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脾胃,护脾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知脾胃,护脾胃

作者:郝颖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11期

很多人看中医时,常被告知脾胃出了问题,医生用药时,每每提及顾护脾胃。中医的“脾胃”到底指什么?

在传统医学中,脾、胃的确有具体对应的解剖实体,《内经》《难经》中清楚地描述,脾是扁长形,里裹着血;胃是弯曲的,最大可容纳“三斗五升”的水谷,这些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但并不是说此“脾胃”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脾和胃。传统医学是从“藏”“象”两方面认识脏腑的。

“藏”即“脏”,指藏在体内的脏器,是可见、形象的。如脾中裹有血,所以脾有统血功能,不让血流出来;胃可容纳食物,把食物变成食糜,所以胃主接收、盛放、腐熟水谷。“象”是不能直接看到的,表现于外、间接的征象。胃像个大锅,将食物腐熟后,传给小肠,小肠在脾的帮助下,将食物中营养与糟粕分开。食物中的营养精微是如何送到全身呢?脾胃以膜相连,藏有血这样的精微物质,所以是脾将食物化成的精微物质,向上输送给了肺、心,脾就有了主运化、升清的功能。胃呢,把食物腐熟成食糜后,下传到肠,胃就有了通降之功。脾胃就像人体的粮仓,是人体气血的来源,叫做“后天之本”。这是健康时的象。

如果看到一个人面黄肌瘦,自然会想到粮仓出了问题,所以脾主四肢肌肉;这时鼻头、唇色没有那么明润了,脾还主鼻、唇;食物从口而入,口中黏腻、发甜、发苦,往往伴有食欲不振,即脾开窍于口,主五味;一个人忧思时,眉头紧锁,身体里面的气也像眉头一样,聚到一起,胃中的气不往下走,不觉饥饿,气血乏源,脾气不向上升,日久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就是脾主思。这是从病理状态下得到的象。

广义上说象还包括从五行推演出的与其他脏腑联系的征象。我们所说的脾胃,是将解剖实体作为物象来观察,在联系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比类及推理,是与全身各处、各项生命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动态的脾胃,不仅仅是对应的器官,功能也不仅仅是消化。在疾病的认识中,传统医学更侧重于象,理解了这点,后面的问题就很容易明白。

中国人的脾胃真的“弱不禁风”?

由于脾、胃相邻,表里相关,功能联系密切,往往脾胃并称。人吃五谷杂粮,一日三餐,胃与外界直接接触,食物凉了、热了、硬了、味道太刺激等,多少会影响脾胃功能。传统医学讲五脏位置,心肺位于上,肝肾居于下,脾胃在中间。脾胃就像交通警察一样,保证人体气血流通畅达,五脏六腑相互監督。脾胃失职,交通就乱了,这儿堵,那儿空,人就生病了。传统医学文化中极其重视脾胃功能,所以对脾胃特别照顾,让人们觉得中国人的脾胃“弱不禁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