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信达雅最终版

合集下载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

指忠实于原文,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通顺。

指文字通顺,意思表达得充分详尽,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精美。

指富于文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转载拓展文章】在中国语境里,谈论翻译,几乎不可能绕过“信达雅”这三个字。

自严复在年《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之说以来,大多数翻译读者早就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圭臬,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翻译原则或标准。

在签订翻译合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条款:“译著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心里一沉,准备签名的笔顿时重如千斤了。

的确,又有哪个译者,有胆量保证自己的译作完全“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呢?其实,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所说的“信达雅”,并非翻译的标准,而是要指明翻译的“难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明确了“信”和“达”的统一关系,它们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求信为译之本,同时必须考虑通达,若译文诘屈聱牙让读者完全看不懂,就“译犹不译”了。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理解,“信”“达”“雅”出自佛典的“信”“达”“严”(释为饰,即雅),三者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乃至与国外译论的相互参照阐发的可能性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学理上的推敲,并不总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困境。

即便是天才的翻译家傅雷,也曾感慨“真要做到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浅谈严复“信、达、雅”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以严复的“信、达、雅”为标准探究如何完成好的译作

以严复的“信、达、雅”为标准探究如何完成好的译作

以严复的“信、达、雅”为标准探究如何完成好的译作○王华(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根据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对布宁1933年诺贝尔奖获奖感言的四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来说明译者的双语水平、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和翻译态度对译者进行翻译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信、达、雅; 诺贝尔奖演说词; 蒲宁; 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1-0115-02一、概 述严复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天演论·译例言》,郭延礼,2005)[1]所谓“信”,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忠实,换句话说,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可理解为译文的通顺畅达,要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明白译文,严复说,翻译“求其信,己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可见,“信”与“达”是相辅相成的,无“信”,何以求“达”,无“达”,似乎译文也就无所谓信不信了。

“雅”,通俗的理解就是写文章要有文采。

要做好翻译,就要将信、达、雅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翻译标准怎样变化,其内核还是“信、达、雅”[2]。

二、译者双语水平对翻译的影响1.译者外语水平有限,不能读懂其所要翻译的文章,那么他所翻译出来的作品,从作品里传达出给读者的信息,就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例:Инеличнымибылиэтискорби—совсемнет!译1:所有这些忧伤并非完全是关乎个人的,事情远不是这样!译2:而那哀伤并非只有我个人才有,绝对不是。

“信、达、雅”视角下《人间天堂》的译本比较

“信、达、雅”视角下《人间天堂》的译本比较

“信、达、雅”视角下《人间天堂》的译本比较作者:王冬岩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严复的“信、达、雅”为翻译指导,对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人间天堂》的两个译本,即姚乃强教授和吴建国教授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洞察不同的译者对原著的不同解读,考察译者的翻译功底和翻译风格,也给读者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信、达、雅;《人间天堂》;译本比较信翻译是一项用一种文字将另一种文字表达的思想内容转达出来的活动,因此,对于原文意义的“信”在文字翻译上是至关重要的。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尤其要注意将原作的思想内容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出来,不得无故歪曲或增删。

这里所说的思想内容,通常指作品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作者的立场、观点、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译文意义的准确性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准确性,而译者对原著的理解则是进行翻译的前提和基础。

这种理解不能仅仅拘泥于词典的释义,而是要联系上下文。

译者只有在深入透彻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文的内容和含义。

翻译过程中,译文切忌离原文,任意发挥。

以下例子摘自姚乃强教授的译本(简称姚译)和吴建国教授的译本(简称吴译),以作对比和评析:例1 原文:But Beatrice Blaine! There was a woman!姚译:可是,比阿特丽斯·布莱恩是一位真正的女人!吴译:可是,比阿特丽斯·布莱恩就大不一样!世上就有这样一种女人!结合上下文,上文刻画了主人公的父亲Stephen Blaine的形象,一个遇到大事做不了决定,一直想为妻子分担忧愁,又无能为力的男人,下文则转到对主人公的母亲Beatrice Blaine 的介绍,家境优渥,从小就享受上层社会的精英教育和特殊待遇。

所以,这一句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语境,能够判断出来是对Beatrice Blaine的一种正面的感叹。

