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严复及其“信达雅”的影响
严复的信达雅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
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
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
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
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透过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翻译理论的成长与发展。
新译时期,译论史上的批评、争辩热闹非凡。
陈西滢、瞿秋白对“信、达、雅”提出质疑,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但是这些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
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译界就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一方面提出“…信、达、雅‟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认为“信、达、雅”完全不行。
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使译学研究更加深入。
这个时期在翻译理论界注意应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俆永瑛认为“信”(客观的、有效的)是初级的“达”,“达”是高一级的客观的“信”,而“雅”是极高度的“信”和“达”。
真正迎来我国译界春天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
这一时期,引进的各种文化思潮,为中国的翻译理论界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国译学繁荣发展,流派纷呈,见解各异。
关于“信、达、雅”,大多数论者不赞成简单地否认或抛弃,而应该采取修订或重新解释的方式。
党元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信”是语义对等,“达”是行文对等,“雅”是功能对待。
乌传衮认为严复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除翻译标准外,还涉及翻译态度、译者素质、术语定名原则、翻译与出版、译才培养等。
赵秀明认为严复首创的“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意美学推向极致。
李欣强调以文无所谓清楚、固定含义的同时,也就是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同时,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的原则自提出之后,一直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达雅”作为单一的最高境界,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应将“信达雅”放到文化交流的角度去理解,重视文化交流的意义,并不断对这种认识进行突破和重构。
一、“信达雅”三字的由来纵观我国的翻译史,影响最大的,当推近代的严复,其三字原则“信达雅”独步中国译界100年,从而也推动了中国译论的发展。
严复是我国清末著名翻译家,少年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早年赴国外的实地考察,为后来从事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天演论》序言中,严复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这样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称,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所谓“信达雅”,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于原文(信),意思表达准确流畅(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信达雅”是个完整的原则体系,是严复在自身的翻译经验中提出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信达雅”原则的分析“信达雅”原则是严复结合了古代佛经翻译基础同自身的翻译实践提出的,将这三字分开来分析,包含两点主要内容:1对原文的忠实。
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翻译家推崇的首要原则,严复的信表达的就是忠实的意思,“信”强调原文内容的传递,倡导在翻译中达到sense of sense,严复指出在翻译时,译者要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然后方可下笔,可见他对忠实的重视。
2译文表达的流畅与可接受性。
严复用“达,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雅”尤其体现了严复重视读者的思想。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严复“信达雅”思想研究
摘要:严复是清末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家、教育家,更是伟大的翻译家。
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了“信达雅”,首创了中国完整的翻译“标准”,对学界的影响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余波不绝。
本文将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一下翻译“标准”和“信达雅“的文化根源,以期更深地理解严复翻译思想。
关键词:严复;翻译思想;信;达;雅一、引言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出生于医生世家,后进福建船政学堂,留学英国,广泛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回国后,师从桐城大师吴汝纶,古文造诣很高,因此学贯中西。
身临民族存亡之秋,积极运用所学,介绍西方先进思想,胡适推其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严复充分吸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之精髓,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
一经提出,便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信达雅”思想历来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有的推崇备至,有的不以为是,争纠不断。
藉此,本文对严复思想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标准”和“信达雅”的文化根源两个重要问题二、“标准”的厘定?诚然,不可否认的是“信达雅”对后世翻译理论的影响十分深远。
很多人认为严复为翻译制定了标准,贺麟在《严复的翻译》中如是说:“严复在翻译史上的第二个大影响,就是翻译标准的厘定。
”郁达夫甚至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
”但也正是这样,许多人拿严复的翻译与其“信达雅”做比,然后得出严复的翻译相当糟糕,与“信达雅”相去甚远。
这些批评有无道理,我们需讨论严复本人是否就如所言为翻译界制定了“标准”?笔者认为不然。
原因如下:1. 严复在《译例言》中只是谈及其在翻译过程中所体会到的艰辛,以及用译作材料的目的。
总之,严复谈及自身体会,并没有对翻译“标准”进行系统性的完整的阐释。
换言之,一个完整的“标准”的提出和阐释又岂是一个短小精悍的《译例言》所能担纲的?笔者以为,如果严复真想要提出“标准”,开篇用“译事三要”或者“译事三诀”或许会更适合。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论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思想
