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的算理是指计算的理论依据

合集下载

本校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或疑惑?

本校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或疑惑?

本校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或迷惑?怀小:一、如何把握练习量和练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二、在没有更多时间进行强化练习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孩子的计算效率和计算水平.三、现在的孩子由于练习的比拟少,因此对数的感觉很少,有时候甚至能凑整或者简便计算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来.增强数感的培养.四、孩子在计算时会简算,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会运用适宜的方法进行简算,是为了简算而简算.如何引导孩子随时随地都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盛小:1、算理教学没有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常常将重点放在算法的掌握上,力求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到达一定计算准确度和速度,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技能,由此对于算理教学就相对弱化.问卷测试中,反映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好. 算理是四那么计算的理论依据,由数的运算的意义、运算的定律和性质等构成.算理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让学生理解算理、懂得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必需的. 教学时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算理上, 学生就难以明白计算的道理,就不能根据算理来理解和掌握算法,既影响思维过程的清楚度,也影响口算和笔算技能的提[Mi.2、估算教学不到位课程改革以来,估算已经进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正逐步被重视和落实.但是,与期望的教学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虽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增强估算〞.但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教材上有估算才教估算,遇到估算题时才让学生进行估算.其他时候,估算经常在“沉睡〞.大局部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估算知识,能进行比拟简单的估算,但估算意识还是相当淡薄,主动进行估算的习惯远未形成.经常是题目里有“大约〞二字那么一律估算, 没有“大约〞二字就一概不估算.西横:算理和算法孰轻孰重?谭市:一、在我校以纯外来工子弟为生源地情况下, 应如何提升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的正确率?二、在计算教学中,面对题目,如何从整体下手,在全面分析的根底上,灵运运用笔算、口算、估算、简便计算?三、计算教学相比照拟容易让学生和老师感到枯燥,如何提升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平冈:1、根本计算水平下降几年的新课程教学方法实施下来,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确实得到了加强,但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学生的计算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平时的练习中,计算能到达优秀的只有极少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下降了、计算的速度变慢了、简便运算方法不够灵活了等等.2、情景创设冲淡了算理教学为了数学生活化,学习生活化,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题,新教材常常以大幅的图画情景来展现,图上还经常出现多个对话框.编者将枯燥的计算教学置于有趣的情境中,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面对40多人的教学班,实际教学效果又如何呢?课堂上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 如果不出示对话框,只有情景图,学生就会海阔天空的乱说,等到回到数学问题上来,时间也就过了5到10分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在递减,注意力在分散,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而且大多是在开课前10分钟左右.这样创设的情景冲淡了数学问题,浪费了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 贻误了算理教学的最正确时机.众所周知,算理教学才是计算教学的重点.前面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目的都是为后面算理教学做准备.在创设情景时如果出示对话框,创设情景就成了看图说话, 虽然能及时导入新课,但学生感到没有兴趣.这样更是有违新课标的理念.情景创设与算理教学关系让人难以把握?3、算法多样化削弱了算法优化新教材十分重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时机,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兴趣并树立自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算法多样化〞作为一种在课堂上必须要达成教学目的提出,将课堂教学的目的异化为让学生直接想出各种计算方法.而算法的多样化削弱了算法的优化.因此对于教学过程中怎样将算法的多样化与学生的计算水平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在计算教学时最大的困惑.4、无视计算法那么的教学旧教材中的计算教学,在书中都呈现了计算法那么,新教材中这些计算法那么都不呈现,需要通过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提炼,而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较差, 所以总结出来的语言不够标准,而有的教师本身对计算法那么也不能很好的把握,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不要出示计算法那么, 出示了计算法那么是否要求学生记录并记忆呢?这也成为我们在教学生计算时困惑之一.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希望能学习其他学校在计算教学中好的研究成果.荆川:1、局部学生仍有不用草稿纸的习惯,如何让学生主动使用草稿.如何让学生主动核对书写的题目和结果,防止手误.勤业:六年级老师〔赵〕提出:有关幼儿园的计算知识还没有学好,怎么能计算六年级的知识?〔意为低年级的计算没有抓好,高年级很难将教学顺利进行下去.〕我觉得这样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如果要提升整体计算水平,是需要每个孩子课后都努力的.课上只能理解算理,要到达熟练程度肯定需要孩子课后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练习.所以低年级的老师也会要求孩子每天回家练习一定数量的口算,尽量能做到又快又对.但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愿意配合催促孩子练习的. 最近网上就家长对老师提出质疑,为什么学习都要带回家?但如果全在学校做, 那真的是没有那么多时间花在计算上,毕竟还有比计算更难理解的问题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和教学. 所以计算教学在各种因素下被淡化了, 孩子的计算水平确实得不到提升.也许这与教材的编排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如果教材能够再薄一些,教学难度再降低些,或者测试难度降低〔按课本上难底考核〕,老师就能利用课上的时间多给孩子练习了.四年级老师〔姜〕提出:有些东西不教是会的,教了反而不会.这个观点的提出来源于第三个单元?混合运算?教学.一、二年级已经教过同级运算和二级运算中的乘除在前的混合运算, 也就是这些混合运算都只需要从左往右计算.但是学了二级运算中加减在前的混合运算时,学生就把前面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混淆了.尽管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比拟了, 也强调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会把以前学的不会做了?这个问题不知道出在哪里.难道还是教材编写问题?是不是应该,在二年级学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时候,就出现加减在前的二级运算, 让学生彻底弄明白,二级运算就是要先算乘除法,不管乘除法在前还是在后.东方:低年段:目前应用口诀还不够熟练,是否对乘法口诀不熟100以内退位减法是学生的困难点,逆向思维是难点困惑:如何让学生养成估算的水平.让学生养成先估计再计算的好习惯, 从而帮助学生的计算.中年段:〔1〕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答复不准确.