关键在于后面一句“There was a woman”,姚译为“一位真正的女人”,这种转折显得有的突兀和难以理解,如果是把主人公的母亲和父亲进行对比,按照姚的翻译,就变成了主人公的父亲如何如何,可是主人公的母亲是一位真正的女人!很明显,这种对比并不成立,意思上也有点扑朔迷离,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先生于1 8 9 8年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这个翻译标准对我国几代的广大翻译工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奠定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翻译标准无懈可击,其中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应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肯定其合理成分,否定其不合理成分并加以改进,使得这一标准更加完善,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标签:信;达;雅;批判继承一、“信、达、雅”标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李培恩认为“信、达、雅”三个标准如果去掉其一,则去“雅”,去“雅”虽文不美尚不为害,如再去其一,则去“达”,去“达”文虽不通,其于原文尚无妨害。

李培恩割裂了“信、达、雅”三个标准的统一完整性。

关于“信、达、雅”三者的关系,严复认为翻译应求其“信”,但如果不“达”,等于没译,所以在“信”之外还得求“达”,“雅”是指“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因此翻译要兼顾“信、达、雅”三个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篇文章或作品都是思想、语言和风格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原作中就包含三个要素:思想、语言和风格。

翻译的对象是原作,那么在翻译时就应该针对这三个要素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

严复先生吸收了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在自己丰富翻译实践基础之上,针对原作的思想、语言和风格提出了高度概括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该标准成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

郁达夫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郁达夫2009:464);周作人说:“信、达、雅三者为译书的不刊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转引自陈福康2000:111);沈苏儒指出:“历史已经证明,信、达、雅理论80年代以来一直在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着指导作用,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

许多学者先后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标准),但看来还没有一种能够完全取代它”(转引自贺爱军2015:139)。

从严复的“信、达、雅”评《士兵之家》

从严复的“信、达、雅”评《士兵之家》

一、引言《士兵之家》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写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位一战归来的士兵———克列伯斯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后,难以融入家庭生活,整天无所事事,对一切都变得冷淡。

但主人公最终为了肩负起让家人欢欣的责任,他直面往后的生活,小说反映了克列伯斯彷徨的心境。

本文试图通过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对张祥麟教授的译文(以下简称张译)进行评论,探讨译者是如何在翻译中体现这三字原则的。

二、“信、达、雅”在张译中的体现1.“信”在张译中的体现张译在总体上都体现了“信”的原则,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思想风貌,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译者所做的注解中。

下面,笔者将举例进行分析。

例:原文:Soldier’s Home译文:士兵之家注解:“士兵之家”(Soldier’s Home)———[美]退伍军人收容所(《英华大辞典》),本具优抚性质,海明威引用于此,含有深沉的讥讽意味。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列伯斯在历经一战后回到家,但却不能很快融入到家庭生活。

家是安全、舒适、温暖的象征。

可是,主人公克列伯斯在回到家后,却并未找到这样久违的感觉。

没有人能理解他那颗饱受战争创伤的心,“家”已非家。

很多时候,仅仅透过文字的表面,我们并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

张教授在此作的注解,为读者更准确地把握原作思想提供了依据。

此可谓“信”也。

2.“达”在张译中的体现“达”简单地说是指译文通顺流畅。

从总体来看,张译是符合这个准则的,文字读起来通顺流畅。

这尤其体现在张教授对长句的翻译上,下面我们来看实例翻译。

例:原文:All of the times that had been able to make him feel cool and clear inside himself when he thought of them;the times so long back when he had done the one thing,the only thing for a man to do,easily and naturally,when he might have done something else,now lost their cool,valuable quality and then were lost themselves.张译:“当他回首往事时,他觉得,在那曾经有过的时时刻刻、日日夜夜里,他的头脑一直都是镇定和清醒的。

论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思想

论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思想

收稿日期:2005-01-18 作者简介:冯立新(1970-),男,湖北大冶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翻译.论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冯立新(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 要: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

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同时,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并没有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主要源于其西学救亡的翻译动机和当时官僚士大夫对西学的排斥。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5)02-0131-04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1866年,他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学,学习海军。

留学期间,他广泛涉猎了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孟德斯鸠、达尔文、赫胥黎等人的经济、法律理论、进化论和逻辑学等新学说新思想,参观过英国议会、法院等制度设施,深入地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严复所处时代正是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启蒙与救亡是中国近代两大主题。

