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共38页文档
人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试大鱼际肌电图描记解读
![人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试大鱼际肌电图描记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9846b16fe4733687e21aaf0.png)
实验四、人体无损生理测试(二)细胞生理人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试大鱼际肌电图描记*臂二头肌/三头肌电图描记(交互抑制)*尺神经干/拇收肌刺激时值测定121140052 王哲迪一、实验目的1、神经纤维分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2、肌电图描记/兴奋收缩偶联3、脊髓运动控制:交互抑制4、刺激之物理性质:时值5、阈刺激的定义/钠离子通道阈值二、实验原理1、神经纤维的分类Edanger和Gasser根据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差异,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纤维又分为α、β、γ、δ四个亚类。
后来有人在研究感觉神经时,又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将神经纤维分为I(包括Ia和Ib)、Ⅱ、Ⅲ、Ⅳ四类,它们分别相当于Aα,Aβ,Aδ,C类后根纤维,但又不完全等同。
目前,前一种分类法多用于传出纤维,后一种分类法则常用于传入纤维。
2、兴奋收缩耦联在整体情况下,骨骼肌的收缩活动是在支配它的躯体传出神经的控制下完成的;直接用人工刺激作用于无神经支配的骨骼肌,也可引起收缩。
不论哪种情况,刺激在引起肌肉收缩之前,都是先在肌细胞膜上引起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然后才出现肌细胞的收缩反应。
这样,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目前认为,它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质网(即纵管系统)对Ca2+的释放和再聚积。
兴奋-收缩偶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管,偶联因子是Ca2+。
3、脊髓运动控制——交互抑制如果引起某一肌的伸肌反射(伸肌兴奋),则与其拮抗的肌(屈肌)松弛,称交互抑制。
人在进行曲臂运动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中枢就存在着交互抑制的协调关系。
4、刺激的时值用两倍于基强度的强度刺激组织时,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称为时值,时值也可以作为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以时间来度量)。
5、阈刺激在刺激延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方法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e60e9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4.png)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方法引言:神经传导速度是指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递的速度,是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病变的程度、位置及病因,对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实验方法。
一、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实验方法:1. 神经刺激电极的放置:将刺激电极贴在待测感觉神经的皮肤上,通常选择距离刺激点2-3cm的位置。
2. 神经刺激信号的产生:通过电刺激仪器产生一系列的电刺激信号,通常使用方波或脉冲波形。
3. 神经传导信号的检测:将检测电极贴在感觉神经的远端,记录神经传导信号的波形。
4. 测量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以计算神经传导速度。
5. 计算神经传导速度:根据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以及感觉神经传导信号的传导时间,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实验方法:1. 神经刺激电极的放置:将刺激电极贴在待测运动神经的皮肤上,通常选择距离刺激点2-3cm的位置。
2. 神经刺激信号的产生:通过电刺激仪器产生一系列的电刺激信号,通常使用方波或脉冲波形。
3. 神经传导信号的检测:将检测电极贴在运动神经的远端,记录神经传导信号的波形。
4. 测量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以计算神经传导速度。
5. 计算神经传导速度:根据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以及运动神经传导信号的传导时间,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三、多点刺激法测定神经传导速度:1. 神经刺激电极的放置:将多个刺激电极均匀贴在待测神经的皮肤上,通常选择距离刺激点2-3cm的位置。
2. 神经刺激信号的产生:通过电刺激仪器产生一系列的电刺激信号,同时刺激多个刺激电极。
3. 神经传导信号的检测:将检测电极贴在神经的远端,记录神经传导信号的波形。
4. 计算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以计算神经传导速度。
肌电图.
