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论述类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规律学 粤教版

合集下载

论述文常见设题陷阱分析

论述文常见设题陷阱分析

论述文常见设题陷阱分析【知识点讲解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 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 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 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句中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⑶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解题对策:阅读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 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 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者B,所有;部分等);c 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 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知识点讲解2】【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 词。

【例】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傩〃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新高考语文一轮二轮备考:论述类文本 洞悉命题九大陷阱 规律方法技巧 原创精品

新高考语文一轮二轮备考:论述类文本 洞悉命题九大陷阱 规律方法技巧 原创精品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 ·语文

一 部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页
第一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方 法
专题一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 ·语文

洞悉命题九大陷阱
准 提



第2页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 ·语文
[考向定位]
1.选文指向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
题和世界发展的前沿问题,篇幅一般在 900 字左右。题材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美学、建筑等。


心 方
2.命题形式上,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
3
道题,共
9
分。
准 提


突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常设置一些陷阱,常见的陷阱一般有以下九 演


种: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混淆关系、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
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过度和无中生有。
第3页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准 提
法 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升 演


[答案] 强加关系。原文只是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
弹性并列分别来谈其各自对城市社会健康发展的影响的,而选项
却把前两者跟后者硬说成是条件关系。
第14页
第一部分 专题一
核 心 方 法 突 破
核 心 方 法 突 破
第4页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 ·语文
核心方法突破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错误选项设置类型分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错误选项设置类型分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错误选项设置类型分析作者:徐香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6年第09期一般论述类阅读文本所选内容专业性强,论述逻辑严密,又有理论深度。

要读懂读透,难度很大。

加之出题者在选项里故意挖坑,设置障碍,很多考生对此题型望而生畏,他们往往耗费很多时间,却保证不了理想的正确率。

不过,若系统地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会发现命题者出题的角度、设置错误的类型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若能了解这些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就能快速、准确地识破陷阱,排除错误选项,提高准确率。

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高考题为例,分析论述文中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类型。

一、语言的分寸为考查考生的理解和信息整合能力,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通常要改变语言表述形式,对文中原句作改装和重组。

因此,做题时,要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逐字逐词地同原文进行细致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的改造过程中,删了什么,改了什么,添了什么,这种改造是否影响到句子传达的意义。

以下例句都在细枝末节处对原句做了手脚,使意义迥异。

1. 随意增加词语或短语。

【例1】2013年安徽卷第1题:A.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文: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增加了“不充分”一词,意义完全不同。

【例2】2016年高考山东卷第2题: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原文: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C项与原文相比,增加了“继承汉魏古诗”一短语,改变了愿意。

2. 删减修饰成分。

【例3】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1题: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定稿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第一讲-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1)

定稿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第一讲-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1)

陷阱 8:混淆时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陷阱 剖析
混淆时态,就是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 间上设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 然,把或然说成必然。
①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 识别 未、之前、之后”等。 方法 ②关注“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估计、预计、
必将、如果、一定、未必”等。
第一讲 题目如何命——洞悉选项设误陷 阱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文章,而且要洞 悉选项从何处而来,清楚题目设置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 助于快速准确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陷阱 1:偷换概念
陷阱 剖析
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 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 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 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陷阱 10:曲解文意
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 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 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 方法
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围;检查选项的内容能否 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内容合 理推断出来。
陷阱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因果混乱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陷阱 剖析
①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 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 “因(条件)”。
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 识别 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 方法 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识别命题陷阱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识别命题陷阱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
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
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错误转述
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 性说成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 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 点、成绩说成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 彼”对象入手分析。
真题小练:
原文 选段
试题 选项 比对 结果
(2017·全国Ⅰ卷第 1 题 B 项对应文段)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 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 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 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 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设错方式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有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 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在貌似而质不同中迷惑考生。
辨认方法 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 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 主语、宾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夸大功能或效用。
以偏概全
D.宋代各种信用情势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
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
提供了借鉴。
夸大作用
【对应文段】“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
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
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

例说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五大规律共4页文档

例说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五大规律共4页文档

例说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五大规律高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有助于培育和提高高中生理性思维能力。

有助于高中生深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有助于高中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对能力进行考查的所有题目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而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陷阱选项,排除错误项。

因此,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是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

笔者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认为这类文章阅读题目设置“陷阱”的规律主要有五类,以下以考题为例对这几类设错规律进行分析:一、以偏概全【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手段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2004年湖南卷)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做这一类型题要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

