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
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重在指明: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人文性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写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三个维度是实现总目标的支柱。
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中,三个维度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人文性在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教语文,以人为本学语文。
注重人的本性,使人在适合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成长,尽可能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最适合的环境,从广义来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营造,从狭义来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营造。
所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础。
在此,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意识的放下自己作为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那种和谐宽松的气氛。
更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和制造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如:有这样一个课例,《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给动画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
老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面对配音的孩子这样说到:刚才他们对你狂轰乱炸,我真为你捏了一把汗,怕你受不了。
没想到你的心理这样健康。
然后面对全体同学说到:这样难堪的事我们谁都经历过,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先看他的学生这时候明白过来,齐声说到:优点。
随后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说优点,还有的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在这一小环节中,老师首先注意到了那位配音同学的心理感受,并及时给予安慰,帮他调整心理状态。
同时,她虽然没有批评其他同学,但却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要尊重他人、体会他人心理感受的教育效果,是一场非常生动的心理教育课,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只是我们很少能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庆市南岸区迎龙小学校杭井波2015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偏废的问题,《课标》里也没有明确规定到底人文性应该多一点还是工具性应该多一点,这让一线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得特别困难。
本文以实际的教学案例入手,试图寻求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涵(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容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与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文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获得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我们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要让孩子们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要和作者对话。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三维目标,就不能光是训练语言文字。
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语文人文性,轻视工具性的现象。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必须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注重人文性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工具,注重工具性的运用。
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这一角度,探讨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统一的问题。
引言语文,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需要教师注重课程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通过感性认识起步的,因此,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人文性的培养。
首先,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展现人文关怀,培养包容和尊重不同观念和文化背景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语文教学还需要配备科学的教学工具,例如编写教案、设计活动等。
教师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
同时,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思考教学工具与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必须实现的。
成功的教学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工具,还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融洽和认同感。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工具设计和课程安排时,注重学生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注,让学生在教育中得到更多的自我认识体验。
教师还需要注意教学计划的连贯性,让小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建立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感情,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性的要素,例如文学、诗歌、散文等文本,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规范地掌握语文知识。
结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是必须实现的。
人文性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科学的教学工具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同感,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真正的关爱和认同。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注重提升他们语文应用能力的理念。
本文首先探讨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了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具体方法,包括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培养学生语文工具性的能力。
接着介绍了如何在实践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强调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时的关键作用。
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呼吁教育者不断探索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讨论,为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人文性、工具性、统一、含义、关系、提高、培养、能力、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两个重要而又相互关联的方面。
人文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精神的力量;工具性指的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表达和沟通交流。
这两者之间并非是割裂的,而是应该统一起来,使教学既能够传授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2. 正文2.1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含义和关系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含义和作用。
人文性指的是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表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质。
而工具性则是指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和运用语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
如何做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何做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法库县大孤家子镇中心小学张影南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各自单独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本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力求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如何做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1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赋予人文情愫。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教师颇为费心的一项工作,付出的人劳动跟收获往往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常常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完全当成了一种工具,而忽视了识字写字的人文性,导致识字教学枯燥单调,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作为传承祖国文化重任的小学教师,更应该将人文情愫融入到识字教学过程中。
