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黑《一个人,不要怕》和弗洛姆《爱的艺术》的读后感_高中作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三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爱的艺术》是一本由心理学家艾·弗洛姆所著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探讨爱的意义以及爱的艺术为主题,对爱的概念、爱的发展和爱的实践进行了深度剖析,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启迪。
在全书中,弗洛姆首先阐述了爱的本质和意义。
他指出,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完整的人格的表现,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而追求的活动。
爱是关于关怀、尊重和理解,是一种为了追求对方的幸福而产生的行为。
与此同时,弗洛姆提出了对爱的错误理解——一种将爱视为执着和占有的观点,这种错误的理解导致了爱的病态化和破坏性。
弗洛姆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应该是自由的,没有强迫和束缚,应该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占有和支配的关系。
接下来,弗洛姆深入探讨了爱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爱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对自我的健康认同是密不可分的。
弗洛姆提出了自我和谐的重要性,强调个体要实现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满足才能更好地去关爱他人。
在爱的发展过程中,弗洛姆还提到了挑选对象的特质和标准,认为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是爱的起点,只有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构建起真正的爱的关系。
最后,弗洛姆探讨了爱的实践和维持。
他认为,真正的爱需要付出努力和责任,需要通过关心、理解和支持来满足对方的需要。
同时,弗洛姆也指出了一些破坏爱的行为,如占有欲、自私和控制欲等。
他告诫我们要警惕这些破坏性的行为并积极去改善自己,寻找爱和自由的平衡点。
此外,弗洛姆认为,爱也需要细心的呵护和投入,要通过沟通、互助和信任来加强和维持爱的关系。
通过阅读《爱的艺术》,我对爱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
爱是一种深层次的关心和关怀,是为了对方的幸福而付出的。
它需要我们在关系中建立起平等和尊重的基础,要通过努力和责任来维系和加强。
同时,爱也需要个人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提升,只有在自我满足和内在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人。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优质5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优质5篇)1.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第1篇《爱的艺术》一书,说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世间所有的大爱和小爱。
首先,说说爱情吧。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事实上,我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去谈论爱情,为什么?因为我的不成熟,因为我的恐惧和逃避,至今我好像从来没有进入过恋爱的状态,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爱情。
这本书里介绍了几种经常出现的非理性的爱情形式:偶像化的爱情,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失去对自己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自己。
没有人符合崇拜者的心愿,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失望;多愁善感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是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就会僵化了;投射做法,回避自己的问题,从而把注意力放到“所爱者”的错误和缺点上,对自己的问题和弱点不闻不问,永远在考虑如何指责对方或教育对方。
上述几种形式,我看到了自己思想中与之相同的地方。
值得检讨的是,我总是活在幻想中,把一个真实的人现实状态忽略到,只看到了我想象中他的图像,没有客观认识一个人和了解他的真正本质;同时,我还把爱情理想化,把它看做是避风港,以为爱情意味着没有冲突和争吵,所以面对不完美的对象,不完美的关系,我忽略了不完美的自己,一味追求不存在的完美。
另外,此书也让我对真正意义的母爱增加了一点认识,母爱是无条件的,对自己孩子的生活和需求做出毫无保留的肯定,关心他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使孩子热爱生活,要让他感到“活着是那么好”,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难以做到的一点,母爱还包括对孩子的放手,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继续爱孩子。
正如老师育儿课上所说,虽然很多人都当了父母,但是我们都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做一位爱而得法的父母,我们凭着一腔热情,对孩子倾注所爱,做出一些为他好的行为,但是后来却发现孩子没有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样子,他们甚至拒绝我们对他们的好,想着早点飞离我们的身边。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弗洛姆《爱的艺术》篇1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
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
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状况来概括。
如果爱——博爱、母爱、*,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下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好处上的共生来替代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追寻爱,却常常在爱中迷失,困惑。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爱的认知之路,让我对爱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爱是一种本能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截然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以为爱就是心动的瞬间,是激情的迸发,却忽略了爱其实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培养,去经营。
弗洛姆指出,大多数人对爱的理解是相当幼稚和不成熟的。
我们把爱看作是被爱,是等待别人来爱我们,而不是主动去爱别人。
这种观念导致了我们在爱情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总是期待对方给予我们爱,而自己却不愿意付出。
我们会因为没有得到对方足够的关注和爱而感到失落和痛苦,却没有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我们自己对爱的理解和态度上。
书中还提到了母爱和父爱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本能的、无私的给予;而父爱则是有条件的,需要我们通过努力去赢得。
