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关系
新教材的调整与变化人教版小学数学
新教材的调整与变化人教版小学数学作者:陈华忠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10期从今秋开始,数学教材(人教版)全面修订。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从外表上看比原来“胖”了一倍,变成了A4纸张大小,字距比以前宽了,阅读起来更方便。
新教材从教材的结构到内容做了不少调整,对许多知识点进行了对调、删减处理,使之更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新教材的调整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教材结构上的调整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内容与要求的变化与实验教材实施的情况,以及教材研究成果,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和教材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使教材的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
修订后的教材,数学知识的出现、教学的顺序更具逻辑性,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顺序。
总的来说,新版三到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将较难的部分往后调整,将容易理解掌握的部分往前放,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利于教师的教学。
如,在旧教材中,“数字编码”这一知识点出现在五年级中,考虑到现在的学生经常接触数字编码类的事物,对这一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新教材把这一知识调到了三年级。
这也意味着,今年新升上四年级的学生跳过了这节课。
旧教材四年级就学过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因为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感,在新教材中被调整到六年级上册。
今年的六年级新生,就要遇上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点。
“鸡兔同笼”题原在旧教材六年级上册,让学生用方程去解决。
现在,新教材将它调整到了四年级下册,引导学生使用列表、作图等方式解题。
旧教材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上的例题,新教材不再要求学生只运用单纯的加减计算过程时间,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读表、数数等方法求得答案。
另外,“植树问题”从四年级调整到了五年级;“数对来确定位置”的内容,原来是在六年级教的,现在提前到五年级了;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本来是四年级学习,现在移到六年级。
同时,“统计与概率”原先放在一、二年级,现在调整到了四、五、六年级,因为,对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统计与概率”过于抽象。
谈谈新、旧语文教材之间的差异及应对的方法
教室里上这节课,引导学生了解古老的劳动工具,让他们试着去使用这些工具,通过讲述与劳动相关的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丰富其学习体验,让他们更加热爱劳动。
三、开展活动,培育时代青年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比如,学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生了解了“匠人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为议题的辩论赛。
正方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时代到来,机器的出现导致很多制衣手工业者失业为例,表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导致一些手工业者难以维持生计,人们渐渐不看重“匠人精神”了,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弊大于利。
反方则表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做一些重复性的无聊的工作,还可以代替人类做一些比较危险的工作,人类也可以靠人工智能提升工作的效率,“工匠精神”并不会消失,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利大于弊。
又如,学完了第七单元的课文,学生敏锐地发现这些文本都是散文,都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是如何进行“精神突围”的,还展现了每个人的心灵栖居地,如郁达夫与北平、史铁生与地坛、苏轼与赤壁等。
教师可以以“逆境”为话题,组织学生参与演讲活动,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强化他们的抗挫能力。
所谓“欲立人,必先立德”,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成长为立场坚定、思想健康、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本文系南通市十三五德育专项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从2021年秋季开始,全国各省(区、市)统一使用新版高中语文教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很大的变化。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两本,设计了“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单元”“以语文活动实践为主的单元”和“以整本书阅读为主的单元”,将“十八个任务群”设置于其中。
使用新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使用新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_数学论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已经使用几年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
可是,有些教师面对新教材,感到无所适从。
有的恪守教材而教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地照本宣科;有的脱离教材而随意另选材料。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再生教材,把教材当做活的资源来使用。
面对种种现象,笔者认为只有认真研读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领会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教师使用新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1、教学中要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对旧教材作一翻比较,保留了哪些内容?删减了哪些内容?对新旧教材相同的内容,要注意新教材体例结构、教材体例和能力要求的变化,弄清新教材新在哪里?对于新增的内容,教师必须尽快适应,采用新教材的内容不要顾虑重重,面对旧教材已删减的内容不要舍不得丢掉。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学中教师研究教材中新与旧关系,翻一翻人教社新教材就会发现,调整了“准备课”,充实了“认识图形”,增加了“比一比”、“分类”和“认识钟表”;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与“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个单元;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中体现“算法多样化”;设立“生活中的数”小栏目,扩大数的应用范围,等等。
这些变化充分反映了编者在新教材建设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
再仔细研究一下“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及“20以内进位加法”在编排上的变化,会感到比原来更加科学地加强了基础第1页共5页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教材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两段后,用1—5的内容先从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认数的方法和加减计算的道理,然后在后段分成“6和7”、“8和9”、“10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独立地运用已学的思考方法去学习新知识。
这样让学生在不断运用知识和体验变化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自然更牢固。
语文老师如何用好统编新教材?温儒敏总主编的最新5点建议来了!
