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兴市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抽测与调研分析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作者:吴家荣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2期摘要:语文教师要有一颗努力追寻语文本真的心,不懈求索,“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在吟哦讽诵中培养学生对文章风格、语言句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在情操陶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中自然美的过程中求“真”,启发学生在鉴赏作品中社会美的过程中追求“善”;在驰骋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方法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材,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富有内涵和时代色彩,语言规范优美,是学生阅读的很好素材。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的同时,应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获取与美感享受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在吟哦讽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
因此,阅读教学可以从培养学生吟哦讽诵的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成一种享受,而不是看成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读起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抱着这种享受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通过吟诵可获得享受,在享受中理解文章中心,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脉络,品味文章的精妙。
经常吟诵,既可规范自己的语言,又可学到准确生动的文辞。
而且,文章中那些精彩深刻的语言会慢慢进入自己的潜意识,随着时间的增长,在今后的交谈或作文中自然而然地从口中或笔下流出,成为自己的语言。
可以说,一个人吟诵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自身各种语言能力的提高。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风格美。
文章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美的风格不同,美的情韵也就迥异,韩昌黎文绵密如网,雄奇奔放;柳河东文涓涓如泉,润人心田。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由三次修改《赤壁赋》教案引起的教学反思
一、修改教案的经过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我开始 了对教案的修改。
第一次修改,我增加了背景介绍,试图帮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背景。但课堂 反应并不如预期,很多学生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
第二次修改,我增加了对“赋”这种文体的介绍,试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 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然而,学生们对此似乎并不太关心。
三、反思的意义
通过对《赤壁赋》教案的三次修改,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认识不仅让我更加学生的需求,也使我更加珍视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教学反思不仅让我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 真正意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 持,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由三次修 改《赤壁赋》教案引起的教学
反思
目录
01 一、修改教案的经过
02 二、教学反思
03 三、反思的意义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语文老师,赤壁赋教案,我改好了。”我信心满满地走进课堂。学生们目光 齐刷刷地投向我,那是一种期待,那是一种信任。然而,课堂上的反应却出乎 我的预料。学生们满脸困惑,教案设计得有条不紊,教学步骤也十分清晰,但 为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
第三次修改,我选择从文章中的具体句子入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尝试让学 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次,课堂反应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教学反思
《赤壁赋》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理解其内涵, 是我进行教学反思的重点。经过反复实践和反思,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认识汉字多动脑》教学反思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认识汉字多动脑》教学反思武汉市光谷第十六小学前不久的某一天,接到学校领导的通知,说让我上一节识字教学展示课。
说实话,我心里既高兴又忐忑。
高兴的是上级领导信任我,让我教学研讨中上展示课,是对我能力的肯定;忐忑的是,自己很多年都没有带低段的课了,更没有教识字课的经验,如果课上砸了,岂不辜负了领导对我的信任?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我就开始了辗转反侧的“磨课”历程。
老调重弹唱旧曲在我的印象中,识字写字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不就是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一读生字、记一记生字、写一写生字吗?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识字教学一直比较弱化、简化,这也源于高年级的坏习惯,总想对学生进行人文性的教育,总是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这样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造成学生识字基础不牢固。
我首先仔细研读了教材,《认识汉字多动脑》这篇识字课提供了三组同音形近字:“蜂锋峰”、“永咏泳”、“燥躁噪”。
每组字都列出了拼音,每个字下面有词语,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字形、字义方面加以比较。
三组字下面是一首顺口溜,介绍了区别同音形近字的基本方法。
