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蛙腿神经实验报告
![蛙腿神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3fd625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3.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蛙腿神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蛙腿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
3. 分析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蛙腿神经传导速度是指神经纤维在单位时间内传导兴奋的能力。
在生理学实验中,通过观察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以测定神经传导速度。
本实验采用蛙腿神经标本,通过刺激神经纤维,记录动作电位,计算传导速度。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青蛙一只。
2. 实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组织剪、眼科剪、镊子、探针、玻璃分针、蛙钉、培养皿、蛙板、滴管)、电子刺激器、放大器、示波器、记录仪、任氏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准备实验动物:将青蛙置于实验台上,用蛙钉固定头部,暴露蛙腿。
2. 分离坐骨神经:用眼科剪剪开蛙腿肌肉,分离坐骨神经。
3. 刺激神经:将电子刺激器输出端连接到坐骨神经,调节刺激强度,使神经产生动作电位。
4. 记录动作电位:将放大器输出端连接到示波器,观察动作电位波形。
5. 测量传导速度:将记录仪连接到示波器,记录动作电位波形。
根据动作电位波形,计算神经传导速度。
6. 分析结果: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1. 观察到坐骨神经在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波形清晰。
2. 计算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为(数值)m/s。
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蛙腿神经在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动作电位,说明神经纤维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2. 通过测量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纤维在单位时间内传导兴奋的能力。
本实验测得的传导速度为(数值)m/s,与正常情况下蛙腿神经传导速度(约120m/s)相符。
3. 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包括: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厚度、温度、pH值等。
本实验中,蛙腿神经传导速度受到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4.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实验动物的选择、神经纤维的分离、刺激强度的调节、动作电位的记录等。
七、结论1. 本实验成功测定了蛙腿神经传导速度,为研究神经生理学提供了实验依据。
【实验报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及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报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及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a9157ee80975f46527d3e181.png)
实验二: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及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实验人:同组人:【实验目的】✧了解肌肉收缩过程的时相变化✧观察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掌握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法及其基本波形的判断和测量。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其不应期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肌肉兴奋的外在表现是收缩。
当其受到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迅速发生一次收缩反应,叫单收缩。
单收缩曲线分为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三个时期。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当相继受到两个以上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时,因频率不同,下一次刺激可能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的单收缩的不同时期内,造成:✓几个分离的单收缩:频率低于单收缩频率,间隔大于单收缩时间✓收缩的总和(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内,各收缩不能分开,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
✧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兴奋的标志是动作电位。
在一定范围内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由于各神经纤维兴奋性的不同,虽然每条纤维动作电位产生都遵守“全或无”的方式,但神经干动作电位记录到的是多个兴奋阈值、传导速度和振幅各不相同的动作电位的总和,为一个复合动作电位,所以不存在阈强度,也不表现为“全或无”的特征。
根据引导方法的不同(双极引导或单极引导),可分别得到双相、单相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一定的速度。
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其传导速度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环境温度等因素。
蛙类坐骨神经干传导是速度约为35-40 m/S, 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可发生周期性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为了测定神经一次兴奋之后兴奋性的变化,可先给神经施加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再用一个检验性刺激在前一兴奋过程的不同时相给予刺激,检查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以及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化,来判断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测试神经速度实验报告
![测试神经速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ac0353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07.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神经传导速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掌握神经传导速度的测试方法;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神经传导速度是指神经纤维在单位时间内传导动作电位的能力。
神经传导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类型等。
本实验通过测量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了解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任氏液、剪刀、镊子、电极、示波器等;2. 实验仪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电脑、分析软件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蟾蜍处死,取出坐骨神经,置于任氏液中浸泡;2. 制备神经标本:用剪刀将坐骨神经剪成长约5cm的神经干,两端固定在电极夹上;3. 连接实验仪器:将电极夹与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连接,再将采集系统与电脑连接;4. 调节实验参数:打开电脑上的分析软件,设置实验参数,如采样频率、时间等;5. 测量神经传导速度:在神经标本的一端施加刺激,记录另一端动作电位出现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6. 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至少进行3次实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7.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条件下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分析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室温25℃、湿度60%的条件下,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平均为(±标准差)80.5m/s(±3.2m/s);2. 结果分析:(1)神经纤维直径:神经纤维直径越大,神经传导速度越快。
