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日语量词的异同
汉日通用个体量词“个”与“个”的比较研究
汉日通用个体量词“个”与“個”的比较研究以中日两国通用个体量词“个”与“個”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两者在语源、形态等方面的异同。
“个”与“個”在事物的认知意义方面存在共性,但在构词以及各自的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标签:“个”与“個” 语源词法形态语义一、引言汉语在形态上属于孤立语,日语属黏着语;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日语的基本语序是“SOV”。
由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量词的认识上也具有共性,因此开展中日两国量词的对比研究是切实可行的,且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
关于量词汉日对比的研究应首推《日華両語の数詞の機能》(渡边实,1953),该书中提到了汉日量词各自的属性、功能等内容。
国内的研究中,崔崟以中日两国小学国语教材中的量词为考察对象,在系统调查后写成《中日两国语言中的量词》(1989);陈绂的《汉日量词的比较研究——谈对日汉语量词教学的特点与方法》(1999),突破性地将汉日量词对比研究导入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去;肖蓉(2007)从个体量词入手,更加细致地分析了汉日个体量词的异同。
汉日量词的整体对比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于个体量词的单独对比研究可谓少之又少,故本文希望通过汉日通用个体量词“个”与“個”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深化汉日量词的整体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辞典调查与语料库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辞典选用了《现代汉语八百词》《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词典》等,语料库选用了CCL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二、汉语量词“个”与日语量“個”的语源(一)汉语量词“个”的语源游汝杰(1985)提出汉语中几乎所有量词的语源都是可考的,唯“个”字不可考。
对此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个”的本义为“竹的枝干部分”,后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量词的用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个”的本义是住房名,继而出现了其他用法。
颜师古注《汉书》:“个读曰箇。
箇,枚也。
”《说文段注》:“‘箇’或作‘个’,半竹也。
《2024年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范文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数量词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两国语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日数量词在表达方式、使用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异同。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以期为中日语言交流与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数量词的表达方式1. 汉语数量词: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较为丰富,包括基数词、序数词、量词等。
其中,量词是汉语数量词的一大特色,如“一只鸟”、“两本书”中的“只”、“本”等。
此外,汉语中还常使用“多少”、“几”等疑问词来表示数量。
2. 日语数量词:日语中数量词相对简洁,主要以基数词和序数词为主。
虽然日语中也使用量词,但数量和种类远不如汉语丰富。
此外,日语中常通过添加后缀或助词来表示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二)数量词的使用习惯1. 汉语使用习惯:汉语中数量词通常放在名词之前,形成“数量词+名词”的结构。
此外,在表达复杂数量时,汉语中常使用“一……就……”的结构。
2. 日语使用习惯:日语中数量词的顺序较为灵活,可根据表达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日语中常使用“数词+名词”的结构,同时通过助词和后缀的变化来表达数量的增减。
三、中日数量词的翻译方法(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数量词的结构和含义不变,直接将其翻译成对应的目标语言数量词。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应表达的数量词。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将原数量词的意思进行解释和转化,以更贴切地表达原文含义。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无对应表达或对应表达差异较大的数量词。
(三)增译法增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需要增加一些数量词或其他词汇,以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这种方法常用于处理那些在原语中隐含而在目标语中需要明确表达的数量关系。
四、案例分析以“一百个苹果”为例,在汉语中,“一百个”是明确的数量词,“苹果”是名词。
《2024年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范文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学中,数量词作为重要的语法元素之一,其作用和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中呈现出显著差异。
尤其在中国和日本这两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语言系统的国家,数量词的运用更显独特之处。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并就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 均用于表示数量:无论是中文还是日语,数量词都是用来表示事物数量的词汇。
2. 修饰名词:在两种语言中,数量词通常用于修饰名词,表达数量关系。
(二)不同之处1. 分类方式:中文数量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等,而日语则有数词、量词和助数词等。