教材编排从具体的例子入手,再加以归纳总结,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就能自主地认识和区分同音形近字,减少错别字。
第一次试教时,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流程都不是很清晰,方法很单一,先带着孩子们读三组同音字,然后让小老师领读这些同音字,接着一个一个指名说出这些字的不同之处,最后再读读文中的儿歌,一节课就上完了。
学生学习枯燥乏味,引不起兴趣,勉强学完教材内容,也不怎么会区别这几组同音字。
至于写字指导,更谈不上,平时我从来都是讲完课文后,在临下课的几分钟里,慌慌张张的指名几个孩子说生字的写法,我既不范写生字也不让学生书空,让他们自由去写,写出的字,笔画像火柴杆。
再加上平常改作业,我也只管写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
这样不重视写字教学的后果是班级孩子的字写得都不咋地。
第一次试教感觉不太好,于是在组内进行了研讨,开始了我的第二次试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人教版新课标浩荡而又沉静,广博而又精微;上接千载,旁通万里,外及宇宙洪荒,内应方寸翕动,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诗.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记得一位画家说过:"工笔画在设色方面有其特定的程度,它在描述时,不是直接的,而是渐进的,是层层渲染积累而成的.比如一块绿色是由几重纯色相互重叠而形成,在表现时,心中总是惦着那种效果,而接近的路却十分遥远……"这也道破了古诗教学的难点.既明白渲染过程的渐进,又常常在接近的路上徘徊往复,便是古诗教学时候常遭遇的事.小学古诗教学是在教小学生读诗,他们并不是一张素白的任你勾勒的纸,而是要在诗人,诗情与孩子的心灵间架起一座桥.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把古诗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眼前,在交替重叠中寻找学生情感的至浓点,完成对诗的品味.一,"勾勒"-----把握基调勾勒即白描,就是在一张素白的纸上勾勒出齐整的形象.课堂伊始,就要在学生的脑中勾勒出古诗的整体基调.而要完成勾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关键是兴趣.程颐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学生由于阅历少,不可能自觉地将思维触角伸向遥远的古代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伊始,就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愉悦的氛围,营造阅读期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情感体验,必定会产生乐学的兴趣.1,铺垫写作背景,营造阅读期待因为孩子们所处的年代与诗人不同,有些诗歌在理解时有较大的难度.在课堂上可以介绍一些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例如:张艳平老师在教《长征》这一课时,他就首先借助长征路线图,激情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及《长征》的创作背景,并激情诵读了整首诗.这样一来,不仅铺垫了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也为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奠定了基础,营造了阅读期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积极因素,学生易被诗中的景,景蕴的情而深深感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这是周静渝老师教学《池上》时的课前引导:师:孩子们真可爱,周教师带你们去荷花池游玩,想去吗那咱们就出发吧!小朋友看到什么就大声地说出来.(课件出示:有关荷塘风景幻灯片,并配上古筝演奏的乐曲.点莲蓬图)看这是什么 (生答"莲蓬")师:对!这是莲蓬.莲蓬里面有莲子,莲子是白生生的,所以又叫白莲……面对这美丽的荷叶,你想到了哪些诗句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师:孩子们,看着这么美的荷塘风景,你最想干什么生:去闻闻荷花的香味!去采莲蓬!把荷花池的美景画下来!……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周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把荷塘,荷花,荷叶,莲蓬,采荷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对荷塘,对莲蓬的喜爱,以及对江南儿童采莲生活的向往,创设了愉悦的氛围,为帮助孩子领悟古诗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二,"设色"-----层层渲染设色即渲染,就是经丰富细腻的颜色层层铺设渲染,把画者的情绪,心灵,经历,经笔端一点点传送出来.这又何尝不是古诗教学的过程课堂中,我们着力于关注学生与诗情诗境的融合,层层铺设,在交替重叠中寻找学生情感的至浓点.1,开展表演,理解诗意有些古诗中的词语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如:周静渝老师在教学生理解《池上》中的"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句诗时,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诗人看到小娃悄悄采了白莲,还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小船划过,浮萍一道开.假如你就站在荷花池边,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小朋友加上动作再读读后面这两行诗,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自读)师:小朋友,你在读"不解"时为什么做这个动作生:"不解"就是不知道藏起来.师:是呀!小娃偷采了白莲,还不知道————(生:藏踪迹)小娃真是可爱!偷采了白莲却不知道把自己藏起来,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湖面上留下了他的踪迹.(师做动作)——浮萍一道开.师:看他留下的踪迹在哪儿谁来指一指 (一生指)师:原来,他的踪迹就是(师做动作)——生:浮萍一道开.师: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娃生:天真的小娃!顽皮的小娃!……周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和制作的动画,边指导学生观察,边做动作,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浮萍一道开"的意境.学生心领神会.巧抓空白,拓展空间诗歌是言志抒情的艺术,它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人或有意或无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获得诗歌空白处的完整意象,在诗的国度里自由翱翔,实现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这是万小兵老师教《泊船瓜洲》中的一个片断: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照我还故乡.