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合集下载

知识螺旋

知识螺旋

知识螺旋(Knowledge Spiral)知识螺旋的定义知识螺旋是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于1989年《知识创造的企业》的著作首度提出,组织动员个人的内隐知识,经由四种知识转换模式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成为较高层次的知识本体,知识转移与创造的过程,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换。

]知识螺旋的目的从既有知识〈Platform Knowledge〉追求目标知识(Target Knowledge);减缓知识落差或跨越知识鸿沟(Knowledge Gap)。

知识螺旋的理论根据1.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互动的规模随着知识本体层次的上升而扩大;2.组织知识的创造即是一种螺旋过程,由个人的层次开始,逐渐上升并扩大互动范围;3.在某些部分适度重迭,以创造共同的认知基础,以简化内隐知识的交流---累赘(Redundancy)。

知识转换的过程知识转换的过程: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社会化→外化→ …∙动员个人的内隐知识,经过外化成外显知识;∙经结合成另一种外显知识;∙再将之内化成内隐知识,以成为既定的观念与工作习惯;∙最后透过相互观察与模仿学习,将内隐知识社会化。

知识螺旋和创新过程产品创新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产生一个想法需要知识的交流,而想法最终成为创新的知识则需要充分应用个人组织、内部外部的知识,可以说,它和知识螺旋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1.产生一个想法需要知识社会化过程新的想法通常产生于个人的灵感,讨论、模拟、实验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产生各式各样的灵感火花。

在此过程中,知识的共项和交流通常是一种隐性方式,交互的员工间大都具有共同的经验、心智模式以及相似的观点,因此知识社会化过程在这起主导作用,一种创新性的想法的诞生通常都来源于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因此,在这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和创建人员网络。

2.开发一项发明需要知识外在化过程为了最终决定什么想法能够得到继续和发展,企业的有关部门和人员需要能够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必须要将这种隐性的想法明晰化,否则这种想法很难和特定人员网络之外的人进行沟通并被理解,因为他们通常具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并使用不同的“语言”。

seci模型例子

seci模型例子

seci模型例子
SECI(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模型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知识创造过程模型。

这个模型描述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之间的转化过程,从而形成组织的知识创新。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SECI模型的四个阶段:
1. 社会化(Socialization)
在这个阶段,个人通过直接经验或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取新的隐性知识。

例如,一个新入职的员工在工作中观察老员工的行为和决策,并从中学到公司文化、工作流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外部化(Externalization)
外部化是指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形式,如语言、文字或图表。

比如,那个新员工开始撰写博客文章,分享他在公司中的学习体验和心得。

3. 组合(Combination)
组合阶段涉及将已外化的知识与其他人的知识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显性知识。

例如,多个员工阅读新员工的博客文章后,在团队会议上讨论并整合这些想法,形成了新的工作方法或策略。

4. 内部化(Internalization)
内部化指的是将新产生的显性知识吸收并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

回到上面的例子,其他员工在实施新的工作方法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逐渐掌握了这些新知识。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个体和组织能够持续地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促进组织的学习和发展。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企业知识创造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企业知识创造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2 0 1 5年第 1 7期
s 。 i 。 。 d T e
。 m 。 n t R e 。 。 唧h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7 6 9 5 . 2 0 1 5 . 1 7 . 0 4 5
野 中郁次 郎和 竹 内弘高 的企业 知识创造思 想及 其理论基础
w h i c h s e t u p s o l i d t h e o r e t i c l a b a s i s or f k n o w l e d g e c r e a t i o n . T h e i r t h e o r y f o c r e a t i o n h a s i mp o ta r nt r e f e r e n c e v lu a e f o r t h e c o mp ny a ’S k n o w l e d g e c r e a t i o n a n d he t o r e t i c l a c r e a t i o n o f k n o w l e d g e ma n a g e me n t .
பைடு நூலகம்
LUO S hi g u o
( C o l l e g e o f P u b l i c Ma n a g e m e n t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n i n g 5 3 0 0 4, 0 C h i n a )
I k u j r o No n a k a a n d Hi r o t a k a T a k a e u c h i ’ S T h o u g h t o f Kn o wl e d g e C r e a i t o n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Ichiro Kono)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以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组织学领域,对于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浅析。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组织内外知识的创造过程和机制,强调知识的创造是一种集体活动。