收稿日期:2005-01-18 作者简介:冯立新(1970-),男,湖北大冶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翻译.论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冯立新(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 要: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
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同时,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并没有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主要源于其西学救亡的翻译动机和当时官僚士大夫对西学的排斥。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5)02-0131-04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1866年,他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学,学习海军。
留学期间,他广泛涉猎了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孟德斯鸠、达尔文、赫胥黎等人的经济、法律理论、进化论和逻辑学等新学说新思想,参观过英国议会、法院等制度设施,深入地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严复所处时代正是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启蒙与救亡是中国近代两大主题。
为挽救危亡的中国,他大量翻译了西方著作。
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被人誉为“译界泰斗”[1]和“能熔中西为一冶”的第一人[2]1561。
他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信、达、雅”之翻译标准,对中国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1895年,严复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取名《天演论》。
他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他引用孔子的话,“修辞立诚”,“辞达而已”,“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并指出,信、达、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2]1322。
此翻译思想一出,即备受推崇,甚至被奉作翻译的“金科玉律”。
再论严复的“信达雅”文化读书-雅虎论坛
再论严复的“信达雅”文化读书-雅虎论坛再论严复的“信达雅”再论严复的“信达雅”(曾冲明2010年4月9日中午发稿)关于翻译标准与翻译原则,中外古今,众说纷纭。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的翻译大国,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师与译学泰斗严复总结《天演论》的翻译经验而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至今应该是最简明实用、对我们中国人雅俗共赏的翻译理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卷》的词条《翻译》撰写人季羡林先生在《我的学术人生》里写道:词“中国有世界上最古最长的翻译的历史,理论方面也有不少建树。
但是我觉得,严又陵(严复字又陵。
1854——1921,享年67或68岁。
曾冲明注)的‘信达雅’仍然是平正公允的理论。
现在国内外都有不少翻译理论,其中故意标新立异而实则缺乏真货色也不在少数,…”(见季羡林《我的学术人生》,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当然,我们也不要妄自尊大,固步自封。
过去、现在与今后,特别是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同时,我们要与时俱进,需要虚心向世界学习,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式的翻译理论。
其实,严复一百年前提出“信达雅”三字标准或三字原则时,我看他很可能就参考了英国当时就著名的翻译家泰特勒的“翻译三原理”。
Alexander Fraser Tytler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1747——1814)于1790年(53岁)出版《论翻译的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提出了“翻译三原理”,对当时以及以后影响很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这三大原理或原则是:一、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思想。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相同。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the original.译文应像原文一样通顺。
严复的信、达、雅
信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 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 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 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 即“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 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 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原文 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 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 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1.译者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知道两 种语言的相似处和差异 2.译者应该全面了解原文的意思、精神 和风格,并把这些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 出来 3.译文和原文应没有差异,即译文和原 文是一样的。这些要求概况起来就是 “信”,内容意指到风格效果无所不 信。
4.严复的“信达雅”原本是用来描述翻译之 难,并非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来的。他是从 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关心的是实践 而不是理论问题。
5. 传统译论在表述上表现出模糊性与含 蓄性,无法科学明晰地界定相关学术概 念,使得理论概念不具有现代翻译理论 所要求的严密的逻辑性。严复的“信达 雅”说,三个字简练含蓄,留给我们无 限演绎、解读和扩展的空间。要想理解 “信达雅”,须靠我们对先辈思想融会 贯通的联想与领悟。
达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 题。这可从“信达雅”三字的英译看出。信 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 fidelity和 elegance。而达的英译却各有千秋: expressiveness, readability, fluency等。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 的精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雅是一种 “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一个实用性 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 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 是一个“成功的商品”。译文亦如此。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对后世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达雅”翻译原则