如“将24颗糖果每5 颗放在一个盘子中,能放几个盘子,还剩几颗糖果.〞正确的做法是24+ 5=4〔个〕……4 〔颗〕,有的学生就会写成24+5=4 〔颗〕……4 〔颗〕或24+ 5=4 〔个〕……4 〔个〕〔2〕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不正确.学生能掌握混合运算的的顺序知道在有加、减又有乘法时要先算乘再算加、减法.但是在计算时习惯于把第一步先计算的结果写在最前,这样对乘加的计算是不影响的,或者第刚好第一步先算的题都会对,但减乘的题就会出现错误.高年段:1、对于简便计算的变式练习如a-〔b-c〕 , a-b+c-e学生不容易掌握,往往符号不变和移动时弄错了.2、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西林:学困生算理的掌握现在教师尊重学生意见,推崇计算方法多样化,学生对自己找到的方法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喜欢用自己的算法,但往往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如何优化算法呢?计算形式单一简单,如何设计多样化的题型吸引学生的兴趣花园:我们也发现,这样的研究需要更系统去看待教材, 而不是就一课内容来设计教学,往往要有大单元意识,要把整个的相关的内容都要整合起来思考, 所以对老师的要求比拟高,也是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计算教学任重道远执笔:五星实验小学王蓉娟一、掌握算理,夯实根底.问题一:算理要不要重视?现象:算理教学没有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常常将重点放在算法的掌握上,力求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到达一定计算准确度和速度,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技能,由此对于算理教学就相对弱化.问卷测试中,反映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好.算理是四那么计算的理论依据,由数的运算的意义、运算的定律和性质等构成.算理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让学生理解算理、懂得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必需的.教学时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算理上, 学生就难以明白计算的道理,就不能根据算理来理解和掌握算法,既影响思维过程的清楚度, 也影响口算和笔算技能的提升.答:算理是计算的精髓,是算法的根底.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只有讲透算理, 学生才能理解算理.学生只有理解算理,才能灵活地掌握算法,才能迅速提升计算水平.学生只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到达融会贯穿,灵活应用,牢记法那么,并运用法那么熟练、正确地解题.近期五年级已经进入到了有关小数的计算,怎样讲清每段运算的算理成了计算课堂的追求.下面谈谈几点感受.(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平台实现正迁移来探究算理.所谓已有的认知平台是指与新知相关的计算方法.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相关的计算内容,其算理和算法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学习新的计算内容之前,对相关计算方法的复习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小数乘整数? 的算理是建立在小数加减法与整数乘法的学习方法之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步骤以及结果中要点小数点能启发小数乘法也能这么做.而且小数乘法笔算与整数乘法笔算比拟,书写格式、计算方法都一样,不同点是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课前复习这两条线索均能实现学生合情推理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时,先用加法算出得数,再用乘法算出得数,并用加法的结果来验证算法的可行性,最终为学生积累探索和形成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经验.(2)充分利用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来提炼算理.例如?小数加减法?的核心算理在于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追根溯源,这一源头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首先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 常常会解决购置物品时花钱与找钱的问题, 虽然他们不会有意的运用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但元对元,角对角,分对分的意识非常强烈,其实这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最原始理念,这一点可作为学生的根底性资源来利用;其次小数意义刚熟悉过,印象比拟深刻,学生能够从“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加〞的角度来作分析;再就是多年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也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提供了保障.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因势利导,设计算法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促进算法的完善开展是比拟合理的问题二:情景创设冲淡了算理教学现象:为了数学生活化,学习生活化,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题,新教材常常以大幅的图画情景来展现,图上还经常出现多个对话框.编者将枯燥的计算教学置于有趣的情境中,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面对40多人的教学班,实际教学效果又如何呢?课堂上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如果不出示对话框,只有情景图,学生就会海阔天空的乱说,等到回到数学问题上来,时间也就过了5 到10分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在递减,注意力在分散,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而且大多是在开课前10分钟左右.这样创设的情景冲淡了数学问题,浪费了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 贻误了算理教学的最正确时机.众所周知,算理教学才是计算教学的重点.前面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目的都是为后面算理教学做准备.在创设情景时如果出示对话框,创设情景就成了看图说话,虽然能及时导入新课,但学生感到没有兴趣.这样更是有违新课标的理念.情景创设与算理教学关系让人难以把握?答:苏教版教材有很多情景,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 不光能找到信息还要有序的读这些信息,不要纠缠与不必要的与数学无关的信息,当学生找不到时,教师及时引导不能让学生牵着走,可以参考徐斌的?情景创设为哪般?.教材中情景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 教师要深入研 究教材,这个情景创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学生第一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乘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1 414X21 4 +1 410X2=20X 2 2 84X2=82 820+ 8=28这三种不同的形式,学生会觉得是不同的算法,但教师要沟通这三种之间的 相同点,其实都是算个位2X4=8,十位10X2=20,个位的8和十位的2合起来就 是28.到现在学生加法个位不会再算 4 + 4,也算的是2X4,所以乘数2既要和 个位相乘算出2个4、又要和十位相乘算出2个10又如:第八册?乘法分配率?例题:夹克衫65元,裤子45元,买5件衣服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题让学生独立做,全班就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即:(65 +45) X 5、65X5 + 45X5,那这两种方法都对吗,那就要借助数量关系来理解算理,两种方法学 生都说的有根有据,这时让学生为什么这题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计算,学生就会发现,不管是那种算法都是算了 5个65和5个45的和,这时可以及时改题:“夹 克衫65元,裤子45元,买5件衣服和4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这题还可以 和刚刚一样用两种方法计算吗?学生肯定说不能,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时候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同时计算呢?可以让学生举例, 也可以老师呈现很多例子让学生来 判断.