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敦煌泪声声警世钟--《道士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道士塔课题:道士塔授课班级:高二(18)班授课老师:胡国华授课时间:第五周教学目的:一、领悟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二、学习本文诗化的语言。
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一、采用“四读法”(速读法、诵读法、品读法、研读法)教学。
二、从主旨入手,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关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的介绍。
二、通览全文,明确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步骤: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二、敦煌文化、莫高窟。
三、余秋雨散文评介。
四、速读全文,明确主旨,理清思路。
设问导引:1.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弥漫字里行间,用一个字概括,是哪一个字?明确:“恨”2.作者恨谁?为什么?明确:一恨王道士,他是历史的罪人,毁坏和贱卖敦煌文物。
二恨掠夺者,他们巧取豪夺,大肆掠夺敦煌文物。
三恨腐败官员,他们毫无文物保护意识,反而把敦煌文物作为“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四恨腐朽政府,当时政府根本就没有保护文物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保护措施。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主旨所在。
3.归纳主旨。
作者痛恨当时政府没有保护文物的相关法规和保护措施,提醒我们应吸取历史教训,珍视祖国的文物,尤其是政府应有强有力的措施和法规,保护好祖国的文物,并且加强对文物的研究,继承好祖国的文化遗产。
结尾一部分用意在此。
`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分析细节,学习本文运用细节表达思想情感的的手法。
教学步骤:一、本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得力于两点:一是诗化的语言,二是传神的细节。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语段。
二、品味精采语句、语段。
诵读、品味。
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道士塔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本文所叙述的史实。
2.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3.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4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领略敦煌文明的辉煌,酝酿情绪,为后文的讲解做下感情上的铺垫。
二正课:1 通过回答思考题检查预习:这篇文章主要在写什么?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些什么事?同学明确:(略)板书: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象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2 师:对,文章的主人公就是那个王圆箓。
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
朗读一遍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学生齐读并想象(多媒体出示王圆箓的照片)与学生的想象对照,让学生记住这张脸。
为后文的爱国主义教育做下铺垫。
2 师:我们的主角脸上有着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3 师: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看着他,我也很想打他一顿,或者义正词严地对他说,你知道你出卖了多少珍贵的文物吗?但你觉得这样有用吗?生应该说:没有4 师:对,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
我想我会和作者一样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
我会有一种很无奈的心情。
因为正如作者所说,他不是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
他太渺小,太卑微。
滴滴敦煌泪声声警世钟——《道士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滴滴敦煌泪声声警世钟——《道士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二、学会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分析学者散文的能力。
三、熟谙文章中叙写的史实,把握全文基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心。
[教学重点]一、领会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真挚的激情,学习叙议结合的特点。
二、欣赏课文中细腻生动的语言。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王道士在敦煌文化悲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解造成敦煌文化悲剧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录音:女子十二乐坊代表作《敦煌》,引出余秋雨关于敦煌文化的散文——《道士塔》。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大家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吗?谁能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学生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余秋雨先生,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协会会长,是近年来在各种文化传媒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文化名人。
先生的学术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散文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
先生的散文自成体系,形成一种“秋雨体”,它以《文化苦旅》发端,以《山居笔记》拓展,以《秋雨散文》集大成;它是中国近50年来感性和理性、历史感和文化感结合得最好的散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有一个跋涉者兼沉思者的抒情主体。
因此,秋雨散文是一组特写,是历史文化深处的特写。
先生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写法。
他的文化散文,既有感性的体验叙说,又有理性的思辨、拷问,擅长以动人的文笔抒写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索。
《道士塔》就是他对敦煌文化与历史的叙说与拷问。