“信达雅”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精髓,也是他翻译实践的基本准则。
“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传达出原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达”是指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雅”是指译文要优美,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严复认为,只有做到“信达雅”,才能使译文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翻译三观
严复提出的翻译三观包括:译事观、译经观和译道观。
译事观是指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译经观是指翻译是一种学术活动,需要严谨、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译道观是指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追求译文的优美和雅致。
三、翻译三原则
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包括:忠实原则、通顺原则和雅致原则。
忠实原则是指译文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不偏离、不遗漏、不改变;通顺原则是指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雅致原则是指译文要追求语言的美,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四、翻译三模式
严复提出的翻译三模式包括:直译、意译和神译。
直译是指直接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译成译入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义,用译入语的表达方式重新表达,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神译是指通过译入语的形象、意象、意境等手法,传达原文的精神和神韵。
严复的翻译原则和思想,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不仅对中国的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的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严复信达雅标准对电影名翻译的影响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 如果不结合影片内容而随 心所欲地翻译, 将会贻笑大方。 如美国影片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 s' Nest, 在台湾就被译为飞越杜鹃窝,这样的译名让 人不知所谓, 显然不符合影片的内容。其实该片并 没有所谓的杜鹃, 讲述的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们的反 抗斗争, 讽刺了西方社会的非人性化。而Cuckoo s' Nest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就是疯人院, 是对精神 病院的蔑称, 所以大陆在翻译此片时, 将片名改译 为飞越疯人院就更加准确贴切, 更忠实于原片名的 内容。
(四) 信、达、雅 有机结合原则
•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译者进行的一 种创造性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提 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客 观上要求译名要信、达、雅有机 结合,使影片具有艺术性,可供欣 赏,引起共鸣。好的译名传递着原 片名完整的信息,无论是形式还是 内容都充分反映原片名的特点与 风格,有效地发挥信、 达、 雅翻 译标准的作用。
严复信达雅 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严复( 1854 - 1921) 不 仅是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 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 在中外翻译界享有显赫地 位的翻译家。 1898 年,严复在《天演 论》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 翻译标准———信达雅。
信达雅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
( 一)时代特点 • 信达雅这一思想早见于中国佛经翻译家 支谦所著的句法经序中, 问云: 仆初嫌其词不 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 取其法不 以严, 其传经者, 令易晓勿失厥以, 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 老氏称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是以自 偈受译人口, 因顺本旨, 不加文饰。
(五) 信、达、雅商业价值原则
• 好的译名不仅要遵循 信、达、雅原则, 还遵 循商业价值原则, 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将 信、达、雅 原则与商业价值原则有机结合, 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 例如 Gone With the Wind 被译为乱世佳人, 取代了飘, 由此为影片带来了空前的票房收 入。又如: 美国灾难片Earthquake,最早被译 为地震, 使人误认为该片是科教片,故后来改 译为惊魂夺命,形象生动, 既遵循了翻译标准, 又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严复和他的“信达雅”
叶君健对“雅”字就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信’和‘达’ 属于技术范畴,但‘雅’则牵扯到译者的个性、品质和修养。 没有‘雅’,译文也就没有了个性。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在另 一种文字中具有特色,要看它的译文是否具有个性。一部文 学作品在被移植到另一种文字中时,最低的要求当然是‘信’ 和‘达’,但是能否把原作的精神表达出来则是另一个问题, 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信”还需屈 从于“用”,这便是主观上的事情了。这种译文中主观改变 原文的内容、事实、文体的行为在现实中屡见不鲜。许多情 况属于译者无奈的选择。
2.对“雅”的理解与认识 对“雅”的理解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不少名家从不同的角 度对“雅”作出阐释。 杨绛女士在“失败的经验——谈谈翻译”(因难见巧:78) 一文中谈到:
《法意》(The Spirit of Laws ),孟德斯鸠,1904年~ 1909年
《名学浅说》(Logic, in The Science Primers) ,耶方斯, 1909年
《严几道诗文钞》 《愈壄堂诗集》 《严几道文集》 《严译名著丛刊》 《侯官严氏丛刊》 《侯官严氏丛刻》 《严侯官先生全集》 《严复集》,中华书局,王栻主编,北京,1986年。
可以说叶先生对“雅”字的理解有了升华,这种升华是随 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也说明对翻译的要求从最基本的 “信”、“达”的重视上升到对质量的重视。也就是说现 在人们对翻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忠实和通顺的层面上,而 更注重于质量,这种对质量的追求除了表现在语言要通顺、 要美以外,更表现在对原作的文字特色和对原作的精神的 追求上。例如:
