世纪,甲壳素的研究进展缓慢。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对纤维素、蛋白质和甲壳素及其他糖类等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有机化学诞生和发展起来。
甲壳素的研究重心也从欧洲转向日本。
1977年英国Muzzarelli教授发起并主持了第一届甲壳素和壳聚糖国际会议,以后每2年召开一次。
在1991年的会议上,美、欧的医学科技界、营养食品研究机构将其誉为第六要素。
我国于1952年开始研究。
20世纪90年代是研究的全盛时期。
1997年,研究开发课题列入国家科委九五攻关计划,归属863计划。
2000年前后酶法生产壳寡糖的方法被攻克。
近年来,我公司研究人员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进行了深入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展示了它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对甲壳素在医药上的应用做一简介,以利于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下面就甲壳素及衍生物的生物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甲壳素及几丁聚糖的许多临床医学应用不仅仅是依据其独特的理化性质、无毒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更重要的是基于其优异的生物学功能。
为全面了解认识其生物学功能,国内外做了大量基础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也做了许多实验研究。
在此,仅以其重要的五大功能,即:对机体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对凝血功能的调节作用、促进创面愈合作用以及吸附作用逐一予以阐述。
21世纪十大最具科研前景的医学突破

21世纪十大最具科研前景的医学突破微评:21世纪,现代医学有了突飞猛进的迅猛发展,过去许多令人类束手无策的难题都有所突破,在此百替总结了十大最具科研前景的医学突破,一起来看看在医学领域上有了什么样新突破。
文/Bing()一、可降低HIV感染风险的抗艾滋病药物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于2010年11月22日公布的报告中说,2009年,全球有180万人死于艾滋病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也显示,艾滋病已经超过肺结核和疟疾,成为最致命的传染病。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但均告失败。
然而,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最大的艾滋病药物生产商——美国Gilead Sciences公司所研发的一款新药Truvada有助于防止同性恋或者双性恋者感染HIV。
该项研究是过去14个月中第3次针对HIV的预防试验。
这种新药研制成功令医学界重新燃起打败艾滋病的希望。
二、人工合成细胞原始生命体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直是一个困扰科学界的谜团。
2004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生物学家Libchaber A称,他已制造出一种名为囊生物反应器的人工生物。
2007年10月6日,Venter JC的研究小组用化学物质合成了由381个基因、58万个碱基对组成的人造染色体,并将其植入生殖支原体的外壳中,在这些基因的控制下,新细菌能摄食、代谢和繁殖,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生命。
2008年初,Venter JC等宣称他们已经成功制造了一种支原体的基因组,完成人造生物的最关键一步。
他们研究的这种支原体拥有485个基因、58万对碱基,是已知的基因组最小、最简单的生命形态。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命名为人造儿。
尽管这种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研究人员已经看到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我们终于和“多利羊”一样了美国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的舒和拉特米∙塔利波夫教授使用人体皮肤细胞,利用1996年科学家们制造出“多利羊”的核转移技术,成功地制造出了人体胚胎干细胞。
现代细胞医学发展历程

现代细胞医学发展历程现代细胞医学是一门兴起于20世纪的医学领域,通过研究和应用细胞的生理、病理以及调控机制,探索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为人类健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下面就现代细胞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叙述。
20世纪60年代,第一例成功进行骨髓移植的案例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细胞可以作为治疗手段。
在此之后,细胞培养和细胞传代技术的发展,为细胞医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81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从小鼠胚胎细胞中分离出并培养成功了第一株干细胞,这被视为细胞医学的重要突破之一,为后来的干细胞研究打下了基础。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由干细胞分化出的特定细胞类型,希望借此实现组织和器官的再生。
1998年,来自美国的詹姆斯·汤姆逊成功地从人类胚胎组织中取得了胚胎干细胞,这一发现进一步推动了干细胞研究的进展。
此外,由于胚胎干细胞的获取存在伦理和道德争议,科学家们也在寻找其他来源的干细胞,如成体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
2006年,日本科学家岩井俊二成功地从成年皮肤细胞中重新编程获得了iPS细胞,这一创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iPS细胞能够通过诱导向特定细胞类型分化,为再生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随后几年,科学家们在iPS细胞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包括从iPS细胞中分化出心脏细胞、神经细胞和肝脏细胞等等。
如今,细胞医学已经渗透到许多领域。
细胞治疗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包括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
组织工程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培养干细胞或其他细胞类型来构建人工组织和器官,用于患者的再造手术或替代治疗。
再生医学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干细胞和iPS细胞的特性,修复受损或失去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包括心脏、脑部和肝脏等。
然而,尽管现代细胞医学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的获取和应用仍然存在伦理和安全性的问题。
此外,细胞培养和传代技术的稳定性和成本也是制约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艾滋病流行进程
