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称呼语用差异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先称呼对方的姓名或称谓,然后表达自己的请求或感谢,并在结尾再次表示感谢或祝福。
汉语中的礼貌用语则更加注重对对方的尊重和恭维,通常使用各种尊称和谦称,使谈话双方感到和谐而舒适。
以下是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1. 问候英语中的问候通常使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简单的短语,而汉语中则更多使用"您好"、"早上好"、"下午好"等尊敬的语言。
英语:Hello/ 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汉语:您好/早上好/下午好。
2. 称呼英语中的称呼通常使用对方的名字或姓氏,或者使用诸如"Mr."、"Mrs."、"Ms."等尊称;中文称呼则更加注重使用各种敬称如"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
英语:Mr./Mrs./Miss/Ms. + 姓氏;First name / Last name.汉语:尊敬的+ 姓名;敬爱的/ 亲爱的+ 姓名。
3. 请求英语中请求的方式通常比较直接,例如"I would like to..."、"Can you..."等句型,而中文中通常更多地使用加上谦词的委婉表达方式,如“如果没有别的安排,麻烦您能否……”;“不知有没有这个可能,请您帮个忙……”英语:I would like to... / Can you.... / Could you... / May I...汉语:麻烦您... / 烦请您... / 请您帮个忙... / 如果方便,麻烦您….4. 感谢英语中通常使用"Thank you"、"Thanks"、"Appreciate it"等简洁的语言表达感谢之情,而中文则通常通过使用多个谢词和谦语表达谢意。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彼此关系的称呼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1.先生/先生 - Mister在英文中,先生(Mister)是男性通用的称谓,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使用都很普遍。
而在中文中,先生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老师、医生、律师等,但也可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先生更注重平等和礼貌,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使用同一个称谓。
而中文的先生则更注重尊敬和尊重,尊称一些特定职业的男性。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尊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心理取向。
2.女士/太太 - Mrs.在英文中,女士(Mrs.)是已婚女性的尊称,太太(Miss)则是未婚女性的称谓。
在中文中,女士(或夫人)通常用于对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称,而太太则用于对已婚女性的通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Mrs.和Miss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标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身份识别。
而中文的女士/太太则更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3.阿姨/叔叔 - Aunt/Uncle在英文中,Aunt和Uncle是亲戚关系中的称谓,但也可用于对年长者的尊称。
在中文中,阿姨和叔叔则更广泛地用于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否有亲戚关系。
文化内涵:中文的阿姨和叔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老敬老的传统。
而在英文中,Aunt和Uncle则更注重与亲戚关系的联系,反映了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4.小姐/奶茶妹/女神 - Miss在中文中,小姐(或姑娘)是对未婚女性的通称。
而奶茶妹和女神则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用于对外貌或魅力相对出众的年轻女性的美称。
在英文中,Miss通常用于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文化内涵:中文的小姐和网络流行语奶茶妹、女神,都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注重对女性的美貌和吸引力的赞誉。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学生:罗彩楼班级:09语言一班学号:0940501281摘要: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国人和中国人在表达礼貌时,有明显的差异。
英语里,礼貌用
语可以用来表示尊敬、请求、道歉等,而中文则包含更多的意义和复
杂性。
首先,道歉。
在英文中,“Sorry”一词就可以很好地表达出道歉
之意,但在中文里,道歉时要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词汇,比如“对不起”、“抱歉”等等。
当某人犯错时,中国人还会用“对不起,让你
多费麻烦了”、“有失礼貌”等说法来表示改正并请求原谅。
其次,尊敬。
在英文中,当称呼他人时,常用“Mr.”、“Mrs.”