对于“信、达”的解释,一般没有多少异议。严复说:“译 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 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这句话已清楚地说明信与达的 辩证关系。严复还有更详细的解释:“至原文词理本深,难 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张培基)严复认为“信”和“达” 是不可分割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 是以求原意明显,即达原文之意,二者是统一的。“信”是 基础,信其形达其意,若不“信”,“达”便无从谈起, “雅”也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哲学家艾思奇认为, 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基本的基础,‘达’和 ‘雅’的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
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严复,字子真,号武庙,晚号芍庐山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他十分注重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美感,提出了他所谓的“信达雅”翻译理念,被誉为中国翻译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那么,什么是严复所强调的“信达雅”呢?信,即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
严复认为一个好的翻译作品首先应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不能有太大的偏差。
他认为“信”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因为只有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读者才能真正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内涵。
因此,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无误,不改变原文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方式。
达,即表达达到流畅自然的效果。
除了准确传递信息外,严复还注重翻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他认为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像原著一样流畅、通顺,读起来顺畅自然,不拖泥带水。
严复倡导以读者的感受为重,通过合理的用词和语序,使翻译作品更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雅,即作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
严复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具备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他强调翻译既要忠实于原著的风貌,也要具备自己的艺术风格,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主张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风采,也要具备独特的美感,使人们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语言之美和文学之美。
严复的“信达雅”不仅仅适用于文学翻译,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翻译工作。
无论是科技翻译、商务翻译还是法律翻译,都需要准确传递信息、流畅自然和具备美感。
翻译作为一门复杂而精确的语言艺术,需要翻译家具备严谨的学识和敏锐的语感,才能做到“信达雅”。
作为一位开明而具有远见的教育家,严复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也推崇“信达雅”的原则。
他主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使他们既能准确传递信息,又能够运用美妙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念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辩证关系方法论一、前言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众说纷纭,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总的来说,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但凡是谈到翻译标准的理论,始终没有脱离“信达雅”的范围,而且从总体上来说,对严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此‘三字经’!”[1]二、严复与“信、达、雅”中国在19、20世纪之交酝酿着一场文化巨变,同时一个翻译运动也应运而生,严复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学者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说法。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毋庸置疑,“信、达、雅”却有其独到之处,但“信、达、雅”作为一种翻译理论独步中国翻译界达100年之久却是在世界上绝无先例的。
[2]三、“信、达、雅”之解读第一,严复本人并不以《天演论》汉语文本为翻译,而称之为“达旨”;而其所以求“信”而外更求“达”、“雅”,是由于需要取得当时的读书人社会认可,以便向专制主义的中国宣传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思想。
第二,严复最初提出“信、达、雅”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是在译《天演论》时,深感自己的局限,感叹了翻译三难“信、达、雅”,他本人并不真以“信、达、雅”为翻译的金科玉律,反倒是警告后来者不要学他,不要拿他“达旨”的译本做“口实”;第三,在鲁迅看来,严复并未把“信、达、雅”坚持到底。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摘要:严复在少年时代有一段留学经历,这让其对英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其后来进行翻译工作。
不仅如此,由于其自身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造诣,将这些因素运用到翻译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参考和指导。
本文从“信雅达”的具体理论出发,在辩证地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信雅达”理论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严复;“信雅达”翻译理论;辩证分析;历史价值一、“信达雅”的提出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翻译活动,但大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翻译,尚未出现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很难对一定的翻译工作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
为了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近代社会出现了一种“预备规范体系”,但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弊端,其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较为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绝对优势。
