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影响英汉称呼语系统差异的因素探析
![影响英汉称呼语系统差异的因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0707e30b4c2e3f572763eb.png)
影响英汉称呼语系统差异的因素探析英汉称呼语系统差异巨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的称呼语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呼语系统之一,而英语的称呼语系统却相对简单。
导致称呼语系统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历史原因等等不一而足。
标签:英汉称呼语;文化背景;主体意识形态;家庭结构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解释:文化背景、主体意识形态和家庭结构等。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国封建社会有严格的宗法观念制度。
在家族内部和整个社会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纲”。
家庭内亲属称谓辈分排行清晰,严格区分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明确了个人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
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拟亲属称谓语负载了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中国人在交际活动中想利用亲属称谓拉近距离、融洽关系的社会心理。
称呼语不仅反映人际关系也反映社会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受社会体系和封建道德的限制,称呼语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人际关系的态度,尤其是对亲属的态度。
汉语的称呼语是用来保持不同辈分和不同阶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而英语称呼语反映了商品经济社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
前者作为农业经济模式和等级观念的产物,其中的亲属称谓更重视血缘关系,带有相当的封建等级成分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魅力和特点。
而后者带有人文特点,精华在于个体自由和对自由的尊重,因为西方社会在封建社会之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一直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 。
从主体意识形态来看,中国社会是个传统的父系社会。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男性享有较高地位,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社会上,男性和女性的地位相差悬殊。
在旧中国,女性必须遵守“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2844b6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7.png)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导读: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5aebc9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8.png)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引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称呼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称呼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比较中西方文化中的称呼差异,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姓氏和名字的使用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姓氏和名字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一般使用名字来称呼他人,而姓氏往往只用在正式场合或者需要表示尊重的情况下。
相反,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姓氏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正式场合和家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姓氏来称呼他人。
二、尊称的使用在中西方文化中,尊称的使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一般使用"先生"、"女士"等尊称来称呼陌生人或者需要表示尊重的人。
而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人们更习惯使用职称或者亲属关系来表示尊敬,例如"教授"、"叔叔"、"阿姨"等。
三、称呼的亲密程度中西方文化中对待称呼的亲密程度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名字来称呼亲友,而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人们更习惯使用亲属关系或者称谓来称呼亲友,例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四、称呼的年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称呼的年龄差异也很明显。
在西方,人们往往使用名字来称呼同辈或者年龄相仿的人,而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年龄的差异,使用称谓或者称呼来表示尊重,例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
五、称呼的性别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称呼的性别差异也不可忽视。
在西方,人们一般使用"先生"、"女士"等尊称来表示对性别的尊重和注重。
而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人们更习惯使用称谓或者称呼来表示性别差异,例如"帅哥"、"美女"等。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61055553c1ec5da50e27018.png)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5fc24ae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a.png)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彼此关系的称呼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1.先生/先生 - Mister在英文中,先生(Mister)是男性通用的称谓,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使用都很普遍。
而在中文中,先生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老师、医生、律师等,但也可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先生更注重平等和礼貌,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使用同一个称谓。