或“Miss”来尊敬。
而在中文中,常用“您”或“您好”等字眼来表
示尊重。
当面对长辈时,中国人会使用“老师”、“大哥”、“叔叔”等称呼,还会说“请多多指教”来表示尊敬。
再次,要求对方帮忙时。
在英文中,人们会用“Can/Could you…?”这样的句子来请求帮助,而在中文中,人们会用“您能不能……”、“您可不可以……”或者“你可有可无……”之类的表达
来请求帮助。
总之,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表达尊重、道
歉和请求帮助时的不同风格。
虽然这些差异主要来自文化的不同,但
它们都是为了礼节而设置的。
为了在英汉交流中保持尊重,双方应该
尊重彼此的文化,并学习正确的语用。
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表 现 出各 自不 同 的文 化 内涵 。 通过 比较 英 汉 称 谓语 的异 同 来分 析 其 称 谓 系统 背 后 的 文化 起 源 。
关 键 词 :亲属 关 系 , 谓 语 ; 化 因素 称 文
一
、
汉英 亲 属 关 系 称谓 语 的 差异
( ) 衔 称 谓 语 方 面 的 差 异 三 职
( ) 一 已失去 了原 有表 明 亲缘 关 系意 义的 词语
汉 语 中通 用称 谓 语 有 同 志 、 傅 、 生 、 士 、 友 们 等 。 师 先 女 朋
英 中通 用 称谓 语 有 Mr / s Mi / / i L d . Mr/ s Ms Sr a y等 。在 英 语 s /
如 : 弟单位、 大哥、 母 官、 儿们 、 爷儿 、 兄 老 父 哥 款 的哥 、 子 弟 兵 、 姑 娘 、 娘 家 哥 , 铁 姑 一 一姐 等 等 , 翻译 成 英 语 的 时 候 在
汉 英 称谓 语 中“ 些 基 本 称 谓 语 的 意义 是 等 价 的” 有 。如 :
f hr a e =父 亲 、 t e =母 亲 、 a g t =女 儿 , 在 英 语 的 亲 t moh r d u he r 但
汉 语 中一 般 能 够表 示 职 业 、 务 、 职 职称 等 社 会 地位 的象 征 词 都 可用 于 称 谓 。 职 业 称 谓 如 老 师 、 生 等 ; 务 称 谓 如 厂 医 职 长、 长等; 部 职称 称 谓 如 工 程 师 、 计 等 ; 衔 称 谓 如 将 军 、 会 头 博
英汉称呼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称呼语的语用对比
◎侯雪钰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摘 要 称呼语作为比较简短的,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比较频繁的语项,最能直接反应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如 何选择适当的称呼语则是使用者社会交往能力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探讨出制约称呼语的选择因 素。简要分析中西不同称呼语下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称呼语 语用对比 文化差异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12-164-01
三、中西不同称呼语下的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社会的文化差异,所以在这种文化差异下必然 会导致出现不同的称呼习惯。中国社会的等级色彩比较严 重,体现在称呼上的主要就是财富、年龄、以及个人所处的社 会地位,这些属于一种权势关系。比如对职位的称呼“王局” 等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尊卑关系。 在西方社会,民主、自由的风气较重,所以由于这些特别 对社会称谓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他们更多地是提倡平等, 少见尊卑关系,对长辈也可以直呼其名,而不必过于谦逊。这 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方面的不同,而不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四、影响称呼语使用的因素 主要是针对汉语的称呼语使用来讲,主要归为以下几点: 1、年龄因素的影响:在中国社会,讲求上下尊卑关系,尊 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在中国,要称呼年 长的人为“老先生”、“老同志”等。 2、财富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很有钱,有一部分人会 因为他的财富而对其卑躬屈膝,或者谄媚逢迎,这样会使称 呼语有变化。 3、社会地位的影响:社会地位是对一个人的威望和荣誉 高低程度的肯定。如果这个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随之而来 的就是称呼上的改变,如称呼其为“王董”,而不是称呼其姓名。 4、语境的因素的影响: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可 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言内语境是指背景语境、环境语 境、上下文语境;言外语境则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交 际的文化、社会、政治背景等。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 或不自觉地受到语境的影响并利用语境进行称呼语的选择。 五、结语 能正确运用称呼语进行有效的言语交际,是英汉两种语 言共同的目的。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 那样的语用失误,所以我们应该对称呼语进行分类比较,进 而使交际者能正确加以区分,促进双方的成功交流。称呼语 是一种语用单位,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对称呼语的选择都 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有抓住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用 角度的选择,才能正确地运用称呼语,让言语交际能正常有 序地展开,由此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中英两国语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特点。
英语是静态性语言,多用名词和介词。
而汉语是动态性语言,多用动词。
这两种语言的差异也反映在称谓语的使用中,而语料库是按照一定采样标准收集而来,能够反映一种语言特性的电子文本集。
以定量的方法对语料库中英汉称谓语使用情况进行比较,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称谓语;语料库;比较1 引言语言伴随着其交际属性,在漫长发展的岁月中诞生了形形色色的子系统。
而称谓语系统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称谓语是说话人用来称呼其与对话者的用语(任海棠等,2004)。
可以说是人们首先会开口交谈所使用的言语。
