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
指忠实于原文,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通顺。
指文字通顺,意思表达得充分详尽,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精美。
指富于文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转载拓展文章】在中国语境里,谈论翻译,几乎不可能绕过“信达雅”这三个字。
自严复在年《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之说以来,大多数翻译读者早就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圭臬,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翻译原则或标准。
在签订翻译合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条款:“译著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心里一沉,准备签名的笔顿时重如千斤了。
的确,又有哪个译者,有胆量保证自己的译作完全“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呢?其实,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所说的“信达雅”,并非翻译的标准,而是要指明翻译的“难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明确了“信”和“达”的统一关系,它们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求信为译之本,同时必须考虑通达,若译文诘屈聱牙让读者完全看不懂,就“译犹不译”了。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理解,“信”“达”“雅”出自佛典的“信”“达”“严”(释为饰,即雅),三者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乃至与国外译论的相互参照阐发的可能性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学理上的推敲,并不总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困境。
即便是天才的翻译家傅雷,也曾感慨“真要做到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论严复其“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严复及其“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翻译家,其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理论经过广大学者的层层解读和分析,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
但有的解读较为片面,甚至是对原观点的曲解和误读。
严复对“信、达、雅”的原始表达精明扼要,从其原始表达入手,我们可以摒弃学术界对“信、达、雅”片面的认识,对这一翻译理论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作为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严复不仅翻译了一大批重要的西方学术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对翻译工作有巨大启迪意义的翻译主张,其中尤以“信、达、雅”备受推崇,对翻译界乃至整个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严复的生平以及他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原始表达,以期对翻译实践能有建设性的指导作用。
一、个人简介严复(1854-1921),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西学大师、翻译家、教育家、诗人。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建南台苍霞州。
7岁时,严复被父亲送到外地读书,两年后回故乡随其五叔祖严奎昌学习《大学》《中庸》之类的儒家经典,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后远赴英国留学,进入英国格林里治大学海军学院深造。
两年后回国,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让严复深受刺激,满怀爱国热情的他将眼光投向西方,开始了他翻译和介绍西方知识的重要工作。
历史上对严复也有很高的评价。
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与张之洞书》)。
蔡元培也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几道为第一。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四个字,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辗转于京、津、沪、皖等地,既执教讲学又专心著述,并首次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开创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新纪元。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_信达雅_张珊
2012. 21 期 《新准
传媒与艺术
“ 信达雅 ”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
张 珊 四川成都 611844 ) (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摘 要】 文章简介了严复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 “信达雅 ” “信 ” , “达 ” 的提出, 论证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即 是翻译的本体论 是翻译 , “雅” 的方法论 是翻译的目的论 。作为翻译标准和翻译界的基本理论, 始终是翻译界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 严复 ; “信达雅” ; 翻译标准