此外,中文的数量词较为灵活,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词汇组合使用,而日语的数量词则相对固定。
2. 用法差异:在表达数量时,中文常使用“数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如“三个苹果”;而日语则常用“数词+名词”的结构,如“三つのリンゴ”。
此外,日语中还常使用助数词来表达复数概念,如“カルシウムの箇数(Ca的复数)”。
3. 文化内涵:在文化内涵方面,中文的数量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八路军”、“八宝茶”等。
而日语中的数量词则更多地与日常生活相关,如“一緒に食事をする(一起吃饭)”等。
三、中日数量词的翻译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是保持原句结构、语法关系和表达方式的一种翻译方法。
在翻译中日数量词时,若直接翻译能保持原意且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可采取直译法。
例如,“三个苹果”可直译为“三个苹果”。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原文的含义进行翻译的方法。
当直译法无法准确传达原意时,可采用意译法。
例如,在翻译“八路军”时,可将其译为“the Eighth Route Army”,以更准确地传达其含义。
(三)转换法转换法是在翻译过程中调整语序、改变句式等方法。
由于中日数量词的用法存在差异,有时需采用转换法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例如,在将“三个苹果”译为日语时,可调整为“リンゴは三つあります”,以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汉日量词对比
华 中 师 范 大 学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论文题目 汉日量词对比完成时间 2016.12.27课程名称 汉外语言对比专 业 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年 级 2016级研一汉日量词对比姜珊摘要:汉语和日语虽属不同语系,但因日语长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日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字,语法也和汉语有相似之处,其中量词就和汉语中的量词既有相似又有相异之处。
汉语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日语量词从计量对象的角度分为度量衡量词、个体量词、集体量词。
汉日量词在独立性、使用范围、重叠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日本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偏误的主要来源有:因意义相近引起的误用、因母语影响而引起的误用。
对此给对外汉语教学者提出一些建议:避免受到母语的影响、帮助日语母语者养成正确学习汉语的态度、进行分类分级量词教学。
关键词:汉日对比量词引文:日本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对日语与汉语相同的现象比较容易掌握,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现象,则难以掌握或掌握不准。
汉日量词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难度较大。
在日语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对汉语和日语量词进行比较,有利于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在基础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老师把日语和汉语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就能较好地了解真正的学习难点是什么。
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一方面找出相同的一面,为学习者更顺利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找出其相异的一面,防患于未然,阻止或减少母语干扰的发生,使学习者能够避免和减少语言错误。
一、汉日量词的分类1.1汉语量词的分类在汉语中,量词大致可以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和复合量词。
1.1.1名量词名量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A.以点、线、面为主点状:点、粒、颗、滴、星、丸线状:线、丝、条、枝、带、缕面状:面、方、片、幅、汪B.从动词转化而来串、堆、叠、挂、挑、截、堵、排、抹、包、捧C.依靠局部来表现整体一头牛、一杆枪、一把菜刀、一顶帐篷,一头猪D.时间、方位、处所工具:一幕戏、一笔字。
日汉量词对比分析
日汉量词对比分析作者:姚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9期摘要:日语受汉语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吸收了本来作为汉藏语系特点的声调和量词。
日文中的量词大部分都来自汉语,量词在日文中称为助数词。
日文的助数词和汉语中的量词在形态结构、意义用法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但两者在类别的区分和运用的范围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何避免因汉语的影响能够正确使用日文中的量词,那就需要我们对于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汉语量词;日语助数词;分类;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2一、引言在古代,日语和汉语一样,不同类型的事物有着极其丰富和复杂的数量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随之变化,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也分别按照自身的轨迹发展丰富。
但随着时代的演进,日本人将这些细腻丰富的数量词按照相似的大类进行了简化和归纳。
在日常生活中,至少需要用到100到120多种量词。
不过,不同人群对于这些纷繁的数量词的选用也呈现不同的情况。
只有少部分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者可以准确地在用语中使用这些助数词,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无视这些细腻的区分。
日语的数量词的多样性给外国学习者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作为中国学生学习日语量词时,因受到汉语的影响和干扰在使用日语助数词时就更容易出现语言错误。