乘法分配率的算理要借助数量关系来让学生理解,而不是依萌产画瓢,那学生永远不理解怎么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分配率.问题三:算法多样化.如:第四册?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个例题的呈现暗示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答:算法多样化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多样化有些只是呈现的形式不同,教师站位要比学生高,不能只看形式不同,要沟通不同呈现形式之间的相同,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相同点,〔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加法、口算支撑竖式的算理,乘法分配律是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支撑他们之间的定律〕,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拘泥于形式.对于个别学生为了不同而想出的奇思妙想, 对那些算法不合理的, 影响计算正确和速度,教师要及时否决,让学生明白,数学就是把复杂的事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事复杂话,慢慢学生就会朝着简洁的方向去思考了, 所以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是学生的导航仪.问题四:无视计算法那么的教学现象:旧教材中的计算教学,在书中都呈现了计算法那么,新教材中这些计算法那么都不呈现,需要通过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提炼,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总结出来的语言不够标准,而有的教师本身对计算法那么也不能很好的把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不要出示计算法那么, 出示了计算法那么是否要求学生记录并记忆呢?这也成为我们在教学生计算时困惑之一.答:老教材的法那么呈现在书上,那是为了法那么而背法那么,有些学生对法那么倒背如流,但问“什么是相同数位对齐〞学生有时会答不上来.新教材的法那么没有呈现在书上,但呈现在教材结构中,更要扎根在学生心里.如一年级是笔算教学的起始,第一课时不进位加,重点解决数位对齐,这时不必说:“相同数位对齐〞, 可以说:“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随着数位的增加学生慢慢会觉得麻烦,就需要简约成“相同数位对齐〞,这时不必强调从个位算起,由于在不进位加中先算个位或先算十位都可以, 不影响结果;第二课时进位加,学生第一次会用以往的经验先算十位,但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个位要进位,口算的经验告诉他十位要多1,这时就会把十位擦掉重写,教师就要捕捉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让有这个动作学生来说说为什么十位要擦掉重写,学生会说个位要进位十位必须多1,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像这样要进位的加法从哪里算简便,不要写后再擦,通过刚刚的体悟,学生会发现从个位算简便,这个结论的产生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碰到新问题后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到这学生会总结出三条法那么:1、个位和个位对齐;2、先算个位,再算十位;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这就是法那么的雏形,是学生的需求.所以法那么不是不教,只是法那么的产生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需求,对标准的法那么可以慢慢形成,不必一堂课就形成很严密的 法那么,随着需求的不断产生,学生会一步一步标准法那么.法那么也是建立在学生对 算理慢慢理解的根底上的,而不是说教的法那么.问题五:有些东西不教是会的,教了反而不会.现象:这个观点的提出来源于第三个单元?混合运算?教学.一、二年级 已经教过同级运算和二级运算中的乘除在前的混合运算, 也就是这些混合运算都 只需要从左往右计算.但是学了二级运算中加减在前的混合运算时, 学生就把前面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混淆了.尽管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比拟了,么学生还是会把以前学的不会做了 ?这个问题不知道出在哪里.的二级运算,让学生彻底弄明白,二级运算就是要先算乘除法, 还是在后.答:二年级学乘加乘减,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乘法的含义,主要是看图列式, 图中呈现几个几多几,如 4个5多2,算式是:4X5+2,也可以看成是5个5 少3,算式是:5X5-3,都是乘法在前,加减法在后,不涉及运算顺序;除加、 除减,是乘法计算的类推,也是都是除法在前,加减法在后,不涉及运算顺序.四年级混合运算才真正涉及两级运算, 这也借助与数量关系来理解算理, 运算顺 序的实质就是理解算理.观点〔花园〕:我们也发现,这样的研究需要更系统去看待教材,而不是就 一课内容来设计教学,往往要有大单元意识,要把整个的相关的内容都要整合起 来思考,所以对老师的要求比拟高,也是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答:教师对各个学段的内要要了解,没有教过的年级可以请教任教过该年段 的老师,也可以通过听课等形式,心中要有全局.问题六:估算教学不到位现象:课程改革以来,估算已经进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 正逐步 被重视和落实.但是,与期望的教学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虽然?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增强估算〞.但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教材上有估 算才教估算,遇到估算题时才让学生进行估算.其他时候,估算经常在“沉睡〞 . 大局部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估算知识, 能进行比拟简单的估算,但估算意识还是 相当淡薄,主动进行估算的习惯远未形成.经常是题目里有“大约〞二字那么一律 估算,没有“大约〞二字就一概不估算.答:(以下是沈老师教材分析)也强调了,为什 难道还是教材编 写问题?是不是应该,在二年级学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时候, 就出现加减在前不管乘除法在前例:教材里为什么安排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计?教材第40页和第42页,各有一道’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的题.数学计算里,一般对较大数的计算进行估算.由于较大数的计算很难直接说出得数,需要笔算或者使用计算器计算.估算不进行笔算,不依靠计算器,能够知道得数大致是多少.而较小数的计算采用口算,直接说出得数.既然能够说出得数,一般就不必估算了.为什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里编排估计得数的题呢?教材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加法里的‘进位‘与‘不进位’,关注减法里的‘退位‘与‘不退位’, 从而提升口算的正确率.如35+ 32是不进位加法,得数是六十多;35+38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七十多.又如85-63是不退位减法,得数是二十多;85-68是退位减法,得数是十几.显然,这些估计促使学生去仔细看题,去分辨‘进位‘与‘不进位‘、‘退位’ 与‘不退位’,去认真思考得数,对提升计算正确率十分有意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先估计‘‘再口算’的习惯,在题目没有提出估计时, 也能自觉进行估计.二、常规练习,持之以恒.问题:如何把握练习量和练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在没有更多时间进行强化练习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孩子的计算效率和计算水平.答:练习是学生稳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多做多练,熟能生巧,常抓不懈,计算是学生必备的根本功,精讲巧练,新旧结合,持之以恒.1、练习应抓住难点.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36+47中,当十位上的3与4相加得7时,还要加上6+7进位得来的1,所以3+4+1这类口算练习,要在进位加法教学之前加以练习. 再如,四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简便计算时,由于简便计算往往改变了计算的顺序, 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错误.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如100— 24 +76与100— ( 24 +76), 学生往往会100—24 +76=100—( 24 +76 ),这时教师应反复讲清运算的顺序, 并在反复的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2、练习应持之以恒.学生计算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可以每天课前的口算天天练,中午笔算每日一练等,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让学生做到。