因而称谓语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社会地位,历史发展的情况,了解当时人文风貌。
对于研究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特别是翻译该时期的文献著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研究称谓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尔雅》的“释亲”篇中,就将称谓划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等分类,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各类人的地位。
而清代的《称谓录》不仅将亲族的称谓进行就扩展,上至高祖,下至玄孙,而且收录了礼俗,科举等与封建礼法相对应的称谓语,可以认为是封建社会称谓语之集大成之作。
近现代赵元任,吕叔湘等学者都对称谓语做过相应的研究。
西方学者在近现代对称谓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将其纳入到语法范畴,不仅将其作为独立的言语行为,而是作为指示语的方式来进行探讨。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
语料库(corpu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是一个按照一定采样标准采集而来的,能够代表一种语言或者某语言的一种变体或文类的电子文本集。
语料库自上世纪初出现以来,有了十分长足的发展。
在线语料库,诸如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柯林斯语料库,以及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等等陆续建立。
语料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语言学,社会学的研究模式,将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为称谓语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原因
二 、 汉称谓 语 的差异 英
( ) 属称 谓语 的 差异 一 亲 亲属 称谓 是表 示相 互 有直 接 或 间接 的血 缘 或婚 姻 等 关系 的 亲属 的名称 。英汉 亲属 称谓 语在父 系 与母 系称 谓、 属称 谓的 泛 亲 化等 方面存 在 着较 大的 差异 。 1 父 系与母 系称 谓 的差异 . 汉语 中对 父系 、 系亲 属称 谓 有 着严 格 的 区分 。父 系 亲属 , 母 称 之为 “ 爷 、 爷 奶奶 、 伯 、 伯 叔叔 、 姑姑 、 堂哥 、 堂弟 、 姐 、 堂 堂妹 、 侄 子 、 女 、 子 、 女 ” , 方的 亲属称 之 为“ 公 、 婆 、 侄 孙 孙 等 母 外 外 舅舅 、 姨 妈 、 哥 、 弟 、 姐 、 妹 、 甥 、 甥 女 、 孙 、 孙女 ” 。从这 表 表 表 表 外 外 外 外 等 三 、 致英 汉称 谓语 差异 的原 因 导 些 称谓 本身 来看 。 母方 亲属 多加 以 “ ”或 “ ” , 外 、 表 字 以区分父 系 亲 中 国经 历 了两千 多年 的封 建社 会 。家 族 内部 和 整个 社会 都 属 , 得母 系亲 属没有 父 系亲属 亲 。 显 “ 长 , 在 英语 国家 , 亲属称 谓 是不分 父亲 和母 亲 的。。nl” u c 一词 可 存在 着森 严 的等级 制度 。在 家族 内部 ,男女 有分 。 幼有别 ”家 e 以代指 “ 伯 、 伯 叔叔 、 舅舅 、 父 、 姑 姨夫 ” 关系 ,an” 等 “ut一词 则 可 以 庭 中个人 之 间的 关系 相 当 明确 ,从而 造 成 了汉 语 亲属 称谓 的名 年 父 表 代 指 他 们 的 配偶 ,gad t r 一词 可 以代 指 “ 爷 、外 公 ” “r fh ” n ae 爷 , 目众 多 , 龄 辈分 的清 晰 , 系 与母 系的 区分 , 明 了人 们 心 目 r nm t r可 gad o e” 以代 指 “ 奶 、 h 奶 外婆 ”“i e 可 以代 指 “ 子 、 ,n c” e 侄 侄 中 因血统 不 同而 形成 的等 级 亲 属制 度 和亲 疏 关 系的 不 同。汉 语 女 ” “ehw 可 以代 指 。 甥 、 甥 女” 而 “os ” ,npe ” 外 外 。 cui 一词 则连 性 别 中亲 属称 谓语 使 用 的泛化 现 象 。也 反映 出 人们 在 交 际活 动 中利 n 表 汉 都 不分 。 括 了堂兄 、 弟 、 囊 堂 堂姐 、 堂妹 、 表兄 、 弟 、 姐 、 表 表 表妹 等 用亲 属称 谓拉 近彼 此 关 系 、 现 亲密 的心 理 。在 社 会上 , 语 中 也 喜欢 用不 同职 衔来 称 谓别 人 ,如 “ 席” “ 主 、书记 ”“ 长 ”“ 、部 、市 八 种 关系。 长”“ 、教授 ” “ 、医生 ” “ 师” “ 程 师” 等 。 使 得汉 语社 会 称 、律 、工 等 这 2 亲属称 谓 的泛化 差 异 . 谓 语 名 目众 多 , 形形 色色 。 亲 属称 谓 的泛化 是 指用 亲 属称 谓词 去 称 呼一 些 无血 缘 关 系 西 方社 会 虽然也 经 历 过 中央 集 权 的封 建社 会 ,但 资产 阶级 的人 的现 象 。这在汉 语 中特别 明显 , 如我 们可 以称 呼 陌生 的年长 革 命 爆发 后 , 西方 法 制发 展进 入 了一 个新 阶 段 , 自由 、 等 、 爱 平 博 者 为 “ 爷 、 娘 ”称 呼 与 自己年龄 相 当的 陌生人 为 “ 哥 、 大 大 , 大 大姐 、 的思想 深人 人心 。受这 种法 制思 想 的影 响英语 中对 父系 、 系称 母 小妹、 兄弟 ” ; 等 小孩 可 以称 呼与 自己爷 爷 、 奶奶 年 纪相 当的 陌生 英语 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 、 人为“ 爷爷 、 奶奶 ”可 以称 呼 与 自己父 母 年纪 相 当 的人 为 “ 。 伯伯 、 谓比汉语要简单的多。例如, 姐姐 ” “ 妹 ” 英 文 中对 应 的称 谓 都 是 “ie” 和 妹 在 st 。 sr 叔叔、 阿姨 ” 。有 时 , 可 以在这 些称 谓前面 加 上职业 , “ 等 还 如 警察 长 幼 之分 。 “ “ 哥” “ 哥 和 弟弟 ” 是 “rhr。 都 bo e” 同样 。 双 方对其 同性 别 、 t 夫妻 同辈 叔叔 、 员 阿姨 ” 邮递 等等 。 f a 在英 语 中 , 有 亲属称 谓 泛化现 象 。如在 英国 中部 的一些 地 分亲属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 — 也 hr n a 。 — -w 在西 方社会 在 其封 建时 期 , 实施 的是 宗教 政 区 , 些传 统家 庭常 用 an” “nl 称 呼 非 亲属 成 员 。但英 语 te i l ” 此外 , 一 ut或 uc ” e 甚 亲 属称 谓泛 化 的现 象远 没有 汉语 中普遍 ,在 各 种正 式 或 非正 式 治 。教 皇具 有 至高 无 上的 权威 , 至 超过 了国 王所 统治 的 社会 。 西方人 对 职衔 不像 汉 族人 那 样 看重 , 语 国 家的 职衔 称 谓 英 的社 交场 合 , 亲属 成 员很 少 用亲 属称 谓来 互相称 呼对 方 。小 孩 因而 , 非 长以宗教为普遍 , 称谓中多用教名, 氏名字则多源于《 姓 圣经》 。 子见 了不 认识 的人 , 多用 “ 生” “ 士 ” 也 先 、女 等来 称 呼对方 。 参 考文 献 : ( ) 会称 谓语 的差 异 二 社 1 . 邓炎 昌, 刘润清. 言与文化 f . 京: 教学与研 究 出版 语 M1北 外语 1 .姓 名称 谓的 差异
