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要引领审美情趣的体验_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教学要引领审美情趣的体验

摘要古典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最优化教材之一。然而,教师在教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一味强调应试,教学过程变得简单化和程式化,以致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古典诗歌。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古典诗歌审美情趣的体验,提高古典诗歌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感诗韵;二、声情并茂、咬文嚼字品诗情;三、知人论世、拓展延伸说诗意。

关键词古典诗歌;审美情趣;范引;构建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在悠久深厚的华夏文明润泽下,中国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语言精练,想象丰富,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精粹和宝贵的民族精神,历经千年传唱而不衰,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最优化教材之一。

初中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基本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各学段阅读古诗文都做了明确要求,其中第四学段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学习古典诗歌。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在教这一部分内容时,变得简单化和程式化,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理解、体悟、联想、想象等精神心灵活动被削解,而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忽视学生个性体验,过于强调记忆,背诵和默写成了教学的重点。于是在手把手教的时候,一个一个背诵的时候,一遍一遍默写的时候,诗歌“美”的光辉变得黯淡,教学活动呈现浅表化和平庸化局面,学生在一知半解的云雾里变得不耐烦、不愿学,更谈不上审美情趣的体验。

这样的局面令人担忧,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教育,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说话的画,画是沉默的诗”。因此教师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不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传达的人格精神,不能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神”,欣欣然趋向美、拥抱美,只一味强调应试,必将导致学生对古典诗歌由阅读障碍上升到心理障碍。

在新课改大力推进的今天,面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这种低效的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诗歌教学审美情趣体验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丰富美学常识,提高自我审美情趣

丰富美学常识,以美学理论理性思考古典诗歌内在底蕴,这不仅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更是引领学生审美体验的前提和基础。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情趣具有个性、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等。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培养自我兴趣爱好,随信息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多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论,同时应该积极融入社会主流中,特别应该积极学习习主席的讲话精神,把良好的职业理想、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作为教师职业的至高追求,努力将中华古典诗歌的内在诗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融合进教育教学的行为中,在体现出古典诗歌教学的时代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将古典诗歌时代化、校本化和学生化,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古典诗歌的情趣。打铁自身硬的同时,教师应该结合古典诗歌教学的实际,适时教给学生一些美学常识,诸如如何观、品、悟等,并通过古典诗歌审美体验活动由简而难,层层深入,不仅实现古诗教学的本位教学目标,还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学习的方法,甚至引领学生在阅读和审美中构建古诗学习的情境模型,从而达到审美情趣的体验效果。

2 审美范引——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感诗韵

我们往往在看着古人摇头晃脑地读书发笑时,却忘了古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古人读书就像我们今天听音乐时会打节拍一样,古诗具有整齐对仗之势,其本身就具有韵律美、音乐美。

清代大文学家姚鼐曾说过:“大抵学古诗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祗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诵读之法有高声吟、低声呓、放声诵、疾读、缓读,甚至唱。”叶圣陶先生也说,有表情的朗读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我们在教学古诗时,不妨学习一下,试从中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

笔者讲解《木兰诗》时,根据自己对朗读理念的理解,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1)字正腔圆读准字音。教师请学生自己读准字词后,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包括示范读、练习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力争让每名学生都能读准字音;(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读顺句子、读出韵味。要求做到把诗句读通,并注意抑扬顿挫的巧妙处理,包括示范读、练习读,小组代表读等方式,目的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3)听读体词“境”。教师为学生播放本词的配乐朗诵,学生听读后结合词的内容展开想象,并试着描述本词的画面,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的辞藻美、意境美;(4)赏读味词“韵”。教师请几名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以配乐朗诵或谱曲唱诵,目的是鼓励学生将词中的情感和韵味用声音表现出来。

朗朗的读书声赋予了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层层朗读过后,学生有了积累,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木兰诗”到“叙事诗”再到“乐府民歌”,层层递进的韵味,让学生获得了学习诗歌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主动与诗人心灵碰撞过后,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美”,让学生从此爱上了诗歌。

3 审美深入——声情并茂、咬文嚼字品诗情

当今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诗是语言的万花筒”,还说“抒情性是诗歌的最大特点”。的确,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歌等作品中。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歌,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教学《观刈麦》一诗时,有学生就选择了“小麦覆陇黄”一句进行了赏析,这是个倒装句,看似寻常却颇值玩味。“‘覆陇’一词绘出小麦的生长情态。小麦密密麻麻,长势喜人。‘黄’一词则直接传递了小麦成熟的信息,好一个丰收的季节。此句既交代了刈麦的季节,又为下文麦收的忙碌和辛劳做了铺垫。”此时又有学生选择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两句中的“蒸”“灼”两字进行赏析,熏蒸和烘烤可想而知的,但吃苦耐劳的刈麦者却“不知热”,反而珍惜这长长的夏日,一“蒸”一“灼”,烫在刈麦者的身上痛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对劳动者的辛劳充满敬重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处境充满同情。学生此时思绪飘荡,竟想起了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鸦声在孤独的夜晚更显凄凉,冰冷的露水更是打湿了游子孤独的内心。还有杜甫的《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国破家散让作者泪水横流,他内心的痛苦又哪是此时我们大家所能感受到的……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理解、想象、联想、感悟被充分调动起来,无声的文字此时又被声情并茂的声音所呈现。当此时,学生们都陶醉其间,都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更是被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所感染。诗歌由“读”到“品”的转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诗歌特定的情境中,如抚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诗歌美的情趣此时便鲜活地呈现在每个学生的心中。

4 审美构建——知人论世、拓展延伸说诗意

好的语文课总是富于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总是带着学生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徜徉,在深刻的思想中体悟,在拓展延伸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篇古诗都有它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及当时的境遇,单凭文字是很难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的。“知人论世”对学生理解文本、体悟人生、丰富阅读都是很重要的。

比如诗人杜甫在写作《春望》时处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中,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境,为何他有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叹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诗歌后,带着这样的疑问与老师一起查找资料,搜集相关信息。当他们了解到诗人此时正处于唐朝叛将安禄山举兵攻陷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