“达” 畅。但严复的 并未包涵当原文不通顺流畅时该如何处理 。 但 一、 前言 “达” , “达” 我们认为, 即使把 理解为通顺易懂 作为一条原则也是可 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 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 众说纷 “信” “信达 行的, 并不与 相悖, 因为大多数值得翻译的作品都是通顺的, 纭, 始终存在着争议, 但总的来说, 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 。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 即使在文学作品中为刻画人物的需要而让人物说出不合文法的语 雅” 但凡是谈到翻译标 “信达雅” 句是也是如此, 读者应当能从上下文看懂并理解作者的用意 。 如果 准的理论, 始终没有脱离 的范围, 而且从总体上来说, 对严 “信达雅 ” 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不达, 也就是不信。严复的 三原则中, 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 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 “雅” 。“雅 ” 对 的解释过于简单和含糊 是 什 么? 严 复 只 说 是“尔 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 , , “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 ‘三字经’ !” 雅” 没有更多的解释。据说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追求译作语言 究影响巨大 总还会有人念此 “古雅” , “汉以前字法句法 ” , “用近世利俗 “信达雅” 的 甚至力求采用 而反对 二、 严复及 标准的提出 , “信达雅” , 字 文字” 使译文同时成为上等的文言文, 以登大雅之堂。 他认为为 谈到 不能不说说严复本人。 严复( 1854 - 1921 ) , “雅” , “失真” “信” 。可见, 几道, 名传初、 又陵, 后改名复, 福建侯官( 今福州) 人, 早期留学英 了不伤 宁可 即打消 他所追求的还不仅仅 。“甲午中日战争” “雅文雅译 ” , 国 是要求保持原文的本来面目而做到 而是把所谓文雅 后, 他开始试图通过翻译把当时先进的欧洲 、 “开民智 ” 、 “新民德 ” , 和优美作为一般的原则提出来的 。 这样如果原作的文学和艺术价 “鼓民力 ” 思想文化系统地输入给中国, 以此 “雅 ” , 值不算高, 译者片面追求译文的 实际上就很难保证对原文的 启迪民众共赴救亡图存之大业, 成为我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 。他的翻译选题多半是那些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社会 、 忠实了。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 即他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知识分 人” 经济和政 “求其尔雅 ” , 《天演论 》 、 《原 子阶层, 决定了他要 以迎合读者的口味。 王佐良先生 亚当 · 斯密的 治制度的社会科学著作, 如赫胥黎的 , “雅不是美化, 、 、 《法意 》 《群学肆言 》 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 不是把一篇原来不典雅的文 孟德斯鸠的 斯宾塞的 等。 严复是我国近 富》 章译得很典雅, 而是指一种努力, 要传达……原作者的心智特点, 原 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思想家, 是一位划时代的、 独具特 “中国西学第一人也” 。 ” , “信达雅 ” 作的精神光泽。 色的翻译家, 康有为称他为 综上所述 三者的关系是我中有你, 你中 1898 年是中国翻译史上值得特别纪念的一年 。 这一年, “信 ” 严复 有我, 既互为条件, 又各自独立的。正如许渊冲所说 是翻译的 《天演论》 《天演论 · 译例 , “达” , “雅” 翻译的 以单行本问世, 同时刊行的是他的 本体论 是翻译的方法论 是翻译的目的论。 。在 《天演论 · 译例言 》 言》 中, 他阐述了“信达雅 ” 的要旨。 他提 四、 结论 : “译事三难, , “信 出 信、 达、 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 严复译理方面的睿智和卓识, 见高于世, 杰然自立。 第一 ” 他 还 引 证 儒 家 经 典, 来 建 立 他 的 翻 译 学 说。 达雅” 不译也, 则达 尚 焉。 学说具有强固的奠基意义。 我国自有文字翻译的千余年里 “故信达而外, “因循本旨 ” ” 求其尔雅。 主要是佛经的翻译, 翻译大家辈出, 支谦倡言 在先, 道 自此, 一条不仅影响了二十年代的所有 “五失本三不易 ” , 安指出 鸠摩罗什有“嚼饭与人 ” 之喻, 玄奘恪守 翻译家, 而且也影响着后来的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思想开始确立, 被 “五不翻” “开而弗达 ” , 之诫, 不是 就是偏于译技, 到严复才第一次 视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 “ ” “ 。 ” 、 揭示 信达雅 他吸收了他之前的翻译各家, 特别是佛经译家翻 三 信达雅 及其内部关系 “信达雅 ” “译事的内在的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 严复在谈 时, 明显是对这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有明 译思考的积极成果, 根据 明 “信” ‘译事楷模 ’ ” , 确的认识。他将 列与三原则之首, 对其含义也有明确的说明 。 确而自觉的将它们作为 道出译事奥旨, 进于翻译之 “信” “取明深义 …… 而意义不背 “译学” 。第二 , “信达雅 ” 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所谓译文应 道, 开创近代意义上的 学说具有巨大的理 。在翻译之先, “将全文神理, 本文” 将译事经验上 译者须 融会于心, 则下笔抒词, 论价值。严复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独识与先觉, , “取足喻人, 升为理性认识, 在二十世纪我国翻译理论中一直具有主流地位, 成 自善互备” 就是在他 不论谨合原文与否 ” 的名学浅说 , “信达雅 ” 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第三 学说具有某种真言性质。 中, 他也坚持承用原文义旨。 反过来说, 不合格的译文是译者对原 : “近人严复, “浅尝、 , ” 标信、 达、 雅三义, 可谓知言。 作 偏至, 辨之者少” 即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思想意义所致 。 梁启超称 郁达夫甚至说 “信 ” 由此可见, 严复是始终把忠实于原文的思想意义作为 的要义 “信、 达、 雅的三字, 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尽人皆知。 虽然“信 达 ? “西人文法与中国迥殊, 的。