![肌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474ee660a417866fb84a8e7c.png)
30
肌 电 图 在 神 经 内 科 疾 病 中 的 电 生 理 表 现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
神经根及神经丛病变
周围神经病
肌源性疾病
一、脊髓前角细胞疾病
1、肌电图(EMG):神经源性损害+束
颤电位
2、神经传导速度(NCV)
运动:MCV稍减慢或正常
感觉:SCV正常
二:神经根损伤
1、肌电图(EMG):神经源性损害,根据受累肌
五、肌源性疾病
1、EMG:肌源性损害和或病理性干 扰相 2、NCV:正常
注:如果合并神经炎时,MCV和或SCV减慢。
举例说明
脊髓节段 拇短展肌 小指展肌 第一骨间肌 尺侧屈腕肌 伸指总肌 C8-T1 C8-T1 C8-T1 C7-T1 C6-8
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尺神经 尺神经 桡神经
第三节
正常F波
异常F波
出现率为50% GBS病人早期
29
H反射的测定
H反射:电刺激胫后神经直接引起其支配腓肠肌的诱发电位成 为M波(直接刺激运动神经纤维的反应),此后经过一段潜 伏期又出现第二个诱发电位称H 波。其名称来自发现人 HOFFMAN,故也称HOFFMAN反射。 观察指标;H反射的潜伏期,波幅和波形等。 异常判断标准:(1)H反射潜伏期延长;(2)两侧波幅差异>60%; (3)H反射未引出。 腓肠肌H反射主要反映S1的传入和传出的神经功能
运动神经:上肢>52 m/s,下肢>42 m/s 。
感觉神经:上肢>54 m/s ,下肢>45 m/s 。
INCHING
• INCHING:分别在神经干上进行多点刺激 (微移技术/inching技术),以确定神经损 伤部位和节段
神经肌电图生理检查ppt课件
![神经肌电图生理检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f2775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a.png)
多棘慢复合波 由2个或2个以上的棘波和1个慢波组成。
多棘波 由2个或2个以上的棘波连续出现。
精神运动性变异型波 波幅50~70µV,4~7cps的带有切迹的
节律性电活动。此种带有切迹的慢波由二个负相波组成, 中间有1个正相偏转。呈短至长程出现,多见于中颞区。
14/sec及6/sec正性棘波 弓形,见于一侧或双侧后颞及临 近区域,出现在思睡期和轻睡期。
-周波/秒,C/S,CPS,Hertz (Hz)
常规走纸速度 3cm = 1秒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之间。 • δ频带:0.5--3HZ • θ频带:4--7HZ • α频带: 8--13HZ • β频带: 18--30HZ • γ频带: >30HZ
脑波特征--波幅
代表一个波的高度 • 表示方法
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VEP最有价值之处是发现视神经的潜在病灶, 视神经病变常见于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 炎,PRVEP异常率可达89%;VEP对多发性 硬化的诊断也很有意义。
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协助诊断多发性硬化及运动神经元病;可 客观评价脊髓型颈椎病的运动功能和锥体 束损害程度。
-用µV 表示 -通过测定一个波的垂直距离与定标信号的高度比 较确定
如果定标信号高度是5㎜=50 µV ,那么1 ㎜ =10 µV 10 ㎜ =100 µV ㎶
• 按波幅大小分为
低波幅 <25 µV ㎶,中波幅25~75 µV ㎶,高波幅 >75 µV
单纤维肌电图讲课文档
![单纤维肌电图讲课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558a42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b.png)
除非还要排除其他因素。
第三十八页,共49页。
AL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EMG提示为神经源性损害者
ALS SMA、肯尼迪病 脊髓空洞症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颈椎病腰椎病
平山病 臂丛神经病
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HMSN2型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包涵体肌炎
<20岁
21~40岁 41~60岁 >61岁
伸指总肌 1.1/1.9
1.1/1.9
1.2/2.0
1.2/2.1
胫前肌 1.1/1.7
1.2/1.9
1.2/2.1
1.3/2.3
第三十一页,共49页。
伸指总肌FD均值为1.20.3 胫前肌FD均值为1.10.3
FD正常值
伸指总肌FD为1占85.4%,最高3,1.9% 胫前肌FD为1占89.6%,最高3,占3.1% 随着年龄增长,FD为3所占百分比
第二十九页,共49页。
FD正常值
示波器显示 1个动作电位FD为1
(70%), 2个为2(30%), 3个为3(少见), 连续测定20个部位,将
20个记录部位所有的 单纤维电位数除以20,
其平均值为该肌肉的 FD。
第三十页,共49页。
68名正常人伸指总肌和胫前肌FD(均 数/均数+2.58s)
FD=2 FD=3
5.0
0
10.2 0
19.4 0
24.2 3.1
第三十三页,共49页。
SFEMG的临床应用
MG)
AchR-ab介导的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 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诊断依据主要是典型的临床表现、新斯的明试 验、RNS(SFEMG)、AchR-ab及胸腺影像检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526c776f0975f46526d3e178.png)