这两种爱对我们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我们能够同时体验到这两种爱,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爱的观念。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母爱或者父爱,导致在成年后在爱与被爱中出现各种问题。
在探讨爱情时,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情并不是两个孤独的人相互依偎取暖,而是两个独立完整的灵魂相互欣赏、相互成就。
爱情不是占有,不是控制,而是给予,是尊重,是理解。
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感情经历,发现自己曾经在爱情中过于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忽略了对方的内心世界。
真正的爱应该是让对方能够自由地成长和发展,同时自己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此外,弗洛姆还强调了爱的实践的重要性。
他说:“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它是一种自足,而不是一种追索。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是坐在那里等待爱降临,而是要主动地去付出爱,去关心他人,去为他人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8篇
2023年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8篇【篇一:爱的艺术读后感】“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
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啦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啦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爱情无关的古话,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啦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
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啦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
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啦。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2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刚刚才将费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读完,它不仅让我进一步的理解爱的含义,同时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爱的艺术》从人类最关注打的爱情话题着手,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历史以及爱在现今时代所遇到的价值和精神危机。
在未读这本书前,我和大多数的人一样片面的认为爱就是一种令人心神荡漾的情感,爱本身十分简单,没什么可学的,困难在于找不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粗浅的。
但在费洛姆《爱的艺术》里我找到了那个指引着我前进的灯塔。
确实爱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
我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等一样去开展行动。
人们往往通过外在因素来赢得别人的爱。
如男子所采取的方法是在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获得成功,尽可能地攫取权力或获取财富。
而女人通过塑造形体和服饰打扮等手段使自己富有吸引力。
虽然在现今社会里,这种行动很吃香,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内在因素。
爱应该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爱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用不是强制的产物。
爱包括了给予、责任、尊重、关心、了解等,在爱别人之前必先自爱,如果一个人能创造性地去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他只爱别人,那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爱。
爱是给予,只有你付出,给予后才会有收获,俗话说的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千万别认为给予就是在吃亏,其实他是爱的另一种诠释。
爱是责任,因为爱,一个幸福的家庭诞生了,从此作为家里的支柱就有了所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
爱是尊重,我们应该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不能利用对方,给对方自己的空间与自由。
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应该先了解对方,如果你不了解对方,那么想尊重对方就不怎么可能。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通用14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通用14篇)《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篇1《爱的艺术》很多读者在没有了解《爱的艺术》一书的内容时更多的认为这是一本“恋爱秘笈”,其实不然,与其说《爱的艺术》是一本和爱情有关的书籍,我更愿意把它归类为一本心理学、哲学的书籍,弗洛姆提出的那些观点更具有哲学思考性,而不是纯粹的教条式理论。
如:共生有机体结合的生物楷模是怀孕的母亲同胚胎之间的关系,他们既是两体,又是一体。
他们生活在一起(共生),他们互相需要。
实践一门艺术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东西。
纪律:如果没有纪律,将会一事无成。
如果是凭一时的“兴致”去行事,这也许会成为使我感到愉快的一种嗜好。
实际情况,工作之外的人很少能表现出一点自我纪律来。
一旦懒散、无所事事,则有千百种借口来加以敷衍,不管纪律是非理性的权威强加给自己的规定,如果没有纪律,生活将会混乱更没有所谓的集中。
集中:集中是去实践、掌握一门艺术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的浮躁,我的文化已经导致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史无前例的生活方式。
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情,吃饭、喝酒、抽烟、聊天等等,这种缺乏集中表现在我们害怕一个人安静的坐着,不说话、不抽烟、不喝酒、不看书、甚至停止思考,这样人们会马上变得不安起来,因为害怕孤独,更害怕所谓的寂寞。
耐心: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有良好的耐心,如果失去耐心永远也学不会一样事情,尽管这样,像纪律、集中一样,耐心也同样很难做到。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感情,快节奏的世界,让大众变的不安,害怕寂寞,进而失去信仰对事情缺乏纪律,不能集中去做一件事情,更不能耐心的去执行。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秀作文篇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亘古不变的师德规范要求中,道理很简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什么是师爱,师爱究竟如何构建,是我们平时很少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于师爱,学者们有许多论述。
最近我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得到不少新的启示。