故乡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此时此刻,也许诗人又想起了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同学们,诗人在家乡度过怎样美好的时光呢请你想象一下,拿起笔,用三五句话写一个小小的场景.(学生开始写)师:也许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带着全家去郊游……也许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扶着老母亲去看花……也许那是一个日暖风轻的日子,他和老朋友一块儿谈天……也许……也许……也许有许多也许……万老师匠心独运,启发学生在诗的"空白"处作丰富的想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学生联想诗人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为孩子们体验到诗人思乡的愁绪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给诗配画,丰富内涵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古诗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体验到的意境,可以采用水粉画,水彩画,漫画,水墨画,工笔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同学们画的画可能有的粗犷,有的纤细,有的动感十足,有的静若止水……但这都是孩子们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维火花的迸发,创造性灵感的闪现.给诗配画,不但会大大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能诱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4,加强合作,拓展外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教师要在善于组织学生合作,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研究性学习,并把探究形成结果进行交流.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三,"复勒"------提升主题复勒即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是我们在引领孩子完成对古诗理解之后,对诗情的一次提升,拓展.罗曼·罗兰曾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就要把古诗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验诗情,让孩子们的心灵与"诗情"共震.例如郭萌老师在教《游子吟》这首诗时就把古诗紧密地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努力让孩子们将无声无息的诗句转化成鲜活生动的生活情景画面,引导学生回忆母爱,体验母爱,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从而激发起孩子们对母爱的感激.紧接着,郭老师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古诗,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下面就是他教本首诗时的两个片断:(1)在引导学生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诗意后,说:"母亲的担忧,母亲的企盼,母亲的祈祷,母亲的祝福,做独生子的怎能感受不到呢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有的说:"有一次,我要参加钢琴考级,可是有几首曲子还没有练熟,心里特别着急,可妈妈鼓励我说:'孩子,别着急,即使考不好也没关系,尽力就好!'这件事让我很感动.如果妈妈就在我眼前,我会对她说:'妈妈,谢谢您!'"有的说:"有一天晚上,我感冒发烧,爸爸妈妈连夜送我去医院,然后,我挂了一夜的点滴,妈妈就整整陪了我一夜.我看了三天的病,妈妈就陪了我三天,人都累病了,我想起来很感动.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2)在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时,郭老师问:"同学们,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话,曾勾起多少人的感恩之心.想想在什么情境中,人们会引用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有的同学说:"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操碎了心.我想对老师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的说:"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我想为奶奶送上两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的说:"我想把这两句诗送给我的邻居,我的爸爸妈妈很忙,她们经常不在家,我的邻居就像妈妈一样来照顾我.我想对她们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教师要善于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如果说古诗课堂教学,是学生对诗情诗意的最初遇见.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勾勒,设色,复勒",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引导孩子自主参与,在实践中,在生活中体验,层层铺设,渲染,努力把学生与古诗的最初遇见渲染得诗心重些,诗情重些,诗味足些,为今后一生的遇见铺一个厚实的底子.让我们撑一支体验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新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逐步开放化、灵活化、多样化了。
课改成果累累,“发现法”、“对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各种新方法、新思路蔚为大观、异彩纷呈。
可是有的教学活动浮华、热闹的背后却是对文本解读和感悟的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有的课堂则是“传达文件”式的“复制教参”、“克隆教案”,点到为止,不求甚解,“以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失。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语文阅读教学亦如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形象、语言、情感、主题、技巧的体验中来,“入乎其内”,参透文本意图,品味文本语言,领悟文本写作技巧;然后大胆对文本进行开放性建构,将文本从“平面的”、“静态的符号”还原为“立体的”、“鲜活的生命”,真正“出乎其外”,实现“文本读者化”。
下面笔者将从概括文意、改写原文、述评人物、学后心得、深入探究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浅见。