他认为,知识创造需要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内外的社会经验交流来实现。

知识的创造并非是个体自身的活动,而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的结果。

在野中郁次郎看来,知识的创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社交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

社交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交流和共享知识,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外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将内部知识转化为可表达的形式,以便与其他人进行共享和理解。

组合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将不同的知识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和理论。

内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思考,将外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企业应该重视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员工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和创造的环境。

企业也应该积极与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通过与外部的资源和知识进行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创新管理等多个方面。

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该理论对于组织管理、知识传承和创新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对野中郁次郎以及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浅析,探讨其在管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野中郁次郎先生。

野中郁次郎是日本管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于1995年出版了《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该理论成为了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野中郁次郎的研究主要围绕知识管理展开,他通过对日本企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的发展,更在于他对企业实践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为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和管理之上的。

在他的理论中,知识被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公开传播的知识,比如书面文件、数据库中的信息等;而隐性知识则是个人通过经验、实践所积累的知识,往往难以被准确描述和表达。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是组织成功的关键,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转化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知识融合”、“知识演化”、“知识流动”和“知识使命”四个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知识在组织中的创造和应用过程。

“知识融合”强调了不同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协作的重要性,让个人的隐性知识能够被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知识演化”指的是知识不断更新和演变的过程,组织需要不断地适应变化;“知识流动”强调了知识在组织内外的传递和分享,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流动机制来保证组织的竞争力;“知识使命”则是指组织对知识的应用方向和目标,即组织注重的知识应该服务于什么目标和战略。

知识创造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互动和转化,也就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从而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动力。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1883-1972),日本管理学大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又称“日本汪达尔”。

他一生致力于探索管理思想,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

此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固有认识,为当代管理思想提供了根本性和前瞻性的见解。

野中郁次郎深信“知识创造”,即是要在经济社会更具活力,健康发展后所述,他认为只有依靠创新的技术与智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最后的胜利以及持续存在的社会,野中郁次郎认为要发现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技术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系统”,此系统包括了一套促进智慧和技术的理论,即一个综合的创新框架。

知识创造系统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创造子系统”,即通过关注当前状况分析解决问题,解决当前问题并寻求改进,确定出新的创新技术;第二部分是“奉陪子系统”,即确立关于现有的技术的影响的分析依据,开发多种有效的奉陪方式,以帮助创新技术;第三部分是“标准子系统”,即设计一套理论体系,以确定使创新技术更具可执行性。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改变了时代,他认为传统的管理思想只能处理现有的问题,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而结合知识创意,采用最终系统建立严格的理论,以及综合分析和研究各方知识,可以实现智慧与技术的最佳结合,建立多样的协调机制。

具体而言,知识创造理论推崇的是面向创新,开放性,多元化和智能化管理方式,鼓励员工进行矛盾性研究和发现,激发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不仅改变了管理学,而且提供了一种更具活力和效率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实施这种管理想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耐心,但是,当管理者能够把握这种理论,实施这种理论,便可以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因此,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理论对当今的管理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企业运营管理,还是研发创新,都在不同层面受到这种理论的影响。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作者:杨柯来源:《财经界·管理学家》2008年第11期在知识管理领域,野中郁次郎(のなかいくじろう,1935-)是一颗耀眼的新星。

他1935年5月1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政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日本著名的富士电机制造株式会社工作,一干就是9年。

这一时期,正是日本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野中由此对日本企业的崛起和创造力有了切身的体验。

此后,他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学习,于1968年获得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但他的学术之根,依然深深扎在日本。

1971年起,野中在日本南山大学经营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79年到日本防卫大学任教,1982年又到日本东京一桥大学任教,担任该校商学系教授和创新研究所主任,现任一桥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企业战略研究所教授。

野中郁次郎在学术上,集中于研究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

如今,这个模式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代表理论之一。

从他的研究轨迹来看,经历了“信息管理→信息创造→知识创造”这样一个发展脉络。

野中刚到伯克利加州大学时,主修专业是营销。

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导师尼古夏(Francisco M. Nicosia)。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以“信息处理”的思路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进行逻辑分析。

尼古夏的研究,得到决策理论大师西蒙的肯定,有西蒙为尼古夏著作写的序言为证。

野中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逐渐从营销转向消费者行为研究,再进一步转向组织研究。

野中早期主要通过“信息处理”的视角来分析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关系,1974年,他出版了专著《组织与市场》。