三、阅读课文,深入探究1、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诵读第一部分课文,并思考:⑴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种感情因何而生?明确:悲愤。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第一篇: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2.欣赏敦煌文明(幻灯片)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二、课文赏析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明确: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明确: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王道士:惋惜与痛苦;痛恨与无奈对满清官员:哀痛对外商国冒险家:谴责三、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坍弛:tān chí坍塌,废置无用凛冽:lǐn liè刺骨地寒冷歆羡:xīn xìan羡慕偌大:Ruî dà这么大四、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王道士?(细节描写)1.(用石灰刷过壁画后):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道士塔》教学设计
滴滴敦煌泪声声警世钟______《道士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文章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
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依据文本,准确筛选语言信息,通过语言信息把握作者“恨”的感情基调来分析形象及对中国文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三、教学重点通过作者“恨”的感情基调来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体会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审视和反思。
四、教学难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恨的实质五、教学方法通读鉴赏法。
讨论法。
探究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敦煌是一个神秘而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敦煌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敦煌文化,命途多舛,只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今天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重读这一段文物流失的耻辱历史。
(二)了解敦煌莫高窟文物价值及背景(幻灯片展示莫高窟的图片及文物流失的图片和数据,教师介绍)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文献资料四五万册。
目前,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6000册,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1050册,日本私人藏有592册,此外还有2700余册分散于各地。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于人们面前。
同学们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吗?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教学目标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沧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点,品味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介绍作者《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
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余秋雨先生。
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
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
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四.整体感知下面给五分钟给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
本文有四个部分,思考一下各个部分各讲了些什么,请同学起来回答。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
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题目:《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学目的和要求: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道士塔》教案。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教学难点: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
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
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系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也叫“千佛洞”,属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前的莫高窟收藏文物4万余件,但如今破坏严重,遗失很多,这一切大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道士王圆箓有关,可是宝物损失背后酿成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却不得不让人深思。
让我们随着余秋雨的笔触来反思一番。
知识卡片:敦煌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敦煌石窟、敦煌遗书和敦煌史地(实即丝路史地)三大领域。
导语二: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敦煌——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屏幕展示一些敦煌文物:陈列的地方却是大英博物馆)导语三: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方,来到一片戈壁荒滩,此时正值傍晚时分,忽见眼前金光闪动,仿佛千佛跃动,背后五彩云霞,绚丽辉煌,于是心有所动,便广为化缘,在次建造佛像,遂使之成为佛教圣地。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后来这种塔随着佛教的传入也传入了中国,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和我们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覆钵式的塔已经被我们改造成亭台式或楼阁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形状的塔了。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3、了解作者余秋雨,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记叙的史实,领会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
2、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1、通过记述的史实,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