语文老师如何用好统编新教材?温儒敏总主编的最新5点建议来了!我先发言,不是什么专题报告,就是漫谈吧,希望能与在座老师互动,能听到你们的意见,向大家学习。
我先就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中大家议论较多的问题讲几点意见,然后再讲讲语文教师业务提升的问题。
01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统编教材改动比较大,老师们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
这可以理解。
但也要看到,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
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开使用的步子应当稳一点。
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学就来个天翻地覆。
使用新教材,采用新教法,这是时代要求,大家对语文教学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进教学。
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那并不符合事实,别把语文老师弄得“灰头土脸”。
其实我们就是那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
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
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使用新教材,我不赞成一哄而起搞“运动”,不赞成形式主义,不赞成“一刀切”。
办学条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以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后老师才拿到教材,时间这么紧张,现在对新教材还来不及熟悉和消化。
应当容许先尝试采用新方式教一两个单元,积累了经验后,再把新教法推开。
全国那么大,地区差异也大,办学的条件不同,要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选择权。
新课标旧教材背景下本人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案
新课标旧教材背景下本人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的推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对老教材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个疑难问题就是如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有效地利用旧教材进行教学。
由于新课标更新较快,教材的更新周期较长,很多学校依然在使用旧教材。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了解了其重点、难点和要求。
然后,我再结合旧教材,挖掘其中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使之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灵活运用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另一个我曾遇到的疑难问题是如何处理新旧教材之间的知识差异。
由于新课标的更新,很多旧教材中的知识点已经过时,而新知识点又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有序的知识衔接,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知识,是我需要面对的挑战。
还有一个我曾经遇到的疑难问题是如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由于新课标强调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综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整合和拓展,而这对于我这样的老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只能对新课标和各个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研读和分析,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接着,我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适当引入跨学科知识或案例分析,加强教学内容的交叉和综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旧教材背景下的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灵活运用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旧教材与新教材
旧教材与新教材
旧教材与新教材的比较:
1. 主题选择:
旧教材通常侧重于传统的学科和知识,如数学、科学、语言等。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鼓励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并实践解决方案。
2. 教学方法:
旧教材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教师主导的授课和学生被动的接受。
而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的参与和合作,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3. 学习资源:
旧教材主要依赖纸质教材和教师的演讲讲解,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有限。
而新教材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学生可以更广泛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如网络课程和在线学习平台。
4. 学生角色:
旧教材更强调学生的被动学习,他们需要通过记忆和复述的方式掌握知识。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提出问题、分析和评估信息。
5. 社会关系:
旧教材往往强调个体的学习,学生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
而新教材更加强调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学生需要与他人互动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6. 综合能力培养:
旧教材更多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到发展。
而新教材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结来说,旧教材和新教材在主题选择、教学方法、学习资源、学生角色、社会关系和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差异。
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鼓励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新教材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
我是从2021年送走高三后直接接的高二,教授新教材也就是半年多的时间,在这半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好多的问题和困惑。
一、教学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问题一:学生活动和教学任务的关系处理不是很好,完不成教学任务是经常性的现象新课改以后的政治教材与旧的传统教材相比拟,原来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容在新教材中都是要一课时完成的。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活动、探究、合作学习往往要比教师单纯讲授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且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新的思维亮点甚至出人意料的新情况需要处理,现有的每节课的时间并没有增加,这样就使得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比方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里就涉及到运动、静止、规律三个概念,“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人和规律的关系〞三个关系;事物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三个原理。
这些在旧教材这些在旧教材中是分在四框来讲的。
所以我在教学中是把它分为两课时探究的,但不可能每课容都这样分解。
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式滥用,缺乏有价值的探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心的合作欲望,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这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上公开课、示课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无视实质,缺乏实效的情况。
课堂上,不管是否存有合作的时机,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就喜欢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进展合作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立刻小组讨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热闹非凡,然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并不明显。