本实验中,蟾蜍坐骨神经干直径约为0.5mm,传导速度较快;(2)髓鞘厚度:髓鞘具有绝缘作用,可以减少神经纤维间的干扰,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本实验中,蟾蜍坐骨神经干髓鞘较厚,有利于提高传导速度;(3)神经纤维类型: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快。
本实验中,蟾蜍坐骨神经干为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快;(4)温度:温度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影响。
神经干AP的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神经干AP的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bd85084d52ea551810a687db.png)
模拟实验3 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目的】应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电生理实验方法,测定蛙类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和其中A类纤维冲动的传导速度,并观察机械损伤、药物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的影响。
【原理】用电刺激神经,在负刺激电极下的神经纤维膜内外产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膜产生一次在神经纤维上可传导的快速电位反转,此即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相对静息部位呈负电性质,当神经冲动通过以后,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时水平。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干表面,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电极处,便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纤维完全损伤,兴奋波只通过第一个引导电极,不能传至第二个引导电极,则只能引导出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单相动作电位。
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故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不同,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不同直径和类型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叠加而成的综合性电位变化,称复合动作电位,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可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上传导有一定的速度。
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同,神经纤维越粗则传导速度越快。
蛙类坐骨神经干以Aa类纤维为主,传导速度大约30~40m/s。
测定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距离(s)与通过这段距离所需时间(t),可根据n=s/t求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预习要求】1.仪器设备知识参见第二章第三节RM6240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或第四节PcLab和MedLab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实验理论实验动物知识参见第三章第一节生理科学实验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第四章第一节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统计学知识参见第五章第四节常用统计指标和方法;生理学教材中兴奋性、兴奋的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传导原理及神经纤维的分类。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方法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e60e9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4.png)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方法引言:神经传导速度是指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递的速度,是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病变的程度、位置及病因,对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实验方法。
一、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实验方法:1. 神经刺激电极的放置:将刺激电极贴在待测感觉神经的皮肤上,通常选择距离刺激点2-3cm的位置。
2. 神经刺激信号的产生:通过电刺激仪器产生一系列的电刺激信号,通常使用方波或脉冲波形。
3. 神经传导信号的检测:将检测电极贴在感觉神经的远端,记录神经传导信号的波形。
4. 测量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以计算神经传导速度。
5. 计算神经传导速度:根据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以及感觉神经传导信号的传导时间,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实验方法:1. 神经刺激电极的放置:将刺激电极贴在待测运动神经的皮肤上,通常选择距离刺激点2-3cm的位置。
2. 神经刺激信号的产生:通过电刺激仪器产生一系列的电刺激信号,通常使用方波或脉冲波形。
3. 神经传导信号的检测:将检测电极贴在运动神经的远端,记录神经传导信号的波形。
4. 测量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以计算神经传导速度。
5. 计算神经传导速度:根据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以及运动神经传导信号的传导时间,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三、多点刺激法测定神经传导速度:1. 神经刺激电极的放置:将多个刺激电极均匀贴在待测神经的皮肤上,通常选择距离刺激点2-3cm的位置。
2. 神经刺激信号的产生:通过电刺激仪器产生一系列的电刺激信号,同时刺激多个刺激电极。
3. 神经传导信号的检测:将检测电极贴在神经的远端,记录神经传导信号的波形。
4. 计算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刺激和检测电极之间的距离,以计算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生理实验报告
![神经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fcaa37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4.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神经生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观察神经纤维在刺激下的动作电位产生过程。
3. 掌握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测量方法。
4. 研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
二、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在受到适宜刺激时,会在膜上产生动作电位,这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基础。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过程包括:刺激引起膜内外离子分布的变化,膜电位的变化,以及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本实验通过观察神经纤维在刺激下的动作电位产生过程,测量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并研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
三、实验对象蟾蜍坐骨神经四、实验药品与仪器1. 药品:任氏液、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铵、氯化锌、葡萄糖、氯化钾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氯化镁溶液、氯化铵溶液、氯化锌溶液、葡萄糖溶液。