他是这样将不同的爱加以区别并分析爱的历程的:首先,他谈到母爱,认为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对无依无靠者的爱。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读后感》读完《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爱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复杂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弗洛姆提出,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而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
这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过往对于爱的认知和经历。
想起曾经的自己,总以为爱就是那种心跳加速、脸红害羞的感觉。
就像第一次见到那个让我心动的女孩,阳光洒在她的发梢,她的笑容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坠入了爱河。
于是,我开始疯狂地追求她,送花、写情书、约她看电影。
当时的我,觉得这就是爱,只要尽力去讨好她,满足她的一切需求,就能赢得她的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这种所谓的“爱”似乎并不持久。
当最初的激情褪去,我们开始面临生活中的琐碎和矛盾,我才意识到,自己对于爱的理解是如此的肤浅。
书中提到,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是自足,而不是追索。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
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浪漫和激情,更多的是在平淡日子里的相互陪伴和支持。
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亲为了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每天早出晚归地工作。
母亲则默默地操持着家里的一切,洗衣做饭、照顾我和爷爷奶奶。
我记得有一次,父亲在工作中受了伤,母亲没有一句抱怨,只是默默地照顾着父亲,眼中满是关切和心疼。
那段时间,母亲每天都会给父亲熬营养汤,帮他换药,陪他聊天解闷。
而父亲也会在身体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帮母亲分担一些家务。
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但从他们的眼神和行动中,我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爱意。
他们的爱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他们为了家庭,为了彼此,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爱让我明白了,爱是一种责任,是在困难时刻的相互扶持,是在平淡日子里的相濡以沫。
再看看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在恋爱中总是计较谁付出得多,谁付出得少,一旦觉得自己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开始抱怨,甚至选择分手。
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这样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只是一种以爱为名的交易。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1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释了爱: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通过人们了解爱的理论,然后实践爱,从而实现爱的艺术。
在爱的.理论中作者说到了:一是爱情对生存问题的回答,二是父母与孩子之爱,三是爱的对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动特征是给予,不是接纳。
很多人觉得给予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但对于爱而言,对于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而言并不是如此,因为爱不是商品交易,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
这也就是爱的真谛。
读完这本书,感觉很美,很不一样,但也许作者的思想太深了,还没有完全理解。
这只是一种爱的感觉。
过去总是感动于个人的爱,总觉得两人都很幸福。
但是这种迷恋,疯狂的爱,被看作是强烈的爱的象征,作者认为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人和女人过去是多么孤独。
是的,我们曾经认为爱是无限的,它不需要任何技巧。
但结果大多是甜蜜交流的开始只是一种误解,疏远最终只能是短暂的陶醉在离别之后。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只是试图解决我们的孤独,这是不持久的。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私的爱。
我们应该把所有的爱都建立在慈善的基础上。
对所有人都有责任感,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
这也是爱在圣经里的一种方式:爱别人就像你自己一样。
普遍爱的特征是它不是唯一的。
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不仅是对他人的爱,也是对社会的爱,也是对大自然的爱,这是对整个世界的爱。
这也有助于了解一些长期忍受“孤独”的孤独者,他们的事业和社会事业。
我过去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我觉得我太肤浅了。
他们的爱不仅仅是需要为了消除寂寞的玫瑰,一种关心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对世界的一种奉献,这是一个伟大的爱,一种普遍的爱,一种消除隔阂来自上帝的爱,一种对上帝的无限的爱!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2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那样的一份爱,它时而酸涩、时而甜蜜、时而苦楚、时而幸福,然而,就算是心情每天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也还是依旧迷恋着那种感觉,那是初恋。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品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品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第1篇】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让我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
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在于其无偿的给予性,无条件性,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是好是坏,只要你是母亲的孩子,你便会得到母爱。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无法用努力去得到,无法创造,也无法控制。
在母爱中我们是处于被爱的地位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把被爱转变为去爱,转变为创造爱。
我们要学会爱也需要学会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欢愉,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当人们明白这些时,爱才能变成成熟的爱,“我被爱是因为我爱”。
弗洛姆指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
