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史上超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还不赶快收藏!

史上超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还不赶快收藏!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一一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一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生物学史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生物考试的基础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史,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重大事件: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6、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详细介绍:(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完整word版)全部高中生物学史修订版

高中生物学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三)酶的发现史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五)遗传定律的发现史六)遗传物质的发现史七)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八)生物进化史九)内环境与稳态十)促胰液素的发现十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十二)种群与生态系统研究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 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 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 英国人,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 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 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 荷兰人,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 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 德国人, 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德国诗人、自然科学家 J.W.von歌德认为有机界的多样性是从物质的神圣统一性与第一原理衍生出来的, 即由共同的原型所组成。
德国自然哲学家、生物学家L.奥肯根据自然哲学思想与不确切的观察, 提出由球状小泡发展成的纤毛虫是构成生命的共同单位。
学者们寻找动植物原型的思想对细胞学说的提出有一定影响。
19世纪20、30年代, 有些学者提出“小球”可能是植物或动植物的基本结构。
其中法国生理学家H.J.迪特罗谢曾明确指出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都由小球构成。
但是他所指的小球比较含糊, 有时是细胞, 有时是细胞核, 也有时甚至是早期显微镜缺陷所造成的衍射圈。
与此同时, 有些学者开始采用消色差显微镜。
1831年, 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兰科植物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生物学史是人类从古至今对生命研究的过程,需要高中学生掌握并记忆。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生物学史(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学史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一)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665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2、17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5、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8、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9、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0、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四)酶的发现史: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

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①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1.1543年,维萨里,通过解剖研究,揭示了器官水平结构2.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②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2.17世纪,荷兰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3.意大利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③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1.施莱登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④细胞学说在修正中进行1.施莱登和施旺,所说的“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被描述为从老细胞和中长出一个新细胞,或者是在细胞质中像结晶那样产生新细胞2.后来,耐格里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3.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20世纪40年代曾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的覆盖着蛋白质。
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静态结构: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6.20世纪70年代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三.关于酶本质的探究1.巴斯德之前发酵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2.1 1857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2.2 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3.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4.萨姆纳,证明脲酶是蛋白质5.后来科学家相继获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许多酶的结晶,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1771年,普利斯特里通过实验证实植物体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并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2.1779年,英格豪斯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体才能更新空气,并且,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3.1845年,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4.1864年,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5.1941年,鲁宾与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6.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必修二一.遗传定律运用的方法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2.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类比推理法(蝗虫细胞做材料)3.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二.对遗传物质的探究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①1928年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能够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细菌②1944年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4.烟草花叶病毒:RNA是遗传物质。
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一、细胞学说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二、生物膜结构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附: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2实验结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五、遗传学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正确观点:生物来源: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进化顺序: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2错误观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八、激素调节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附录: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2.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关于细胞衰老的学说:①自由基学说我们通常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 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此外;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例如;水在电离辐射下便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为严重的是;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②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 3.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细胞;加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的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最终长成了新的植株;表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豌豆(假说演绎)2、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蝗虫(归纳推理)3、摩尔根-基因位与染色体上-果蝇(假说演绎)一、必修一涉及内容重大事件: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6、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详细介绍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全部高中生物学史培训资料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详细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详细版)高中生物学史高三往生物组1、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组成;2、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并命名“细胞”;3、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细胞;意大利-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4、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发现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5、1771年,英国-普里斯特利提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6、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发现植物体只有绿叶在光照下才能更新空气;直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O2,吸收的是CO2;7、18世纪,英国-道尔顿发现了红绿色盲症,因此又称为“道尔顿症”;8、1817年,英国两位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9、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0、1857年,法国-贝尔纳指出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11、1857年:法国-巴斯德提出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德国-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德国-毕希纳从酵母细胞中提取了引起发酵的物质。
