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处于新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却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为“人文而人文”、“机械人文性”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笔者称之为“伪人文性”现象。下面,就现今阅读教学中的“伪人文性”现象以及如何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一.现今阅读教学两大“伪人文性”现象及反思。

1.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把握和处理有失偏颇。

现象:语文课结束时,教师启发道:“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大家想一想,小羊怎样了呢?”或者是“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课堂上热闹非凡。反思:经典寓言《狼和小羊》最终以老狼恶有恶报、撞死于巨石或被正义使者猎人枪杀代替了原著中的小羊惨死;名家名篇《落花生》一课中,“花生派”在“苹果石榴派”的滔滔雄辩下,黯然失色,退居二线。从种种逆向设计不难看出,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力求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从而张扬个性,体现人文性。但我们不禁要问:提倡这类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究竟能给小学生留下些什么呢?众所周知,狼永远不会因为学生同情小羊的善心而改变吃人的论文格式本性,而落花生那种有真才实学却不图虚名的实干家也决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存在的价值。黑格尔告诉我们:想象要止于理性。所谓理性,是对文本内涵及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语文课堂上许多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偏离教学内容真正的价值取向的。学生思维是活了,课堂气氛是活了,但学生也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的是富有理性的思考,是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正确理解。求新、求异固然重要,但如果要以牺牲“求真”为代价,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2.课堂中的交往、对话缺乏对生命体真正的人文关怀。

现象:①语文课上的小组学习,停留在四人围坐一起,一两个学生独霸话坛,其他学生放任自流的简单合作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正的主体参与和对问题的共同探讨;教师匆匆组织,又草草收场,形式主义倾向明显。②语文课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本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频繁采取激励性评价,致使赞美之辞泛滥,渐渐埋没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反思:失去人文性的学习,教育家罗杰斯称其为“现代教育的悲剧”教师们都在各自的课堂阵地上身体力行,试图使“悲剧”不再

续演。于是在语文课上,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毫不吝啬的表扬赞美和激励似乎也令课堂充满了“人情味”。种种体现人文关怀的举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人文性的光芒在闪烁。可当循着这点光亮深入进去时,却发现学生的浮躁心理也在顺势滋长。

二.重视生命个体,打造人文性课堂。

从上述的“伪人文性”现象中不难看出:在那种缺乏精神内涵的正确把握、毫无意义的合作、廉价的表扬、缺少真情实感的对话充斥课堂的教学秩序下,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人文关怀更多时候不过是教师“为了人文而人文”的虚情假意罢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彻底摒弃伪人文性、打造一个真正的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呢?

1.钻透教材,正确体会文本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例如,笔者在执教《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时,将夏明翰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可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笔者大惊,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的表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经过调查,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享受学习,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

(1)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笔者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给予肯定。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应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当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2)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

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论文格式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只有去伪求真,才能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

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作比较,不难看到二者的区别: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信息。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语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操、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负载着人类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1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人文课堂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并且它所指的“人”应该是一种具有“美好、完满人性”的人。即人有自己的本质,有自我意识,有自我选择,有生存的目的。那么,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去现它的人文关怀呢? 1.1放下师道尊严,对课堂意外多些包容。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让老师措手不及的,或者是没有料想到的局面,某位学生或无意或有意的回答打乱了教学预设,或挠乱了课堂的气氛。让老师们感到气恼、尴尬。 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有人说教育并非仅仅意味着简单的限定与规约,还意味着深刻的理解与全面的呵护:理解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呵护其潜在的优秀资质。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伴之而来了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体察和原谅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充满人情味。 1.2由学生角度出发,对课堂提问精心设计。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重浪,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课堂上就会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那么教师如何巧妙地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去学,迫不及待地去学呢? 在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时,老师能带着学生和听课老师一起心动,一起思考感悟,一起心潮澎湃,这是一种内功,也是一种境界。我觉得课堂上的提问要深入、细腻,不要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要让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有一定的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人文性知识为内容,通过语文教学 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修养。小学语文人文性 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人文性教学,可以让学 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人文精神,感受人文情怀,培养文学修养,提高人文 素养,使其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人。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作品的学习 文学作品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风 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 默写、背诵等方式学习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散文等文学作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 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通过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诗意情怀;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经典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 历史文化知识是人文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知识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对 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增 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学习古代历史典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通过学 习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感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名人故事的传承 名人故事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人生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名人传记、名 人故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名家等人物,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 学修养。可以通过名人故事的讲解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人格塑造。通过学习孔 子的故事,可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孟子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 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一、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各种体验式活动,可以让学 生亲身感受人文性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其实,这种偏向于人文性的开掘,抛开语言文字的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今有之,中西有之。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阐述,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文化性;三要突出生命的价值。即:第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第二是体现在文化观上。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语文人文性教育是指在语文学习中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品质为目标。小学语文人文性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语文课 的一部分,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在小学语文人文性教育中,应注意以下 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他们需要在语文课程中接受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耐心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人文价值观,如诚实、正义、友爱等,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二、注重情感体验教育 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丰富,他们需要在情感体验中学习语文知识、练习语文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分析诗歌、散文,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感受作品情感所在,开发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小学生是文学接受和鉴赏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在语文课程中学习文学作品的知识和 技能。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常识,阅读名著、选段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让 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四、注重人际交往教育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需要在语文课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 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交际 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为将来的社交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生还需要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文化自信。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词、歌谣、 神话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提高认识和认同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涉及到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 关系到他们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小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 满了好奇心和敏感度。而语文就是情感的表达载体,我们应当通过语文课堂来培养学生的 情感能力。在诵读散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从散文中感受到情感的渲 染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如《小蝌蚪找妈妈》等,让 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喜、怒、哀等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流利地听、说、读、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备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课中,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并进行思维的 整合与判断。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思维和观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 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美的表达来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图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色彩、构图等,让 他们懂得欣赏美的东西。在阅读课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感受,让他们从中培养出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人文的滋养, 从而成为有人文素养的人。我们要注重情感培养、思维培养、人文教育和美的培养,让小 学语文教育更加全面、丰富和深入。