算理与算法

算理与算法

算理与算法摘要:一、引言1.计算的重要性2.算理与算法的概念二、算理简介1.算理的定义2.算理的分类3.算理的发展历史三、算法简介1.算法的定义2.算法的基本特性3.算法的发展历史四、算理与算法的关系1.算理是算法的理论基础2.算法是算理的实际应用3.算理与算法相互促进和发展五、算理与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1.日常生活应用2.科学研究应用3.工业生产应用六、我国在算理与算法领域的发展1.我国古代算理与算法的发展2.现代我国在算理与算法的研究成果3.我国在算理与算法领域的发展趋势七、结论1.算理与算法的重要性2.算理与算法的发展前景正文:一、引言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还是复杂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算理与算法是计算的核心。

本文将介绍算理与算法的相关知识。

二、算理简介算理,又称计算原理,是指计算过程中遵循的逻辑规则和原理。

算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数的概念、性质、运算等方面的算理;另一类是关于量度、测量、统计等方面的算理。

算理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中的数学知识。

三、算法简介算法,又称计算方法,是指解决计算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算法具有五个基本特性:确定性、有穷性、可执行性、输入和输出。

算法的发展历史同样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中的数学知识。

四、算理与算法的关系算理与算法相互依存,算理为算法提供理论基础,算法是算理的实际应用。

算理与算法相互促进和发展,共同推动了计算科学的进步。

五、算理与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用到算理与算法解决各种问题,如购物时计算价格、预算家庭支出等。

在科学研究领域,算理与算法被应用于理论研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在工业生产领域,算理与算法在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我国在算理与算法领域的发展我国在古代就有着丰富的算理与算法知识,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

算理与算法的有效结合

算理与算法的有效结合

算理与算法的有效结合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

计算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等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

可以说,没有计算,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为此以往计算数学的目标基本定位在使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计算上,计算教学设计主要侧重强化训练,以求熟能生巧,但徒增学生练习负担,极易激发厌学情趣。

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可是,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

为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我对比了课改前后的计算教学模式。

近几年,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在教材编排上注重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于是我们为了顺应当前形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生活问题中引出数学问题,积极探索计算教学的新模式。

现在,比较受大家认同的计算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情境导入—算法呈现—比较提炼—明确算理—算法巩固。

新的模式注重课堂探究,但是训练密度不够,重算理,轻算法,导致学生计算技能较差,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在新课改实施以前,计算教学大致遵循这样的模式:复习铺垫—新授指导算理—尝试检验算理—练习巩固新知。

其中新知讲授以教师讲解为主,练习巩固以学生的机械式计算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重算法,轻算理”,然而它在落实“双基”的目标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现在孩子们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

于是,我分析了新旧两种计算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计算课中尽量扬长避短,融两种模式之优点,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重。

如何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如何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如何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算法是算理的提炼和概括,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算理与算法,贵在合谐,而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是计算教学理性回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算法多样化,算理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怎样处理好算理与算法教学统一,使学生既理解算理,又能牢固掌握算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呢?下面就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说说如何实现理算理与算法的的教学统一。

1、引导研究,理解算理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才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所以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计算的道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用14×2计算?使学生明白14×2表示求2个14是多少;其次,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计算14×2?使学生明白1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可以把14×2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2个10 是多少,再算2个4是多少,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计算的过程有三个算式:4×2=8,10×2=20,20+8=28。

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就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道理,学生就能应用这样的道理解决其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

2、及时练习,巩固内化通过上面的计算研究,学生虽然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道理,但是此时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算理还要经过实际计算才能得到检验和巩固,此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练习中才能把算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

所以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算理后,应当及时组织学生用三个算式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在练习中牢固掌握算理,为后面的抽象、概括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应用算理,进行创造。