2. 仪器:玻璃分针、蛙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电子刺激器、示波器、万用表、电极夹、电阻箱、剪刀、镊子、针筒、注射器。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 麻醉和固定:将蟾蜍放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用任氏液麻醉蟾蜍。
待蟾蜍失去反应后,用蛙钉将蟾蜍固定在蛙板上。
2. 剪开蟾蜍背部皮肤,暴露坐骨神经。
3. 将坐骨神经用细线固定在培养皿上,用剪刀剪去一段神经,将两端连接到电子刺激器和示波器上。
4. 测量神经纤维的直径:用万用表测量神经纤维的直径。
5. 测量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在神经纤维上施加不同强度的刺激,记录示波器上显示的动作电位,计算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6. 研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重复刺激神经纤维,观察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神经纤维在刺激下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波形呈尖峰状。
2. 测量得到坐骨神经的直径为0.5mm。
3. 测量得到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为5m/s。
4. 重复刺激神经纤维,发现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没有明显变化。
七、实验结论1. 神经纤维在受到适宜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波形呈尖峰状。
神经兴奋速度实验报告
![神经兴奋速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5e9edf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8.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神经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神经兴奋速度的测定方法;3.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神经兴奋传导是指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并沿纤维向两端传播的过程。
神经兴奋速度是指神经冲动在单位时间内传导的距离。
本实验通过观察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变化,测定神经兴奋速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坐骨神经、任氏液、玻璃电极、刺激电极、放大器、示波器、计时器等;2. 实验仪器:电生理实验系统、手术显微镜、剪刀、镊子、手术刀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蟾蜍坐骨神经浸泡在任氏液中,以保持其湿润;2. 暴露坐骨神经:在手术显微镜下,沿坐骨神经走向,用手术刀切开皮肤和肌肉,暴露出坐骨神经;3. 连接电极:将玻璃电极和刺激电极分别插入坐骨神经的两端,连接到电生理实验系统;4. 调节实验参数:设置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和记录时间等参数;5. 记录动作电位:启动实验系统,观察并记录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变化;6. 测定兴奋速度:根据记录到的动作电位,计算神经兴奋速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坐骨神经在受到刺激后,两端均出现动作电位;2. 计算神经兴奋速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神经兴奋速度为(单位:m/s);3. 分析实验结果:与正常值(120m/s)进行比较,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六、实验误差分析1. 电极接触不良:可能导致记录到的动作电位不准确,影响兴奋速度的测定;2. 实验操作不规范:如手术刀切割不当、电极插入深度不够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3. 实验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变化:可能导致神经纤维的兴奋速度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结果。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观察到了神经兴奋传导过程,并测定了神经兴奋速度。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神经兴奋传导原理的理解,掌握了神经兴奋速度的测定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实验提供了改进方向。
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
![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8af069583c1ec5da51e2700d.png)
实验3 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目的】应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电生理实验方法,测定蛙类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和其中A类纤维冲动的传导速度,并观察机械损伤、药物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的影响。
【原理】用电刺激神经,在负刺激电极下的神经纤维膜内外产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膜产生一次在神经纤维上可传导的快速电位反转,此即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相对静息部位呈负电性质,当神经冲动通过以后,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时水平。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干表面,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电极处,便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纤维完全损伤,兴奋波只通过第一个引导电极,不能传至第二个引导电极,则只能引导出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单相动作电位。
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故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不同,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不同直径和类型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叠加而成的综合性电位变化,称复合动作电位,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可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上传导有一定的速度。
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同,神经纤维越粗则传导速度越快。
蛙类坐骨神经干以Aa类纤维为主,传导速度大约30~40m/s。
测定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距离(s)与通过这段距离所需时间(t),可根据n=s/t求出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预习要求】1.仪器设备知识参见第二章第三节 RM6240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或第四节PcLab和MedLab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实验理论实验动物知识参见第三章第一节生理科学实验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第四章第一节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统计学知识参见第五章第四节常用统计指标和方法;生理学教材中兴奋性、兴奋的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传导原理及神经纤维的分类。
实验生理科学:实验二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阈强度及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生理科学:实验二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阈强度及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c055f9e602020740bf1e9b5a.png)
结论 :简明扼要
例如: 1. 对神经干予以适度刺激,可引发双向动
作电位。 2. 本次实验所得神经干动作电位的阈刺激
为0.25V。 3.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0m/s。
思考题
1. 如何区分刺激伪迹与动作电位?
2. 为何描记的动作电位是双相的?用细胞外记录法记录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原理?怎样可以描记出单相动作电 位?
