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资料

合集下载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2.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3. 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释。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为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快慢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释。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运动快慢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评估其理解程度。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操作技能。

3. 评价内容:学生能否正确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释运动快慢。

学生能否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运动快慢的问题。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案第1课时速度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了,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1.会用两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及其换算。

3.会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核心素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及其换算,会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赛跑就是比较谁跑得快的运动。

这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的一个镜头,此时谁跑得最快?教师提问:为什么苏炳添跑得最快?为什么在最前边的就最快,此时具体比的是什么?这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成绩,谁跑得最快?图片并回答炳添。

苏炳添在最前面。

间内的距离最远。

续表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位运动员跑得最快?为什么用时最少的最快,此时具体比的是什么?教师总结: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看谁运动的距离长;另一种方法是在相同距离内,看谁运动的时间短。

《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运动的快慢》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3.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3. 实际问题中的速度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速度公式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米/秒。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讲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及单位。

4.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体在不同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运动快慢,并交流讨论结果。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7. 课后作业:1. 熟记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8.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9.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教学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讲解速度的相关知识,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案教案:《运动的快慢》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的快慢概念,认识不同运动的快慢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运动的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教学内容1.运动的快慢概念及不同运动的快慢特点。

2.通过观察实例,学习如何判断运动的快慢。

三、教学重点1.运动的快慢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不同运动的快慢特点的辨析。

四、教学难点1.运动的快慢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通过观察判断运动的快慢。

五、教学准备1.教学PPT2.运动器材和图片3.实验用具六、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呈现不同运动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运动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运动有快慢之分吗?如何判断运动的快慢?3.引出本课主题:《运动的快慢》。

Step 2: 探究运动的快慢1.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自己知道的运动进行分类,将运动分为快慢两类,并说明理由。

2.各小组发言,展示分类结果,并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和补充。

Step 3: 运动的快慢特点1.展示PPT,介绍不同运动的快慢特点,如跑步、篮球、举重等。

2.回顾之前的讨论,与现在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3.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不同运动的快慢特点。

Step 4: 判断运动的快慢1.准备实验器材:一个滑轮装置、一个小车和一根绳子。

2.分组进行实验:将小车绑在滑轮装置上,拉住绳子将小车放下,观察小车下滑的速度。

修改绳子的长度,并再次观察速度的变化。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根据观察结果判断运动的快慢。

Step 5: 总结归纳1.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回答:运动的快慢是如何判断的?不同运动有什么快慢特点?2.教师进行总结,概括运动的快慢特点,并复习所学的关键词和概念。

七、巩固练习1.小组合作,设计判断运动快慢的小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第7课《运动的快慢》,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快慢以及初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速度的概念,能够简单解释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了解控制变量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3.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进行设计。

4. 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知道速度的概念,初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2.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进行设计。

3. 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1.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进行设计。

2. 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前几课中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和速度的概念,对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但对于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数据分析还不够熟练。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个小车,一个小车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另一个小车在起伏的道路上行驶。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下这两张图片,思考一下,哪个小车的运动更快?如何判断的呢?-学生思考片刻。

-学生回答: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的小车速度更快,因为它的位置发生变化较快。

-教师:非常好!你们通过观察小车的位置变化,判断出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的小车速度更快。

那如果两个小车都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但一个小车行驶的距离是另一个小车的两倍,你们觉得它们的运动快慢有什么关系呢?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解释速度的概念。

-教师: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重要概念。

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置越多,我们就说它的速度越快;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置较少,我们就说它的速度较慢。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案运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制定出富有实效性的教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锻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份以“运动的快慢”为主题的体育教案,从设计思路、实施方法、教师示范等方面,细致描绘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全方位提升身体素质。

【设计思路】教案的整体设计是针对主题“运动的快慢”展开的。

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习惯性问题,如动作不标准、重心不稳定、缺乏协调性等,本设计师特意选取了跳绳、平衡车等运动项目,旨在通过让学生逐步领悟“快慢”的概念,在掌握基本运动技巧和动作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

此外,本设计中特别注重灵活性与个性化,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体型、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等因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期望,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方法】本设计中,教师主要采用三种实施方法:介绍型指导、示范型指导和练习型指导。

在介绍型指导方面,教师需要讲解跳绳、平衡车等运动项目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要点,比如“快跳”、“慢跳”、“轻点”、“重点”等,引导学生了解“快慢”在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在示范型指导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和学生的情况,逐一演示并讲解每个动作的正确姿势和技巧要领,同时注意矫正学生的动作、重心和呼吸等方面的问题。

在练习型指导方面,则需要让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下进行适当的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培养学生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教师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设计中,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既要充分理解教案的设计思路,又要善于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动作和习惯,通过亲身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身体保护,在运动过程中避免受伤和疲劳,并且设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小学科学7《运动的快慢》(教案)

