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附例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

打两个比方:运动会上一开始就播放明快、热烈的运动员进行曲,那就是在为下面激动人心的运动节目做了铺垫;每年春晚一开始首先出现的闹春的热烈场面,那就是在为下面的喜庆主题做好一个铺垫。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知识整合一、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点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作象征。

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XXX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

答题公式: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感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如:XXX《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叫再造想象。

不依现成的描述或图样独立进行的想象叫创造想象。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它是创造想象的非凡形式。

比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XXX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述,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XXX: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性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初中语文表现手法汇总

初中语文表现手法汇总

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一、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

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

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

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初中生语文阅读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生语文阅读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举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自己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又使自己心生敬意。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铺垫
特点:①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②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象征
特点: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的方法(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海燕》中用“海燕”象征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特点: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特点、作用及举例
对比
特点: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作用: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举例:《猫》中,作者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面被冤枉埋下伏笔。
烘托
特点: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即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
作用:将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用“暮色”“模糊”烘托了“我”的孤独与恐惧。

初中语文常用写作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常用写作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 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 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 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 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 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 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 达到的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 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爱莲说》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的高贵。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 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 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 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反衬出海燕的勇敢。 《爱莲说》用牡丹来反衬莲的高洁。
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
铺 垫
铺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 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 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 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 蓄积酝酿气势。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 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 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 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 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 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 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 和这两件物件有联系。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 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 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 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 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初中语文中考表现手法常见种类整理汇总(共两大类17种)

初中语文中考表现手法常见种类整理汇总(共两大类17种)

中考语文表现手法常见种类一、从结构上分(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时间,空间,人物,事物。

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中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汇总

中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汇总

中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汇总一.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1、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与比喻不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2、以小见大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3、联想和想象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

初中语文常用写作表现手法课件

初中语文常用写作表现手法课件
常用写作手法总结
1
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 伏笔、 铺垫 、照应(呼应)、 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2
象征
象征: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 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 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 共性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写作方 法的理解。照应的句子是:四十年岁月如 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 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 :承上启下
14
正面描写 (直 接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把人物或景 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 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直接对景物描写为正面描写。 如朱自清的《春 》直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进行 描写也是。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 妇的描写。 正面描写又称之为直接描写, 也叫实写 。 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 渲染描写, 观察角度变化(俯视、仰视、平视) 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15 描写方法。
与“欲扬先抑”相反,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运用截然相 反的一种写法--欲抑先扬 。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 的不良之处,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用假托的方 式,先说其 “好处”,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作者再由 所谓“好处”转而揭示其害处, 由“赞美”转为指责。
18
Hale Waihona Puke 托物寓意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 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
12
照应
照应 :指作品下文与上文相呼应 ,即 “回 应上文”。作品如前面有伏笔或提示,后 面则必有照应。前后映衬,有呼有应,使 作品脉络相连,结构严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

打两个比方:运动会上一开始就播放明快、热烈的运动员进行曲,那就是在为下面激动人心的运动节目做了铺垫;每年春晚一开始首先出现的闹春的热烈场面,那就是在为下面的喜庆主题做好一个铺垫。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初中最全的语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初中最全的语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初中语文常考16种表现手法+考点

初中语文常考16种表现手法+考点

初中语文常考16种表现手法+考点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大全

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大全

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大全
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大全
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借景抒情:即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 托物言志:即通过描摹议论某种事物或物品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4. 情景交融:即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5. 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6. 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上是初中语文课文中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不同的表现手法在
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作用,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初中十大表现手法

初中十大表现手法

初中十大表现手法
1、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蕃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处)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借荷花来表达自己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衬托
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正衬)或反面的、
有差别(反衬)的事物作陪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作者用菊花的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

用牡丹的贪慕富贵、追逐名利来反衬莲花的质朴正直、质洁行廉。

4、对比
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
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5.铺垫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6、比喻、用在记叙、说明、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7、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
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8、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9、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0、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一、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点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作象征。

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

答题公式: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感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叫再造想象。

不依现成的描述或图样独立进行的想象叫创造想象。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四、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中考语文:常见表现手法例析(上)

中考语文:常见表现手法例析(上)

中考语文:常有表现手法规析(上)中考语文:常有表现手法规析(上)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内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别的语句组织方式。

中考语文会用到的表现手法有:衬托(衬托)、对照、借景(物)抒怀、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于事、嘲讽、象征、以小见大、类比等。

衬托这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面,使物象鲜亮。

《绿》用好多笔墨先写梅雨亭、梅雨潭之美,但这些不过作者本质要写的物象的“外面”,目的是为了衬托出梅雨潭的绿才是最美,达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衬托也做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点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同来衬托或比较。

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比如《绿》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进而衬托(反衬)出梅雨潭的绿浓淡适宜、明暗适量。

对照对照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同,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类修辞手法叫对照,也叫比较。

运用对照,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峙揭露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我的叔叔于勒》经过“我”的父亲母亲关于勒前后态度的对照,突出了人性的丑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经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照,突出旧式学校教育制度对孩子本性的约束。

对照与衬托的划分:1.衬托有主、宾之分,衬托事物是为被衬托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衬托事物的。

对照是表示对峙现象的,两种对峙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绘的是两个事物;对照能够是两个事物,也能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一样方面。

3.衬托的修辞成效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激烈的思想感情,深入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

对照的修辞成效主假如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识,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亮的印象借景抒怀借景抒怀是指借助于描述光景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 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又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1 .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 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2 .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

打两个比方:运动会上一开始就播放明快、热烈的运动员进行曲,那就是在为下面激动人心的运动节目做了铺垫;每年春晚一开始首先出现的闹春的热烈场面,那就是在为下面的喜庆主题做好一个铺垫。

3 .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 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1、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与比喻不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2、以小见大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3、联想和想象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

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

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

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4、渲染、烘托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

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

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5、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

”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

”原来如此!6、讽刺“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7、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

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

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

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

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8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二者有相同点。

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

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

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

比如“爱莲说”。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

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认的道理。

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二:语文常见表现手法例析1.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简单地说:始于形似,止于神似;不拘泥于形似,着意于神似。

例如《海燕》,作者起兴于敏感、矫健且飞翔于暴风雨来临时的海面上的海燕,接着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使之与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形似”,进而点化:这勇敢的海燕,这胜利的预言家,与俄国革命前夕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战斗豪情何其“神似”,这是作者所着意突出的主旨。

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设置悬念。

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某一更能引人关注的片断来落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3.前后呼应。

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从而使作品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情节发展自然合理。

例如《百合花》中小战士肩头飘动的布片,枪筒中的树枝、野菊花等就在文中多次出现,前后呼应,使作品结构紧凑、情节顺应。

4.渲染。

这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在文章中作者常用环境描写或抒发感情,来营造渲染一种气氛,给人形象的感受,并使人在具体的氛围中迅速进入作者所抒写的特定情境中去。

例如《相见欢》的“月如钩”、“寂寞”、“深院”、“清秋”等词,作者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5.烘托。

这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

《绿》用很多笔墨先写梅雨亭、梅雨潭之美,但这些只是作者实质要写的物象的“外部”,目的是为了陪衬出梅雨潭的绿才是最美,达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6.衬托。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例如《绿》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从而衬托(反衬)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