而中文的先生则更注重尊敬和尊重,尊称一些特定职业的男性。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尊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心理取向。
2.女士/太太 - Mrs.在英文中,女士(Mrs.)是已婚女性的尊称,太太(Miss)则是未婚女性的称谓。
在中文中,女士(或夫人)通常用于对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称,而太太则用于对已婚女性的通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Mrs.和Miss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标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身份识别。
而中文的女士/太太则更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3.阿姨/叔叔 - Aunt/Uncle在英文中,Aunt和Uncle是亲戚关系中的称谓,但也可用于对年长者的尊称。
在中文中,阿姨和叔叔则更广泛地用于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否有亲戚关系。
文化内涵:中文的阿姨和叔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老敬老的传统。
而在英文中,Aunt和Uncle则更注重与亲戚关系的联系,反映了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4.小姐/奶茶妹/女神 - Miss在中文中,小姐(或姑娘)是对未婚女性的通称。
而奶茶妹和女神则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用于对外貌或魅力相对出众的年轻女性的美称。
在英文中,Miss通常用于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文化内涵:中文的小姐和网络流行语奶茶妹、女神,都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注重对女性的美貌和吸引力的赞誉。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4bb3eb2fd0a79563c1e7287.png)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 赵元任先生 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 110 种亲属称 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 量不仅少而且简单。 英语中大体含有 11 个亲属称 谓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 cousin。 其中 cousin 不仅没有血 缘 关 系 之 分 , 甚 至 没 有 性 别 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 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 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 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 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 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译 文 2:I spend all my time on call at the inner gate, Madam. I’ve no means of knowing what the master does outside.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576d5c0cfc789eb162dc864.png)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称谓语词的选择问题是社会语言学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内外语言学界就这个问题都展开了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其中不同语系之间称呼语的比较研究更是引起了研究者们普遍的兴趣。
由于每种语言的称呼语体系都包含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暗含着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的积淀,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称呼语体系的比较分析在社会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语和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两种最主要的语言系统,对其称呼语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尤为必要。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在语言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词语,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身分角色、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而且实现了交际双方的感情交流。
一、英汉亲属间称呼差异及原因(一)父系血缘与母系血缘的区别汉语亲属间的称呼讲究血缘关系,分母系和父系。
汉文化非常注重父系亲属的身份和地位。
父系是正宗,是传宗接代的、自古以来享有继承权的血缘。
而母系是不能传宗接代、没有继承权的,“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父系亲属有“爷爷”、“奶奶”、“伯伯”、“姑姑”等称呼,相应的母系亲属则分别有“外公”“外婆”“舅舅”“姨妈”。
孙辈中,也讲究父系的才是正宗的“孙子”、“孙女”,而母系的是“外孙”、“外孙女”。
对丈夫的父母叫“公公”、“婆婆”,对妻子的父母叫“岳父”、“岳母”。
而英语中,不分男方亲属与女方亲属。
“爷爷”、“外公”共用grandfather 这个词。
“奶奶”和“外婆”都叫grandmother。
而“伯伯”、“叔叔”、“舅舅”、“姨父”、“姑夫”和“伯妈”、“婶婶”、“舅妈”、“姨妈”、“姑姑”等则一律称uncle和aunt。
对配偶的亲属,都加一个“in-law”来称呼。
如“公公”和“岳父”都是father-in-law。
像这样,配偶的亲属在英语中一律加一个词缀“-in-law”,这样的称呼首先强调的是其亲属关系的法律意义。
浅析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成因
![浅析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b9f506d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0.png)
浅析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成因作者:甘晴周莉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1年第08期摘要:称呼语的使用在日常交际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但不同国家在称呼语的使用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这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及多种组合因素造成的,本文将重点阐述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以及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深刻文化根源。