更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中盲目表现,不会倾听,完全视同学和教师的意见于不顾,在课上吵成一团。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和老教材的区别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和老教材的区别天骄小学李丽君我从两个大方面谈一谈统编版语文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区别,第一是新教材内容上的新,第二是教法上的新。
其中第一部分分为以下五点:一是选文方面选文方面是一个最直观的变化,先说一说统编版教材在课文数量上的变化。
和原来人教版比较课文数量减少了,比如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原来有41课,现在减少为32课,汉语拼音的课量也减少了,识字课却增加了;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原有39课,现在也减为29课。
三年级下册,老版教材32课,新版28课。
课文数量减少,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使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内容,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各格外重视。
二是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个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三是汉语拼音。
在目录里很明显就能体现出来。
到了三年级,没有识字单元,每册有一个习作单元,上册一个阅读单元,下册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
三是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四个“渠道”。
统编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呢?小学阶段有四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教学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从三年级开始),对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和能力点,都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两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四是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
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高中地理新旧教材的比较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新旧教材的比较分析与教学建议作者:钟丹肖显杨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13期教材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与桥梁,是教师调动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构建的手段。
一本结构合理、体系完整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
江西省作为第四批实施新高考省份,将于2024年试行“3+1+2”高考新模式。
为了加强与新高考的衔接,201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1年秋季,江西省全面启用高中地理新教材。
江西省目前使用的地理新教材版本主要是人教版和中图版。
两个版本的新教材各有其特点,与旧教材相比也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
教师初次使用新教材时,会感到不适应,不知从哪些方面着手处理教材、处理新课程标准与教材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使用新教材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广大一线高中地理教师的困惑。
基于教师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笔者对人教版和中图版新旧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教材整合使用的相关教学建议,力求使高中地理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新旧人教版对比分析1.框架结构的变化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为一个全新的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1),本模块内容宽而浅。
原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基础,安排在选择性必修一。
2.内容编排的变化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增加了一整本全新内容的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人教版新教材的必修内容增加了地球的历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海水的性质、地貌的观察、植被和土壤、自然灾害、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服務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减少了地球的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下教师应如何处理新旧教材的关系
新课标下教师应如何处理新旧教材的关系1.从教学目标上来分析。
新旧教材都对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提出了要求,但旧教材侧重于基础知识。
在一些事件结论的认识上,旧教材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归纳和,对认知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太高,也没有史料作佐证;而新教材则不同,课本罗列了众多的史料,便于培养学生史料结合的能力。
如关于民族工业特点的归纳上,书本给予了许多的史料,使学生们很容易总结出民族工业在分布、部门上的特点:地区分布不均衡,沿海较多、内地较少;部门分布不合理,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
3.从编写内容上来分析。
新旧教材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决定历史内容也应该不断地得到更新。
新教材在编写内容上讲究内容的侧重性,而非面面俱到,并且采纳了一些历史教科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便于学生以更全新的理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有些历史事件还出现了删除和增补的现象。
下面仍以民族工业的产生为例来说明内容上的不同。
在旧的教材中,关于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描述非常全面,分为内因和外因。
其内因表现为两个方面,外因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由此可见,旧教材对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力求全面而具体。
而新教材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在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上有所侧重,主要强调外来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作用。
教材从自然经济的特点入手,说明了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的现状和不能解体的缘故;然后重点分析了鸦片战争后,由于外来商品的竞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手工棉纺织业的生产陷入困境。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的海关,并获得了内河航运和内河通商的特权,对华商品输出急剧增多,并打入中国内地市场,中国城市的多种手工业部门受到沉重打击。
战争结束于1860年,从60年代开始,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进一步加快。
与此同时西方侵略者对中国原料的掠夺也急剧增加,中国农产品在商品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也向殖民化方向发展,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准确把握新课标,灵活运用新教材
准确把握新课标,灵活运用新教材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标签:新课标;新教材;灵活运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多次课程改革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材改革,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教材编写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同时新教材为课堂教学开创了自由的空间,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因而新教材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教师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开放性,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师深深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课标,把握新课标内容标准的度与量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学生通过高中阶段学习对于生物学科应达到的要求。