12、1858-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13、1864-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除了O2还有淀粉;14、1865-德国-萨克斯-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小的结构中,后来称之为叶绿体;15、1866-奥地利-孟德尔-以论文形式发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与孟德尔同时代-魏斯曼-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16、1880-德国-恩格尔曼-叶绿体在有光的情况下会产生O2;17、1883-科学家发现马蛔虫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只有体细胞的一半,而在受精卵中又恢复成两对染色体;18、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19、1886-俄国-试图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但是仅得到氨基酸分子随机连接形成的多肽;20、1890-科学家确认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21、1891-科学家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全过程;22、19世纪末-欧文顿-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3、19世纪末-达尔文-发现了植物的向光性;24、1902-英国-斯他林、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动物激素-促胰液素;25、1903-美国-萨顿-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26、1909-丹麦-约翰逊-提出了“基因”的概念;27、1909年开始-美国-摩尔根-开始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最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28、1910年-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29、20世纪初-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30、1914-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31、1925-荷兰-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2、1926-科学家发现植物感染赤霉菌后,会植株疯长而得“恶苗病”;33、1926-美国-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34、1926-美国-萨姆纳-用丙酮作溶剂提取了脲酶,后来又证明脲酶是蛋白质;35、1927-美国-缪勒-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36、1928-荷兰-温特-对生长素命名;37、1928-英国-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提出转化因子的概念;38、1931-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39、1935-赤霉素被分离出来;40、1953-中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设想-1965-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41、1941-美国-鲁宾、卡门-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水;4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43、1943-一个发霉的甜瓜上得到了现在世界各国生产青霉素的菌种;44、1944-美国-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实DNA是转化因子;45、1946-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46、1951-英国-威尔金斯、富兰克林-提出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47、1952-奥地利-查哥夫-DNA中A=T,G=C;48、1952-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9、1952-法国-肾脏移植;(母亲移植给孩子,存活22天);50、1953-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51、1953-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52、1957-英国-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53、1958-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DNA半保留复制;54、1958-美国-斯图尔德-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植物激素+无机盐+糖类→新的植株;55、1959-罗伯特森-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56、1961-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苯丙氨酸-UUU);57、1962-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英国-威尔金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8、1962-发现叶绿体基质中有DNA;(后来发现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含有DNA;)59、1965-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60、1967-荷兰-发现蜜蜂的圆圈舞和摆尾舞;61、1970-发现逆转录酶;62、1970-人鼠细胞融合,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3、1972-桑格、尼克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64、197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比利时-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罗马尼亚-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静态描述引向动态研究;65、1978-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获得成功的表达;66、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67、1981-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68、1982-科学家发现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可以在脑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疾病;69、1982-美国一家基因公司用基因工程生产的胰岛素开始投入市场;70、1982-中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71、1985-中国-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72、1986-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被风送到了2000km外的北欧;73、1988-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74、1990-科学家发现人体生殖道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75、1990-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003年完成;)76、1990-美国-第一例临床基因治疗;77、1992-丹麦-环境激素影响导致的1940-1990年间男性精子数明显减少;78、1992-中国-红十字会创建了中华骨髓库;2001年4月起,更名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79、1993-中国-科学家培育出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抗虫基因来自于苏云金杆菌;80、1995-美国-文特尔-对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其仅有480个基因;81、1997-美英法德日等19国-启动人类脑计划;(我国2001年9月正式参与;)82、1998-美国-一位18岁的男青年因基因治疗而死于美国费城;83、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提出4条基本原则:人类的尊严与平等,科学家的研究自由,人类和谐,国际合作。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1.细胞学说建立施旺、施莱登2.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显微镜的制造者荷兰列文虎克3.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方法发明者克劳德4.发现细胞器溶酶体德迪夫5.发现核糖体和线粒体帕拉德6.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J.D.Robertson)7.流动镶嵌模型桑格、尼克森8.分离出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美国科学家阿格雷(P.A.gre) 9.层出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美国科学家麦金农鹰的消化作用斯帕兰札尼 10.11.酿酒中的发酵时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12.发酵的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细胞死亡后发挥作用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13.酵母细胞一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毕希纳14.酶是蛋白质美国科学家萨姆纳15.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美国科学家切赫、奥特曼16.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两位法国科学家17.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整个细胞中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 18.植物可以更新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 19.植物体只有绿叶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更新污浊空气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 20.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扒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德国科学家梅耶(R.Mayer) 消耗叶片中营养物质,用碘蒸气验证光合作用产物还有淀粉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 21.22.同位素标记法(18O)—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23.同位素标记法 (14C)—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美卡尔文“卡尔文循环”24.取胡萝卜韧皮部培养成新植株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25.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美遗传学家萨顿(W.Sutton)26.果蝇实验美生物学家摩尔根27.第一个提出色盲症问题的人英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28.肺炎双球菌如何感染小鼠英格里菲思29.DNA才是是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美艾弗里30.