关键词:称呼语; 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081-0021.引言中国从古代起便进行了对称谓语的研究,例如汉代《尔雅》中的《释亲》就系统介绍了亲属称谓词的意义和用法[8]。
虽然不甚完备,却表现出了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到了现代,大批学者(夏明滇、许漫等)开始进行关于称谓语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周卫东、姜静等)也发现,称呼语在中西方的发展及应用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更加深入研究影响称呼语发展的因素,渐渐出现了成体系的关于中西方称谓系统的分析研究。
2.称呼语的分类及其在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差异表现2.1称呼语的定义《汉语大词典》对“称呼”一词的解释有两种:①叫,对人称呼其身份、名称等;②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称呼语是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尤其要注意是“当面”使用。
这个当面不是说一定是被招呼的对象确实在场,而是在于言语的使用,用语言形式表示对被称呼对象的称呼。
许多学者对称呼语的定义已经达成共识:“所谓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
”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2.2称呼语的分类称呼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称呼语的理解无论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还是汉语学习过程中都举足轻重。
称呼语的演变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中英文化的差异也就导致了两种语言中称呼语的不同。
称呼语可以大致分为头衔、名字、亲属称谓、敬称/谦称四个方面。
2.3称呼语中头衔在中国和英美国家的不同表现头衔是称呼语中的一种,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fa37a12964bcf84b9d57bfc.png)
表 现 出各 自不 同 的文 化 内涵 。 通过 比较 英 汉 称 谓语 的异 同 来分 析 其 称 谓 系统 背 后 的 文化 起 源 。
关 键 词 :亲属 关 系 , 谓 语 ; 化 因素 称 文
一
、
汉英 亲 属 关 系 称谓 语 的 差异
( ) 衔 称 谓 语 方 面 的 差 异 三 职
( ) 一 已失去 了原 有表 明 亲缘 关 系意 义的 词语
汉 语 中通 用称 谓 语 有 同 志 、 傅 、 生 、 士 、 友 们 等 。 师 先 女 朋
英 中通 用 称谓 语 有 Mr / s Mi / / i L d . Mr/ s Ms Sr a y等 。在 英 语 s /
如 : 弟单位、 大哥、 母 官、 儿们 、 爷儿 、 兄 老 父 哥 款 的哥 、 子 弟 兵 、 姑 娘 、 娘 家 哥 , 铁 姑 一 一姐 等 等 , 翻译 成 英 语 的 时 候 在
汉 英 称谓 语 中“ 些 基 本 称 谓 语 的 意义 是 等 价 的” 有 。如 :
f hr a e =父 亲 、 t e =母 亲 、 a g t =女 儿 , 在 英 语 的 亲 t moh r d u he r 但
汉 语 中一 般 能 够表 示 职 业 、 务 、 职 职称 等 社 会 地位 的象 征 词 都 可用 于 称 谓 。 职 业 称 谓 如 老 师 、 生 等 ; 务 称 谓 如 厂 医 职 长、 长等; 部 职称 称 谓 如 工 程 师 、 计 等 ; 衔 称 谓 如 将 军 、 会 头 博
中英称谓语差异
![中英称谓语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032f73d376baf1ffd4fad06.png)
浅析称谓语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汉英对比为例摘要:称谓是在人类社会中用来对特定人际关系和身份角色的称呼,称谓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思维及交际方式。
而每个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称谓上也就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称谓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的差异,并以此来探微两种语言各自承载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称谓语中西文的差异汉英对比一、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一)血缘关系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的亲属称谓词语中血亲(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与姻亲(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宗族(父系亲属)与非宗族(母系亲属)之间有非常严格的区分。
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是没有这样的划分。
如下表:从表格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比较繁多、驳杂,英语则相对简单、明了。
(二)非血缘关系亲属称谓的差异非血缘关系亲属称谓具有模拟亲属称谓的性质,也是亲属称谓语的一种泛化现象,主要是称呼那些没有血缘和姻亲关系的人,表示对他人的亲切与尊敬,还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家国同构”、“集体主义”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习惯把个人看做是集体的一个部分。
因此,亲属称谓的泛化在汉语里非常普遍。
根据年龄、身份、场合等不同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称谓词语,比如“阿姨”是用来敬称母亲辈且年纪比母亲小的女性年长者,我们可以称她为:阿姨(姓+阿姨,姓+姨)或者是职业类名+阿姨,如“售货员阿姨”等;另外,像“大爷”、“大叔”、“大姐”、“小妹”这样的词使用得也非常广泛,这些词都非常有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使接下去的谈话更加顺畅。
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泛化现象就远不及汉语的普遍,有些较为传统的家庭可能会将“uncle”和“aunt”来称呼非亲属成员,例如,“aunt Sarah”、“uncle Michael”等;有时一些被大家广泛熟知的称呼被泛指为一类群体,比如“Uncle Tom”就是由于《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一书的流传,在近些年已变成了那些被指责投靠白人的非裔国人的绰号。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原因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d201a62a98271fe910ef930.png)
二 、 汉称谓 语 的差异 英