2、学习文章中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运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走进敦煌莫高窟,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二背景资料展示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中的珍贵文物-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献-敦煌遗书与纸卷画约有4万多件,主要分藏在英.法.俄.日.美.中等13个国家,其中有五分之三在国外,中国现仅存一万多件.(出示斯坦因拍摄的藏经洞和现在的藏经洞图片) 三提问: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以致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的从外国博物院买取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镜前?这是谁之过?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为什么?1王道士其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袄,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外貌:衣着-清贫神态方面:愚昧无知逃荒农民出身的无知道士却做了敦煌的主人,把持着灿烂的敦煌文化,让读者不得不为中国敦煌文化叹息.2王道士做了什么?(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1)粉刷洞窟2)砸碎雕像这一节描写中,作者是怎样嘲讽王道士的?作者通过合理的想像,无不调侃而又痛惜的写出了敦煌艺术被毁灭的过程.通过对王道士行动场景再现,让人读来鲜活如在眼前.这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点.以生动的描述复原历史陈迹,他把握住人文科学的严肃性,对尘封于卷册书箧中的历史事件进行高超合理的艺术加工,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3)变卖文物3提问: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站在被告席上的还有谁?文章中有这样一句:他们在沙漠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他们是谁?文化大盗斯坦因骗走文物1万余卷文化大盗伯希和骗走精品6600卷华尔纳盗揭壁画(出示图片)1915年,斯坦因的45头重载骆驼满载着14箱中国文物,排成长长的一队,如沙漠上的一列火车驶向西方.华尔纳说:你们有这么好的文化,有这么好的敦煌,去不知道爱护.你们是谁?满清官员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里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他们不保护文物的理由是什么?运费不低官员在干什么?中饱私囊茶香缕缕真的没有运费吗?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们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敦煌文物流失案{王道士{破坏文物廉价出卖文物政府官员{放任自流中饱私囊馈赠佳品国外掠夺者{欺骗。
[精品]道士塔课件教学设计.doc
《道士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敦煌的有关知识,包括敦煌文物遭破坏和掠夺的史实。
2、认识学者散文大师余秋雨。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品味文章句子,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 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也是敦煌文化和王道士的悲剧。
3、挖掘造成这一巨大民族悲剧的种种根源。
4、通过品味文章句子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三、情感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把握王道士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也是敦煌文化和王道士的悲剧3、挖掘造成这一巨大民族悲剧的种种社会根源【教学方法】1、导读法2、合作探究3、多媒体课件辅助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一个千年不老的话题,曾经有这样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早在1000多年前就沉睡在西域的滚滚风沙之中,他就是敦煌曲子词一《菩萨蛮》。
(演示文字课件菩萨蛮一词)菩萨蛮——敦煌曲子词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首词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词中讲述了一对恋人用了自然界中,六种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作为盟誓,以示男女对爱情的忠贞热烈,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后来这个故事在100年前,才被一个道士从敦煌藏经洞无意间发现了,于是一种令全世界瞩目的文化就这样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演示幻灯片2、3、4、5、6、7、展示敦煌精美的壁画、雕塑艺术)但是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院买取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那他究竟是谁的过错?谁应为他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上世纪最后一位文学大师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和触摸那份痛。
(演示幻灯8展示道士塔图片及课题)(二)、余秋雨简介(演示幻灯9展示作者照片及生平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道士塔》教学教案
《道士塔》教学教案《道士塔》教案设计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生:(无语)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
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
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
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
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慢欣赏。
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
第一个问题,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生:(齐声)王圆录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
你认为,是这样的吗?生:不是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
滴滴敦煌泪 声声警世钟——《道士塔》教学设计
① 中国文官对敦煌文化犯下了哪些罪行 ?
明确 :没有 任 何关 卡 , 有任 何 手 续 …… ” “ 没 一 连 五 个 “ 有 ” 揭 示 出文 官何 等 的 昏 庸 与 无 没 ,
人。 先生 的学术著作有 《 戏剧理论史稿》 《 、戏剧
审 美 , tl 》 散 文 代 表 作 有 《 化 苦 旅 》 《  ̄N学 , 文 、 山
②他对敦煌文化犯 下了哪 些罪行?
明确 : 刷壁画 , 掉塑 雕 ; 卖文 书 、 粉 敲 出 经
居 笔记》 《 、 干年一 叹》等 。 生 的散 文 自成体 先
引 出 余 秋 雨 关 于 敦 煌 文 化 的 散 文 — — 《 士 道
() 2作者 为什么对 敦煌 文化 的流失如 此悲
愤 ? 煌 文 化 的 含 义 是什 么 ? 敦
塔 》 。
二 、 书 课 题 、 介 作 者 板 简 大 家读 过 余 秋 雨 先 生 的文 章 吗 ? 能 介 绍 谁
立 于世 界 之 巅
①外 国人 的罪过是什么?