注意:1、保证神经足够长度 2、注意不要损伤神经,保持神经湿润 3、尽量分离干净
二、实验装置连接
1、放置神经干:方向、水平、悬空 2、连接电极
三、实验观察与记录
1、双向动作电位的引导 2 、神经干阈强度测定 3、神经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 4、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测定
1、动作电位的引导
-实验项目 -肌肉神经实验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1
2
B
A
C
E
D
当电极2处的膜复极化时,电极2处的膜 电位逐渐恢复至电极1处电位水平,此 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 DE段。
阈强度
在刺激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兴奋的 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或阈强度,简称阈值。
全或无:AP要么不产生要产生就是最大幅度 问题3:为何神经干动作电位动作幅度在一定范 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双相动作电位 (Biphasic Action Potential)
(引导电极距离大于动作电位波长)
细胞外引导电极
检流计
兴奋区
双相动作电位( Biphasic Action Potential)
(引导电极距离小于动作电位波长)
检流计
细胞外引导电极
兴奋区
检流计
B
细胞外引导电极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方法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09bd2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1.png)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方法神经传导速度是指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是衡量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实验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电刺激法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电刺激法是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实验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刺激电极和接收电极,刺激电极通常放置在刺激点上,接收电极则放置在距离刺激点一定距离的位置上。
然后,在刺激电极处施加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电刺激,使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接收电极接收到兴奋传递的电信号后,通过放大和记录,可以得到电信号的波形。
测量时,记录下刺激电信号和相应的接收电信号的波形,并测量它们之间的时间差。
根据刺激点与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一般来说,刺激点与接收点的距离越远,传导速度越慢;反之,距离越近,传导速度越快。
二、反射法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反射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方法。
通过刺激神经纤维的中间点,观察到达刺激点的反射信号的时间差,从而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实验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刺激点和观察点。
刺激点通常位于神经纤维的中间位置,观察点则位于距离刺激点一定距离的位置上。
接着,在刺激点处施加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刺激,使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观察到达刺激点的反射信号后,通过记录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反射法测定的神经传导速度是针对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所以测得的传导速度相对较慢。
总结起来,电刺激法和反射法是常用的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实验方法。
通过测量刺激点与接收点或观察点之间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这些实验方法在神经科学研究、临床神经病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和观察/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和观察/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ad3b5af10029bd64793e2c39.png)
实验报告说明:1、实验报告务必独完成,对抄袭者将按不及格处理;2、实验报告的格式请按下面的各项要求来填写,不要改动;3、正文字体统一用“仿宋-GB2312”、,小四号,单倍行距,小标题加黑;4、下面的“替换这里”字体底纹在完成后去除;5、实验报告按时上传,上传时文件名统一按照网上说明来命名;实验名称: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和观察/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同组姓名:实验日期:室温:气压:成绩:教师:一、实验结果(一)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和观察(二)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姓名:学号:二、分析与讨论分析:(一)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和观察神经元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送神经冲动,给具有兴奋性的神经干以一定强度的刺激,会产生动作电位并传导。
细胞膜外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负于静息部位,冲动通过后,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水平。
因此兴奋部位与邻近部位之间会出现电位差,用引导电极引导出此电位差,则可记录到动作电位的波形。
本实验采用细胞外记录法引导出坐骨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
1. 单相动作电位: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组织有损伤,兴奋波只通过第一个引导电极,不能传导至第二个引导电极,则只能记录到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
2. 双相动作电位:如果将两引导电极置于正常完整的神经干表面,当神经干一端兴奋之后,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可记录到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
在实验中,两记录电极放置在神经干表面,记录已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间的电位差。
由于动作电位传导到神经干两记录电极放置点的时间先后差异,将在两记录电极间引导出电位波动,出现类似于正弦波的电位变化,这就是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
双相动作电位特点:①第一相峰值总高于第二相;②第二相持续时间总大于第一相;③每相的上升支与下降支都不对称。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根神经纤维中的动作电位不同:对单一的神经纤维而言,其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在神经干中,它是由许多传导速度、幅度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的纤维数目逐渐增多,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也逐渐增强。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9b00bdd240c844769eaeee1.png)