汉英文化差异之汉英称谓对比
汉英文化差异之汉英称谓对比摘要: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汉英国家不同的文化制度、文化取向、社会格局等,也使称谓词变得差异悬殊。
关键词:汉语英语称谓差异比较一、引言语言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从其社会属性看,言语交际是最主要的功能,而称谓是开始交际的第一步。
在许多情况下,称谓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发话人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职业、身份、辈份,又要考虑自己的远近亲疏,感情深浅,以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称呼。
受话人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称呼来推测和了解发话人的意图,从而做好进一步交际的准备。
因此,称谓是一个敏感的语项。
可以说,如果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或称呼不够得体,交际渠道将比较难以保持畅通或被迫中断。
各种语言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所发展的称谓系统也迥然有别。
对这种差异认真加以对比研究,既有利于揭示使用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特点,又有助于使用该语言进行得体自如的交际活动。
汉语和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都在十亿以上,对二者称谓系统的研究,无疑更具有广泛意义。
二、差异比较按照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汉英称谓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亲属称谓系统与社会称谓系统。
以下就依据这两种分类方式进行详细对比论述。
(一)、亲属称谓语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系统内涵十分复杂,通常是与血缘、婚姻、家庭等内容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常见的亲属称谓语系统有:(1)核心家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例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2)由血缘关系形成的核心家庭之外的亲属关系称谓语。
例如,向上有(外)祖父母、(外)曾祖父母等,向下有(外)孙子/女、(外)曾孙子/女等,向两旁有父方的堂兄弟姊妹,姑表兄弟姐妹,还有母方的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等。
(3)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例如:公婆、岳父母、媳妇女婿、姐夫妹夫、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姐夫妹夫、儿媳女婿、襟兄襟弟、伯母、婶母、舅母、姑父、姨父等。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
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及其原因摘要: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就亲属称谓语来看,英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习俗。
本文主要就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讨论,更加深入了解英汉语言差异在亲属称谓语上的体现,以及更加深入了解文化间差异,帮助英汉语学习者更好了解中英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字: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及原因自古以来,整个人类所处的社会生存繁衍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大家所具有的亲属关系也大致相同。
但由于不同的认识事物的角度与方法导致了人们对亲属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并不一致,甚至有些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因此,不同语言环境中所采用的亲属称谓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认识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
一、何为英汉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人员和本人之间关系的名称。
它是显示人们的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
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产生了英汉两中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的民族特色与语言特征的不同。
(一)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汉语父系/母系称谓语归类表父方母方姑姨叔(伯)舅姑父姨丈婶婶舅妈侄子外甥(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比较笼统,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除辈分清晰外,其他关系要从上下文推敲或当面询问才能得出。
英语亲属称谓语则相对词汇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都可忽略不计。
(great)Grandfather (great) GrandmotherFather Uncle Aunt MotherSon (-in-low) Daughter (-in-low) Cousin Niece /Nephew二、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的差异(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语义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语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
英汉称谓语及社交常用语对比..