小学科学7《运动的快慢》(教案)

小学科学7《运动的快慢》(教案)运动的快慢(教案)引言:《运动的快慢》是小学科学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为学生打下科学学习的基础。

一、学情分析:小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对物理世界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认知。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事物的规律和关系。

但他们在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本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2)学习速度的概念;(3)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索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问问题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的快慢?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步骤二:观察和探究1.教师放置两个不同大小的小车,并让它们在同样的距离内运行。

2.学生观察两个小车的运动情况,思考它们运动的快慢有什么不同。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判断运动的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4.学生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步骤三:概念解释与拓展1.教师对速度的概念进行解释,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速度。

2.学生通过实例和问题解答,深入理解速度的测量方法和公式。

2024年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2运动的快慢(教案)

2024年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2运动的快慢(教案)
3.讲解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4.总结:统计表可以将所有数据信息整理在一张表格中,而统计图可以让我们一眼看出数量的多少,谁快谁慢。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不仅能帮我们方便地比较数据,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一些现象和规律。
任务五:连一连——生活链接
1.我们人类一直在追求“更快”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着,现在人类100米短跑的成绩已经提高到9秒58了,他的速度就是10.44米/秒,或者37.58千米/小时了,这是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创造的。虽然这样的速度目前已经是我们人类的极限了,但我们人类却依靠我们的大脑,创造出了很多速度更快的交通工具,方便着我们的生活。
2.能给下面的图片匹配合适的速度吗?大家先自己连一连,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课本第8页图片)
师总结:不同的交通工具有不一样的速度,交通工具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相信等你们长大了,还会给我们人类研制出更多快捷、安全、实用的交通工具!
内容逐渐延伸,从建构统计表、统计图中意识到计算速度的重要性,并将速度与生活实际相连接,知道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速度有很大的差异。
3.提出问题:你是如何确定的?
4.师总结:在100米的赛跑中,时间最少的117号、125号选手是最快的。相同距离的比赛中,用时最少的是冠军。
任务二:想一想——整理数据
1.(出示教材第7页的第二张成绩表)这是另一张成绩表,请仔细阅读相关信息,还能直接看出谁跑得最快吗?
2.有什么办法能确定谁跑得最快?
3.科学学习常常需要数学的思考和计算。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学习。(生充分交流比较的方法)
7.小组合作尝试使用计算器算出每位选手的成绩。
从定义到公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速度,了解速度,会计算速度。
三、迁移应用、拓展活动(预设10分钟)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概念,认识快慢的对比。

(2)培养学生感知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能力。

(3)能够正确使用“快”、“慢”来描述运动的速度。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游戏、实验、图片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快慢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重视干事的速度。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问学生:“你们平时做运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运动的速度快慢?”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展示各种不同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运动的快慢,并引导学生对快慢的概念进行讨论和思考。

2.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实验,用一个小球在斜坡上滚动的实验,观察和比较小球从坡上滚下来需要的时间,引导学生找出影响小球滚动时间长短的因素。

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学生能够反映出快滚和慢滚的概念。

3.游戏活动(3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追逐比赛”的游戏环节。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追手和一名逃跑者,比赛时,逃跑者要尽快到达终点,而追手要尽快抓住逃跑者。

通过游戏,学生能够体验到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差异,并理解快慢之间的关系。

4.总结(1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和游戏,我们发现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快慢是相对的概念。

那么我们怎样用语言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回答:用“快”和“慢”来描述。

教师解释并巩固学生对快慢概念的理解。

5.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快慢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快慢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感知更多的快慢现象,并整理成报告。

下节课学生交流报告,并展示自己观察到的快慢现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三、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各种不同运动的图片3.实验材料:小球、斜坡4.练习册、笔、纸五、教学评价:1.观察能力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和实验中对于运动快慢的判断和描述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方案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运动快慢的概念,掌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对象1. 年级:四年级2. 学科:体育与健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运动快慢的概念,掌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正确比较运动快慢。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秒表、跑道、标志物、篮球、排球等。

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或操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活跃课堂氛围。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快慢?(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运动快慢的概念,结合实例说明。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运动快慢的理解。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分别进行短跑、长跑、篮球、排球等项目。

2. 教师用秒表记录学生完成比赛的时间,并组织学生比较运动快慢。

3.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运动快慢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在家里或户外进行运动,观察并记录自己的运动快慢,与同学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比较运动快慢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体验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够用语言、图形等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使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意义,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能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快慢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3. 匀速直线运动【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描述方法。

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1. 速度的理解和计算。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如:汽车、自行车、跑步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用路程和时间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且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4.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练习。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自己走路的速度。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一些有关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互相讨论,分析解答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实验观察、问题驱动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冀人版(2024秋)科学四年级上册3《运动的快慢》教案