二、张冠李戴【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然而,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高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及“陷阱”

高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及“陷阱”

高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及“陷阱”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2)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2)

高考论述文阅读选择题陷阱设置方法及答题技巧一、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选项: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原文: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选项: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15:论述文选读 分析方法》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15:论述文选读 分析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明确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二、明确考纲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明确题型客观选择题:识破命题设置的陷阱常见干扰项设置的十大陷阱(1)张冠李戴(2)范围不清(3)武断绝对(4)混淆颠倒(5)强加因果(6)无中生有(7)曲解文意(8)文不对题(9)点据相悖(10)评析不当四、明确方法坚持一种原则:答案就在原文中保持两种心态:静心、细心(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遵循五个步骤:读—审—找—比—排牢记十大陷阱:抓敏感点,识破陷阱五、明确步骤第一步:读——文本1、储备知识论证要素:论点、论据(事实、道理)、论证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2、宏观思考1、文本主要谈的什么问题?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3、文本依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4、文本用了哪些事实和道理论据?圈点批注第一:标自然段序号第二:标关键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第三:标对象、概念、人名、时间第四:标重点词语(敏感点)1、修饰限制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一些、全、都、凡、所有、一概、通常、总是、偶尔、有时、只、仅仅、更、特别、尤其、稍微、几乎、基本等2、时间词:将、曾经、目前、尚未、预计、之前、估计等3、肯否词:一定、必须、就、无、无非、禁止等4、推测词:好像、似乎、可能、也许等5、关联词:因为、所以、因此、如果、即使、虽然、但是、反而、不仅、而且、况且等6、分类分层次词:首先、其次、然后、其一、其二、其三、一方面、另一方面、以及、另外、同时、此外、总之、由此可见、所谓等7、举例词:比如、例如、譬如等第二步:审——题干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等。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比对分析:原文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不属于”,选项篡改了原文。
陷阱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四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许多同学做论述文阅读题时会陷入一个误区:必须先弄懂里面的科学道理,才能把题做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仅供大家参考!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一、偷换概念选项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或者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解题思路选项转述的文中的内容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分析语段可以看出,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传承就不能弄明白,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

对比选项可以发现,选项故意把“先秦诸子百家”与“《老子》和道家”混淆。

突破秘籍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要注意分析文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二、以偏概全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多个方面(角度)漏掉一部分,而把其余的内容作为整体(比如发生的原因、形成的结果、发展的过程等)。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语段的意思是:《论语·宪问》有有关“以德报怨”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书早于《论语》。

例说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五大规律

例说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五大规律

2013-07方法交流高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有助于培育和提高高中生理性思维能力。

有助于高中生深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有助于高中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对能力进行考查的所有题目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而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陷阱选项,排除错误项。

因此,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是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

笔者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认为这类文章阅读题目设置“陷阱”的规律主要有五类,以下以考题为例对这几类设错规律进行分析:一、以偏概全【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手段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2004年湖南卷)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做这一类型题要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

二、张冠李戴【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然而,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高考语文选择题常见的出题陷阱

高考语文选择题常见的出题陷阱
• 5.语言风格总结不准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素平实,华丽生动,含蓄 隽永,沉郁顿挫。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语言风格的内涵,作答时一句句地分析诗歌到底符 合哪种语言风格,然后再判断选项。
• 解题策略:
• 考查点
应对第略
• 语句含意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现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 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判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是绝对的情况。 • 3.断章取义
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 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
• 4.答非Leabharlann 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问题。常表现为“下列不属于······的一项是”。
尽管选项表述完全符合原文,但选项并没有回答题干所探讨的问题。要注意题干中“原 因”“根据”“证据”“表现”“实质”“目的”等关键字眼,要特别注意辨析选项是否 符合题干要求。
• 3.思想情感总结不当
•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 命题人有时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的情感进行分析评价,在这些分析 评价中设置干扰信息。
• 4.表达技巧理解不准
•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 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 高考链接:[2020全国卷ⅢT12]C项,“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 错误,由原文中的“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和“百官多列家疾, 不入”可知,官员们并非不愿到任办公,而是不符合朝廷要求。
• (4)事件先后设错。 • 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ⅠT12]C项,根据原文,“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在前,

中高考语文常见的论述文本选择题陷阱

中高考语文常见的论述文本选择题陷阱

常见的论述文本选择题陷阱
一、混淆是非,指选项表述与题干要求在关系上毫不相干。

干扰选项内容语原文内容相符,但在与题干所探讨问题不相符,在选择时直接排除。

二、以偏概全,指选项表述把原材料对某类部分判断扩大到某类全体,以部分替代全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使考生做出错误选项。