而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一经问世,对后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整个翻译史的研究,“信达雅”的思想最早在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中出现,随后严复在结合自己翻译经验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总结,在经过从提出到发展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信达雅”翻译思想。
既为翻译家进行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也为人们对翻译作品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
二、“信达雅”翻译思想的具体内容翻译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既然如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作品传递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单单是译者的个人行为。
为此,严复根据自身实践以及留学经历,形成了“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具体内容如下:信,就是忠实可信。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文内容有具体且细致是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内容的翻译,尽量保证不增加新内容、不删减以及不随意更改原有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形式上还应该与原文特定的语言风格保持大体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所翻译的内容能够做到可信,能够传递原有作者的价值理念[2]。
再论严复之“雅”
既然不 同时代会有不同“ ” 雅 的标准 , 我们有必要 了
解一下汉语 中“ 字的确切含义 , 雅” 查边众多的辞 源和词
典 ,雅 ” “ 的首要 意义 为“ 合乎规范 的”然后才有 “ 的 , 雅” 其他词义 。这样一来 , 我们就可 以理解严 复以先秦古文 文体“ 为雅易” 的原 因了 , 先秦古文也是 当时的书面文体
清末 翻译家严 复在 总结前 人经 验 的基 础之 上 , 提 出了“ 、 、 ” 信 达 雅 三字翻译标准 , 随之 引起 了广泛关 注 , 同时也引发 了一场 旷 日持久的翻译标 准大讨论 ,其 中 不乏反对之声 , 尤其 对“ ” 雅 这一标准微词颇多。从形 式
17 的译文 , 91 当时科学 出版社 出过 了一个 《 天演论 》 的
四、 结语
于社 会文化 背景 的限制 , 复是 以“ ” 严 古 来抒发 其 “ ” 雅 的, 我们可以对 比一段《 天演论》 的内容在不 同时代 的译
本:
严复所 提倡 的“ 体现 了当时的语言规范 , 理 雅” 对其 解也应该用历 时的眼光来观察 , 同的时代 、 同的社 不 不
y r ea ;
从 中 国上千年 的翻译 史可 以看 出 ,翻译 事业 的繁 荣通常 由社会 的需求 引发 ,进 而 出现 翻译 理论 的研究
与争论 , 并不断推动我 国翻译 理论 向着合理化 、 系统化 方向发展 , 满足了人们 日 益增长 的语言文化需求。 由此 可见 , 翻译要受社会形态 的限制 。故而无论是对 翻译作 品还是对译论 观点的品评都要 结合相应 的社会 历史文 化背景 。
会 阶层都会有 自己相 应的“ ” 。译者在 翻译过程 中 雅 言
原 文 :hnt e g se n ed 。 e sa e d T eav r ss ad w est ctr i a h t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严复及其“信达雅”的影响陈雯【摘要】严复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提出的"信达雅"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
"信达雅"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但"雅"字引起较多争议,褒之贬之,见仁见智。
本文通过研究严复先生的生平经历、"信达雅"的提出来探讨严复先生及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Yan Fu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translator in China,whose translation standard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has influenced a lot of translators.The"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is both an organic unity and an outline of the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While there are still many arguments about "eleganc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Yan Fu and his transloution thorghts through his experience and the putting forwardaf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clegance" principle.【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1)006【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严复;翻译标准;信达雅【作者】陈雯【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回顾中国翻译的发展史,出现了许多影响巨大的翻译著作,彪炳史册的翻译思想也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
例如国内翻译学界有三国时期的支谦,还有之后又出现彦琮的“十条八备”,玄奘的“五不翻”,马建忠的“善译”,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傅雷的“神似”说和钱种书的“化境”说,可谓蔚为大观。
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当属近代翻译家严复先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长期以来,人们在“信、达、雅”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并将此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尺。
后世在中国出现的翻译理论都是在“信、达、雅”的基础上延伸并扩展的,包括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都是延续了“信达雅”的精神。
一、严复其人严复(1854-1921)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福建福州人,特赐文科进士出身,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严复先生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国救民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同时,在《天演论》中他正式提出“信、达、雅”三种翻译标准,至今影响整个翻译界。
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
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1]。
二“信达雅”的提出和理解作为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李泽厚是这样评说的:“‘严复是将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哲学的理论知识介绍过来的第一人。