主要在汉语和日语的量词中有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词汇上,则掌握不准或是难以掌握。
我们将日语助数词和汉语量词进行针对性对比,梳理出他们的共性找出他们的不同点。
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同时减少母语干扰的发生,达到正确使用日文助数词的目的。
二、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基本介绍汉语中量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最早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量词。
如计量如干马匹的量词为“丙”,“升”在酒容积中运用到。
到秦朝时期度量衡制度建立之后,度量衡单位词也丰富起来如“石、斗、尺、丈”等。
到汉代天然单位的单位词开始发达起来,最早的天然单位词在先秦已经出现如“两、张、枚”等。
汉语量词“个”与其在日语中对应用法的对比分析
汉语量词“个”与其在日语中对应用法的对比分析汉日量词之间的对比研究由来已久,日语中的常用量词多来源于汉语,但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的量词“个”在日语中的相应表达却不尽相同。
本文从使用范围、用词搭配、语法结构等几个方面考量汉日语言中“个”的表达方式,并对二者的特殊用法进行说明。
标签:汉日对比量词“个” “つ” “個”一、引言日语在历史上受汉语影响颇深,至今日语中还存在着大量汉字词。
汉语和日语都属于量词型语言,两种语言中都含有丰富的量词,《现代汉语量词语用辞典》(2002)中收录了常用汉语量词约600个,《大辞林》中收录了日语常用量词约130个。
尽管日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量词,但是,日语语言系统中并没有将量词作为一个单独的词类,而是将其视为词缀,因此日语中并没有“量词”这一说法。
日语中这种类似于量词用法的词被称为“助数词”,顾名思义,就是数词的附属物。
《日本语教育大事典》中指出:“助数词是词缀的一种,是标志数量的一种词语,也是数词的构成要素。
”依此可见,助数词在日语中并不作为独立的词类而存在。
“个”作为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在日语中有与之对应的助数词“つ”和“個”。
“つ”属于和语词,即日语本身固有的词汇;“個”属于汉字词,即日语发展形成过程中从汉语发展过去的词汇。
作为表示数量的助数词,二者的用法有同有异,但日语中对应汉语量词“个”的用法的词并不仅仅是“つ”和“個”。
除此之外,本文从汉语量词“个”的特殊用法出发,探讨在日语中该用法是否存在及如何存在。
在汉日量词对比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日華両語の数詞の機能》(1953)中,作者渡边实对汉日量词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几点重要理论:1.数词只有同量词结合才能取得一个独立的词的地位;2.汉语量词是一个独立的实词,日语量词则是一个接尾语;3.汉语量词比日语量词发达的原因是它有区别同音异义词的功能;4.汉语量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个”有调整语调的作用。
二、汉语量词“个”与日语助数词“つ”“個”的基本共通点作为量词,其基本的功能就是用来表示数量单位。
汉语和日语的量词对比
汉日语里数船只都可以用量词2 只8 隻) !艘3! 但用法却刚好相反4 汉语里数小船一般用2 只 8 隻) 3!数大船一般用2 艘 3!如 "一 只 小 船 %一 艘 货 轮4 在日语里正好相反!2 只8 隻) 3一般用于数大型 船只%军舰等!而2 艘3一般用于数小船!艇等4 如" 二艘;=ー>9一隻;船4
% 脚(在日语里可以作量词$在汉语中5 现代汉 语词典6* 商务印书馆# 里虽然没有量词这一用法$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是经常可以把它当作量词 用"
量词% 脚(在 日 语 里 用 语 数 椅 子 !桌 子 等 有 脚 腿的道具$如)机一脚!椅子一脚等$这些在汉语里 要说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等" 而汉语里% 脚(可 以当作动量词用$如)他踢了我一脚!他踹了我两 脚等$日语里却没有这种用法"
量词% 轮* 輪# (在 汉 日 语 里 都 存 在 $甚 至 作 为 名词它们的意义还有重合的部分$ 但作为量词它 们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在日语里一般用来数花和 车轮$如)花一輪!梅一輪!車輪二輪" 这些在汉语 里的说法是)一朵花!一支梅!两只车轮"
而汉语里的% 轮 (可 以 作 为 修 饰 用 量 词 $多 用 于数红日!明月等$如)一轮明月!一轮红日" 还可 以用于循环的事物或动作 $如 )他 比 我 大 一 轮* 即 十二岁# !球赛已打了一轮了"
数用壶9罐9坛装的东西!汉日语里都可以用 量词2 壶8 壺$ 3!如"8 汉$ 一壶酒(8 日$ 酒一壺4 但汉 语里还可以用2 坛!罐!听3等!而 日 语 里 却 没 有 这 些用法4 如"一坛酒9两罐水9一听饮料等4
日语量词学习
有量词的数字1、中日两国的不同量词在生活中数字都代表了某一个事物的量,因此,在中文和日语等语言中数字后面都带有这个数量的单位,如:2张,3根,4斤等等。
中文中称作量词;在日语中称作助数词。
虽然中日两国都有表示数量的单位,但是有比较明显的不同。
如: 表示的事物 中国 日本细长的东西(铅笔、树木、酒瓶等) 根、条、只、瓶、......本(ほん)平展的东西(手帕、纸张、床单、邮票、被褥等) 张、块、床、枚、......枚(まい)小动物(昆虫、猫狗、鱼、鸟、兔等) 只、尾、条、...... 匹(ひき)羽(わ)(鸟、兔)书籍、笔记本、相册等 本、册 册(さつ)成套的东西(机器、餐具、仪器等) 套、付、对、...... 组(くみ)セット(外来语)鞋袜 双 足(そく)机器、车辆等 辆、台、架、...... 台(だい)书页 页 ペ-ジ(外来语) 信件 封 通(つう)这里只是挑选了几个,其实还多得很2、不同的量词与数字的配合日语量词与数字的关系,决定于量词的第一个假名(称作"量词首位假名",如:"枚"的ま;"回"的か;"本"的ほ等)。
这里介绍的规律是大概的规律,每个量词与数字的组合,都是唯一的。
所以一些课本上是一个一个地进行介绍。
a )量词首位假名属于不能浊化、已经浊化和前面不能出现促音的各行(あ行、な行、ま行、や行、ら行、わ行、が行、ざ行、だ行、ば行)。
读法为:音读数字+量词。
如:一枚(いちまい)、三人(さんにん)、五羽(ごわ)、八台(はちだい)十番(じゅうばん)等。
b )量词首位假名属于其前面可以出现促音的各行(か行、さ行、た行、ぱ行)。
读法为:1、6、8、10的数字最后假名变促音。
如:一回(いっかい)、六脚(ろっきゃく)、八km (はっキロ)、十艘(じっそう)等。
但是这里也有不完全这样变的。
特别是6,后面是さ行时不变促音的较多。
中日量词比较3
2.汉日语言中对应的集体量词
类型 汉语常用 日语常用 汉语例句 日语译文 量词 量词
足 一双布鞋 一足の布 靴
成双成套 双 的物品 套 副
そろぃ、 一套机器 一組の機 組 械 对、組 五副扑克 五組のト 牌 ランプ
3.汉日语言中对应的容器量词
类型 汉语常用 日语常用 汉语例句 量词 量词 日语译 文
2.量词字形相同,但日语量词 与名词搭配的范围比汉语大
• 例如“枚”、“本”(见图表)
枚
• • • • •