冀人版(2024秋)科学四年级上册3《运动的快慢》教案
2.点评:在点评作业时,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改进实验报告中的问题。我强调了实验报告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实验中更加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度。
3.反馈:在作业评价中,我及时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我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了个性化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为例,如百米赛跑、自行车比赛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2)新课讲解:通过PPT展示运动快慢的概念和比较方法,如相同距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等。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4)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在规定距离内比较跑完时间,或在规定时间内比较跑完距离,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运动的快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比较运动快慢的情况?”比如,你们有没有参加过百米赛跑,或者观察过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比较?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运动快慢的奥秘。
(5)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比较,让学生分析并解释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1)PPT:制作精美、生动的PPT,展示运动快慢的概念、比较方法和实验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视频:播放一些有关运动快慢比较的实际场景视频,如百米赛跑、自行车比赛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运动快慢。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运动的快慢概念2.运动的速度与运动的时间3.运动的快慢对生活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运动的快慢概念,认识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能够正确使用快慢的词语描述运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运动的快慢概念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运动的快慢对生活的影响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不同大小的小球、计时器2.教学素材:图片、实物模型3.教学课件:包括运动的快慢概念、实验步骤和结果展示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或实物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2.实验探究教师提前准备了几个不同大小的小球,然后让学生在平整的桌面上让小球滚动,用计时器记录下小球滚动的时间。

然后比较不同大小小球的滚动速度,让学生观察和感受运动的快慢,然后让学生总结不同大小小球的滚动速度的特点,了解物体的大小对运动速度的影响。

3.讲解新知识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解新知识。

教师讲解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运动速度快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内运动了更长的距离,运动速度慢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内运动了较短的距离。

4.拓展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比如快速奔跑和慢步走对身体的影响;快速风和慢风对物体的影响等。

5.梳理和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可以通过填空、搭配、选择题等形式进行测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运动的快慢概念,认识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掌握用快慢的词语描述运动。

但在实验时,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在实验前提前做好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导,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步骤。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设计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实验材料(如小车、标志物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或黑板,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二、探究运动和静止(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2. 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得出结论: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是指物体位置不变。

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三种:相同路程比时间、相间比路程、直接比较路程。

四、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2. 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实践与应用环节,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总结与反思,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六、课堂活动:速度与时间的游戏(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参与游戏,理解速度是距离除以时间的概念。

3.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比较不同组的速度和时间,讨论如何提高速度。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1、学生是初二年级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有关运动的知识;2、学生为初中的孩子,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4、学生已经学过运动的描述;5、学生能够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简单的比较;6、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

3重点难点重点:1.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引入课题:图片引入。

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1、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2、小时候做游戏,比较谁跑得快,往往是喊“预备!跑!”然后两人从同一起点跑,怎样判定谁获胜?活动2【讲授】进行新课一、比较运动的快慢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谁用时短,谁快!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谁通过路程多,谁快!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二、速度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 s/t回忆: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谁还记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根据这两个单位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单位,谁知道呢?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⒋单位:⑴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或m·s-⑵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或km·h-⑶换算关系:1m/s=3.6km/h讲解单位换算:(见课件)练习(1)18 km/h =XXm/s(2)15 m/s=XXkm/h4规范解题:例题1.20xx年刘翔110米栏夺金,成绩是12,92s,问这项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与速度是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已知:s1=110m,t1=12.91s,v2=30km/h求:v1解:v1=s1/t1=110m/12.91s=8.52m/sV2=30km/h=30×(1000/3600)m/s=8.3m/s答:刘翔的运动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的快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理解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运动快慢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钟表、尺子、小车、轨道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包括小车、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赛车比赛、跑步比赛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快慢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明确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5.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发现优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拍摄视频或图片,进行交流分享。

2. 开展科学小竞赛,如制作小车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第7课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7课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7课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是小学科学第7课的教学设计内容。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快慢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和现象。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了解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

2. 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3. 运动的快慢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运动时速度的快慢与骑车人的腿部运动的快慢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例如,让学生使用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滑动,并记录下滑动的时间和距离,从而探究质量对于运动的快慢的影响。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例如,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四、课堂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段有关运动速度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运动速度的好奇和思考。

2. 知识介绍:简单介绍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运动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形状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关系。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滑动,观察并记录下滑动的时间和距离,分析质量对于运动的快慢的影响。

4.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观察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形状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滚动,并记录下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运动会上,短跑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又是怎样计算成绩的?观众与栽判员所用的方法一样吗?你认为应该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在交通运输中单位的组合:路程s 单位是千米(km );时间单位是小时(h );速度v 的单位是:千米/时(km/h )(5)路程与时间的计算根据v =st 可以得出路程与时间的计算公式:路程s=vt 时间 t =sv4. 与运动有关的交通标志 (1)速度表可以直接显示出车辆的运动速度。

