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文档分解

合集下载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充分认识项羽、刘邦两个政治集团间一场激烈的、紧张的政治斗争。

2. 理解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和粗略深刻的史笔。

3. 学习古汉语,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 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深入认识他俩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发家和战胜秦军主力后各怀称霸意图的本质特点。

5. 通过项羽在“鸿门宴”上态度的变化,理解对他性格的把握。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文的重点在以项羽、刘邦为中心的两大集团尖锐矛盾的产生、发展、激化和结局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的始终,贯穿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项羽、刘邦等人的性格特点的描述。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项羽、刘邦等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上。

解决办法:1.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通过语言的分析、比较,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在讲析课文时,引导学生对情节的发展、对人物的性格变化,用前后联系的办法进行思考和推理。

3. 对于教学难点可指导学生借助练习题进行思考,教师作点拨。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新课:楚汉相争乃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关于这一著名战役留下了很多的故事,尤其是“鸿门宴”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篇。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传诵千古的记项羽专为刘邦而设的鸿门宴的经过的课文《鸿门宴》。

(二)处理字词:学生读注释,勾画文中重要字词,检查正音、释义:1. 注音:鲰(zōu)生卮(zhī)酒彘(zhì)肩料理科(liào)无不胜(shèng)戮(lù)力瞋(chēn)目目眦(zì)安能屈节(rǔ)按剑而跽(jì)刀俎(zǔ)2. 解释:①细说②握剑坐桌旁③使酒骂座④像对待奴隶一样⑤目光如豆⑥献上一斗酒⑦放下酒杯⑧横冲直撞⑨玉玦(jué)⑩留下来侍奉他11.何辞为(三)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弄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大意。

高二语文文言文鸿门宴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文言文鸿门宴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文言文《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鸿门宴》全文;(2)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4)领悟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讲解等方式,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2)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生动性;(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鸿门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中,体会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背诵;(2)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分析;(3)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特殊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3)文中蕴含的历史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询问学生是否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2)教师简介:鸿门宴是战国时期楚汉争霸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下,在鸿门举行了一次宴会,宴会上发生了许多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鸿门宴》就是记录这次宴会的一篇文言文。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参考资料;(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为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3.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通过讲解,让学生领悟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鸿门宴》教案设计与讲解

《鸿门宴》教案设计与讲解

鸿门宴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它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

这个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这个话题,让学生们了解我们古代的历史,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下面是我为大家设计的《鸿门宴》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及事件经过,培养同学们的历史观念。

2.学习《鸿门宴》相关的词汇和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及其对时代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导入让学生们观看《鸿门宴》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

2.历史背景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国进入纷争中期,经历了霸王之治和诸子百家的争锋,最终由刘邦和项羽争霸,形成了大汉王朝。

3.鸿门宴事件经过刘邦得知项羽派来的美女虞姬是个间谍后,决定设奇谋陷害项羽。

他派出军队将虞姬送回项羽军中,表面上是向项羽献上美女,实质上是要挑拨项羽内讧。

在鸿门宴上,刘邦安排项羽和韩信等人喝下了毒酒,但自己却不喝。

引出矛盾,使项羽丢失了统治天下的机会。

4.鸿门宴背后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鸿门宴》舞剧的主要人物形象,进一步反思中国古代的政治、文艺、武术、服饰等方面的历史发展,揭示了汉朝头号英雄刘邦和秦朝末代威震天下的霸王项羽之间的神秘人物。

5.词汇和成语讲解《鸿门宴》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和成语,如无中生有、以少胜多、借刀杀人、鸟语花香等,拓展学生的词汇及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讲述《鸿门宴》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讨。

第二步:朗诵正文老师向同学们朗诵《鸿门宴》的正文,并带领学生们进行朗读,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步:总结历史故事背后的意义通过分析《鸿门宴》的故事情节,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背景、文化风俗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意义。

第四步:词汇和成语讲解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能力。

鸿门宴教案(多篇)

鸿门宴教案(多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 激发学生对鸿门宴故事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鸿门宴发生的时代背景。

2. 讲述鸿门宴的基本情况。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鸿门宴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好奇心。

2. 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第二章:刘邦与项羽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刘邦和项羽的关系。