在注重准确识字、写字的同时,赋予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构建学生自主识字的新天地,注重准确识字、写字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的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例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求学生能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学生一旦具有识字的主动性和写字的美感意识,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不仅对识字、写字,对于学好语文,而且对于终身学习,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当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因人制宜,识字数量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广大学生都能达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更多、更好。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人文性知识为内容,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通过人文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人文精神,感受人文情怀,培养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人。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作品的学习文学作品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默写、背诵等方式学习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散文等文学作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通过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诗意情怀;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经典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是人文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知识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古代历史典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感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名人故事的传承名人故事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人生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名人传记、名人故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名家等人物,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通过名人故事的讲解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人格塑造。
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可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孟子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生活性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生活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
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 ,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 ,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
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陛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
本人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课程情景设置,展现人文关怀,体现生活滋味。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让语文活动课发挥真正的功效小学语文活动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能力与特长为目的的一门课程。
与语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相比,活动课更是为学生及教。
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
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重在指明: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重在指明》的设计思路中写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三个维度是实现总目标的支柱。
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中,三个维度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人文性在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教语文,以人为本学语文。
注重人的本性,使人在适合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成长,尽可能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最适合的环境,从广义来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营造,从狭义来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营造。
所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础。
在此,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意识的放下自己作为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那种和谐宽松的气氛。
更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和制造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如:有这样一个课例,《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给动画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
老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面对配音的孩子这样说到: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给动画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摘要:语文课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学科,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树立新的理念,发展学生个性,并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我们的语文课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学科,那些精选的文章无一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的个性,负载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并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们是作者富有激情的思考,是生命喜怒哀乐的深刻体验。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却往往在实践中被忽略的问题。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略有感悟。
一、首先,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我们要有一种“求真精神”,认真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当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向善”、“爱美”。
从而使学生时刻洋溢着一种人性、人道的光辉。
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回忆自己十一岁那年和父亲一起去钓鱼,而这次钓鱼的经历却给他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他们在一个美丽的夜晚在一个美丽的湖边钓到了一条又大(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又美(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的鲈鱼,可父亲却要他把鲈鱼放回湖里,理由是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而此时周围空无一人,当他再次乞求父亲让我留下鲈鱼时,父亲仍然坚持让他把鲈鱼放了。
是啊!多么诱人的鱼啊!当我们面对这种道德诀择的时候,它虽然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真正实践起来去很难,作者就是在父亲这样的教育下获得了道德实践中的勇气和力量。
而此时再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相似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学生面对生活中诱惑时,应该坚定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其次,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课程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教学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具有同样价值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其实,这种偏向于人文性的开掘,抛开语言文字的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今有之,中西有之。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阐述,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文化性;三要突出生命的价值。
即:第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第二是体现在文化观上。
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
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分析
56 2018.09(上)
三、创设人文性的教育情境
教师在讲授课文基础知识的基础 上,还需要注重为学生创造人文性的 教育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这有助 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也是 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方式。结合小学 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从课文内容 出发,并做适当补充与延伸,创设相 关 情 境, 让 学 生 产 生 身 临 其 境 之 感。 将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 生活化且具有人文色彩的理论知识带 入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在课 堂探究中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与提 升,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具体知识,从而进一步实现 学生品格的塑造与培养。例如:探讨 课文《司马光》时,可以创新地采用 编排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角 色饰演,通过亲身感受课文中各个人 物的特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 认知也会进一步加强。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 特点,也都具备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情 感体验。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差