日本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 这枚照片是我去昆明照的。(张) 你看看我新买的这枚画。(张) 中国又成功发射了一台火箭。(枚) 这次比赛,他获得了两個奖章。(枚)
日语的量 词
相配的名词
容器
碗
桶
杯
樽
一碗饭
一桶酒
一杯の 飯
一樽形相同,但汉语量词与名 词搭配的范围比日语大
例如,“把”、“条”(见图表)
“把”
日语量词 把 本 相配的名词 菠菜、挂面 尺、刀、筷子、 勺子、扇子、香 蕉 铲子、钥匙 汉语的量词 把
個
台
条 脚
胡琴、小提琴
鼻涕 椅子
• 由于汉日量词的差异,日本学生受母语负 迁移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以下的错误: • 星期天朋友来我家吃饭,今天我去超市买 了一本筷子和一本勺子。(把) • 小田喜欢音乐,他的宿舍有一台小提琴。 (把) • 我同屋丢了一个钥匙。(把) • 我买两本扇子送给朋友。(把)
• • • • • • • • • •
3、汉语量词的认知功能(修辞功能) a.量词的形象性 试比较:一轮明月、一弯新月、一钩残月 但是日语中却没有这么丰富的量词表达。 b.量词的语义褒贬性 试比较: 一座大佛——一尊大佛 一位学者——一位流氓、一位小偷 一帮土匪、一伙强盗 日语量词没有那么丰富的内涵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范文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中,数量词是表达数量、范围、程度等概念的重要工具。
尽管两国在数量词的使用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差异。
这些差异表现在不同场合和语境下,尤其是在语言翻译过程中。
因此,对中日数量词的异同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语言信息,而且有助于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数量词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及翻译策略。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 数量词的基本功能:无论是中文还是日语,数量词都承担着表达数量、范围、程度等基本功能。
如“两个苹果”、“三本書”等,都使用数量词来表达具体的数量。
2. 修饰名词的用法:在中文和日语中,数量词常用于修饰名词,以限定其范围或程度。
如“一片树叶”、“一枚幣”等。
(二)不同之处1. 词汇形态:中日数量词的词汇形态存在差异。
例如,中文中的“二、三、十”等基本数字与英文数字的表述相似,但在日语中,需要使用“二つ、三つ、十個”等表述方式。
2. 量词选择:不同的量词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在中文中,量词的选择与具体名词紧密相关,如“一头牛”和“一只羊”所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
而在日语中,虽然有类似中文的修饰名词的量词,但某些量词在具体用法上存在差异。
3. 表达习惯:中日两国在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描述同一事物时,中文可能使用“一”作为量词,而日语则可能使用其他量词或修饰语。
此外,两国在度量衡单位的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三、中日数量词的翻译策略(一)直接翻译直接翻译是指将中文中的数量词直接翻译成日语中的对应词汇。
这种方法适用于两国语言中量词基本对应的情况。
如“两个苹果”可翻译为“二つのリンゴ”。
(二)换算翻译换算翻译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和上下文语境,将中文中的数量词换算成另一种量词或表述方式。
例如,“一束花”在日语中可以翻译为“一枝の花の束”或“花束”。
(三)省略翻译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可以省略原文中的数量词。
汉日量词对比研究
汉日量词对比研究本文从汉日量词的类别、意义功能和特殊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不同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同根同源的汉日量词(日语称之为助数词)存在诸多差异。
针对这种差异,本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促进对汉日量词的了解与认识。
标签:汉语日语量词助数词比较一、引言汉语和日语之间存在诸多共性,日语中很多文字都来源于汉语,但两者都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点。
以汉日量词为例,虽然两者同源,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差异。
例如,在形容纸的数量时,汉语中常用量词“张”,日语中用量词“枚”;汉语中说“一只猫”,日语中则是“一匹の猫”。
许多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容易先入为主,以汉语量词的观念来学习日语量词,从而引起许多误解误用。
基于此,本文以较为常见且容易混淆的汉日量词为主,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探讨,以期对日语和汉语学习者重新认识量词有所帮助。
二、量词的概念与分类(一)量词的概念汉语对量词的研究由来已久。
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到了“量词”这一概念,并把量词划分在名词类中定义为:“量词就是表数量的名词,添加在数词之后,用来作所计数的事物之单位”。
1961年,丁声树等人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量词作为独立的词类进行分析。
20世纪50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1954~1956年拟定)正式将量词定义为: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詞是量词,并将量词划分为现代汉语11个词类中的一个类别。
日语中称量词为“助数词”或“类别词”。
池上祯造(1983)定义日语量词为:“助数詞は、接辞の一つ。
ひとつ·ふたり·みっか·四箱·五棟·六皿·七本·八軒·九冊·十首などのように数詞に付属する接尾語を言う場合が多い。
”(笔者译:助数词是接续词的一种。
多数情况下接续在例如ひとつ·ふたり·みっか·四箱·五棟·六皿·七本·八軒·九冊·十首等数词后面做接尾语)。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范文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数量词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两国语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日数量词在表达方式、使用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同。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以期为中日语言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数量词的表达方式1. 汉字表达:在表达数量时,中日两国的汉字数量词使用相似,如“一、二、三”等。