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
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责任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
在爱情里,尊重和认识非常重要。
首先认识自我,自己本身要达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赖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爱的艺术读后感第2篇】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儿各有各的失误。
”爱是一门艺术吗?让我们听听的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对爱的理解。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1900年,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读后感读完《爱的艺术》这本书,心中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于爱这个我们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在书中,作者弗洛姆首先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它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这一观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对于爱的认知。
我们常常以为爱只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无需学习和努力就能拥有。
然而,弗洛姆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和培养的。
作者强调,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
我们不能仅仅等待被爱,而是要主动去爱。
这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例子,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却从未主动去关心和爱别人。
真正的爱,是要我们走出自我,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付出真心和行动。
书中还提到,爱是一种人格整体的展现。
一个人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前进。
这让我明白了,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我们自身的性格、价值观、人生观等密切相关。
只有当我们成为一个完整、成熟的个体,我们才能够给予和接受真正的爱。
弗洛姆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的分析,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指出,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
母亲给予孩子的是温暖、包容和安全感,而父亲则代表着秩序、规则和社会的要求。
这两种爱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因为缺乏正确的父爱或母爱,导致在性格和情感上出现了问题。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仅要充足,更要恰当和平衡。
此外,书中关于爱情的阐述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纯粹的感情冲动,而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同另一个人的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决策。
真正的爱情,需要我们克服自恋,实现从自我中心到关心他人的转变。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那些追求短暂激情和表面浪漫的爱情观念,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批判。
同时,我也从书中领悟到,爱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可以延伸到我们对生活、对工作、对社会的态度中。
素黑《一个人,不要怕》和弗洛姆《爱的艺术》的读后感作文-素黑《一个人,不要怕》和弗洛姆《爱的艺术》的
素黑《一个人,不要怕》和弗洛姆《爱的艺术》的读后感作文|素黑《一个人,不要怕》和弗洛姆《爱的艺术》的读后感作文1600字-【前言】弗洛姆这本书,100多页,就是一个口袋书的规模。
其实,它是一本目录。
讲到的东西,只是条框,细化的内容都在他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里面。
对了,他还顺带踩了一下弗洛伊德。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素黑在心理学的造诣还是有的,不是那种半路出家靠写情感文混饭吃的。
因为她在书里将那些大脑垂体啊、自律神经系统啊讲得还算深入浅出。
但是也只是在这本书中写得比较系统,其他的案例集或者分析文集,写得不好。
或许如她所说,爱恰好是不能有对象的。
这两书也有系统的关联,所以一起写读后感。
近期很喜欢将两本类似的书一起看,寻找内在的联系。
【正文】怎样去写关于“爱”的书的读后感呢?这个是我一直纠结的事情。
真是爱要怎么说出口?囧。
首先,“爱‘这个词的定义大家就未必能统一;第二,越往深处聊越涉及到价值观,涉及到价值观的话题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但或许可以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加以提炼,抱砖引玉,能给人以安慰也算种缘分。
”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讨论抽象概念就要辩证地看。
先自问几个问题:你第一次听到”爱“或者用”爱“去定义描述一样情感是什么时候?小时候来自父母?亲人?还是长腿叔叔?你平时关于”爱“这个概念的巩固和发展又是来自哪里?书本小说?电视?还是朋友间的八卦?你怎样描述”爱“这个概念下的情感?时刻的牵挂与关注?遇见时高兴,不见时又纠结无比?没有回应时想杀死人又想杀死自己?兴奋失落目眩,还是心跳超过120下?问题完毕,开始论述环节。
首先,我们的教育是”去动物化“的教育,让你怎样压抑本能去适应人类社会;第二,我们日常的生活是”去个性化“的,除了人类趋同的本能外,还有社会本质性的趋同影响。
当你认为现在越来越多定制化服务,DIY手工将你奉为独一无二的上帝时,其实他们提供的内容也是批量贩卖的,也可以反过来想,正是生活的趋同化,才让人更渴望独一无二。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弗洛姆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弗洛姆篇一:[爱的艺术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4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爱的艺术读后感4篇,请参考!【篇一:爱的艺术读后感】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让我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
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在于其无偿的给予性,无条件性,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是好是坏,只要你是母亲的孩子,你便会得到母爱。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无法用努力去得到,无法创造,也无法控制。
在母爱中我们是处于被爱的地位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把被爱转变为去爱,转变为创造爱。
我们要学会爱也需要学会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欢愉,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当人们明白这些时,爱才能变成成熟的爱,“我被爱是因为我爱”。