异出发,因材施教,耐心关注每一个 学生,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了解 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在人 文性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感化每个学生。 例如: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做朗读展 示时,教师可以多鼓励朗读不流利的 学生上台展示分享,加强他们的朗读 训练,对其所取得的进步应给予肯定。 即从人文性的角度关心学生,促使学 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
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的小学语文教 材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心理素质教育 的课程篇目,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新 课改理念,从教学具体内容出发,借 鉴文中故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 理素质,能够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去对待自己、同学、师长和周围社会, 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全面素质提高创 造有利的条件。
谈教师如何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
谈教师如何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摘要】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处于新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处于新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却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于是,为“人文而人文”、“机械人文性”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笔者称之为“伪人文性”现象。
下面,就现今阅读教学中的“伪人文性”现象以及如何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1.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把握和处理有失偏颇现象:语文课结束时,教师启发道:“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大家想一想,小羊怎样了呢?”或者是“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课堂上热闹非凡。
反思:经典寓言《狼和小羊》最终以老狼恶有恶报、撞死于巨石或被正义使者猎人枪杀代替了原著中的小羊惨死;名家名篇《落花生》一课中,“花生派”在“苹果石榴派”的滔滔雄辩下,黯然失色,退居二线。
从种种逆向设计不难看出,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力求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从而张扬个性,体现人文性。
但我们不禁要问:提倡这类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究竟能给小学生留下些什么呢?众所周知,狼永远不会因为学生同情小羊的善心而改变吃人的论文格式本性,而落花生那种有真才实学却不图虚名的实干家也决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黑格尔告诉我们:想象要止于理性。
所谓理性,是对文本内涵及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性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摘要:作文一项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性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主体以及创新能力提升。
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各项情感、能力发展仍处于基础阶段,对于语文知识的感知、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此时更需要教师注重语文科目的人文性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进步而不断努力。
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简要谈一下我对小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性发展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策略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作为一项人文教学科目,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对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发展、综合能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知识教育,从教学的备课、授课以及教学总结等角度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也要从教师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作为课堂的开端,让学生在浓浓的母爱中来感受小蝌蚪一定要找到妈妈的决心,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此外,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小蝌蚪找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到妈妈,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依然去找,最终找到了妈妈,来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突破自己的能力。
另外还有小蝌蚪在找错妈妈后向“金鱼妈妈”说“谢谢”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要懂礼貌、用礼貌,在生活中给自己帮助的人要说“谢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
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
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学生可以认识和理解人类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情世故、生活智慧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学习文化知识:通过介绍和学习各个时期的文化知识,如历史、传统节日、名人事迹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和人文背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识。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曲、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增强情感共鸣和情感交流的能力。
培养人文情怀: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他人,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感恩的态度,使他们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使他们具备批判思维、人际交往、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判断的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投身社会
并做出有益的贡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作者:张筱清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年第12期[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应该是让语文承载着美好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宝贵的智慧来滋养小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人文性语文教育精神养料的哺育下得以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价值观一、运用课件演示,体现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虽然说是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佳作,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还是难以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涵。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为教师打开了进行人文性教学的方便之门。
比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锄禾》,描写了农民种植粮食的辛苦,揭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要倍加爱惜粮食,但这对于很少接触种地的小学生们来说,一时是难以体味的。
在给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和学生熟读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大家知道诗中为什么说…粒粒皆辛苦‟呢?现在来看看农民伯伯是怎么劳作的。
”然后给学生们展示了一段多媒体课件,烈日的暴晒之下,农民伯伯在庄稼中挥汗除草,庄稼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农民伯伯辛劳的汗水,通过这个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正如古人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 餐桌上白白的米饭真是“粒粒皆辛苦”,使小学生油然升起了一种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增强了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关注情感因素,渗透人文性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的阅读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人文教育,使阅读实践活动触及学生心灵,形成独特的感悟。