怎样才能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呢 故不 雅” 翻译学说缺乏科学的精确性 、 深刻性和规范性, 但它切合实际, , 得不略为颠倒 ” 以传原文之神理, 如仿西文句法 ( 即保留原文形 反映了翻译的内在客观规律, 而且易于掌握, 因此具有相当的理论 , “则必不可通” , “信 ” 式) 为译 如原文通而译文不通, 则不信。 在 与 价值和生命力,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译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 “达” “信 ” 这一对矛盾中, 严复是把 即忠实与原作意义作为主要矛 不断丰富, 我国的翻译家必定会对严复的翻译说注入新的生机 。 盾, 作为前提, 而把“达 ” 作 为 次 要 矛 盾, 作 为 实 现“信 ” 的必要条 【参考文献】 ” “达” “达 ” , 件。 但严复其实对 的解释最详细。为 译者必须: 1 、 在下 [ 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笔抒词之前充分理解原文; 2 、 由于原语与目的语的差异, 译者须在 2002. “前后引衬, 。 有评论 社, 译文中进行句法调整, 必要时还须 以显其意 ” [ 2] 黄忠廉. 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 中国翻译, 1998. “信” “达” 家认为 与 互相冲突, 他们指出, 如果原文不达而译文达, [ 3] 罗新璋, “信” “达” “达 ” —严复的翻译理论 序沈苏儒著论.“信、 达、 雅” 这算 吗? 这可能是对 的误解, 以为 即通顺、 流畅、 明 , “达 ” 1998. 白或易解, 其实严复说的很明确 是如何理解原文, 调整句法 研究. 中国翻译, [ 4] 王振平. 翻译标准和 “信达雅” . 外语教学, 2000. 一忠实表达原文意旨的方法, 而不是要求译文应无条件的通顺流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澜 。一 百 多 年 来 , 推 崇 、否 定 、怀 疑 、修 重德, 1979) 。这是典型的翻译标准论。
…… 严 译 的 书 最 好 懂 的 自 然 是
正、创 新 , 各 家 之 言 , 竞 相 评 判 , 有 力 地 马 祖 毅 的 解 释 是 “ 信 是 忠 实 , 达 是 通 《天 演 论》, 桐 城 气 十 足 , 连 字 的 平 仄 也
严 复 翻 译 理 论 从 产 生 之 日 起 , 就 气 、口 吻 、氛 围 等 。“ 信 、达 、雅 ”是 三 位
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 倍 受 世 人 关 注 , 很 多 人 对 其 作 过 注 解 , 一 体 结 构 , 分 成 不 同 的 层 次 , 形 成 一 个
“ 译 才 并 世 数 严 林 ”。“ 严 林 ”即 严 复 和 视 角 却 囿 于 翻 译 标 准 之 中 。 本 文 尝 试 动 态 平 衡 的 体 系 。 在“ 信 、达 、雅 ”三 者
“ 雅 ”在 当 今 已 作 了 新 诠 释 , 指 在 前 二 者的基础上, 力争语言优美, 使译文富 于文采, 吸引读者, 感染读者, 设法使 读者与作者和译者产生共鸣, 更好地 体 现“ 达 ”的 效 果 。 它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很 重要, 在科技文章的翻译中也很需要。 英美人在科普文章中也很重视比喻、 拟人等文学技巧和生动幽默语言的运 用 。翻 译 此 类 文 章 ,“ 雅 ”就 要 发 挥 作 用 了, 使深奥道理得以形象地表达出来, 避免枯燥乏味。 “ 信 ”、“ 达 ”、“ 雅 ”三 位 一 体 , 具 有 多层次性, 形成一个体系。当然, 它是 一个动态平衡, 只是一个近似值。最基 本的要求是在不严重违背译入语表达 习惯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照顾原语形 式, 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 字通句顺。 较高要求是语言表达形式能让译文读 者乐于接受, 原文主题精神能够得到
严复的翻译理论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但并非严复翻译思想的全部。
比如,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严复的翻译思想”一节中,除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外,王秉钦教授(2004:52-72)还提到,严复是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翻译家;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灵魂;“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复的翻译理论不仅反映在他为多种译作所写的“译例言”、“译凡例”或者“译序”中,也体现在他的部分书信和有关翻译的几篇专文中。
除了“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刚刚提到的内容以外,严复的翻译思想至少还应包括他对可译性、翻译版权和翻译管理等方面的认识。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信达雅——还须从头说起
「信、达、雅」:还须从头说起张耀平摘要严复的翻译思想借鉴中国古代文论和古代语言哲学的一些观点,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经验总结,触及到了翻译中几乎所有最重要、最本质的问题,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理论遗产。
但以往的研究多套用西方翻译理论的概念对它加以引申发挥。
这样的研究不可能准确清晰地描述出严复翻译思想的独特个性和理论价值。
因此,本文试图把它的三个核心概念「信达雅」放在中国古代翻译理论、古代文论、古代语言哲学以及汉语文言的语境中加以辨析。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史、汉语文言问题及研究方法百年来的严复翻译思想研究一直是在没有夯实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信达雅」三个字的意义似乎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辨析,学者们的理解不仅不统一,而且有嫌模糊和欠准确之处。
以「达」为例。
关于「达」,大致存在三种不同意见:一、「达」指传达,转达。
翻译就是代人传话,就是使译文读者得以透过译文得到原文的信息。
陈康所说的「达」「指人可以顺利的得到原文中的意义」(1984,页443)便代表了这种意见。
二、「达」的意思是理解,明白。
就是说,译文要让人看得懂,让人明白其中的意思。
贺麟在〈严复的翻译〉一文中说:「严译虽非今日普通人所易解,但能使旧文人看明了,合于达的标准」(1984,页153)。
茅盾在解释「信达雅」三字的意思时说:「达即译文能让人看懂」(1984,页518)。
他们对「达」的理解形成了另外一种意见。
三、所谓「达」,是要求译文语言要通顺,流畅。
