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哲学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巫术说是西方学者关于艺术起源和本质的一种极具影响的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俺的话·泰勒和詹姆士·弗雷泽,以及法国考古学家萨蒙·雷纳克等,巫术说认为,原始艺术是一种巫术模仿,是作为一种控制狩猎活动的手段而产生的,巫术说从人类的历史活动以及主体与客体(自然客体——狩猎对象,精神客体——原始巫术)的关系中考察和解释艺术的起源和本质,角度独特富启发性,但也有其理论偏颇。
2.书为心画汉代为学家、美学家扬雄提出的美学思想,这一思想已隐含到儒家“诗言志”的古老命题中,后《乐记》又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也”的观点,强调音乐与人心的关系,扬雄把《乐记》的说法推广到了文学作品,明确提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的理论,不仅指出了文艺同“心”的关系,同时又突出了文艺所具有的直接诉之于视听感官的形象性。
3.艺术欣赏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 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
4.审美距离是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的理论,他把审美的发生解释为一种“心理距离”所造成的结果,认为审美是“通过间离客观物及其感染力和观赏者自我,以及分离何关和观赏者的实际厉害关系而得到的”,这在西方美学中发展成为审美态度的理论。
5.伦理批评无论中西方,伦理批评都是兴起最早的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批评模式。它以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尺度来决定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模式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标准随时代的变化性及其差异性和敌对性。这种批评模式的代表人物如中国的孔子、韩愈、朱熹等,西方的柏拉图、新古典主义等。
6.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提出的,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作,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里图式,就叫做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7.艺术共鸣共鸣原是物理学上的名词,艺术欣赏的共鸣是指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与作品的色彩、线条、旋律、画面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从而消弭了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主客观距离,达到相互融合,亲密无间的契合。
8.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的特有透视法,不同于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移动观点,所谓移步换景,虚实相生,俯仰自得,郭熙著名的《三远法》就是散点透视的最好解释“自山下而观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观山后,为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9.模仿说是关于艺术和现实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模仿、
放映和再现,西方艺术有着长盛不衰的模仿说传统,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流行模仿说,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都是坚持模仿说的学者,对后世影响深远,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欧洲启蒙时代的狄德罗也都是模仿说的坚持者。10.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11.具象与抽象在美术领域里,以绘画作品与自然对象相似程度上来划分风格的概念,可分为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是情绪或感觉的映现。
12.接受美学“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13.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指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所创造出来的,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称为“典型性格”、“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同时也指环境或事件,称为“典型环境”或“典型事件”。艺术典型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但又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鲜明,更有集中性,更带普遍性,从而更富有审美价值。14.集体无意识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
15.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就是所谓的神与物游。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16.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称远隔知觉。或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
17.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
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18.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又称下意识,包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有时前意识又被包括在无意识概念中。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把人格区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1904)、《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等。19.现代主义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做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20.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21.艺术流派是一定历史时期内,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大致相同或近似的某些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而成的统一体,或称艺术集团或派别。它在严格意义上指有共同的思想倾向、艺术观点,并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结社名称的艺术家团体或画家群体。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与艺术思潮、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流派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成立组织,发表共同的艺术主张;有的只是彼此艺术见解、风格、倾向、爱好等大体相同;有的是在某一著名艺术家周围,有一群艺术家追随他;有的是同时或先后成名的一些艺术家,由于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相近,被当时或后人称为一个流派。
22.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等,随着艺术创作的发展,艺术手法也在不断的丰富更新,艺术手法的运用,必须服从于特定的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在艺术创作中,各种艺术手法一般是
交互运用的,而且受体裁的制约,即不同体裁对艺术手法有所侧重。
23.想象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24.绘画语言所谓绘画语言,是作者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运用笔、刀、墨、纸、颜料等材料工具为物质载体,以色彩、线条、明暗、肌理等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创作描绘艺术形象造成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
25.古典主义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艺术倾向,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主要是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有普桑、洛兰等,从狭义上讲,有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星期的这种怀旧风格也归于古典主义,或称为新古典主义,
26.艺术传达是艺术家借助于物质材料把艺术构思表现出来成为艺术作品,借助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把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是艺术传达的最终结果,是艺术创作这种精神劳动力的物质体现。
27.艺术创作方法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的观察生活和艺术的表现生活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包括两个方面:艺术的观察生活和艺术的表现生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结果。
28.艺术接受的中介是艺术家与艺术消费公众、艺术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环节,就是“在作品与接受者之间建立联系的人”,包括艺术评论家、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艺术史家等中介者以及艺术市场、艺术博物馆和展览馆、影剧院和音乐会等中介体制。
29.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0.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存在方式,即艺术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表现形式,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语言。
31.艺术批评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艺术批评既可以指一种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32.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