第一节英汉家庭称谓和社交称谓的语用对比称谓是人们在相识或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看似简单的问题。
家庭称谓是指在家庭范围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语;社会称谓是社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
它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英汉语言中是如何运用称谓进行交际的。
1. 英汉家庭称谓差异在用英汉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称谓的词语常常在交际双方理解称谓意义方面造成很大的难度,。
汉语中的很多称呼语表达了较具体的关系,而英语却没有这样的对应词。
因而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英汉家庭称谓对照表:英语词英语释义汉语词祖父Grandfather paternal grandfather外公maternal grandfather祖母Grandmother paternal grandmother外婆maternal grandmother伯伯paternal father’s elder brother叔叔Uncle uncle brother youngerbrother姑父husband of father’s sister舅舅maternaluncle mother’s brother姨夫husband of mother’ssister婶子Aunt Wife of father’s younger brother伯母Wife of father’s elder brother叔母Wife of father’s younger brother 舅母Wife of mother’s younger brother 姑妈father’s married sister姨妈Mother’s married sister堂姐Cousin Elder sister of paternal grandfather堂妹younger sister of paternal grandfather堂哥Elder brother of paternal grandfather堂弟younger brother of paternal grandfather 表哥Elder brother of maternal grandmother 表弟younger brother of maternal grandmother 表姐Elder sister of maternal grandmother表妹younger sister of maternal grandmother 哥哥Brother Elder brother弟弟younger brother姐姐Sister Elder sister妹妹younger sister从上述英汉对照表可以看出,汉语当中家庭称谓远比英语家庭称谓详尽繁杂得多。
2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
2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2.1 姓名称谓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
可称呼“姓+名”、“名”、“姓/名/姓名+称谓词”,还可称呼“iJ',/老+姓”或“姓+老”。
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小/老李”或“李老”。
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
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姓”。
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
英语中没有“称谓词+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
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2.2 职衔称谓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
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
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
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
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
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先生/女士”。
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 fessor等。
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姓氏)。
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2.3 泛称称谓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得多。
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巾的敬、谦、呢、贬、谑、讳等变化形式,也就是说,汉语IfI存在着三种人称的敬识0 漾语形式如:阁下,鄙人等。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英汉称谓语差异是指英语和汉语中的称谓词汇在表达方式、用法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的差异。
在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时,可以从语料库角度进行研究,以探讨当代英汉语料库中称谓词汇的差异和共性。
其次,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英文和中文在称谓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姓氏+称谓的方式来称呼他人,如Mr. Smith, Mrs. Johnson等;而在汉语中,人们常常使用姓氏+称谓+姓名的方式来称呼他人,如李先生、王女士等。
此外,英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语,如sir, madam, miss等,这些在汉语中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再次,从用法的角度,英文和中文在称谓语的用法上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更加注重称谓的形式和礼貌,常常使用称谓词来称呼对方,例如先生、女士、夫人等。
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称谓的含义和尊重,常常使用尊称词来称呼对方,如老师、医生、教授等。
此外,在一些场合下,称谓语的使用也会受到文化和地域的影响,如在中国南方,人们对长辈更加注重尊称,而在北方则更加注重年龄和关系的称谓。
最后,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英文和中文的称谓语在文化内涵上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称谓语来传达社会地位、学术职称、婚姻状况等信息;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称呼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和尊重。