概括:系马高楼垂柳边《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0期A版)刊登了语文特级教师彭俊姣的文章《唱响这支不老的歌》,文中刊载的课例,应该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启发。
’学习《长亭送别》,彭老师作了这样的引导: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有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也是一首撩人心弦的离歌,有柔肠百绕的离别苦痛:又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
请大家阅读全文,概括文意,要求用七字句或其它更好的表达形式表述。
平心而论,笔者教《长亭送别》也有三四次了,对于“概括文意”这一问题,还从没考虑过设置如此“苛刻”的条件,殊不知这一小小的限制,恰恰是彭老师的高明之处。
再来看学生的反馈信息。
生1:暮秋送君心欲醉,食难下咽愁满怀。
莫恋功名盼君归,残阳离影秋风吹。
生2:深情送郎醉霜林,饮酒将别悲长亭。
功名利禄如浮云,古道残阳总是情。
生3:送行十里到长亭,风悲马鸣。
长亭设宴送张生,离人伤悲。
临别赠诗泪满襟,人心憔悴。
兴州小学语文质量监测分析
兴州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2021-2022学年秋季期末小学语文学情监测分析报告一、答题情况:本次学情检测命题是以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为依据,注重考查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试卷内容覆盖面广、题型多样、课内外兼顾。
除了考察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增加了一些开放性、灵活性、实践性习题的考查。
从卷面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书写认真,字体规范、美观,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好于阅读与习作。
存在问题具体分析如下:三年级:学生的书写都很工整。
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还是比较牢固的。
二题、读拼音写词语部分“感激”、“冷冻”出错率较高。
三题、查字典方法对但是在词语中带点字的解释义项选择出错较多。
七题、按要求写句子中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为一句话和修改病句错误较多。
九题、学生能看懂图意,但是建议大多数学生笼统谈了建议,且内容含糊条理不清楚没能分条理准确叙述。
阅读、习作都是教材中的学习练习过的内容,要完成的9+题目也比较简单学生完成得好。
四年级:基础知识部分:在本次考试中,在基础知识闯关部分,从学生完成的情况看汉字拼读与书写掌握得很好,词语分类、近义词积累、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正确选择与运用出错的较多,可见学生理解运用能力不过关。
七题、按要求写句子中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把给定句子用动作描写写具体,学生有用词不准确、句中出现多个错别字、甚至描写方法不准确。
十题、阅读理解。
1小题、学生在理解词语时意思正确,却没能够联系上下文。
2小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对主要事件没能在三个事件中抓住主要事件。
4、5小题在理解时没能准确结合文章内容、人物爱国情感方面谈。
说明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
十一题、习作天地。
学生能有条理、完整清楚地把活动写清楚,语句通顺、书写较规范。
只是较多学生没能把自己和他人的真情实感写准确、写传神。
五年级:在基础知识闯关这部分大多数学生掌握得较好,失分率低。
一小题、因为方言影响对“龟裂”的“龟”,“发酵”的“酵”读音选择不正确。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作者:许娟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3期摘要:探索新课标标准下的语文阅读策略,是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掌握新课标的要求,重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结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情境设置和个性展示不断拓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阅读策略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期待,并在阅读中与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碰出火花,一直以来是众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理想境界。
然而,美好的愿望往往遭遇这样的尴尬:学生不是被动阅读,就是低效阅读。
因此阅读已成为师生心中隐隐的痛。
单从引导者的角度来看,不能不说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探寻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阅读策略,有效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提高当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武器,而且能使学生享受阅读时的成就感、幸福感,激励学生向阅读的更深处漫溯。
一、明课标理念,知考试方向新课改背景下,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都进行了重大的变革。
单一的知识目标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發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
《课标》是基础语文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
要用好教材,不能只停留在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这一层面。
一切应以《课标》为标准,做到既紧扣课本,又依据《课标》、掌握《课标》。
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课标》的方向、要求等熟稔于心。
教师如不知方向,教学策略便成空中楼阁,无从说起。
二、正确区别阅读教学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浅探小学语文创造性学习品质培养的研究
93拓展NEW WRITING语文教学研究 2020.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浅探小学语文创造性学习品质培养的研究小学语文课程天生地带有创造性基因,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吸纳、创造重组和创造性输出的过程。
所以,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语文课程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品质。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品质?笔者不揣浅陋,就本人的教学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角色意识是创造力的源泉阅读是读者的个人行为,他对读物的感受、感知与感悟理解,都是别人替代不了,也是替代不了别人的。