生物实验报告姓名:同组者:班级:日期:实验序号:实验题目: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速度测定坐骨神经干不应期测定实验目的:1.学习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2.观察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双向性传导并测定其传导速度。
3.观察机械损伤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影响4.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5.了解蛙类坐骨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实验原理:神经或肌肉发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这种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
可通过引导电极在仪器上进行记录。
用电刺激神经,在刺激电极的负极下神经纤维膜内产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膜上产生一次可传导的快速电位反转,即动作电位。
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
其动作电位是以膜外记录方式记录1到的复合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干表面,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电极处,便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双相动作电位。
通常实验室常用的是方波电刺激,固定波宽,即刺激持续时间与强度/时间变化率二个参数不变,只改变刺激强度,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作用于组织时,组织的反应。
在安静状态下神经干中的神经纤维处于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神经纤维受刺激兴奋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的膜形成局部电流,并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
2当局部电流传到电极4时,电极4处的膜去极化(膜内变为正,膜外变为负),而电极5处的膜尚未兴奋,故电极5处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高,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形成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AB段。
当兴奋传至电极5处时,该处的膜去极化,膜外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逐渐降为0,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BC段。
当电极5尚处于去极化状态,而电极4处膜逐渐复极化时,电极5处膜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的膜电位逐渐降低为负值,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CD段。
当电极5处的膜复极化时,电极5处的膜电位逐渐恢复至电极4处电位水平,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DE段。
肌电图学习
![肌电图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9fbe61c0ec3a87c24028c4fd.png)
临床肌电图与神经 传导检查临床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查一、概述肌电图是研究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运动和感觉神经的电活动变化或用针电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用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检查。
狭义的肌电图是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needle electromyography),广义的肌电图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F波、重复频率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H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等。
肌电图是骨关节疾病康复中一项重要的评定内容。
不仅能协助临床疾病的诊断,还能对神经损伤程度、范围进行判断,从而为临床及康复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诊断及鉴别诊断:肌电图能够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害及损害范围,并能早期发现无症状的失神经支配。
众多骨关节疾病会累及到神经损伤,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损害相应神经根,表现出肢体相应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而神经系统内科疾病也可出现类似表现,如运动神经元病早期也可表现为单一肢体肌肉萎缩、无力。
其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仅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资料难以做出诊断。