林语堂就曾明确地说:「通顺就是『达』」(1984,页418)。
另外,鲁迅在讨论严复对于古代佛经翻译经验的借鉴时说,相对于汉末的「质直」,唐代的「以『信』为主」,「六朝真是『达』而『雅』了」(1984,页275)。
朱光潜在分析「信达雅」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说「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达』而『雅』,过犹不及,那还是不『信』」(1984,页448)。
浅谈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西 部皮 革
文 化 与 探 索 浅 谈 复 的 翻 译 标 准 信 达 雅
郭 艳 华
(辽 宁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辽 宁 沈 阳 110136)
摘 要 :在 我 国翻译界 ,有许 多翻译 家和翻译理论 家,进行过大量 的翻译 实践 ,提 出过 众 多的翻 译标 准,对 于我 国的翻译事 业发展 进 步产生 了重要影 响。如鲁迅提 出的 “直译、硬译 ”的观点 ;傅 雷提倡的 “神似论 ”;钱钟 书提 出的 “化境说 ” 等等观点 ,为今 天翻 译发 展提供 了理论依据 。但追根溯源 ,不得不提到另一位 重要 的翻译 大家,严 复先生。他 不仅进行 了大量的翻译 实践 ,同时提 出了 “信 、达 、 雅 ”的翻译标准 ,在翻译历史长河中,熠熠 生辉 。本文就该翻译标准的提 出和 内涵进行分析 ,从 而对翻 译研 究有进一 步的认识 。
的思维 习惯 、符 合汉语 的表达 习惯 。译 文 要具 有 可 读性 ,不 能 是 估 屈 聱牙 的汉 语 。而达是 要在 信 的基 础上 进 行 讨论 ,同时 ,达 与 信 又 具 有辩 证统 一 的关 系 。如前 所述 ,信 要求 忠实 原 文 ,但 不 是 死 译 和 硬译 ,而是灵 活 的翻译 。所 以在具 体 的 翻译 实 践 中 ,首 先 要 综 合 理 解 分析原 作 ,掌握 原作 的思 想 内容 ,然后 将原 文 的句 子结 构 做 必要 的理 顺 和调整 ,最 后用地 道 ,符合 习惯 的汉 语 表 达 出来 。此 外 ,翻 译实 践 中 ,译 者会接 触 到不 同类型 的文本 ,如 果 想要 做 到 译 文通 顺 易懂 ,符 合汉 语表 达习惯 ,译 者就 需 要 对 两种 文 化 ,包 括政 治 ,经 济 ,人 文 ,风俗 ,法 律和 历史 等方 面有 一 定 的 了解 。作 为 一个 合 格 的译 者 ,不一定 精通 各 国的法 律 ,但 对 于 西方 的 罗 马法 和 大 陆法 要 有所 了解 ;不 一定是 政治 学家 ,但 对 于美 国的 三权 分 立 的政 体 、英 国 的君 主 立宪 制政体 应该 掌握 ;不 一定 是 科学 家 ,但 对 于 世界 科 学 领 域 内新 近的 动态 和事件 要熟 悉 。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严复和他的翻译理论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 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达雅三原则是对译文质量的全面要求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即通达,指译文通顺流 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总括严复的一生,其主要事业和集大成者在于翻译事业。他首创的信、 达、雅翻译标准,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故一直受到学术界 和翻译界的重视,并被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严复八大名著
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Henry Huxley,1897) 群己权界说 On Liberty (J. Stuart Mill, 1899) 穆勒名学 System of Logic (J. Stuart Mill, 1902) 群学肄言 Study of Sociology (H. Spenser,1902) 原富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Adam Smith,1902) 法意 Spirit of Law (C.D.S Montesquien,1903) 社会通诠 History of Politics (E.Jenks,1903) 名学浅说 Logic (W.S Jevons,1908)
二、中期(1902-1909): 《原富》(1901-1902)、 《群学肄言》(1903)、《社会同诠》(1904)和 《名学浅说》(1909)等,是“散善俱备”的佳译。胡 适曾以原文想对照,”见其义无不达,句无剩意”,誉 之为“从事翻译永久之模范”。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拟议著 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 旁征博引,对原著多所阐释。 严复译介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作较量, 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陈词滥调, 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西学”不能指看到西方资本主义 强国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 方法和民主政治制度。
严复的信、达、雅
信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 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 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 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 即“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 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 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原文 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 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 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1.译者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知道两 种语言的相似处和差异 2.译者应该全面了解原文的意思、精神 和风格,并把这些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 出来 3.译文和原文应没有差异,即译文和原 文是一样的。这些要求概况起来就是 “信”,内容意指到风格效果无所不 信。