这就决定着每一个阅读者必须凭借自身力量投入其中,像生活中的体验一样体验着整个阅读过程。
阅读理解的前提是共鸣,与文本与作者发生共鸣,这是感悟理解文本的前提条件。
所以,教者必须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中的形象产生二合一的幻觉,一旦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感觉到自己就是文本中的某个形象时,这个形象的喜怒哀乐,都会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读者便会与形象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思契合起来,学习者便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领悟文本的初衷与内涵。
如何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角色意识走进文本便是教者的工作重心。
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我截取电影《三毛流浪记》中外国人欺侮中国人的镜头,让学生谈观感,当学生情绪渐渐被调动起来时,我追问:“如果你是周恩来,你会如何看待这个场面?如何说?如何想?”一段视频一个问题,将学生带入到周恩来的灵魂世界,角色意识初创成功。
二、此曲只应天上有——大胆质疑是创造力的引擎学贵有疑,有疑则有疑,无疑则无进。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古人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的。
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都善于质疑,敢于提问。
这往往是学生学习存在差距的根源。
而创造力就是从质疑开始的。
点拨启发学生敢于质疑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教学《落花生》,我启发学生围绕文本中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质疑,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那晚的天色不大好。
语文(心得)之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随文写话 提升写作
语文论文之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随文写话提升写作温岭市开元小学张雪萍【内容摘要】人教版低段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一篇文字优美、描写生动的好课文,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寻找写话切入点,找准时机适时地让学生随文写话,是开展写话训练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写话兴趣和写话能力的主要手段。
通过读文赏图融画写结合、学文品词明写话技巧、抒心中感言、品读句段倡模仿习作等方式的随文写话,来提升学生的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关键词】随文习作画写结合续写文本评写文本模仿习作提升写作叶圣陶老先生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指出:“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多读多写,并且把读写密切结合起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而低段的写话训练又是作文的起步。
因此,写话教学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教版低段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一篇文字优美、描写生动的好课文,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寻找写话切入点,找准时机适时地让学生随文写话,是开展写话训练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写话兴趣和写话能力的主要手段。
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随文写话训练:一、读文赏图,融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
”现行教材为了配合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安排了许多插图。
这些插图的内容有的在课文中写到了,有的没有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这些课文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写话。
如在学了《燕子专列》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写话训练,学生兴致很高。
有学生是这样写到的:贝蒂戴着棉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父母一起来到山上,只见到处一片雪白。
她来到一棵大树下,树叶已经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
贝蒂在树底下仔细地寻觅着,突然她看到了一点黑色,连忙走过去,手指轻轻地拨开旁边的积雪,看到一只冻僵的小燕子蜷缩着身子趴在那里。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浅语利用文本资源,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浅语利用文本资源,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王 霞近几年一直执教五年级语文,与历届相比,这届学生阅读热情高涨,阅读面很广,与此相悖的是作文依然是学生心头之痛。
其实,作文何尝不是每位语文老师心头长久的结。
每次的习作练习,不讲,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略讲,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泛,言之无物;若精讲,学生的作文则会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因为模仿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仿写又何尝不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辞意境俱佳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或句式整饴,或结构精巧,或布局典范,或手法独特。
近年来,笔者尝试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进行句段篇章、立意等方面的迁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写作方法。
一、借米下锅,活学活用1.首先是仿句段,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教学现代诗歌《风》时,引导学生发现这首小诗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后,让学生们借助插图,对照文中句式仿写。