临床上可能会将运动神经元病早期误诊为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进行手术治疗。
通过肌电图检查,可协助鉴别诊断。
运动神经元病的肌电图表现不仅局限于萎缩肌肉的异常,无症状的肌肉也可表现为失神经支配,即表现为多神经节段的神经源性损害特点;而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的神经根损害仅局限于相应节段,所以肌电图异常仅局限于相应脊髓节段支配的肌肉。
(2)神经损害程度评定:骨折、软组织损害、卡压均可损伤周围神经。
肌电图可明确判断神经损害程度是完全性损伤还是部分性损伤、损伤类型是运动纤维受累还是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均受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方案的制定。
肌电图
![肌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c212a6e6f705cc17552709d9.png)
神经再生时的肌电图征象
• 1.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的变化 当神经轴索长入终
板后,肌纤维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逐渐恢复正常。随着修复期的延长, 数量逐渐减少,多年后仍残存少量失神经电位。
• 2.运动单位的演变
少数肌纤维恢复神经支配 但不同步; 受支配肌纤维增多,不同 步; 正常+同步。
神经再生时的肌电图征象
• 3.最大用力收缩动作电位数量增加
随着恢复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单位数目的增加,最大收缩时放电频率增加, 可以由少数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发展成混合相及干扰相电位。
神经再生时的肌电图征象
4.再生受阻及恢复不良
短期:如果纤颤电位及正相电位不见减少; 或运动单位电位波形长期停留某一阶段; 或最大用力收缩运动单位电位频率不见增加,则考虑神经再 生障碍,(神经瘤,卡压等) 长期:神经受伤长久未修复而肌肉纤维化,由于肌肉兴奋及收缩功 能基本丧失,肌电图表现为纤颤电位及正相电位消失,运动单位 电位消失或仅存有少数单个运动单位电位。
• 运动神经单位的生理完整性是F波出现的基础,一旦 神经的某一段因病变传导减慢,F波的潜伏期即会延 长,在神经严重变性或被切断时,F波就不能被引出, 所以F波能用来评价运动神经纤维包括近段在内的全 程的功能状态。
F波与H反射
病例1
• 男性,58岁。1年来双手肌力弱,进行性肌肉 萎缩,右侧为著,无吞咽困难等脑神经症状。 无外伤史。体检见双手骨间肌萎缩,右侧明显, 肌力约1~2级,浅感觉正常,尺神经沟未触及 异常。肌电图检查显示双手第1背侧骨间肌、 小指展肌有中等量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平均 时限延长28%~34%,平均波幅增高约1倍。重 收缩时呈近混合相,峰值电位6mV,C7~T1椎 旁肌发现明显正相电位。正中N,尺N运动及 感觉传导速度正常。
尺神经干传导速度测定、尺神经干时值、大鱼际肌电图描记
![尺神经干传导速度测定、尺神经干时值、大鱼际肌电图描记](https://img.taocdn.com/s3/m/b42e9a6584868762cbaed540.png)
实验五蟾蜍神经-腓肠肌的收缩分析徐敏 101140072一. 实验目的1.了解突触传递与兴奋收缩耦联的原理;2.比较骨骼肌与平滑肌的不同;3.观察分析蟾蜍神经-腓肠肌的单收缩;4.探究频率、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二. 实验原理1.突触传递经典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内侧的轴浆有大量突触囊泡,内含高浓度的神经递质。
当突触前神经元有冲动传到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细胞外钙离子进入末梢轴浆内,导致轴浆内钙离子浓度的瞬间升高,由此触发突触囊泡的出胞,引起末梢递质的量子式释放。
递质释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粒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从而形成突触后电位。
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反射弧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都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2.兴奋收缩耦联将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行为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连接起来的过程即为兴奋收缩耦联。
耦联的结构基础是肌管系统中由横管和两侧终池构成的三联体,其关键的耦联因子是Ca2+。
肌管系统是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包括横管和纵管两个系统。
横管由肌膜垂直向内凹陷形成,与细胞外液相通。
纵管与肌原纤维平行,相互吻合成肌质网。
纵管两端靠近横管处的膨大部分称终池,内贮大量Ca2+。
骨骼肌受到运动神经支配,当神经冲动导致肌细胞兴奋时,肌膜的动作电位便迅速地传导到横管膜并深入到终池近旁,使终池膜的Ca2+通道开放,于是Ca2+顺着浓度差由终池向肌浆中扩散,导致肌浆中的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而神经冲动一旦停止,即肌细胞兴奋过后,终池膜上的钙泵即将肌浆中的Ca2+重新泵回终池内贮存,造成肌浆中的Ca2+浓度降低,肌钙蛋白上结合的Ca2+解离,于是肌细胞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