( ) 属称 谓语 的 差异 一 亲 亲属 称谓 是表 示相 互 有直 接 或 间接 的血 缘 或婚 姻 等 关系 的 亲属 的名称 。英汉 亲属 称谓 语在父 系 与母 系称 谓、 属称 谓的 泛 亲 化等 方面存 在 着较 大的 差异 。 1 父 系与母 系称 谓 的差异 . 汉语 中对 父系 、 系亲 属称 谓 有 着严 格 的 区分 。父 系 亲属 , 母 称 之为 “ 爷 、 爷 奶奶 、 伯 、 伯 叔叔 、 姑姑 、 堂哥 、 堂弟 、 姐 、 堂 堂妹 、 侄 子 、 女 、 子 、 女 ” , 方的 亲属称 之 为“ 公 、 婆 、 侄 孙 孙 等 母 外 外 舅舅 、 姨 妈 、 哥 、 弟 、 姐 、 妹 、 甥 、 甥 女 、 孙 、 孙女 ” 。从这 表 表 表 表 外 外 外 外 等 三 、 致英 汉称 谓语 差异 的原 因 导 些 称谓 本身 来看 。 母方 亲属 多加 以 “ ”或 “ ” , 外 、 表 字 以区分父 系 亲 中 国经 历 了两千 多年 的封 建社 会 。家 族 内部 和 整个 社会 都 属 , 得母 系亲 属没有 父 系亲属 亲 。 显 “ 长 , 在 英语 国家 , 亲属称 谓 是不分 父亲 和母 亲 的。。nl” u c 一词 可 存在 着森 严 的等级 制度 。在 家族 内部 ,男女 有分 。 幼有别 ”家 e 以代指 “ 伯 、 伯 叔叔 、 舅舅 、 父 、 姑 姨夫 ” 关系 ,an” 等 “ut一词 则 可 以 庭 中个人 之 间的 关系 相 当 明确 ,从而 造 成 了汉 语 亲属 称谓 的名 年 父 表 代 指 他 们 的 配偶 ,gad t r 一词 可 以代 指 “ 爷 、外 公 ” “r fh ” n ae 爷 , 目众 多 , 龄 辈分 的清 晰 , 系 与母 系的 区分 , 明 了人 们 心 目 r nm t r可 gad o e” 以代 指 “ 奶 、 h 奶 外婆 ”“i e 可 以代 指 “ 子 、 ,n c” e 侄 侄 中 因血统 不 同而 形成 的等 级 亲 属制 度 和亲 疏 关 系的 不 同。汉 语 女 ” “ehw 可 以代 指 。 甥 、 甥 女” 而 “os ” ,npe ” 外 外 。 cui 一词 则连 性 别 中亲 属称 谓语 使 用 的泛化 现 象 。也 反映 出 人们 在 交 际活 动 中利 n 表 汉 都 不分 。 括 了堂兄 、 弟 、 囊 堂 堂姐 、 堂妹 、 表兄 、 弟 、 姐 、 表 表 表妹 等 用亲 属称 谓拉 近彼 此 关 系 、 现 亲密 的心 理 。在 社 会上 , 语 中 也 喜欢 用不 同职 衔来 称 谓别 人 ,如 “ 席” “ 主 、书记 ”“ 长 ”“ 、部 、市 八 种 关系。 长”“ 、教授 ” “ 、医生 ” “ 师” “ 程 师” 等 。 使 得汉 语社 会 称 、律 、工 等 这 2 亲属称 谓 的泛化 差 异 . 谓 语 名 目众 多 , 形形 色色 。 亲 属称 谓 的泛化 是 指用 亲 属称 谓词 去 称 呼一 些 无血 缘 关 系 西 方社 会 虽然也 经 历 过 中央 集 权 的封 建社 会 ,但 资产 阶级 的人 的现 象 。这在汉 语 中特别 明显 , 如我 们可 以称 呼 陌生 的年长 革 命 爆发 后 , 西方 法 制发 展进 入 了一 个新 阶 段 , 自由 、 等 、 爱 平 博 者 为 “ 爷 、 娘 ”称 呼 与 自己年龄 相 当的 陌生人 为 “ 哥 、 大 大 , 大 大姐 、 的思想 深人 人心 。受这 种法 制思 想 的影 响英语 中对 父系 、 系称 母 小妹、 兄弟 ” ; 等 小孩 可 以称 呼与 自己爷 爷 、 奶奶 年 纪相 当的 陌生 英语 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 、 人为“ 爷爷 、 奶奶 ”可 以称 呼 与 自己父 母 年纪 相 当 的人 为 “ 。 伯伯 、 谓比汉语要简单的多。例如, 姐姐 ” “ 妹 ” 英 文 中对 应 的称 谓 都 是 “ie” 和 妹 在 st 。 sr 叔叔、 阿姨 ” 。有 时 , 可 以在这 些称 谓前面 加 上职业 , “ 等 还 如 警察 长 幼 之分 。 “ “ 哥” “ 哥 和 弟弟 ” 是 “rhr。 都 bo e” 同样 。 双 方对其 同性 别 、 t 夫妻 同辈 叔叔 、 员 阿姨 ” 邮递 等等 。 f a 在英 语 中 , 有 亲属称 谓 泛化现 象 。如在 英国 中部 的一些 地 分亲属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 — 也 hr n a 。 — -w 在西 方社会 在 其封 建时 期 , 实施 的是 宗教 政 区 , 些传 统家 庭常 用 an” “nl 称 呼 非 亲属 成 员 。但英 语 te i l ” 此外 , 一 ut或 uc ” e 甚 亲 属称 谓泛 化 的现 象远 没有 汉语 中普遍 ,在 各 种正 式 或 非正 式 治 。教 皇具 有 至高 无 上的 权威 , 至 超过 了国 王所 统治 的 社会 。 西方人 对 职衔 不像 汉 族人 那 样 看重 , 语 国 家的 职衔 称 谓 英 的社 交场 合 , 亲属 成 员很 少 用亲 属称 谓来 互相称 呼对 方 。小 孩 因而 , 非 长以宗教为普遍 , 称谓中多用教名, 氏名字则多源于《 姓 圣经》 。 子见 了不 认识 的人 , 多用 “ 生” “ 士 ” 也 先 、女 等来 称 呼对方 。 参 考文 献 : ( ) 会称 谓语 的差 异 二 社 1 . 邓炎 昌, 刘润清. 言与文化 f . 京: 教学与研 究 出版 语 M1北 外语 1 .姓 名称 谓的 差异
汉英文化差异之汉英称谓对比
![汉英文化差异之汉英称谓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37c6408ba1aa8114431d9ab.png)
汉英文化差异之汉英称谓对比摘要: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汉英国家不同的文化制度、文化取向、社会格局等,也使称谓词变得差异悬殊。
关键词:汉语英语称谓差异比较一、引言语言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从其社会属性看,言语交际是最主要的功能,而称谓是开始交际的第一步。
在许多情况下,称谓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发话人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职业、身份、辈份,又要考虑自己的远近亲疏,感情深浅,以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称呼。
受话人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称呼来推测和了解发话人的意图,从而做好进一步交际的准备。
因此,称谓是一个敏感的语项。
可以说,如果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或称呼不够得体,交际渠道将比较难以保持畅通或被迫中断。
各种语言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所发展的称谓系统也迥然有别。
对这种差异认真加以对比研究,既有利于揭示使用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特点,又有助于使用该语言进行得体自如的交际活动。
汉语和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都在十亿以上,对二者称谓系统的研究,无疑更具有广泛意义。
二、差异比较按照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汉英称谓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亲属称谓系统与社会称谓系统。
以下就依据这两种分类方式进行详细对比论述。
(一)、亲属称谓语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系统内涵十分复杂,通常是与血缘、婚姻、家庭等内容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常见的亲属称谓语系统有:(1)核心家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例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2)由血缘关系形成的核心家庭之外的亲属关系称谓语。
例如,向上有(外)祖父母、(外)曾祖父母等,向下有(外)孙子/女、(外)曾孙子/女等,向两旁有父方的堂兄弟姊妹,姑表兄弟姐妹,还有母方的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等。
(3)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例如:公婆、岳父母、媳妇女婿、姐夫妹夫、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姐夫妹夫、儿媳女婿、襟兄襟弟、伯母、婶母、舅母、姑父、姨父等。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3b13e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7.png)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中西方人际关系在称谓语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语中的称谓语通常较为简洁直接,而汉语中的称谓语则较为尊重和委婉。