例如,在英语中,Mr.和Mrs.常常用来表示已婚的男性和已婚的女性;在汉语中,太太和先生则常常用来表示已婚的女性和男性。
总之,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可以揭示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大量语料库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英汉称谓语的共性和差异,并进一步深入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汉称谓语及社交常用语对比
第一节英汉家庭称谓和社交称谓的语用对比称谓是人们在相识或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看似简单的问题。
家庭称谓是指在家庭范围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语;社会称谓是社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
它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英汉语言中是如何运用称谓进行交际的。
1. 英汉家庭称谓差异在用英汉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称谓的词语常常在交际双方理解称谓意义方面造成很大的难度,。
汉语中的很多称呼语表达了较具体的关系,而英语却没有这样的对应词。
因而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英汉家庭称谓对照表:从上述英汉对照表可以看出,汉语当中家庭称谓远比英语家庭称谓详尽繁杂得多。
就拿汉语中的堂、表亲属关系来讲。
从以上对照表可以看到,汉语有八个不同的称呼,而英语却只有一个词“cousin”统称之。
实际上,以上只是部分亲属关系,还有很多的亲属关系,比如,“姨奶奶”、“嫂子”、“弟妹”、“小舅子”、“外甥”等更细繁的方式来区别亲属关系,给英汉言语交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这是英汉家庭称谓的差异之一。
英汉家庭称谓的第二个差异是:汉语中,同辈家庭成员和亲戚的称谓需要根据年龄的不同加以区别。
比如有大哥、二哥;大姐、二姐等的区别。
英语当中则非常简单,不分年龄,同辈男性通用同一称呼:“brother”,同辈女性都称呼为:“sister”。
汉语称比父亲年长者为“伯伯”,称比父亲年轻的为“叔叔”,但英语中一律用“uncle”这个词。
2. 英汉社会称谓差异社会称谓理所当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同一社会群体中,任何言语交际都无不面临相互间约定俗成地、适当地称呼问题,而交际双方的关系因此得到建立和维护。
但是,在跨文化的英汉言语交际中,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称谓已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而受到重视。
我们先来看看在英语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在称谓上的变化:在英语社会里,人们初次见面或刚开始相识的时候,常常使用“Sir”、“Madame”、“Mr.Smith”、“Mrs.Smith”、“Dr.John”等,但一般不用“comrade”或“master”。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1.前言语言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的。
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中西在称谓语――说话人称呼对话者的用语(Ralph Fasold,2000.)上的差别。
说话人同对话者直接的关系我们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本文主要是比较中西社交称谓语差别,并分析这种差别背后的文化渊源。
就社交称谓的特点,本文将其分为社交通称,职位头衔称谓,社交尊称以及亲密社交称谓。
中西在社交称谓上有一些碰撞,也有重合,空缺,交叉等现象。
2.中英社交称谓语对比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这部分主要对比中英文社交称谓语上的差异,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注重权势地位,讲求长幼有序,喜欢贬己扬他,而英语文化一般讲求民主,平等,自由,不依附权贵。
这些也会反映在我们社交称谓中。
2.1 中英社交通称对比社交通称(General Address Terms)指的是在不明对话者身份,职位,年龄等信息一种称呼。
在英汉语言中有些称谓语具有相等的语义和交际价值,在翻译时可以“对号入座”。
Eg:Mr. Smith史密斯先生;Lady Elizabeth伊丽莎白女士。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文化差异。
比如一名教授Jane Smith,正在大学课堂上教授心理学.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开始向她提问,“Mrs.Smith. I have a question…’’这位教授明显有点不高兴了,回答说,“There is no Mrs.Smith who is teaching in this classroom!’’在这个例子里面,虽然Mrs. Smith 在语义上对等于中文的史密斯太太,但由于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并且注重自身,觉得Mrs. Smith 会暴露她已婚的事实,并且没有突出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
另外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中文的称谓极具中国特色,没有找到与之对于的称谓,下面以“师傅”和“同志”为例。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社交中的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英文社交称谓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的称呼,可以更好地了解两个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英语中,称呼通常包括Mr.、Mrs.、Miss、Ms.等。
Mr.是对男性成人的尊称,在正式场合中往往用于对未婚男性的称呼,例如Mr. Smith。
Mrs.则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rs. Brown。
Miss是对未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iss Jones。
而Ms.则用于女性成人的称呼,不分已婚与未婚,例如Ms. Chen。
在正式场合中,称呼通常以姓氏为主。
相比之下,中文的称呼更加繁琐复杂,一般包括姓氏、职业、学位等因素。
例如,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尊称,可以用“先生”和“女士”等词语,例如张先生、李女士等。
对于一些职业人士例如医生、教授,可以用其职称和姓名来称呼,例如张医生、李教授等。