弗洛姆指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
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
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责任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
在爱情里,尊重和认识非常重要。
首先认识自我,自己本身要达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赖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篇二:爱的艺术读后感】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1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实和我想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的想法平时更加幼稚一些,因为我觉得确实,爱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你爱的人的责任心,是一种可以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具备啦爱人之心,具备啦爱的能力,那么获得爱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啦。
但是根据作者的观点,社会上很多人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啦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啦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其实这些举止都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先从外在开始,然后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彼此互相啦解,然后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现实中,衣着,举止,谈吐,是人们展示爱的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啦,如果一个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谈吐中脏话的次数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多少,那这样一个人即使内涵锦绣,性格谦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以及高于他人的能力,那么他也不会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爱情中最大的能力是什么,其实就像是弗洛姆所说,应当是给与,而不是获得,为啦自己爱的人去付出,去带给她一种阳光,一种活力,这种给,才是爱情中最美好的一种因素之一。
《爱的艺术》(美)艾里希弗洛姆读后感
《爱的艺术》(美)艾里希弗洛姆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爱的艺术》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著作,深入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爱的复杂而细腻的画卷。
书中,弗洛姆提出:“爱是一种艺术,正如生活是一种艺术。
”这句话为我指引了理解本书的钥匙。
他强调,爱并非仅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和努力的艺术。
这让我深思,在当下快节奏、浮躁的社会,人们往往将爱视为消费,而非生产,忽视了爱的培养和实践。
在书中,弗洛姆对爱情的商业化、市场化现象进行了批判:“爱情在市场上被推销,被物化,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
”这种观点让我不禁联想到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将爱情视为一场交易,以物质条件作为衡量标准,却忽略了爱情的真谛。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是一种包容、关心和责任。
他在书中写道:“爱是对所爱之人的成长和幸福的关注。
”这句话使我意识到,爱情不仅仅是激情和浪漫,更是对彼此的尊重和关怀。
在这个基础上,我看到了弗洛姆对人性光辉的赞美,他强调爱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阅读本书,我深感弗洛姆的文字犀利,观点独特。
他旁征博引,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爱进行了全面剖析。
在书中,他引用了马克思的话:“真正的爱情是自由的、自觉的。
”这一观点启发了我对爱情的认识,使我明白爱是一种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
触类旁通,我认为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不仅适用于爱情,还可以延伸至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
他提出的爱的能力、关心和责任等观念,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二篇范文《爱的艺术》,一本在众多心理学作品中独树一帜的书籍,艾里希·弗洛姆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爱的独到理解,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爱的探讨,更是一次关于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深刻反思。
弗洛姆在书中提到:“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情感。
2023年《爱的艺术》的读后感范文
2023年《爱的艺术》的读后感范文篇一:爱的艺术读后感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
我不敢以读懂爱的艺术自居,在这里仅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梳理一下爱的艺术。
一、爱的知识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对爱情的定义是客观而全面的。
客观是因为他对于爱的理解是符合人性的,而全面则是他将爱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考量。
在书中无论是对爱的定义,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爱的阐释都更侧重于社会这个维度。
在他的眼中爱情可以解释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给与得的认知。
我认为基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爱情是必要的。
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活。
爱是维持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
从弗洛姆对个人到族群到国家到社会的进化这一过程的.客观描述中,表述了人为什么需要爱。
掌握爱的知识,人将更容易摆脱孤独、恐惧和自身的局限,达到完整和统一。
二、爱的给与得弗洛姆说:“爱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
”。
它是人们内心的成长,而不是被捕获。
总的来说,它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也就是说,爱是先给予而不是获得的。
“如果你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予是充满了弗洛姆的每一个爱的观点。
”。
对所给予的关系的阐述,使我们能够区分幼稚爱情和成熟爱情的不同原则。
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伴随着我的爱,因为我被别人爱着,成熟的爱伴随着我,因为我爱我的妻子。