2. 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1. 刘邦和项羽的关系。

2.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刘邦和项羽的关系。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第三章:鸿门宴的准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准备过程。

2. 分析鸿门宴中的权谋策略。

教学内容:1. 鸿门宴的准备过程。

2. 鸿门宴中的权谋策略。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鸿门宴的准备过程。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鸿门宴中的权谋策略。

第四章:鸿门宴的宴席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宴席过程。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互动关系。

教学内容:1. 鸿门宴的宴席过程。

2. 鸿门宴中的互动关系。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鸿门宴的宴席场景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鸿门宴中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鸿门宴的影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影响。

2. 分析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1. 鸿门宴的影响。

2. 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鸿门宴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六章:鸿门宴中的角色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

2. 分析鸿门宴中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动机。

教学内容:1. 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

2. 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动机。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

3、正确评价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探讨楚汉相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理解“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2、难点(1)探讨楚汉相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理解文中“鸿门宴”这一事件在楚汉相争中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知识,梳理文章情节。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及楚汉相争的成败原因。

3、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语气。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楚汉相争的相关视频片段,如项羽破釜沉舟、刘邦入关约法三章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楚汉相争中最著名的一场宴会是什么吗?(引出“鸿门宴”)2、作者及作品介绍(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2)《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请学生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鸿门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项羽形象分析找出文中描写项羽的语句,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项羽大怒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的教案

《鸿门宴》的教案

《鸿门宴》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4.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鸿门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

3. 探讨《鸿门宴》中反映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等。

4. 通过对《鸿门宴》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鸿门宴》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鸿门宴》中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3. 分析课文,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探讨课文中的知识点。

4.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6. 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7.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鸿门宴》,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2. 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作文,可以是历史评论、文学鉴赏或哲学思考。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提出问题。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鸿门宴》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鸿门宴教案(多篇)

鸿门宴教案(多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内容:1. 鸿门宴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

2. 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张良、樊哙等。

3. 鸿门宴的重要事件:项羽决定杀刘邦、张良的计谋、樊哙的壮烈表现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鸿门宴中的重要事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

2. 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

教学内容:1. 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项羽与刘邦、张良与刘邦、樊哙与刘邦等。

2. 鸿门宴中的人物矛盾:项羽要杀刘邦、刘邦想逃跑、张良的计谋等。

3. 鸿门宴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项羽的骄傲自大、刘邦的机智勇敢、张良的智谋等。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

2.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鸿门宴中人物心理和动机的理解。

第三章: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探讨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内容:1. 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项羽要杀刘邦是否合理、刘邦的逃跑是否背叛等。

2. 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对政治斗争的启示等。

3. 鸿门宴的启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背叛、权谋与智慧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鸿门宴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看法和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的思考。

第四章:总结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引导学生总结鸿门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1. 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回顾。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事件经过和意义。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介绍。

1.2.2 《鸿门宴》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1.2.3 《鸿门宴》的事件经过详细解读。

1.2.4 《鸿门宴》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历史意义等。

2.1.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鸿门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1.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鸿门宴》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鸿门宴》的相关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2.2.2 历史文献:为学生提供《鸿门宴》的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讲解:详细讲解《鸿门宴》的事件经过、主要人物、历史意义等。

3.1.3 分析:分析《鸿门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1.4 讨论:组织学生就《鸿门宴》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15分钟3.2.3 分析:10分钟3.2.4 讨论: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1.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1.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鸿门宴》知识的掌握程度。

《鸿门宴》 教案教学

《鸿门宴》 教案教学

《鸿门宴》教案教学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掌握《鸿门宴》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

1.2 教学内容介绍《鸿门宴》的故事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分析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

解读宴会上的对话和心理描写。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利用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第二章:故事背景与作者简介2.1 教学目标了解《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

认识作者司马迁及其所著《史记》。

2.2 教学内容介绍秦末汉初的历史背景,分析社会动荡的原因。

讲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史记》的目的。

2.3 教学方法通过时间线梳理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构建时间框架。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作者司马迁的画像和相关文物。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如英勇、豪爽、单纯、缺乏政治远见等。

探讨刘邦的形象特点,如机智、圆滑、善于利用他人等。

解读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如范增、张良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