”[2]377因而严复先生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伟大先驱者,让中国的知识分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开了眼界。
严复先生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第一人,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城”。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3]。
信(fidelity):从狭义上讲,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
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全方位的信”,不仅忠实于内容也设法模仿原文语言的形态结构,以达到所谓“准确”忠于原文。
但“信”并非是指无条件的忠实于原文,信的程度取决于翻译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以及对读者的考虑,而严复先生本身也没有做到完全的坚持“信”。
达(expressiveness):达是翻译中最不好表达出来的,这可从“信、达、雅”三字的英译中看出。
信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fidelity和elegance。
而达的英译却各有千秋:readability,fluency等。
“达”并不啻指通顺,而且要“以显其意”,把原文的内容,精神,风格等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4]。
由此可见,只有这样的“达”,才会有更好的“信”。
“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可见“达”为“信”服务,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雅(elegance):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神。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
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品”。
译文亦如此,谢思田教授曾经说过:严复的“雅”指翻译的达“意”阶段上,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在求“达”的同时,创造出其译文特定读者所青睐的文体美学效果[5]。
所以“雅”在严复先生的文章中运用得很多,例如:《天演论》开宗明义第一小节,严复译为: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原文略)[3]由上可见,原来的文章是由三个长句所组成的,而且从语法结构上来讲每个句子中都包含大量的复合从句,结构复杂。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机械的用“信”的标准要求去翻译,那将会是很长的句子,不利于理解。
因此,严复采用了多个平列短句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并且使文章更有美感,句子节奏感强,富有韵律,这也充分体现了“雅”的运用和本质。
“信达雅”三者虽代表着翻译的三种标准,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却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王佐良在《严复的用心》(1982年)一文中说:“故信、达而外,求其而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雅”的目的是“行远”和“求达”。
“假如我们再推一步,既然为‘雅’即所以为‘达’,而为‘达’又是即所以为‘信’,那么,为‘雅’也就是即所以为‘信’了”(王宏志,1999:84)。
由此可见,“达”和“雅”是实现“信”的手段,并且均为实现“信”服务。
所以在我们实际生活翻译中,要对这三个标准进行有机的结合,而不是受约束于条条框框,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章主旨并将”信、达、雅”运用其中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展现严复先生的思想精髓.三“信达雅”的推崇与运用“信达雅”是严复先生基于自己的翻译实践活动并吸收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结果,是他自身翻译经验切身感受的概括和总结之后提出的言简意赅的翻译标准。
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难”后来也成了很有影响的翻译标准。
自提出以来,曾被无数学者所接受和推崇。
郁达夫将“信、达、雅”视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林语堂认为“信、达、雅”包罗万象,蕴意丰富,胡适则做了对此较为详细的解释。
胡适曾这样评价:“严复的英文与古中文程度都很高,他又很用心不肯苟且,故能勉强作到一个达字。
[6]”“信、达、雅”在后人的继承和发展中成为我国翻译界影响最深、最具生命力的翻译标准。
我国现当代伟大的翻译家钱钟书先生就是受影响者之一。
作为严复翻译标准的推崇者,钱钟书指出在《管锥编》中引用了三世纪佛经翻译家支谦的《法句经序》,令人信服地指出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皆出自《法句经序》,同时表达了他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理解。
他说:“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
支、严于此,尚未推究。
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
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矣,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7]。
钱钟书又在“信、达、雅”的基础上提出“化境”的文学翻译标准。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文化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是‘化境’[8]。
他的标准要求译者在语言上不要“生硬牵强”,内容上“完全保存原作懂得风味。
在“化境”中,“完全保存原作”即体现了严复翻译标准中的“信”,忠实原文;不露出“生硬牵强”体现了严复提出的“达”,语言通顺畅达,不生涩;“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重在“化”,体现了“雅”,如“语言优美”,“切合原作风格”。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鲁迅也深受严复“信、达、雅”的影响。
但鲁迅的翻译理论更多的强调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直译”,“求信”,“达旨”,这正是他翻译的目的,也正他认为是翻译应该完成的任务。
鲁迅非常强调直译,即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他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
”[9]这体现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即将外语异质的要素和表现方式引入本国语。
鲁迅认为这对于本国与的改造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他提出“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的说法,正符合了严复提出的“信”,忠实原作。
尽管鲁迅强调直译,但他并非是将直译、异议二者对立开来。
相反,鲁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意译。
其实,鲁迅直、意译兼顾的“求信,达旨”的主张正体现了严复的“顾其言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的翻译观点。
因此可见,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也是严复“信、达、雅”的运用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