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传播?
1、共享说
2、影响说(劝服说)
3、反应说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一)口语传播时代
优点:
信息内容丰富
环境对信息传播的限制被打破,具有把声音同它们所指的对象分离的特征。
缺点:
较多受到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处地域的限制
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影响信息的客观性
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保证
信息保存能力差
(二)文字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
具有将信息准确可靠固定的作用
使今后历史有了可靠记录,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宣告结束
(三)印刷传播时代
改变了文字传播的传统社会结构,打破了少数人通过文字垄断进而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垄断的状况
提供了面向全社会同时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可能
印刷术的使用和相同内容书籍的副本的增加为人类保存信息提供了可靠手段(四)电子传播时代
传播速度进入了同步化时期
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
广播、电视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广播、电视等媒体特殊的传播形式使人类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第三节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
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80)美国政治学家
主要贡献:
战时的宣传研究
5w
内容分析
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主要著作: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二、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提出“把关”(gate keeping)理论
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1948)《个性的动力理论》(1935)《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
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elix La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主要贡献:
首先开始了传媒效果的定量研究
1940年伊里调查,提出几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舆论领袖”、“两级传播”,击破“魔弹论”。
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1944与人合著)
四、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说服心理学研究、耶鲁计划
二战期间军事教育影片的宣传效果研究
一面说理还是两面说理,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性,明示结论还是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研究方法——控制实验法
五、大众传播研究的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7)美国传播学家(如果是四大奠基人可忽略施拉姆)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模式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要素
1960年美国传播学家伯洛从理论上系统提出了传播过程观点。
传播的基本要素(也可参见教材58-59页)
(一)传播者
在传播活动中运用一定的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
启动传播过程的最初动力因素,信息的搜集者、加工者、制作者和传递者。
库尔特?卢因1947年《群体生活渠道》提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二)受传者
传播效果的显示器
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主动的“觅信者”
传播效果的鉴定者和回馈者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三)讯息
传播者和受传者共同指向的核心
内容分析领域
讯息——由一系列有序性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符号系统)(四)传播媒介
传播或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
(五)反馈
第二节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模式的含义及类型
什么是模式
是用文字、图表或数字形式描述某种结构或过程,以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传播模式是利用图表和文字构筑的功能性模式
二、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1963年)中论述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模式的主要功能
优秀传播模式的五种功能:
构造功能
解释功能
引导功能
简化功能
预示功能
三、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线性传播模式
1、亚里士多德演讲的三要素——说话者、听者、话题(3W)
2、拉斯韦尔模式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5W”模式
3、申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
信息传播过程完成的五个正功能,媒介被细分为(信源、发射器、接受器、信宿、信道)和一个负功能(噪音)
(二)双向传播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三)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1、赖利夫妇模式
1959年美国社会学研究者赖利夫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提出。
将传播过程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又置身于包罗万象的社会总系统之中。在传播系统中又包含着许多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有着各自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它子系统又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即人际传播。同时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也相互影响。研究者第一次考虑到了传者与受者的复杂性,有可能是单个群体、多个群体或社会组织。
优点:
彻底摈弃将传播过程孤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研究方法,看到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结合外部环境因素加以研究。
门德尔松称其为“大众传播新面貌”的创始人
缺陷;
模式过于笼统,仅是一个揭示了框架的工作模式,需进一步细致分析。
思考题:
?什么是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优秀传播模式具有哪些基本功能?
?赖利夫妇模式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传播效果分析
一、“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1、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