风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风车跳起了华尔兹,风儿已从那儿走过。
风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船帆鼓起来大肚皮,风儿已从那儿走过。
这首小诗,作者借助想象,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对风车、船帆具象化的描写,让抽象的风变得可观、可感、可触,意趣盎然。
风是这样,其他事物又是怎样的呢?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再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夏天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小朋友口里含着雪糕,夏天已从他们舌尖滑过。
夏天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听,知了在树头欢唱,夏天已从树阴穿过。
舌尖滑过雪糕的清凉,那是夏天的滋味;树阴穿越蝉的欢鸣,那是夏天的声音。
看不见,摸不着的夏天立刻在我们眼前生动起来。
2.仿构段,体会构思的精巧片段训练是习作练习的基础,它既是“连句成段”的重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精彩语段,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
文本解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
的背影。
那年冬天……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
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
──《背影》再读
你能读出一些什么?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
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 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 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 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读出思想磨砺点 情趣享受点
你能读出一些什么?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
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 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 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 三 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 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 有什么要紧的了。
___《我的叔叔于勒》之“福音书”
第一次上《我的叔叔于勒》
公共话语系统:资本
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 的金钱关系
第二次上《我的叔叔于勒》
整合教学:《我的叔
叔于勒》和《麦琪的 礼物》
一次课堂哗变给我 的思考:
我没有想到,我的课堂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
况下突然偏离了我的方向。一个女学生,不,应 该是一个小女孩很自信地站起来,很从容地开始 发言,她说:
*3、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作为人类,你的情感
是怎么样的呢?
*打磨之后的设计:
第一步:直接告诉学生“狂妄”就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 第二步:问学生:面对狂妄的人,你会如何? 第三步:投影出示大自然母亲在“笑” 第四步:让学生猜测怎么“笑” 第五步:投影出示“窃笑” 第六步:讨论:为啥窃笑 第七步:评论大自然母亲 第八步:小结:当我们开始成长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感恩。当我们很强大了的时候,我们要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学校品格教育研究及工作推进反思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学校品格教育研究及工作推进反思摘要:拓展品格教育的研究对象由单一的学生对象延伸向与学生相关的所有人;开发和创新更多训练和巩固好品格的方法,提高吸引力,增强实效性;融合学校德育工作,探索更多好品格形成的新路径;分层评价品格教育的效果,全面评估对品格教育带来的增益。
关键词:品格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 立德树人一、引言经过近一年来,学校品格工作室在常规推进品格教育实践研究的同时也不断的在对品格实践研究的对象、方法、路径、效果和增益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找到了制约品格教育在我校持续向前发展的紧箍咒。
现将我们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一同剖析,希望品格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品格之花越开越艳,让更多人的人生因品格教育变得更加美好。
二、拓展品格教育的研究对象,由单一的学生对象延伸向与学生相关的所有人。
我们在推行品格教育教育研究之初,把学生作为了单一的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进行品格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让好品格支撑孩子好行为;只要我们重视学生品格的引导、培养和矫正,孩子就一定能拥有好品格,好人生。
但也正是我们太专注学生个体发展却忽视了周围环境对个体巨大影响力,让我们的重点培养带来的收益越来越低。
如:我们在进行“真诚”主题训练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真诚的待人,我们从真诚的人讲到真诚的事,从古代讲到现代,但回过头来看学生实际的运用时我们发现:我们所做的这些训练是让孩子知道了这些故事,这些人物;通过对孩子的抽样调查,孩子对我们进行的这些教育的评价是:这些人,这些事是书上说的;爸爸、妈妈还有家人们说:你真诚会被别人欺骗;做真诚的人要吃亏……面对这些来自孩子们的真实反馈,我们发现:培养孩子良好品格不单单只着力于孩子,我们应该让整个社会都应该参与到其中,让孩子融于“大品格”的环境,让孩子习得的好品行有实践的土壤生根发芽,有身边真实的榜样作为目前行的目标,有客观公正的声音告诉他是与非。
于是,我们开始调整我们研究计划,我们将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品格教育研究的对象上至校长,下至伙食团员工;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加强了与家长(包括学生家庭的主要家庭成员)的沟通和联系,做到整体联动,做到言传身教,做到尽量避免给予孩子开倒车的“社会化”言论影响;此外,我们还借力国家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孩子拥有更多形成好品格的正能量场。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高效语文作业的探索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高效语文作业的探索季景丽【摘要】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减负增效”,可现实却是老师除了备课、上课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学生除了听课、上课还要写大量的作业。