为挽救危亡的中国,他大量翻译了西方著作。

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被人誉为“译界泰斗”[1]和“能熔中西为一冶”的第一人[2]1561。

他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信、达、雅”之翻译标准,对中国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1895年,严复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取名《天演论》。

他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他引用孔子的话,“修辞立诚”,“辞达而已”,“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并指出,信、达、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2]1322。

此翻译思想一出,即备受推崇,甚至被奉作翻译的“金科玉律”。

严复“信·达·雅”翻译理论中的“雅”

严复“信·达·雅”翻译理论中的“雅”

严复“信·达·雅”翻译理论中的“雅”作者:明海英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6期摘要:在翻译界之中严父的翻译理论所具备着相当大的价值,并被众多的人所认可,其“信·达·雅”的翻译理论之中的“信”与“达”都基本在英语翻译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雅”这一理论理念则是将英语翻译的艺术性与价值性进行凸显,并对于当下英语翻译中如何能够达到“雅”的程度等问题进行探究,进一步为英语翻译技巧的提升并凸显其艺术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理论;英语翻译;艺术性严复的翻译理论则是对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则成为了翻译界中较为的流行的理论之一。

严复根据自身的翻译实践以及的传统的翻译思想进行结合,将“信达雅”相应的翻译原则进行概述。

本文通过对“信达雅”中的“雅”的理论进行论述,并对其的能够对翻译技巧的提升方式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提出,以期能够对英语翻译的艺术价值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信达雅”的理論概述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并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提出来:翻译中存在的难题有三种,分别是信、达、雅,还认为,能够翻译到信的程度已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但如果翻译的水准达不到“信”的程度,那么其翻译将会是毫无意义[[]]。

如果能够站在“信”的程度上达到了“达”的程度,那么这个翻译的水准与水平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当下我国的英语教学体系已经臻于完善,而且人们的英语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当下翻译达到“信”与“达”的境界已经有所成效,但是在“雅”这一方面想要达到还尚有些距离,因而为了能够在翻译智障体现出汉语的文化色彩并能够展现出原文想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就必须要重视“雅”这一理论对英语翻译的启发。

二、“雅”对英语翻译艺术性的启发(一)提升翻译文段中的文化韵味和内涵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将翻译的原本内容和意思进行表达出来,例如: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 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则人们会翻译成为:“在分离中,离开的人比留下的人受的苦要少”,虽然意思已经被翻译了出来,但是并为能够展现出英语的那种意境与内涵,因而能够翻译成为:“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这样的翻译最大程度上能够将中文人文性与英文的已经进行充分的展现,将其艺术性与价值进行凸显。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严复和他的“信达雅”

严复和他的“信达雅”

叶君健对“雅”字就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信’和‘达’ 属于技术范畴,但‘雅’则牵扯到译者的个性、品质和修养。 没有‘雅’,译文也就没有了个性。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在另 一种文字中具有特色,要看它的译文是否具有个性。一部文 学作品在被移植到另一种文字中时,最低的要求当然是‘信’ 和‘达’,但是能否把原作的精神表达出来则是另一个问题, 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信”还需屈 从于“用”,这便是主观上的事情了。这种译文中主观改变 原文的内容、事实、文体的行为在现实中屡见不鲜。许多情 况属于译者无奈的选择。
2.对“雅”的理解与认识 对“雅”的理解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不少名家从不同的角 度对“雅”作出阐释。 杨绛女士在“失败的经验——谈谈翻译”(因难见巧:78) 一文中谈到:
《法意》(The Spirit of Laws ),孟德斯鸠,1904年~ 1909年
《名学浅说》(Logic, in The Science Primers) ,耶方斯, 1909年
《严几道诗文钞》 《愈壄堂诗集》 《严几道文集》 《严译名著丛刊》 《侯官严氏丛刊》 《侯官严氏丛刻》 《严侯官先生全集》 《严复集》,中华书局,王栻主编,北京,1986年。
可以说叶先生对“雅”字的理解有了升华,这种升华是随 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也说明对翻译的要求从最基本的 “信”、“达”的重视上升到对质量的重视。也就是说现 在人们对翻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忠实和通顺的层面上,而 更注重于质量,这种对质量的追求除了表现在语言要通顺、 要美以外,更表现在对原作的文字特色和对原作的精神的 追求上。例如:
对于“信、达”的解释,一般没有多少异议。严复说:“译 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 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这句话已清楚地说明信与达的 辩证关系。严复还有更详细的解释:“至原文词理本深,难 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张培基)严复认为“信”和“达” 是不可分割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 是以求原意明显,即达原文之意,二者是统一的。“信”是 基础,信其形达其意,若不“信”,“达”便无从谈起, “雅”也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哲学家艾思奇认为, 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基本的基础,‘达’和 ‘雅’的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