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敬称,可以加上一些特殊词句来称呼,例如“尊敬的”和“敬爱的”等词语。
虽然中英文的社交称谓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社交场合中,人们也会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地位、关系等因素来选择称呼。
例如在英语中,多数情况下姓氏加Mr./Mrs.就可以了,但如果和朋友交往再熟悉一些可能就会用名字或小名称呼。
在中文中,如果是同龄人之间或者是比较熟悉的人,则可以用亲昵的称呼,例如“哥哥”、“姐姐”、“妹妹”等。
总的来说,社交称呼是反映出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社交称谓虽有差异,但爱存亲情、朋友之间的互动同样充满了友好和亲切。
随着跨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重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交称呼进行比较研究,也能帮助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友谊与合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对比分析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代码,其中称呼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也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映照。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因此,不同语言下的称呼语也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
汉语的称谓语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语的称呼语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称呼是引导交际的“先驱者”,它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他们所属的社会、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称呼语;差异;中英文化一、引言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并不是单纯用来传播信息的,语言还常常用来表达说话人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语言除了发挥认知功能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社交功能,表达人际关系,帮助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应当担任的各种角色,建立、限定、确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而表明角色和关系,最为直截了当的莫过于称呼语的使用。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老师、经理等”。
称呼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语言的范畴,在家庭以及社会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学者与就发表了有关英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其称谓系统存在着三种语义模式,即:彼此直呼其名;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和非对称性选择方式。
(Fasold, 2007)我国学者对称呼语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祝畹瑾在《汉语称呼研究——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中对亲属和社会成员之间如何使用称呼语一一作了简要的说明。
(转引自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基于中外学者们对称呼语语的种种研究,本文将探讨英汉称呼语在通常性、职业性及亲属性称呼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背景原因。
二、英汉称呼形式对比任何拥有自己语言的社会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交际传统、规范和方式,而称呼作为一种经常运用的语言交际工具自然也要服从和反映这些传统、规范和方式。
总的说来,英语称呼体系较为简略,而汉语称呼体系则较为复杂。
为方便比较,我将常用的称呼分为三大类:(1)通常性称呼:不明确指示身份和地位,在大多数公共场合都可以通用的称呼;(2)职业性称呼:有较明确衔级和地位的,又可分为职务性、职称性和行业性称呼;(3)血缘性称呼:主要用于家庭血缘间的称呼。
1. 通用性称呼英美通常型称呼主要有两大类,即本名和尊称加姓氏以及可独立使用的一些尊称。
英美人使用得最多的是直接呼名(如Susan/Cathy)。
汉语中名字却很少作为称呼使用,大多数公开场合下人们都习惯用姓加上头衔来称呼一个人(如王教授、李经理),即使要用名字也要在前面加上姓(儿童可以例外)。
这种差别与欧美社会强调个人意识和个人权利,而中国社会强调集体意识和集体利益有关。
在中国,人首先是某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其次才是他自己,所以在中国用得最多的是姓加上头衔,而不是名字。
姓加上各种头衔是中国称呼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一个人的家庭渊源和社会身份,因此仅表示个人差别的名字在中国不论是其使用的范围还是使用的频率都与英语国家有天渊之别。
在英美,名是一个中性称呼,可用于大部分相识的人,而在中国它是一种昵称,仅用于关系特别亲密的人之间。
这种英汉间的文化差异还可从英汉姓名的不同排序中体现出来,汉语是姓在前,名在后,彰显家族或集体高于个人;而英语则名在前,姓在后,体现对个人更多的尊重。
2. 职业性称呼在英美社会,一是由于直接使用名字成为主流趋势,二是由于头衔加姓氏的称呼占主导地位,因此职业性称呼的使用就相对较少。
而在中国,职业性不但是主流称呼,而且种类繁多,如职务性称呼有:书记、局长、主任、常委、党组、委员、巡视、调研、老总、经理等;职称性称呼有:教授、研究员、总工程师、技师、乐师、画师等。
汉语职业性称呼的搭配有四种情况:一是只有职业性称呼,用于较随便的场合;二是职业性称呼置于姓的后面,一般用于较正规的场合;姓+职业性称呼的模式也正好符合了“家天下”的顺序和观念,这点与英语称呼系统中始终把代表“家”的姓放在最后是不同的。
三是把姓和名都加在职业性称呼前,这是最为正式的用法。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称呼对方职衔时一般采用就高不就低的春秋笔法,如把“副部长”称为“部长”,“经理”称为“老总”等等,以示尊重。
如前所述,在中国,人首先是一个社会角色,其次才是他自己。
由于职业性称呼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归属、级别和地位,话语双方都明白对方的社会角色,起到了“正名”作用,而“名正”则自然“言顺”,因此职衔作为主流称呼就很自然。
其次,职衔还常常代表了一个人的成功和荣耀,为了表示对受话人的尊敬和礼貌,说话人自然会看重职衔的使用。