同位素标记(35S、32P)—噬菌体侵染实验赫尔希、蔡斯 3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美生物学家沃森、英物理学家克里克 32.DNA复制假说半保留复制美生物学家沃森、英物理学家克里克 33.中心法则克里克36.X射线照射果蝇验证基因突变美遗传学家缪勒37.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38.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C.R.Darwin)39.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法生物学家贝尔纳40.稳态的概念提出没生理学家坎农41.囿于定论的沃泰默42.促胰液素的发现斯他林、贝利斯43.大量研究了消化腺的圣经调节得出和斯他林相同观点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44.验证激素“微量高效性” 美学者肯德尔45.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像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的快因而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达尔文46.胚芽鞘的玩去生长,是因为剪短产生的影响在旗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拜尔 47.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命名为生长素温特。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完整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完整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测植物的木栓非政府,辨认出由许多规则的小室共同组成,并把“小室”称作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明确提出了细胞学说,表示细胞就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方形模型牵涉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见了细胞膜准确的暗-暗-亮的三层结构,融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明确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辨认出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明确提出酿酒中的蒸煮就是由于酵母菌的存有,没活细胞的参予,糖类就是不可能将变为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赢得了所含酶的提取液,用这种提取液顺利地展开了酒精蒸煮。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辨认出少数rna也存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辨认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维萨里和比夏→虎克→列文虎克→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5)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细胞结构探微:克劳德→德迪夫→帕拉德(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4.细胞核功能的探索历程:美西螈→蝾螈→变形虫→伞藻嫁接实验→伞藻核移植实验(1)美西螈皮肤的颜色由细胞核控制(2)资料2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分化(3)资料3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4)资料4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5.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罗伯特森→人鼠细胞荧光标记→桑格、尼克森(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 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P11 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 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 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14CO214C314C6(卡尔文循环)P100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 1865年,孟德尔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 ――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1、1648 一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
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2、1771 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污浊的空气。
3、1773 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4、1845 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5、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6、1880 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7、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18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48、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C标记CO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五)遗传定律的发现史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 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
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
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 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 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六)遗传物质的发现史1.1928 年,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细菌中有转化因子。
2.1944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转化因子是DN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 后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5. 通过比较:所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七)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DNA右手双螺旋结构是由美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发现的。
1、1951年,英国的威尔金斯展示了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2、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3、1953年,沃森、克里克调整了碱基配对方式,制作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4、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这一成果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1962年,沃森、克里克发表了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6、1957 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7、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八)生物进化史1、拉马克(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
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3、后人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三:(九)内环境与稳态1、贝尔纳(1813〜1878):法国人,1857 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1871〜1945):美国人,生理学家。
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动物激素的调节(十)促胰液素的发现1、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胰腺分泌胰液为神经调节。
2、法国学者沃泰默的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
实验是这样的:(1)直接将稀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
(2)直接把稀盐酸溶液注入狗的血液循环,则不能引起胰液分泌。
(3)他把实验狗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血管。
当把稀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
但他仍然坚信这个反应是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的神经是难以切除得干净、彻底的。
3、1902年1月。
当英国科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看到沃泰默的论文,并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现象--" 化学调节" 。
也就是说,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个化学物质,当其被吸收入血液后,随着血流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4. 为了证实上述3 中的设想,斯他林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
这样,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
他们把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 secretin )。
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5、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
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
为此,他荣获190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 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1、1880 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2、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0 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4 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
1928 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简称IAA (十二)种群与生态系统研究史44、高斯:生态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5、林德曼(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
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1 0%〜20%。
选修三:1 、张明觉 ( 1908〜1991 ):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
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 试管婴儿之父”和“ 避孕药之父”。
2、动物细胞工程1976 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 ,l926 一) 和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Kohler ,l946 一) ,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斯图尔德 ( F.C.Steward )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韦尔穆特(I.Wilmut) 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