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

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名词解释严复的“信达雅”严复,字子真,号武庙,晚号芍庐山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他十分注重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美感,提出了他所谓的“信达雅”翻译理念,被誉为中国翻译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那么,什么是严复所强调的“信达雅”呢?信,即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

严复认为一个好的翻译作品首先应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不能有太大的偏差。

他认为“信”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因为只有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读者才能真正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内涵。

因此,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无误,不改变原文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方式。

达,即表达达到流畅自然的效果。

除了准确传递信息外,严复还注重翻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他认为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像原著一样流畅、通顺,读起来顺畅自然,不拖泥带水。

严复倡导以读者的感受为重,通过合理的用词和语序,使翻译作品更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雅,即作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

严复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具备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他强调翻译既要忠实于原著的风貌,也要具备自己的艺术风格,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主张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风采,也要具备独特的美感,使人们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语言之美和文学之美。

严复的“信达雅”不仅仅适用于文学翻译,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翻译工作。

无论是科技翻译、商务翻译还是法律翻译,都需要准确传递信息、流畅自然和具备美感。

翻译作为一门复杂而精确的语言艺术,需要翻译家具备严谨的学识和敏锐的语感,才能做到“信达雅”。

作为一位开明而具有远见的教育家,严复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也推崇“信达雅”的原则。

他主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使他们既能准确传递信息,又能够运用美妙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念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意义与风格相均衡的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之说的问题及改进

意义与风格相均衡的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之说的问题及改进
地 讲求 文 采 。 “ 达 ”可视 为 “ 雅 ” 的起 点 ,完 全 可 以包 括在 “ 雅 ”的范 围之 内。
者的特殊身份和职责绝不允许这种 ‘ 扭曲’现象的发生 , 它要求既要 ‘ 神似 ’,又要 ‘ 形似 ’,即意义等值 ,形
式 对应 ,反 映等 效 ”,这 是一 种 天真 的奢望 。在 现实 中 , 往 往无 法做 到 既 “ 神似” 又“ 形 似 ”, 译 者受 到种 种制 约 , 不 得 不对 原 文进 行 某种 “ 扭 曲” 。我 们需 要 考虑 的实 际 问题 是 ,在 “ 神 似 ”与 “ 形 似 ”难 以兼顾 时 ,如 何 能 够
那是 ‘ 中介 者 ’的 理性 行 为 ,是 间接 的 ,服 务性 的 ,译
如 果将 “ 雅 ”解 释 为译文 语 言规范 并具 有 文采 的话 ,
“ 雅 ”和作 为 “ 通 顺 ”之 意 的 “ 达 ”则 都是 针 对译 文 的
语 言特 点 。通 顺 是文 字 的最 低 要求 ,在 其 基础 上 再适 当
指 “ 处 于二 元之 间 的一 种 与各 种 相关 因素都 平衡 、协 调 得恰 到好 处 的状 态 ” ,由对 翻译起 限定作 用 的具 体 条 件
《 天演 论 》 是严 复早 期 的 翻译作 品 , 学 界对《 译 例言 》
的看法也并不一致 。至少可 以说 , 《 译例言 》的论述
维 的定量描述, 以适应新 时代 的要求。 关键 词 :严复 :信达雅 :均衡 :翻译 :标准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9 4 8( 2 0 1 4 ) 0 3 — 0 0 7 9 — 0 5

引言

从目的论视角看严复翻译——以“信、达、雅”标准下的《天演论》为例

从目的论视角看严复翻译——以“信、达、雅”标准下的《天演论》为例

校园英语 / 从目的论视角看严复翻译——以“信、达、雅”标准下的《天演论》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洋【摘要】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结合“信、达、雅”翻译原则,来评析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

目的论始于20世纪的德国,旨在纠正之前过分注重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而忽视目标语文化的翻译现象。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笔者将通过目的论的三大理论,结合“信(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译文通顺流畅)、雅(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理论分析和赏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而得知该译本中的得失。