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中西方人际关系在称谓语上的体现。
西方人在称呼上注重友好和平等。
在英语中,人们通常用名字加上姓氏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 Smith,这种称呼方式表达了一种亲切和友好的感觉。
而在汉语中,人们称呼对方时通常会使用“先生”、“女士”、“小姐”等尊称,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英语中的称谓语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例如在商务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iss等来称呼对方,这显示出对对方职务和地位的尊重。
而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常常使用姓加名的方式来称呼对方,这显示出亲密和友好的关系。
而在汉语中,人们称呼对方时通常要考虑对方的年龄、身份和性别等因素,例如对年长者使用“老师”、“阿姨”等比较尊敬和亲昵的称呼,对晚辈则使用“小姑娘”、“小弟弟”等比较亲近的称呼。
英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称谓语用来表示亲密和爱情关系,例如“honey”、“sweetie”等。
这些称谓语通常只在亲密关系或者夫妻关系中使用,显示亲密和爱情的程度。
而在汉语中,人们通常不会在公开场合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即使是夫妻之间也常使用“亲爱的”等相对委婉的称谓。
英语中的称谓语也有一些地域和文化差异。
例如在美国,人们通常使用姓加名的方式称呼对方;而在英国,人们通常使用Mr、Mrs、Miss等尊称。
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礼仪规范。
而在汉语中,人们通常会根据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与自己的关系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
中西方人际关系在称谓语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英语中的称谓语通常较为简洁直接,注重友好和平等;而汉语中的称谓语则较为尊重和委婉,要考虑对方的年龄、身份和性别等因素。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和礼仪规范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对亲密关系、尊重和礼貌的不同理解。
对于中西方人的交流来说,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称谓习惯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ca762a0a0116c175f0e48ae.png)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一、称谓语的定义称谓语是指人际之间用作称呼的语言习俗,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称谓语又叫称呼语,是说话人用来指称交谈对象名字的语言项。
不同称谓语的使用选择可以反映交谈双方的社会或家庭关系,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会用不同的称谓来传递对对方的态度和身份认定。
二、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反映出交际双方在选择称谓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价值观。
中英称谓语的主要形式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这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大不相同。
1.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对比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组成细胞,虽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中家庭的组成结构、人口规模和内涵都不尽相同,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套亲属称谓系统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汉语尤为突出,其拥有的大量亲属称谓语和复杂的用法令不少外国人叹为观止。
而相比之下,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却简单许多。
1.1普通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为了亲属之间相互称呼和区分亲属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
汉语中庞杂的称谓语使得中国人能够准确地区分和细化亲属关系。
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以及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都有着严格的定义和区分,亲属年龄上的差异在称呼中也一目了然。
例如,父亲的兄长被称为伯伯,他的妻子被称为伯母;父亲的弟弟被称为叔叔,他的妻子则被称为婶母。
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加上数字以表达亲属间的长幼尊卑,如大伯、二姑、三叔、大舅等等。
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则简单许多。
比如,brother,sister,uncle,aunt,grandparent就可以基本涵盖全家几代人的称呼,英语中的单个词在汉语中有着多种解释。
最明显的区别是,英语中人们可以直接称呼他们长辈的名字,汉语则不能。
夫妻之间的称谓语总体上是相同的,英汉两种语言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然而,英语中还有很多昵称,如“my love,my darling,my sweet h eart”。
浅析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因素
![浅析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7bf7fe04050876323012120f.png)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AbstractAddress term is a word or a combination of words people use in addressing each other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It shows the role people play in communication, sugges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its own system of address terms. Address terms are not only an identity of a person, but also cultural marks. An appropriate address form promot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moothly.