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第四章:情节发展与主题思想4.1 教学目标梳理《鸿门宴》的情节发展。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4.2 教学内容讲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包括准备、进行和后续影响等。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如权力斗争、忠诚与背叛等。

探讨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时间轴展示情节发展,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脉络。

引导学生从人物动机、事件结果等方面思考主题思想。

第五章:文学技巧与表达方式5.1 教学目标分析《鸿门宴》中的文学技巧。

理解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

5.2 教学内容讲解《鸿门宴》中的描写手法,如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教案(1)
主题:《鸿门宴》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学习《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 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鸿门宴》的场景,激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

2. 学习《鸿门宴》(30分钟)
- 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并讲述其经过;
- 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探讨其在政治、军事和
外交方面的重要性。

3. 讨论与思考(20分钟)
-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长远
影响是否意义重大?并提供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自己的观点并展示其中
的理由;
- 全班讨论:全班共同讨论,形成一个综合的结论。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
- 教师总结《鸿门宴》的重要性和学生讨论中的观点;
-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我们现在的影响。

四、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鸿门宴》;-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鸿门宴》对其他历史事件的影响。

五、教学反馈: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鸿门宴》的历史背
景、经过和影响;
- 提供反馈: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升历史思考能力。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一、教案背景《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属于中国秦朝末年的历史事件。

鸿门宴以其戏剧性和政治意义而闻名于世。

鸿门宴故事的背景是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和项羽(嬴政)之间的权力争斗。

该教案旨在通过讲解故事背景、人物介绍和故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故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权力争斗的复杂性;3.分析故事情节,探讨其中的战略和智谋;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故事背景介绍:秦朝末年的政治局势和刘邦、项羽之间的权力争斗。

2.人物介绍:刘邦、项羽以及其他关键人物的介绍和背景。

3.鸿门宴故事分析:详细分析鸿门宴的情节和其中的战略策略。

4.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文献研究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故事背景介绍(15分钟)•讲解秦朝末年的政治局势和分封制度的局限性;•分析刘邦和项羽的背景和势力;•引导学生了解两位主要人物的优势和劣势。

步骤二:人物介绍(2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介绍一个关键人物的背景和特点;•各组展示并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步骤三:鸿门宴故事分析(30分钟)•讲解鸿门宴的情节和背景;•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战略和智谋;•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对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步骤四:教学活动(35分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演绎鸿门宴来体验当时的氛围;•学生根据历史文献研究,撰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研究报告;•小组展示和讨论各自的研究成果。

五、教学评估1.学生在故事背景介绍部分的问答环节,考察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2.角色扮演活动中,观察学生对人物特点和关系的把握;3.鸿门宴研究报告的评估,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资源1.《鸿门宴》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2.角色扮演的服饰和道具。

七、拓展延伸1.鸿门宴的历史意义和影响;2.了解秦朝末年的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能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3)讲解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课堂讨论:(1)探讨《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讨论《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课文讲解,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用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角色扮演法:用于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场景,锻炼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的启示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鸿门宴》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篇章结构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鸿门宴》教案模板

《鸿门宴》教案模板

《鸿门宴》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

文言词汇和句式的学习。

2.教学难点:对文章主旨思想的理解。

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回顾《史记》的相关知识,为学习《鸿门宴》做好铺垫。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a.讲解“鸿门宴”的背景和意义鸿门宴是秦朝末年一场重要的政治斗争,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衰落。

鸿门宴上,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激化,预示了楚汉战争的爆发。

b.分析人物形象刘邦:机智、勇敢、果断,具有政治远见。

项羽:英勇、骄傲、刚愎自用,缺乏政治智慧。

张良:智慧、谋略,为刘邦出谋划策。

范增:阴险、狡猾,为项羽效力。

c.分析文章主旨思想通过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揭示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衰落。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平、安定的渴望。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讨论话题:你认为刘邦和项羽哪个人物更具人格魅力?你从《鸿门宴》中学到了什么?5.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文言词汇和句式的学习。