1990-1995 1996-1997 1998-1999 2001
成人感染总数 成人流行率 男/女比例 男性流行率 女性流行率
10,000 <0.002%
9/1 <0.01% <0.001%
100,000 <0.2%
7/1 <0.05% <0.01%
500,000 1,000,000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5% 目前全球有3 亿精神病,1.2亿情感障碍 抑郁症每年以 113 % 速度递增
● 中国目前: 10-15 % 心理障碍
13.47 % 精神障碍 30万人自杀,200万未遂/年 抑郁+双向+精分+酒精依赖 占DALY首位
中国人的疾病负担:出生缺陷(BD)
● BD重要性:每30秒1个,每年80-100万 ● BD成为婴儿死亡,儿童/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 1999年中国城市,每3名婴儿死亡,有1名由于BD ● 800万14岁以下残疾儿童及1000多万智残中,先天 性致残,致愚50%以上
肿瘤谱变化
中国人的疾病负担:抽烟
● 全球年死亡490万 (中国200万) 2025年 2000 万 21世纪10亿人死亡
● 中国: > 15岁男性抽烟 > 60% 烟草消费 > 全球30% 50年间肺癌↑112% 吸烟致损280亿(税240亿)
中国人的疾病负担:精神/心理健康
● 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 代(1997年世界精神病协会)
中国人的疾病负担:心脑血管病
● 发病率及死亡率 > 世界平均水平,每 13秒有1人死亡
● 15-74岁,12 % 的人血压↑ ● 20岁以上有2.4亿超重,肥胖 > 3000万
中国人的疾病负担:肿瘤
● 全球年死亡800万,2020年达2000万 ● 中国患病及病死率>全球平均水平
每年新增加160万 城市年死亡 136/10万 农村年死亡 105/10万
二十一世纪的医学科学
严峻的挑战 空前的机遇
王一飞教授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Investment in People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 增加对人的投资包括:
— 科学技术 — 文化教育 — 全民健康
• 加强医学教育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小康水平的标准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支出)
健康(Health)不仅意
味着疾病与嬴弱的消除,健康是 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全与 和谐的状态.
DALY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E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QWB Quality of Well-Being
数百人死于交通事故 ● 一亿人流动 ● 荒漠化每天损失1.5亿
中国人的疾病负担:传染病
● 乙肝感染流行率 > 10% ● 结核 500万,占全球1/4, 年死亡15万 ● STDs 每年↑20-30 %
HIV 已 &0 /10万人 / 年 2010年法定传染病188.62 / 10万人 / 年
●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 成人识字率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人均预期寿命
●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
● 婴儿死亡率
●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 教育娱乐支出比重
● 人均蛋白质摄入量
● 电视机普及率
● 城市居民每万人道路面积 ● 森林覆盖率
● 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 ●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合格%
从疾病主导走向以健康为主导 生命科学正在酝酿一场新的革命 21世纪医生新的职责和要求
<0.1% <0.2%
5 /1
4/1
<0.2% <0.5%
<0.02% <0.01%
● 所 报 数 字 仅 为 冰 山 尖 顶 , 2010 年 可 达 1000万
新传染病的挑战
● 1973-1995,新传染病32种(WHO,1996) ● 出现原因
——从未知到已知:幽门螺旋菌 ——从无毒到有毒:0157大肠杆菌 ——从动物到人类: Ebola / HIV
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体系
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s
● 向特定人群提供协调的、连续的、综合 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急 救、急性病、家庭保健、健康咨询、康 复及临终关怀等领域。
● IDSs反映了健康理念和医疗保健机构与 服务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健康与医学
主导: 核心: 基础: 关键: 支柱:
疾病 病人 医院 诊治 医学界
健康 人群 社区 预防与健康促进 全社会
* 19世纪三大发现:
细胞、进化、能量守恒
* 20世纪三大发现:
量子力学、相对论、 DNA结构
* 21世纪三大前沿:
信息、材料、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在分子水平上学科整合,分子/系统生物学崛起 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 科学之间交叉重组,共振共鸣 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与经济效益
人类健康十大威胁
全球年死亡人数5600万,40%与十大
威胁相关
● 体重不足 ● 肥胖
● 胆固醇↑ ● 缺铁
● 吸烟
● 酗酒
● 高血压
● 不安全性交
● 不洁饮水 ● 室内烟尘
健康的指标
(1)人口学:人口增长率,年龄与性
别构成,城市化程度;
(2)健康状况:死亡率包括孕产妇及
婴幼儿死亡率,发病率,疾病谱, 致残率;
(3)卫生服务:免疫接种,新生儿及
妇幼保健,供水及公共卫生设施;
严峻的挑战
● 减轻全球的双重疾病负担
(Double Disease Burdens)
● 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保护资源与 治理环境,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 适宜卫生技术/公平服务,真正实 现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HFA)
中国人的一天
● 2.5 万对新人结婚 ● 5.2 万婴儿出生, 每30秒1个出生缺陷儿 ● 2.2万死亡,1.3万死于非传染病 ● 增加3,000个糖尿病 ● 2,000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 2人死于煤矿爆炸,6人死于火灾,
健康人标准(1)
1,精力充沛,从容不迫,胜任日常工作 2,处世乐观,勇于进取,乐于奉献,
心胸豁达 3,善于休息,睡眠充足 4,应变能力强,能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5,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
健康人标准(2)
6, 体重适中,身材匀称,动作协调 7, 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8, 口腔清洁,无龋齿与牙龈炎 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