因此,认真研究新课标是从事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了解本学科课程性质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中新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明确某一学段应达到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是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对于新课标中的内容标准遵照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学习目标,技能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按不同层次逐一分解,把握好度与量,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教材,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延伸。
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第1章走进细胞重点应放在分析细胞学说的过程和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其余的都是为学习细胞做必要的铺垫,不必涉猎太多,否则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困难。
二、了解新教材突出的特色1、知识结构完善化新教材力图给学生展现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同教材的关系
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同教材的关系如何合理运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重大问题之一。
但无论教采用哪种形式组织教学,都离不开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协调活动。
而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托,把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所以,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正确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
一、打破传统的教材观,树立教材新观念。
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本为本,教材至上”。
教材就是知识的仓库,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
老师把教材奉为经典,教材的内容神圣不可置疑,学生只有无条件地服从和掌握。
第一,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第二,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的形成并熟练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第三,与知识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教材是知识但也是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紧密相关的方式和手段。
只有形成这样的教材观,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灵活地运用教材配合自己的学习。
二、打破“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传统教学方式。
形成“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的新观念。
在应试教育下,我们的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只能凭教材来组织教学。
但教材既不是惟一的教师教学资源,也不是惟一的学生学习资源。
它只是承载教学信息的教学中介,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纽带。
在教学中,如果把只讲授教材内容提要,或以掌握教材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势必封闭了自己的教学范围,压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我们不仅要掌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还要把教材当作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教材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素质教育下,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实际上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担心学生学不会,总担心教材会留下死角,对教材的处理上可谓是点滴不漏、面面俱到。
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的新旧教材
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的新旧教材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教材改革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上。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只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人教版新旧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背景、内容等,才能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旧教材的宏观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在宏观上呈现出了以下几个各自的特点,具体概括如下。
(一)旧教材具有如下特色(l)强调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特别强调计算能力的培养。
(2)数学知识大多数以结论的形式出现,很少展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统一的要求。
总的来说,旧教材的知识体系比较连贯、严谨,逻辑性强,重视学生对“双基”的学习,但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应有的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此外,旧教材对学生和地区的差异关注也不够。
(二)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具有如下特色(l)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操作、实验,努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通过例题的旁注、提示、讨论等不同形式,揭示学生掌握与应用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思想。
(3)重视数学文化的介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
总的来说,新教材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强调学生对“双基”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给予了重视,对学生和地区差异的关注也显着提高。
二、新旧教材的微观比较要想深刻理解新旧教材的异同点,我们还必须从学习内容、例题和习题、品德教育因素等几个微观方面对新旧教材进行比较研究。
(一)新旧教材学习内容的对比首先,新、旧教材对学习内容的编排思路总体一致,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儿童的心理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处理教材“三忌”_
处理教材“三忌”_时下,有些教师在对待教材的问题上有一种偏差,认为老教材烦、难、偏、旧,不能完全“用教材教”,而新教材已经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实际,用足教材即可。
事实上,新教材也并非完美无缺,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实现教与学的加工。
因此,笔者认为在处理教材时必须注意“三忌”。
一忌:以教材的逻辑起点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材的逻辑起点是: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为已知,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为新知。
下面是A教师的一个教学片断:1.复习旧知。
学生根据教师逐个出示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和球说出图形的名称。
2.引出新知。
先是教师提出问题:“怎样从体上请出‘面’?”接着是学生小组合作。
在汇报时,有一位学生一边展示作品,一边说:“圆柱上有圆,我是把它按在纸上画下来的;长方体上有长方形……”教师听而不闻,仍按预案中的环节——分类、认图形进行教学。
在分类时,学生直接说出了名称,不用思考就得出了四类——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下课后笔者找了几位学生,向他们询问没有学习就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名称的缘由,得到的答案是“在幼儿园里就学过了”。
事后笔者又向幼儿园教师了解,找到了幼儿教材中所安排的这一内容。
可见,新知并非新,我们绝对不能把教材的逻辑起点作为教学起点,应把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我们的教学起点。