这本专著主要阐述企业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按照野中自己的说法,这一时期,他依然囿于西方管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组织是“处理信息”的机器。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1915-2000)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他的主要贡献是知识创造理论。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组织学和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思想框架之一。

本文将从野中的背景和理论出发,对其知识创造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野中郁次郎生于日本,是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生,曾先后在东京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教职。

他在组织学、企业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具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日本企业管理的鼻祖之一。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四个模式:社交化、外显化、内显化和组织化。

他认为知识创造是一种非线性、互动的过程,需要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知识创造的过程可以分为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

个体层面的知识创造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内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个体的感知、习得、记忆和解释等认知机制。

个体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将外部的信息转化为个人的知识。

组织层面的知识创造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社交化模式强调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经验分享。

通过交流和分享,组织成员可以共同发展和创造新的知识。

外显化模式则强调将个体的知识进行外部表达和分享。

通过将个体的知识外显化,可以使其他组织成员获得并进一步发展这些知识。

内显化模式指的是个体对于外部知识的内部化和融合。

个体不仅需要接受外部的知识,还需要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

组织化模式指的是将个体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组织化。

通过对个体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形成组织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资产。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巴,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了全面论述。

是针对日本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架构而提出的独特见解,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识。

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

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提出,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SECI模型框架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

正是社会的存在,才有文化的传承活动,任何人的成长、任何思想的创新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的群体、集体的智慧。

因此,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SECI模型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过程,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场(Ba)”存在。

相应于知识转化四个过程阶段的“场(Ba)”,分别为“创始场(Originating Ba)、对话场(Interacting/Dialoguing Ba)、系统化场(Cyber/Systemizing Ba)、练习场(Exercising Ba)”[SECI模型中四个知识转化阶段潜移默化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0 3 东 洋 经 济 新 报 社 出版 、创 新 的本 质 》 20 日经 B 20 ) 《 (04) P
社 出 版【 “ 。
说出难 以沟通的 内隐知识 。在此过程 中, 人们对隐性 知识进
行系统的整理并将其清楚地表达出来使这些隐性知识 以某
种 便 于他 人 理解 的 形式 出现 。 而 使 隐性 知 识被 转 化 为 显性 从 知 识 ( i ) 程 。 是 tg 的过 o 3显性 知识 到显 性知 识 的过 程 一 . 连结 化 ( o bntn o C m i i ao

野中郁次 郎与他 的知识创造 理论
野 中郁次郎 13 9 5年生于东京 ,9 8年获早稻 田大学政 15 治经济学学位 ,同年到 日本富土 电机制造公 司工作十年 , 16 - 17 9 8 9 2年间就读 于著名 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的哈斯
商 学 院 ,并 获 得 工 商 管 理 硕 士 学 位 和 企 业 管 理 博 士 学 位 , 17 - 17 92 9 8年在 伯 克利 加 利 福尼 亚 大 学讲 学 五 年 后 回 国。 回 国 后 一 直 在 一 桥 大 学 工 作 , 是 北 陆 先 端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院
2 0 第 4期 09年
经济研究导刊
E CON 0MI S C RE EAR CH GUI E D
No4. 0 . 2 09
总第 4 2期
S r l .2 ei 4 a No
管 学 师 郁 郎 他的 识 造 论 理 大 野中 次 与 知 创 理
吴 春 玉 ・ 玉 晶 王 , 冯 , 艾
化 为 徒 弟 的 隐 性 知 识 , 人 与 人 之 间 通 过 观 测 、 仿 等 方式 是 模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Yukijiro Yencho)是日本管理学大师,他对知识创造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创造理论是指组织中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组织学习和创新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从野中郁次郎的背景、知识创造理论的要点以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野中郁次郎的背景野中郁次郎,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京都大学经济学部,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加入东芝公司之前,他曾在日本的企业和顾问公司工作。

在东芝公司担任总裁期间,他提出了“智慧企业”的概念,并将公司改组为学习型组织。

二、知识创造理论的要点知识创造理论是野中郁次郎在研究组织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要点:1. 知识的四个模式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四个模式,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传递,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清晰化,以及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共通化。

他认为,这四种模式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知识的创造和传播。

2. 知识创造的循环过程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循环过程,即从社会化、外化、组合到内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和组织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不断创造和转化知识。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的环境条件包括扁平的组织结构、开放的组织文化、多样化的知识资源等。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组织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创造和共享。