四、教学反思1.对文言文的讲解要细致,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2.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3.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在教授《鸿门宴》的过程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讲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时,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现场翻译句子,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分析《鸿门宴》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宴会背后的政治斗争。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2. 熟悉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3. 分析鸿门宴中的政治斗争;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文章概述《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秦朝灭亡后,楚汉争霸前夕的一件重要事件。

文章通过对鸿门宴的描绘,展示了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以及当时的政治斗争。

2.2 人物分析2.2.1 项羽英勇善战,自称西楚霸王;性格直率,缺乏政治远见;鸿门宴上,意图杀害刘邦。

2.2.2 刘邦出身低微,善于用人;机智聪明,懂得隐忍;鸿门宴上,巧妙地躲过一劫。

2.3 政治斗争分析2.3.1 楚汉争霸的背景秦朝灭亡,群雄并起;项羽、刘邦分别为两大势力代表。

2.3.2 鸿门宴上的斗争项羽企图杀害刘邦,巩固自己的地位;刘邦在宴会上设法脱身,为后来的楚汉争霸奠定基础。

第三章:问题讨论3.1 问题设计鸿门宴之前,项羽和刘邦的关系如何?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企图杀害刘邦?刘邦在鸿门宴上是如何巧妙地躲过一劫的?3.2 讨论方式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观点,形成共识。

第四章:拓展延伸4.1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介绍秦朝灭亡后,楚汉争霸的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2 类似历史事件分析分析其他历史事件中的政治斗争,如“煮豆燃萁”等,让学生学会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本节课通过分析《鸿门宴》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了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政治斗争。

5.2 学生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5.3 课后作业熟读《鸿门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六章:对比分析6.1 对比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点项羽:英勇善战,直率,缺乏政治远见;刘邦:出身低微,善于用人,机智聪明,懂得隐忍。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故事背景和发生的时间。

2. 讲解《鸿门宴》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鸿门宴》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鸿门宴》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提问。

第二章:文本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分发《鸿门宴》的文言文文本。

2. 逐段解析文言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言文文本,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 教师逐段解析文言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朗读和笔记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提问。

第三章:角色扮演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角色。

2.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向学生分配《鸿门宴》中的不同角色。

2.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中的对话和描述。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和角色扮演的准备。

3. 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和评价。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角色扮演表现和团队合作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建议。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1. 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提出与《鸿门宴》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和事件。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对话技巧。

学生能够解读并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演讲,培养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忠诚、背叛、友谊、权谋等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鸿门宴》全文2.2 教学重点:文中重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描写。

文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2.3 教学难点:文中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的理解。

对文中象征意义和隐喻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鸿门宴》的插图或相关历史背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一场宴会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吗?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部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生词和理解问题。

3.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价值。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每组选择一个象征或隐喻,进行分享和解释。

3.5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

学生通过写作或演讲,表达自己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学生完成的生词卡片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角色扮演和展示:学生角色扮演的表现和小组展示的质量,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鸿门宴》文本5.2 辅助材料:《鸿门宴》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生词卡片角色扮演道具和场景布置物品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作品中的角色情感和氛围;(3)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交流等途径,探究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思考能力;(3)培养学生对人生、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作品《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2. 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3. 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鸿门宴》原文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鸿门宴》原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鸿门宴》原文,注意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4. 角色扮演:选取作品中的重要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体验作品情感;5. 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作品中的情景,感受作品的历史氛围;6.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鸿门宴》与其他相关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7.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探究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8.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归纳总结教学内容;10. 课后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宴会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鸿门宴》的场景。

有关《鸿门宴》教案4篇

有关《鸿门宴》教案4篇

有关《鸿门宴》教案4篇《鸿门宴》教案篇1【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任务】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2、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__的叙事脉络;过程与方法3、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4、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层次设计】一、导入,利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导入;(约5分钟)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约3分钟)三、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约7分钟)四、mp3范读,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约12分钟)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思路;(约12分钟)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约3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

(约5分钟)师:(板书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并在而这之间正上方打上“?”)这个问号里面,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需要我们解决的几个问题。

谁能说出与这两个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生(七嘴八舌):项羽、刘邦、楚霸王。

师:楚霸王就是项羽。

同学们说的很对,主要就是这两个人。

但其中有一个人和这两个成语都有关,这个人是——生(齐):项羽。

师:那么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和主要故事内容?生1:“破釜沉舟”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7年,秦围赵,包围了赵国的巨鹿城。