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的引导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组员:陈良鹏肖瑶伍思静袁果曼罗冰清实验目的: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掌握坐骨神经制备方法与引导动作电位的方法,理解与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概念测定潜伏期时程和波幅,学会通过潜伏期法和潜峰法测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通过测定神经干不应期理解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药品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神经屏蔽盒,任氏液等。
实验原理:1、神经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标志。
当神经受到有效刺激时,处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负于静息电位;当动作电位通过后,兴奋处的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时水平。
神经干兴奋过程所发生的膜电位变化称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如果将两个引导电极置于神经干表面时(双极引导),动作电位将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处,可记录到两个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双向动作电位。
2、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是产生一个可传播的动作电位。
测定神经干上的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的兴奋状态。
在示波器上测量动作电位传导一定距离所耗费的时间,便可计算出兴奋的传导速度。
3、神经与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兴奋性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可发生系列变化,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组织的兴奋性才逐渐恢复。
为了测定神经干在兴奋过程中的兴奋性变化,可先给一个条件刺激以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再用另一检验性刺激,检查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以及所引起的动作电位(AP)幅度,即可观察到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过程。
在本次实验中,主要观察的是不应期的变化,而非整个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步骤及方法:1.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的制备。
2.将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注意刺激电极端为神经干的中枢端)。
3.仪器连接。
4.BL-410的操作。
实验内容:1、刺激坐骨神经时诱发产生的动作电位由在最适刺激强度时动作电位原图上进行区间测量可知,潜伏期为0.32ms,时程t1为 1.92ms ,波幅为11.08mV。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f67ec0f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5.png)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实验目的1.理解神经传导速度的含义及其生物学意义。
2.学习并掌握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解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神经传导速度是指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信号的速度,反映了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性能。
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存在差异,与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含量和髓鞘厚度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通过测定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了解这些因素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蛙类动物(如蛙、蟾蜍等)、刺激器、电极、显微镜、记录仪等。
2.将动物麻醉后,暴露出坐骨神经。
3.将刺激器连接到坐骨神经的一端,刺激器另一端连接到记录仪。
4.在坐骨神经的另一端放置电极,用于记录神经兴奋时产生的电信号。
5.开启刺激器,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记录神经兴奋时电极记录到的电信号。
6.观察并记录电信号在坐骨神经上传导的时间。
7.重复以上步骤,至少进行3次实验,以减小误差。
8.分析实验数据,计算神经传导速度。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1.数据记录:以下是实验数据记录表,记录了不同刺激强度下神经传导的时间(单位:ms)。
导速度。
假设坐骨神经的总长度为10cm,则可计算出不同刺激强度下的神经传导速度(单位:m/s)。
3.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传导速度逐渐增加。
这表明刺激强度对神经传导速度有影响。
另外,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出,不同个体或物种的神经传导速度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含量和髓鞘厚度等因素有关。
五、结论与讨论本实验通过测定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了解了刺激强度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传导速度逐渐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性能得到提高。
此外,不同个体或物种的神经传导速度存在差异,可能与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含量和髓鞘厚度等因素有关。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526c776f0975f46526d3e178.png)
生物实验报告姓名:同组者:班级:日期:实验序号:实验题目: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速度测定坐骨神经干不应期测定实验目的:1.学习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2.观察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双向性传导并测定其传导速度。
3.观察机械损伤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影响4.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5.了解蛙类坐骨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实验原理:神经或肌肉发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这种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
可通过引导电极在仪器上进行记录。
用电刺激神经,在刺激电极的负极下神经纤维膜内产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膜上产生一次可传导的快速电位反转,即动作电位。
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
其动作电位是以膜外记录方式记录1到的复合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干表面,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电极处,便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双相动作电位。
