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多,贫困生的心理
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关注。论文分析了"-3前高校经济困难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并从家庭因素、
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和就业压力等方面阐述了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提出从多层次、多渠道解决经济
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特点;原因分析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家庭承担的教育部分投入进一步增加,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也随之增
多。尽管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贫困生较低的经济地位,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
巨大而多重的压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其个人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对
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有目的地
进行帮扶,对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家庭月收入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居民平均经
济收入和生活平均最低水准线,本人在校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
等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自强心理、自卑心理、虚荣心理、焦虑心理。
自强心理自强型的经济困难学生有发奋图强的心理,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定位,勇敢地面对挫折。一方
面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另一方面,他们努力学习,多次获得奖学金,经济上得
到很大的帮助。第三方面就是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经济困难学生不仅仅是物
质上得到了奖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得到充实,这样的贫困生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
自卑心理自卑感往往是强烈的自尊心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强烈的挫折后的反应。大学生来自全国
各地,每个人的学习、经济状况、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特困家庭学生中出现自卑心理状态是
正常的。特困生自卑心理主要体现几个方面:1)家庭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产生自卑。2)在大
学学习生活中,高中的优势没有体现,觉得处处不如人,心理有落差,难以承受。3)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
交往、业余爱好、特长等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心理。4)个别同学歧视的眼神和不友好的态度容易使
他们的自尊心受挫而产生自卑感。
虚荣心理与一般学生相比,经济困

难学生对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更为强烈、更为迫切,同时,也更为
敏感、更为脆弱。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容易转化成虚荣心。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对
自己的家庭条件感到羞愧,害怕别人瞧不起,在日常行为上往往刻意包装自己,将节省下的钱购买奢侈品
,在穿着打扮、饮食娱乐等方面与同学进行攀比。这种自欺欺人的掩饰暴露出了他们心理上的脆弱,往往
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焦虑心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庭条件差,经济困难学生经常面临经济、生活危机
。为筹集高额的学费而奔波,每年学校的学杂费上交都很焦虑,日常生活费用不足,平时个人的生活费都
是精打细算,这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为了给自己家庭减少负担,贫困生利用休
息时间进行勤工俭学,但是学费等仍然让这些弱势群体产生焦虑的心理。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家庭经济困难是形成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
原因。许多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与城镇的学生相比,他们要为每年的学杂费、住宿费的缴纳
而焦虑、紧张,对于同学聚会、集体活动的破费往往顾虑重重,总是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根据马斯
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不能充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不可能转化为强势需要。经济上的贫困,影响
贫困生新需要的产生和提高。因此,贫困大学生很难实现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等。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
制,他们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差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从而导致贫困生处于边缘位置。
文化因素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必然承接着家庭身份的属性,贫困生长期处于这种弱势群体的文化氛
围之中,形成了他们特有的生话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贫困文化中,强调“望子成龙、光宗耀祖”
,很少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失容易使孩子形
成不健全的人格。贫困文化中还存在着某些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
绝望,对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等。社会心理学认为,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
的重要来源,个体常常根据参照群体的价值取向定义自己,形成自我观念,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倾向理解为
一种期望,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并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很多贫困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后仍会带有自己
家庭社会身份的特征,面对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贫困大学生在这两种文化冲突中产

生激烈的心理碰撞,
而使其行为方式、价值观产生了混乱,出现心理失衡现象。
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的变化。步人大学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
的自我调整。农村贫困生原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结构比较单一、贫富差距不大,以致其以往的社会认知可能
比较狭隘,无法满足新环境的认知要求。而新的城市环境充满纷繁芜杂的社会内容和形态各异的社会群体
,这既为贫困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认知空间和渠道,也对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经济繁荣,不断刺激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
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方面,社会上一部分人注重物
质利益的追求,把财富多少当作价值衡量的唯一标准,这种不良因素也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
就业压力就业的心理压力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原因之一。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经成为高校
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由于社会就业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贫困
学生缺乏经济实力,没有优越的社会背景,缺乏能力锻炼,在就业时呈现出劣势,这加剧了他们生存与发
展孤独无助的心理压力。加之对就业的压力以及对就业形势的错误估计,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常常处于激
烈的心理冲突之中,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冷漠、逃避等心理问题。 ‘三、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思考造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做好贫困生工作,需要不
断研究新的方法,多层次、多渠道进行解决。
拓宽渠道,建立多元的资助体系加大经济帮扶力度是加强解决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应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倡导全民关心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和高校制定出台了很多资助政策,并形
成了“奖、勤、助、贷、补”的资助体系,继续贯彻并完善国家和学校助学贷款工作,完善学校奖学金、
助学金制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从而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贫
困学生的关爱资助力度,努力探索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种团体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更新观念,完善健康人格贫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贫困观,必须更新观
念,让贫困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手段。高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心理咨
询工作的方式,采用心理咨询室、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帮助贫

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更要关
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社会生存能力,树立起贫困不贫
志的信念。让他们认识到,除了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外,更要打造高尚的人格,唯有拥 有强健人格的
人,才能够在困难面前不倒下。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对于贫困生而言,心里上的自卑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中的其他问题。因此,学校应构建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教
育环境。加强班级、寝室的建设,培养学生之间情同手足的情感,相互理解与沟通,通过集体的温暖化解
贫困生的不良情绪。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深切地体会到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建立心理贫困预防机制帮助贫困学生避免、减轻和摆脱由于挫折而产生的心里贫困,建立积极的心理
预防机制是关键。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了解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预防新的心理问题产生,遏制原有心理问题进一步加剧。二是教会学生懂得心理防御的有关知识与应用方
法。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树立贫困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
自己,分析引起自身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运用夸大、否认、升华等多种方法减轻或摆脱情绪困扰,从
而达到预防心里贫困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