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system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which are rooted in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ir own. From intercultur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daily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 and analys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behind the differences on the basis of family structures, values and sense of hierarchy.Key Words: address term; comparison; 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第I 页共20 页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浅析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摘要称谓语在日常言语交际活动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3ca3cb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c.png)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英汉称谓语差异是指英语和汉语中的称谓词汇在表达方式、用法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的差异。
在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时,可以从语料库角度进行研究,以探讨当代英汉语料库中称谓词汇的差异和共性。
其次,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英文和中文在称谓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姓氏+称谓的方式来称呼他人,如Mr. Smith, Mrs. Johnson等;而在汉语中,人们常常使用姓氏+称谓+姓名的方式来称呼他人,如李先生、王女士等。
此外,英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语,如sir, madam, miss等,这些在汉语中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再次,从用法的角度,英文和中文在称谓语的用法上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更加注重称谓的形式和礼貌,常常使用称谓词来称呼对方,例如先生、女士、夫人等。
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称谓的含义和尊重,常常使用尊称词来称呼对方,如老师、医生、教授等。
此外,在一些场合下,称谓语的使用也会受到文化和地域的影响,如在中国南方,人们对长辈更加注重尊称,而在北方则更加注重年龄和关系的称谓。
最后,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英文和中文的称谓语在文化内涵上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称谓语来传达社会地位、学术职称、婚姻状况等信息;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称呼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和尊重。
例如,在英语中,Mr.和Mrs.常常用来表示已婚的男性和已婚的女性;在汉语中,太太和先生则常常用来表示已婚的女性和男性。
总之,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可以揭示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大量语料库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英汉称谓语的共性和差异,并进一步深入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呼,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儿媳 (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对继父母的称呼。
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1、血亲姻亲称谓的差异血亲,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指的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
男有其宗,女有其族。
前者称“宗亲称谓”,后者称“姻亲称谓”。
汉民族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洗礼后,在民族心理上对血缘关系高度重视。
因而,在汉语里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界限十分分明,即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要严格区分,如伯父、叔父是血亲,伯母、婶母为姻亲。
这反映出汉民族浓厚的宗亲观念、血亲等级观念和传宗继嗣观念。
英语里没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分。
父母的兄弟以及父母姐妹的丈夫都称“anc1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妻子都称“aunt”。
当然,在某些非区分不可的场合里,英语中常用“in—law”作这些称谓的后缀,以示与血亲的区别。
例如,用“broth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伯子、小叔子等;用“sist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姑子、小姑子等。
总之,汉语的血亲姻亲称谓泾渭分明、复杂细致,英语基本无此区别,称谓比较简单、概括、模糊。
2、宗族与外宗族称谓的差异《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族”一词的解释是:“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不包括出嫁的女儿)。
”因此,爷爷、奶奶、侄儿、侄女、孙儿、孙女属于同宗族,外公、外婆、外甥、外孙、外孙女属于外宗族。
在旧中国传统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中,“儿子是自家人,女儿是别家人”。
因而,同宗族的亲戚要亲于外宗族的亲戚。
所以,以“外”冠名的外宗族亲属如“外孙女”所处的地位以及同其他成员的关系的疏密,是不能与同宗族的“孙女”相提并论的。
这是亲宗族、重男性,疏外宗族、轻女性的一种表现。
对此,《红楼梦》中多有体现,贾氏家族的称谓很有代表性。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在这里,贾母把宝玉(孙子)看作是自己人,把黛玉(外孙女)看作外人。
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
英语亲属称谓没有宗族、外宗族之分。
“grandf a—ther”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既可指孙子又可指外孙,“granddaughter”涵盖了孙女、外孙女,“nephew”指侄子和外甥,“niece”指侄女和外甥女。
交际中,如果需要明确是“爷爷”还是“外公”,就要单独加以解释,“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
此外,“cousin”一词的广泛涵义也说明了英语不区分宗族和外宗族。
“堂”和“表”在汉语中分属两个不同的宗族,是绝对不能混淆的。
而英语中“cousin”一词不仅涵盖了堂兄、堂姐等,还包括了表兄、表姐等诸多的汉语亲属称谓词,抹去了宗族的界限。
3、亲属称谓的泛化差异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一些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姻亲关系的人的现象。