三、知识创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习知识创造理论提倡组织学习,即通过不断创造和共享知识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许多领先的企业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得知识创造成为组织内部的一种常态。

2. 创新管理知识创造理论提倡创新管理,即通过创造和传播知识来推动组织的创新。

许多企业通过注重员工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 知识管理知识创造理论提倡知识管理,即通过系统化地管理和利用知识来提高组织的绩效。

东西融合的典范:野中郁次郎与知识管理

东西融合的典范:野中郁次郎与知识管理

欧李平 周静子 周是今 | 文李平: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周静子:西交利物浦大学讲师周是今:西交利物浦大学讲师东西融合的典范:野中郁次郎与知识管理野中郁次郎被誉为“知识管理的拓荒者”和“知识创造理论之父”,他融合了东西方哲学,建构了一套既有东方特色,又有西方元素的全球普适性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东西融合的典范。

这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独特的实践模式以及理论体系,极具启发意义,尤其值得中国企业家及学者尊重和学习!美国家相对较早接受工业革命的洗礼,有更多成功的企业经验可供观察研究。

因此,过去全球知名管理大师大多出身于欧美地区。

日本一桥大学国际企业战略研究所的荣休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是其中的少数例外。

野中郁次郎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知识管理的拓荒者”和“知识创造理论之父”。

在研究生涯的早期,野中郁次郎的主要研究焦点是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以必要的变化来适应环境的一个整体。

然而,在与同事竹内弘高和今井健一(Hirotaka Takeuchi & Kenichi Imai)研究日本公司的改革过程时,他们觉察到那些公司并不仅仅是适应环境,而是通过改革主动改变自身和环境。

因此,野中郁次郎93提出了信息创造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组织被看作是通过信息创造达到有目的进化的实体。

然而,野中郁次郎并没有止步于信息创造理论,他从研究创新过程中发现,涉及创新的人员需要具备强烈的信心或决心,为了处理这样的信心和决心,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被忽略。

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

在1995年,野中郁次郎与同事竹内弘高一起出版了《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

在此书中,他们从柏拉图(Plato)、笛卡尔(Descartes)、波兰尼(Polanyi)的知识哲学谈起,加入了日本企业的实际操作经验,尤其是融入了东方悟性智慧,建构了一套具有全球普适性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Yukichiro YANAGI)是20世纪著名的日本管理学大师,他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辉煌职业生涯中,野中郁次郎对于管理领域的研究,特别是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的思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学术界,对于推动当代管理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野中郁次郎于1892年出生在日本东京,他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

之后,他前往美国留学,分别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在留学期间,野中郁次郎接触到了西方的管理学理论,同时也加深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认识。

这为他后来的管理学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野中郁次郎的管理学理论以知识创造为核心,强调组织和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创新能力。

他认为,知识是组织最宝贵的资产,而有效的知识创造和管理是组织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他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当代管理学的发展方向,被誉为管理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一、知识的分类野中郁次郎在其知识创造理论中,对知识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传播的知识,比如书籍、文档、数据库等;而隐性知识则是个体内部的难以表达和传播的知识,通常是基于个体的经验、技能和直觉。

野中郁次郎认为,有效的知识创造和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作用,使其相互结合,为组织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的转化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的转化模型,即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显性知识再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他认为,知识的转化是一种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个体和组织间的互动和协作来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而组织则需要提供相应的制度和环境来支持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三、知识的共享野中郁次郎强调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对于组织创新的重要性。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这一理论对管理学和组织管理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野中郁次郎的生平和学术背景入手,介绍他的知识创造理论,并对其理论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理解野中郁次郎的贡献和对管理学的影响。

一、野中郁次郎的生平和学术背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35年 - )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曾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担任过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并担任过世界一流企业的顾问。

野中郁次郎是著名的知识管理、组织创新和领导力方面的专家,尤其是在知识创造领域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

他是知识创造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之一。

二、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是基于日本企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对组织中知识管理的深刻思考而提出的。

这一理论在组织管理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

1. 知识创造的四个模式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可以分为四个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

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观察、模仿、分享等方式从他人那里获取知识。

外化是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可表达的形式,比如文字、图像等。

组合是将不同的知识要素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

内化是将外部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这四个模式构成了一个知识创造的循环过程,不断地促进着组织中的知识创造和创新。