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避免上述的现象发生呢?笔者认为,一是要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师不仅要通读第一学段的整套数学教材,也应了解第二学段和幼儿园教材中的有关知识。
2020年-2019年高中人教版新教材介绍--及新旧教材对比
2019年5月9日,新教材正式发布!新版教材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包括数学(A、B两个版本)、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体育与健康、美术、日语、俄语、信息技术等学科。
同期投入使用的还有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即思想政治、语文、历史。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考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等多维改革推进的复杂性,为保障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可以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国家统编教材三科语文新版教材语文必修共两本,分为上下册,如下图: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代诗文占比近半,袁隆平、屠呦呦等事迹入选。
新版语文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67篇,占课文总数(136篇/首)的49.3%。
《短歌行》、《归园田居》、《声声慢·寻寻觅觅》、《静女》均被选用。
高中语文新教材共5册28个单元,册数较以往版本有精简普通高中《语文》全套教材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册。
据悉,高中语文教材较以往其他版本相比,总册数上有所精简。
教材设计了28个学习单元。
其中包括22个以课文为核心的单元,以及2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和4个活动类单元。
其中,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4个单元。
另外,教材设计了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板块。
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看新教材
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看新教材我市初一从今年秋季开始全部实施新课程,数学采用华师大版教材。
作为一名从事初中数学的教师,应熟悉、钻研所任学科的教材,在教材发生变化时,应全面了解新教材的变动情况,并根据新教材编写意图和改革要求,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之尽快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
现将新教材第一册与旧教材(浙江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课本)比较,变动情况简述如下:一、章节增减变动情况新教材删去了旧教材一册中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三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增加了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第3章《整式的加减》、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心理规律,新教材采取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块内容交叉编排,螺旋上升的方式。
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并掌握。
特别是新教材中新增的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梳理小学的有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章也是新教材的一大重要特色。
二、章节内容变动情况第2 章《有理数》1、新旧教材正、负数的概念有所变动,新教材更注重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只给出负数概念的一种描述,并不是负数的严格定义。
2、新教材在2.2《数轴》后与旧教材比较增加了一节在数轴上比较有理数大小的内容。
要求学生利用数轴在观察、验证、探索的过程中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新教材更注重数形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理解和掌握知识。
3、新教材2.4《绝对值》与旧教材相比突出了利用数轴说明绝对值概念的意义,更明确了绝对值的几何定义。
4、新教材删去了旧教材中1.8 有理数加法(二),降低了有理数熟练程度的运算要求。
5、新教材删去了旧教材中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后 1.12去括号内容.放到了第3章《整式的加减》中去了。
这样减少了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内容,降低了有理数复合运1算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处理计算教学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关系新课标教材虽然具有旧教材不可比的优越性,但是教师们在使用时也发现它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及旧教材。
所以使用新教材的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的情况,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新教材,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
教师不应该把教材变成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加强教学反思、分析对比,找到新旧教材各自的优点,参照旧教材,取其精华,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合理、有效地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用旧教材的优点来弥补新教材的不足。
这样,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扎实而富有成效,否则可能在传授知识技能,关注情感、体验的同时扼杀学生的灵性。
如计算教学:旧教材侧重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计算教学重心放在讲清算理,揭示规律,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上。
而新教材更遵循课程标准对于计算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改革性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注重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使用新教材,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以前的学生灵活了,创新能力增强了,但“双基”却远不如从前的学生,尤其是计算能力大大减弱了。
难道计算能力就不重要了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说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可见,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数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夯实了“双基”,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着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增加计算教学时间,补充、增加计算练习题,进行综合对比练习加大练习力度,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尤其是口算训练,以前几乎每节课都要进行口算练习,现在的课堂几乎看不到口算训练,一开课就是情境引入。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各年级都应重视口算训练,有了口算的基础,计算能力才会提高。
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澄清对新知识的认识。
避免随着所学的知识日益增多,造成知识混淆,错误百出。
因此教师在中要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有关的知识归纳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网络,完善和发展的认知结构。
学习教材只有与生活相联系,才能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使学生深入认识到知识“内部实质”。
学习材料的心理化:一方面要求我们对教材处理要删去那些与学生原有经验相距甚远的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另一方面,学习材料要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开放。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这节课时有教师这样设计,围绕教学整体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试图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增强教学实效,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迎接牛年的到来后,随着倒计时出示0点时刻引入,围绕“正月初一你在干什么”让学生谈一昼夜的活动生活安排,结合钟而操作,发现了解应用24时计时法。
在计算一日内经过时间环节,设计了“猜一猜”的内容替换教材例题,老师说明天要去南京参加教学研讨活动,请你们帮助老师设计:①常州到南京要选择哪种车?乘坐何班次?②根据常州——南京的列车时刻表,算一算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③算一算到达南京的时间。