明确 : 骗 , 几 句 现 编 的童 话 换 得 难 以 计 数 、 哄 用 价
的 文化 散 文 , 有 感 性 的 体 验 叙 说 , 有 理 性 既 又
情 , 习 叙议 结合 的 写作 特 点 。 学
二 、 赏课 文 中细 腻 生 动 的语 言 。 欣 三 、 发 学 生 的爱 国热 情 和 保 护 民 族 文 化 激
遗 产 的责 任 心 。
的思 辨 、 问 , 长 以 动 人 的 文 笔 抒 写 对 人 类 拷 擅 历 史与 文 化 的深 刻 思 索 。 道 士 塔 》 是他 对敦 《 就
(道士塔)教学设计
02
CHAPTER
教学内容与重点
教学内容
01
02
03
04
介绍莫高窟的历史背景
讲解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文化意义
分析《道士塔》所表达 的情感和主题
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 要性
教学重点
01
02
03
04
了解莫高窟的基本信息,包括 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
欣赏和分析《道士塔》中的艺 术元素,包括色彩、线条、构
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调整
根据教学评估结果,反思教学 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
需要调整或改进。
教学方法优化
根据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反 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 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或优化现 有方法。
教师表现评估
反思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如 语言运用、课堂掌控等,以提 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生反馈收集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生 对教学的满意度、建议等,以
听读理解:10-15分钟
03
04
口语练习:10-15分钟
写作练习:20-30分钟
05
06
总结与评估:5-10分钟
05
CHAPTER
课后作业与思考题
课后作业
列出《道士塔》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扮 演的角色。
描述《道士塔》中的象征元素及其象 征意义。
分析《道士塔》中的主要冲突和矛盾 ,并解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04
CHAPTER
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
教学环节
导入
01 通过展示图片或讲述故事的方
式,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 和背景知识。
呈现新的词汇和语法点
02 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帮助
学生掌握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欣赏、学习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特色:将历史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用戏剧化的语言再现历史,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生动传神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材料的艺术化处理来表达深沉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由余秋雨“将历史生动化”的语言特色启发学生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余秋雨《莫高窟》描写莫高窟来历的节选文段,初步感知余秋雨文化散文艺术性地处理历史材料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表演(语言、动作、神态。
),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
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
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
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
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
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
——节选自余秋雨《莫高窟》二、从三类主要历史人物入手,分析他们各自扮演的角色。
多媒体展示王道士、清政府官员、斯坦因等的形象。
三、观看三幕话剧(可事先准备,也可现场自编):第一幕:王道士整理他的“宅院”第二幕: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并给知县送“礼”第三幕:王道士与斯坦因的“公平交易”学生自己表演,评价。
四、总结:本文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处理:1、用戏剧化的语言还原历史,再现历史人物,让历史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_思索-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思索-道士塔教案教学设计思索-道士塔教案教学设计思索------《道士塔》余秋雨一、教学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根本领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莫高窟。
那里5万件以上的经卷和文书,有从十六国到元代一千年间的彩塑和壁画。
但在20世纪初,这座宏伟瑰丽、举世无双的艺术博物馆,却被一个卑微、愚昧的道士把持着,一个巨大的民族文化悲剧,就由此开始。
余秋雨先生的这篇《道士塔》,就能让我们读出这段沧桑、困惑、愤怒,还有那,深深的思索……(二)作者介绍: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奉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三)整体感知:(1)阅读第一局部,明确:①这个道士是谁?他的外貌特征怎样?为什么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用原文答复)②作者对王道士的所为是什么态度?(出示原文,学生朗读)③怎样理解“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句作者所蕴涵的感情?(2)阅读第二局部,思考:①请概括说明王道士对敦煌文物有哪些破坏?②对此,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出示原文,学生朗读)3、阅读第三局部,思考:(出示图片及画面)① 当王道士翻开的藏经洞的门,面对这些无比珍贵的文物,王道士,当时的官员们以及外国冒险家们各是什么态度呢?②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出示原文,学生朗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③这局部的结尾只有三个字:“我好恨!”你认为作者在恨什么?4、结合第四局部思考:① 在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日本学者宣布“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这说明了什么?② 然而,中国的专家们没有太大的冲动,只是默默地离开了会场,地走过王道士圆寂的塔前,为什么?那么,历史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索呢?(四)相关连接:悲剧,在今天,仍在上演着……(1)[新华网布鲁赛尔5月6日电] 美英联军攻入首都巴格达不久,各地哄抢成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滴滴敦煌泪声声警世钟--《道士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二、学会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分析学者散文的能力。
三、熟谙文章中叙写的史实,把握全文基调,理解含义
深刻的语句。
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与保护民族文化
遗产的高度责任心。
[教学重点]
一、领会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真挚的激情,学习叙议结合
的特点。
二、欣赏课文中细腻生动的语言。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王道士在敦煌文化悲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造成敦煌文化悲剧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录音:女子十二乐坊代表作《敦煌》,引出余秋雨
关于敦煌文化的散文--《道士塔》。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大家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吗?谁能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学生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
余秋雨先生,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
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
写作协会会长,是近年来在各种文化传媒中出现频率很高的
文化名人。
先生的学术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
美心理学》,散文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
先生的散文自成体系,形成一种“秋雨体”,它以《文化苦旅》发端,以《山居笔记》拓展,以《秋雨散文》集大成;它是中国近50年来感性和理性、历史感和文化感结合得最好的散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有一个跋涉者
兼沉思者的抒情主体。
因此,秋雨散文是一组特写,是历史
文化深处的特写。
先生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写法。
他的文化散文,
既有感性的体验叙说,又有理性的思辨、拷问,擅长以动人
的文笔抒写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索。
《道士塔》就是
他对敦煌文化与历史的叙说与拷问。
三、阅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诵读第一部分课文,并思考:
⑴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种感情因何而生?