如何有效协调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巩固几个阶段性练习,让老师和学生从作业中解脱出来,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进发出的继续探究的欲望得以实现,能有层次有阶段性地学习,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呢?【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1页(P57-57)【关键词】语文作业;以学生为本;青草;课堂练习;减负增效;课前预习;基础知识;新课程【作者】季景丽【作者单位】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季家中心小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3.2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减负增效”,可现实却是老师除了备课、上课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学生除了听课、上课还要写大量的作业。
如何有效协调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巩固几个阶段性练习,让老师和学生从作业中解脱出来,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的继续探究的欲望得以实现,能有层次有阶段性地学习,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呢?因为语文的工具性,字、词、句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一味地抄写只会增加学生的厌倦情绪,如何让枯燥的抄写变得充满趣味和吸引力呢?我们可以采取归类掌握生字和趣味背诵文章段落的方法。
所谓归类识字,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要掌握的生字,分音、形、义几种情况进行归类,这样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而背诵的内容,除了和往常一样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让孩子采用想象法来记忆,把文章的内容想象成一幅画,这样,孩子在背诵的时候可以通过回顾画面来加深记忆。
这样抽象的文字在孩子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或者是一部电影短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记忆速度,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合力探究,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性研究
合力探究,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2-15T15:40:26.278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1月作者:郭月华[导读] 现代化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主动坚持构建合力探究语文课堂,重点发展小学学生们的自主阅读素养与综合意识能力。
而这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分析教材,主动结合新型教学思路与方法,实现教学的综合一体,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人语文实际素养。
文章下面主要分析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落实合力探究高效课堂的实际方式,以期综合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综合发展。
郭月华山东省冠县实验小学 252500【摘要】现代化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主动坚持构建合力探究语文课堂,重点发展小学学生们的自主阅读素养与综合意识能力。
而这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分析教材,主动结合新型教学思路与方法,实现教学的综合一体,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人语文实际素养。
文章下面主要分析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落实合力探究高效课堂的实际方式,以期综合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合力探究;高效课堂;实际应用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01-173-01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应用效果,借助现代化教学新思路来拉近学生与小学语文知识、教师之间的距离,充分催生班级小学生的个人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实际进步。
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需要注重合力探究学习的意义,从而带领全班同学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语文阅读课堂的学习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进行良性的竞争,并通过正确的表扬与批评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需要依据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与学生特点来对小组内的全体成员进行明确且细致的分工。
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应布置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主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深入研究语文阅读知识,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向的竞争观,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例如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可以把小组内的成员分为检查员、记录员与组长等等,检查员主要负责检查小组内成员预习新知识、复习就知识的情况;记录员记录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成果、阅读情况;组长负责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到小组讨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