下图中的汽车速度表,它上面的单位是km/h ,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多少km/h 。

如图所示,汽车的速度是80 km/h 。

“136018”是指这辆车总共通过的路程为136018km 。

汽车速度表 高铁速度指示屏 (2)限速标志与里程标记甲 乙在不同的道路或不同的路段,有很多限速的标志牌。

如图甲所示为限速标志,限速标志牌的单位是km/h ,表示机动车在该道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60km/h 。

图乙是公路上的里程标记牌,表示从此标志牌到北海的路程为24km 。

6. 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利用ppt 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 速度 (m·s -1) 物体 速度 (m·s -1) 蜗牛约1.5×10-3上海磁 悬浮列车可达120学习新课二、匀速直线运动1. 机械运动的分类【出示图片并提问】在一段平直轨道上高铁的运动与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总结】①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②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是否变化,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匀速直线运动【提出问题】下图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图甲中的汽车在平稳行驶的过程中,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图乙中的汽车从静止开始前进,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分析并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甲中的小汽车做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它的速度是不变的。

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第一篇: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式:引导-探究;参与-活动教具:投影仪、幻灯片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投影图片【讨论】【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板书课题)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播放幻灯片】画面是怎样比较运动员快慢的?【讨论】【总结】方法1: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方法2: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学生讨论、回答(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新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总结】(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投影例题】:小聪同学的100m跑成绩为17s,小明同学的50m跑成绩为8s,他们俩谁跑得快?【计算并比较】(三)速度【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速度的公式:v=s/t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一)学习需要的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习内容的分析:《运动的快慢》是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的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三)学习者的分析: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内容:(一)教学目标的设计:1.知识与技能:①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②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④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②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③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3、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为了便于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建立,用多媒体播放学校运动会中的一些片段,从而让学生对观察、比较、讨论中建立速度的概念,同时应用多媒体播放现代一些“频闪摄影”片段让学生了解这种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那么下面四个实例中,谁运动的快,谁运动的慢呢?多媒体播放实例动画:在地面上行走的人,沿直线行驶的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

【设计意图:通过四组生活中常见的和运动快慢有关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物体的运动情况,得出运动有快有慢从而引入新课。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提问: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讨论,进行回答。

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就一起来学习吧!二、新课教学1.速度:(1)概念:媒体播放学校运动会径赛项目视频,让学生叙述观众和裁判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出生活中人们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并总结。

提问:如果路程、时间都不相同的话,怎么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例如学校百米赛跑冠军的成绩是12 s,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解决的方法。

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通过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学生演算。

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从而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

在得出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不同路程、不同时间如何进行比较快慢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的思路清晰,参与讨论的热情和讨论的效率自然高了起来。

】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

那么速度等于什么呢?总结:“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学生自学速度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3)单位提问:同学们根据学习密度单位的经验,讨论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设计意图:得出速度概念后可以对比刚刚学过的密度公式的建立让学生自己来说出速度的公式及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对于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也可以借鉴密度单位间换算的方法进行。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并考察了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练习1:根据课本P31“小数据”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

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同学们已经了解的“m/s”是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分析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练习2:例1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例2课本第31页。

学生分析思路,总结方法。

例3课本第32页。

学生分析思路,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了教学重点后,就进入到速度的简单计算,这也是历年来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通过课本上的两个例题使学生明确做计算题的思路和要求。

然后通过练习题进行检测,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解题步骤,其他学生做出评价。

这样的设计可以及时纠正解题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直观的呈现解题步骤,使学生尽快熟练解题的过程和做题要求,顺利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后提出的问题。

提示: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

(1)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基本不变?(2)哪个小球运动的越来越快?媒体播放“频闪摄影”视频,学生观看,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总结各自运动的特点,让学生叙述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的定义。

1、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设计意图: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掌握也是本节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眼、脑共动后解决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分析,自己去总结这两种运动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了学生会的老师坚决不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平均速度学生看龟兔赛跑的故事图片,讨论提出的问题:整个过程中是乌龟的平均速度大,还是兔子的平均速度大?总结: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内或者是哪一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练习1.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5m。

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 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平均速度的计算在中招中有所体现,要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所以我通过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引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

通过学生讨论总结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掌握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为了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一道计算题。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平均速度的思路和方法,并和匀速直线运动结合起来考察,使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小结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υ=.(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2.在变速运动中,υ=求出的是平均速度四:检测反馈,拓展延伸: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是什么?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A、80m/sB、10 m/sC、5 m/sD、无法判断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υ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B.物体运动的速度υ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物体υ由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设计意图:在重难点得到突破后,我又设计了四道练习题进行当堂检测,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2六、板书设计§12.2 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4.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二、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