天真的爱来自需求,成熟的爱是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
至于不同的爱的对象,弗洛姆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种类的爱:所有生物的普遍爱,孩子的母爱,爱人的爱,以及对自己的爱,以服务于神圣的爱。
三、爱的实践如果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知识和努力。
是的,不知道什么是爱的人是苍白的,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是盲目的。
从社会维度解读爱的动力是人为了达到同一社会或自然而分离、摆脱孤独和恐惧的统一。
这种动机是我们爱情的勇气,但也是自我认知的局限。
弗洛姆说,爱是实践,是认识目标和认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经历。
他来自你的情感体验,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处理投射到你的脑海中,成为我们认可的爱。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最近读了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感触颇深。
弗洛姆在书中对爱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剖析,让我对爱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需要知识和努力。
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之前对于爱的固有认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认为爱只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无需学习和努力。
然而,弗洛姆却告诉我们,爱是需要去了解、去学习、去实践的。
弗洛姆认为,大多数人对于爱的理解是片面和不成熟的。
我们常常把爱视为被爱,总是期待着从他人那里获得爱,却忽略了自己去爱他人的能力。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爱的观念,导致了我们在感情中常常感到失落和不满。
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是主动去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当我们真心去关爱他人,为他人付出时,我们自己也能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在谈到爱的对象时,弗洛姆指出,爱不仅仅局限于爱情,还包括亲情、友情以及对社会、对人类的爱。
爱情固然美好,但其他形式的爱同样重要。
亲情给予我们温暖和依靠,友情让我们感受到理解和支持,而对社会和人类的爱则让我们的生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我们不能只专注于某一种爱,而应该培养自己拥有广泛而深沉的爱的能力。
书中还提到了爱的要素,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关心意味着对所爱之人的生活和成长真正感兴趣;责任不是外部强加的义务,而是自愿的行为;尊重则是尊重对方的个性和独立性;了解则是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
只有当这四个要素同时存在时,爱才是完整和成熟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忙碌,越来越追求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爱的重要性。
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变得冷漠和孤独,难以建立起真正深厚的情感联系。
弗洛姆的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外在成功的过程中失去了爱的能力?我们是否因为害怕受伤而不敢去爱?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爱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冲动,而是一种需要用心去培养和经营的能力。
它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勇气、有智慧。
我们要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尊重差异,学会用心去了解对方。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doc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以下是我带来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第一篇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那样的一份爱,它时而酸涩、时而甜蜜、时而苦楚、时而幸福,然而,就算是心情每天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也还是依旧迷恋着那种感觉,那是初恋。
青涩而懵懂的我们在还不懂什么是爱的时候爱上了彼此,在还不懂什么是分离的时候离开了彼此,在期待着永远的时候永远却变成了永远触不可及的遥远。
毫无疑问,爱是一门艺术,也许只有掌握了那门艺术,才会获得持久而永恒的爱吧。
当我拿起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轻轻地翻开带有浓郁的爱的味道的篇章,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句句富有哲理和艺术性的话语。
弗洛姆轻轻地告诉我:“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他还对我说:“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如果想要发展爱的艺术,便首先要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因为天真的、孩童般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其次我们要有爱他人的能力,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可以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也许这便是爱他人的一种能力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黑《一个人,不要怕》和弗洛姆《爱的艺术》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素黑《一个人,不要怕》和弗洛姆《爱的艺术》的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前言】
弗洛姆这本书,100多页,就是一个口袋书的规模。
其实,它是一本目录。
讲到的东西,只是条框,细化的内容都在他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里面。
对了,他还顺带踩了一下弗洛伊德。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素黑在心理学的造诣还是有的,不是那种半路出家靠写情感文混饭吃的。
因为她在书里将那些大脑垂体啊、自律神经系统啊讲得还算深入浅出。
但是也只是在这本书中写得比较系统,其他的案例集或者分析文集,写得不好。
或许如她所说,爱恰好是不能有对象的。
这两书也有系统的关联,所以一起写读后感。
近期很喜欢将两本类似的书一起看,寻找内在的联系。
【正文】
怎样去写关于“爱”的书的读后感呢?这个是我一直纠结的事情。
真是爱要怎么说出口?囧。
首先,“爱‘这个词的定义大家就未必能统一;第二,越往深处聊越涉及到价值观,涉及到价值观的话题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但或许可以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加以提炼,抱砖引玉,能给人以安慰也算种缘分。
”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讨论抽象概念就要辩证地看。
先自问几个问题:你第一次听到”爱“或者用”爱“去定义描述一样情感是什么时候?小时候来自父母?亲人?还是长腿叔叔?