算理是计算的思维本质,如果都这样思考着算理进行计算,不但思维强度太大,而且计算的速度很慢算。

有效计算教学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有效计算教学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有效计算教学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作者:薛志春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2年第08期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计算教学的教材,编排上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差异,注重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如何把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真正落实到计算教学的课堂中,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一、有效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而算法是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算理是算法的解释,算法是体现算理的行为规定。

传统计算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认为计算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记住法则,掌握计算方法,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至于算理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只是一带而过。

而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态度价值观这样隐性的目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绝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过程性目标的体现,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这样的理念反映在现代计算教学上就成了“重算理,轻算法”的理论根基,这种偏重算理、忽视算法的做法,使学生计算正确率大打折扣。

为此,教师需要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落实,两者不可偏废。

二、有效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由于一些教师对鼓励算法多样化理解的偏差,结果在计算教学中片面追求算法的全面化与学生学习的群众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和学生的学习个性化。

课堂上经常会听这样的声音: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试想,在眼花缭乱的算法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会理解和接受每一种算法吗?一节课下来,对基本的算法都不清楚,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保证?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基本算法,讲清基本算法的算理,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保证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教学设计教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的原因。

因此,本节课教学时注重突出根本算理,不仅使学生掌握“隔位退位减〞的算理,还加强学生对程序和步骤的理解。

1.借助直观,援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根底上进行的。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根底上,借助计数器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弄清楚“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当10到十位上,再从十位的10中退1当10到个位,这时十位上是9〞,从而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2.注重比较,突出专项训练。

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计算的错误率相对较高,因此,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的根底上,设计和补充比照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退位减法的各种情况,在观察、比照中,进一步明确退位减法的算理。

课前打算教师打算PPT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计算下面两道题,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反响,指名汇报算法。

2.在前面学习的根底上,今天这节课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作铺垫。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出示课件,呈现信息:2022年方案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22年方案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

2022年比2022年方案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403-158,并试着计算403-158。

(2)交流算法。

(课件展示各种算法)算法一算法二算法三 (3)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看来比较难,同学们计算出三种不同的结果,但是结果只能有一个是对的,哪一个对呢?大家想方法验证一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引言本文旨在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率。

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双基教学和干预法等策略。

II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研究的基础。

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足,口算、估算和笔算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学中存在着算法单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等问题。

III分析问题的原因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内容的不合理造成的。

教学方法需要更加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内容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IV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双基教学和干预法等策略。

双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促进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干预法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

V结论通过本文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采用双基教学和干预法等策略,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提高计算正确率。

引言2011年,___发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计算在小学数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研究中最基本的数学技能之一。

该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计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

21世纪是全球性经济竞争的时代,是信息、数字时代,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三位数乘两位数》评课稿四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评课稿四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评课稿四篇《三位数乘两位数》评课稿1今天,我听了吴帅娟老师和王俊芳老师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课,对于这两节课我有以下的体会:显而易见,两位老师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在具体计算中,让学生先尝试,后讨论,对学生使用的多种不同算法,只要他们讲的出理由,都给予肯定,培养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的意识,它直观的体现了乘法分配律,与学生的第一种方法是一致的,是竖式的一种直观体现,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位置值的思想。

最后重点讨论竖式计算,引导学生归纳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的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的数加起来。

培养了学生算法多样化的能力。

总之,在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了每一种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重视知识的呈现过程,在算法多样化的培养上,当一个具体的问题明确提出以后,学生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有的与老师的思路相同,有的不同,甚至有的想法很笨,但这些想法都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的出来的,他经历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他的想法“笨”,但思考一点也不少,教师要给予尊重,鼓励学生这种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笔算方法,通过交流,学生会自己比较那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从而选择对自己来说“最优”的方法,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三位数乘两位数》评课稿2聆听了崔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课——《卫星的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

感触颇深,真可谓是受益匪浅,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一.课堂语言精准且具激励性。

计算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计算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计算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通贤中心小学黄和春算理是指计算的理论依据,通俗地讲就是计算的道理。

算理一般由数学概念、定律、性质等构成,用来说明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或方法,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

算理和算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人为规定的操作方法,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

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算法为计算提供了便捷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保证了计算的正确性和快速性。

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理解了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充分理解算理的过程,又能让学生感悟出算法,也就是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下面以“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一、引导研究,理解算理。

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所以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

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

所以首先让学生主动探索算理:五一期间,桦南家电商场搞促销活动。

我队的王大爷,买了一台电视机花1000元,一台电冰箱花2000元。

(1)小朋友看到这两个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电视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元?电视机比电冰箱便宜多少元?电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你们能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第一问题。

1000+2000=怎样计算1000+2000等于多少呢?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生: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生:从1+2=3想出1000+2000=3000.生:从100+200=300想出1000+2000=3000.由此可以看到,学生已经知道 1000+2000的算理实际就是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算理解决另外两个问题,从而引出整百整千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相关推荐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摘要: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

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主要是指计算的法则,是指怎样算的问题。

本文旨在"算理与算法并重,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关键字:算理算法计算能力一、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规律和方法,主要是指计算的法则,就是简约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添加了人为规定后的程式化的操作步骤,主要是解决算的方便、准确,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

算理和算法是相辅相成的,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的知识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

只强调算理,能理解了新问题,但无法实现计算方法上质的飞跃;只是强调算法,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算理,学会算法。