野中郁次郎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和组织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领导者的角色不仅是要管理和激励员工,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和引导知识的创造和流动。

2. 知识管理的关键要素在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中,他强调了几个重要的关键要素。

首先是认知潜能(cognitive potential),即每个个体的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和组织理论家,他对知识管理和创造性思维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他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对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野中郁次郎在他的著作《知识创造公司》中提出了“知识融合”和“非理性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知识的创造是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知识的融合来实现的。

在组织中,个体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共享、结合和整合不同个体的知识来实现知识的创造。

在野中郁次郎看来,知识的创造是一种非理性的过程。

他认为,知识创造需要开放和多样性的环境,需要鼓励个体去放松、冒险并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他还提出了“引发点”的概念,指的是在组织中引发创新和变革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是个人的经验、观念、需求或者问题。

知识创造理论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组织的“双循环学习”。

野中郁次郎认为,组织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单循环学习”和“双循环学习”两个层次。

单循环学习指的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规范和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而双循环学习则是通过反思和识别潜在的问题和挑战,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创新。

知识创造理论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野中郁次郎认为,组织要实现知识的创造,需要建立开放和信任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共享知识和经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组织应该注重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研讨会、培训和项目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竞争力。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为组织学习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理论强调了组织中个体的互动与合作,鼓励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为组织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组织学习和管理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大师,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组织学,研究内容包括组织变革、组织发展、企业文化和知识管理等。

野中郁次郎著有《知识创造企业》、《知识创造公司》、《组织变革管理》等多部著作,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管理理论,强调企业需要不断迭代、创新和改进,从而实现组织的快速发展和成长。

这个理论主张企业需要采用一些新兴的知识管理方法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比如团队沟通、学习型企业、知识分享等。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是一个逐步建立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有效的团队沟通与协作,不断创造新的知识,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创新。

他提出了“ba”的概念,即一种充满能量的空间和互动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可以自由分享各自的知识和经验,从中获得新的创意和启发,促进企业的知识创造。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的一种关键手段是建立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以学习和知识共享为核心,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变革能力。

学习型组织具有开放、包容、自由的学习氛围,员工可以充分发挥才能,通过集体智慧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还强调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他指出,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的企业氛围,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其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

他认为,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领导者的积极引导和组织成员的积极参与,要达到一种契合组织内部和外部要求的文化,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总之,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是一种包含多个方面的现代管理思维,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有效的团队沟通、组织学习、知识分享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迎接挑战,创造新的价值。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企业知识创造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企业知识创造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企业知识创造思想及其理论基础罗仕国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5(000)017
【摘要】西方管理学家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充分,但对知识创造过程则研究不足。

日本思想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基于东西方知识论思想的对比研究,总结了日本企业在知识创新上的做法,提出了企业知识创造理论,并为其知识创造理论奠基于牢固的理论基础上。

他们的知识创造理论对当今企业知识创新及知识管理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6页(P241-246)
【作者】罗仕国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0;G302
【相关文献】
1.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企业知识创造机理探析——兼对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一个拓展 [J], 高章存;汤书昆
2.国别文化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创造研究——对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情境化分析[J], 王德胜
3.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 [J], 吴庆海
4.经验与知识之辩——对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本的企业如
何创造创新的动力学》一书的批评性解读 [J], 章含舟
5.经验与知识之辩——对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本的企业如何创造创新的动力学》一书的批评性解读 [J], 章含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世界掀起的知 识经济热潮知识管理成为管理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在 这一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有瑞典的卡尔一爱立克斯威比 (Karl—ErikSveiby)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和日本的野中郁 坎郎。野中郁次郎以波兰尼的知识两分法为基础跟踪观 察日本企业的创新过程利用日本式的模糊思维进行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研究并建立了创造知 识的”SECl模型提出了知识创造螺旋4的动态概念。在 确定知识创造过程的同时野中对促进知识创造的组织 环境加以分析提出了促成知识创造的五个条件和知识 创造的五个过程。为了推进知识创造.野中构建一个关于 知识创造的通用组织模式进而提出了承上启下1的管 理方法新构思和”超文本“式组织新结构。在知识管理的 实际运用上在剖析日本企业的创新特色上野中都有他 的独到之处。在一定意义上野中引领着21世纪知识管理 研究的先声。
[he 0‘q0 nIzoffon0 Cho racte ris hC