但在表示较大或较小数量时,两国所使用的汉字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2. 词语表达:除了汉字数量词外,中日两国还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表达数量,如“数个”、“许多”、“少数”等。
这些词语在表达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具体用法和语境上存在差异。
(二)数量词的使用习惯1. 顺序与分类:在表示顺序时,中日两国都使用序数词和基数词,但在具体表达上有所不同。
此外,两国在分类方面也存在差异,如对“数类”的分类方法及表达方式。
2. 语境与修辞:在语境和修辞方面,中日数量词的使用也各有特点。
例如,在文学作品和广告中,日本常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强调数量,而中国则更注重客观、精确的描述。
三、中日数量词的翻译方法(一)直译与意译针对数量词的翻译,应充分考虑语境、语义及修辞等方面的因素,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
直译能较好地保留原句的语义信息,而意译则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修辞效果。
(二)添加与省略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有时需要添加或省略某些数量词。
如日语中的“数个”可以译为“几个”,而在某些情况下则可省略不译;而在中文中,“许多”则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
四、实例分析(一)文学作品中的数量词翻译以《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为例,分析两国文学作品中数量词的使用及其翻译方法。
通过对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直译与意译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优劣。
(二)广告中的数量词翻译以中日两国广告为例,分析广告中数量词的翻译方法及策略。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范文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中,数量词是表达数量、范围、程度等概念的重要工具。
尽管两国在数量词的使用上存在共通之处,但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差异,两国的数量词系统仍有许多异同。
因此,对中日数量词的异同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两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也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中日数量词的分类、表达方式、用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翻译策略。
二、中日数量词的分类与表达方式(一)中文数量词中文数量词主要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度量衡单位等。
基数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一、二、三”等;序数词用于表示顺序,如“第一、第二”等;度量衡单位则用于衡量事物的数量,如“米、千克”等。
中文数量词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等方式改变词义。
(二)日语数量词日语数量词主要包括数词、量词和助数词。
数词用于表示数量,如“一、二、三”等;量词则用于表示事物的单位,如“個(ko)”表示个体,“本(hon)”表示书籍等;助数词则用于连接数词和量词,如“の”等。
日语数量词的用法相对固定,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词。
三、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异处1. 表达方式:中文数量词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而日语数量词则相对固定,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词。
2. 单位差异:中日在度量衡单位上存在较大差异,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货币单位等。
3. 用法差异:中日数量词在用法上也有所不同,如中文中的“许多”、“少数”等模糊量词在日语中并无对应表达。
(二)同处1. 共通概念:尽管中日数量词的表达到方式有所差异,但两国语言中都存在着表示基本数量概念的词汇。
2. 借用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中日两国会借用对方的数量词来表达特定含义。
四、中日数量词的翻译策略(一)直译法: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二)意译法:当直译法无法准确传达原意时,可采取意译法,根据上下文理解并翻译出原意。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范文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语言体系之间的异同也成为了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作为表达事物数量、程度和范围的重要词汇,数量词在中日语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详细对比分析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并深入探讨其翻译方法。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 基础概念的一致性:中日两国数量词在表达事物数量方面,其基本概念和功能是一致的。
如“一、二、三”等数字在中日语言中均用来表示数量。
2. 部分量词通用:某些数量词在两国的语言中具有通用性,如“个、只、件”等均可用于表示具体的物体数量。
(二)不同之处1. 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中文数量词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如“十、百、千、万”等单位词的使用,而日语则更多地使用复合量词和数词组合的方式。
2. 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差异:中文中量词与名词的搭配相对固定,如“一本书”中的“本”作为量词;而日语中则更多地使用名词自身表示数量,如“一匹馬”(一匹马)。
三、中日数量词的翻译方法(一)直译法对于一些通用或相似的数量词,可采取直译法进行翻译。