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三位数的加法例1:计算220+260时,就是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演算的:220是由2个百、2个十组成的,260是由2个百和6个十组成的,所以先把2个十与6个十相加得8个十,再把2个百与2个百相加得4个百,最后把4个百、8个十合并得480,这就是算理;当学生进行了一定量的练习以后,发现了计算的规律:个位数只能与个位数直接相加、十位数只能与十位数直接相加、百位数只能与百位数直接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再把几个得数合并,这是学生感悟算理的过程;最后进行优化计算过程,为了便于计算一般写成竖式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普遍适用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再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这就是算法。

计算教学的意义回归与价值实现

计算教学的意义回归与价值实现

计算教学的意义回归与价值实现作者:汪树林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年第05期在数学领域里,计算是进行一切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技能。

不论是数学规律的发现或数学现象的探究,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

可有人认为,计算计算,算算而已,只要算对,不必深究;还有人认为,计算靠练,没什么思维含量。

之所以出现这些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对计算本身育人价值的认识不足。

为此,笔者对计算教学进行深刻思考,对计算教学的应有价值及其价值实现策略进行了潜心的追寻和论证。

一、叩问价值:计算教学的意义何在?首先,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现实世界,主要涉及数、量、形三个层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的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

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就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计算占了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离不开计算,诚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所有比较确定的知识,都必须从计算开始。

”学生的数学学习说到底是一种经验性活动。

经验性重要表现之一的操作运算行为应该说是数学认知的基础性行为。

其次,计算教学有着独特的心智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强化,学生则“为学计算而学计算”,忽视了计算教学中的思维成分,淡化了计算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的功能。

而今,计算教学中所涉及的每一个计算性质、法则、公式等都镶嵌于具体而鲜活的数学情境,都从这些具体的实例情境中抽象出来。

教师在教学计算内容时,既要关注算理的得到,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算理产生、改进、完善的探究历程。

学生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在具体的算法应用过程中,又要经历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发展数学的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

再次,当前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浅谈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

浅谈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

浅谈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摘要:本文论述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过程,针对笔算除法和笔算加、减、乘法相比是笔算教学中最难的,教学效率低,学生错误率高的问题,提出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并有条理地说出算理,最后归纳出算法的方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笔算除法试商定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属于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并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例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余数必须必除数小等。

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区别在于试商的难度加大。

因此,学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试商、定商的方法,学会利用估算的方法进行试商尤为重要。

本课教学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当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时,商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归纳算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并有条理地说出算理,最后归纳出算法。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和四年级组的老师进行多次教学实践。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

一、温故知新,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都会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数学学习中,知识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积累、相互联系的一个体系。

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学习。

因此,在新课学习前需要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找准学生认知起点,将学生原有经验进行重组和改造,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数学活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作好铺垫。

例如,在《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复习前面所学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经验。

师:第一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生:最大能填6。

师:(针对第1题)这里为什么填6?生:30×6=180,180最接近186,而且比186小,所以填6。

一年级数学组多种途径理解算理

一年级数学组多种途径理解算理

多种途径理解算理一、前言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一句话:“所有比较确定的知识,都必须从计算开始。

”而算理的理解则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数学的定义上,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三个单元都是关于计算内容,因此我们在本学期教研的重点是:通过多种途径,理解算理。

二、理论基础因为理解算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开展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

但是结合一年级的孩子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算理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具体的直观教具来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说的培养学生的算理能力,其实就是使学生理解概念间的联系,再通过科学地选择计算方法,熟练计算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一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计算的方法融会贯通于数学学习的其他方面。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算理。

这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方法。

三、解决方法1、利用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因此,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以适应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发展特征,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直接兴趣。

因为算理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在操作的过程中注意有准确的语言描述,才能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建议柳河教师进修学校高魁华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计算,它存在于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在计算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要制定清晰、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制定清晰、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全面实现三维目标,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标。

新课标是数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新课标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总目标又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的。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提出的总目标和10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要深入解读,理解核心概念的深刻内涵。

需要说明的是《标准》的总目标是九年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学段目标则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所以要在理解“九年”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正确、合理地把某册、某单元的目标落实到某一节课或某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上。

第二,教材。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每位教师都要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真正领会编者意图。

阅读教材要读出教材里有哪些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要形成什么技能(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有哪些,数学知识承载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的文化和历史等。

让“学教评一体化”在课堂中“落地生根”--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为例

让“学教评一体化”在课堂中“落地生根”--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为例

让“学教评一体化”在课堂中“落地生根,,--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为例“学教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教学评价融为一体。

教师精准研判,确定好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采取逆向设计,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科学评价学生,促教促学,让学生的发展可见。

“学教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教学的改进,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一、素养导向,精准定标教学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从“课标”“教材”“学情”出发,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其在课堂中真正“落地”。

(一)素养导向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具有学习数学的必备品格。

1. 从“课标要求“出发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年课标)“学业质量”中的要求是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四则运算。

在“课标”的“内容要求”是能进行简单的小数除法运算,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学业要求”是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和数感。

学生能在较复杂的真实情景中选择恰当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教学提示“是通过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进一步感悟计数单位在运算中的作用,感悟运算的一致性。

2. 从“教材结构”出发按照人教版教材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相关知识结构的安排。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需要掌握“什么是商不变规律”“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等关键性知识。

有学者提出,结构主义的核心就是系统。

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中,通过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知识系统。

在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理清“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图,将这节课的“前世”(已学知识)和“今生”(本课知识)以及“来世”(后续知识)结合起来,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结构,从点状学习过渡到网状结构学习。