4.严复的“信达雅”原本是用来描述翻译之 难,并非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来的。他是从 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关心的是实践 而不是理论问题。
5. 传统译论在表述上表现出模糊性与含 蓄性,无法科学明晰地界定相关学术概 念,使得理论概念不具有现代翻译理论 所要求的严密的逻辑性。严复的“信达 雅”说,三个字简练含蓄,留给我们无 限演绎、解读和扩展的空间。要想理解 “信达雅”,须靠我们对先辈思想融会 贯通的联想与领悟。
达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 题。这可从“信达雅”三字的英译看出。信 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 fidelity和 elegance。而达的英译却各有千秋: expressiveness, readability, fluency等。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 的精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雅是一种 “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一个实用性 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 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 是一个“成功的商品”。译文亦如此。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
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
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
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
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透过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翻译理论的成长与发展。
新译时期,译论史上的批评、争辩热闹非凡。
陈西滢、瞿秋白对“信、达、雅”提出质疑,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但是这些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
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译界就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一方面提出“‘信、达、雅’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认为“信、达、雅”完全不行。
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使译学研究更加深入。
这个时期在翻译理论界注意应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俆永瑛认为“信”(客观的、有效的)是初级的“达”,“达”是高一级的客观的“信”,而“雅”是极高度的“信”和“达”。
真正迎来我国译界春天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
这一时期,引进的各种文化思潮,为中国的翻译理论界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国译学繁荣发展,流派纷呈,见解各异。
关于“信、达、雅”,大多数论者不赞成简单地否认或抛弃,而应该采取修订或重新解释的方式。
党元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信”是语义对等,“达”是行文对等,“雅”是功能对待。
乌传衮认为严复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除翻译标准外,还涉及翻译态度、译者素质、术语定名原则、翻译与出版、译才培养等。
赵秀明认为严复首创的“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意美学推向极致。
李欣强调以文无所谓清楚、固定含义的同时,也就是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同时,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对后世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达雅”翻译原则
“信达雅”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精髓,也是他翻译实践的基本准则。
“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传达出原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达”是指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雅”是指译文要优美,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严复认为,只有做到“信达雅”,才能使译文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翻译三观
严复提出的翻译三观包括:译事观、译经观和译道观。
译事观是指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译经观是指翻译是一种学术活动,需要严谨、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译道观是指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追求译文的优美和雅致。
三、翻译三原则
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包括:忠实原则、通顺原则和雅致原则。
忠实原则是指译文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不偏离、不遗漏、不改变;通顺原则是指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雅致原则是指译文要追求语言的美,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四、翻译三模式
严复提出的翻译三模式包括:直译、意译和神译。
直译是指直接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译成译入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义,用译入语的表达方式重新表达,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神译是指通过译入语的形象、意象、意境等手法,传达原文的精神和神韵。