如称呼陌生的年长者为“大爷”、“大娘”等,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如“邮递员叔叔”、“售货员阿姨”等。
这是巾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法关系、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别的具体体现。
在与他人交往中,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和谐,因此,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人员。
这种称渭可使交际双方有亲近感,从而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增进了交际效果和友谊。
英语中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
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常将“aunt”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
例如,称呼父母的朋友为“Uncle Tom”或“Aunt Kate”。
但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远没有汉语普遍,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很少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对方。
小孩子见了不认识的人,一般用“先生”、“女士” 来称呼对方,而对父母的朋友,则可直呼其名.另外,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也极具中国特色,这种称谓亲切温暖,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
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英语的亲属称谓一般只限于家庭内部。
在汉语中,出于礼貌,我们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这种用法在国外少见,且往往带有嘲笑的意味。
二、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礼貌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
没有人会喜欢不礼貌的言语和行为。
对人有礼貌包括两个方面:敬人和自谦。
实际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敬人者必自谦,自谦者必敬人。
”社会交际称谓在中英语言中都突出表现出礼貌这种功能。
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语在社交类称谓方面的差异也较显著,1、姓名称谓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
可称呼“姓+名”、“名”、“姓/名/姓名 +称谓词”,还可称呼“小/老+姓”或“姓+老”。
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小/老李”或“李老”。
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
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姓”。
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 n”。
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
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2、职衔称谓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
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
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
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
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
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某某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某某先生/女士”。
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octor、professor等。
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姓氏)。
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3、泛称称谓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得多。
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中的敬、谦、昵、贬、谑、讳等变化形式,也就是说,汉语中存在着三种人称的敬、谦、昵等形式如:阁下,鄙人等。
而英语中除了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之,现代英语里已没有了尊称和谦称。
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
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Hi,Excuse me”等。
在中国,零称呼语须谨慎使用,这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三、英汉称谓用语差异的文化透析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习俗,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称谓语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J。
因此,英汉称谓系统上的差别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差异的外在体现。
1 、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的不同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汉族已成为一个宗法观念极强的民族。
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
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
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年龄辈分的清晰,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表明了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的不同。
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心理。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人人心。
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
例如,英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长幼之分。
“哥哥”和“弟弟”在英文中对应的称谓都是“brother”。
同样,夫妻双方对其同性别、同辈分姻亲的称谓也是一样的。
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father—in—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