你平时关于”爱“这个概念的巩固和发展又是来自哪里?书本小说?电视?
还是朋友间的八卦?
你怎样描述”爱“这个概念下的情感?时刻的牵挂与关注?遇见时高兴,不见时又纠结无比?没有回应时想杀死人又想杀死自己?兴奋失落目眩,还是心跳超过120下?
问题完毕,开始论述环节。
首先,我们的教育是”去动物化“的教育,让你怎样压抑本能去适应人类社会;第二,我们日常的生活是”去个性化“的,除了人类趋同的本能外,还有社会本质性的趋同影响。
当你认为现在越来越多定制化服务,DIY手工将你奉为独一无二的上帝时,其实他们提供的内容也是批量贩卖的,也可以反过来想,正是生活的趋同化,才让人更渴望独一无二。
第三,你描述的所有关于”爱“的表现与感觉,都是原始的机能感觉,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发展史。
且是你平时其他感觉的组合而已。
那在如此”去动物化“的教育下长大的你,生活在”去个性化“的社会,还执着于追寻一个独一无二的原始感觉,是不是有点虚无呢?或者是神圣化?
又例如幻想一下,我有一样机器,能让你和一堵墙相处的时候,产生所有和一个你爱的人相处时候的感觉,激活你相同的身体机能。
那是不是能说你深爱着那堵墙呢?
marvelous
有人说,爱怎么能这样定义?爱就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迷人,如此的难捉摸,才让人生有意思啊。
好吧,这个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不能勉强地统一。
每个人只能相信他相信的东西。
但用不可知论去辩证一样你从来没有认真去面对过的东西,其实是在逃避。
逃避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
上帝已死,星空黑夜不再神秘,你生活在一个只要你肯努力学习就能了解的世界。
如果连最后”爱“这块净土也迫使你去面对的话,还有什么东西能寄托你的恐惧、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荒诞?
于是,需要一个人来让你恍然一新,让你不再孤独,让你感到被关注,让你寄托你的懒惰。
有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自我毁灭倾向。
弗洛姆和素黑说,身外之物都是镜子,观照着你的自身。
你虚荣,所以渴望有人关注有崇拜你的爱人;你内向,所以渴望有人带着你去体验生活;你自卑,所以希望找到个无论如何也不抛弃你的人…………然后不断地重复考验这份关系是不是牢不可破。
于是悲剧丛生。
《爱的艺术》开宗明义:”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
”
有人害怕在发展自己人格的时候,心爱的人已走,像歌词一样“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是你,早已经远去,消失在人海”。
每个人的潜意识都害怕死亡,单身的害怕自己孤独终老,恋爱的害怕身边的人不是最后陪伴自己走过人生的人。
而完整的爱,恰好是不需要对象,如那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都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都在这里,不增不减”
当然,不可能就因为这篇文章就颠覆了你的价值观,不可能因为一本书就让你脱胎换骨。
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自己独自面对的过程。
如《一个人,不要怕》的英文书名,Nofearinaloneness。
那现在再回头想想,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