如“一个苹果”可直译为“一つのリンゴ”(一个苹果)。
(二)意译法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含义或文化背景的数量词,可采取意译法进行翻译。
如中文中的“千言万语”可翻译为日语的“数多の言葉”(很多的话语)。
(三)转换法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结合语境将中文或日语的数量词进行适当的转换,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意。
如“中国人口众多”在翻译时可将“众多”转换为日语的“大量”,即“中国の人口は大量に多い”。
四、案例分析以一篇中日双语新闻报道为例,对比分析数量词的异同及其翻译方法。
通过具体案例,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日数量词的差异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法。
五、结论通过对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及其翻译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两国文化、历史和语言发展的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以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2024年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范文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在数量词的使用上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中日两国数量词的表达差异,旨在提高两国间的语言交流效率和翻译准确性。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数量的表达方式1. 中文数量词:中文数量词丰富多样,包括基数词、序数词、量词等。
量词用于表示人、事物、动作的数量或程度,如“一个”、“两个”、“三斤”等。
2. 日文数量词:日文数量词相对简洁,主要使用基数词和序数词表示数量,如“一つ”、“二つ”、“三本”等。
日文中的量词使用相对较少,且部分情况下可省略。
(二)数量词的分类与用法1. 中文数量词分类:中文数量词包括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等。
个体量词用于表示单个事物,如“一个苹果”;集体量词用于表示多个事物组成的集合,如“一群人”;度量衡量词用于表示度量衡单位,如“一斤”、“一米”等。
2. 日文数量词分类:日文数量词主要以基数词和序数词为主,部分名词前会使用量词,但并不像中文那样丰富多样。
此外,日文中的量词往往根据所修饰名词的种类而有所变化,如“一匹の馬”(一匹马)与“一枚の钱”(一枚钱币)。
三、翻译过程中的处理策略(一)直接对应翻译对于中日数量词在表达上较为接近的情况,可采取直接对应翻译的方法。
如“三个苹果”可直译为“三个のりんご”(三个苹果)。
(二)意译与释译结合对于中日数量词在表达上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需采用意译与释译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一斤”可译为“五十克”或“0.5千克”,同时需在译文后加上解释性文字,以帮助读者理解。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量词,如中文的“一对”或“一片”,在日文翻译中可能需要结合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
(三)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在翻译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数量词。
如某些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含义的数目,如中文的“六六大顺”,在日文翻译中需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恰当的表达。
汉日量词比较简析
汉日量词比较简析关键词:量词;助数词;修饰关系;独立性;差异性一、汉日量词结构:汉语和日语的名词都没有单复数的形态标记,因此量词成为了名词数量范畴的语法标记。
从语法结构来看,汉语中的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通常放在动词后面,与代表可计数或可量度物体的名词连用或与数词连用。
日语的量词被称为助数词,在现代日语中,量词属于黏着语,不属于一个词类,是词缀的一种。
二、汉日量词比较:(一)分类比较1、汉语中量词的分类:汉语中量词的分类方法很多,通常認为分为两大类,名量词和动量词。
其中名量词又包含七小类,包括专用名量词、临时名量词、计量名量词、通用名量词等。
名量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与数词合成数量短语,常作定语。
名量词分为专用名量词、临时名量词、计量名量词、通用名量词等。
专用名量词一般表示特定的搭配,部分是从名词借用来的,比如:“条、根、颗、缸、箱”等。
临时名量词指的是某些名词由于特定的语境临时作为量词来使用,例如:“坐了一屋子人”、“拉了两车货”、“堆了一床东西”。
“屋子”、“车”、“床”本身是名词,在这里临时组合用来表示动作的程度,但是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不能作为量词使用,因此被称作临时名量词。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与数词组成数量短语,常作补语。
汉语中的动量词常常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次数,比如:“试一次、吃一顿、看一眼、睡一觉”等。
包括专用动量词,比如“次、回、遍、下、顿、场”,这类量词与动词的组合能力较弱,只能和部分动词进行组合;工具动量词,如“踢了我一脚”、“我打了他一巴掌”、“她瞪了我一眼”,“脚”是“踢”的工具,“巴掌”是“打”的工具,“眼”是“瞪”的工具,同样的,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脚”、“巴掌”、“眼”也只是名词,不能作为量词来使用。
另外,把名量词和动量词合在一起,共同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计量单位,就是复合量词。
虽然在形式上基本是“名量词+动量词”的结构,但是这种情况下名量词的使用一般比较开放,动量词比较受限,一般只有“次”最常用来组合成复合量词,比如“班次、人次、件次、卷次、辆次、批次”等。
汉语日语量词的异同
汉语日语量词的异同
邵小丽
【期刊名称】《内江科技》
【年(卷),期】2009(030)001
【摘要】由于日语量词和汉语量词标记基本相同,但用法、意思和独立性不尽相同,所以这往往使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很棘手.通过量词在俳句与唐诗中的诸多方面的考察与比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日两国文学的关系是:山川异域、血脉相连.