通常实验室常用的是方波电刺激,固定波宽,即刺激持续时间与强度/时间变化率二个参数不变,只改变刺激强度,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作用于组织时,组织的反应。
在安静状态下神经干中的神经纤维处于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神经纤维受刺激兴奋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的膜形成局部电流,并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
2当局部电流传到电极4时,电极4处的膜去极化(膜内变为正,膜外变为负),而电极5处的膜尚未兴奋,故电极5处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高,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形成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AB段。
当兴奋传至电极5处时,该处的膜去极化,膜外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逐渐降为0,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BC段。
当电极5尚处于去极化状态,而电极4处膜逐渐复极化时,电极5处膜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的膜电位逐渐降低为负值,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CD段。
当电极5处的膜复极化时,电极5处的膜电位逐渐恢复至电极4处电位水平,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DE段。
关于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指导
![关于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af6225316f1aff00bfd51e5f.png)
关于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指导一、实验目的:1.观察牛蛙坐骨神经干的动作电位,比较神经干与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别。
2、了解神经干电位的特点二.实验原理:动作电位:指的是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指标。
双相动作电位:如将两个引导电极分别置于正常完整的神经干表面,动作电位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可引导出两个相反方向的电位偏转,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三.实验材料1.动物:牛蛙或者蟾蜍2.药品:林格液3.器材:蛙板,蛙类手术器械一套,滤纸,烧杯,手术线,棉球,RM6240生物信号记录系统,刺激电极,屏蔽盒。
四.实验方法:1.制备坐骨神经标本①破坏蛙的脑脊髓②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③后肢剥皮④清洗干净⑤分离左右后肢⑥游离出坐骨神经⑦制备坐骨神经干标本⑧清理标本2.连接实验装备3.系统调试:①开机并启动RM624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②本实验采取单通道记录,将一对引导电极与通道一连接,刺激电极连接至刺激器输出接口。
③将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坐骨神经中枢端放在刺激电极上,外周端放在引导电极上)4.项目观察:1.观察细胞外引导双相动作电位的波形特点,测定幅值及时程2.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3.测定不应期:记录下第二个动作电位刚消失时的两个刺激脉冲之间的波间隔,此时的波间隔值即为绝对不应期。
用不应期减去绝对不应期即为得出相对不应期。
五.实验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写解释双相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记录动作电位的时程,幅值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动作电位不应期的测定刺激强度与复合动作电位幅值的关系六.注意事项1.制备神经标本过程中,应避免用手捏神经或镊子夹伤神经。
2.为了防止神经干标本干燥,制备过程中应不断滴加任氏液,使其保持良好兴奋性。
3.将神经干放在屏蔽盒之前,用刀片轻刮引导电极,以保证电极和神经干密切接触。
实验报告: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报告: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f098651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1.png)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
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
1.潜伏期法: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电极间的距离s,v=s/t。
2.潜峰法: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s2-s1)/(t2-t1)。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2.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3.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1.图形2.计算S=10mm, t=0.33ms, v=10mm/0.33ms=33m/s分析讨论:1. 当刺激端和记录端离得较远时,引导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形会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2.用什么方法可使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量更准确?实验结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
一次兴奋产生后,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
本实验通过生物电放大器引导并记录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验证和测量动作电位的不应期。
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检查兴奋未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约5分钟,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2.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实验结果:(见图)分析讨论:1.为什么要先引导神经纤维的单向复合动作电位,然后再测量其兴奋性的不应期?2.神经干不应期与单根神经纤维的不应期有何不同?实验结论:兴奋性的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尺神经干传导速度测定、尺神经干时值、大鱼际肌电图描记
![尺神经干传导速度测定、尺神经干时值、大鱼际肌电图描记](https://img.taocdn.com/s3/m/b42e9a6584868762cbaed540.png)
实验五蟾蜍神经-腓肠肌的收缩分析徐敏 101140072一. 实验目的1.了解突触传递与兴奋收缩耦联的原理;2.比较骨骼肌与平滑肌的不同;3.观察分析蟾蜍神经-腓肠肌的单收缩;4.探究频率、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二. 实验原理1.突触传递经典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内侧的轴浆有大量突触囊泡,内含高浓度的神经递质。
当突触前神经元有冲动传到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细胞外钙离子进入末梢轴浆内,导致轴浆内钙离子浓度的瞬间升高,由此触发突触囊泡的出胞,引起末梢递质的量子式释放。
递质释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粒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从而形成突触后电位。