明确:悲愤。
这是由于敦煌文化的流失。
⑵作者为什么对敦煌文化的流失如此悲愤?敦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敦煌--敦煌学。
简介“敦煌”、“敦煌学”(具体内容略)。
3、学生分组讨论:敦煌文化悲剧--谁之过?
点拨:⑴王圆箓
①他是什么人?
明确: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②他对敦煌文化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粉刷壁画,敲掉塑雕;出卖文书、经卷、画卷。
③为什么他会犯下这些罪行?
明确:愚昧、无知、贪财。
⑵中国文官
①中国文官对敦煌文化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一连五个“没有”,简直是何等的昏庸与无能、腐败和腐朽。
而所有“没有”中对应着的“有”,则全是“当政者”最起码的职责。
可是,他们却全都是“没有”!
②他们犯下的这些罪行让人们看到了当是怎样的状况?
明确:官员腐败无能,缺乏爱国之心,自私自利。
③相比较而言,王圆箓和当时那些中国文官,谁对敦煌文化的罪责更大一些?
明确:当时那些中国文官--统治阶级,是这样的统治阶级造就了这样的平民。
⑶外国人
①外国人的罪过是什么?
明确:哄骗,用几句现编的童话换得难以计数、价值连城的敦煌文物。
②外国人这种行为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欺骗、掠夺,文化上的霸权主义。
4、小结:王圆箓,中国文官、外国人等三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敦煌文化悲剧。
那么你认为这种悲剧就那个时代与社会而言,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学生热烈讨论、自由发言,然后教师指定一、二名学生回答。
)
四、品味关键语句
关键句: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点拨:王道士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悲剧由他造成只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统治下,产生这样的悲剧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五、探求写作主旨
讨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不再是清朝末期民愚国
弱的中国,你认为本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是什么?
点拨:借古鉴今、警示后人。
六、拓展思考
思考:我们有接受这种警示的必要吗?多媒体显示《民
族之魂--汉语言文化》:
民族之魂--汉语言文化(节选)
汉语言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抒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出“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
这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
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明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
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与悠悠的叹息。
汉语言文明是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在西方文化无止
境地涌入街头巷尾时,在“三国”、“论语”相继被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天翻地覆时,小学课堂内
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英语培
训机构满街都是,可怎寻不到一个国学教授机构。
汉语言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来就应向祖辈们
许下的承诺,不要让昔日繁盛的古国衰落的故事重演。
这庄重的承诺将是我们一生所肩负的重担,它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到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提问:这是一篇高考作文节选,同学们读过之后有何感想呢?
点拨:我们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吗?我们在怎样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能够继承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吗?
七、结语
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曾引用一位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几句诗,在此我想用这首诗的结尾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在此,
我谨向世界提醒一句:
从我们这一代起,
中国将不再给任何国度的军人,
提供创造荣誉建立功勋的机会!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千古之罪谁当诛
愚昧“修葺”古文明
野蛮“拯救”失文明
此恨绵绵无绝期
[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主要是从热爱、保护中华民
族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高度出发,紧紧抓住导致敦煌文化
珍贵遗产流失的罪魁祸首这一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归纳分析,深刻认识到反动的统治阶级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才
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珍视并传承中华
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
当然,由于课型、课时的限制,对于
文章中语言的品味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等,都显得相对薄弱。
陶玉鑫
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