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大家对严复的《天演论》能有一个更加客观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严复翻译 目的论 信 达 雅《天演论》一、引言“中国翻译第一人”严复处于翻译活动相对活跃的晚清时期。

作为这一时期西学传播与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总结出了翻译的三标准——信、达、雅。

研究严复的翻译,首先要将其置于清末的社会大背景下。

那一时期翻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翻译的内容大多为社会科学,相比而言,文学作品译入较少。

2.译作的主要作用是实用,而非理论研究,重思想而轻语言,重内容而轻形式。

这样的翻译原则与标准与德国的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不谋而合。

以译入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为衡量翻译的主要标准。

从《天演论》译作的影响和接受度来看,这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译作。

严复本身所总结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

然而,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严复的译作以及他所提出的三大翻译理论也受到了很多的批判与质疑。

我们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译作的影响与读者效应来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译文分析1.功能主义目的论(1)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至今,功能主义目的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指导下的古诗词翻译——以《除夜雪》和《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指导下的古诗词翻译——以《除夜雪》和《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指导下的古诗词翻译——以《除夜雪》和《鹊桥仙》为例罗晓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401520)摘要: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可以运用于中国古代诗词翻译。

“信”指的是译文在意思上要忠实原文;“达”指的是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语言翻译原文,译文要尽量通顺畅达;“雅”指的是译文要体现原文包括修辞手法、押韵特色和审美价值等要素在内的文学特色。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指导下的诗歌翻译,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原诗的主旨和文学特色再次用目的语呈现给目的语读者,并能够让目的语读者和原语读者的感受尽量相似。

关键词:“信达雅”;古诗词翻译;《除夜雪》;《鹊桥仙》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6-0050-021引言我国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他在佛经翻译的经历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后来国内很多翻译家提出的翻译理论或者翻译观点,和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多多少少地“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后人也从不同角度对此翻译标准提出许多批判的观点,但这个翻译标准放在现在很多翻译实践里,仍然适用,比如,本文的讨论焦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

2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指的是“译者要在正确理论原文的中心思想、深层含义的基础上,用目的语再现原文的意思、主旨,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读后感受。

[2]”“信”就是强调译文在意思上要忠实原文。

“达”指的是译者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句法桎梏,要使用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将原文意思通顺明白地表达出来。

因为中英文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语法句法相差甚远,因此为了实现“达”,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应该在语法句法等方面适当调整译文。

“达”就是强调译文在行文上要流畅通达。

“雅”则指译文要体现原文的文学特色,即原文的“文采”,比如修辞特色、文学手法等。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严复信达雅最终版共41页