【总页数】2页(P68,186)
【作者】邵小丽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日语和纳西语量词的异同比较 [J], 和佳
2.汉语量词\"头\"与日语量词\"頭\"的比较研究 [J], 王虎;操姗姗
3.试谈汉语量词的表达功能——兼谈汉维语中量词运用之异同 [J], 张伟
4.认知范畴的原则共相与细节殊相——以汉语量词“条”和日语量词“本”的异同为例 [J], 宗守云
5.个体量词与集体量词在英汉语表达中的异同点分析 [J], 周洵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其实,有许多教学模式并不是依据基础学科的某一理论直接“设
计”而成的,而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步上升到理论。这 种教学模式的形成实际上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如南京师 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斯霞的“童心母爱仪式教学法”,江苏省南 通市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江苏小常州市数学特 级教师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辽宁盘锦市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的 “六步教学法”以及江苏省泰州市洋思初级中学蔡林森校长的“先学 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等等。当然,即使这种基于教 学实践经验形成的教学模式也离不开某种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 导。
1 汉语与日语量词的比较
众所周知,汉语的量词系统非常发达,常用的大约有200个之 多。日语的量词虽然不像汉语的那么多,但是,常用的也有100个左 右,而且由于日语量词虽大多使用汉字标记,但在形态结构、意义用 法上和汉语量词有许多异同之处[1],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就大大增 加了掌握的难度。因此,希望能通过对汉、日语量词的用法比较,来 帮助中国人学习和掌握日语的量词。 1.1 汉语和日语标记及意义都相同的量词[1]
所谓教学的实践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 方式。从教学条件看,教学实践模式是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教学条件建 立起来的体现教学主体特点的教学样式;从教学进程看,教学实践模 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 的合理组合;从教学实施看,教学实践模式是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为达
这类量词除了度量衡单位之外为数很少,常见的仅有:“年、 月、冊、学期、字、篇、袋、尾、幕、門”等。
例如:本を3冊もらった。/得到了3册书。 今学期は第二学期です。/这学期是第二学期。 今日は2008 年3月 30日です。/今天是2008年3月
30日。 1.2 汉字表记相同,意义及用法仅有部分相同的量词[1]
日语中这类量词不多,但由于仅有部 分用法与汉语相同,所以很 容易搞、匹、部、枚、面、頭、服”等。
例如:其中的“匹”,汉语中可以用于数马或布匹,而日语中也 能用于数布匹,但却不能用于数马;同时,日语可以说“魚一匹、虎 一匹、蚊一匹”甚至于“鬼一匹”“燕一匹”,而汉语则绝对不会有 类似的用法。 1.3 汉字相同,但用法不同或汉语没有的量词[1]
高校论坛
内江科技 2009年第1期 68
汉语日语量词的异同
邵小丽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 要 由于日语量词和汉语量词标记基本相同,但用法、意思和独立性不尽相同,所以这往往使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很棘手。通 过量词在俳句与唐诗中的诸多方面的考察与比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日两国文学的关系是:山川异域、血脉相连。
此外,从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看,有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学科教学 模式;从实施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看,有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技 术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孝纯 .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二谈我的“大语文教 育观”[J] . 天津:天津教育,1993,(7) [2] 杨兰芳 . 现代主要教学模式的探讨及其思考[J] . 香港:现代教育 研究杂志,2003,(3) 作者简介 韩歌萍(1964-),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 学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其中“八月秋 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八月是指阳历的九月,诗人好容易 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 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 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从“卷我 屋上三重茅”这句诗中,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 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 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 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三重 茅”并不是指茅屋由三重茅草盖成的,而是作者以简洁遒劲的笔触, 概括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倾刻间就把屋上 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席卷而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的呼喊是这时作者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 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 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 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当然 中国的房子是柱子和柱子之间称为一间,以此为单位来鉴定房子的大 小。普通的房子有三间或五间。如果说千万间的话就是指有千万根柱 子的房子,那种房子应该是什么地方都没有的吧。作者期望能有这样 的房子能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表达了 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 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不 仅声音洪亮,而且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这首诗 第一段以描写为主,二、三段以叙述为主,第四段以抒情为主。前三 段写的是具体事物,因为紧扣主题,充满了感情,所以不使人感到板 滞,最后一段的抒情,由于用了“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 颜”等鲜明、生动、形象的词汇来表达,也就使抒情避免了抽象、空 洞。 2.2 日本的俳句