严复的翻译原则和思想,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不仅对中国的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的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严复是中国古代文献翻译家,他在“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中强调了准确、通顺、雅致三个要素。
在文件中文翻译中,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也
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文件翻译要求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信息和意思,不能有遗漏或误解。
严复强调翻译者要对原文进行仔细剖析,尽量保持每个词语和句子的
准确对应,使得翻译后的文件与原文一致。
通顺:文件翻译需要符合中文语言习惯,使得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翻
译后的文本。
在翻译时,严复提倡翻译者要注重句子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搭配,保持语言的连贯性。
雅致:文件翻译需要在保持准确和通顺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的美感和
审美价值。
严复认为,翻译不应该仅仅追求字面上的意思,还应当重视语
言的优美和形式的美感,使得翻译后的文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精练、优雅。
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在文件中文翻译中的运用,可以使得翻译后的
文件更加贴切原文,也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通过准确传达信息、
通顺的语言组织和雅致的表达方式,翻译者能够更好地呈现原文的意义和
风格,使得文件翻译在传递信息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辩证关系方法论一、前言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众说纷纭,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总的来说,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但凡是谈到翻译标准的理论,始终没有脱离“信达雅”的范围,而且从总体上来说,对严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此‘三字经’!”[1]二、严复与“信、达、雅”中国在19、20世纪之交酝酿着一场文化巨变,同时一个翻译运动也应运而生,严复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学者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说法。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毋庸置疑,“信、达、雅”却有其独到之处,但“信、达、雅”作为一种翻译理论独步中国翻译界达100年之久却是在世界上绝无先例的。
[2]三、“信、达、雅”之解读第一,严复本人并不以《天演论》汉语文本为翻译,而称之为“达旨”;而其所以求“信”而外更求“达”、“雅”,是由于需要取得当时的读书人社会认可,以便向专制主义的中国宣传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思想。
第二,严复最初提出“信、达、雅”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是在译《天演论》时,深感自己的局限,感叹了翻译三难“信、达、雅”,他本人并不真以“信、达、雅”为翻译的金科玉律,反倒是警告后来者不要学他,不要拿他“达旨”的译本做“口实”;第三,在鲁迅看来,严复并未把“信、达、雅”坚持到底。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摘要:严复在少年时代有一段留学经历,这让其对英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其后来进行翻译工作。
不仅如此,由于其自身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造诣,将这些因素运用到翻译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参考和指导。
本文从“信雅达”的具体理论出发,在辩证地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信雅达”理论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严复;“信雅达”翻译理论;辩证分析;历史价值一、“信达雅”的提出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翻译活动,但大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翻译,尚未出现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很难对一定的翻译工作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
为了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近代社会出现了一种“预备规范体系”,但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弊端,其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较为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绝对优势。
而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一经问世,对后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整个翻译史的研究,“信达雅”的思想最早在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中出现,随后严复在结合自己翻译经验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总结,在经过从提出到发展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信达雅”翻译思想。