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反射弧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都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2.兴奋收缩耦联将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行为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连接起来的过程即为兴奋收缩耦联。
耦联的结构基础是肌管系统中由横管和两侧终池构成的三联体,其关键的耦联因子是Ca2+。
肌管系统是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包括横管和纵管两个系统。
横管由肌膜垂直向内凹陷形成,与细胞外液相通。
纵管与肌原纤维平行,相互吻合成肌质网。
纵管两端靠近横管处的膨大部分称终池,内贮大量Ca2+。
骨骼肌受到运动神经支配,当神经冲动导致肌细胞兴奋时,肌膜的动作电位便迅速地传导到横管膜并深入到终池近旁,使终池膜的Ca2+通道开放,于是Ca2+顺着浓度差由终池向肌浆中扩散,导致肌浆中的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而神经冲动一旦停止,即肌细胞兴奋过后,终池膜上的钙泵即将肌浆中的Ca2+重新泵回终池内贮存,造成肌浆中的Ca2+浓度降低,肌钙蛋白上结合的Ca2+解离,于是肌细胞舒张。
神经干动作电位、兴奋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电位、兴奋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20680c1cf84b9d528ea7aad.png)
神经干动作电位、兴奋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实验报告课程:机能实验基础医学院系临床班姓名学号组员:【实验目的】1.了解电生理仪器的使用。
2.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学习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以及潜伏期、幅值、时程的测量;3.学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
加深理解神经兴奋传导的概念及意义。
4.了解神经干兴奋后兴奋性的改变。
学习测定不应期的方法。
【实验动物】牛蛙【实验结果】图一神经干动作电位观察到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动作电位波形(有刺激伪迹)。
时程为4ms,潜伏期为0.6ms,最大幅度为5.5V,(当刺激强度为1.0V时)。
图二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测定每个电极间距25mm,时间约为1.37ms,速度测定为18.2m/s图三神经的不应期测定(按时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排列)【实验讨论】神经动作电位的观察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的客观标志是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
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与电极所接触的两点之间没有电位差,所以两电极之间也无电位差存在,扫描线为一水平基线。
处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低于静息部位,当动作电位通过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水平,用电生理学方法可以引导并记录到此电位变化过程。
将一对引导电极置于神经干表面,当神经冲动通过时,两电极之间将产生一短暂的电位变化过程,即为神经干动作电位。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复合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做不衰减的传导,它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由于引导方式不同,记录到的神经干动作电位有双相和单相之分,假如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坏,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此时可以记录到单相动作电位。
在神经干左端给与电刺激后,则产生一个向右传导的冲动(负电位),当冲动传导1电极(负电极)下方时,此处电位较2处低,产生了电位差,扫描线向上偏转,记录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在电生理实验中,规定负波向上)。
随后,冲动继续向右侧传导,离开1电极传向2电极处。
随后,冲动继续向右侧传导,离开1电极传向2电极处。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生物实验报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3931753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3.png)
生物实验报告姓名:班级:日期:同组者:实验序号:实验题目: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速度测定坐骨神经干不应期测定实验目的:1.学习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2.观察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双向性传导并测定其传导速度。
3.观察机械损伤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影响4.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5.了解蛙类坐骨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实验原理:神经或肌肉发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这种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
可通过引导电极在仪器上进行记录。
用电刺激神经,在刺激电极的负极下神经纤维膜内产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膜上产生一次可传导的快速电位反转,即动作电位。
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
其动作电位是以膜外记录方式记录到的复合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干表面,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电极处,便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双相动作电位。
通常实验室常用的是方波电刺激,固定波宽,即刺激持续时间与强度/时间变化率二个参数不变,只改变刺激强度,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作用于组织时,组织的反应。
在安静状态下神经干中的神经纤维处于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神经纤维受刺激兴奋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的膜形成局部电流,并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
当局部电流传到电极4时,电极4处的膜去极化(膜内变为正,膜外变为负),而电极5处的膜尚未兴奋,故电极5处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高,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形成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AB段。
当兴奋传至电极5处时,该处的膜去极化,膜外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逐渐降为0,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BC段。
当电极5尚处于去极化状态,而电极4处膜逐渐复极化时,电极5处膜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的膜电位逐渐降低为负值,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CD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实验报告
姓名:
同组者:班级:日期:
实验序号:
实验题目: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速度测定
坐骨神经干不应期测定
实验目的:
1.学习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2.观察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双向性传导并测定其传导速度。
3.观察机械损伤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影响
4.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
5.了解蛙类坐骨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
实验原理:
神经或肌肉发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这种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
可通过引导电极在仪器上进行记录。
用电刺激神经,在刺激电极的负极下神经纤维膜内产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膜上产生一次可传导的快速电位反转,即动作电位。
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
其动作电位是以膜外记录方式记录
1到的复合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干表面,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电极处,便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双相动作电位。
通常实验室常用的是方波电刺激,固定波宽,即刺激持续时间与强度/时间变化率二个参数不变,只改变刺激强度,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作用于组织时,组织的反应。
在安静状态下神经干中的神经纤维处于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神经纤维受刺激兴奋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的膜形成局部电流,并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
2当局部电流传到电极4时,电极4处的膜去极化(膜内变为正,膜外变为负),而电极5处的膜尚未兴奋,故电极5处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高,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形成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AB段。
当兴奋传至电极5处时,该处的膜去极化,膜外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逐渐降为0,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BC段。
当电极5尚处于去极化状态,而电极4处膜逐渐复极化时,电极5处膜电位相对于电极4处的膜电位逐渐降低为负值,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CD段。
当电极5处的膜复极化时,电极5处的膜电位逐渐恢复至电极4处电位水平,此电位变化过程即双向动作电位波形的DE段。
神经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后,其兴奋性将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依次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回到正常水平。
采用两次脉冲,通过调节两次脉冲间隔,可测得坐骨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器材:蛙板、探针、粗剪刀、细剪刀、镊子、玻璃分针、大头针、培养皿、滴管、烧杯、锌铜弓、神经屏蔽盒、任氏液、Pclab-UE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等。
3实验方法及步骤:
1.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1.1毁脑脊髓
1.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1.3剥皮(之后洗净双手和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
1.4完成坐骨神经标本
1.4.1分离两腿
1.4.2游离坐骨神经
1.4.3完成坐骨神经标本
2 .仪器连接
神经干标本盒两对引导电极分别接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1、2通道
注意:各仪器应妥善接地,各仪器的连接应接触良好。
3.实验观察
•动作电位的观察。
4•传导速度的测定(及参数设置)。
•倒换神经干的放置方向,动作电位有无变化。
•在两记录电极之间滴上KCl溶液或普鲁卡因,观察动作电位的变化。
观察到变化后,用任氏液洗掉KCl溶液,直至动作电位恢复。
实验结果:
刺激电压达到0.20V时,开始出现动作电位,为阈刺激。
刺激电压逐渐增大,动作电位也随之增大,为阈上刺激。
刺激电压达到
0.70V时,动作电位达到最大,为最大刺激。
达到最大刺激时,t1=14960.06ms,t2=14960.85ms,△t=0.79ms,
s=2.0cm,v=25.32m/s
思考题:
1.单相、双相动作电位的形成。
答:双相动作电位原理:动作电位使膜两侧电位变化,从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电级引导时电流方向变化,前后两次电流方向相反;单相动作电位原理:将两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麻醉或损伤,动作电位只能通过第一个电极引导出来,它只有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
2.在一定范围内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振幅随刺激强度而改变,是
5否与单个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全或无”定律相矛盾。
答:不矛盾,因为坐骨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所以神经干的动作电位与单个神经的跨膜动作电位不同,它是许多动作电位组成的复合动作电位。
虽然没条神经纤维都按“全或无”定律参与反应,但在一定范围内,复合动作电位的振幅可随着刺激强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3.改变神经干的方向后,动作电位的波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位相没变,但振幅明显变小,是因为神经反置后终末端神经纤维少于中枢端(即从脊髓那发出的神经有分支)。
4.为什么实验要求两对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愈远愈好?答:若距离太短,两个电位位相会有重叠,也不利于系统准确测量,时间太短,毫秒数量级,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5.动作电位传导的速度测定的原理和常见的影响因素。
答:用仪器记录神经干兴奋时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可沿神经纤维进行双向传导,其传导速度取决于纤维直径、内阻、有无髓鞘等因素。
通过测定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时间,可算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
动作电位传到速度受到刺激电压的极性、强度,引导电极的
6距离,神经细胞本身的阈刺激、最大刺激以及胞内外离子、离子通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6.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干扰因素。
答:主要干扰因素有神经干的活性、仪器内任氏液的量等。
7.什么叫刺激伪迹,是怎样发生的?怎样鉴别刺激伪迹和神经干动作电位?
答:神经干在接受电刺激时,由于神经干表面有含电解质液体(比如蛙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时保持神经湿润用的任氏液含有钠钾等离子)会在两个刺激电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饼延神经干表面传递,通过引导电极可以反应出来一个比较小的电位波动,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刺激伪迹。
由于此时还未引发动作电位,所以一般刺激伪迹出现于动作电位之前。
8.引导电极调换位置后,动作电位波形有无变化?为什么?答:引导电极调换位置后,动作电位波形表现为幅度不变,相位倒置。
9.根据你的结果推测蛙的坐骨神经干中的神经纤维主要属于那种类型的纤维?
答:蛙类坐骨神经干中以Aα类纤维为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