at
Know Pedge C reating and Its Process
’承上启下。的管理模式与”超文本。的组织 结构
Middle up Doom Manageme rit POf『e『『 and Hypertex Organization Sl『|uctu
封面文章/Cover Story
Poineer of Knowledge Theory:
naka
论的 先驱
野叶l郁次 郎
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搔 ±£撰稿人:杨柯(日安邮电学院
知识管理理论的先驱野中部发郎
Poinee
r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 Knowledge Managemen
Theo ry_kujiro Nonoka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Nonakaandthe Establishmentof KhOW edge C rea;ing fheo ry
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和知识螺旋
The SECI Mode
o‘1d
of Knowiedge・C realing
Ktlowlodge hellx
知识创造的组织特征夏过程
ofSt
还在哈佛商学院任教的竹内弘高参加一个研讨会。他们 为这个研讨会准备了一篇文章.后来这篇名为*新产品 开发的新游戏规则》的论文发表在《哈佛商艟评论》上。 之后.野中叉陆续写了《从馄沌到组织有序》(1988), Ⅸ“承七启下”式管理》(I 989)、《冗余和重叠式组织》 (1990),《知识创造的经营*(1990)等论文。这一期间.野 中开始强调单纯用信息处理和信息创造的观点无法解 释日本企业所进行的独特的新产品开靛过程,最终提出 丁他自己的观点——“组织是有机生命伴”。也就是说,
西(W J Abcrnathy)邀请野中和他另一个台作者.当时
性价值的知识的过程。与以往类似主题的著作不同,本 书作者不是空谈一些口号,而是致力于揭示组织创新和 学习涉及的具体的组织结构和过程。’ 除此之外,野中还撰写出版了《日美企啦的经营比 较》,Ⅸ失败的本质*,《企业的自我创新》,Ⅸ知识创造的螺 旋*、《创新的本质》等著作。 自从野中提出“知识创造理{色”后,他已经成为知 识管理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关荣誉也纷至沓来。 1997年9月,野中被伯克利加州大学聘为第一位“施乐知 识领域杰出教授”-t998年3,q.他荣获比利时鲁汶天主 教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政治经济社会 学名誉博士.1 998年6月.他又荣获瑞士圣加仑大学 (University
j,1935一)是一颗耀眼的新星。他1935年5,91017出生 于日本东京,1958年毕业于口奉早稻田大学的政治学专 业.毕业后进^L:I本著名的富上屯机制造株式会社工 作.干就是9年。这一日t期,正是日本企业突飞猛进的 发展时期,野中由此对n奉企业的崛起和创造力有了切 身的体验。此后,他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 利丹校商学院学习,于1968年获得硕士学位.1972年获 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但他的学术之根.依然深深扎在 日本。1971年起,野中在R本南山大学经营学系任教,先 后担任讲师、94教授和教授。1979年到日本防卫太学任 教.1982年叉到日本东京一桥大学任教,担任该校商学 系教授和创新研究所主任.现任一桥凡学研究生院国际 企业战略研究所教授。 野中郁次郏在学术上.集中干研究日本企业的知 识创新经验,井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r著名的知识创造 转换模式。如今,这个模式已经成为知口!管理研究的代 表理论之一。从他的研究轨迹来看,经历了“信息管理一 信息创造一知识创造”这样一个发展脉络。
Gallen)经济科学名誉博士12002年5
月,日本天皇授予他紫绶褒章。 有关“施乐知识领域杰出教授”这个职位名称的变 化,af以看出野中思想的一些特色。当年,知识管理的先 驱施乐公司为了健进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特地在伯 克利加州大学商学院赞助设立了“施乐知识管理学教 授”职位.邀请野中担任第一任教授。但是,野中十分反 感“知识管理学”这一称谓。在他看来,“知识管理”这个 说法会让人们理解成“知识可以被(计算机)管理”,如果 使耀4知识管理”这一术语,会对这一误解起到推渡助澜 的作用。因此,野中要求对方改为“知识创新学”,由此而 引起了这一讲座教授的名j_j}争议。最终,双方妥协,既不 称为。知识管理”,也不称为“知识创造。,而是取消可能 引起误解的后缀,使该职位名称变成了“施乐知识领域 教授”。由此可见,野中极为重视“知识创造”。不过.学界 井不完全认可野中的观点,人们在谈到野中的学术贡献 时,还足把他的理论归人“知识管理”范畴。o
万 方数据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杨柯, YANG ke
财经界(管理学家) CAIJINJIE(GUANLIXUEJIA) 2008(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jj-glxj200811018.aspx
re
野中郁攻郎的学术特色
Academic Choracle ris‘c£o¨Nonaka
野中郁次郎大摹年表
the Ch ronicb of
No J.o
ko
万 方数据
■▲
。d蠡
——-●一
—^
—●●l-’
/3tx、
万 方数据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 理论”的诞生
在知识管理领域,野中郁次郎(o々^、l-‘u
万 方数据

