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力和运动复习教案20170318166
中考物理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1、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
若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2、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例2、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 h min。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km/h。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7、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2)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掌握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4)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3)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变换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3)教育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社会。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力的概念与分类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第2课时:牛顿三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第3课时:运动的描述1. 质点: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2. 参考系:选择参照物体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3.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
第4课时:曲线运动的特点1. 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力与速度不共线;2.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3. 常见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第5课时:重力、弹力、摩擦力1. 重力:地球引力,G=mg;2. 弹力:物体形变产生的力,胡克定律;3. 摩擦力:接触面上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演示、动画演示,增强直观感受;3. 通过小组讨论、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 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2.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运动描述、曲线运动及力的类型的掌握情况;4.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参与度。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参考模板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
中考物理 第八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学案
.理解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定律中的“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
向发生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各种情况,都必须施加力,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括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受力的物体和不受力的物体。
同时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且四个条件缺一不
)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由于
)如果可以完全消除空气阻力与摩擦力,则
验来研究二力平了减少向前翻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旗对绳的拉力和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的物体在水平向右的拉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3)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5)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巩固速度的计算方法。
(2)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4)设计小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5)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及其计算方法(1)回顾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1)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介绍曲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3)利用动画演示,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计算方法,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特点。
2.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两种运动形式的区别。
3. 课堂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复习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5. 实验验证:设计小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6. 知识拓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速度的计算方法,完成相关练习题。
3. 思考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家庭成员间的作用力。
4. 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尝试在生活中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讲解速度计算方法和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时的理解程度。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复习过程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第九章力和运动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
需要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2.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运动和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运动和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学会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课件、教材,梳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2)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巩固理论知识;(3)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 分析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整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准备实验器材。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知识梳理:利用课件、教材,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实验巩固:安排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 解决问题: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帮助学生回顾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加速度、摩擦力、重力等。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运动和力的关系(加速度、摩擦力、重力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
2. 通过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导: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定义、含义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力和运动关系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探讨加速度、摩擦力、重力等概念。
5. 汇报总结: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案细节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适当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的图片和动画。
3. 参考资料:牛顿三定律的案例和应用实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第二课时: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第三课时: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
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力与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运用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
2.掌握力的单位和力的合成分解的方法。
3.理解摩擦力和弹力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能够通过运动学公式计算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单位2.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3.力的合成分解4.摩擦力和弹力5.运动学公式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识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引出力的概念和物理量,并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介绍力的概念和单位通过讲解力的定义和单位,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衡量力大小的单位。
指导学生进行力的大小比较的计算题。
3.牛顿第一定律的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和适用条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作用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牛顿第二定律的讲解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含义,提供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理解力与物体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5.牛顿第三定律的讲解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特点,通过相关的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6.力的合成分解介绍力的合成分解的方法和原理,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分解的计算方法。
7.摩擦力和弹力的讲解介绍摩擦力和弹力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和弹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8.运动学公式的讲解介绍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物理量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运动问题。
9.练习和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和解析,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并通过解答问题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1.预习导入法:提前布置课前预习题,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导入新知识。
2.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力与运动的关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参与感。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力的概念和物理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计算分析法:通过实例计算和分析,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考情分析:运动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题,每年至少有两道题涉及,每个题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察,分值为2—8分,考察的知识点有:惯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届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从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
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5、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问题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四、复习重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五、复习过程(一)、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中考复习运动和力复习教学设计.doc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物理公开课教学设计学科:物理课题:2018年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一运动和力执教人:黄承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班级:九(1)班授课时间:2018-3-21课题:力与运动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物体的惯性,知道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岀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题。
教学难点: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皖考解读见PPT二、近三年安徽省中考考查情况分析见PPT三、考点聚焦1、牛顿第一定律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过程解读、结论见PPT教师指出:这就有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他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一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⑴牛顿对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又加以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来的,并不是实验定律;“一切物体”说明该规律适合于所有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的成立条件;“或”字说明物体只能处于其中一种状态,即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即 ___________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惯性、惯性现象:老师提问:什么是惯性?学生回答(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掌握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5)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