师生围绕此题展开讨论。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教学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使教材的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
四、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而不能“见树而不见林”,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著名心理家布鲁纳提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
”因此我们教某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要用系统的观点展示知识学习的过程。
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的知识,乌申斯基说得好:“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知识整理成一个体系。
总而言之,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现状,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重新“编码”。
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真正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合理地加以安排,使其相互配合。
1.课时“浓缩”在实验教材中,平均一学期教学建议课时降为60课时左右2.练习“单薄”而实验教材在例题教学之后只有一个“做一做”,一般只有2-4题,在几节课之后虽然也有一个综合性练习,但其中往往分散有一定的新知识点,练习的量很少。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就会很容易造成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
这是因为:在计算方面,当把几个知识点合并在一起之后,自然会加强课堂单位时间内教学的强度,同时又缺乏一定量的巩固练习,技能自然难以形成;在解决问题方面,由于把系统的体系分散在四大领域中,学生的学习缺乏条理和连贯性,同时也因为缺少一定量的练习,方法自然难以熟练,部分学生甚至难以掌握。
在上述问题中,对于班级后30%-40%的学生,问题尤为严重。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了解,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现在很多老师还采用了整合教材的策略。
如何整合教材呢?对此,笔者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实验教材是经过国家审核通过的,因此它的编排必有其意图,必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然而由于学生、教师、环境和条件等原因,有些编排并非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和教师。
所以对实验教材的部分编排进行整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对于教材的整合使用,我们也必须在认真、深刻分析之后尚可进行,以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
因此,加强学习是有效整合教材的前提。
1.文献学习。
通过集体组织或个人独立学习等形式,学习专业著作,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正确把握教育教学发展方向。
特别要深入学习关于课程和教材解读类的文献,体会教材在教育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整合教材奠定理论和思想基础。
2.交流培训。
新课程实施后,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开始使用。
实验教材与原省编教材相比,在知识体系、内容呈现、目标达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知识体系的变化,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更好的整体把握;内容呈现的变化,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目标达成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则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题都要好好理解。
在这样的形势下,在整合教材时,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老经验,以传统教学为模板,把知识点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应以新课程理念重新武装自己,提高对实验教材整合使用的效率和质量,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教材的作用。
针对此,我们要认真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关于实验教材解读和备课的培训,正确认识实验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以及其中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所做的具体安排。
3.学前准备。
在开学初的准备阶段,对自己本学期要执教的教材进行认真的通读,明确本册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及编排的特点,并配合《教师用书》等其它一些教辅资料,认真学习,明确本学期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然后有意识地对教材中的某些编排进行分析,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预设好需要整合的地方,并及时与同组老师或专家进行交流,确定其合理性。
最后,在熟知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其中包括整合方面的),为一学期的教学作好准备。
二、深入分析,整合使用对教材的整合方法有很多,结合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根据其原因,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整合:知识点拆分,知识点补充,练习题补充。
1.合理拆分知识点知识点拆分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预设性拆分,一种是临时性拆分。
所谓预设性拆分,即在开学初就已经安排好的拆分。
这种拆分主要是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一节课知识的容量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家共同商量决定的。
这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拆分的程度,即分几节课进行教学效果最好;二是拆分后的内容安排,即拆分之后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这时,我们可以借鉴省编教材的编排,也可以参考其它版本教材对于该知识点的编排,以便使分步教学正确、合理,提高分步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实践好新课程。
所谓临时性拆分,即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决定的拆分。
这种拆分没有事先的安排,主要凭借教师实际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定。
比如发现在某节课上按照教材安排进行教学时,学生学习有困难,或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这个时候就要临时决定在这里要分步教学。
这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如果是教学方法造成的,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而不是对教材进行整合。
2.合理补充知识点知识点补充也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课时性补充,一种是散点性补充。
所谓课时性补充,即一节课都进行知识点补充教学。
这种补充往往是预设好的,一般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
比如“解方程”教学中,实验教材整个单元采用了等式基本性质进行教学,然后我们教学发现,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解方程能力的掌握具有制约性,因为当出现-X或÷X时,学生就没办法了,于是我们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在学生理解等式基本性质的前提下,补充一节课,专门进行加减关系和乘除关系的教学,这样学生对于解方程能力的掌握就会比较完整了。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解决问题”教学了,这个内容就不是补充一节课的问题了,可能需要我们长久的坚持,不断的渗透。
所谓散点补充,即某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中,补充必要的知识点。
比如一些常用的、简洁好记的名称,像“互质数”,实验教材说是“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就叫互质数,说起来方便,记起来容易。
还有像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等,我觉得都非常有必要补充进去。
3.合理补充练习题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比如口算技能等等。
对于练习题的补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对知识点拆分后的练习补充当我们将一个知识点分成几个小步骤,一节课往往也成了几个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