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依据“商不变规律”和“小数点的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

正方观点:计算教学中算理更重要

正方观点:计算教学中算理更重要

正方观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的教学更重要观点陈述: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一句话:“所有比较确定的知识,都必须从计算开始。

”计算是人们最基本的数学素养。

从思维的角度看,计算实际上是人们依据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的规律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

算理就是这个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它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算理的理解则是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的重要前提。

算理的理解则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在数学的定义上,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他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从心里学的角度讲,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有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为主的过程过度阶段。

而现阶段小学的部分数学教师所采取的的教学方法普遍是反复让学生进行计算法则的练习,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过程和步骤既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使很多学生停留在机械的模仿上,而不能带着自己的思维去进行计算,然而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长期以往的这种忽略学生对算理理解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压抑学生的拓展思维和创新精神。

综述以上观点,我方认为在计算教学中算理更重要。

自由辩论;《课标解读》也强调“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的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熟练更为重要。

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结果,而不是当纯的看运算速度。

”这一目标的提出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运算教学中,不能只关注于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注重算理的教学,懂得算理,是孩子们计算准确的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在计算教学中算理更重要。

请问反方辩友,就刚才提到的“学习了数学知识,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街上很多买、卖东西的人,他可能不知道算理,但他们照样算得又对又快”这问题。

算理和算法

算理和算法

举例说明算理和算法简介:举例说明算理和算法,教师在使学生理解算理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算理和算法正文:举例说明算理和算法小数乘小数运算的算理究竟是什么?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是什么?(1)小数乘小数运算的算理究竟是什么?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是什么?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而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人为规定。

新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明确划分成了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两大类,其实知识技能与过程性目标作为数学课程目标的两个组成部分并无主次之分,它们是一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体,因此,在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固然重要,掌握算法同样不容忽视。

(2)教师在使学生理解算理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举例说明。

教学片段:已知36×28=1008 36×280= 36×2.8= 36×0.28= 3.6×2.8= 师:先观察,再说说自己体会。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另一个扩大10 倍,积也扩大了10 倍。

生2:36×2.8 28 缩小10 倍,是2.8,积是1 位小数.。

师:那么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生3:点在0 和8 之间。

师:怎么想的?生4:一个因数缩小10 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缩小10 倍,所以点在0 和8 之间。

生5;因数中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

师:那么3.6×2.8 呢?积大概是几位小数?生6:一个因数是一位小数,另一位因数也是一位小数,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师:猜一猜,积是多少,小数点又应该点在哪里呢?生7:10.08。

师:用计数器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数器验证。

师:能用竖式计算么?(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的快乐。

口算除法说课稿

口算除法说课稿

《口算除法》说课稿教材:三年级下册P13-15,《口算除法》问题:1、简述你对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本课的算理与算法分别是怎样的?3、你会如何进行本课的算理与算法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口算除法》1、简述你对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认为计算教学中的算理就是计算的依据、道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直观;算法就是计算的基本程序或方法,让学生掌握“怎样进行计算”,比较抽象。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而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是算理的具体体现。

这是我对算理算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2、本课的算理与算法分别是怎样的?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材中,以小朋友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三种算法:1、想乘法做除法,20×3=60,60÷3=20;2、6÷3=2,所以60÷3=20;3、摆小棒,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根据第二种算法来理解算理: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所以60÷3=20。

3、你会如何进行本课的算理与算法教学?对于本课的算理与算法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来进行突破和巩固。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说课稿 2首先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数学信息,具体信息如下:赵伯伯蹬着三轮车,3次运完60箱黄瓜;李阿姨开着小卡车,3次运完240箱辣椒;王叔叔开着大卡车,3次运完600箱西红柿;李叔叔等三人一次运完124箱茄子。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赵伯伯用三轮车3次运完60箱黄瓜”这条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以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的算理是指计算的理论依据,通俗地讲就是计算的道理。

算理一般由数学概念、定律、性质等构成,用来说明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计算的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或方法,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

算理和算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人为规定的操作方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

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算法为计算提供了便捷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保证了计算的正确性和快速性。

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对于突出计算教学核心,抓住计算教学关键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计算教学中“走极端”的现象实质上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关系的结果。

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支配,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忽视算理的推导,教学方式“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教学偏向“重算法、轻算理”的极端。

与此相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大做文章,过分强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却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固,造成学生理解算理过繁,掌握算法过软,形成技能过难,教学走向“重算理、轻算法”的另一极端。

如何正确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防止“走极端”的现象,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

比如,“计算教学要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使计算教学‘既重算理,又重算法”“把算理与算法有机融合,避免算理与算法的‘硬性对接’”“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地生成算法,在算法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算理”“计算教学要让学生探究并领悟算理,及时抽象并掌握算法,力求形成技能并学会运用”等等,这些观点对于计算教学少走弯路、提高计算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学生对用代数思想解方程的知识基础不够。

教师们普遍认为,旧教材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在知识准备上是充分的,是循序渐进的。

以人教版为例,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第一册时就出现1+()=2、2-()=1、2+()=3……,以后各册均有类似练习出现。

到第七册时正式出现加、减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乘除法也是如此,不断积累,不断巩固。

到第八册,教材还设专题将加与减、乘与除之间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整理和归纳,并再次运用其“求未知数x”。

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到第九册才正式出现“简易方程”。

而此时,解方程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然而,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新教材在为学生的知识准备上与旧教材反差过大,致使学生用代数思想解方程的知识基础不够。