教科园地
内江科技 2009年第1期 186
须遵循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法的策略体系。 乔伊斯和威尔等人按照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源,将教学模式分为四
类。 第一类,信息加工模式。这类教学模式以认知理论中有关信息加
工的理论为依据,它着眼于知识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这类模式把教 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依照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的 运行模式来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属于这类模式的有皮亚杰的认知 发展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意义言语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加涅的累积 学习教学模式和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模式等。
对于日本人来说,俳句是日本固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很多人都将 对于季节的感叹以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寄予俳句之中,而其中的 量词也有其自身所特有的情趣。
例如:《蝶》中的“二つ折りの恋文が花の番地を捜している” 是回想蝴蝶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上的作品。从“二つ折りの恋文”可 以判断是蝴蝶挥动的两只翅膀,作者通过很形象的这种说法描写了一 只蝴蝶找到了花的情景[4],不管哪一方面都是作者独特的发现。
(收稿日期:2008·10·31)
(接68页)数量上转移到了“うち重なりぬ”这一景象上来,这可以 说是这首俳句的巧妙之处。因此,大家就会慢慢去体会关于作者创作 的这首俳句中掉落的牡丹花瓣并不是“两三片”,而是落英飘飘铺满 地。很显然这首俳句描写的不是掉落了一片花瓣,因为一片的话就不 能有“うち重なりぬ”这一景象,应该是两片以上,带着两片以上这 个耐人寻味的意思,从而作者就写出了“两三片”的“三片”。
与谢芜村的“牡丹散ってうち重なりぬ二三片”实际上是描写了 牡丹花下掉落了许多花瓣,但作者并没有用“数片”这个词语,而是 用“二三片”这一词语巧妙地描写了这一景象[4]。所谓巧妙之处是, 就是作者通过“二三片”这一描写把许多花瓣掉落在地上这一情景形 象地展现在作者眼前,避免了空洞、抽象之感。当然这种描写也不是 完全的、具体性的描写。而是通过两片、三片……这种不确定的手法 表达了“数片”这种景象,比用“数片”这一直接的描述更能给人以 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我们的视觉就能从单纯的花瓣的(转186页)
比较教学的理论模式与教学的实践模式,两种教学模式的路径相 对而行,但是殊途同归。一种路径是从理论到实践,另一种路径是实 践到理论。但它们所建构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 介和桥梁,都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都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思 想,都有一定的教学程序结构,都有一定的操作方式和实施条件。正 因为如此,教学理论工作者可以通过教育理论研究建构教学的理论模 式;教学实践工作者可以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建构教学的实践模式。
第二类,以个别化教学形式为主的人格发展教学模式。这类教学 模式依据的是个别化教学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教学中的非 认知因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开发和人格发展的观 念。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这类教学模式的典型。此外还有弗 瑞兹·坡尔斯(Fyitz·penls)的意识训练教学模式。
是杜甫比较早期的作品,在安禄山叛乱之后不久,他远离朝廷、远离 家人,只身一人被拘禁在判军营中所作。三月是指农历三月,阳历是 四月,可以说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但是由于安禄山的叛乱,四处 烽火不断,即使是这最美的季节也是枉然。对于在这场叛乱中被疏散
的家人,现在情况究竟怎样呢,能有粮食过活吗等情况是一无所知, 并且突然断绝了消息。所以就感于妻离子散,国破家亡,而自己却白 首无成,大谈了乱世之苦伤,因此用“抵万金”这样坦率的诗句表达 了如果能收到一封关于家里消息的书信,那至少抵得上万两黄金这样 思家念亲的迫切心情,其境况确实是令人悲伤[3]。
这类量词难在我们中国人往往会望文生义,望字生意。常用的 有:“本、架、階、脚、足、体、着、点、柱、房、丁”等。
例如:汉语中的“本”原是用来数书籍、簿本等的量词,而日语 则完全不同。在日语中,“本”用于数那些像铅笔、树木、香烟等细 长的东西。而像糖、肥皂用“块”来数;铅笔、蜡烛用“枝”来数; 还有“枚”用来数桃核;“件”用来数衣服等等,这些对于日本人来 说也是完全不同的。
从上面的唐诗和俳句来看,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也不管是 在作诗或是在创作俳句的时候,作者都喜欢运用数量词来表达诗或俳 句所暗含的韵味。数量词有时候也能够比其它词语更形象地表达出作 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以上大体上将日语数量词和汉语数量词在表记、意义以及文学作 品中的用法作了一个初步的比较。正如日语敬语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 中令许多日本人感到困扰一样,日语数量词的区别有时候也令日本人 很苦恼。把日语量词和中国量词进行比较,分析中日文学作品中出现 的量词及其在特有的文学氛围中的内涵,作者通过移情手法把自己的 情感移注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由于这类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