项羽受楚王之命率楚兵渡过漳河,命令士兵砸碎做饭用的锅,凿沉了过河用的船,只带了够三天吃的干粮。

楚军被推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士兵们无一不以一当十,奋勇向前,结果大败秦军,取得战争的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表示不顾一切,下定决心干到底。

师:司马迁是什么人?生1: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鸿门宴》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楚汉争霸的背景。

讲述《鸿门宴》的主要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讲述《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鸿门宴》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第二章:分析人物形象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动机。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力。

2.2 教学内容对《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刘邦、项羽、张良等。

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的相关段落,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理解故事情节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把握其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帮助学生把握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的故事情节,找出故事的发展脉络。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和概括情况,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讨论故事主题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的故事主题,探讨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的故事主题,探讨其深层含义。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故事主题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批判。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思考情况,了解学生对故事主题的理解程度。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鸿门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鸿门宴的氛围。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梗概简要介绍《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分析课文中的冲突和矛盾,揭示文章的主题。

2.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如项羽、刘邦等。

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3 情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如鸿门宴的准备、宴会过程等。

探讨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以及其对主题的影响。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历史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如楚汉争霸等。

分析历史背景对课文的影响和意义。

3.2 文化内涵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如礼仪、宴会习俗等。

分析文化内涵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修辞手法4.1 比喻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如“鸿门宴”的象征意义等。

探讨比喻手法对文章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4.2 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性格、命运等方面的对比。

探讨对比手法对文章效果和主题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5.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课后习题、作文等。

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设计一项与《鸿门宴》相关的课前活动,如让学生介绍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预习课文内容。

6.2 课中活动设计一项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目的: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七章:课堂互动7.1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给予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学生欣赏几首诗(投影)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诗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后人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呢?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二、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投影)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分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

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知识链接】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三、背景介绍(投影)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

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

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

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

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本文的异读字有: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五、鸿门宴组图(投影)结合刚才的录音看图片,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无伤告密亚父定计项伯夜访(夜访张良)项伯说情(项王许诺)刘邦定策刘邦谢罪(沛公赴宴)范增示意(鸿门饮宴)项装舞剑樊哙闯帐(张良召哙)樊哙力斥(义责项羽—项无以应)沛公脱险(沛公逃席)诛杀无伤(刘邦锄奸)★第二课时六、课文讲解第一部分(第1段)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处境危急。

——故事的开端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1.无伤告密2.亚父定计第一部分(第2段)刘邦一方的对策,形势由战向和转化──故事的发展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2.刘邦定策3.项王许诺第二部分(第3段)写宴会上的斗争过程──高潮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刘邦由被动变主动。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1.刘邦谢罪—项羽留饮2.范增示意—项羽不应3.项庄舞剑—项伯翼蔽关于鸿门宴上的坐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坐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第二部分(第4段)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1.张良召哙—樊哙闯帐2.义责项羽—项无以应第三部分(第5—7段)刘邦的逃走、项羽一方对失败的反映──故事的结局这三段主要写了几件事?1.沛公脱险2.诛杀无伤【思考】一、问题:1.鸿门宴前项羽与刘邦两军实力如何?2.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依据是什么?3.张良与项伯关系为何如此密切?4.对于项伯,刘邦有何举措?5.复述鸿门宴。

6.请画出鸿门宴坐次及方位。

7.樊哙闯帐与樊哙力斥这两个场景可以看出其什么样的性格?8.沛公逃席这个场景可以看出刘邦怎样的性格?9.项羽性格特征。

二、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

张良:老练多谋。

樊哙:忠勇豪爽。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

范增:老谋深算。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通假字成五采.(彩)具.(俱)告以事距.(拒)关,毋内.(纳)诸侯张良出,要.(邀)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背)德也旦日不可不蚤.(早)自来谢项王令将军与臣有郤.(隙)樊哙复.其盾于地(覆)沛公不胜桮.杓(杯)因击沛公于坐.(座)置之坐.(座)上二、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1.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2.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

今:长寿。

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三、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7.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二)名词用作状语吾得兄(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