阅读时要留心材料中的关键词例如“凡”“全”“都”“仅仅”“几乎”
三、偷换概念,这种干扰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换成其他内容,达到迷惑考生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应当表述名词与原文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没有漏掉关键词或变换原文中重要词语。

四、前后倒置,指原材料提到内容与选项中内容在时间或范围上不一致。

五、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六、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七、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一)》当堂检测 粤教版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一)》当堂检测 粤教版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一)》当堂检测粤教版当堂检测:判断下面句子说法的正误(将答案写在当堂检测本上)(一)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

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

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

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1、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二)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

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

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

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

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

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

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2、“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1。

高考语文 论述类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规律学 粤教版

高考语文 论述类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规律学 粤教版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学生版〕教学要点:如何寻找及明确命题者设错选项。

教学过程: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X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学生版)教学要点:如何寻找及明确命题者设错选项。

教学过程: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⑴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

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

”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

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原文:选项:B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3题。

(2010年广州市一模)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

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

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

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类自己可以创造法律,但有些法律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

在没有人类之前,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

所以,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不是人创造的。

即使人出现之后,有些法律也不是人创造的。

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但道德规则的实施缺乏后盾,所以道德规则必须转化成法律规则。

因而,法律规则不过是国家强制推行的道德规则而已。

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早就存在了。

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已经有自然法存在。

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

比如,自然法告诉我们:不得杀人,不得奸淫,不得偷抢。

人们制定的法律中许多内容不过是依据这些自然法而已。

自然法是人定法(即人类制定的法律,是与自然法相对应的法律)之前存在的法律。

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

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自然权利,采取各种手段去占有一切东西。

这样就产生了利害冲突,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残忍而狡诈,任何人的生命和安全都没有保障,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

没有法律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是可怕的,人们可以干出各种各样无法无天的事来。

人的内在理性告诉自己:要摆脱自然状态,大家就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

这个大家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自然法。

它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

自然法思想萌生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逻各斯”概念。

真正使自然法形成一个传统的还是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试图把自然与人性调和起来。

斯多葛派认为整个宇宙受一个普遍性规则的支配,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也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所支配。

这个最高的普遍法则就是自然法。

西塞罗继承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同斯多葛派一样,他也试图调和自然与人性。

他认为自然法既是根植于自然的“正确规则”或“最高理性”,又体现了人的理性。

自然法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戒律,但仅有自然法是不够的。

因为对自然法的遵守全靠个人的自觉,如果有人破坏自然法而得不到任何惩罚,那么遵守自然法的人就会吃亏。

所以,为了使法律真正得到遵守,还必须建立国家,以保障自然法的遵守。

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就是人定法。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法律称作政治法,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法律称作民法。

政治法是规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民法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

此外,还有规范不同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

(选自《论法的精神》第一章,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A.广义的法律,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客观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律。

B.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C.国家产生之前,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自私的本性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

D.斯多葛派和西塞罗基于对人性弱点的认识,都试图用自然法来支配人类,以便调和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E.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政治法、公民法和国际法。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需要制定法律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如果不加以强制性的限制,就会危及社会。

B.自然法的执行缺乏足够约束力,无法确保能够真正得到遵守。

C.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个部分,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支配。

D.由国家制定法律,才能更有效协调社会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12题选项E: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政治法、公民法和国际法。

原文::12题选项B: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原文:解题对策:重点关注: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例:《论法的精神》12题C项:国家产生之前,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自私的本性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

”重点关注: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

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

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

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

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

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

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

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第12题C项:“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原文:解题对策:4 、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风格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且也表现于同一艺术家的作品中。

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

他所创作的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主导的、占优势的风格,但并不排斥他创造出具有多样风格的作品,布封曾说:“随着不同对象,写法就应该大不相同”,“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作品上都盖上同一的印章,这就暴露出天才的缺乏……”胡应麟对杜甫的艺术风格的评价是:“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众调。

”这里所说的“本调”与“众调”的关系,体现了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一般说来,沉郁是杜甫作品中占主导的风格,但并不能用这一种风格来说明杜甫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杜甫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采的,有“欲倾东海洗乾坤”那样的豪放,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的深沉,也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样的悲壮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轻灵……尽管杜甫作品中的基调还是那种积极的忧国忧民的沉郁的精神。

其次,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