智模式(mental model)。创新的过程就是将主观看法转 换成客观语言,并努力争取所处组织的认同,最后将概 念转化成具体产品的过程。nI以看出.创新过程的开端 其实是相当主观的且柱|当个人化的。也正是在这星,野 中开始研究他后来极为强侧的个概念——隐性知识。 1985年,哈佛商学院创新管理领域的教授埃伯纳
组织不仪需要处理信包,同时还必须创造信息和知识以
适应环境,井能动地创造新的现实。 1991年,野中在《哈佛商业评论》ll—12月号发表的 《创造知识的企业*一文,标志着他进人了这一领域的前 沿。这篇经典论文是《哈拂商业评论*编选的Ⅸ知识管理》 论文集的酋篇文章,被人们看作足现代知识管理研究的 代表作之一。在此基础上,野中部次郎吲竹内弘高台作, 用英文所写的《创造知识的企业*扩展了同名论文的观 点和实例,于1995年出版,并荣获美国出版者协会1996 年度最佳管理瞬书奖。这本书得到广泛赞誉.日车的大 前研一称其为“日本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t美 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b评中指出:“作者探讨 的足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前沿:企业学习和创造具有竞争
野中目恻伯克利加州大学时,主修专业是营销。在
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导师尼古夏(FranciscoM Nicosia)。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咀行为科学为基础,咀 “信息处理”的思路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对消费者的
“信息创造”无疑是野中发现“知识t懂。的起点。
1982年,野中和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合作,研究日本 企业如何管理新产品开发流程。在研究时野巾已经发 觉,现有的信息处理理论不足以解释企业创新。出为除 了信息处理,刨新过程还包括知识的取得,创造、运用与 保存等多项内涵。也就是说,企业仅有信息处理是不够 的,知识才是重点。更重要的发现在于,野中通过对许多 创新者访谈时得知.e4新通常来自创新者个人的信念, 这些信念通俗讲就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学界弥之为心

息的。按照野中自己的说法.这时期,他依然囿于西方 管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组织是“处理信皂”的机器。 后米,野中开始批判两方的组织理论。他认为,鹾^ 的皇f【织理论建立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其中筒卡尔 《Ren∈Descartes)的主客:元论和理性建构力法为这种 传统奠定r坚实的基础。野中把从泰罗到西蒙的组辱:理 论都归结为笛卡尔式科学思维的产物.认为他们无一例 外地将组织视为一台处理信息的机器。比如泰罗的科学 管理理论就是立足于用“科学”代替“经验常识”,酲蒙的 信息处理范式受到计算机和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过丹 强调人类推理和组织决策过程的逻辑方面。野巾觉得, 在这种科学理性视野下的组织,本质L是一台没有知识 创造能力的“刺激一反应”式机器。他试图突破这种局限。 在野巾眼里,El本的传统哲学在结台佛学和懦学的 基础上,突出强调主客一体、身心如一和我他统.恰好 与西方传统哲学相反。野t{,_芷足于H乖式思维,对组粤:是 “处理信息5的机器这一观点提m,质疑。他魁出,企4n非 不是机械地处理来自周围环境中的信息,m是有意识地 创造信息。因此,在1985年出版的《组织进化论*一书中, 野中第一次提出了组织作为“信息创造”者的观点。
选择行为进行逻辑分析。尼古夏的研究,得}快策理论大
师西蒙的肯定,有西蒙为尼古夏著作写的序言为证。野中 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逐渐J)L营销转向消费者行为研究,再 进一步转向组织研究。野中早期主要通过“信患处理”的 视角来分析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关系,1974年.他出版了专 著Ⅸ组织与市场》。这本专著主要阐述企业是如何处理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