3. 血缘性称呼英语中血缘性称呼词屈指可数,现在经常使用的大约有:mother,father,niece,nephew,uncle,aunt,sister,brother,cousin,其中后5个词在汉语中可以表示同辈中的多个血缘关系,如uncle既可表示汉语中的“叔叔”又可表示“舅舅”,还可表示“伯伯”而汉语除对以上5个词所能表示的每个不同血缘关系都具有专门的词汇外,还有更多的专门词,如“祖、孙、嫂、媳、甥、婿、妯娌、连襟”等。
汉语中丰富的血缘称呼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重要性和规模性。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被看成是“家天下”,皇帝是最高的“家长”,家族和家庭构成社会(天下)的基础,并决定社会的稳定和王朝的兴衰。
同样,由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社会本身也被看成是一个大家庭,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因此血缘性称呼不仅用于家庭内部,也在社会上被广为借用,其中相当部分已成为通用性称呼,如在社会上我们可把年纪大的人称为“大爷、大娘、大伯、大妈、叔叔、阿姨”,同辈的人称为“大哥、大姐、小弟、小妹”,晚辈的人称为“小弟弟、小妹妹”等。
三、中英称谓语反映出的文化差异1. 家族和血缘观念的文化差异汉民族历来就十分重视家庭伦常关系和血缘关系,如汉语之所以有堂表亲之分,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内外有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汉语中有“三亲六戚”的说法,“三亲”即指“宗亲、外亲、妻亲”三亲的划分以性别和血缘关系为标准,表明了亲戚关系的远近,其中宗亲是亲属关系的主体部分,上下九族同一祖宗的男性成员都属“宗亲”范围。
堂兄弟都是宗亲,原称为“同堂兄弟”,后为称呼方便而省去了“同”字。
在汉民族的观念里,堂亲是自家,女性成员则不一样,未出嫁时属宗亲,嫁出去之后是别人家的人了。
对于原来的家庭成员,姑妈、姨妈和舅父的子女都是异性,自然要称为表兄、表姐妹。
“表”即外之意,表亲即外亲,表亲是客,既然二者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就得用不同的称谓,来定亲疏,别异同。
同中国大家庭生活方式恰好相反,西方人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
儿女长大后便要各自独立门户,很少有三代同堂现象,因此他们的亲属观念较淡薄。
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般的亲属与其他人是没什么两样的,因此也就没必要细分是宗族还是外族,这样的家庭结构也就决定了他们没必要把堂表亲分开,而使用复杂的亲属称谓语。
2. 伦理道德观念的文化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务于传统宗法社会制度的是伦理。
伦理支配下的道德准则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父子有亲”,因此人们服从权威和长上,有严密的等级身份制。
时至今日,“上尊下卑”、“卑己尊人”、“各守其份”的思想仍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官本位”、“唯上为是”、“以下敬上”仍很普遍。
西方文化与汉民族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它们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平行的。
人们主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指出的“人生来平等,造物主赋予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即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使他们在称谓上也主张用平等的称呼,即直呼其名。
3. 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强调“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由此产生了诸如“卑、敝、鄙、寒”等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
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在价值评判上的自我价值低抑,在交际时尽量表现谦卑恭顺。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敬谦词的使用大为减少,多用于书面文体中。
此外,在崇儒的封建制度下,通称中称“先生”、“学生”的也较多;而近代的“同仁”、“同志”则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其独特的政治色彩。
随着中西交流频繁化,“先生”、“小姐”、“夫人”乃至忽略年龄而称呼女性为“小姐”的作法也广为接受。
这反映出随着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语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
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少有谦称,因为在西方国家,长期以来重视发展商业,加之经常移民和殖民,人们早已摆脱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而代之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
这种财产私有制一直在社会制度中占主导地位,人们强调个人形象,崇尚和提倡自信。
因此,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注重个人价值在自由竞争中的体现,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在语言交际中少用谦语、敬语。
它与汉文化的价值取向有很大不同,从英语称谓的通称、姓名称谓的泛化中可见一斑。
四、结束语虽然中西方称呼语用上有诸多差异,但我觉得其社会功能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使我们的社会文化五彩缤纷,才使我们更能了解他国文化,所以这种差异是必要的。
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和掌握中英文化中称呼用语的差异,尤其是它们的文化内涵,这将有利于言语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有助于汉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1]孟凡秀,王显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汉称谓语的差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3): 140[2] 王鲁男二语教学中的文化关注:英汉语中的称呼[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6): 149-150[3] 肖中琼,戴卫平中英称谓语的文化解读[J]. 语文学刊, 2007(2): 5[4] 段新苗,段新和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称谓语对比研究[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