过“三关”,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性

过“三关”,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性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语言知识,更要注重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人文的温暖,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崇尚人文、有情感温度的人。下面,我将介绍如何通过“三关”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性。 一、情感关 情感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理解和情感表达。一个温馨的教师关怀,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课堂的人文性。 1、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名篇、朗诵经典诗词等形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通过 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文学之美,体味生活之情。 2、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聆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受到关注和关怀的。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中,学生会更加自信、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知识关 知识关是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同时注重深层次的思考与把握。学科知识本身已经具有人文性,而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这些知识。 1、传承文化 教师要注重文化传承,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系与区别。通过介绍经典 作品、名著、历史事件等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思维拓展 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停地提问, 让他们自己思考,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学生 会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开放、探究知识的好习惯。 三、尊重关 尊重关是指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和需要,做 到真正爱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在安全、温馨的环境下成长和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了“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仅是工具,同时也是有文化。在这里,“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作比较,不难看到二者的区别: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信息。它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创新意识、能力,让语文课体现应有的深刻内涵:丰富的情感,灵动的思维,张扬的个性,和谐的人格。 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个性化教育,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更新方面,同时也在于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坚持“大语文”教育观,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立足于积累、运用、拓展,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内涵领悟

小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内涵理解上,首先要明确人文的含义。“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宽泛的,人文的各种文化都是涵盖其内,这点决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它指:(1)突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条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前人没说过的话,敢于向书本的“定论”提出挑战,敢于对不合时宜的权威解释说“不”,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积极的争论。发掘个性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2)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过去理解人文性包括思想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因为思想、情感、审美是融于人类文化之中的。这样理解是正确的。但今天理解人文性,不能不考虑到我们的历史。传统的教学不太重视文化思想及文化的积淀,更不重视情思的发展和审美的情趣的培育。因此,只有以人类的先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营造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营造方法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受益一辈子。那么怎么去营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营造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营造方法 一、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新课标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是一个共同交流的过程,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武松打虎》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武松打虎时候的场景特别感兴趣,但却无法用语言来描绘,于是,我便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自行讨论,然后让学生尽情表演,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同学们的表演天赋和表现欲望令我非常的惊讶,同时也有几位同学能够将当时武松打虎时候的动作、神态表演的淋漓尽致。 此时,我趁热打铁,表扬参与表演的同学,也对他们的表演进行了评价,再一次让同学们来进行描绘,他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直到下课铃响了之后,同学们都还意犹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 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 通过两年的县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参加了一些教学观摩课活动。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和谐,人文。正如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接下来就来谈谈我在培训期间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很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课题组教师牢记学生也是一个“人”,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气氛,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气氛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妙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 ①教师走下来。教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发出创造的潜能。 ②教师退下来。教师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改变自己无视学生人格,无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感悟文本,提升人文素养 低年级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韵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作为语文老师,要擅长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反复品读,在读中领悟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使用文本中的人文素养,滋养学生的心灵,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说话。”高尔基也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教学时,我先实行全文的范读,以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溅出

浅谈小学语文人文性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人文性的教学方法 摘要: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极阶段,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关爱他人,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自私、自傲、固执、不合群等性情,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由此可见,从小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学习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一、小学语文中人文性的具体内涵 1、价值观。主要指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标准》前言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课程目标中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文化观。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实施建议中又规定教材“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3、生命观。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着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材应“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前言中规定“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体、美的和谐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又规定“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追求 1、开发语文学习资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