(2)摩擦力的计算及应用。
(3)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箱子、拉车等,引导学生回顾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1)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2)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3)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7)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知识,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观察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下周上课时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能力。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相关推荐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运动力运动和力运动和力运动力运动和力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 1.知识重现,深化重点难点,整体把握教材知识2.通过典例攻关,由点及面,活化思维,鼓励创新,提高解题能力3.通过练习往年中考题,了解中考动态,让学生心中有数复习过程一、中考知识点概括:(快速浏览)运动: 1、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速度的定义、单位、公式及相关计算、匀速直线运动3、长度及时间的单位、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如何减小误差力:4、力的定义、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和力:5、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得出方法、惯性及其现象解释6、力的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典例精讲例题1:烧锅炉的时候,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并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为什么?分析:(1)确定该题的研究对象是煤。
(⒉)煤原来是跟铲子一起运动的。
(⒊)当铲子突然停在灶前时,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向前进入灶内。
解答:用铲子送煤时,煤原来是跟铲子一起运动的当铲子突然在灶前停止运动,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继续沿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
解释惯性现象的要领:①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②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③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④所以……。
★★★学案:比比看,谁最快1.★★★ 例题2、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云里行”,“ 人在云里行”是以为参照物的。
分析:“人行”即物体处于运动状态,那么就应该看被研究物体和其他什么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来确定。
答案:云。
例题3.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甲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乙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 分析:频闪摄影每拍一次的时间是相同的,甲物体每次距离是相同的,沿着直线快慢不变,而乙物体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越来越远,方向变化。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doc
初三物理第二单元《运动》复习课教案陈静〔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定义和公式。
(5)理解路程一时间图像。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一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能根据图像计算速度。
2、过程和方法(1)经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认识“控制变量”这一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明白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2)经历路程一时间图像的描绘过程,感受图像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3)通过对速度概念形成过程和路程一时间图像的学习,感悟数学方法对于物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一时间图像。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机械运动情景(1):展示“黄浦江景观图(图一)。
提出问题“请大家依据照片判断,船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展示第二幅照片(图二),提问:“根据这两张不同时刻拍摄的照片,大家能否判断出船的运动情况?”学生难以作出统一的回答。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的答案不一致呢?归纳学生回答,得出 "船在运动"结论。
提出问2、参照物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题“判断船在运动的依据是什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交流、讨论并归纳得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依据是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练习:(1)选参照物(2)讨论3、匀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介绍引入:匀速直线运动问题:生活中常比较运动快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哪些方法?引入: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公式:v = s/t(4)单位:米/秒(m/s) 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km/h)问题:S=w表示路程S与时间f关系,那么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表示路程S与时间f关系?学生归纳:(1)、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运动越快。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2. 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及其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分类。
(4)力的相互作用。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1)二力平衡的条件。
(2)二力平衡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转化与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知识讲解:讲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这两种运动形式。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
4. 实验演示:进行二力平衡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课程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课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第九章力和运动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 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3. 复习和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和运动情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3.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定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摩擦力的作用效果5.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平衡力的概念和条件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三要素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以及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
4.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5.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定义,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牛顿定律和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机械能转化的判断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验观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9讲 力和运动教案(2021学年)
2017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9讲力和运动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9讲力和运动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9讲力和运动教案的全部内容。
第9讲力和运动一、复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3.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4.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复习重难点1。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
惯性及其现象3。
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4、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5、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的,因此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知识点二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有有利的一面,可以利用,例如: 跳远;也有有害的一面,需要加以防止,例如:开车系安全带。
知识点三二力平衡(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3)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分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上通常是牵引力、拉力、推力和阻力、摩擦力的平衡;竖直方向上通常是拉力、支持力、摩擦力、浮力和重力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2、在图6中画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图,并画
出重力相对于O点的力臂l 1.(黑点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3、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B.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C.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家庭
4、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德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图2所示为进球时,球与球网接触的情景。其中,足球运动速度变小,说明力能使物体的______发生改变;球网网眼变大,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______。
[例题解析]
例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
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两个物体只有相互 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力和运动
章节(课题)名称
力和运动复习
学时
2
总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第一课时
[知识梳理]
1、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非平衡力的运动情况
让学生能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非平衡力下的物体怎样运动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 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7)力的表示法:
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 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 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10、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 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时间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可 以使物体发生形
例5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练习巩固]
1、在墙上挂像框时,可自制一个重锤来检查像框是否挂正,如图书馆14所示,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的。
2、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若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例2、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hmin。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km/h。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9、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
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8、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例题解析]
例1 乘客在公交车上常听到“车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样提醒的道理。
例2猴子能够轻松地倒挂在树枝上,当其倒挂在树枝土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 s/t变形s=,t=。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合4.32km/h
例4广州市以下各图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鱼线的拉B.瓶对海绵C.球拍对球D.脚踢球使球飞出
力使钓鱼杆 的压力使海 的作用力改变 去,说明力是维
发生形变 绵发生形变 球的运动方向 持运动的原因
例5发生以下哪一事件会使汽车上的乘客突然往后倾
A.汽车突然刹车B.汽车突然减速C.汽车突然起动D.汽车突然拐弯
(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