比如《一路花香》这篇课文,通过从一个有裂缝的水罐漏出的水,浇灌了美丽的鲜花这一则寓言故事,揭示了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自身价值,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价值,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体会破损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来品读课文,通过阅读找出破损水罐情感变化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惭愧“”十分惭愧“”“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等语句的描述,去体悟破水罐的惭愧自卑;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破水罐与挑水工的两次对话,让学生通过阅读的语调、语速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对课文语言感受中,提升情感的认知。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
那神 奇的漓江水 、 奇特 的桂 林 山、 迷人 的云 雾、 美丽的绿 树红 花 等 一 一 呈 现 。 然 后 教 师告 诉 学 生 : 最喜 欢 哪 一 个 景 点 就 你
一
课 改 导 航
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应 以激励性的评 价 语言 , 发挥评价 的导 向作用 , 促成学生思 想 自由 地 交 汇 、 撞 、 华 , 高 学 生 的 碰 升 提 人文素养 。教师评价时要面向全体 , 鼓励 冒尖 , 允许落后 ; 鼓励 冒险 , 宽容失败。允 许落后 , 不是不闻不问 , 应以师生的多向 的激励性评价 , 鼓舞后进者大胆尝试 , 敢 于表 现 ; 宽容失 败 , 是听之任之 , 不 而要 通 过 多 向交 流 唤 醒 后 来 者 的 灵感 ,激 活 热情。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评价 中受 到启发 , 得到帮助 , 享受人文关怀。 位教 师在教 学《 白杨》 当一位 时,
重点 描 写 这 个 景 点 , 怎 么 写就 怎 么 写 。这 跨 越 时 空的 、 生 想 活
这 个特 点 。但 是 你 看 。 在 , 棵 白杨 不 现 这
生 的 素 材 丰 富 了 学 生 的 感 性 认 识 , 起 了 学 生 的 兴 趣 , 学 激 以
哭 了, 已经认识到 了埋怨 、 它 哭泣是于事
X OUSI I J OH I XE D 。I SI A HA A
语文是一 门人文特 色浓郁 的学科 。因此 , 们在小学语 我
文 教 学 中 , 强 调 人 的 自我 完 善 , 重 科 学 与 人 文 相 结 合 , 应 注 呼 唤人文情怀 , 凸显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的人 文 性 。
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水坝小学:刘薇
语文教学过程要作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崇尚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主动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从繁琐、枯燥、机械的“训练”中解放出来,释放他们的潜在能量。
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更加注重关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更加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血肉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相互沟通。
当前的语文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对语文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儿童生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
还要树立“语文整体观”。
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单项能力的提高,应着眼于整体把握,综合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者:陈文利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6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但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不到位,个人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
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
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
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
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二、以多种形式的读,加以促进人文性与工具性現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
但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由于学生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时很难入情,朗读的训练虽有,却是没有多大实效的。
我认为,读的训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
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处于新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却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于是,为“人文而人文”、“机械人文性”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笔者称之为“伪人文性”现象。
下面,就现今阅读教学中的“伪人文性”现象以及如何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一.现今阅读教学两大“伪人文性”现象及反思。
1.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把握和处理有失偏颇。
现象:语文课结束时,教师启发道:“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大家想一想,小羊怎样了呢?”或者是“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课堂上热闹非凡。
反思:经典寓言《狼和小羊》最终以老狼恶有恶报、撞死于巨石或被正义使者猎人枪杀代替了原著中的小羊惨死;名家名篇《落花生》一课中,“花生派”在“苹果石榴派”的滔滔雄辩下,黯然失色,退居二线。
从种种逆向设计不难看出,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力求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从而张扬个性,体现人文性。
但我们不禁要问:提倡这类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究竟能给小学生留下些什么呢?众所周知,狼永远不会因为学生同情小羊的善心而改变吃人的论文格式本性,而落花生那种有真才实学却不图虚名的实干家也决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黑格尔告诉我们:想象要止于理性。
所谓理性,是对文本内涵及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
语文课堂上许多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偏离教学内容真正的价值取向的。
学生思维是活了,课堂气氛是活了,但学生也失去了很多。
他们失去的是富有理性的思考,是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正确理解。
求新、求异固然重要,但如果要以牺牲“求真”为代价,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2.课堂中的交往、对话缺乏对生命体真正的人文关怀。
现象:①语文课上的小组学习,停留在四人围坐一起,一两个学生独霸话坛,其他学生放任自流的简单合作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正的主体参与和对问题的共同探讨;教师匆匆组织,又草草收场,形式主义倾向明显。
②语文课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本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频繁采取激励性评价,致使赞美之辞泛滥,渐渐埋没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反思:失去人文性的学习,教育家罗杰斯称其为“现代教育的悲剧”教师们都在各自的课堂阵地上身体力行,试图使“悲剧”不再
续演。
于是在语文课上,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
毫不吝啬的表扬赞美和激励似乎也令课堂充满了“人情味”。
种种体现人文关怀的举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人文性的光芒在闪烁。
可当循着这点光亮深入进去时,却发现学生的浮躁心理也在顺势滋长。
二.重视生命个体,打造人文性课堂。
从上述的“伪人文性”现象中不难看出:在那种缺乏精神内涵的正确把握、毫无意义的合作、廉价的表扬、缺少真情实感的对话充斥课堂的教学秩序下,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人文关怀更多时候不过是教师“为了人文而人文”的虚情假意罢了。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彻底摒弃伪人文性、打造一个真正的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呢?
1.钻透教材,正确体会文本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情动而辞发”。
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
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
例如,笔者在执教《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时,将夏明翰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可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
笔者大惊,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
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的表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经过调查,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
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享受学习,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
(1)关注差异,促进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例如,笔者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
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给予肯定。
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
差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应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
当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2)生生互动,自主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
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
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
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教师应根据不论文格式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只有去伪求真,才能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