既为翻译家进行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也为人们对翻译作品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
二、“信达雅”翻译思想的具体内容翻译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既然如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作品传递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单单是译者的个人行为。
为此,严复根据自身实践以及留学经历,形成了“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具体内容如下:信,就是忠实可信。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文内容有具体且细致是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内容的翻译,尽量保证不增加新内容、不删减以及不随意更改原有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形式上还应该与原文特定的语言风格保持大体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所翻译的内容能够做到可信,能够传递原有作者的价值理念[2]。
从目的论视角看严复翻译——以“信、达、雅”标准下的《天演论》为例
校园英语 / 从目的论视角看严复翻译——以“信、达、雅”标准下的《天演论》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洋【摘要】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结合“信、达、雅”翻译原则,来评析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
目的论始于20世纪的德国,旨在纠正之前过分注重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而忽视目标语文化的翻译现象。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笔者将通过目的论的三大理论,结合“信(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译文通顺流畅)、雅(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理论分析和赏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而得知该译本中的得失。
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大家对严复的《天演论》能有一个更加客观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严复翻译 目的论 信 达 雅《天演论》一、引言“中国翻译第一人”严复处于翻译活动相对活跃的晚清时期。
作为这一时期西学传播与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总结出了翻译的三标准——信、达、雅。
研究严复的翻译,首先要将其置于清末的社会大背景下。
那一时期翻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翻译的内容大多为社会科学,相比而言,文学作品译入较少。
2.译作的主要作用是实用,而非理论研究,重思想而轻语言,重内容而轻形式。
这样的翻译原则与标准与德国的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不谋而合。
以译入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为衡量翻译的主要标准。
从《天演论》译作的影响和接受度来看,这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译作。
严复本身所总结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
然而,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严复的译作以及他所提出的三大翻译理论也受到了很多的批判与质疑。
我们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译作的影响与读者效应来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译文分析1.功能主义目的论(1)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至今,功能主义目的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
《中西翻译简史》课程论文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姓名: 童唯
年级: 2011级
班级: 10班
学号: 20110512106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 年12 月21 日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摘要:“信、达、雅”是严复译书的三条标准,也是翻译的三件难事,“信”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才能谈“达”,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
这三条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翻译思想,信,达,雅
1.引言
提到严复这个人,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他所翻译著作的《天演论》以及进化论的思想。
其实除了《天演论》这部著作,他还翻译了很多作品,比如《原富》、《群己权界论》等。
他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天演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其中,他翻译书籍时遵循了三字标准——“信、达、雅”。
现在,我就以他的三条标准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
2. 严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
我认为严复在翻译中所遵循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为中国的翻译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里就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有三件很难的事情,就是“信、达、雅”。
首先要做到“信”就已经非常难了,没有“信”也就不可能做到“达”,做到了“信和达”,才能去追求“雅”这个标准。
那么对于这三条标准,严复是怎么做到的呢?