严复信达雅最终版共41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严复信达雅终版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干”、“西施”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人物,在一 般的中国读者中,前者是“智慧”的象征,后者是“美丽” 的象征。但一般的国外英语读者却不一定知道他们是什么 人,他们又怎能与黛玉有联系。杨先生为了让英语读者领 会其深层的文化蕴意,先采用意译来表达“心较比干多一 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说明黛玉的聪明、伶俐,而且病 弱娇美。然后加了脚注(1.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end of Shang Dynasty. 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kingdom of Yueh.)以此介绍有关的 文化背景,让英语读者充分了解“比干”、“西施”这两 位传说中的人物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了“功能对等”的 效果。这种变通的手段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达意,充分 体现了严复“信、达、雅”思想中的“达”在译文中的灵 活运用。
译文欣赏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 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 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 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有天照草昧,人工 未施。
主要成就
海军思想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呼吁变法 提倡西学
翻译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赋税思想
关于严复的评价: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严复翻译的三个时期
何谓“信”“达”“雅”? 它是由我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 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 《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 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忠实原文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 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 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 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 矣,即“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 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 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 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 文就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 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 原 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 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 分割开来。 "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 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 法,即所谓的上等 文言文。
我的理解
信——“屌丝” 达——“普通人” 雅——“男/女神”
请用汉语翻译下面的英语句子:
信:姓名?/名?/叫啥?… 达:你叫什么名字呀?/你的姓名是什 么呀?… 雅:请问小姐芳名是?/敢问阁下尊 姓大名?
名人各家对“信达雅”的评价
康有为曾经高度评价“译笔并世数严林”,
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这两 个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其译笔就全都不“信”。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堪称严、林译著典范的两部 书:《天演论》和《巴黎茶花女遗事》,前者 是严复融译、注、论、释为一体的“译述”, 后者则是完全不懂外文的林纾根据别人的转述, 而以他的生花之笔改写的,实际上是文学再创 作。就严复来说,也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部译 著都是“译述”,这,都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 的翻译对于忠实原文的要求。
雅:优雅,美好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 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 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一个实用性很强 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 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 品”。译文亦如此。
What’s your name?
早期
(1896《天演论》-1902年《穆勒名学》)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 是《天演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 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就 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天 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 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 的主张(“取便发挥”),适应当时 维新变法、救国图存的需要,这是当 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严复
2014级英语笔译 代后有& 顾楠
翻译到底有多难?如何才能做好翻 译?翻还是不翻,这是个问题。
本分做人,实在翻译
画 龙 点 睛 ?
画 蛇 添 足 ?
像雾像雨又像风,翻来译去一场空
语 法 错 误 , 层 出 不 穷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翻译一:如果你不离开我,我们会死在一起。(中学水平) 翻译二: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四级水平) 翻译三: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六级水平) 翻译四: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八级水平)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 和尚没水喝。 如果机械的求“信”,照英文字面译出, “一个孩子是个孩子,两个孩子是半个孩 子,三个孩子没有孩子”,中文读者将莫 名其妙,更不用说会感到幽默了。
傅斯年说得更为不客气:“严几道先生译的书中,
《天演论》和《法意》最糟……这都是因为他不曾对 于原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己负责任。”“严先生那 种达旨的方法,实在不可为训,势必至于改旨而后 已。” 在傅斯年看来,严复的翻译中,“信、达” 都没有了。
蔡元培则对严复的“雅”有所批评:“……他的
译文,又很雅训,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读得下去。 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 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
The conferees…opened their collars and dispersed to the square tables set at the back of the hall, where some drank tea and ate melon seeds while one group pulled out a deck of local made cards and began, with great concentration, to play something that looked mighty like Rummy. 与会者……松开上衣领子,分散到屋后的 方桌旁边,有的喝茶嗑瓜子,还有一拨人 拿出一副本地制作的扑克牌来,开始聚精 会神地玩一种很像“兰米”的牌戏。
1、早期(1896-1902) 2、中期(1902-1909) 3、晚期(1914-1921)
1、早期(1896-1902)
背景:严复生活于世纪之交,当时的中国 正处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帝 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侵略压迫中国人 民,;另一方面沉睡的东方巨狮开始觉醒。 严复正是当时思想先进的代表人士之一。 可是,严复虽精通格致之学,又是英国海 军学校的高材生,精通工程技术学,却把 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西方先进社会科学学 术思想,将翻译定位在能启发中国民知民 识的社会科学著作上。
11. Beauty is a gift of God. (Aristotle)
译文:美者,天赋也。(邹国统译)
赏析:译成“美是上帝赠予的礼物”,当然也可以, 只是太平淡了,使用古汉语句式译成如上的文字, 便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况且原话出自古希腊亚里 士多德之口,译成古色古香的汉语就最恰当不过的 了。

达:通顺,流畅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这可从 “信达雅”三字的英译中看出。信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 fidelity和elegance。而达的英译却各有千秋: expressiveness, readability, fluency等。 汉语文字是一种逻辑性的,而不是词汇性的,形式的东 西很少:词与词之间无分隔,人名地名无大写,动词代词无 变形。这些特点有时候会给阅读带来一定困难。这就要求译 文的行文通俗易懂、表达清晰。 译文不“达”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英语中由动词派生 的名词的直译,造成汉语译文句子结构的模糊;二是汉语词 与词之间没有分隔,汉语译文中如含有前后都可组词的字或 词就易产生曲解;三是计算机新词汇太多,国内无统一的汉 译定名,而且不管水平高低什么人都可以署个“编译”草率 出版,一个译者一个译法,读者也不知道说的是一个东西还 是两个东西。
严复此时的翻译多采取直译, 郭延礼称其译作“古雅典丽,铿锵 有声,很显示出译者高深的古文功 力”。
3、晚期(1914-1921)
《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 《欧战源起》 此时,其译作“更 为随便”。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 学”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 习“西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 “船坚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 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制度。
此时,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 语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 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 造成中国人可以用来反封建、反侵 略的进步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