一,在这之前,学生对“等式”意义的理解非常狭隘。

如我们在加法的教学中,7+5,我们往往只引导学生去理解7和5之间存在的关系,而不去指出7+5本身就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渗透,所以学生对于含有字母的算式能表示一个数量,认识不到位,这阻碍了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二,对于解方程的基础——等式基本性质,就教学了一个课时,却要学生运用它去解各类方程,这样的编排,过高地估计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因为仅仅利用“天平平衡”的几次演示,就认为完全支撑了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方法,这个思维是成人化的,它不切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材对等式基本性质的教学不完整,也造成运用性质能力受挫。

如等式基本性质中还有一个相等关系的对称性,即“若a=b,则b=a”,这个知识没有渗透,使得学生碰到方程中x出现在等号右边时束手无策,这直接影响了解方程技能的下降。

2.教材对a-x=b和a÷x=b方程的处理方法不妥。

新教材认为,因为学生尚未学习正负数和分式方程的有关知识,因此a -x=b和a÷x=b类的方程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故而教材将它们回避掉了。

然而,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对于a-x=b和a÷x=b,低年级学生就已经会解决,如一年级学生就会做7-()=4。

可学到了五年级,我们却认为学生是不会做的,因而不出现这类方程,这是说不过去的。

学习了解方程,却不会解答a-x=b和a÷x=b,这至少是影响了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

其次,列方程解决现实问题时,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也很必要的现象。

回避a-x=b或a÷x=b类的方程,还会影响学生对方程优越性的认识。

1.适当调整教材的编排方式。

(1)在整体上,教材可以恢复课改之前的编排方式。

即从低年级开始,不断渗透关于四则运算之间关系的知识。

如果整体调整影响太大,也可以将这块知识在解方程之前出现,利用一两个课时,集中编排。

虽然这样的处理方式,相比原来学生通过数年积淀来理解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显得单薄和唐突。

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在四年多积累的基础上,要通过一两个课时,实现较透彻地理解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应当也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

(2)在解方程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我们还是应把用算术思路解方程作为一条主线,而把等式基本性质及运用它来解方程作为附庸。

每个例题,都应该是教学各类方程的算术思路解法,等式基本性质,只是“化整为零”地出现于每个例题之后。

可以采用类似于“你知道吗”这样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到解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思路。

材料中,可以有天平图,天平图上可以有“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发生变化”的过程,还有如“你能把这样的变化过程表示出来吗”这样的思考要求。

2.区别对待两种解法要求。

(1)算术思路必须牢固掌握。

小学生用算术思路解方程的重要意义,前文已有阐述。

从更实在的角度讲,重点教学解方程的算术思路,就不会再出现学生学了解方程,却不会解答a -x=b和a÷x=b类方程的怪现象。

这无论对于学生完整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方程优越性的体验,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件好事。

在具体教学时,我们还是可以采用以前的传统经验,注重引导学生从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并据此规范地书写求解过程。

然后,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小学阶段会用到的各类方程的解法。

(2)代数思路仅作了解渗透。

因为中学终究还要系统学习用代数思路解方程,所以关于等式基本性质及运用性质解方程,小学只要略有体验就够了。

小学就学得很透彻了,中学就没什么好学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有效的情境图来支撑学生的认知。

如教学x+50=80,呈现的情境是“杯子中原有50克水,又倒入一些后,现在重80克。

倒入了多少克?”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情境,看着(操作)天平,感悟到“等式左右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并借助这样的认知,理解x+50-50=80-50。

也就是说,对于代数思路的解法,学生看得懂就够了,书写这样的过程可以是不需要的。

3.沟通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发现两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算术思想解方程的更深认知。

如教学x-4=20,学生自己做出了x=20+4,教师又引导学生理解了x-4+4=20+4。

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作沟通:你们觉得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都有20+4。

学生还会发现,实际上x-4+4=20+4,-4+4抵消了,就剩下x=20+4,这也就变成了一:教材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是一致的,那我们要注意:1、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分析教材情景图所反映的数学信息、揭示的数学问题、教学的价值,突出本质,淡化其他;2、注意情境图出示的时机;3、是静态出示好、还是动态出示好;4、把握情境图的核心和予本节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快速进入主题,不能让学生活动了很长时间还没有进入主题。

二:教材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一致的,那我们可以:1、借鉴各种版本的教材,择优选取素材;2、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创设情境,但必须是与教材的编写意图一致的;3、有些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修改和完善即可;4、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时代性。

0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种情境,目的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甲有5园钱,乙有4 园钱,丙有6园钱。

根据这一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在完成这一问题并解答时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

熟话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更重要。

而例题只是以一种文字或图形呈现在学生面前,较枯燥无味,必须经过恰当的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各方面感官来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个人认为学生把甲乙两队上半场的比分2/3和下半场的比分3/4简单的理解为2分和3分,以及下半场3分和4分,以及上半场和下半场合计总分的比分为5分和7分,因此得出分子相加得分子,分母相加得分母的这种计算方法。

教师应当举一例子家以引导说明,如甲乙两队上半场比分为20:30,化简后是多少?下半场比分为36:48,化简后是多少?甲乙两队全场比分是多少比多少?当学生用化简后的比分相加得出全场比分还是5/7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别算出甲队全场得分和乙队全场得分,再算出他们的比分并化简,让学生观察两种算法的结果,再组织学生讨论,那种算法正确?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不是分子相加减,分母相加减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