2.1.严复翻译思想中的“信”
“信”在三字标准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意思是是没有背离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文章的意思,不去歪曲事实和漏掉其中的意思,当然也不能随意去增减文章的内容。
我觉得严复翻译作品最杰出的方面就是他翻译作品里面对语言的运用。
例如约翰密尔所著的《群己权界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Let us take care, it may be said, not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 but governments and nations have made mistakes in other things, which are not denied to be fit subjects for the exercise of authority; they have laid on bad taxes, made unjust wars. Ought we therefore to lay on no taxes, and, under whatever provocation, make no wars?”严复在翻译时翻译为“夫人类之于言行也,使非甚不善之人,则当其出之,其心莫不求其无过。
乃容国家,
其行之而病者正多有也。
而人不以是,遂以彼为不足以行权,夫横征暴敛者有之矣。
黩武穷兵者有之矣,然岂以此,遂不可以赋民,亦岂以此,遂不可以征伐?”严复熟练地将密尔的这段话翻译为文言文,指出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政府和国家在其他事情上会犯错,他们会对老百姓征收赋税,进行不公平的战争,严复用“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八个字来形容国家的行为,用得恰到好处。
他表达出政府应当重视个人自由,重视每个人的尊严,要不然就会沦落到穷兵黩武的地步。
严复很了解密尔,所以对于密尔的思想,他也非常了解,热别是密尔对个人自由与尊严的重视程度。
他并没有违背这段话的意思,相反地,他翻译得非常准确,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的成语来解释这句话,并没有歪曲这句话的意思,也没有随意增减或遗漏,很好地体现出了他翻译思想中的“信”。
2.2.严复翻译思想中的“达”
我觉得严复严格地遵从了“信”这条标准,那么他的“达”字标准做得怎样呢?“达”的意思其实就是不能局限于原文的形式,翻译的文章要非常容易理解。
严复认为,为了做到“达”的标准,在翻译的过程当中绝对不能死译和硬译,只要能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与宗旨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计较字数有多少等。
严复第一部翻译的作品《天演论》就做到了“达”。
因为当时正处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时期,国家正在危难关头。
受到这个刺激,严复决定开始翻译外来作品,其目的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思想引进中国,想要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思想非常适合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现状,想要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意识的强烈愿望。
在语言风格的方面,我认为严复的《天演论》是一部倾向于中国化的文学著作。
他在语言和词汇的运用方面作了许多细致的工作。
他将原来书中某些中国人不熟悉的例子换成了中国的典故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国家。
严复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残酷的现实,又以积极的态度提出了要保护中华民族的策略,同时,关注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普遍关注的种族存亡问题。
所以我认为《天演论》就很好地达了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旨。
所以“达”字标准,严复也做到了。
2.3.严复翻译思想中的“雅”
“信与达”,严复都做到了,那么“雅”字标准做得怎样呢?“雅”指的是选用的词语非常合适,注重文章语言文字的运用。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就运用了非常优美的文字,来解释原文的意思。
例如,他在翻译的一开始就写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历历如在几下。
”他采用的是意译而不是直译,我觉得意译这种方式非常生动形象,很古雅,特别是能很好地吸引当时的知识分子。
因为他所要呼吁的对象主要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所以他采用了一种深受知识分子喜爱的语言,因而采用了意译的方式。
比如,约翰密尔的《群己权界论》里面就有这样一段话这样写道:“ It is not by wearing down into uniformity all that is individual in themselves, but by cultivating it and call it forth, within the
limits imposed by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thers, that human beings become a noble and beautiful object of contemplation.”严复用意译的方式翻译为:“今夫人伦之所以贵,而于人心为美无度者,必非取其殊才异禀,使浑然无圭角,而同于人人也,因将扶植劳来,期其各自立而后已,若无损于他人应得之权利乎,虽纵之于至异无害也。
”他所要表明的是只要对他人应该得到的权利无害的话,个人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
蔡元培先生就说过:“严复翻译的文章,非常文雅,他所翻译的书籍在如今看起来或许比较旧,所以他的译笔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
”我个人觉得虽然用意译的方式来达到“雅”这个原则,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但是一般人却很难读懂。
我觉得以严复这样知识渊博的大家,如果用白话文来翻译那些西方的著作或者是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用这种方法。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非常追求文章的古雅,这样不仅使翻译的文章的文字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文章的文学价值。
3.结语
总的来说,严复翻译思想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他不仅仅是在讨论翻译的理论,而且是在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来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我认为“信、达、雅”这三条标准是一个整体,不能将他们分割。
其中,严复认为“信”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字标准,才能去谈“达”字标准,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字标准。
所以这三条原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缺一不可。
“信、达、雅”三条标准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虽然这三条标准也引起了巨大的讨论,但是它们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皮后锋.《严复大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0
[2] 叶凤美.《寻求福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7
[3]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98.4
[4]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